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經典止於至善

創造經典止於至善

發布時間:2021-12-14 09:06:27

A. 止於至善的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先輩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世代中國人通過經典閱讀而汲取了多方面的營養,傳承了中華文化,創造了新的生活經驗。經典閱讀在今天仍然是我們提高自身素質、保持民族自信的一條有效途徑。因為先秦諸子的哲學辯論,「皆務為治也」,即都是圍繞著如何治國平天下而展開的,他們思考的問題和提出的應對之策,對今人也有啟發和借鑒意義。我想,這大概就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策劃並編輯出版這套叢書的初衷吧。

B. 什麼是「止於至善」「格物知至」通俗的講。

止於至善

zhǐ yú zhì shàn

〖解釋〗止:達到;至:最,極。達到極完美的境界。

〖出處〗《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示例〗革命無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麼「~」,這人間世便同時變了凝固的東西了。 ★魯迅《而已集·黃花節的雜感》

格物致知
謂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為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之 一。語出《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鄭玄註:「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格物致知"一詞出自《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湖塗。

詞 目 格物致知

發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釋 義 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 處 《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示 例 顧彼西洋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原強》)

C. 求「止於至善」心得一篇

「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是一個具有本源意義的詞。比如說,如果企業的經營理念只是單純為了賺錢,那麼當它在賺到龐大財富以後,由於目標已經達成,在經營態度上就有可能因為感覺不錯而停滯不前,甚至產生懈怠,造成衰退。反之,如果企業在其經營理念上,能夠同時兼顧本身利益的追求以及對於社會的貢獻,它才有可能基於對社會的使命感,持續不斷努力追求更為良好的投資績效,在賺取利潤的同時,也同步對社會作出更大貢獻。所以我們基本這樣認為,企業經營所追求者,應是在於創造社會需求的滿足,以此做出貢獻,而在辛苦工作過程中就是管理指揮的開發,並藉此謀致良好的運營績效。 這是一個企業發展解決了一個最為根本的問題——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問題。以「止於至善」為目標,企業方可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因為「至善」永遠在前面。

D.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古代的士大夫,我們應該效法天道「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努力讀書,好好做人,將來到社會上去做事才能擔當起家國天下的責任,這在古人叫做「發乾德之幽光」。另外,儒家講「天人合一」,我們每個人效法天道「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做人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儒家說的「上達天德」,而「自強不息」就是「天德」。所以,夏大「自強不息」的校訓對夏大的同學來說是很高的要求,是「天道」「天德」的要求,如果在我們的生命中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就實現了「天道」「天德」的要求,我們的生命就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獲得了超越神聖的價值。這需要大家努力。 下面解釋夏大校訓的第二句話:「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是《大學》「三綱領」中的第三條綱領,《大學》裡面的「三綱領」是《大學》開頭的那幾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第一條綱領,「親民」是第二條綱領,而「止於至善」是第三條綱領。按照傳統儒學的研究術語這段話叫《大學》的「三綱領」,在《大學》中「三綱領」統攝「八條目」,「八條目」在這里我們就不說了。總之,「綱領」非常重要,體現了《大學》最重要的思想,《大學》講的是儒家生命形態中的「內聖外王」之道,第三條綱領又是「三綱領」中最重要的綱領,所以,「止於至善」這條綱領最集中地概括了《大學》的根本思想。那麼,「止於至善」表達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理念呢?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止於至善」表達的是一個人做人的最高人格境界或者說最高人格理想。《大學》的第一個綱領「明明德」,是說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充滿了善的神聖的本性,這種光明的善的神聖本性就是我們生命的「明德」。但是,雖然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並不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我們生命的這種德性,更不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一生中把這個光明的德性彰顯出來,或者說充分實現出來,所以《大學》的第一條綱領要求我們要「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使動用法,意思是指要使「明德」「明」,即要使我們生命中光明的德性彰顯出來、實現出來,使它能夠明顯顯現。這是第一條綱領「明明德」。第二條綱領是「親民」。古代儒家對這個「親」字有不同的解釋,朱子說是「新」, 王陽明 先生說是「親」,這雖然是辭語上的考證,但涉及到對《大學》根本精神的理解,我覺得 王陽明 先生的解釋比朱子的解釋好,我採納的是 王陽明 先生的解釋,是「親民」,而不是「新民」。那麼,「親民」是什麼意思呢?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愛民」,就是為民眾謀福利,就是要親近、親愛老百姓,親近、親愛社會與眾人,就是要做出實際的事功來為民眾服務,這是第二條綱領「親民」。從《大學》的思想系統來看,「明明德」、「親民」合在一起就是儒家追求的「內聖外王」的人格風范或者說人格理想。我們知道,儒家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與人格理想就是「內聖外王」,「內聖」就是要在我們自己的內在生命中達到聖人的生命境界與精神信仰,用現在的話來說,「內聖」就是要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達到或者說體現出超越神聖的永恆生命意義與存在價值,實現我們生命中最光輝的德性——「明德」。「外王」就是說我們要在社會上建立「博施廣濟」的事功,最大限度地為民眾謀取福利。我們不光是使我們內在的生命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體驗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就完事了;你體驗到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還不夠,這只是「內聖」,你還要「外王」,你還必須在你的內在生命之外去創建偉大的功業,去為廣大民眾的福利做出你最大的貢獻,這個叫「外王」。當然,這個「外王」事業每個人都不一樣了,因為每個人的社會分工不一樣,社會角色不一樣,他所從事的事業也就不一樣,但只要能在自己的社會分工中做到孔子所說的 「博施廣濟」的事功,就做到了「外王」。比如,你是學法律的,你做個公正嚴明的好法官;你是搞政治的,你做個民眾愛戴的好官員;你是搞科研的,你做個按照自己良心從事發明創造的好科學家;你是教書的,你做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好老師;等等,這些都是 「外王」。這樣,按照《大學》的「三綱領」,「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做到了「內聖」和「外王」這兩個方面,就是「止於至善」。什麼叫「至善」?「內聖外王」合一就是「至善」,「明德」「親民」合一就是「至善」;什麼叫「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達到「內聖外王」合一的最高生命境界,實現「明德」「親民」合一的最高人格理想。也就是說,既「明明德」又「親民」就是「止於至善」。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個體生命實現了「明德」這個「內聖」的最高的價值,同時又給社會、人類作出了「博施廣濟」的「外王」事功和貢獻,就達到了「至善」,即就是「止於至善」。所以,「止於至善」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人格理想,或者說是中國人、中國文化所追求的「內聖外王」的理想生命形態。我想當初 陳嘉庚 先生把「止於至善」作為廈大校訓應該和我的理解差不多,他是要求廈大的學生除了自己的品德、自己的內在生命要達到很高的「明德」「內聖」境界外,大家在學校中刻苦學習完成學業後還要到社會上去做「親民」的「外王」事功,為中國的富強和中國民眾的福利服務。如果夏大的學生達到了「內」「外」這兩個標準的話,就做到「止於至善」了。當然,「止於至善」不僅僅是對我們廈大同學的要求,也是對我們每個中國人、每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要求,我們每個中國人、每個中國知識分子都應該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在「明德」與「親民」的合一中實現「內聖外王」的人格理想,達到「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不過,這是相當艱難的,這需要我們付出極大的努力。我願與在座的同學們共勉! 以上我簡單解釋了夏大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兩句話八個字的含義,夏大校訓可以說概括地體現了儒學的真精神與真價值,與我們今天的講題正好相合。夏大校訓的八個字可以說是儒學千古不滅的「八字真言」,具有非常博大精深的學理內涵,我們今天不可能在這里詳細說明,大家以後可以去細讀《易經》、《大學》等儒家經典,一定會獲得更深刻的生命體會。在這里我還要強調一點,夏大校訓的兩段話不是平列的關系,「自強不息」是我們生命源

E. 如何優雅地翻譯「止於至善」這句話

如果要翻譯,那就是:默默地做你以為是善的事情就好了,不用說出來。
註:這四個字出自《大學》里的第一句。很多人把「止」翻譯成「達到,處於」,著實是後人牽強附會的結果。世間的善與惡本來就相對存在,要說所謂的「至善」,我覺得往往更接近於惡,善就是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沒有什麼大善,至善的說法。就像很多人做慈善,你捐1萬,我就要捐5萬,下一個人就要捐10萬,100萬,估且不論他們的錢從哪裡來,這樣盲目的比拼,你以為就是「善」了嗎?這種社會風氣已經讓「慈善」這個詞變得有些貶義。這樣的慈善遠遠不如一個人默默地做自己以為是善事情。
儒家講「詩,書,禮,易,春秋,樂」,其中「易」就是易經,是孔子極為推崇的經典。他的後人沒有理由不知道「亢龍有悔」,沒有理由不顧事情的兩面性而推崇「至善」。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後人太一廂情願,其實「止」的意思就是「停止」。意思是一個人應該默默地做你你以為善的事情,如果你想追求善的最高境界的時候,及時停止。單說「止」,他是一種對自己私慾的一種克制,為什麼要去跟他們比較,非要去做「至善」的事情呢?
分享《大學》里的這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一句話道出了「止」的意思,不知止(克制自己的私慾)的人,那就是本末倒置,終將悔之晚矣。

F. 大家關於《大學》中『知其所止」,「止於至善」是怎樣理解的

知其所止,止於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於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升華。

王陽明釋「至善」為「性」,即本性,人類的本生是純善無惡的,至善之性是人類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種對本性的復歸,「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歷史的解釋雖然表達有異,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要通過道德修養而達到並保持人類最高的善。

(6)創造經典止於至善擴展閱讀

《大學》提出了三個原則八項。一是「三個原則」: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德與親民是達到善的終極境界的兩種途徑。它們也是兩個不同的階段。」「明明德」是指個體對道德的實現。前者「明明」是一個具有「知」與「達」之義的動詞,「明明德」是指人都具有的至高善的道德性質。

「明明德」的「明明」是指對善的純粹、完美的描述。當一個人獲得了道德意識,他也應該推動自己和他人,幫助和教育他人,使他們成為有道德的人,這就是所謂的「親民」。「親情」具有「親情」、「愛」和「親近」的含義。愛別人、推自己、推別人是「寬恕」的方式。

G. 止於至善。什麼意思

意思:止,達到;至,最,極;達到極完美的境界。

讀音: zhǐ yú zhì shàn

出處:《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例句:運動精神的最高原則為不斷跨越極限,追求止於至善。

(7)創造經典止於至善擴展閱讀

近義詞:

至善至美[ zhì shàn zhì měi ] 至:最。最完善,最美好。

出 處:茅盾《三人行》七:「他渴望著震撼著宇宙的大風暴,而且他又把這個理解作為翻掌間便立現了至善至美世界的『奇跡』,因而對於生活的實際的轉變——在矛盾混亂中所產生的向前進展,他就不能了解,而且反感到丑惡。」

反義詞:

一無是處[ yī wú shì chù ] 一點對的地方都沒有。

出 處:明·張岱《與胡季望》:「是猶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錯,烹飪燔炙,一無是處。明眼觀之,只發一粲。」

H. 廈門大學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中的「止於至善」出自()。。

「止於至善」語出《禮記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釋義: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止於至善」指通過不懈的努力,以臻盡善盡美而後才停止,也就是說不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絕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廈門大學校訓為「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1、「自強不息」是陳嘉庚先生創校時亮出的精神話語。1921年4月6日廈大舉行開校式,演講台中間就懸掛著陳嘉庚指定的四個大字——「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 出自《周易•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釋義:宇宙不停運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地前進)」,意味著追求永不歇止,蘊含著雄健浩然之氣,體現了民族自立於世界之林的精神和氣概。

2、「止於至善」為廈大私立時期的林文慶校長確立的校訓。「止於至善」 源於《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釋義: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意在表明廈門大學應該始終如一、永無止息地探尋「事理之極致」,抵達科學真理和人格精神的最高境界,在啟智與道德上達到完美至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人格理想,蘊含著生命對於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與踐行。

1994年10月8日,經校黨委校行政辦公會議研究決定,「自強不息,止於至善」被正式確定為廈門大學校訓。

陳嘉庚是一位畢生熱誠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致富後他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

1921年,陳嘉庚開始創辦廈門大學,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一所華僑創辦的唯一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自1921年4月6日廈門大學開學,陳嘉庚獨力維持了16年。

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了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3座大廈賣了,用來維持廈大的經費。自1926年起,陳嘉庚為了維持廈門大學經費不至於中斷,做了許多努力。在資金緊缺時,他甚至於賤價出賣了橡膠園。

(8)創造經典止於至善擴展閱讀:

廈門大學(Xiamen University),簡稱廈大(XMU),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2017年,廈門大學入選國家公布的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

建校以來,學校秉承「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居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的綜合性大學。建校迄今,已先後為國家培養了40多萬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廈大學習、工作過的兩院院士達60多人。

學校擁有完善的教學、科研設備和公共服務體系。目前學校佔地9700多畝,其中思明校區近2600畝、漳州校區2500多畝、翔安校區3600多畝、馬來西亞分校約90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220多萬平方米。

學校擁有紙質圖書館藏434萬冊、電子圖書703萬冊,固定資產總值112億元,儀器設備總值38億元。校園高速信息網路建設的規模、水平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成為CERNET2的核心節點之一。廈大校園依山傍海、風光秀麗,已成為公認的環境最優美的中國大學校園之一。

I. "臻於完美 止於至善."出自哪裡

「臻於完美,止於至善」即「臻於至善」,出自古代四書中的第一本《大學》。

《大學》開宗明義就有這樣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臻於至善就是不斷探索,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斷探索才能發現真理,達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實現企業使命和願景的過程,就是追求卓越的過程。

(9)創造經典止於至善擴展閱讀

臻於完美是指幾乎達到了完美的狀態、形態,形容問題解決的特別順利,達到的結果也近乎完美。

止於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於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升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英文:What the Great Learning teaches, is to illustrate illustrious virtue; to renovate the people; and to rest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參考資料:網路-臻於至善

閱讀全文

與創造經典止於至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