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1966年在南朝鮮發現雕版陀羅尼經,刻印於 704~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剛經》(現存大英博物館),不過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約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
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製作原稿。然後將原稿反轉過來攤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後各種技術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繪上的、畫上的或寫上的原稿,大師級雕工負責精細部分的,到雕刻比較便宜的木頭或比較不重要部分的比較沒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後刷上墨,在印刷機中加壓形成原稿的復製品。
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優於鑄造活字_例如像中文這樣的語言有很大的字元集的情況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時會更便宜一些。這個工藝也具有更多的藝術繪畫的自由,例如圖畫和圖表的繪制。不過,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損壞了需要不斷更換,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江蘇省揚州市的陳義時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火葯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
低爆速炸葯的一類。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燒的葯劑。燃燒時發生大量的氣體,具有爆破作用或推動作用(使物體如彈丸以一定的速度發射出去)。最早應用的是我國發明的黑色火葯。根據燃燒時的性質,可分為有煙火葯(燃燒時發煙,如黑色火葯)和無煙火葯兩類。主要用作引燃葯或發射葯。
火葯又被稱為黑火葯。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黑色火葯在晚唐(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於神仙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其他科學與技術成就
唐代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為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科技領域內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主要表現在天文學、數學、地理學、醫葯學及印刷術等方面。
天文與數學僧一行,本名張遂,是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他青年時代就精通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唐玄宗召他到長安主持改定歷法。當時,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已經製成木黃道游儀的模型,一行主張改用銅鑄,並與令瓚繼續進行研究,經過兩年的努力,最後於開元十二年(724)製成銅黃道游儀。次年,一行又與梁令瓚奉玄宗之命,共同研製成銅鑄的水運渾儀,用以計時。黃道游儀和水運渾儀的製成,對觀察天象起了很大的作用。開元十三年,一行還用自己製成的「復矩圖」,令南宮說率人到今河南若乾地點測量北極高度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影長度,測出地球子午線1°的長度約合十二萬三千七百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具有重大的意義。一行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恆星位置變動的天文學家。他臨死前編成《大衍歷》的草稿,日後經張說等整理成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歷書。該歷在編寫的過程中使用的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具有正弦函數性質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公式,在數學上都是傑出的貢獻。
此外,李淳風等注釋《算經十書》及十書中最後一部王孝通所撰《輯古算術》,也都是數學方面的重要成就。
地理學唐初的一部重要地理學著作是《括地誌》。唐太宗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延攬學士蕭德言、顧胤、蔣亞卿及謝偃等,根據《貞觀十三年大簿》的資料編撰成該書,於貞觀十六年(642)奏上。《括地誌》全面敘述了唐初政區的建置沿革,並介紹了各地的山嶽、河流、風俗、物產及人物故事等。該書共五百五十卷,另有《序略》五卷,內容豐富,惜今天已無完帙,清代以來的輯佚本僅數卷而已。
唐德宗時的賈耽是著名的地理學家,他在貞元十七年(801)繪成《海內華夷圖》,並撰成《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其中尤以《海內華夷圖》貢獻最大,圖長三丈三尺,寬三丈,以一寸為百里,古地名標以黑字,唐代地名題以紅字。可惜原圖已失,但12世紀時根據它編繪的《華夷圖》刻石至今仍保存於西安市碑林。賈耽的其他重要地理著述還有《皇華四達記》十卷、《貞元十道錄》四卷等。
唐朝另一部重要的地理學著作是唐憲宗朝宰相李吉甫在元和八年(813)撰成的《元和郡縣圖志》。該書四十卷,目錄兩卷,在所介紹四十七鎮的每鎮之前,都附以地 圖。全書記錄了當時各地的物產、貢物、戶口、州縣沿革和山川險易等情況。原書僅存三十四卷,圖已佚,是現存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方總志,對後世方誌的編撰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杜佑所著《通典》的《州郡典》共十四卷,在方誌發展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唐末人樊綽所著《蠻書》十卷,詳細記載了洱海一帶的民族、風俗、山川、道路,是輿志中較早的著作,為研究古代雲南地理及南詔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醫葯學孫思邈是唐初醫學和葯物學家。他於高宗永徽三年(652)撰成《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故名其書為《千金要方》。該書廣收博採自古代至唐初的重要方劑,對診治之訣,針灸之法,導引養生之術均有周詳的論述。後來,孫思邈覺得《千金要方》仍有闕遺,又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輔之。這兩部書在中國葯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人尊稱孫思邈為「葯王」。此外,顯慶四年(659)唐廷頒行的《新修本草》,為世界上第一部官修的葯典。這是唐高宗時期醫葯工作者集體作出的重要貢獻。
http://tieba..com/f?kz=165172991
❷ 唐朝到唐太宗時候最大的發明是什麼
在唐朝發明了灌溉工具簡車和曲轅犁。在唐朝,冶煉技術得到顯著提高。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在造船方面,唐朝在使用推進器上開創了先河。還有就是唐三彩。
附(唐朝的文化藝術和宗教):
唐朝為中華文化做出了許多貢獻。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唐朝由於經濟發達,文化在當時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朝鮮、日本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學習。唐朝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使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先後傳入中國。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
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自陳子昂和「初唐四傑」起,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是其中的幾個代表。他們的詩作風格各異,既有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像,又有對現實生活的細致描寫,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亦有沉鬱厚重的「詩史」,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這些詩作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律詩和古詩的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使得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首都長安小雁塔近景唐朝的傳奇小說繼承六朝筆記小說的傳統並有新的發展。從唐傳奇起,小說真正開始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和人物關系,並開始反映社會現實。唐朝的傳奇代表作有:《枕中記》《鶯鶯傳》和《李娃傳》等,這些作品為後世宋朝的話本和明清小說的發揚光大奠定了基礎。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較寬容,中國傳統兩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較大發展。唐朝初年,高僧玄奘遠赴天竺(現在的印度)取經657部,唐朝特此興建了大雁塔來保存這些佛經。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以及中國僧人自身思想體系的逐漸成熟使得中國佛教在此時期迎來空前的發展,中國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時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唐武宗時對佛教採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法,使得除禪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
附(唐朝經濟):
唐朝經濟雖不如其後的宋朝那樣發達,但亦可圈可點。
農業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朝前期,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岩湖、鏡湖等。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手工業
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緻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此外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較官營手工業比不發達。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唐後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
商業與交通
唐朝錢幣「開元通寶」唐朝的城市商品經濟仍不發達,但已有成長。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內的商業中心。唐朝國內交通發達。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道路遍布全國。水路交通則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為主。全國共有驛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二百六十所。自安史之亂後,由於大批士紳與工匠南遷,長江流域商業城市發展快速,國家的經濟財政亦仰賴南方的補給,當時有所謂「揚一益二」的說法;而江南最大城市、江南東道治所蘇州的繁華程度在中唐時已逐步超越揚州和洛陽,在全國僅次於長安,成為整個中國南方唯一的、最高等級的州——雄州,有「甲郡標天下」之說,即所謂「當今國用,多出江南。江南諸州,蘇最為大」;此外杭州、湖州等地的經濟也得到了較快發展。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和揚州等地成為海上貿易中心。而坊市分開的制度在蘇州、揚州等商業城市被打破,還出現了夜市。大城市中出現了櫃枋和飛錢。櫃枋經營錢物寄付,在櫃枋存錢的客戶可以憑書貼(類似於支票)寄付錢財。飛錢又叫便換,類似於現在的匯票。這些都說明了商業在唐朝後期的繁榮。
❸ 唐朝發明了什麼,建築了什麼,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概況 (一)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1) 原始住居與建築雛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原始人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北京、遼寧、貴州、廣東、湖北、浙江等地均發現有原始人居住過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黃土層為牆壁,用木構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進而發展為地面上的建築,並形成聚落。長江流域,因潮濕多雨,常有水患獸害,因而發展為桿欄式建築。對此,古代文獻中也多有「構木為巢,以避群害」、「上者為巢,下者營窟」的記載。據考古發掘,約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構築木架房屋(如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黃河流域也發現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遺址、臨潼姜寨遺址)。這些聚落,居住區、墓葬區、制陶場,分區明確,布局有致。木構架的形制已經出現,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與功用不同而有圓形、方形、呂字形等。這是中國古建築的草創階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標志著原始社會結束,經過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戰國,在中國的大地上先後營建了許多都邑,夯土技術已廣泛使用於築牆造台。如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都城遺址,有長、寬均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開間的殿堂,周圍以廊。此時木構技術較之原始社會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鋸、鑿、鑽、鏟等加工木構件的專用工具。木構架和夯土技術均已經形成,並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西周興建了豐京、鎬京和洛陽的王城、成周;春秋、戰國的各諸侯國均各自營造了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這些都城均為夯土版築,牆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門。宮殿布置在城內,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構架已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屋頂已開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構架上飾用彩繪。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具備了雛形,不論夯土技術、木構技術還是建築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築材料的製造與運用,色彩、裝飾的使用,都達到了雛形階段。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以後歷代發展的基礎。
(2)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之後,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並且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在咸陽修築都城、宮殿、陵墓。今人從阿房宮遺址和始皇陵東側大規模的兵馬俑列隊埋坑,可以想見當時建築之宏大雄偉。此外,又修築通達全國的馳道,築長城以防匈奴南下,鑿靈渠以通水運。這些巨大工程,動輒調用民力幾十萬,幾乎都是同時並進,秦帝國終以奢欲過甚,窮用民力,二世而亡。
漢代繼秦,經過約半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之後,又進入大規模營造建築時期。漢武帝劉徹先後五次大規模修築長城,開拓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又興建長安城內的桂宮、光明宮和西南郊的建章宮、上林苑。西漢末年還在長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東漢光武帝劉秀依東周都城故址營建了洛陽城及其宮殿。
總秦、漢五百年間,由於國家統一,國力富強,中國古建築在自己的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其結構主體的木構架已趨於成熟,重要建築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頂形式多樣化,廡殿、歇山、懸山、攢尖、囤頂均已出現,有的被廣泛採用。制磚及磚石結構和拱券結構有了新的發展。
(3) 傳統建築持續發展和佛教建築傳入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此期間,傳統建築持續發展,並有佛教建築傳入。西晉統一中國不久,就爆發了「八王之亂」,處於西北部邊境的幾個少數民族領袖,率部進入中原,先後建立了十幾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統一了中國北方,繼而又分裂。在南方,晉室南遷建立了東晉政權,接著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自此,中國南北兩方社會經濟才逐漸復甦,北朝營建了都城洛陽,南朝營建了建康城。這些都城、宮殿均系在前代基礎上持續營造,規模氣勢遠遜於秦、漢。
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發展起來,南北政權廣建佛寺,一時間佛教寺塔盛行。據記載,北魏建有佛寺三萬多所,僅洛陽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區還開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峰峰南響堂山和北響堂山石窟等。這就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融進了許多傳自印度(天竺)、西亞的建築形制與風格。
(4)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
隋、唐時期的建築,既繼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築體系,把中國古代建築推到了成熟階段,並遠播影響於朝鮮、日本。
隋朝雖然是一個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築上頗有作為。它修建了都城大興城,營造了東都洛陽,經營了長江下游的江都(揚州)。開鑿了南起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東始江都,西抵長安(西安),長約2500公里的大運河。還動用百萬人力,修築萬里長城。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現今河北趙縣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
唐代前期,經過一百多年的穩定發展,經濟繁榮,國力富強,疆域遠拓,於開元年間(714~741年)達到鼎盛時期。在首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繼續修建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在全國,出現了許多著名地方城、商業和手工業城,如廣陵(揚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寧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荊州(江陵)、廣州等。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這些城市的布局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鎮興建了大量寺塔、道觀,並繼承前代續鑿石窟佛寺,遺留至今的有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禪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尋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間,建築技術更有新的發展,木構架已能正確地運用材料性能,建築設計中已知運用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准,朝廷制定了營繕的法令,設置有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管理營造的官員。
(5) 宋、遼、金時期建築的發展與《營造法式》的頒行
從晚唐開始,中國又進入三百多年分裂戰亂時期,先是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的更替和十個地方政權的割據,接著又是宋與遼、金南北對峙,因而中國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的破壞,建築也從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來,再沒有長安那麼大規模的都城與宮殿了。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布局、建築技術與藝術,都有不少提高與突破。譬如城市漸由前代的里坊制演變為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築技術方面,前期的遼代較多的繼承了唐代的特點,而後期的金代,建築上則繼承遼、宋兩朝的特點而有所發展。在建築藝術方面,自北宋起,就一變唐代宏大雄渾的氣勢,而向細膩、纖巧方面發展,建築裝飾也更加講究。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朝廷頒布並刊行了《營造法式》。這是一部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范書,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書。頒刊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宮殿、寺廟、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築的管理。書中總結歷代以來建築技術的經驗,制定了「以材為祖」的建築模數制。對建築的功限、料例作了嚴密的限定,以作為編制預算和施工組織的准繩。這部書的頒行,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
(6)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最後一個發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統治中國達六百多年,其間除了元末、明末短時割據戰亂外,大體上保持著中國統一的局面。由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已屆尾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因此建築的歷史也只能是最後的發展高潮了。元代營建大都及宮殿,明代營造南、北兩京及宮殿。在建築布局方面,較之宋代更為成熟、合理。明清時期大事興建帝王苑囿與私家園林,形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造園高潮。喇嘛教建築的營造,完全是出於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時間蒙、藏、甘、青等地廣建喇嘛廟,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這些廟宇規模宏大,製做精美,是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一個畸型。明清兩代距今最近,許多建築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宮殿、壇廟,京郊的園林,兩朝的帝陵,江南的園林,遍及全國的佛教寺塔、道教宮觀,及民間住居、城垣建築等,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光輝華章。
❹ 唐朝的三大發明
印刷術、火 葯
雕版抄印刷:襲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最早的印刷術是雕版印刷,其法是將圖畫或者文字反刻在一塊平整的木板上,然後印墨印刷。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印的《金 剛 經》殘卷,卷首有圖,刻印精美,現存於 倫敦博物館中。唐代發明的印刷術,以後逐漸傳遍了全世界,對世界文化做出了偉大貢獻。
唐朝火葯的運用:
我國世界上最早發明火 葯的國家,火葯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已經有了製成火 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葯開始運用於軍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葯武器。
❺ 唐朝的科學家有那些,主要發明什麼
孫思邈,醫來學家,時人尊源為葯王,著有《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
李淳風 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
僧一行,一行高僧原名張遂,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測量學家。
王孝通,唐朝數學家兼天文學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三次代數方程解法的數學家。
❻ 唐朝有什麼著名的發明
唐朝時期抄比較有名的發明創造有:火葯、黃道游儀和水運渾儀和雕版印刷等。
其中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剛經》。1966年在南朝鮮發現雕版陀羅尼經,刻印於 704~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❼ 唐朝的發明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年在南朝鮮發現雕版陀羅尼經,刻印於 704~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剛經》(現存大英博物館),不過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約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
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製作原稿。然後將原稿反轉過來攤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後各種技術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繪上的、畫上的或寫上的原稿,大師級雕工負責精細部分的,到雕刻比較便宜的木頭或比較不重要部分的比較沒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後刷上墨,在印刷機中加壓形成原稿的復製品。
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優於鑄造活字_例如像中文這樣的語言有很大的字元集的情況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時會更便宜一些。這個工藝也具有更多的藝術繪畫的自由,例如圖畫和圖表的繪制。不過,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損壞了需要不斷更換,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江蘇省揚州市的陳義時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火葯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
低爆速炸葯的一類。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燒的葯劑。燃燒時發生大量的氣體,具有爆破作用或推動作用(使物體如彈丸以一定的速度發射出去)。最早應用的是我國發明的黑色火葯。根據燃燒時的性質,可分為有煙火葯(燃燒時發煙,如黑色火葯)和無煙火葯兩類。主要用作引燃葯或發射葯。
火葯又被稱為黑火葯。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黑色火葯在晚唐(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於神仙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其他科學與技術成就
唐代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為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科技領域內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主要表現在天文學、數學、地理學、醫葯學及印刷術等方面。
天文與數學僧一行,本名張遂,是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他青年時代就精通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唐玄宗召他到長安主持改定歷法。當時,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已經製成木黃道游儀的模型,一行主張改用銅鑄,並與令瓚繼續進行研究,經過兩年的努力,最後於開元十二年(724)製成銅黃道游儀。次年,一行又與梁令瓚奉玄宗之命,共同研製成銅鑄的水運渾儀,用以計時。黃道游儀和水運渾儀的製成,對觀察天象起了很大的作用。開元十三年,一行還用自己製成的「復矩圖」,令南宮說率人到今河南若乾地點測量北極高度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影長度,測出地球子午線1°的長度約合十二萬三千七百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具有重大的意義。一行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恆星位置變動的天文學家。他臨死前編成《大衍歷》的草稿,日後經張說等整理成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歷書。該歷在編寫的過程中使用的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具有正弦函數性質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公式,在數學上都是傑出的貢獻。
此外,李淳風等注釋《算經十書》及十書中最後一部王孝通所撰《輯古算術》,也都是數學方面的重要成就。
地理學唐初的一部重要地理學著作是《括地誌》。唐太宗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延攬學士蕭德言、顧胤、蔣亞卿及謝偃等,根據《貞觀十三年大簿》的資料編撰成該書,於貞觀十六年(642)奏上。《括地誌》全面敘述了唐初政區的建置沿革,並介紹了各地的山嶽、河流、風俗、物產及人物故事等。該書共五百五十卷,另有《序略》五卷,內容豐富,惜今天已無完帙,清代以來的輯佚本僅數卷而已。
唐德宗時的賈耽是著名的地理學家,他在貞元十七年(801)繪成《海內華夷圖》,並撰成《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其中尤以《海內華夷圖》貢獻最大,圖長三丈三尺,寬三丈,以一寸為百里,古地名標以黑字,唐代地名題以紅字。可惜原圖已失,但12世紀時根據它編繪的《華夷圖》刻石至今仍保存於西安市碑林。賈耽的其他重要地理著述還有《皇華四達記》十卷、《貞元十道錄》四卷等。
唐朝另一部重要的地理學著作是唐憲宗朝宰相李吉甫在元和八年(813)撰成的《元和郡縣圖志》。該書四十卷,目錄兩卷,在所介紹四十七鎮的每鎮之前,都附以地 圖。全書記錄了當時各地的物產、貢物、戶口、州縣沿革和山川險易等情況。原書僅存三十四卷,圖已佚,是現存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方總志,對後世方誌的編撰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杜佑所著《通典》的《州郡典》共十四卷,在方誌發展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唐末人樊綽所著《蠻書》十卷,詳細記載了洱海一帶的民族、風俗、山川、道路,是輿志中較早的著作,為研究古代雲南地理及南詔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醫葯學孫思邈是唐初醫學和葯物學家。他於高宗永徽三年(652)撰成《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故名其書為《千金要方》。該書廣收博採自古代至唐初的重要方劑,對診治之訣,針灸之法,導引養生之術均有周詳的論述。後來,孫思邈覺得《千金要方》仍有闕遺,又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輔之。這兩部書在中國葯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人尊稱孫思邈為「葯王」。此外,顯慶四年(659)唐廷頒行的《新修本草》,為世界上第一部官修的葯典。這是唐高宗時期醫葯工作者集體作出的重要貢獻。
❽ 唐朝的三大發明是什麼
印刷術、火 葯
雕版印刷: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最早的印刷術是雕版印刷,其法是版將圖權畫或者文字反刻在一塊平整的木板上,然後印墨印刷。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印的《金 剛 經》殘卷,卷首有圖,刻印精美,現存於 倫敦博物館中。唐代發明的印刷術,以後逐漸傳遍了全世界,對世界文化做出了偉大貢獻。
唐朝火葯的運用:
我國世界上最早發明火 葯的國家,火葯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已經有了製成火 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葯開始運用於軍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葯武器。
❾ 唐代一行發明了什麼
天文與數學僧一行,本名張遂,是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他青年時代就精通歷象和陰陽五內行之學。唐玄宗容召他到長安主持改定歷法。當時,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已經製成木黃道游儀的模型,一行主張改用銅鑄,並與令瓚繼續進行研究,經過兩年的努力,最後於開元十二年(724)製成銅黃道游儀。次年,一行又與梁令瓚奉玄宗之命,共同研製成銅鑄的水運渾儀,用以計時。黃道游儀和水運渾儀的製成,對觀察天象起了很大的作用。開元十三年,一行還用自己製成的「復矩圖」,令南宮說率人到今河南若乾地點測量北極高度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影長度,測出地球子午線1°的長度約合十二萬三千七百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具有重大的意義。一行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恆星位置變動的天文學家。他臨死前編成《大衍歷》的草稿,日後經張說等整理成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歷書。該歷在編寫的過程中使用的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具有正弦函數性質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公式,在數學上都是傑出的貢獻。
❿ 唐朝重大發明和科技創新有哪些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868年,《金剛經》的印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技術。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一行發起這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主要目的有二。其一,中國古代有一種傳統理論:「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劉宋時期的天算家何承天根據當時在交州(今越南河內一帶)的測量數據,開始對此提出了懷疑,但長期未能得到證實。
隋朝天算家劉焯則提出了用實測結果來否定這一錯誤說法的具體計劃,他說:「交愛之州,表北無影,計無萬里,南過戴日,是千里一寸,非其實差。」他建議:「請一水工,並解算術士,取河南北平地之所,可量數百里,南北使正。審時以漏,平地以繩,隨氣至分,同日度影。
得其差率,里即可知。則天地無所匿其形,辰象無所逃其數,超前顯聖,效象除疑。」但這個建議在隋朝沒有被採納。一行的測量則實現了這一計劃。
其二,當時發現,觀測地點不同,日食發生的時刻和所見食象都不同,各節氣的日影長度和漏刻晝夜分也不相同。這種現象是過去的歷法所沒有考慮到的。這就需要到各地進行實地測量。
(10)唐朝發明的什麼擴展閱讀
唐朝,唐朝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疆域遼闊、交通發達,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暢通;前期統治者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周邊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無;政府對外採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交往頻繁等都為唐王朝國力的強大和文化的發達奠定了堅實基礎。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