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荷蘭發明家發明戰斗機

荷蘭發明家發明戰斗機

發布時間:2021-12-14 18:30:17

❶ 戰機的發展史

戰斗機是指主要用於保護我方運用空權以及摧毀敵人使用空權之能力的軍用機種。特點是飛行性能優良、機動靈活、火力強大;現代的先進戰斗機多配備各種搜索、瞄準火控設備,能全天候攻擊所有空中目標。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種戰斗機是法國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它由於裝備了法國飛行員羅蘭·加洛斯的「偏轉片系統」,稍微解決了飛機在機載機槍射擊時被螺旋槳干擾的難題,使飛機第一次在飛行員可以專心駕駛飛機去攻擊對方,同時也不需要另外配備機槍手。但是這個系統會造成子彈的

戰斗機過去根據執行任務又可分為「殲擊機」(戰斗機)和「截擊機」(攔截機),攔截機的主要任務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後爭取高度,在敵人的轟炸機進入我方空域之前將對方摧毀。由於攔截機是針對高飛行高度的轟炸機群,在設計上特別強調對速度與爬升率的需求,運動性在擺在較為次要的地位。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有鑒於原子彈的摧毀威力,攔截機的發展一度成為許多國家與傳統戰斗機同等重要的機種。不過在導彈逐漸成熟並大量配備之後,攔截機的特性往往可以經由傳統戰斗機加上導彈來滿足,因此現在趨向不再專門發展攔截機種,而是以現役的機種同時擔負攔截的任務。

發展歷程

初露鋒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在戰斗中,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手忙腳亂地互相攻擊,比如石頭,這就是「戰斗空戰」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系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戰斗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機槍同步射擊」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斗機。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這個階段的戰斗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據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投擲准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行就是機槍的同步射擊裝置。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自轉動的螺旋槳的間隙當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准確度與火力。

兩次大戰間的發展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另外一個是客運與貨運市場的逐漸長長。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一種發展趨勢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少阻力,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線型設計上下功夫之外,動力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響到往後飛機設計的概念與可以使用的資源。在動力系統方面除了輸出馬力更大的發動機的開發之後,汽油辛皖值對於發動機的操作影響也逐漸被了解,同時,螺旋槳的極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動力輸出也陸續在各國進行研究。新一代的輸出動力研究當中以噴射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這兩項影響後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國最先進的戰斗機設計多半具有這些特點:單翼,以金屬為主的結構與外殼,後三點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線型外殼的固定式起落架,採用液冷式發動機的設計多於採用氣冷,火力由採用步槍口徑的輕機槍提升至重機槍或者是更大口徑的機炮。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杜黑發表他最有名的空權論著作之後,空中武力印證空權對於戰爭與作戰的重要性。其中戰斗機的發展可以說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權論當中的描述。戰斗機不僅僅只是作為防衛國土與抵擋敵人轟炸機的力量,在摧毀敵人的空中武力與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戰斗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一切防衛的理論。

在大戰結束前,戰斗機的發展已經到達一個頂峰,並且開啟另外一個世代的來臨。短短幾年之間,戰斗機使用的發動機出力從數百匹直在線升到超過兩千匹馬力,速度直在線升到接近音速的區域,航程超過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達4萬英尺。

進入噴射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和雷達設備的出現預兆了下一階段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戰後,蘇聯和西方國家從納粹德國獲得了該技術的研究成果,各自發展出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在朝鮮戰爭中,噴氣式戰斗機第一次投入實戰,標志著螺旋槳式戰斗機的終結。該階段的戰斗機特徵是飛更快,看得更遠,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國飛行員查克·葉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爾駕駛貝爾X-1試驗機超越音速,成為第一個「跑」得比聲音快的人。電子技術的進步使機載雷達和武器的火控瞄準系統大大提高了戰斗機的作戰能力。在冷戰的高峰期,失敗就會滅國滅種的恐懼使華約和北約兩大陣營都瘋狂的發展戰斗機。這個階段各國列裝的機型和數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

冷戰時期的變遷

冷戰的後期,由於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發現了戰斗機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機動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導彈無用論者所認為的,將由導彈的性能決定空戰的勝負,因此後來的戰斗機不再要求過快的速度,而把機動性的提高作為戰鬥力的第一要素。各國紛紛跟風發展機動性優異的機型。垂直起降、隨控布局、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和更優秀的機載電子系統以及裝備性能更優異的空對空導彈成為該階段戰斗機的共同特徵。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列裝的典型戰斗機有美軍的F-14、F-15、F-16、F/A-18、蘇聯/俄羅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新世代的設計方向

新一代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是更高的機動性、更遠的射擊距離、多目標的攻擊能力和隱形的外形設計。新技術的出現使21世紀的戰斗機成為更冷酷的「空中利劍」。典型機種有美國的「JSF」和俄羅斯的「MIG1.44」。

噴氣式戰斗機——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斗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斗機。Me-262首次試飛在1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斗機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後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斗機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斗機投入使用。盡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線,但它已不策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超音速戰斗機——由美國北美航空公司於1949年研製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超音速平飛能力的戰斗機,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倍。此後,蘇聯米格—19戰斗機也在1953年的試飛中突破音障,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蘇、法等國又研製了最大的時速為音速2倍以上的戰斗機。(圖)(蘇聯的米格-1550年代初世界上最 成功的噴氣式戰斗機之一,在朝鮮戰爭中有突出表現)

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世界上第一種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是由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於1966年研製成功的 「鷂式」戰斗機,該機從1957年開始研製,機上裝有一台 「飛馬」型渦輪風扇噴氣式發動機,兩結噴口對稱置於在兩側,噴口可轉向後,飛機向前飛,噴口向下,噴氣產生升力,使飛機策垂直,短距離起飛和在空中懸停。這種飛機甚至可在空中實現向後和橫向的移動,具有極高的機動靈活性。 「鷂」式飛機可大大減少對跑道的依賴,提高作戰部置的靈活性。在1982年發生的英國—阿根廷之間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載的 「海鷂」式戰斗機面對數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軍法制 「幻影」III型戰斗機,依靠優異的機動性能,在空戰中取得了12 :0的戰線。
(圖)(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用來與米格-15相對抗的F-86型噴氣式戰斗機)

變後掠翼戰斗機——世界上第一種變後掠翼戰斗機是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1965年研製成功的F—111。亞音速和超音速飛機大部分採用大後掠角的機翼,這種機翼和平直機翼相比,更有利於高速飛行,但低速飛行性能不好,轉變半徑大,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比較長。於是,有人開始研究能在飛行時改變機翼的後掠角度的飛機,著陸和低空飛行時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飛行時呈後掠翼或三角翼型,較好地解決飛機低速和高速飛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已進行了這項研究。美國戰勝並佔領德國後,在此基礎上於1948年開始變後掠翼飛機的技術試驗。F—111就運用了上述技術成果。此後,蘇聯的米格—23戰斗機、美國的F—14戰斗機和英國、德國、義大利聯合研製的 「旋風」式戰斗機也採用了變後掠翼技術。

截擊機——截擊機是戰斗機的一種,它的特點是有快速反應能力,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在接到警報後能立即起飛,迅速爬升、加速飛臨指定空域。由於被截擊對象(如轟炸機、偵察機等)機動能力不強,並且為及時發現和准確擊落目標,現代截擊機裝有復雜的截擊雷達,配備威力較大的空對空導彈,因此專用截擊機一般比較笨重,格鬥性能較差。

在早期,截擊任務是由普通戰斗機來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夜間截擊轟炸機,1941年8月德國在原先的雙發動機的重型 戰斗機Me—110和雙發動機的轟炸機Ju—88上安裝截擊雷達,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夜間截擊機。

50年代後的截擊機強調要飛得快、飛得高,武器以空對空導彈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機炮。70年代後,在新一代戰斗機上都裝有先進的雷達和引導設備,其速度、加速性、機動武器威力也遠遠超過笨重的截擊機,能更好地執行截擊任務,所以各國如今已不再發展新的專用截擊機。(圖)(俄羅斯的米格-29高機動性戰斗機)

隱身戰斗機—— 「隱身」戰斗機並不是肉眼看不見的飛機,而是在飛機的外形、塗料等方面作了特殊處理,使用於對空警戒的雷達、紅外等現代探測裝置難以發現的飛機,這種戰斗機可隱蔽接近敵人,達到出其不意攻擊敵機的目的。目前許多先進的戰斗機已採用了一些抑制雷達波反射和自身紅外波輻射的技術,實現了部分的 「隱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隱身戰斗機是美國目前正在研製的F—22型戰斗機,它將在下個世紀初裝備美國空軍。

http://hi..com/007cn/blog/item/edb35c6034950bdf8db10ddb.html

❷ 發明雷達,飛機,潛艇的發明家是誰

最早的潛艇是1622年荷蘭發明家德雷貝爾按照達.芬奇的設計在英國製成的。

❸ 第一架戰斗機是在哪誕生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種戰斗機是法國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14年10月5日,法國飛行員約瑟夫·弗朗茨和路易·凱諾駕駛瓦贊式雙翼飛機從前線偵察歸來,途中遭遇德軍飛機,法機上安有哈奇開斯機槍,而德機上只有一枝來復步槍。凱諾用機槍擊中德機,起火墜落。這是首次飛機與飛機之間的空戰,所使用的是執行偵察任務的飛機,機上的槍械也不是專為空戰而設計安裝的,使用不方便,所以還不能稱為是戰斗機,法國於1915年初製造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裝有一挺霍奇斯基步兵用機槍,並裝有一種由雷蒙·索爾尼埃發明的叫作偏轉片的裝置。這個裝置可使沿飛機縱軸安裝的機槍射出的子彈在碰到螺旋槳葉時會被偏轉過去。正是偏轉片系統使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真正具有了空戰的能力,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戰斗機。法國的羅朗·加羅斯於1915年4月1日駕駛該機對准一架德軍飛機飛去,一舉將其擊落。幾天內,加羅斯就取得了擊落敵機5架的戰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 「尖子飛行員」。但加羅斯4月18日因飛機故障而降落在德軍佔領區,他本人被俘,偏轉片系統的秘密也被德國人獲得。為德國工作的荷蘭設計師安東尼·福克對其進行仿製和改進,研製出了斷續器系統。使機槍能夠通過隙進行射擊,而不會擊中槳葉。使用這種系統的第一種戰斗機是福克E3型戰斗機,此後這種射擊眾多戰斗機所使用。

❹ 戰斗機是誰發明的

法國人雷蒙·索爾尼埃發明的。

法國雷蒙·索爾尼埃於1915年初製造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裝有一挺霍奇斯基步兵用機槍,並裝有一種由雷蒙·索爾尼埃發明的叫作偏轉片的裝置。

這個裝置可使沿飛機縱軸安裝的機槍射出的子彈在碰到螺旋槳葉時會被偏轉過去。

正是偏轉片系統使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真正具有了空戰的能力,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戰斗機。

莫拉納-索爾尼埃是法國早期著名的飛機製造廠,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它生產的一系列偵察機、戰斗機曾被英、法、俄等航空隊採用。

其中L型飛機是世界上首架裝上向前射擊機槍的戰斗機。

1915年4月的3周內,法國飛行員加羅斯曾駕駛過L、N兩型飛機連續擊落5架德國飛機以此紀錄為世界公認的空中英雄(即王牌「Ace」)。

(4)荷蘭發明家發明戰斗機擴展閱讀

一、發展歷程

1、初露鋒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

在戰時,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相遇時,往往利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互相攻擊,例如手槍、石頭等,企圖擊斃對方的飛行員,這就是「空戰」(Combat)最早的起源。

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系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殲擊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

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外號信天翁)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機槍同步射擊」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殲擊機。

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這個階段的殲擊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

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據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由機上的成員以手擲的方式瞄準釋放,投擲准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P-51與F-15戰斗機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明就是機槍同步射擊裝置。

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在轉動的螺旋槳間隙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准確度,但射速慢則是缺點。

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殲擊機的基本型態大致上已經有了雛型:以小型機為主,強調運動性,需要有向前射擊的固定武裝。

2、兩次大戰間的發展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另外一個是客運與貨運市場的逐漸成長。

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一種發展趨勢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

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大學網-戰斗機之前世今生

❺ 世界上第一架能垂直起降的戰斗機是怎樣產生的

德國的VJ-101 C 成為史上第一架超音速的垂直起降飛機,但是沒有投入實際運用,
第一架應用的是1966年8月「鷂」式原型機試飛,1969年4月開始裝備英國空軍。
鷂式垂直起降戰斗機「鷂」是一種亞音速單座單發垂直/短距起落戰斗機,是英國原霍克飛機公司(已並入英國航宇公司)和布里斯托爾航空發動機公司(已並入羅·羅公司)研製的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垂直/短距起落飛機,其主要使命是海上巡邏、艦隊防空、攻擊海上目標、偵察和反潛等。1966年8月「鷂」式原型機試飛,1969年4月開始裝備英國空軍。「鷂」式飛機採用帶下反角的後掠上單翼,一台「飛馬」發動機,機身前後有4個可旋轉0°~98.5°的噴氣口,提供垂直起落、過渡飛行和常規飛行所需的動升力和推力,機翼翼尖、機尾和機頭有噴氣反作用噴嘴,用於控制飛機的姿態和改善失速性能。「鷂」具有中低空性能好、機動靈活、分散配置、可隨同戰線迅速轉移等特點。其最大缺點是垂直起飛時航程和活動半徑小、載彈量小並且陸上使用時後勤保障困難。詳細資料在 http://ke..com/view/2452851.htm

❻ 荷蘭發明家列文虎克的發明有哪些

顯微鏡,PS:人家是英國的。。。

❼ 世界上最早的噴氣式飛機是哪個國家造的發明家是誰

世界第一架噴氣抄式戰斗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斗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斗機。Me-262首次試飛在1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斗機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後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斗機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斗機投入使用。盡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線,但它已不策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1949年7月27日,世界第一架噴氣式客機德哈維蘭彗星號在哈特菲爾德機場進行它的處女航,駕駛這架飛機的是上校試飛員約翰·康寧厄姆.

❽ 世界戰斗機發展史

戰斗機是指主要用於保護我方運用空權以及摧毀敵人使用空權之能力的軍用機種。特點是飛行性能優良、機動靈活、火力強大;現代的先進戰斗機多配備各種搜索、瞄準火控設備,能全天候攻擊所有空中目標。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種戰斗機是法國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它由於裝備了法國飛行員羅蘭·加洛斯的「偏轉片系統」,稍微解決了飛機在機載機槍射擊時被螺旋槳干擾的難題,使飛機第一次在飛行員可以專心駕駛飛機去攻擊對方,同時也不需要另外配備機槍手。

戰斗機過去根據執行任務又可分為「殲擊機」(戰斗機)和「截擊機」(攔截機),攔截機的主要任務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後爭取高度,在敵人的轟炸機進入我方空域之前將對方摧毀。由於攔截機是針對高飛行高度的轟炸機群,在設計上特別強調對速度與爬升率的需求,運動性在擺在較為次要的地位。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有鑒於原子彈的摧毀威力,攔截機的發展一度成為許多國家與傳統戰斗機同等重要的機種。不過在導彈逐漸成熟並大量配備之後,攔截機的特性往往可以經由傳統戰斗機加上導彈來滿足。因此現在趨向不再專門發展攔截機種,而是以現役的機種同時擔負攔截的任務。

【發展歷程】

初露鋒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在戰斗中,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手忙腳亂地互相攻擊,比如石頭,這就是「戰斗空戰」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系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戰斗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機槍同步射擊」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斗機。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這個階段的戰斗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據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投擲准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行就是機槍的同步射擊裝置。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自轉動的螺旋槳的間隙當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准確度與火力。

兩次大戰間的發展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另外一個是客運與貨運市場的逐漸長長。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一種發展趨勢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少阻力,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線型設計上下功夫之外,動力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響到往後飛機設計的概念與可以使用的資源。在動力系統方面除了輸出馬力更大的發動機的開發之後,汽油辛皖值對於發動機的操作影響也逐漸被了解,同時,螺旋槳的極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動力輸出也陸續在各國進行研究。新一代的輸出動力研究當中以噴射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這兩項影響後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國最先進的戰斗機設計多半具有這些特點:單翼,以金屬為主的結構與外殼,後三點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線型外殼的固定式起落架,採用液冷式發動機的設計多於採用氣冷,火力由採用步槍口徑的輕機槍提升至重機槍或者是更大口徑的機炮。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杜黑發表他最有名的空權論著作之後,空中武力印證空權對於戰爭與作戰的重要性。其中戰斗機的發展可以說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權論當中的描述。戰斗機不僅僅只是作為防衛國土與抵擋敵人轟炸機的力量,在摧毀敵人的空中武力與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戰斗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一切防衛的理論。

在大戰結束前,戰斗機的發展已經到達一個頂峰,並且開啟另外一個世代的來臨。短短幾年之間,戰斗機使用的發動機出力從數百匹直在線升到超過兩千匹馬力,速度直在線升到接近音速的區域,航程超過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達4萬英尺。

進入噴射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和雷達設備的出現預兆了下一階段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戰後,蘇聯和西方國家從納粹德國獲得了該技術的研究成果,各自發展出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在朝鮮戰爭中,噴氣式戰斗機第一次投入實戰,標志著螺旋槳式戰斗機的終結。該階段的戰斗機特徵是飛更快,看得更遠,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國飛行員查克·葉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爾駕駛貝爾X-1試驗機超越音速,成為第一個「跑」得比聲音快的人。電子技術的進步使機載雷達和武器的火控瞄準系統大大提高了戰斗機的作戰能力。在冷戰的高峰期,失敗就會滅國滅種的恐懼使華約和北約兩大陣營都瘋狂的發展戰斗機。這個階段各國列裝的機型和數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

冷戰時期的變遷

冷戰的後期,由於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發現了戰斗機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機動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導彈無用論者所認為的,將由導彈的性能決定空戰的勝負,因此後來的戰斗機不再要求過快的速度,而把機動性的提高作為戰鬥力的第一要素。各國紛紛跟風發展機動性優異的機型。垂直起降、隨控布局、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和更優秀的機載電子系統以及裝備性能更優異的空對空導彈成為該階段戰斗機的共同特徵。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列裝的典型戰斗機有美軍的F-14、F-15、F-16、F/A-18、蘇聯/俄羅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新世代的設計方向】

新一代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是更高的機動性、更遠的射擊距離、多目標的攻擊能力和隱形的外形設計。新技術的出現使21世紀的戰斗機成為更冷酷的「空中利劍」。典型機種有美國的「JSF」和俄羅斯的「MIG1.44」。

噴氣式戰斗機

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斗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斗機。Me-262首次試飛在1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斗機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後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斗機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斗機投入使用。盡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線,但它已不策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超音速戰斗機

由美國北美航空公司於1949年研製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超音速平飛能力的戰斗機,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倍。此後,蘇聯米格—19戰斗機也在1953年的試飛中突破音障,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蘇、法等國又研製了最大的時速為音速2倍以上的戰斗機。

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

世界上第一種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是由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於1966年研製成功的 「鷂式」戰斗機,該機從1957年開始研製,機上裝有一台 「飛馬」型渦輪風扇噴氣式發動機,兩結噴口對稱置於在兩側,噴口可轉向後,飛機向前飛,噴口向下,噴氣產生升力,使飛機策垂直,短距離起飛和在空中懸停。這種飛機甚至可在空中實現向後和橫向的移動,具有極高的機動靈活性。 「鷂」式飛機可大大減少對跑道的依賴,提高作戰部置的靈活性。在1982年發生的英國—阿根廷之間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載的 「海鷂」式戰斗機面對數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軍法制 「幻影」III型戰斗機,依靠優異的機動性能,在空戰中取得了12 :0的戰線。

變後掠翼戰斗機

世界上第一種變後掠翼戰斗機是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1965年研製成功的F—111。亞音速和超音速飛機大部分採用大後掠角的機翼,這種機翼和平直機翼相比,更有利於高速飛行,但低速飛行性能不好,轉變半徑大,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比較長。於是,有人開始研究能在飛行時改變機翼的後掠角度的飛機,著陸和低空飛行時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飛行時呈後掠翼或三角翼型,較好地解決飛機低速和高速飛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已進行了這項研究。美國戰勝並佔領德國後,在此基礎上於1948年開始變後掠翼飛機的技術試驗。F—111就運用了上述技術成果。此後,蘇聯的米格—23戰斗機、美國的F—14戰斗機和英國、德國、義大利聯合研製的 「旋風」式戰斗機也採用了變後掠翼技術。

截擊機

截擊機是戰斗機的一種,它的特點是有快速反應能力,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在接到警報後能立即起飛,迅速爬升、加速飛臨指定空域。由於被截擊對象(如轟炸機、偵察機等)機動能力不強,並且為及時發現和准確擊落目標,現代截擊機裝有復雜的截擊雷達,配備威力較大的空對空導彈,因此專用截擊機一般比較笨重,格鬥性能較差。

在早期,截擊任務是由普通戰斗機來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夜間截擊轟炸機,1941年8月德國在原先的雙發動機的重型 戰斗機Me—110和雙發動機的轟炸機Ju—88上安裝截擊雷達,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夜間截擊機。

50年代後的截擊機強調要飛得快、飛得高,武器以空對空導彈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機炮。70年代後,在新一代戰斗機上都裝有先進的雷達和引導設備,其速度、加速性、機動武器威力也遠遠超過笨重的截擊機,能更好地執行截擊任務,所以各國如今已不再發展新的專用截擊機。

隱身戰斗機

「隱身」戰斗機並不是肉眼看不見的飛機,而是在飛機的外形、塗料等方面作了特殊處理,使用於對空警戒的雷達、紅外等現代探測裝置難以發現的飛機,這種戰斗機可隱蔽接近敵人,達到出其不意攻擊敵機的目的。目前許多先進的戰斗機已採用了一些抑制雷達波反射和自身紅外波輻射的技術,實現了部分的 「隱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隱身戰斗機是美國目前正在研製的F—22型戰斗機,它將在下個世紀初裝備美國空軍。

戰斗機可以執行除了精確攻擊之外的所有空中任務。戰斗機可以將地圖上的任何己方城市和航空母艦指派成基地。
城市的戰略資源貯存區中,必須要有原油才能生產戰斗機。
最早的軍用飛行器主要是用來擔任偵察的角色。公元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飛機設計師安東尼·佛克爾發展出一種傳動裝置,此裝置能讓裝配在飛機上的機關槍將子彈在螺旋槳旋轉的空隙間射出。這就是第一架戰斗機的誕生。戰斗機的任務就是將敵人的偵察機和戰斗機擊落。在此之後,由於轟炸機被廣泛地使用,戰斗機也擔任攔截敵方轟炸機或是護衛己方轟炸機的任務。最能夠確保友軍的轟炸機飛抵目標位置並執行任務的方式,就是擊落敵方的戰斗機。

❾ 世界上最早的噴氣式飛機是哪個國家造的發明家是誰

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斗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斗機。Me-262首次試飛在1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斗機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後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斗機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斗機投入使用。盡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線,但它已不策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1949年7月27日,世界第一架噴氣式客機德哈維蘭彗星號在哈特菲爾德機場進行它的處女航,駕駛這架飛機的是上校試飛員約翰·康寧厄姆.

❿ 世界上第一代戰斗機第一台是哪個國家的哪個機種

美國和前蘇聯於40年代末,50年代初開始投入使用的噴氣式戰斗機,都是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包括F-80、F-86、F100、米格-15、米格-19,其中的代表性飛機是F-86和米格-15。

閱讀全文

與荷蘭發明家發明戰斗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