① 如何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話題緣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取得新突破,首要任務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那麼,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裡?去年初國務院批准實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已明確提出,從目前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將建設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大西洋 」的主體產業群,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必須將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要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這組專家文章對如何調結構促轉變進行了認真思考,提出了有益見解。 實施六大戰略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 廣東要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要推進廣東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引領產業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廣東要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繼續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的同時,加快擴大內需,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深化區域產業合作,拓展產業腹地,進一步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的協同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具體來說,廣東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主要有六大戰略任務。 1.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全球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搶占未來世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所在。廣東要努力把握全球新技術革命發展路徑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低碳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生物技術與健康產業等,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力爭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前沿技術創新,破解價值鏈低端循環鎖定,提升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主控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引領新一輪經濟增長和騰飛。 2.率先布局關鍵基礎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充分利用現有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關鍵基礎產業,是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廣東要以裝備製造業為先進製造業的關鍵抓手,優先發展以關鍵零部件為核心的「中場產業」;以沿海經濟帶的加快布局為契機,在港口條件好、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大的、有腹地支撐的沿海城市形成石化、鋼鐵、船舶等沿海重化產業集群。加強空港、海港、內河港、鐵路、高速路的聯動,推動粵港澳基礎設施的「無縫」銜接,加速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加快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和國際商務會展中心,全面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 3.加快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實現產業驅動要素轉變。以技術、品牌及產業鏈整合帶動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是實現產業發展由勞動力要素驅動向自主創新驅動轉變、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所在。對於仍具有增長潛力或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創意研發、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產業鏈整合,提升產品檔次,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依託高新技術、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的高度融合,產生新的業態,培育新的增長點,如加快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與時尚文化、商貿、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的融合,大力發展都市產業等。 4.堅持擴大內需,建立需求結構與供給結構良性互動機制。根據消費結構變動實現產業結構變遷與升級是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廣東要增大有效供給,消除無效供給,形成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互動機制,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對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堅決控制總量、抑制產能過剩;對新能源(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興產業,集中有效資源,支持企業提高關鍵環節和關鍵部件自主創新能力,防止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引導有序發展。 5.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協同發展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廣東要努力協調資源環境約束與產業高速增長的矛盾,大力培育綠色現代產業,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實現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產業發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約型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努力發展「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建立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生態產業鏈,實現產業與土地、生態、人口資源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6.繼續深化經濟國際化戰略,構建開放型、全地緣的產業合作新格局。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開放型、全地緣的產業合作格局是在開放性經濟條件下實現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抓手。廣東要繼續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鞏固與拓展產業優化升級的內陸腹地;進一步深化粵港澳更緊密的產業合作,聯手搶占產業國際競爭戰略制高點;以加工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及產業鏈構建為切入點,提升粵台產業合作水平,重構加工製造業產業鏈國際優勢;全方位推進與東盟的區域經貿合作,致力於打造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鏈條;推進與環大西洋地區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的產業高位對接,力爭獲取引領產業升級導向的前沿產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 跳出傳統「生產導向」理念加快轉方式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硬性發展方式,而不是基於一種價值鏈為核心的柔性發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是忽視對事關財富和利益主權的渠道控制權和資本控制權的掌握,而過度關注產量和規模。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 廣東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且還要有「廣東特色」,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戰略工程,牽涉到經濟領域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的各種因素、政策和利益關系。因此,與明確總體思路和發展戰略的要求相對應,從策略和戰術上應明確發展方向和突破口。否則,各部門又會出現新一輪的「本位主義」,各自強化自身的部門地位和利益格局。「各吹各的號,各彈各的調」,主次不清,先後顛倒,甚至出現一種「新方式未建立起來,舊方式反而卷土重來」的局面。 首先從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加快」 首先,廣東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要「加快」,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快呢?顯然,構成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需要加快。例如,制約廣東擴大內需的流通渠道不暢問題,就是一塊嚴重的「短板」,需要盡快「補長」;再如,過去一度視為特色和優勢的「兩頭在外」,現在卻成為了明顯的「劣勢」,更需要「大補特補」。總之,要「快而不亂」,不能胡亂地都「快」。尤其是廣東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過剩經濟已經是「常態」,在擴大和鼓勵生產方面,要謹慎再謹慎,不能再動不動「上項目」或「政策傾斜」。 方向:從製造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型,服務業中從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起步 其次,必須明確轉變的大方向。什麼才是正確的轉變方向?這需要從不同的層次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比如,廣東大部分區域已處於經濟發展成熟階段、工業化後期、市場化後期和城市化中期,與之相適應,其產業結構、資本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也應發生相應的變化,即朝著升級轉型的正確方向變化,而不是「逆向」而變。再如,廣東經濟正整體處於從製造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型,而服務業的發展卻是有優先順序的,必須從商貿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起步,逐步向創意設計、高端咨詢等其他現代服務業升級轉型,而不是反過來。 突破口: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 再次,必須明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廣東經濟過去30年的最大成就和標志,就是成為了「世界工廠」,形成了世界上區域最密集的工廠群和人數最多的「工廠主」。在這種世界歷史上最浩大、最快速的「造廠運動」中,以「三來一補」、「兩頭在外」和「低成本、高消耗」為主要特徵的「廣東製造」無疑成為中國工業化進程初期和中期的一個符號和縮影,這也是廣東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描述。那麼,「新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如何選擇?是繼續單一地按照「生產至高無上」的理念從「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的方向推進?還是針對前面所說的「短板」和「瓶頸」對經濟結構實施革命性再造? 從目前來看,上述兩種路徑的選擇一直都在進行。有些部門和學者始終熱衷於按照「抓生產」的思路來考慮各種問題,始終堅持「一切以生產為中心」的理念,以為現在只要把「生產型企業」的升級轉型完成了,就抓住了龍頭和根本;還有一些學者和實際部門則認為必須跳出傳統的「生產導向」理念,認為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硬性發展方式,而不是基於一種價值鏈為核心的柔性發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視對事關財富和利益主權的渠道控制權和資本控制權的掌握,而過度關注產量和規模。 我認為,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如果仍然把過多的精力傾注在生產和製造領域,把大量的資源注入到始終受產品生命周期約束、競爭激烈且價值增值波動的生產製造領域,顯然不是廣東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性出路。廣東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傾注在資本和流通領域,打造和養育一大批廣東本土的大商人、大資本家,並推動主導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工廠主」型的企業家向支撐現代經濟發展方式的「商人型」和「資本型」企業家的轉型。 進一步說,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廣東企業從「工廠主時代」轉型到基於市場主導權的「大商人時代」和「新資本家時代」,並站在全國和全球的高度,去整合渠道和資本資源,將「廣東製造」納入自己的供應鏈和價值鏈體系,參與國內外分銷網路的構建和控制,大力推進符合現代資本理念的工廠和企業資本化進程,使廣東贏得未來30年甚至更長期內新的競爭力。 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轉方式重要切入點 要加快轉變我省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加快現代生產服務業的發展,通過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緩解我省資源緊缺,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有效支撐我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構建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當前,國際產業發展趨勢是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程度不斷提高,由此帶來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生產服務業對產業升級的支撐作用以及作為經濟發展引擎的功能已被各國廣泛接受,許多國家都將生產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導乃至支柱性產業進行發展,生產服務業日漸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焦點。進入21世紀以來,在國內地區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國外經濟發展環境日趨嚴峻的背景下,生產服務業發展滯後已經成為制約我省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薄弱環節。 生產服務業是指為各產業的生產活動提供中間性服務的行業,其服務功能涉及企業生產過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諸多環節,目前,物流、研發、設計、信息、中介、金融、商務等行業均以提供生產服務為主。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生產服務業發展的高端化和高級化,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高增長、知識密集的「三高一密」特點。加快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不僅是一個戰略性問題,更是一個現實性問題,對於有效解決我省資源緊缺、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構建全省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緩解我省生產資源要素緊缺、擴大產品輸出 當前,受到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全球經濟放緩帶來國外需求銳減的雙重壓力,加上龐大工業品生產能力與銷售市場不足之間的矛盾異常突出,迫切要求通過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來緩解這一矛盾。 一方面,我省是「世界製造業基地」,但生產所需的資源匱乏,主要能源、原材料大部分依靠省外調入或進口,在全球性資源日益緊缺和國際能源及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我省生產資源要素的獲得及對生產要素成本的控制變得更為艱難。通過建設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建立高效的原材料采購基地、現代物流運作體系,可以更快、更多地掌握省外、國外的資源,保障我省製造業生產需要。 另一方面,我省作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出口和調出外省是消化我省製造業巨大產出能力的重要渠道,2008年廣東省出口產品產值佔到工業總產值的42.2%。但這種產品銷售較高對外依存度的狀況使得我省更容易受到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顯得更為迫切。通過建設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在國外和省外建立展銷中心、品牌營銷中心、物流配送體系,可以有效支撐我省產品的調出外省及出口,保障我省製造業的持續增長。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和提升我省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的產業競爭力始終位於全國前列。隨著全國各地開放力度的加大,我省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受到嚴峻挑戰。為提高我省的產業競爭力,省政府提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戰略,但強調的是工業內部結構的升級。然而,單純的製造過程產生的利潤僅占總利潤的10%左右,產業鏈上游的產品設計和研發,下游的品牌建立、售後服務等生產服務業,均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有直接的支撐意義。發展生產服務業,特別是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可以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品牌塑造能力,從而改善我省製造業的層次低、創新能力弱的狀況,實現由「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轉變,提高產業競爭力。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推進產業轉移,實現我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為解決我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省委、省政府提出產業轉移發展戰略,然而,目前我省生產服務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地區,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的生產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導致產業轉移成本不斷上升、轉移企業存活率下降,對產業轉移戰略產生了嚴峻挑戰。 通過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一方面,有利於加速新型產業在珠三角地區的引進和誕生,防止產業空心化和產業發展不協調現象的發生,促進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能加快落後地區生產服務業的發展,提高產業轉移承載地生產服務配套水平,同時還能促進珠三角發達地區先進生產服務業的跨區域供給,彌補粵東、粵西、粵北諸如研發設計、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務等供給不足,降低產業轉移成本,更加有效地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出去,推動我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促進我省服務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切入點 2008年我省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51.6:42.9,盡管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我省製造業相對發達的情況相比,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存在明顯的短腿問題。要解決我省工業長、服務業短的問題,必須加快發展服務業,而高效生產服務體系的建立則是我省服務業發展的關鍵。我省生產服務業還存在著巨大的增長空間,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不僅可以提高服務業增加值的總量,還可以有效支撐工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② 粵商的粵商文化
粵商與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
粵商有著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創造出獨特的南粵文明和粵商文化。特別是二十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粵商憑借特殊的地域和政策優勢,加上聰明才智,迅速成為全國經濟的領跑者。
粵商作為近、現代中國商界的後起之秀,面對21世紀國內外經濟發展格局的不斷變化,以與時俱進、博採眾長的廣闊胸襟,傾力打造新粵商精神,推動了廣東乃至中國商界健康、快速、和諧發展。 廣府人精明開放,勇於冒險,接受新事物快,商業頭腦發達。廣府民系,指口語中的「廣府人」即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分布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及歐美、澳州、紐西蘭、東南亞等等地區的華人,以粵語(廣東話或稱廣府話,俗稱白話)為母語,以珠璣巷同遷的漢人為民系認同,有著自己獨特文化嶺南文化、廣府文化、粵式飲食、語言、風俗和建築風格的漢族民系。廣義的廣府民系則包括全廣東及世界所有地區,世代以粵語為母語的漢語民系。廣府商會「廣東省廣府人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他們具有性格開放,樂於接受新事物,商品意識重,務實、精明、敢幹、敢於創新等特點。
廣府代表人物:霍英東大紫荊勛章、陳瑞球大紫荊勛章、方潤華、李兆基大紫荊勛章、鄭裕彤大紫荊勛章、胡應湘金紫荊星章、郭得勝、郭炳湘、郭炳聯、何鴻燊大紫荊勛章、馬萬祺大蓮花勛章、呂志和金紫荊星章、梁乃鵬金紫荊星章、蒙民偉金紫荊星章、李東海大紫荊勛章、羅德丞大紫荊勛章、李福善大紫荊勛章、利國偉大紫荊勛章、楊鐵梁大紫荊勛章、毛鈞年大紫荊勛章、許仕仁大紫荊勛章、李國寶大紫荊勛章、鍾士元大紫荊勛章、李國能大紫荊勛章、任志剛大紫荊勛章、馮國經大紫荊勛章、梁智鴻大紫荊勛章、曾俊華大紫荊勛章、唐星樵大蓮花勛章、劉焯華大蓮花勛章、崔德祺大蓮花勛章、何厚鏵、崔世安、崔世昌、陳永棋金紫荊星章、霍震霆金紫荊星章、許晉奎金紫荊星章、鄭家純金紫荊星章、鄭海泉金紫荊星章、施祖祥金紫荊星章、袁武金紫荊星章、鄭漢鈞金紫荊星章、譚惠珠金紫荊星章、陳祖澤金紫荊星章、何佐芝金紫荊星章、黃乾亨金紫荊星章、許智明金紫荊星章、曾鈺成金紫荊星章、潘宗光金紫荊星章、許淇安金紫荊星章、任關佩英金紫荊星章、葉劉淑儀金紫荊星章、周梁淑怡金紫荊星章、王志東-新浪創始人、張志東-騰訊創始人、鄧裕強-3G門戶網創始人、鄧文迪、香植球、張瑜平、朱李月華、葉志成、李祖澤、王華生、陳鴻道、蔡達標、王賜豪、馮國綸、楊惠妍、楊國強、霍震寰、郭炳江、葉漢、黎智英、陳啟宗、陳樂宗、伍步剛、伍步高、利孝和、利定昌、許世勛、許晉亨、許愛周、蔡冠深、李思廉、王錦輝、蔡建中、王國強、鄧崇光、羅啟仁、葉劍波、梁麟、李惠文、孫秉樞、李家傑、李家誠、李兆楠、胡兆熾、馮景禧、何善衡、林炳炎、鄭志剛、陳澤富、陳國強、伍淑清、伍舜德、黃乾亨、黃笏南、黃英豪、蔡繼有、謝瑞麟、李文達、伍宜孫、梁球琚、簡東浦、周君廉、梁慶德、李華文、林英樂、胡漢輝、(周永泰家族、何啟東家族、利希慎家族、李佩材家族) 潮汕人是指在廣東最東端,包括潮州、汕頭、揭陽地區的人。潮汕臨海,大多從事商貿活動,其喬居地區分布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東南亞,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他們特別善於經營,富有創業精神,老鄉認同感極強。潮汕也不單指「潮汕地區」這一概念,因為「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潮汕人愛行闖天下的個性使潮人遍及五湖四海,故有「三潮汕」說,即「本土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海內又一潮汕」,而恰巧三個潮汕的人口也都在一千萬左右,但無論幾個潮汕,本土潮汕始終是數千萬潮人根的所在,夢的歸宿,而海內外難以計數的潮州會館(同鄉會)正是連結這一血濃於水的親情的驛站。
潮商代表人物:李嘉誠、庄世平、林百欣、黃光裕、黃茂如、黃俊欽、謝慧如、馬化騰、謝國民、朱孟依、周澤榮、李澤楷、施少斌、朱樹豪、楊受成、陳漢士、鄭桂泉、張利鈿、黃世再、劉鑾雄、黃楚龍、姚文琛、蔡東青、林連登、吳開松、陳凱旋、劉紹喜、鄭鍾南、蔡志明、林建名、林建岳、柯為湘、陳弼臣、陳有慶、陳有漢、鄭午樓、羅文正、劉建吉、周光明、陳順源、黃擎天、黃海慶、羅鷹石、張靜君 客家人尊師重文,宗族觀念強,其經商以吃苦耐勞著稱。客家人分布於廣東、江西、福建、台灣、廣西、湖南、四川、海南、貴州等地。客家先民來自中原,為逃避戰亂遷徙過來。客家人最重群體精神,無論走到哪裡,都有會館一類團體組織,來保護客家人的安全和群體利益。
客商代表人物:張弼士,胡文虎,張煜南,張鴻南,謝樞泗,姚德勝,羅芳伯,他信,英拉,徐錦榮,葉亞來,彭雲鵬,姚美良,侯芳伯,伍淼源,伍竹林,伍班超,劉志強,李河君,黃章,李永良,丁家駿,鄭明如,李金松,溫惠仁,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魏應行,熊德龍,古潤金,張旋龍,羅田安,朱孟依,朱拉伊,葉澄海,葉煥榮,繆壽良,溫純青,曾憲梓,田家炳,梁亮勝,何僑生,何冬青,余國春,余鵬春,葉春榮,葉聯禮,葉樹林,葉新民,葉桂材,黃華,鄒錫昌,羅桂祥,湯錫霖,羅煥昌,劉宇新,劉皇發,楊釗,黃澤蘭,李新炎,林立,葉遠西,葉華能,郭東林,李東生,陳景河,林光如,藍鏵纓,黎次珊,葉鋼書,張鑫善,姚良松,連鋒,吳惠權,曾震宇,楊欽歡,羅活活,曾智明,楊漢軍,庄兆祥,鍾奇可,鍾偉良,李有權,吳德芳,黃德新,梁世楨,劉金華,陳彩銀,陳梅冰,黃明智,李東浩,藍瑞明,陳志明,李彬蘭,劉偉,張新輝,卓定華,楊榮義,廖曉霞,林苑如,蔡鴻文,馮小華,劉年新,塗輝龍,周國輝,李建華,梁俊豐,楊祥波,朱世瑞等 可能有人會說,廣東的經濟成就得益於政策優勢和地緣優勢。的確,廣東有發展經濟的天時和地利。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實驗田,允許廣東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這是難得的天時。廣東又比鄰港澳,這是天生的地利。但是,廣東的發展更離不開人和。這「人和」便是中國人少有的自由、開放、冒險、開拓、務實、創新的商業精神。這是廣東人的靈魂,更是廣東人富起來的深層奧秘。
⒈人人都是商人
廣東人言必稱商,人人皆商,全名皆商。幾千年來,中國商人的成長環境相當不妙,商人的社會地位是最底下的,商人的形象都是奸詐,貪婪之類。這樣的社會環境當然不可能早就一隻強大的樂商、重商的商人隊伍。但嶺南的廣東人則不然。廣東人從商的歷史悠久,從秦代開發以來,廣東人就一直承擔著與世界交往的重任,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經商帶來的豐厚利潤,誘使人們不斷投入商海,廣東人一世奮斗在商海里。
⒉敢為天下先
敢為天下先,其精義在於「敢」和「先」二字。襟山帶海的地理環境培育了嶺南人強悍堅韌、敢於冒險、用於任事、大膽革新、追求自由的精神特質。廣東人早已認准,只要有利於提高生產力水平,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干,先幹了再說。敢為天下先,是廣東這個昔日經濟上的小老弟變成了今天的老大哥。一個敢字,一個先字,既讓廣東人飽嘗了開拓者的艱辛,更讓廣東人品嘗了成功者的喜悅。
⒊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廣東人在行動上大都注重實際,很實在,很現實。他們不喜歡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太喜歡奢談什麼大道理。他們感興趣的是事物本身是否具有實用價值。在對待新事物上,北方人大多數總是先從道義、原則和義理上做審慎的選擇與吸收;廣東人則是先大膽學習、引進、吸收和為我所用,他物為我物。先思考後行動、重經驗、講原則、重道義,是北方人的習性;先行動後思考、重實干、講效益、求實用、重感覺、輕理論,是廣東人的特點。
⒋看見紅燈繞著走
「看見紅燈繞著走,見到綠燈趕快走,沒有燈摸著走」這是講的廣東人改革開放初期如何利用好中央給的政策。其實,這就是廣東人靈活變通之所在。在中國國門剛剛打開,左傾思想還相當有市場的環境里,廣東如果沒有一批深諳變通策略的改革家、企業家,有限的「優惠政策」也是難以「點石成金」發揮效用的。 廣東強調建設文化大省,但具體怎麼建設?從微觀層面、技術層面怎麼落實?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法、沒有形成一個雙贏的政策。方向性已明確,但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怎麼落實還不清楚?如何挖掘廣東人的特質與潛力,推陳出新,並貫徹到每一個廣東人中去?這才是首要的。
⒈粵商文化去腐存精
由於商業文化的壓抑,廣東商人的文化傳統東西已慢慢落伍,導致上進心不強。這一點廣東人沒有真正重視。主要問題是如何引導粵商的精髓,即開拓、敢為天下先、做大做強、扎扎實實的精神與粵北的出頭精神三塊吸收進來,打造一個全新的粵商精神。在抓精神文明建設時,不要把粵商傳統的精髓給忘掉了。
在融合這三塊文化因素時,一定要考慮當代的因素,如新客家人文化、國外優秀文化、中原文化中優秀部分,都是新廣東人的元素。最終目的是開闊新廣東人的眼光,並擁有寬闊的胸懷和進取精神及永不知足。比如潮汕人的憂患意識、客家人好學習的精神都值得很好地發揚。
⒉新粵商精神
大力弘揚新粵商精神、著力打造新粵商文化,能為廣東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團隊凝聚力。在吸取粵商傳統精髓的基礎上,融合時代因素,如新客家人文化、海外文化、中原文化中優秀部分,將逐漸形成新粵商的核心精神。
誠信,是粵商一如既往的本質。權威機構對國內各大商幫的信譽調研表明,粵商在國內外的誠信度很高。這不僅與廣東的經商歷史緊密相關,也反映出新一代粵商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傳統優勢。
效率,是粵商馳騁商場的法寶。在廣東商人的意識中,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觀念特別強,因此辦事節奏快、效率高,往往能搶先一步把握商機,在商場激烈的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創新,是粵商亟待加強的環節。隨著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的蓬勃發展,浙商、滬商、京商的日益壯大,國內商界你追我趕、百舸爭流的局面既給新一代粵商提供了跨越式發展、創新式發展的大好機遇,也使新一代粵商面對如何鞏固和提高現有基礎、大力發展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的挑戰。只有通過創新,向產業鏈的上下游不斷延伸,才能適應珠三角地區先發優勢逐漸削弱的現狀,才能全面推動粗放型經濟增長向集約型經濟增長轉變,實現由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轉變的質的飛躍。
品牌,是粵商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廣東已形成一批有實力的專業鎮和產業群,規模效應明顯,發展潛力巨大。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動紡織,服裝,鞋、帽製品,化學纖維業等傳統優勢產業打造更多的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支持信息、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中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爭創名牌;積極發展傳統服務業老字型大小品牌;進一步鼓勵和支持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研發,促進廣東民營企業從貼牌生產向自主品牌轉變。
和諧,是粵商構建以人為本、環境友好型企業的宗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企業要積極落實《勞動法》等法律法規,改進勞動條件和保障措施,維護員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要積極遵守環境保護相關規定,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切實促進企業內部和諧、企業與環境和諧,
共進,是粵商聯合社會各界,推動廣東全面發展的目標。廣東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各職能部門以及各界人士的支持與配合。作為廣東商貿領域的生力軍,新一代粵商要進一步加強與工商、稅務、質監、知識產權保護等部門以及行業協會的聯系和協作,建立暢通高效的運轉機制,在全國率先形成上下一致、齊心協力、政企互動的新格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歷史上晉商、徽商的鼎盛在中國商界留下了一筆濃重的華彩,當今粵商、浙商的崛起為中國商界注入了改革開放的新鮮活力,只要以海納百川的氣魄、與時俱進的態度、推陳出新的勇氣,新一代粵商的旗幟就能在中國商界高高飄揚,成為一道永不落幕的勝景。
③ 中國三大玩具生產基地,哪些
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玩具產業逐漸成熟,主要製造企業集中在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
玩具製造產業鏈完整,產業配套設施完善。特別是廣東地區,玩具企業的生產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一些先進的數控機床如CNC數碼加工中心、抄數機、激光快速成型機、雕刻機已被大中型企業廣泛應用;
生產所需的注塑機、碎料機、烘乾機、移印機、噴漆設備、檢測儀器、生產流水線等機械設施齊全,行業的自動化生產程度不斷提高。
作為我國最大的玩具製造和出口基地,廣東玩具已連續30餘年玩具出口金額位列全國第一。2019年,全國玩具出口311.36億美元,同比增長24.2%;其中廣東玩具出口215.09億美元,佔全國份額69.1%。
廣東的玩具產品素以科技含量高、製造工藝好而馳名,歐美國家技術含量高的玩具基本上都在廣東生產。其中汕頭市(澄海區)作為廣東玩具生產企業最為集中、科技創新能力和產品科技含量高的地區之一,已形成了較成熟和完整的產業生態,產業集群效應明顯。
同時,廣東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所佔份額逐年減少,2019年下降到37.67%,而自有品牌產品的出口貿易則不斷增加,中國玩具產業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取得了長足進步。
(3)從廣東製造到廣東創造擴展閱讀
2017年以來,中國玩具出口形勢樂觀,當年出口金額達441.5億美元,同比增長31.2%,創近10年來最大增幅。
廣東省玩具協會會長李卓明介紹說,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玩具生產和出口基地和世界第二大玩具消費國。受惠於創新產品頻出、歐美經濟復甦等因素刺激,去中國玩具在全球市場十分好賣。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玩具出口441.5億美元,同比增長31.2%,其中傳統玩具出口金額239.61億美元,同比增長30.4%。今年前兩月,中國玩具出口21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9%。
據介紹,廣東是中國玩具出口第一大省,去年玩具產品出口227.06億美元,同比增長24.1%,佔中國玩具出口總金額51.49%。
④ 我國的玩具生產基地
廣東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產國、出口國,全球約75%的玩具都來自中國。...我國玩具產值中廣東佔70%,廣東作為中國最大的玩具基地,集中了4500多家玩具生產企業,每年產值高達350億元,年出口達41億美元。
⑤ 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裡
話題緣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取得新突破,首要任務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那麼,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裡?去年初國務院批准實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已明確提出,從目前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將建設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的主體產業群,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必須將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要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這組專家文章對如何調結構促轉變進行了認真思考,提出了有益見解。 實施六大戰略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 ●提要 廣東要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要推進廣東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引領產業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廣東要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繼續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的同時,加快擴大內需,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深化區域產業合作,拓展產業腹地,進一步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的協同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具體來說,廣東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主要有六大戰略任務。 1.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全球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搶占未來世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所在。廣東要努力把握全球新技術革命發展路徑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低碳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生物技術與健康產業等,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力爭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前沿技術創新,破解價值鏈低端循環鎖定,提升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主控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引領新一輪經濟增長和騰飛。 2.率先布局關鍵基礎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充分利用現有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關鍵基礎產業,是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廣東要以裝備製造業為先進製造業的關鍵抓手,優先發展以關鍵零部件為核心的「中場產業」;以沿海經濟帶的加快布局為契機,在港口條件好、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大的、有腹地支撐的沿海城市形成石化、鋼鐵、船舶等沿海重化產業集群。加強空港、海港、內河港、鐵路、高速路的聯動,推動粵港澳基礎設施的「無縫」銜接,加速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加快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和國際商務會展中心,全面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 3.加快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實現產業驅動要素轉變。以技術、品牌及產業鏈整合帶動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是實現產業發展由勞動力要素驅動向自主創新驅動轉變、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所在。對於仍具有增長潛力或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創意研發、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產業鏈整合,提升產品檔次,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依託高新技術、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的高度融合,產生新的業態,培育新的增長點,如加快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與時尚文化、商貿、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的融合,大力發展都市產業等。 4.堅持擴大內需,建立需求結構與供給結構良性互動機制。根據消費結構變動實現產業結構變遷與升級是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廣東要增大有效供給,消除無效供給,形成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互動機制,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對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堅決控制總量、抑制產能過剩;對新能源(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興產業,集中有效資源,支持企業提高關鍵環節和關鍵部件自主創新能力,防止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引導有序發展。 5.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協同發展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廣東要努力協調資源環境約束與產業高速增長的矛盾,大力培育綠色現代產業,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實現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產業發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約型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努力發展「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建立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生態產業鏈,實現產業與土地、生態、人口資源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6.繼續深化經濟國際化戰略,構建開放型、全地緣的產業合作新格局。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開放型、全地緣的產業合作格局是在開放性經濟條件下實現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抓手。廣東要繼續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鞏固與拓展產業優化升級的內陸腹地;進一步深化粵港澳更緊密的產業合作,聯手搶占產業國際競爭戰略制高點;以加工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及產業鏈構建為切入點,提升粵台產業合作水平,重構加工製造業產業鏈國際優勢;全方位推進與東盟的區域經貿合作,致力於打造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鏈條;推進與環大西洋地區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的產業高位對接,力爭獲取引領產業升級導向的前沿產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跳出傳統「生產導向」理念加快轉方式 ●提要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硬性發展方式,而不是基於一種價值鏈為核心的柔性發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是忽視對事關財富和利益主權的渠道控制權和資本控制權的掌握,而過度關注產量和規模。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 廣東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且還要有「廣東特色」,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戰略工程,牽涉到經濟領域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的各種因素、政策和利益關系。因此,與明確總體思路和發展戰略的要求相對應,從策略和戰術上應明確發展方向和突破口。否則,各部門又會出現新一輪的「本位主義」,各自強化自身的部門地位和利益格局。「各吹各的號,各彈各的調」,主次不清,先後顛倒,甚至出現一種「新方式未建立起來,舊方式反而卷土重來」的局面。 首先從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加快」 首先,廣東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要「加快」,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快呢?顯然,構成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需要加快。例如,制約廣東擴大內需的流通渠道不暢問題,就是一塊嚴重的「短板」,需要盡快「補長」;再如,過去一度視為特色和優勢的「兩頭在外」,現在卻成為了明顯的「劣勢」,更需要「大補特補」。總之,要「快而不亂」,不能胡亂地都「快」。尤其是廣東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過剩經濟已經是「常態」,在擴大和鼓勵生產方面,要謹慎再謹慎,不能再動不動「上項目」或「政策傾斜」。 方向:從製造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型,服務業中從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起步 其次,必須明確轉變的大方向。什麼才是正確的轉變方向?這需要從不同的層次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比如,廣東大部分區域已處於經濟發展成熟階段、工業化後期、市場化後期和城市化中期,與之相適應,其產業結構、資本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也應發生相應的變化,即朝著升級轉型的正確方向變化,而不是「逆向」而變。再如,廣東經濟正整體處於從製造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型,而服務業的發展卻是有優先順序的,必須從商貿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起步,逐步向創意設計、高端咨詢等其他現代服務業升級轉型,而不是反過來。 突破口: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 再次,必須明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廣東經濟過去30年的最大成就和標志,就是成為了「世界工廠」,形成了世界上區域最密集的工廠群和人數最多的「工廠主」。在這種世界歷史上最浩大、最快速的「造廠運動」中,以「三來一補」、「兩頭在外」和「低成本、高消耗」為主要特徵的「廣東製造」無疑成為中國工業化進程初期和中期的一個符號和縮影,這也是廣東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描述。那麼,「新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如何選擇?是繼續單一地按照「生產至高無上」的理念從「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的方向推進?還是針對前面所說的「短板」和「瓶頸」對經濟結構實施革命性再造? 從目前來看,上述兩種路徑的選擇一直都在進行。有些部門和學者始終熱衷於按照「抓生產」的思路來考慮各種問題,始終堅持「一切以生產為中心」的理念,以為現在只要把「生產型企業」的升級轉型完成了,就抓住了龍頭和根本;還有一些學者和實際部門則認為必須跳出傳統的「生產導向」理念,認為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硬性發展方式,而不是基於一種價值鏈為核心的柔性發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視對事關財富和利益主權的渠道控制權和資本控制權的掌握,而過度關注產量和規模。 我認為,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如果仍然把過多的精力傾注在生產和製造領域,把大量的資源注入到始終受產品生命周期約束、競爭激烈且價值增值波動的生產製造領域,顯然不是廣東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性出路。廣東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傾注在資本和流通領域,打造和養育一大批廣東本土的大商人、大資本家,並推動主導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工廠主」型的企業家向支撐現代經濟發展方式的「商人型」和「資本型」企業家的轉型。 進一步說,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廣東企業從「工廠主時代」轉型到基於市場主導權的「大商人時代」和「新資本家時代」,並站在全國和全球的高度,去整合渠道和資本資源,將「廣東製造」納入自己的供應鏈和價值鏈體系,參與國內外分銷網路的構建和控制,大力推進符合現代資本理念的工廠和企業資本化進程,使廣東贏得未來30年甚至更長期內新的競爭力。 作者系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 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轉方式重要切入點 ●提要 要加快轉變我省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加快現代生產服務業的發展,通過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緩解我省資源緊缺,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有效支撐我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構建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當前,國際產業發展趨勢是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程度不斷提高,由此帶來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生產服務業對產業升級的支撐作用以及作為經濟發展引擎的功能已被各國廣泛接受,許多國家都將生產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導乃至支柱性產業進行發展,生產服務業日漸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焦點。進入21世紀以來,在國內地區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國外經濟發展環境日趨嚴峻的背景下,生產服務業發展滯後已經成為制約我省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薄弱環節。 生產服務業是指為各產業的生產活動提供中間性服務的行業,其服務功能涉及企業生產過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諸多環節,目前,物流、研發、設計、信息、中介、金融、商務等行業均以提供生產服務為主。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生產服務業發展的高端化和高級化,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高增長、知識密集的「三高一密」特點。加快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不僅是一個戰略性問題,更是一個現實性問題,對於有效解決我省資源緊缺、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構建全省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緩解我省生產資源要素緊缺、擴大產品輸出 當前,受到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全球經濟放緩帶來國外需求銳減的雙重壓力,加上龐大工業品生產能力與銷售市場不足之間的矛盾異常突出,迫切要求通過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來緩解這一矛盾。 一方面,我省是「世界製造業基地」,但生產所需的資源匱乏,主要能源、原材料大部分依靠省外調入或進口,在全球性資源日益緊缺和國際能源及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我省生產資源要素的獲得及對生產要素成本的控制變得更為艱難。通過建設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建立高效的原材料采購基地、現代物流運作體系,可以更快、更多地掌握省外、國外的資源,保障我省製造業生產需要。 另一方面,我省作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出口和調出外省是消化我省製造業巨大產出能力的重要渠道,2008年廣東省出口產品產值佔到工業總產值的42.2%。但這種產品銷售較高對外依存度的狀況使得我省更容易受到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顯得更為迫切。通過建設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在國外和省外建立展銷中心、品牌營銷中心、物流配送體系,可以有效支撐我省產品的調出外省及出口,保障我省製造業的持續增長。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和提升我省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的產業競爭力始終位於全國前列。隨著全國各地開放力度的加大,我省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受到嚴峻挑戰。為提高我省的產業競爭力,省政府提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戰略,但強調的是工業內部結構的升級。然而,單純的製造過程產生的利潤僅占總利潤的10%左右,產業鏈上游的產品設計和研發,下游的品牌建立、售後服務等生產服務業,均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有直接的支撐意義。發展生產服務業,特別是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可以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品牌塑造能力,從而改善我省製造業的層次低、創新能力弱的狀況,實現由「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轉變,提高產業競爭力。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推進產業轉移,實現我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為解決我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省委、省政府提出產業轉移發展戰略,然而,目前我省生產服務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地區,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的生產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導致產業轉移成本不斷上升、轉移企業存活率下降,對產業轉移戰略產生了嚴峻挑戰。 通過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一方面,有利於加速新型產業在珠三角地區的引進和誕生,防止產業空心化和產業發展不協調現象的發生,促進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能加快落後地區生產服務業的發展,提高產業轉移承載地生產服務配套水平,同時還能促進珠三角發達地區先進生產服務業的跨區域供給,彌補粵東、粵西、粵北諸如研發設計、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務等供給不足,降低產業轉移成本,更加有效地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出去,推動我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促進我省服務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切入點 2008年我省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51.6:42.9,盡管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我省製造業相對發達的情況相比,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存在明顯的短腿問題。要解決我省工業長、服務業短的問題,必須加快發展服務業,而高效生產服務體系的建立則是我省服務業發展的關鍵。我省生產服務業還存在著巨大的增長空間,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不僅可以提高服務業增加值的總量,還可以有效支撐工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綜上所述,要加快轉變我省經濟發展的方式,必須加快現代生產服務業的發展,通過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可以有效支撐我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編輯 張穎)
⑥ 中國三大童車生產基地都是哪三個地方
河北邢台河古廟工業區擁有生產加工企業和攤點3500多家,產品包括自行車、三輪車、電動助力車、童車及各種零配件,零部件可組裝整車1000萬輛,約佔全國產量的四分之一,年產整車300萬輛,銷往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入口俄羅斯、西班牙、古巴、越南、泰國和埃及、肯亞、印度尼西亞、香港、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⑦ 幫忙推薦幾本關於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的書籍吧,各位有何高見。
《企業核心競爭力經典案例.日韓篇》
《企業核心競爭力經典案例:美國篇》
《企業核心競爭力經典案例:歐盟篇》
《從「廣東製造」到「廣東創造」》
《競爭力:日本企業間競爭的啟示》
《破解競爭力陷阱》
《換個方向就是第一》
《企業集團核心競爭力研究》
《公司核心競爭力培育》
《企業「核」心競爭力——動態球論模型剖析》
⑧ 在當前建設文化強省的語境下,在當今廣東經濟、社會面臨新一階段發展機遇的轉型時期,我們
從以往經驗來看,廣東雖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但文化卻一直都處於經濟的「附屬」地位。而將文化提升到其本來應有的位置,讓文化成果全民共享、文化理念推動社會進步、文化價值傳播久遠,則是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一大特色,也是「幸福廣東」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用汪洋書記之前的說法,就是「一個健康的社會如果沒有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就像大自然沒有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是無法存續的。」
文化民生使群眾文化生活豐富素質提升
建設文化強省,廣東有著天然的優勢。廣東的文化強省建設,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民生」的建設。隨著基礎文化設施的配套齊全,廣東人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群眾的熱情高漲,廣東人的素質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建設文化強省,廣東有著天然的優勢。富裕的經濟環境、開明的政治風氣、包容的文化氛圍,都為民意表達、多元化的現代文明社會建設提供了可能。
廣東文化強省建設,更多選擇了一些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通過加大基礎文化設施投入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從根本上提升廣東人的文化素質,進而培養符合要求的「廣東公民」。因此,廣東的文化強省建設,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民生」的建設。
目前,廣東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繫上收獲了許多可喜的成績:2011年底,提前9個月實現「農家書屋」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的總目標,並且超額完成建設1521家;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全年總放映296509場,觀影人次超過7210萬;全省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達標107個、文化館102個、縣級以上博物館5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159個、城鄉社區「五個有」文化站6328個……
隨著基礎文化設施的配套齊全,廣東人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群眾的熱情高漲。以去年為例,2011年第十屆「百歌頌中華」歌詠活動,共有2000多支合唱隊、近20萬人參加,觀眾達110萬人次,規模和水準均創歷屆之冠;2011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盛況空前,廣州主會場7天內總入場人數達81.6萬,累計銷售額近4000萬元,展場面積、入場人數、活動項目、圖書銷售等多項指標均創歷史之最,已躍升為全國規模最大、入場人數最多的圖書展;首屆粵港澳青年電影盛典巡迴展映了40部優秀國產影片,共為大學生和外來工放映204場,惠及觀眾近20萬人次……
積極參與各種文化活動,使廣東人的素質也得到了極大提升。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到粵西調研的結果顯示,「農家書屋」建設得好的地方,賭博的人少了、吸毒的人少了、侃大山的人少了,讀書的人多了。在城市中,更是涌現出「舉牌哥」、「口罩男」、「剃頭哥」等諸多急公好義、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良好社會公民。
文化產業新興業態成加速器和增長點
廣東在文化強省建設中,劃清了文化和市場的邊界,通過市場配置資源能力迎來了大發展。目前,廣東文化產業在全國頗具示範意義,而文化創意產業等新興業態已經成為推動廣東文化產業發展的加速器和新的增長點
建設文化強省,廣東再一次發揚了先行先試、敢闖敢乾的精神。
廣東劃清了文化和市場的邊界,弄清了什麼是政府該管的,什麼是可以由市場自行發展的,有意識地多發揮、多利用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
我們看到,廣東在文化建設方面,黨委、政府除了把握方向,更多關注了需要投入和支持的公益性、基礎性項目,而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文化產業領域,更加註重市場的引導。正是因為文化產業領域內的「放開」,才使廣東文化產業的產值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已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增長點,進而也讓文化與經濟、科技相互交融、共生發展,產生極大的聚變效應。在廣東的整個經濟發展中,文化產業如今已經起到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戰略支點作用。
同時,廣東發展文化產業,並沒有僅僅著重打造文藝精品,而是著眼長遠,將文化與科技相結合,以新興業態的文化產業為突破口,讓一些擁有高技術含量和新媒體特性的新興產業來改變廣東文化產業的格局。比如,在新媒體行業,廣東就有多項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領跑全國:語義智能搜索引擎技術、OED電子紙電泳技術、多媒體復合關聯編碼MPR技術等已與世界同步,而且進入產業化階段……
將科技與技術相結合的結果,就是讓廣東的文化產業獨樹一幟,頗具示範意義:2010年,文化新業態方面廣東的各門類規模總量均居全國前列,其中,數字出版、動漫、網路游戲等幾大重點領域產值在全國佔比均超過20%;在網路音樂和游藝娛樂方面,「廣東製造」的總產值更是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成為領跑全國的「火車頭」。從廣東文化產業的增加值來看,2010年廣東數字出版產值年均增長超過30%,網路游戲、網路音樂產值年均增長超過20%,動漫業增長更是達到了42%,而同年全省文化產業的年均增速僅為12.6%。這意味著,文化創意產業等新興業態已經成為推動廣東文化產業發展的加速器和新的增長點。
文化產業,其核心是文化創意產業。創意已經成為諸多文化產業企業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創造力的多寡直接決定了文化創意企業的存在價值。
目前,如何讓文化創意企業的創意價值得到更有效的實現,是發展文化強省的一個關鍵問題。為此,廣東從2009年開始,就在東莞舉辦了中國國際動漫版權保護和貿易博覽會,通過這一博覽會,不但讓諸多上游文化創意企業在版權登記、版權保護方面享有了充分的利益,同時也溝通了上游創意企業和下游製造業企業,讓創意真正通過廣東強大的製造業資源而充分體現。
文化產業結構調整
為數眾多的文化創意企業的存在,使得如何進行有效推介和交流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為此,2012年伊始,廣東就開始舉辦廣州國際網路及數字互動游戲博覽會,通過對這些新興文化業態的展示,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整合優勢資源,擴大業內合作交流,加強國際合作。而在4月24日,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廣州會見了在粵訪問的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伯特·艾格一行,就文化創意等領域的合作達成共識。迪士尼貿易(廣州)公司和迪士尼英語培訓(廣東)公司已經落戶中新廣州知識城,在「引進來」之後,也讓廣東的文化創意企業在「走出去」方面更加方便。
「構築文化人才高地」
任何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廣東發展文化產業,如何培養與引進人才也非常關鍵。改革開放已經過去30多年,過去全國人才南下闖廣東,現在是南雁北飛,集中於京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