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創造性的運用了「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並突破了四言句式的詩歌是什麼
楚辭
⑵ 詠山泉,儲光羲,翻譯,賞析
《詠山泉》原文: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
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
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詠山泉》翻譯:
山上有一個泉,問別人它叫什麼名字,但沒人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水上。整個地面的顏色和天空的顏色一樣。泉水像雨聲一樣從高崖上往下流。
泉水從高山中湧出,漲滿了一條條山澗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滿了一個個小池塘。
春天靜悄悄的,但無論如何,年復一年泉水還是那麼清澈。
《詠山泉》賞析:
這是一首山水詩。作為一部比較工整的五律詩,其內容組合和風格結構十分鮮明。第一副對聯敘事點,與「泉」字緊密相連,平和自然地站起來。在寂靜的深山中,清泉緩緩流過,為遙遠的地方增添了活力。面對這一幕,詩人真的想問,春天是否有一個可以記住的名字,但他沒有辦法知道。他的驚訝和遺憾的感覺充滿了台詞。
以上鏈接,從積極的角度,描繪了山泉的粗俗形象。從廣闊的三維空間中,詩人生動地描繪了山泉的明快與靈動:當山泉在平地上流動時,猶如一面新的明鏡,將藍天反射到水底;當山泉飛下山時,如曉春雨般灑落在天空。這幅對聯景色明快、形象細膩、通過大膽的想像、細膩的描繪,生動地描繪了山泉的優雅形象。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幅對聯描寫了春天的寒冷情況:盡管春天干凈而清新,但當它流入深溪時,水溢出並流向小池塘,原本清澈而靈性的泉水被令人窒息的環境所覆蓋,彷彿有人不願看到。春天的「倒影之地」和「飛天」。這些描述旨在為未來建立動力。
詩的結尾與整首詩有關,通過敘述加以論述,指出詩的目的:山泉的「靜謐」尚未得到重視,但仍年復一年,自凈自凈,保持一塵不染的氣質。
(2)儲光羲創造的比興體是指擴展閱讀:
《詠山泉》名家賞析:
《批點唐音》:高處全在自然,詠物尤難。
《唐詩歸》:譚雲:寒氣欲怯。鍾雲:「不知名」妙(「借問」句下)!譚雲:奇(「映地」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三四禪機,五六道體。陳繼儒曰:結得雅素。周弼曰:寓感興遠而為詩者易、驗物切近而為詩者難。太遠則疏,太近則陋,此詩和易寬緩中精切者也。
《唐律消夏錄》:以「不知名」二字說出流水,如此奇特,如此功用。如此孤潔。人乎?水乎?
《唐詩成法》:有層次,有寄託,語亦清利。「不知名」二字感慨起、末二句感慨結,兩相照應,最有法。
《唐詩箋要》:奧別又極天然,儲君五律獨往獨來,落拓聲色形影之外,於諸家中另是一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詠山泉
⑶ 以《離騷》為例,簡要說明「香草美人」比興手法指的是什麼
香草美人是屈原提出來的,在他的詩作里經常可以看到。
司馬遷贊屈原道:「其志潔,故其稱物芳。」《離騷》在寫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在詩人眼裡,各種香草顯得那麼可愛,詩人愛香草幾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把它們佩戴在身上。王逸說:「行清潔者佩芳。」張德純說:「蘭芳秋而彌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屬。」(均見游國恩《〈離騷〉纂義》)這充分說明了香草的喻義以及它與人格美的關系。
當時的楚國,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壓,只能通過香草來表達自己美好的追求。詩人種植了大片的香草。「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其目的是「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劉獻廷在《離騷經講錄》中說:「當屈子立志之日,豈為獨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直欲使香澤遍薰天下,與天下之人共處於芝蘭之室也。」屈原欲使多數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現了詩人的群體意識。「高尚正直則是促進和鞏固個人和集體幸福的。」(《歌德談話錄》)可悲的是,這些經過詩人心血培植的香草,經不住淫風惡雨的侵襲而競相變節變質。「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但是,詩人並不隨波逐流,而是立志不變。「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
《離騷》中多處提到美女。前人大多認為美女代指明君賢臣。王逸說:「女以喻臣。」李陳玉認為:「言求女者,求賢君之譬也。」(均見《〈離騷〉纂義》)我認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內外美統一的女子。屈原想尋求一個與自己一樣既有美好之心靈又有動人之儀表的女子,來陪伴自己,安慰自己。然而找來找去,總不能如願。
詩人對香草美人的追求,不僅表現了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審美追求。屈原的人格美並非抽象的,而是具體滲透並表現在詩人的各種生活方式上。通過對香草美人的追求,詩人的人格立體化了。屈原的人格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靈的偉大,然後我們才倍覺其美,他的追求、愛好無不打上美的烙印。
⑷ 什麼是興象
所謂「興象」,是指詩人的情感、精神對物象的統攝,使之和詩人心靈的顫動融為一體,從而獲得生命、具有個性和活力。
唐人詩作中的「興象」淺析
摘要:唐詩的特質,包括其風骨、興寄、聲律、辭章、興象、情韻等等。一般而言,凡具有唐詩特質的詩,皆可稱為「唐詩」,唐詩的藝術品格,主要體現在「重風骨,講興寄,注重聲律與辭章,追求興象與情韻等方面。興象是唐詩,尤其是盛唐詩歌特有的美學境界,是唐詩藝術上完全成熟的標志。
關鍵詞:唐詩 作品 風格 興象
唐詩的定義,一般而言,凡具有唐詩特質的詩,皆可稱為「唐詩」,既把唐代詩人寫的詩稱作唐詩,同時也把唐代以後的人所寫的具有唐詩特質的詩歌也稱為唐詩。唐詩的特質,主要體現在「重風骨,講興寄,注重聲律與辭章,追求興象與情韻等方面。
興象是唐詩,尤其是盛唐詩歌特有的美學境界,是唐詩藝術上完全成熟的標志。
興象的「興」是從比興中的「興」發展衍化而來的,但又與「比興」的「興」不同,它具有另外層含意,指的是一種含蓄、委婉的詩歌風味。「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南宋鍾嶸《詩品序》)。
如:駱賓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該詩首二句以蟬聲引出客思。三、四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把物我聯系在一起;五六句純用比體,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七、八句仍用比體,寫蟬的心志高潔,實則比喻自己的志潔行廉。全詩由物到人,由人及物,構成物我一體的境界。
「興象」的象指的是物象,包括景物、事物的形象或人生圖畫,總的說就是指詩歌中描繪出的形象。「象「是詩歌作品的外在形象,「興」是形象所蘊含的深一層的意思和情感,二者相結合,就構成了唐代詩人的「興象」觀,成為一種很高的藝術境界。「興象說」的提出,表明了唐人對藝術形象的把握已經由注重外形的感知深入到對內心精神的探求。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人借「絕」、「滅」、「孤」、「獨」、「寒」等象,寫出了自己清高孤傲,廉潔如雪的個性品格。詩中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描繪了一幅絕妙的寒江雪景圖,勾畫了在風雪中獨自垂釣的漁翁形象,更深一層地表達詩人在謫居永州時,遭到打擊後傲岸而孤寂的情緒,「漁翁」這一形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個性、品格的寫照。
又如: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前兩句描繪柳樹嫩葉翠絕的色澤和柳條輕柔阿娜的風姿,後兩句由春風楊柳展開聯想,通過新穎工巧的比喻,既渲染了春風化雨育萬物,裁剪春色的作用,也暗示了嫩柳細葉的精妙絕倫,通過詠柳歌詠春風,贊美春天,宣揚生活,歌頌一切具有創造性的勞動。前三句是「象」,末句用的則是「興」。
孟浩然《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灑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全詩形象地描繪出秀美的田園風光,淳樸的田家生活,純真的主客情誼,以及詩人陶醉田園的恬然自適之情。
又如李商隱《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全詩的「象」不是鮮明,但其追求的象外之意卻給人一種美感。其間的暗喻唐王朝就如「夕陽」,逐步衰落,表現出詩人對唐王朝行將沒落的婉惜,「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成為流傳至今的描述傷感情愫的名句。
譬如高適的邊塞詩表現了徵人思鄉、居婦念遠之情,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姜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塞上聽吹笛》)、「盪子從軍事征戰,峨眉嬋娟守空閨。獨宿自然堪下淚,況復時聞鳥夜啼」(《塞下曲》)、「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燕歌行》)。
高適的詩描繪了邊塞的民俗風情,興象之勢尤為明顯。如《營州歌》:「營州少年厭原野,孤裘蒙茸獵城下。虜酒千鍾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部落曲》:「蕃軍傍塞游,代馬噴風秋。老將垂金甲,閼氏著錦裘。周戈蒙豹尾,紅旆插狼頭。」表現了邊地少數民族的生活風貌和強悍勇武的精神。其平實沉著,為典型的現實筆墨;高適總是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去反映生活,像平面鏡一樣去觀照,而不像三梭鏡那樣去折射。如思鄉之作,高適則「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除夜作》)。左雲霖在《試論高適詩歌的藝術成就》一文中說:「高適的詩歌,主要採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通觀高適的詩作,完全可以說,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高適總是按客觀事物固有的風貌、生活本身的邏輯,真實地反映它。簡括地說,就是:實寫,寫實,興象筆觸盛。以政治家、軍事家的膽識氣魄,深刻地揭示邊防政策的弊端,陳述自己對戰爭的見解,帶著一種明顯的政論色彩。他既反對妥協和親的政策,也反對輾轉久戰的策略,即「轉斗豈長策,和親非遠圖」,前者造成「邊塵滿北溟,虜騎正南驅」這種邊患頻繁的局面;後者造成「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這一勞民傷財的後果;他主張「總戎掃大漠,戰擒單於」。集中全力,一戰成功,永絕邊患;他認為戰爭的目的是「庶物隨交泰 ,蒼生解倒懸。鹵郊增氣象,萬里絕烽煙」(《信安王幕府詩》),是「邊庭絕刁斗,戰地成漁樵。榆關夜不扃,塞口長蕭蕭」(《瞧陽酬別暢大判官》)用戰爭消滅戰爭,用戰爭爭取和平;他反對窮兵黷武,濫用武力;「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關亭試一望,吾欲涕沾臆。」(《薊門·其二》)他揭露主帥主人,策略失當,致使敗亡慘重:「亦謂掃 槍,旋驚陷蜂 (《贈別王十七管記》)、」五將深入,前軍止半回」(《自薊北歸》);他指責邊將隱其敗狀,妄奏軍功而受勛封賞:「歸旌告東捷,斗騎傳西敗。遙飛絕漠書,已築長安第。」(《贈別五十七管記》)他憂慮邊將偷惰欺蔽而邊守廢馳,胡虜凶頑:「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薊中作》)他頌揚武功,但也反對濫殺:「解圍憑廟算,止殺報君恩」(《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在慶賀勝利的同時,他又注視著新患,他怒斥姦邪弄權,策勛不公:「練兵日精銳,殺敵無遺殘。獻捷見天子,論功俘可汗。……誰謂縱橫策,翻為權勢干。將軍既坎稟,使者亦辛酸。」(《東平留曾狄司馬》)這才是高適邊塞詩審美情趣的主要方面,創作個性的集中體現。
一些寫景佳句,如「湍上急流聲如箭,城頭殘月勢如弓」等等,他的邊塞詩中竟沒有一首純粹的寫景詩,其中所涉景物,也不過是作為情理的點染罷了。他的審美情趣、創作指向在於社會美,在於政治、軍事、民情等事關大局的一面。《舊唐書》本傳胃高適「感激懷經濟之略,紛綸贍文雅之才,長策遠圖,可雲大體,讜言義色,實謂忠臣。」「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逢時多難,以安危為己任。「高適」也自謂「明時好畫策,動欲於王公」(《東平路作三首》其二),「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塞上》),故形諸歌詠,自然就國魂軍心,處士橫議了。
高適邊塞詩皆平易自然,整煉瀏亮,勁健有力。
王維後期的詩,更多地追求「興象」,如《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材,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描寫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錢鍾書《管錐編》)寫出了空曠、寧靜、清幽的境界。「響」古代指回聲,作者藉此「象」表達了對「佛家境界」空寂、空靈的切身體驗,同時也表達他對高潔人格的孜孜追求。
又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全詩「象」很明顯,詩的前兩句寫送別的場景;後兩句寫友人間臨別勸酒,依依惜別的深情,前路 重的祝願,盡在其中,但其中的「象」也很特別,不是寫黯
⑸ 中國文學史卷二
1.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俊爽剛健風格。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無論是「曹氏父子」還是「建安七子」,都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這種駿爽剛健的風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關的。 「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准。風骨一詞最早大量應用於魏、晉、南朝的人物評論,大體上「風」偏重指精神氣質,「骨」偏重於指骨格形態,二者密不可分,合而為一為風骨。後引用到書畫理論和文學評論之中。至於文學評論,當以南唐劉勰的《文心雕龍·風骨》最為精到:「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於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辭結合駿爽的意氣,形成格調勁健和藝術感染力強的「風骨」。風,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種內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風,文章才能鮮明而生動,當然,「風」始終比較虛化,它與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有關,但並非指內容和情感自身。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現力,也就是說文章應該表現的剛健有力,「骨」是一個比較實的概念,直接體現在語言的運用上;語言准確、簡練、明晰,文章就能表現得有力。風骨這一概念很強調完整性,它們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兩個概念來看。
2.解釋 ①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於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風流,盛於雒下。世稱正始之音。②指純正的樂聲。「正始」是魏齊王曹芳的年號(240—249),但一般所說的」正始文學「還包括正始以後到西晉立國(265)這一時期的文學。
3.「太康文學」之「太康」,是一個「模糊」概念,其所指時段大致上是西晉立國後的大約四十年的時間。這期間比較重要的作家有傅玄、張華、張載、張協、陸機、陸雲、潘岳、潘尼、左思、摯虞等。由於受時代文化習尚的復雜影響,西晉文士的人格往往呈現多面性的特點。在文學理論建樹方面,傅玄比較注意研究文學之體裁風格,陸機則建立了他的相當全面而系統的創作學理論,展現了一種「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精神。在文學鑒賞與創作方面。
4.就是齊梁詩人集團,門閥制度下的家族文學 士族優勢的衰落與皇權中心的形成 以宮廷為中心 的詩人集團的形成 詩人集團的三個中心:南齊竟陵王蕭子良,梁代蕭衍、蕭統, 蕭綱 詩人集團。
5.永明是南朝齊武帝的年號,「永明體」亦稱「新體詩」,這種詩體要求嚴格四聲八病之說,強調聲韻格律。這種詩體的出現,對於糾正晉宋以來文人詩的語言過於艱澀的弊病,使創作轉向清新通暢起了一定的作用。對「近體詩」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6.是唐代詩歌史上第一個以個人命名的詩歌風格稱號。指唐高宗龍朔年間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風。題材以奉和、應制、詠物為主,內容空泛,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辭之美。
⑹ 比興是什麼意思跟比喻有什麼區別
「比興」
「比興」是一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一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毛詩訓詁傳》說「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一定由內容上的聯系,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系。《毛傳》所說的「興」,還有另一意義,是指一種復雜而隱晦的比喻。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准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比」便是通過類比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涵著詩人觸物所起的情。「興」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其中大多數作品是用比興的寫法開頭的。其中《周南·關雎》一詩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這是一首愛情詩,詩歌欲寫所思之「女」,先以雎鳩起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既是興,又是比,雎鳩天性溫順,可比淑女之嫻靜;雎鳩乃「河洲」常見之鳥,可使人聯想起常來河邊采荇之女;「關關」乃雎鳩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見,詩歌之起興本身就具有聯想、托寓、象徵等作用,這本身就給詩歌的理解帶來很大的空間。
「比興」本來包含「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但人們談論古典詩歌和民歌時常「比興」連及,當以「興」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時即指「起興」一法。由於「起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故常置於篇章的開頭。《詩經·衛風·氓》兩章的開頭即用了興的手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詩經·魏風·伐檀》內容是諷刺統治者不勞而食的,詩的每段開頭都以砍伐檀樹起興。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像,創造出纏綿悱惻的情調,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⑺ 比興句是什麼
一、比興。「比興」是一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一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毛詩訓詁傳》說「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一定由內容上的聯系,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系。《毛傳》所說的「興」,還有另一意義,是指一種復雜而隱晦的比喻。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准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比」便是通過類比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涵著詩人觸物所起的情。「興」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其中大多數作品是用比興的寫法開頭的。其中《周南·關雎》一詩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這是一首愛情詩,詩歌欲寫所思之「女」,先以雎鳩起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既是興,又是比,雎鳩天性溫順,可比淑女之嫻靜;雎鳩乃「河洲」常見之鳥,可使人聯想起常來河邊采荇之女;「關關」乃雎鳩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見,詩歌之起興本身就具有聯想、托寓、象徵等作用,這本身就給詩歌的理解帶來很大的空間。
「比興」本來包含「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但人們談論古典詩歌和民歌時常「比興」連及,當以「興」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時即指「起興」一法。由於「起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故常置於篇章的開頭。《詩經·衛風·氓》兩章的開頭即用了興的手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詩經·魏風·伐檀》內容是諷刺統治者不勞而食的,詩的每段開頭都以砍伐檀樹起興。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像,創造出纏綿悱惻的情調,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⑻ 高中古詩文鑒賞都有哪些題型都如何作答(全一點)
語文古詩文閱讀鑒賞答題分類指導
1.詩歌鑒賞題
考綱陳述:(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第一步】准確解讀文本:在了解「詩家語」多省略、多倒裝特點的基礎上,抓關鍵點:
(1)上看:看詩歌題目,圈出題眼(某一詞語),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再看作者,回憶作者所處的朝代和作品風格。注意時代對作家的影響(如南宋的愛國思想);
(2)下看:看註解提示,了解詩歌的背景,尋找詩歌內容和情感的線索。
(3)中看:看全詩主體,每句圈出一兩個詞作為句眼,特別注意詩歌中的表現情感的形容詞和副詞(如:孤獨自寂)。後部分一般運用議論、抒情手法,是詩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構成要點(即給分點)。小口徑問題什麼答什麼,大口徑問題一般要包括三個要點:
●(1)採用的寫作手法:常見寫作手法(技巧)見後面所附四大類13小類。
●(2)手法揭示的內容:結合詩句,分析該手法寫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麼特點,或抒發(突出了)什麼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種寫法在內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內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後照應,虛實結合,先總後分,一問一答)
(注意:不同類型題目的三個要點的側重點不一樣,問什麼則什麼是回答的重點;且三個要點的順序要根據具體題目的類型有機組合。)
【第三步】】詩歌鑒賞簡答題:根據題目類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答題方法。
◆第一種類型:分析意象類(意象即詩中描寫的人、景、物)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哪些意象?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或: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
注意詩歌中有固定含義的意象:
⒈離別類:雙鯉、尺素(遠方來信),月亮(思鄉或團圓),鴻雁(遊子思鄉懷親或羈旅傷感),寒蟬(悲涼),柳(喻離別留念或代故鄉),芳草(離愁別恨),鷓鴣鳥(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艱辛或離愁別緒),南浦(送別之地),芭蕉(離情別緒),燕(惜春或戀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變遷,或傳書敘離情或遊子漂泊),關山(思家),長亭短亭(送別),陽關曲(送別的歌聲)。
⒉情愛類:蓮(音同「憐」表達愛情),紅豆(男女愛情或友誼),紅葉(傳情之物)。
⒊人格類: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殘敢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潔),松(傲霜鬥雪堅守節操),
⒋悲情類:梧桐(象徵悲涼),烏鴉(衰敗荒涼),杜鵑鳥或子規(象徵凄涼哀傷或思家思歸),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滅),猿(悲傷)。
⒌其它類:崑山玉(人才),折桂(科舉及第),採薇(隱居生活),南冠(囚犯),柳營(軍營)。東籬(高雅,潔身自好)
■第二種類型:分析意境類(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
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A.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
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B.思想感情術語:
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第三種類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義)
詩歌就題材(內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類,據此可了解詩歌主旨:
⑴詠史懷古詩:憑弔古跡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業。(寫古跡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詩: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運用比喻象徵擬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邊塞征戰詩:或抒寫報國立功壯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對開邊拓土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的諷刺和規勸。
⑷羈旅思鄉詩:寫遊子漂泊的羈旅愁苦;或所見所聞所感觸發的思念故鄉的鄉愁。(常有月、柳、雁、書信及夢境幻覺的描寫
⑸送別留念詩:或表達別時留戀;或表達別後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達彼此勉勵。
⑹田園山水詩:借寫山林田園的閑適美好,表達對世俗與現實的不滿、嚮往寧靜平和的歸隱思想,或表達自己遺世獨立,保持節操品性的情懷。
⑺即事感懷詩:或憂國憂民;或反映離亂;或渴望建功立業;或仕途失意閨中懷人;或謳歌河山。
⑻閨怨閨愁詩: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
■第四種類型:表達技巧類(著眼於全篇整體或局部)
常式問: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寫作手法?
變式問: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或: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寫作手法(技巧)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類:
第一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像聯想)與實寫;
⒉運用修辭手法:比喻對比誇張比擬)(高考常考)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互文;
3.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徵、鋪陳,白描。
4.從景物的動靜角度來寫:動景靜景結合,或以動寫靜,以靜寫動;(高考常考)
5.從觀察的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⒍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視覺(形和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第二種:描寫人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像聯想)與實寫;
2.運用具體描寫手段: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⒊運用修辭手法來寫人: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反語;
⒋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象徵、鋪陳,白描。
第三種: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運用抒情與議論的表達方式來抒發情感
2.間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諷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高考常考)
第四種:結構(構篇)方式
對比,前後照應,問與答,卒章顯志,總分,虛實結合,(高考常考)過渡,詳略,人稱,設置懸念,欲揚先抑、
■第五種類型:語言煉字類
常式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變式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煉實詞:動詞,表顏色的詞,擬聲詞,疊詞,形容詞和副詞等修飾語(自,孤,獨,冷等)。化動為靜或化靜為動。煉虛詞:數詞,連詞,副詞等。煉押韻(平仄):調換詞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詩在第三字,七言詩在第五字煉字
特別注意下面的另一種不同題型:
常式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著眼於全篇語言風格)
變式問: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或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正確解答:一般從這些詞語中選擇答案(語言特點類術語):含蓄、幽默、風趣、直露、平實、典雅、粗俗、自然、清新、優美、質朴。
■第六種類型:分析詩眼類(或在全篇思想內容方面,或在全篇結構形式方面)
常式問:詩中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變式問: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具有統攝(總結)作用?為什麼?
▲詩歌鑒賞選擇題常見設誤方法:
1.語言語風類錯誤:或故意譯錯實詞虛詞;或對詩歌的語言風格判斷錯誤。
2.意境意象類錯誤:對詩歌的意象的含義判斷錯誤;或對意境的概括錯誤。
3.技巧手法類錯誤:對詩歌運用的寫作技巧的類型或作用判斷錯誤。
4.思想情感類錯誤:拔高情感(對詩歌中描寫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種光圈);或轉移情感。
5.觀點內容類錯誤:擴大范圍(把一個作家的某一具體作品風格用其整體作品風格來代替)。
(設置錯誤的方法有:擴大,錯位,拔高,硬套,兼用等。
古詩鑒賞題10大解題規律
對古詩詞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鑒賞評價,它要求與認讀、理解、分析能力綜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對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對情感的審美把握。
詩歌鑒賞要求考生從詩歌內容、語言、結構、寫作技巧及作品風格、鑒別其所表達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會意義,注意這十個方面,考生會成為詩詞苑囿中的好「園丁」。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後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後產生於盛唐,流行於中唐,發展於晚唐與五代,成就於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於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四、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鬱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游等。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像和誇張手法、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賀、龔自珍等。
2.詞的流派: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盪。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劉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種表達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煉字、煉句、煉意。
◆選材方面的虛實結合(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景是詩人通過感覺、聯想或想像而虛擬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虛實結合往往是古詩詞意境的基本方法。
◆選材方面的反襯:古詩詞表達技巧中的反襯是相對「正襯」而言的一種表達技巧。在作品中為了使對某事物的描寫更清楚、突出,而採用相反的、相對立的事物從旁陪補的方法。它與「對比」不同,對比的兩個事物間的關系是並列的,結果是突出對比雙方;反襯卻可以明顯地分出襯托的事物和被襯托的事物,突出被襯托的一方。
◆內容方面的動靜結合:有時可理解為「以動襯靜」,「動靜相對」。
◆結構方面的伏筆與照應:詩作者在讀者不經意處的暗示交代,使詩歌結構嚴謹,首尾呼應,文題呼應。
◆結構方面的對比:對比是指在作品中把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兩方面並舉出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於突出形象特徵,揭示形象意義,對於主題的表達也易產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結構方面的設問與懸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借古抒懷、意在言外,等等。
古詩詞的藝術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並不都是單一的,往往是綜合復雜地運用。我們在鑒賞的時候,要注意在具體語境、整體詩境中分析藝術特點,不要簡單地陷入術語、概念的怪圈,有時候還要根據不同的題型,不同的題干要求,從規定的角度,作出正確的判斷。
六、注意品味各種語言風格
古詩詞中對詞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內涵的深入解說,因此了解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很重要。古詩詞語言風格一般有莊重、嚴肅與詼諧、風趣;形象、生動與質朴;簡練與縝密;含蓄與明了;犀利與平和;細膩、委婉與豪爽、熱烈。對語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歌鑒賞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詞、句:詩中的詞、句處在統一意境中,只有在詩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憶舍弟》的總體意境,就能正確理解「月是故鄉明」———因思鄉念故鄉而備覺故鄉的月更明亮。
◆要把握特殊語法現象:為了合乎作詩詞的規則,所以往往有變式句存在。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詞中詞類活用現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種修辭手法
古詩詞中作者常常會運用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使表情達意豐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寫同一事物還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斷」。
◆通感: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林逋的「暗香浮動月黃昏」,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門」代「權貴豪門之家」。
◆互文:在連貫性話語中,將本應含在一起的詞語,分別安排在上下兩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說:「主人下馬在船,客人下馬在船」。
◆設問: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誇張:如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古詩詞常用的修辭還有擬人、反問、反復等,都要求我們去注意。
八、注意關注詩歌題目
詩歌的題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線索,如2000年上海卷,試題為「約客」,作者約人,對方遲遲沒有來,環境上「家家雨,處處蛙」的渲染,約了客人,怎麼不來?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慮。
九、注意明察考題暗示
古詩鑒賞題後,往往會有一些注釋,填表式題目中已有內容實際上就是例題。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題,填空題空格的前面或後面。2001年春考的18題中,「安史之亂」的提示,都為考生答題給予了人文關懷,注意了這些方面就有利於解題。
十、注意運用聯想、想像
詩歌鑒賞是一種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聯想、想像,如王駕的《雨晴》,作者沒有描寫鄰家院子景色,但寫了「蜂蝶紛紛過牆去」這一實景。如果考生緊緊依傍這一詩句,透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霧,會聯想到鄰家春色美不勝收,如此景緻,連路人都會駐足觀望,更何況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詩詞鑒賞十讀法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古典詩詞浩如煙海。作為全國考查基礎語文能力的高考,每年都必考此項內容,題型由客觀選擇轉向主觀表述,命題由一統天下的全國卷,到2004年的全面開花,高考古詩詞鑒賞題的命題日臻完善,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這里我們從十個方面談談古詩詞的賞讀。
一、讀題目
做詩歌鑒賞,首先要看的便是題目。詩歌題目往往給我們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2006?湖北?14)嚴維《丹陽送韋參軍》、韓琮《暮春滻水送別》,暗示了詩歌的體裁(送別詩)、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2006年?福建?10)李商隱《端居》(註:①端居:閑居。)告訴讀者詩作內容是閑居生活中的情與景。(2004全國Ⅱ?16)張籍《秋思》則寫詩人在秋天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2004?北京?12~13)蘇軾《紅梅》點明了詩人的寫作對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讀好詩題,是進行詩歌鑒賞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二、讀作者
回眸全國及各省市高考試題,不難發現名家名篇是主打。從作者方面看,多選名家以及在不同時期有影響、有代表性的詩人詞家的作品。如浪漫主義的代表李白【(2004?浙江?16)《菩薩蠻》,(2005?福建?10)《與夏十二登岳陽樓》(2004?天津?16)《聽蜀僧彈琴》,(2002?全國?17)《春夜洛城聞笛》】,現實主義的代表杜甫,山水田園派代錶王維,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詩歌風格為王安石所激賞的中唐著名詩人張籍,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之句在當時稱最的王灣,以及標新立異,每於吟詠個人生活的悠閑時,顯出不忘世事沉痛的晚唐詩人陸龜蒙,還有花間詞派代表歐陽炯,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北宋中期文壇領袖人物蘇軾,因詞中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而被人們稱為「紅杏尚書」的宋代史學家、文學家宋祁等等。
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內容、風格(是指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詩恬淡平和,王維詩詩中有畫,李白詩清新飄逸,杜甫詩沉鬱頓挫,蘇軾、辛棄疾之詞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詞婉約含蓄)及其意趣、主張、觀點、看法,有助於進一步理解鑒賞詩作。例如:(2006?北京?12)陶淵明《移居》第(2)問:「本詩表現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到的樂趣。請具體說明表現了什麼樂趣,這種樂趣是怎樣表現的?」抓住陶詩的特點及其一貫的思想主題,結合詩中具體詩句,明了作者情感,那麼這里田居生活的樂趣也就不難表達了。
三、讀背景(注釋)
對於高考中的詩作背景,我們不易把握,這里的讀背景也即讀注釋——這是一個重要的信息。
例如:(2006?遼寧?16)東坡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註: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點明了作詩時期,由此可推斷出大的寫作背景,被貶黃州,躬耕自食,過著簡單的生活,閑暇時讀書作詩,寫了這首題名「東坡」的詩,從中我們可看出詩人對逆境處之泰然的心情,可見其胸襟之開闊。讀詩從背景著手,便於把握作者情感,作品內容主旨。
另外補充一點,除了讀注釋外,仔細分析題干也可獲得關於詩作內容的信息。如:(2006?北京?12)第(2)問中明確指出:「本詩表現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到的樂趣。」(2006?天津?16)「『無數鈴聲遙過磧』句表現了怎樣的邊塞景象」中的「邊塞景象」,這些都是我們易於把握,有助於我們答題的重要信息。
四、讀體裁(題材)
按所表現的內容,詩歌可分為諷喻詩、田園詩、山水詩、哲理詩。弄清詩歌的體裁,我們可以更好把握詩歌的內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諷喻詩,是嘲諷和揭露落後或丑惡現象的詩歌,它直接表現詩人鄙視、輕蔑和嘲弄的感情態度,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在表現手法上,或借用比興,將嘲諷和諷刺的現象具體為詩的形象,給以辛辣的諷刺,或選取富有典型意義的事實,用漫畫式的手法加以渲染。諷刺詩的要求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引導讀者認清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源。
田園詩。歌詠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的詩歌。主要描寫美好的田園景色和悠閑的村莊生活,如東晉詩人陶淵明以對田園生活的出色描寫,被稱為田園詩人。其他如南齊謝眺,唐代孟浩然、王維等。田園詩在表現自然美方面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中還寄寓著詩人的情思,有的還表現了不滿現實的憤怒情緒,有的謳歌農村生活的恬靜,但有的也流露出隱逸避世的消極思想。
山水詩。以山水景物為題材的詩歌。它描繪大自然的美麗景象,表現祖國山河的千姿百態,往往能給讀者以美的享受,有的還能激發讀者的愛國主義感情。山水詩並不只是自然山水的客觀描繪,往往或顯或隱、或多或少地表現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某種情緒,也就是說往往是借景抒情的。不管以描寫山色水光聞名的謝靈運、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還是其他詩人的,往往如此。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維《山居秋暝》、李白《望廬山瀑布》、張繼《楓橋夜泊》。不同的山水詩里蘊含著不同的思想感情形成不同的格調。
哲理詩。表現詩人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這種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蘊含於詩句之中。如:蘇軾《題西林壁》、陳毅《冬夜來詠青松》。
五、讀意境
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個方面。在做意境分析題時要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2004?福建?16)秋夜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一個字,並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答案)「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或心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針)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這里對詩的意境作了簡要分析,這種意境主要是通過涼床、月影、梧桐等意象表現出來的。
古詩詞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內涵,比如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別,以蟬喻品行高潔,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來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徵堅貞高潔的品質,以梅花代表傲霜鬥雪、不怕打擊挫折、純凈潔白的形象,以松象徵堅貞高潔,以蓮表達愛情,以鷓鴣鳥表達離愁別緒,梧桐、杜鵑鳥是凄涼悲傷的象徵,鴻雁則代表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六、讀內容
古典詩詞的每一個作者,都想通過詩作來表達自己的意趣、主張、觀點、看法,有的表達得直白張揚,但也有的表達得含蓄隱晦,特別是抒情寫景的詩作,其觀點與態度不易把握,只能從詩作的字面意思去領悟與思考七、讀語言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詩詞語言特點是意蘊多、凝練、含蓄、富有節奏和韻律。能用來回答詩詞語言特色的詞語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等。語言特色也與作者的風格有關。如李白詩自然,王維詩清新,陶淵明的詩真切平淡,李商隱的詩華美絢麗。
、讀手法。
古典詩詞中關於表達技巧的鑒賞是在《考試大綱》中提出的要求之一。
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就是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這些表達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麼作用,表達了什麼內容,達到了什麼效果。
詩詞的表達技巧(或藝術手法)主要表現在抒情方式和表現手法兩個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現手法含描寫手法(襯托——正襯、反襯,聯想和想像,白描等)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象徵、借代、誇張、對比、互文、比興、雙關、用典、設問、反問、反語等)。
表達技巧是作者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在做分析技巧型的題目時應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並結合詩句闡釋說明作者是怎樣運用這種手法的,最後指出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
⑼ 什麼是比興手法
比興。「比興」是一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一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毛詩訓詁傳》說「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一定由內容上的聯系,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系。《毛傳》所說的「興」,還有另一意義,是指一種復雜而隱晦的比喻。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准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比」便是通過類比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涵著詩人觸物所起的情。「興」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其中大多數作品是用比興的寫法開頭的。其中《周南·關雎》一詩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這是一首愛情詩,詩歌欲寫所思之「女」,先以雎鳩起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既是興,又是比,雎鳩天性溫順,可比淑女之嫻靜;雎鳩乃「河洲」常見之鳥,可使人聯想起常來河邊采荇之女;「關關」乃雎鳩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見,詩歌之起興本身就具有聯想、托寓、象徵等作用,這本身就給詩歌的理解帶來很大的空間。
「比興」本來包含「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但人們談論古典詩歌和民歌時常「比興」連及,當以「興」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時即指「起興」一法。由於「起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故常置於篇章的開頭。《詩經·衛風·氓》兩章的開頭即用了興的手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詩經·魏風·伐檀》內容是諷刺統治者不勞而食的,詩的每段開頭都以砍伐檀樹起興。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像,創造出纏綿悱惻的情調,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⑽ 初唐四傑體
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進入了輝煌燦爛的全盛時期。不但名家輩出,佳作如林,數量超過了西周至南北朝歷代之總和,而且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題材領域的拓展、創作方法的多樣化、體制的完備成熟等方面,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白花競放,蔚為大觀。
唐初三、四十年間,詩壇上依然彌漫著「以綺錯婉媚為本」的梁陳宮掖之風,即使雄才大略的太宗李世民也未能盡免。只有極少數詩人,如追慕晉宋間質朴率真余韻的王績,他擺脫羈絆,自拔流俗。高宗、武後時,王勃、楊炯、盧照鄰、蘿賓王、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等相繼登上詩壇,風氣逐漸變化。沈、宋雖多點綴昇平的奉和應酬之作,但在離開宮廷、貶謫荒遠之後,也寫出了一些較有生活實感的詩篇,而在律詩形式的定型方面,亦功不可沒。號稱「四傑」的王、楊、盧、駱。位卑而才高,把詩歌從宮廷移到了市井,從台閣移到了江山塞漠,雖在詞采上尚未脫盡南朝的綺麗,但氣象畢竟不同。其後,劉希夷和張若虛進一步發展了七言歌行,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陳子昂標舉「風雅興寄」、「漢魏風骨」,在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上表現了鮮明的革新精神。
從玄宗即位到代宗大歷初年的半個世紀,通常成為盛唐時期,詩歌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不論是五古、七古、樂府、歌行,還是五、七言近體詩,都呈現出特異的光彩。社會各方面的現實生活,都在詩人的筆下以各種體制和風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等人,繼承陶淵明和二謝(謝靈運、謝脁)的傳統,詩多取材山水田園。孟詩注重總體印象和情緒的把握,風格沖淡而富於韻味;王詩擅長描摹幽靜空靈的景色,著筆成繪而時寓禪意。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一派詩人,則較多地描寫邊塞征戍生活。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也反映了軍中的矛盾不平和征夫思婦的幽怨。高、岑均擅長七言歌行。前者尚質主理,氣骨遒勁;後者尚巧主景,奇瑰峭拔。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王翰等人的邊塞詩,雖多寡不一,形式有別,但也各有特色。雙峰並峙的偉大詩人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詩壇最傑出的代表。李白的詩歌,繼承並發展了前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成就,以他鮮明強烈的愛憎感情、豪邁不羈的性格、神奇莫測的想像、驚世駭俗的筆墨,抒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伴隨著對政治黑暗以及整個社會秩序的猛烈抨擊。其歌行打破了初唐整齊駢偶的拘束,淋漓盡致,清雄奔放。其五、七言絕句則深遠醇美,體現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審美理想。有「詩史」美譽的杜甫詩歌,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時代風貌,「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的情懷。是其最突出的崇高理想。杜甫總結並發揚了《詩經》、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即事名篇,無復依傍」,開拓了一條通向現實、通向人生的創作道路,又「別裁偽體」、「轉益多師」,抒情敘事兼工,古體近體並擅,確是「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把現實主義詩歌推向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
隨著以「雙子星座」李、杜為主要代表的詩人們的隱沒,唐代詩歌進入了中唐時期。這一階段,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是巨星隕落後的相對沉寂時期。當時名聲頗高的所謂「大歷十才子」,實際成就並不大。步武王、孟的劉長卿、韋應物以山水詩見稱,較有特色。元結、顧況等人反映現實的作品,可視作杜詩的同調,也是杜甫與白居易之間的橋梁。從貞元中到文宗大和初約三十年,為後一階段,是繼盛唐之後的又一個高潮時期。不同風格流派的優秀詩人相繼出現,對詩歌發展的方向,從各個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李紳等人繼承杜甫的傳統,進一步強調詩歌的「美刺」作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倡導新樂府運動,努力創造一種「質而徑」、「順而肆」的詩風。與此相反,以韓愈為首,孟郊、賈島等為羽翼的一派詩人,尚古拙,好奇險,標榜「陳言務去」、「詞必己出」,另闢「橫空盤硬語」一路。除了這兩大派之外,李賀、柳宗元、劉禹錫也是這一時期很有成就的詩人。李賀大量運用比興,更注意鍛造新警奇詭的詩句;柳宗元的模山范水之篇比王、孟更著意刻劃,詩風峻潔而清腴;劉禹錫則又不同,他力求在文人詩與民歌之間闖出一條新路,可謂別創天地。
從文宗大和、開成之後直至唐亡的七、八十年,史稱晚唐。這是唐皇朝的黃昏和沒落時期,也是唐詩的晚霞余照時期。隨著國勢的衰危動亂,詩壇面貌也有很大變化。前二、三十年間,以杜牧、李商隱最為傑出,無論古體、近體,都有成就,在藝術上有新的發展。杜牧的七絕熔清新俊朗於一爐,詠史、感懷、抒情、寫景,無所不勝。李商隱尤長於七律,深婉綿邈,自成一家。他們的詩歌無論是憂時憫亂、抒政治懷抱,還是寫身世際遇、愛情生活,常常流露出濃厚的感傷情調。後五、六十年間,詩人數量不少,但造詣均未臻一流。詩風則漸趨華艷纖巧,轉向超脫一類的審美追求。這一階段,有一派繼承了白居易新樂府傳統的現實主義詩人,值得重視。比較有名的是皮日休、聶夷中和杜荀鶴。他們活躍於黃巢起義前後的詩壇,自覺地實現著「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的文學主張,感情憤激,筆鋒犀利,語言淺近,成為唐詩頗有光彩的結響。
在詩歌高度發展的環境里,隨著城市經濟的繁盛和燕樂的流行,唐代還興起了一種合樂歌唱的新詩體----詞。現傳最早的唐代民間詞是在敦煌發現的曲子詞,題材廣泛,作者眾多,「有邊客遊子之呻吟,忠臣義士之壯語,隱君子之怡情悅志,少年學子之熱望和失望,以及佛子之贊頌,醫生之歌訣」(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敘錄》),但藝術上還比較粗糙。中唐以前,文人詞的創作還不普遍,張志和、戴叔倫、劉長卿、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的作品,大都具有清新明暢的特色。相傳李白也曾染指,但至今未有定論。到了晚唐,涌現出了一批以填詞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文人詞家,溫庭筠是最著名的代表。溫善詩,與李商隱齊名,又精於音律其詞用語穠艷綿密,造境隱約幽深,在詞體的藝術特徵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題材偏於閨情,雖律精韻勝,但類不出乎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