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晉咨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可以寫法律文案嗎
一、 對知識產權認識不當的法律風險根據法律規定,廣義范圍內的知識產權均可以作為出資的形式。因此,版權以有關權利、商標、專利、非專有技術、廠商名稱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未披露信息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出資方式。 但是即使可出資的知識產權種類眾多,也面臨具體出資形式選擇的法律風險。因為知識產權種類不同,價值也可能不同,市場應用價值也可能存在區別,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必須選擇相對成熟的並有廣闊市場前景或商業價值的知識產權種類出資。 因此,對於高新技術企業來說,在創建初期以知識產權出資為主,但可出資的范圍是比較大的,未獲得專利保護的非專有技術同樣可以出資,不應僅僅局限在專利或商標方面。否則,將不能充分發揮知識產權的廣泛性和價值性,降低出資成功的機會。 二、 知識產權本身權利瑕疵的法律風險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有無權利瑕疵,將這一部分固有風險成本明晰化,從而在靜態識別中預先支出。 一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合法性問題。問題集中在:該項商標或專利的出資人須出示怎樣的權利憑證,才能判別相關知識產權的公示公信效力,從而審確該項出資客體的合法性。 二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穩定性問題。所謂知識產權的穩定性,指該項知識產權在法定保護期限內被權利人控制、並受法律保護的程度。一方面,《商標法》對已注冊商標設置了「撤銷」程序。《專利法》為已獲得的專利權設置了「無效」程序。這就意味著,用作出資的商標和專利,有可能因他人的申請而被「撤銷」,從而導致該項知識產權出資無效。另一方面,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可能會因第三人提出的權利要求成立,而產生出資無效的後果。 三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時間性問題。此問題可能與合法性和穩定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特別提出對出資的知識產權的時間性進行考察,因為商標權、專利權和著作權均有法定的有效期,實踐中存在不少因為過期的知識產權失去投資價值而引起的出資糾紛。 三、 知識產權出資主體的法律風險首先,公民個人用專利、專有技術、計算機軟體等知識產權出資的,應當考察該成果屬於職務成果還是非職務成果。《專利法》規定,在執行本單位任務過程中或者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是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的出資處分權一般情況下歸單位,發明人或設計人不能以個人名義用其出資,當然發明人或設計人對此另有約定的除外。《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規定,自然人針對本職工作中明確指定的開發目標所開發的軟體,開發的軟體是從事本職工作活動所預見的結果或自然的結果,以及主要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物質技術條件開發並由法人或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軟體,其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可見,如果公民用職務成果以個人名義出資,可能被其所在單位提出異議,而給接受該項出資的公司帶來諸多麻煩。 其次,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用知識產權出資,應當注意考察主體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我國《民法通則》根據法人活動的性質,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第一,在機關法人中,國家授權代表國家並以國有財產進行投資的機構或部門可以成為公司的投資者,因此它們當然可以用知識產權向公司投資。其他情況下,機關法人不能成為知識產權出資人。第二,公司「出資人為法人,包括企業法人(含外國公司、企業等) 、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只要其對某項知識產權享有處分權,就可以以此向公司出資。 再次,多個主體用其共同享有權益的知識產權出資,應當注意考察多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以《專利法》上「共同發明創造」為例,一種情形是委託開發的技術成果,對委託關系下產生的技術成果,法律規定由委託雙方在委託合同中約定成果權利的歸屬;約定不明或未做約定的,開發出的技術成果歸受託方享有。另一種情形是合作開發的技術成果,該成果歸合作開發各方共有,一方對該成果的處分須經其他各方同意,並且共享所得收益。 四、 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的法律風險知識產權的評估價值關繫到其市場應用及盈利價值,同時也關繫到股權比例或控制權強度,所以依據客觀、真實、全面的評估資料,選擇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和專業評估機構是高新企業在技術出資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評估過程中,忽視以下因素往往導致評估結果失誤。 (1)審核高新技術前期開發費用不實。 (2)同類產品或技術的市場風險預測不準確,市場潛力和價值分析出現偏差。 (3)後續開發費用投入預測失當。 如果評估失實或不當,技術出資方將在知識產權價值保護上承受重大不利。 【更多資產評估問題請參閱:覃達藝律師關於「資產管理」的專題研究】 五、 知識產權出資比例的法律風險知識產權出資的比例是指知識產權出資在公司注冊資本中所佔的比例。對知識產權出資比例的界定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立法對知識產權出資上限的限制;二是實踐中股東怎樣來確定知識產權在公司注冊資本中所佔的比例。 根據法律規定,知識產權出資的最高比例可達百分之七十,這說明法律鼓勵以知識產權出資,但過高或過低的出資比例同樣存在著法律風險。因此,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出資比例。以下三個參考原則: (一) 知識產權為公司所必需在設立公司時,股東之間必須就公司所營之事業,包括經營對象、經營范圍達成協議,並在章程中作為絕對必要記載事項予以記載。股東在決定以某知識產權出資時,必須保證該知識產權為公司之所營事業所必需。公司的經營對象和范圍不但決定公司資本規模的大小,而且決定公司的資本結構。舉例來說,如經營證券業務的證券公司,其所需要的資本主要應該由貨幣資金組成。如經營計程車營運的出租汽車公司來說,構成其資本的成分可以是貨幣資金、實物財產和出租汽車特許經營權。因此,為保證知識產權為公司所必需,股東須根據公司的經營對象、經營范圍來確定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如果公司經營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則可以增大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甚至可以以法律許可的最大比例出資。如果公司經營的是非高新技術產業,而是一般的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則應該減少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以增加公司需要的貨幣資金等其他財產的出資。 (二) 知識產權與公司經營規模相適應一般來說,公司的經營規模越大,則投入的資本會相應增加且其借貸資本也會增加。而知識產權需要與一定的有形資產相結合,才能發揮其資本功能。公司的經營規模越大,發揮知識產權的作用就需要越多的有形資產。知識產權在公司注冊資本中所佔的比例過高,對貨幣、實物等有形資產的要求更多。而「在初期階段,公司一般依賴於發行股份和內部舉債來進行融資」。這無疑會加大公司的融資壓力,影響到公司的正常經營和發展,甚至造成公司的經營困境。因此,股東在決定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時,應該考慮將來公司經營規模的大小,經營規模大的,應適當減少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經營規模小的,可以適當提高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 (三) 知識產權自身的適格性這里所講的適格性是指知識產權的性質、種類、技術新舊程度、實用程度與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相適應。這是以知識產權自身的因素來決定其出資的比例。在確定知識產權出資比例時,股東要分辨知識產權是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技術秘密還是其他種類的知識產權。對於專利權還要分清楚是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還是外觀設計專利。因為不同性質、不同種類的知識產權對貨幣等有形資產的要求不同。如為生產公司產品所必要的發明專利權,出資比例當然可以適當提高,如果是商標權,由於其並不直接與公司的生產相結合,出資比例應當適當減少,以增加其他資本的投入比例。技術的新舊程度、實用程度,主要是指技術的先進性,有無新技術、替代技術出現,利用該技術生產的產品是中間產品還是終端產品。這同樣對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的確定有顯著的影響,技術越先進、越新,其專利權、技術秘密的出資比例可以適當提高。生產終端產品的技術的出資比例可以比生產中間產品的技術的出資比例高;反之,對於尚有價值的比較舊的技術,保護期限比較短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生產中間產品實用程度較低的技術,其出資比例應該適當減少。 六、 知識產權出資方式的法律風險知識產權資本化有知識產權轉讓和許可兩種方式,但知識產權資本化並非簡單的知識產權轉讓和許可。如出資人以轉讓方式出資,表面上看是將特定知識產權完全「賣」與所出資的公司,但有兩點與普通知識產權轉讓相異:一是出資方為此並未獲得知識產權出讓對價,而是因此獲得所投資企業的股權;二是出資方可能並未完全喪失該知識產權,出資人可以股東身份享有公司終止時的剩餘財產分配權,其可依照約定分得該項知識產權,使其重新回到出資者之手。鑒於此,知識產權出資人不能簡單地從知識產權轉讓、使用許可的角度分析這兩種出資方式的利弊。資本化了的知識產權乃動態資本,頗不穩定,這非但屬於接受出資的企業所必須考慮的因素,而且也是知識產權出資人選擇出資方式時務必斟酌的內容。以商標權出資為例,用作出資之商標權在所投資的企業終止時,尚可重新回到出資人手中,則該商標在資本化期間的價值波動,尤其被所出資公司壓下不用致使其價值降低的情形,將事關商標出資人的切身利益。「在合資經營中作為出資方式的,可以是我方商標的轉讓,也可以是我方商標的使用許可。在後一種方式下,我方在合資之外,仍保留了自己使用的權利。以這種方式出資,我方的馳名商標被消滅、被壓下不用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事實上,這對於用商標權向內資企業投資也不無啟發。 以知識產權轉讓方式出資,各方須符合法律關於知識產權轉讓之規定。首先,接受知識產權出資的公司必須符合法定條件:接受商標權出資的公司必須具備《商標法》規定的商標注冊申請人的資格,接受專利技術出資的企業必須符合《專利法》對專利權主體資格之規定;企業接受人用葯品、煙草製品的注冊商標出資,須具有相應商品生產主管部門的許可經營證明;接受知識產權投資,必須保證使用該知識產權的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其次,知識產權出資人須履行法定義務:出資方用商標權或專利權轉讓方式出資,應將特定商標權或專利權整體完全轉讓出資;[26]出資方倘若用已許可他人使用之知識產權出資,須徵得被許可人同意,不得因此而損害被許可人的利益。 以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方式投資是指知識產權人保留知識產權最終處置權,而僅「讓渡」該知識產權中一定期限和范圍的使用權給接受出資的公司。在投資協議中,雙方具體約定該知識產權使用權的范圍和內容。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權具有資本屬性,能用來創造新的價值,所以可用來投資。「在技術貿易中,真正由一方把自己的專利技術的所有權轉讓給另一方(即'賣專利')的情況非常少見;希望得到先進技術的人,通常也只想得到有關技術的使用權,很少有人會去'買'別人的專利,因為買專利要比只取得使用權的花費多得多。」[27]出資人以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方式出資,應當遵循知識產權法和合同法的有關規定。 從公司法角度考察,知識產權出資可能存在法律障礙。知識產權具有時間性,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有效期可能與接受該出資的公司的經營期不相一致,這時無論是以知識產權轉讓方式還是以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方式向公司出資,都會與公司法資本維持原則沖突。表現之一是知識產權資本的有效期如果短於公司經營期限,則公司將難能實現其資本維持;表現之二是知識產權的價值具有不穩定性,如商標價值與該商標之使用情況以及使用該商標的商品質量狀況息息相關,專利技術和計算機軟體等的價值與新技術開發運用情況以及市場變化關系密切。一旦知識產權資本價值波動致使其低於出資時的評估價值,則亦令公司不得不採取有關資本維持措施。 七、 知識產權出資的商業風險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商業化程度,直接決定該項知識產權在公司運營的動態過程中能否應用、作用大小等,這其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有: (一) 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在技術上是否實用以專利為例,我國專利法要求,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除了應當具備新穎性和創造性外,還應具備實用性,並將「實用性」界定為「能夠製造或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但這一實用性要求,只是強調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體現為具體方案,並不要求能夠立即製造或使用。除專利外,用作出資的專有技術和計算機軟體,也必須對該知識產權在技術上的可實施性進行論證。 (二) 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市場前景如何獲得知識產權的創造性智力成果一般都是先進的,但由於市場上復雜因素的較量,先進性並不能決定市場前景。依照我國現行專利法的規定,一項發明專利從申請日到授權日可能長達三四年的時間甚至更長,某項發明創造在申請專利時很有潛力,但很可能在取得專利權時其市場潛力已大打折扣甚或不復存在。另外,專利技術的先進性及其市場前景也只是與已經公開的技術比較而言的,更加先進而又尚未公開的技術往往是專利技術的「勁敵」。總之,企業接受創造性智力成果投資,旨在獲得贏利性強的技術,形成競爭優勢,因此對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市場前景狀況的考察論證十分必要。 (三) 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經濟壽命的長短知識產權的經濟壽命並不等同於其法律保護期限。對於創造性智力成果而言,有效期即將屆滿的知識產權其經濟壽命不長,但有效期較長的知識產權其經濟壽命也未必就長。專利制度既保護發明人的利益,對其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給予一定時日的「獨占」性法律保護,同時專利制度的公開特點也使專利權人的「獨占權」具有了一定的相對性。這是因為,專利文獻的公開,加之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使人們在原有專利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出更加先進的技術從而淘汰已有專利的時間大大縮短。基於此,企業接受創造性智力成果投資,需要將技術的經濟壽命與知識產權的有效期分開考慮。 八、 知識產權轉移的法律風險出資各方即使知識產權權屬不存在爭議,也同樣面臨者對技術擁有方轉讓知識產權的制約問題,因為這關繫到資金出資方的風險利益,不當的流轉或者交易,將可能不利於知識產權價值的維護和利用。 控股一家企業對控股方來講,不僅具有可以並表核算的會計意義更具有能掌握經營管理主動權的控制意義。真正控股一家企業, 除了控股方投資比例占絕對優勢外, 還必須由控股方擔任董事長, 另外還有委派總經理、財務總監的提名權。這樣,就能更有效地貫徹實行企業董事會的決議和管理理念。對於投資控股一家高新技術企業, 更深一層的意義還在於控股股東能真正掌握所投資的那項高新技術, 防止高新技術被移花接木,偷梁換柱,給投資方造成巨大的投資損失。 因此,在合作協議中,當事人如忽略或輕視技術成果的權屬問題,或者約定含混、不明,容易導致爭議發生,尤其是對技術開發方而言,造成知識產權保護的重大障礙。這種隱患將可能導致技術成果的組成部分被不正當的利用、泄露,或完整性缺失。 防止高新技術被擅自轉讓, 在投資合作協議或公司章程中可考慮採取如下措施: (一) 明確約定知識產權歸公司所有在組建高新技術企業的協議中列明高新技術投入前與投入後的所有權, 並列入投資各方關於所投的高新技術的保證與承諾,以法律來約束投資各方處理高新技術成果的行為,而且只有知識產權出資在辦理轉讓手續後,才真正能夠屬於企業所有和控制。 相應的可在公司章程中列入投資「各方聲明條款」與該項高新技術有關的專有技術(包括但不限於特定的生產流程、工藝及其他依據法律和慣例應當被合理地視為專有技術組成的技術秘密) 的所有權屬於組建的公司獨家所有,各方承諾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均不會提出相反意見」,並不得以個人名義轉讓。 (二) 明確約定各方具有知識產權保密義務限制各方對相關知識產權資料、技術秘密的使用和保密,如果不限定保密義務,不採取相應的保密措施,將會導致各方可能發生任意使用、轉讓或泄露的風險。 如果該高新技術被非法泄露,將嚴重影響到所設企業的商業存在價值和風險投資人的風險利益,因此,可考慮在高新技術企業的合同章程中列入有關高新技術的保密義務和泄密處罰條款,並通過制定完善的企業商業秘密制度防止商業秘密的泄露。 (三) 通過技術員工股權激勵的方式保護知識產權在股東利益的驅動下,科技人員帶技術入股不僅有利於高新技術的運用, 還有利於高新技術專利權的保護, 同時使高新技術的後繼發展也有了保障。如伊利集團就給予了核心技術骨幹大量的股份期權,穩定了技術隊伍和整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Ⅱ 股東用職務發明專利技術出資,現用現金補足,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我想問一下你要問的是股東用現金補足不實部分還是用現金置換原來的知識產權出資?按照你的標題我的理解是當時的出資不實(不考慮職務發明的歸屬問題)隨後用現金補足出資不實部分會計方面:
1、提無形資產減值准備
2、將原來多計提的攤銷轉回調整未分配利潤
3、再把收到的現金入賬,貸方沖銷無形資產不實金額
然後去工商把涉及到出資方式的內容重新做備案,將原來的知識產權改為知識產權+部分現金納稅方面:調整原來多計提的攤銷,如果以前年度應納稅所得額都是負數且加上多提的攤銷還是負數那麼僅需調整數字即可,否則需要補交所得稅並且要按每天0.0005算滯納金。考慮到是該漏繳稅款不是稽查到的,可能0.5-5倍的罰款應該可以免啦我也是新手,歡迎拍磚
Ⅲ 股東用職務發明專利技術出資,現用現金補足,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需不需要由稅務部門出具不存在稅務違法違規行為的證明呢?由於累計攤銷調整所產生的稅金可在對上年所得稅匯算清繳時繳納吧?謝謝牛人指點。
查看原帖>>
Ⅳ 出資存在瑕疵對企業發行上市的影響是什麼
[法律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第十條規定:「發行人的注冊資本已足額繳納,發起人或者股東用作出資的資產的財產權轉移手續已辦理完畢,發行人的主要資產不存在重大權屬糾紛」。企業在設立或增資時存在出資瑕疵,主要包括出資未按期到位、用職務發明作為對公司的出資、相關出資資產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等。
[存在問題]股東對公司的出資,是一個公司設立及運營的物質基礎,也是公司對外承擔債務的最基本的保障。因此,法律對公司出資的限額、形式、時間等都有明確的約定,也對出資不實、虛假出資的設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但是依然有部分公司出資問題存在瑕疵。
[實際案例]案例1:財產所有權問題的出資瑕疵。甲公司9名自然人股東共有一項非專利技術,評估價值900萬元,9名自然人股東以協議約定各自佔有該共有非專利技術的份額。2004年11月,9名自然人股東以該該非專利技術對公司進行增資,經核查,該項非專利技術系各自然人股東的職務發明,且公司已於2004年10月取得該非專利技術的軟體著作權證書。所以9名自然人股東的增資行為有瑕疵。
案例2:為評估的出資瑕疵。甲企業與2003年進行增資,股東A與原股東達成增資協議,A以持有的專利技術進行增資50萬元,增資以後公司注冊資本變更為400萬元,並聘請了相關中介機構出具了驗資報告。但該專利技術未進行評估,知識由各股東簽署了確認意見。《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第七條規定:作為股東或者發起人出資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應具有評估資格的資產評估機構評估作家後,由驗資機構進行進行驗資。因此,A的此次增資行為存在瑕疵。
案例3:房地產出資瑕疵。某首發企業申請企業實際控制人以其商業房產相關權益作價750萬元對公司增資,占當時注冊資本的37%,但用於增資的房產權益當時未辦理權屬轉移手續。上述做法不符合當時情況下《公司法》的相關規定。
[解決思路]對此問題,一般建議擬上市公司在IOP前補足出資,對未辦理財產權轉移登記手續的,要完善相關出資的法律手續。此類問題對IPO的影響,證監會在審核實踐中通常分為以下幾種情況區別對待:
一、若相關事實發生的時間距今很長,驗資報告沒有虛假記載,且後期已進行了規范,如補足了出資或出資資產確由公司使用、後來也辦理了過戶等,證監會認為該種出資瑕疵對公司經營無重大影響,則對公司上市沒有實質影響;
二、若不到位資金比例較高,證監會可以認為該種出資瑕疵對公司經營有重大影響,一般要自補足出資之日起考擦1-3年,考察期滿方可進行公司上市申報;
三、若不到位資金後來沒有補足,或者驗資報告存在虛假記載,或者存在其他涉及企業的誠信問題,對公司上市有實質影響。
Ⅳ 「挑戰杯」中獲獎的發明要交上萬元專利費嗎還是為「職務發明」失去專利使用權,只能掛名「發明人」
你自己已把問題分析的很清楚嘛!這不是很公平嗎!
Ⅵ 1.如何防範企業研發人員,私自將在職期間的研究技術成果及產品外觀設計成果(職務發明),以他個人名義
一般合同都會明確寫著工作期間的發明設計屬於共同所有,一般都會寫的呀,你合同沒寫呀
Ⅶ 注冊公司以知識產權出資有什麼法律風險
一、 對知識產權認識不當的法律風險
根據法律規定,廣義范圍內的知識產權均可以作為出資的形式。因此,版權以有關權利、商標、專利、非專有技術、廠商名稱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未披露信息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出資方式。
但是即使可出資的知識產權種類眾多,也面臨具體出資形式選擇的法律風險。因為知識產權種類不同,價值也可能不同,市場應用價值也可能存在區別,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必須選擇相對成熟的並有廣闊市場前景或商業價值的知識產權種類出資。
因此,對於高新技術企業來說,在創建初期以知識產權出資為主,但可出資的范圍是比較大的,未獲得專利保護的非專有技術同樣可以出資,不應僅僅局限在專利或商標方面。否則,將不能充分發揮知識產權的廣泛性和價值性,降低出資成功的機會。
二、 知識產權本身權利瑕疵的法律風險
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有無權利瑕疵,將這一部分固有風險成本明晰化,從而在靜態識別中預先支出。
一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合法性問題。問題集中在:該項商標或專利的出資人須出示怎樣的權利憑證,才能判別相關知識產權的公示公信效力,從而審確該項出資客體的合法性。
二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穩定性問題。所謂知識產權的穩定性,指該項知識產權在法定保護期限內被權利人控制、並受法律保護的程度。一方面,《商標法》對已注冊商標設置了「撤銷」程序。《專利法》為已獲得的專利權設置了「無效」程序。這就意味著,用作出資的商標和專利,有可能因他人的申請而被「撤銷」,從而導致該項知識產權出資無效。另一方面,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可能會因第三人提出的權利要求成立,而產生出資無效的後果。
三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時間性問題。此問題可能與合法性和穩定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特別提出對出資的知識產權的時間性進行考察,因為商標權、專利權和著作權均有法定的有效期,實踐中存在不少因為過期的知識產權失去投資價值而引起的出資糾紛。
三、 知識產權出資主體的法律風險
首先,公民個人用專利、專有技術、計算機軟體等知識產權出資的,應當考察該成果屬於職務成果還是非職務成果。《專利法》規定,在執行本單位任務過程中或者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是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的出資處分權一般情況下歸單位,發明人或設計人不能以個人名義用其出資,當然發明人或設計人對此另有約定的除外。《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規定,自然人針對本職工作中明確指定的開發目標所開發的軟體,開發的軟體是從事本職工作活動所預見的結果或自然的結果,以及主要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物質技術條件開發並由法人或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軟體,其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可見,如果公民用職務成果以個人名義出資,可能被其所在單位提出異議,而給接受該項出資的公司帶來諸多麻煩。
其次,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用知識產權出資,應當注意考察主體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我國《民法通則》根據法人活動的性質,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第一,在機關法人中,國家授權代表國家並以國有財產進行投資的機構或部門可以成為公司的投資者,因此它們當然可以用知識產權向公司投資。其他情況下,機關法人不能成為知識產權出資人。第二,公司「出資人為法人,包括企業法人(含外國公司、企業等) 、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只要其對某項知識產權享有處分權,就可以以此向公司出資。
再次,多個主體用其共同享有權益的知識產權出資,應當注意考察多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以《專利法》上「共同發明創造」為例,一種情形是委託開發的技術成果,對委託關系下產生的技術成果,法律規定由委託雙方在委託合同中約定成果權利的歸屬;約定不明或未做約定的,開發出的技術成果歸受託方享有。另一種情形是合作開發的技術成果,該成果歸合作開發各方共有,一方對該成果的處分須經其他各方同意,並且共享所得收益。
四、 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的法律風險
知識產權的評估價值關繫到其市場應用及盈利價值,同時也關繫到股權比例或控制權強度,所以依據客觀、真實、全面的評估資料,選擇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和專業評估機構是高新企業在技術出資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評估過程中,忽視以下因素往往導致評估結果失誤。
(1)審核高新技術前期開發費用不實。
(2)同類產品或技術的市場風險預測不準確,市場潛力和價值分析出現偏差。
(3)後續開發費用投入預測失當。
如果評估失實或不當,技術出資方將在知識產權價值保護上承受重大不利。
【更多資產評估問題請參閱:覃達藝律師關於「資產管理」的專題研究】
五、 知識產權出資比例的法律風險
知識產權出資的比例是指知識產權出資在公司注冊資本中所佔的比例。對知識產權出資比例的界定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立法對知識產權出資上限的限制;二是實踐中股東怎樣來確定知識產權在公司注冊資本中所佔的比例。
根據法律規定,知識產權出資的最高比例可達百分之七十,這說明法律鼓勵以知識產權出資,但過高或過低的出資比例同樣存在著法律風險。因此,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出資比例。以下三個參考原則:
(一) 知識產權為公司所必需
在設立公司時,股東之間必須就公司所營之事業,包括經營對象、經營范圍達成協議,並在章程中作為絕對必要記載事項予以記載。股東在決定以某知識產權出資時,必須保證該知識產權為公司之所營事業所必需。公司的經營對象和范圍不但決定公司資本規模的大小,而且決定公司的資本結構。舉例來說,如經營證券業務的證券公司,其所需要的資本主要應該由貨幣資金組成。如經營計程車營運的出租汽車公司來說,構成其資本的成分可以是貨幣資金、實物財產和出租汽車特許經營權。因此,為保證知識產權為公司所必需,股東須根據公司的經營對象、經營范圍來確定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如果公司經營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則可以增大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甚至可以以法律許可的最大比例出資。如果公司經營的是非高新技術產業,而是一般的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則應該減少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以增加公司需要的貨幣資金等其他財產的出資。
(二) 知識產權與公司經營規模相適應
一般來說,公司的經營規模越大,則投入的資本會相應增加且其借貸資本也會增加。而知識產權需要與一定的有形資產相結合,才能發揮其資本功能。公司的經營規模越大,發揮知識產權的作用就需要越多的有形資產。知識產權在公司注冊資本中所佔的比例過高,對貨幣、實物等有形資產的要求更多。而「在初期階段,公司一般依賴於發行股份和內部舉債來進行融資」。這無疑會加大公司的融資壓力,影響到公司的正常經營和發展,甚至造成公司的經營困境。因此,股東在決定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時,應該考慮將來公司經營規模的大小,經營規模大的,應適當減少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經營規模小的,可以適當提高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
(三) 知識產權自身的適格性
這里所講的適格性是指知識產權的性質、種類、技術新舊程度、實用程度與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相適應。這是以知識產權自身的因素來決定其出資的比例。在確定知識產權出資比例時,股東要分辨知識產權是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技術秘密還是其他種類的知識產權。對於專利權還要分清楚是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還是外觀設計專利。因為不同性質、不同種類的知識產權對貨幣等有形資產的要求不同。如為生產公司產品所必要的發明專利權,出資比例當然可以適當提高,如果是商標權,由於其並不直接與公司的生產相結合,出資比例應當適當減少,以增加其他資本的投入比例。技術的新舊程度、實用程度,主要是指技術的先進性,有無新技術、替代技術出現,利用該技術生產的產品是中間產品還是終端產品。這同樣對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的確定有顯著的影響,技術越先進、越新,其專利權、技術秘密的出資比例可以適當提高。生產終端產品的技術的出資比例可以比生產中間產品的技術的出資比例高;反之,對於尚有價值的比較舊的技術,保護期限比較短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生產中間產品實用程度較低的技術,其出資比例應該適當減少。
六、 知識產權出資方式的法律風險
知識產權資本化有知識產權轉讓和許可兩種方式,但知識產權資本化並非簡單的知識產權轉讓和許可。如出資人以轉讓方式出資,表面上看是將特定知識產權完全「賣」與所出資的公司,但有兩點與普通知識產權轉讓相異:一是出資方為此並未獲得知識產權出讓對價,而是因此獲得所投資企業的股權;二是出資方可能並未完全喪失該知識產權,出資人可以股東身份享有公司終止時的剩餘財產分配權,其可依照約定分得該項知識產權,使其重新回到出資者之手。鑒於此,知識產權出資人不能簡單地從知識產權轉讓、使用許可的角度分析這兩種出資方式的利弊。資本化了的知識產權乃動態資本,頗不穩定,這非但屬於接受出資的企業所必須考慮的因素,而且也是知識產權出資人選擇出資方式時務必斟酌的內容。以商標權出資為例,用作出資之商標權在所投資的企業終止時,尚可重新回到出資人手中,則該商標在資本化期間的價值波動,尤其被所出資公司壓下不用致使其價值降低的情形,將事關商標出資人的切身利益。「在合資經營中作為出資方式的,可以是我方商標的轉讓,也可以是我方商標的使用許可。在後一種方式下,我方在合資之外,仍保留了自己使用的權利。以這種方式出資,我方的馳名商標被消滅、被壓下不用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事實上,這對於用商標權向內資企業投資也不無啟發。
以知識產權轉讓方式出資,各方須符合法律關於知識產權轉讓之規定。首先,接受知識產權出資的公司必須符合法定條件:接受商標權出資的公司必須具備《商標法》規定的商標注冊申請人的資格,接受專利技術出資的企業必須符合《專利法》對專利權主體資格之規定;企業接受人用葯品、煙草製品的注冊商標出資,須具有相應商品生產主管部門的許可經營證明;接受知識產權投資,必須保證使用該知識產權的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其次,知識產權出資人須履行法定義務:出資方用商標權或專利權轉讓方式出資,應將特定商標權或專利權整體完全轉讓出資;[26]出資方倘若用已許可他人使用之知識產權出資,須徵得被許可人同意,不得因此而損害被許可人的利益。
以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方式投資是指知識產權人保留知識產權最終處置權,而僅「讓渡」該知識產權中一定期限和范圍的使用權給接受出資的公司。在投資協議中,雙方具體約定該知識產權使用權的范圍和內容。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權具有資本屬性,能用來創造新的價值,所以可用來投資。「在技術貿易中,真正由一方把自己的專利技術的所有權轉讓給另一方(即'賣專利')的情況非常少見;希望得到先進技術的人,通常也只想得到有關技術的使用權,很少有人會去'買'別人的專利,因為買專利要比只取得使用權的花費多得多。」[27]出資人以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方式出資,應當遵循知識產權法和合同法的有關規定。
從公司法角度考察,知識產權出資可能存在法律障礙。知識產權具有時間性,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有效期可能與接受該出資的公司的經營期不相一致,這時無論是以知識產權轉讓方式還是以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方式向公司出資,都會與公司法資本維持原則沖突。表現之一是知識產權資本的有效期如果短於公司經營期限,則公司將難能實現其資本維持;表現之二是知識產權的價值具有不穩定性,如商標價值與該商標之使用情況以及使用該商標的商品質量狀況息息相關,專利技術和計算機軟體等的價值與新技術開發運用情況以及市場變化關系密切。一旦知識產權資本價值波動致使其低於出資時的評估價值,則亦令公司不得不採取有關資本維持措施。
七、 知識產權出資的商業風險
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商業化程度,直接決定該項知識產權在公司運營的動態過程中能否應用、作用大小等,這其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有:
(一) 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在技術上是否實用
以專利為例,我國專利法要求,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除了應當具備新穎性和創造性外,還應具備實用性,並將「實用性」界定為「能夠製造或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但這一實用性要求,只是強調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體現為具體方案,並不要求能夠立即製造或使用。除專利外,用作出資的專有技術和計算機軟體,也必須對該知識產權在技術上的可實施性進行論證。
(二) 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市場前景如何
獲得知識產權的創造性智力成果一般都是先進的,但由於市場上復雜因素的較量,先進性並不能決定市場前景。依照我國現行專利法的規定,一項發明專利從申請日到授權日可能長達三四年的時間甚至更長,某項發明創造在申請專利時很有潛力,但很可能在取得專利權時其市場潛力已大打折扣甚或不復存在。另外,專利技術的先進性及其市場前景也只是與已經公開的技術比較而言的,更加先進而又尚未公開的技術往往是專利技術的「勁敵」。總之,企業接受創造性智力成果投資,旨在獲得贏利性強的技術,形成競爭優勢,因此對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市場前景狀況的考察論證十分必要。
(三) 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經濟壽命的長短
知識產權的經濟壽命並不等同於其法律保護期限。對於創造性智力成果而言,有效期即將屆滿的知識產權其經濟壽命不長,但有效期較長的知識產權其經濟壽命也未必就長。專利制度既保護發明人的利益,對其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給予一定時日的「獨占」性法律保護,同時專利制度的公開特點也使專利權人的「獨占權」具有了一定的相對性。這是因為,專利文獻的公開,加之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使人們在原有專利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出更加先進的技術從而淘汰已有專利的時間大大縮短。基於此,企業接受創造性智力成果投資,需要將技術的經濟壽命與知識產權的有效期分開考慮。
八、 知識產權轉移的法律風險
出資各方即使知識產權權屬不存在爭議,也同樣面臨者對技術擁有方轉讓知識產權的制約問題,因為這關繫到資金出資方的風險利益,不當的流轉或者交易,將可能不利於知識產權價值的維護和利用。
控股一家企業對控股方來講,不僅具有可以並表核算的會計意義更具有能掌握經營管理主動權的控制意義。真正控股一家企業, 除了控股方投資比例占絕對優勢外, 還必須由控股方擔任董事長, 另外還有委派總經理、財務總監的提名權。這樣,就能更有效地貫徹實行企業董事會的決議和管理理念。對於投資控股一家高新技術企業, 更深一層的意義還在於控股股東能真正掌握所投資的那項高新技術, 防止高新技術被移花接木,偷梁換柱,給投資方造成巨大的投資損失。
因此,在合作協議中,當事人如忽略或輕視技術成果的權屬問題,或者約定含混、不明,容易導致爭議發生,尤其是對技術開發方而言,造成知識產權保護的重大障礙。這種隱患將可能導致技術成果的組成部分被不正當的利用、泄露,或完整性缺失。
防止高新技術被擅自轉讓, 在投資合作協議或公司章程中可考慮採取如下措施:
(一) 明確約定知識產權歸公司所有
在組建高新技術企業的協議中列明高新技術投入前與投入後的所有權, 並列入投資各方關於所投的高新技術的保證與承諾,以法律來約束投資各方處理高新技術成果的行為,而且只有知識產權出資在辦理轉讓手續後,才真正能夠屬於企業所有和控制。
相應的可在公司章程中列入投資「各方聲明條款」與該項高新技術有關的專有技術(包括但不限於特定的生產流程、工藝及其他依據法律和慣例應當被合理地視為專有技術組成的技術秘密) 的所有權屬於組建的公司獨家所有,各方承諾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均不會提出相反意見」,並不得以個人名義轉讓。
(二) 明確約定各方具有知識產權保密義務
限制各方對相關知識產權資料、技術秘密的使用和保密,如果不限定保密義務,不採取相應的保密措施,將會導致各方可能發生任意使用、轉讓或泄露的風險。
如果該高新技術被非法泄露,將嚴重影響到所設企業的商業存在價值和風險投資人的風險利益,因此,可考慮在高新技術企業的合同章程中列入有關高新技術的保密義務和泄密處罰條款,並通過制定完善的企業商業秘密制度防止商業秘密的泄露。
(三) 通過技術員工股權激勵的方式保護知識產權
在股東利益的驅動下,科技人員帶技術入股不僅有利於高新技術的運用, 還有利於高新技術專利權的保護, 同時使高新技術的後繼發展也有了保障。如伊利集團就給予了核心技術骨幹大量的股份期權,穩定了技術隊伍和整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Ⅷ 用專利權入股公司享受多少股份合適
一、出資前的風險防範措施專利權投資入股是指專利權人將其依法享有的專利權作為資本進行投資以換取公司股份的行為,是專利權資本化的過程。當專利權作為資產被投資到公司後,維護、經營專利權的風險就由專利人轉移到了公司。專利權是否被宣告無效、是否受到侵權,專利技術實施轉化是否順利等這些風險都由公司獨自承擔,故作為非技術出資方在作出合作投資決定前,可從出資專利權主客體方面做好相應的專利風險盡職調查。1、專利權出資主體資格審查。第一,根據我國《專利法》第39條以及第40條規定,發明專利申請、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經實質審查/初步審查沒有發現駁回理由的,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授予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權或者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決定,發給相應的專利證書,同時予以登記和公告。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自公告之日起生效。因此,作為非技術出資方可要求專利權出資方提供專利權屬證書、專利說明書、權利要求書、最新交納年費憑證等文件,以確定其用於出資的專利權歸其所有。一般情況下專利證書上登記的權利人為真正的專利權利人,但是,專利證書是根據專利登記簿頒發,在發生專利權主體變更時只對底簿進行更改,僅僅依據證書認定專利權主體風險較大。故建議非技術出資一方在審查專利證書的同時,也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對專利權人資格做進一步的審查。第二,若專利出資人為個人,應審查專利權人是否為職務發明人,委託發明人或者合資開發發明人。在現實生活中,公民對專利技術研究往往具有投資的介入,專利技術是職務發明,委託發明,還是合作開發,專利權歸屬於個人還是投資方,都需要明確界定。我國《專利法》規定,發明人在執行職務期間,利用單位的物質資源開發的專利技術歸單位所有;經兩者合作完成或者接受委託而完成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共同完成的單位或個人,當事人另有協議約定的除外。故建議在專利權出資人主體審查過程中,應明確專利技術開發者之間的關系,以及中間有無相關協議,要求專利權人做出相關書面陳述。第三,若專利出資人的專利是受讓而來,根據《專利法》第10條之規定,轉讓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並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登記,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予以公告。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轉讓自登記之日起生效。因此,建議不能只看其轉讓合同,還要查明該專利是否已經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登記,否則賣方仍不是專利權人,還沒有成為真正的專利有人。在對專利權出資的可行性與市場風險進行調查確認後,各出資方將會進行出資的實質性階段,即簽訂出資合同,該階段的工作直接影響專利權出資後的風險大小,非技術出資一方應做好如下工作:1、訂立嚴密的專利權出資協議。第一,在簽署專利權出資協議時,一定要在協議中明確專利權名稱,專利號,專利附帶技術資料,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關於約定轉讓登記等手續的時間以及移交專利權權屬有關的各種文檔、資料的時間。新修訂的《公司法》不再要求公司注冊成立時必須實際繳付出資,認繳資本改革制度使專利出資人獲得了與貨幣出資人相同的後續出資權,專利權只需確認將特定的專利權用於出資後就可獲得股東的身份,專利權轉移登記手續可以根據公司經營的需要後續。因此,建議在完成專利權權利的有效讓渡前,非技術出資一方應在出資協議中明確約定轉讓登記等手續的時間以及移交專利權權屬有關的各種文檔、資料,同時設置相應的違約責任條款。第二,若是以專利權使用權出資的,因出資人仍保留專利權所有權,故繳納專利權年費的義務仍然由出資方承擔,因此對於非技術出資一方,應注意防範因專利權人不按時繳納年費導致專利權失效的風險。關於這一點,建議非技術出資一方可在專利權出資協議設置相關知情權條款、違約責任條款。第三,明確約定專利權出資所佔的比例及相應的分紅條款,公司接受專利權出資,往往依賴的是評估機構對專利權出資進行的專利權價值的評估結果,然而在大多數專利權出資項目中,專利權出資所預期的效益和實際情況相差很大。因此,建議非技術出資一方在明確約定專利權出資所佔的比例的前提下,設置公平合理各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或股份調整的條款,以免出資專利權人的專利因各種影響而使其價值大幅度降低,但卻須按出資比例進行分紅的僵局。第四,須明確約定專利技術改進成果的分配,接受專利權出資的公司往往不滿足出資專利權技術的使用,而專利權出資人由於對該專利權的了解與熟知也更容易通過相同原理創造出更為先進的技術並藉此獲取專利。(示例:可在協議中明確約定,出資人與公司各自在出資的專利基礎上進行研發而產生新的發明創造成果的專利申請權,歸做出新的發明創造的一方享有,但另一方具有優先受讓和使用該技術的權利)。第五,須在協議中明確約定專利權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承擔問題,專利權出資人將專利出資,其目的是通過其所有的專利權資本代替貨幣資本向公司出資,獲得股份,並在公司運營發展的同時獲得相應份額的股權分紅。在專利權出資人期許通過專利權出資獲得利益時,其應對專利權資本瑕疵承擔擔保責任。因此,建議可在協議中明確約定,若因出資專利權權利問題而使得公司面臨的侵權糾紛,出資人承擔所有賠償責任。2、處理好專利權資本不穩定性與公司資本穩定原則之間的矛盾。按照物權法規定,專利權已經出資,專利權出資人按照法律的規定合法履行出資義務,且出資的專利權在出資時真實有效,無權利瑕疵。那麼專利權人對專利權資本在公司日後的業務開展產生的風險(如資本縮水風險)都無須承擔責任。但由於專利權資本經濟壽命較短,公司對專利權資本商業化運營的難度較大,若讓接受專利權出資的公司承擔該風險,明顯對公司和其他股東不公平。又由於新修訂的《公司法》取消了要求以專利權出資須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的規定,亦即在專利權價值進行評估的基礎上,非貨幣出資財產的價值只要其他股東認可即可申請注冊登記。根據《公司法》之規定,有限責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發現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股東補足其差額;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承擔連帶責任。因此,作為非技術出資一方,為解決專利權資本的不穩定性與公司資本穩定原則之間的矛盾,可設置對專利權資本確立年度評估制度,在必要時調整相應的專利權資本的份額。在遇到專利權資本價值發生重大變化時,賦予公司其他股東重新評估以調整股權結構的請求權。比如:作為非技術出資一方可在出資協議中約定,一定期限內(一般兩年內),專利權出資人對專利權資本價值的縮水承擔無限的資本補充責任,兩年後,對專利權資本價值的縮水承擔過錯責任。此外,如果專利權出資人實際繳付出資的時間點與其認繳出資的時間點超過一定時限(如一年),還應該對專利權價值再次進行評估,以確認專利權在此期間是否遭遇大幅減值。如果此時的專利權價值與認繳時的價值相差太多,可要求專利權出資人承擔補足出資的責任,或扣減其相應出資的份額,同時也需要公司減資手續。三、出資後的風險防範措施1、盡快依法出資專利權的權屬轉移手續。《專利法》第10條規定,轉讓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並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登記,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予以公告。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轉讓自登記之日起生效。因此,以專利權出資的,須在專利行政部門登記後才發生權利的轉移,出資程序才算完成。2、簽訂相關保密協議。目前的專利技術,一般都是需要專利加技術訣竅一起轉移才能實施的,因此與專利權出資人簽訂競業禁止協議、與掌握這些技術秘密的技術人員簽訂內部保密協議,可以有效避免因技術人員辭職、跳槽等導致的商業秘密外泄,降低專利權的資本化風險。
Ⅸ 專利所有權,如何界定職務發明創造和非職務發明創造
第一,根據你的描述,不屬本職工作或安排工作,如果僅利用「一些」單位資源,而不是「回主要」利用單位答資源,則不屬於職務發明。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是指本單位的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等,特別是最後一項,你可以仔細對照下。
第二,關於專利歸屬,還要看是否與單位有合同或協議約定。
第三,如果都無問題你可以自行申請專利,單位如果沒有異議也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