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宋朝的農業,有哪些新的發展
略 宋朝農業的新發展體現在:一是宋朝對農業生產很重視,地方官對農事勤於檢查督促,朝廷經常頒發減免租稅的法令,大興水利,鼓勵墾荒,盡量利用可耕之地,耕地面積比以前擴大。二是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得到很大改進。三是新的水稻品種如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在南方普遍種植,並推廣到江淮和北方地區。四是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區域進一步擴大。五是改變了以前北方種菽、麥、粟和南方種植水稻的格局,在南方廣種水稻的同時,也在山丘旱地種麥;北方在廣種麥等旱地作物的同時,也在水源豐沛處種稻。
⑵ 宋朝時,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要創新是什麼
宋朝農業生產發展簡表 農業生產工具 994年 推廣踏犁。 1036年-1101年 使用拔秧工具秧馬。 1115年-1234年 東北地區使用分立起壟、中耕趟地的趟頭。 1127年-1162年 江南水田使用碎土、平田、混和泥漿的工具耖。 1169年 用於開荒的留刀見於記載。 12世紀後期 鋼刃農具開始推廣。曾之道作《農器譜》(已佚),記述了耒耜、耨鎛、車戽,蓑笠、銍刈、筱簣、杵臼、斗斛、釜甑、倉庾等農具和農業設備,是當時最詳盡的農具書。
⑶ 宋朝和明朝農業的發展有什麼相同特色
1.宋朝和明朝都是商品經濟大發展時期,其原因是農業生產的高度發達。
2.宋朝和明朝因為保持了長期的穩定,農產品產量急劇增加,導致人口快速膨脹
3.宋朝和明朝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原本作為國家支柱的農業開始退居次位,商業成為國家經濟支柱
4.宋朝和明朝時期,國家邊疆地區的農業生產也有了較大的進步
⑷ 宋代三大發明是哪些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而後三樣發明,都是在宋代出現的。
根據資料記載,最早的印刷術,是隋唐之際發明的雕版印刷。它是先用手工刻出陽文反字,塗上黑墨,然後復印在紙上。這種方法比手抄要經濟許多。但雕版所花的工夫太長,而且刻好一塊木板,要改動一個字,就得全部重刻;如果要印別的書,又得重新雕字。
宋代慶歷年間(1041年—1049年),有個叫畢昇的工匠,覺得雕版印刷很費事,就想改變這種狀況,他經過反復琢磨,終於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所謂膠泥活字,就是用膠泥做成的單字。先用一種很細的黏土,做成許多方塊,刻上反字,一字一枚,然後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再按字韻順序排列在專用的盒子里。排印時把一個個活字撿排在鐵框里。鐵框的底部撒上松香、蜂蠟、紙灰等帶有黏合性的混合物,將排好字的鐵框拿到火上加熱、壓平。待冷卻凝固後,框中的活字既平整又堅固,就成為版型,塗上墨就能印刷。印刷時,可以用兩塊鐵框同時交替進行。一版在印刷,另一版便繼續排字,使印刷不會中斷。每版可印1000次以上,速度快,質量好。經常用的字,就刻制幾十個活字;冷僻的字,隨用隨刻,立即燒硬就可使用。印版中發現錯字,也可隨時更換。完畢之後,將版型放在火上烘烤一下,等脂蠟熔化活字就會從鐵框上脫落下來,然後供重復排版使用。
畢昇所創造的膠泥活字印刷,是一套完整的印刷技術,已具有製作活字、排版和印刷三個環節,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基本一致,它是現代鉛字印刷的前身。
後來活字印刷術流傳到了國外,最早傳入朝鮮。大約在13世紀初,朝鮮人在學習宋代活字的基礎上,首先發明了金屬活字,然後又傳入亞洲其他各國。歐洲人採用活字印刷則比較晚,那已是15世紀中期以後的事了。
提起印刷術,不能不提到宋代一個非常著名的科學家沈括。
沈括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於1031年,死於1095年。他一生在科學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貢獻。
沈括晚年的時候,寫下了一部科學著作,叫《夢溪筆談》。這是一部宏偉的著作,論述、記載了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考古、文學、音樂和繪畫等許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記載了畢昇發明和運用活字印刷的情況。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沈括的記載,我們今天就不知道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沈括的《夢溪筆談》還記載了宋代的另一重大發明,那就是指南針。
早在東漢以前,我國的勞動人民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磁石製成一種形狀像勺、能辨別南北方向的工具,那就是最早的指南針,當時把它稱作「司南」。
「司南」在磨製成形的過程中,因為受擊發熱而容易失去磁性,因此製成後的磁性較弱,指南效果不好。
宋代人針對「司南」的不足,創造了人工磁化的方法,使指南針的使用獲得了重大進步。
根據人們的總結,宋代的指南針有四種不同形式:一種是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上,讓它自由轉動;一種是把指南針放在手指甲上,利用指甲的光滑,指針可以靈活轉動;另一種是把它放在光滑的碗唇上,使它旋轉;而最好的一種,就是用蠟把細絲線綴在指南針的正中,將它懸掛在無風的場所,讓它靈活轉動。
宋代人在發明了可以准確指示方向的指南針之後,立即將之應用於航海。
在北宋末年一些人所寫的書籍中,就有關於海上航行應用指南針的記載。沈括對指南針的使用方法及其性能有細致的觀察和研究。因此,在利用指南針進行地形測量時,他發現磁針所指的方向並不是正南,往往是稍向東偏移。這種物理現象,歐洲人是直到哥倫布遠渡大西洋時才發現的,沈括的發現整整早出了400年。
火葯在宋代之前早已經出現了,但配方不合理,因此沒有獲得廣泛應用。到了宋代,火葯配方有了改進,增加了硝的含量,並加入了其他易燃、易爆及有毒原料,從而使火葯真正具備了威力。
火葯有了威力,宋代人就把它運用到軍事上。大約在9—10世紀,火葯已經被用來製造兵器。970年,有個叫馮繼升的人,向宋太祖演示了火箭的製造法。這種火箭的用法是,點燃箭頭附近裝的用火葯製成的燃燒物,用弓射向敵營,它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火葯兵器。
到了後來,火葯兵器的種類越來越多,最後出現了利用火葯的爆炸性能製造的鐵火炮,也就是炸彈。
火葯的製造方法,在13世紀的時候,傳入了伊斯蘭教國家。大約100年之後,歐洲人在與伊斯蘭教國家的戰爭中,才學到火葯武器的製造方法。
⑸ 宋朝農業技術方面有什麼發展
宋時農業發生的一來個重大變化是水自稻的種植和產量上升到了全國糧食作物的第一位。這主要是由於北宋初期依靠種稻免租的政策把在南方生長的水稻推廣到了北方。而且,還從越南引進了成熟早、抗旱力強、對土壤肥力要求不高的占城稻,從朝鮮引入了顆粒飽滿的黃粒稻。另外,北方的小麥也開始向南方大力推廣。南宋的陳(生卒年不詳)於1149年寫成了《陳農書》。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南方水稻栽培地區農業技術的一部著作,而以往的所有農書都是以論述北方農業生產技術為主的。
⑹ 宋朝時發明的新農具是什麼...
(秧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蹚頭)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頭是北宋時期。(疏鬆兩側的土壤,清除兩側的雜草)
⑺ 宋朝出現了什麼新的農業生產工具
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秧馬。
踏犁是壯族傳統翻土工具。亦稱腳犁,壯語稱踏所。流行於廣西壯族山區。為木架鐵鏵。犁架由扶手、犁杠、腳踏木組成,多為農民自製;鏵口用生鐵鑄成或用熟鐵打制,重約2斤。功效比牛耕低一至數倍,但適用於多石、巨根錯節、不能使用牛耕的山地。
秧馬是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騎坐其腹以棗木或榆木製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於船背。
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一般農田每年可畝收一石,江浙地區一年可達到二至三石。北宋時宋真宗從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分給江淮兩浙,就是後來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黃秈米。
(7)宋朝農業發明擴展閱讀: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 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
至道二年(996年),全國耕地面積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餘頃,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二十四萬七千五百餘頃。
⑻ 《宋代經濟的發展》宋朝時期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和耕種技術是什麼
宋朝時期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和耕種技術,應當就是宋朝的牛耕技術。
⑼ 初一下冊宋朝農業發明了什麼引起了什麼
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灌溉工具,宋代已普遍使用龍專骨車(即踏車)屬,臨水地段皆可置用,以溉高旱之因.此外還有桔槔、戽斗、轆轤翻車、筒車等.從宋代有關記載看,灌溉工具方面最重要的發明。
⑽ 四大發明在宋代的新發明是什麼
、宋代,勞動人民掌握了製造人工磁體的技術,又製造了指南魚。指南魚是把薄鋼片剪成魚形,長二寸,寬五分,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使魚象船一樣能浮在水面上。然後把魚和天然磁鐵放在一起,由於磁體的吸力,鋼片受磁感應也具有磁性。這種人工傳磁方法製成的指南魚比使用司南方便多了,只要有一碗水,把指南魚放在水面上就能辨別方向了。經過長期的改進,人們又把鋼針在天然磁體上摩擦,鋼針也有了磁性。這種經過人工傳磁的鋼針可以說是正式的指南針了。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提到他對指南針的用法做過四種試驗,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水浮法」是把指南針放在有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縷懸法」就是在磁針中部塗上一些蠟,上面粘一根絲線,把絲線懸在木架上,針下安放一個標有方位的圓盤,靜止時鋼針就指示南北。「指甲法」就是把鋼針放在手指甲面上,輕輕轉動,由於手指甲的光滑,磁針就和司南一樣也能發生指南作用。「碗唇法」是把磁針放在光滑的碗邊上,轉動磁針,便和指甲法一樣發生指南作用。沈括經過精密的觀察實驗,還發現磁針指示的方向並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東南,這種發現在科學上叫磁偏角。
2、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明代中期。銅活字在江蘇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