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了乳腐

誰發明了乳腐

發布時間:2021-12-14 01:10:40

A. 腐乳是誰發明的是王致和嗎求大神幫助

是 王致和 清朝康熙八年,一位來自安徽仙源縣的舉人王致和赴京考試但不幸名落孫山,所以只好留在北京經營老本行豆腐鋪。有一天王致和因為業績不佳、累積不少存貨,所以打算製作豆腐乳,將豆腐切成小塊,放入壇中。沒想到過了幾天打開壇子,發現裡面的豆腐不但變成了青色,而且其臭無比,不過吃起來卻非常好吃,所以決定將臭豆腐當成商品出售。

B. 腐乳和豆豉是誰發明的

豆腐(腐乳)的歷史: 豆腐的歷史從古串今,多年來一直扮演著平民化價格、貴族絨有享受的盤中飧角色,是窮人、是帝王、更是所有中國人熟悉的食品。人人都品味過豆腐,因此其之出生年代,絕對值得讓我們一探究竟。 豆腐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最多人認為這是從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劉安所開始。人稱淮南王的劉安,母親喜好食用黃豆,一日母親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將黃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湯以便讓母親飲用,但又怕食之無味,因此加了點鹽來調味,沒想到居然凝結成塊,而這也正是豆腐最初雛形的形成。由於劉安是位煉丹家,因此當豆腐雛形產生後,他便與方士們共同試驗,經過多次研究之後,終於發現石膏或鹽類可使豆乳凝固成豆腐,用以烹調十分可口,從此豆腐也就在民間開始流傳。 而一些文獻也都出現過劉安的名銜,為豆腐的起源提供了些許有力的背書。南宋朱熹雲"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術,安坐獲泉布。"並自注說"世傳豆腐本淮南王術。"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谷部·豆腐》時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明葉子奇《草本子·雜制篇》說:"豆腐,淮南王劉安所作。"明蘇雪溪平豆腐詩:"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缶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暇。個中滋味誰知得,多在僧家與道家?quot;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道:"豆腐始於淮南王劉安方士之術也。"清初高士奇在《天祿識餘》中也有"豆腐,淮南王劉安造,又名黎祁"的記載。 而或許有人會認為在唐代以前的書籍都未出現過"豆腐"一詞,但在1960年河南密縣發掘的打虎亭一號漢墓中所發現的大面積畫像就有豆腐作坊圖的石刻,而墓的主人正是東漢末期,為漢代已有豆腐的生產提供了充分的證據。 隨著時代的不同,豆腐之名亦有多次的更換。古語稱大豆為菽,因此在"爾雅"中稱豆腐為戎菽;陸游的《建南詩稿》稱豆腐為"黎祁",在《鄰曲》中自注雲:"黎祁,蜀人以名豆腐。"而由於'腐'字本有"腐爛、腐朽或腐敗"的意思,因此古人多盡可能的將'腐'避免,而有了"來其"、"甘旨"、"無骨肉"等許多別名。據明人王志堅《表異錄》、清人《堅瓠集·豆腐》褚人獲所載,相傳元司業孫大雅嫌豆腐之名不雅,遂改名"菽乳"。而《清異錄》中有"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的記載,而這或許與豆腐在過去是肉品的廉價代替品有很大的關系。 另外也有一個關於豆腐起源的故事是這么說的。有一家三口,住著一對夫妻與母親,可惜婆婆待媳婦並不好,連普通的豆漿都不願讓她飲用,一天婆婆要出遠門兩三日,當婆婆前腳一走,媳婦後腳便開始磨豆子、煮豆漿,但當豆漿正開鍋,她滿心喜悅的要舀裝時,院子里竟傳來了腳步聲,媳婦害怕是婆婆回來了,見著會挨罵,便趕忙端起整鍋剛燒好的豆漿往灶邊的壇子倒,出門迎接一看才知是丈夫回來了,於是又喜孜孜的拉著丈夫要進屋喝豆漿,哪知打開壇蓋一看,豆漿竟成了雪白的凝固劑;原來壇子以前泡過酸菜,裡面還有些酸湯底,因此豆漿倒進去便凝固了,小夫妻倆勉強一嘗居然發現這凝固的豆漿味道不錯、質嫩味美,於是為他取名?quot;逗夫",而豆腐也由此而來。估不論豆腐是由這兒開始,或由劉安所創,我們都仍應感謝祖先過往的智慧造就了今日此種富含營養的食品。 豆腐製作技術的外傳始於唐朝。在唐朝時,中國與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飲食、宗教、服裝等各方面都有交流,而豆腐和釀造食品的製作技術,也隨唐代赴日高僧--鑒真之隨行人員流傳到日本,日本的文獻中,"豆腐"文字的出現比起中國約晚了五百年。在1963年中國佛教代表團赴日本奈良參加紀念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時,有許多日本豆腐的製品行業參加這個盛會,原因是他們認定中國的鑒真和尚正是日本豆腐業的祖師。現代,豆腐類在日本的料理領域中,其功力之深、運用廣泛、吃食之眾,幾乎要與象徵大和民族飲食文化的剌身--生魚片和壽司是等量齊觀了。 細嫩柔軟、潔白如玉、營養豐富、風味清淡、物美價廉的豆腐早在世界各地逐步奠下了根基,在亞洲人民的家庭菜單上,也已佔據一席重要地位,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更是少不了豆腐;二千年前的智慧造就了今日這享有大自然充足養分,極富蛋白質的東方食品,其之清淡滋味縱不如其他的濃烈風味香濃,但直至今日又還有誰能完全抗拒這吸取眾長、集聚美味的人間珍品?

C. 腐乳是誰發明的

最多人認為這是從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劉安所開始。人稱淮南王的劉安,母親喜好食用黃豆,一日母親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將黃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湯以便讓母親飲用,但又怕食之無味,因此加了點鹽來調味,沒想到居然凝結成塊,而這也正是豆腐最初雛形的形成。由於劉安是位煉丹家,因此當豆腐雛形產生後,他便與方士們共同試驗,經過多次研究之後,終於發現石膏或鹽類可使豆乳凝固成豆腐,用以烹調十分可口,從此豆腐也就在民間開始流傳。

D. 豆腐乳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漢中時期就有了
據說很早很早以前,漢中街上有個四十多歲的婦女,人稱王婆。這個老婆子年輕時死下丈夫,又沒有兒女,孤苦一人,靠自己做點小生意過活。她每天買些黃豆磨豆漿,把豆漿擺到門口賣,把豆渣留給自己吃,掙掙扎扎地維持著苦日子。當時漢中賣豆漿的還只有她一家,她的豆漿磨得細,煮得濃,人人都愛喝,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一下出了名。

王婆隔壁住了個佘員外。這個佘員外是個見錢眼開的大財迷,他見王婆賣豆漿生意滿好,就紅了眼,也想插手賺大錢。於是他雇了幾個伙計專門給他作豆漿賣,為了擠垮王婆的生意,行時豆漿還比王婆賣的便宜。王婆是小本經營,咋能競爭得過余員外呢?因之她的生意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她做下的豆漿常常賣不出去,剩下不少豆漿,她怕放的時間長了發酵變味,心衛很著急。她出於無奈,就在變味的豆漿里放點鹽,每天自己喝上三頓充飢。

有天王婆在豆漿里把鹽放的稍多了一點,忽然發現豆漿在慢慢地起著變化,成了腦狀的東西。她嘗了嘗,怪好吃。這就是最早出現的豆腐腦。 (直到現在河北地區的鹽鹵還一直被用來點豆漿哩!)從此以後王婆就改賣豆腐腦了。那個佘員外見王婆賣豆漿的生意被他擠垮了,就在作豆漿時多加水,賣豆漿時高要價,企圖賺大錢。誰知人們見王婆新做出來的豆腐腦比他做的淡豆漿好吃得多,就愛到王婆那裡去吃豆腐腦,而不愛到他那裡去喝淡豆漿。王婆的生意又一天天興隆起來,而佘員外的生意卻冷冷清清,無人上門。佘員外一氣之下,把王婆抓到家裡:追問她作豆腐腦的秘密。王婆想,作豆腐腦的方法不需要保密,多讓人們吃些豆腐腦有啥不好,就把做的方法告訴了佘員外。余員外又賣開了豆腐腦,又擠垮了王婆的生意。

王婆做的豆腐腦賣不出去,生活越來越困難,幾乎無法維持了。她怕剩下的豆腐腦放壞了,就用布把豆腐腦一塊一塊地包起來,濾去了水,干放在那裡,每天自己餓了就吃上一些。由於剩下的豆腐腦太多,她吃著吃著,有幾塊已經發霉長毛了。她想,放的時間長了恐怕要變壞,不如再加些鹽,索性再拿些辣面、香料、生薑、大蒜拌在裡面當菜吃。經過這樣製作以後,這些放幹了的豆腐腦更好吃了。她還給這種食品起了個別致的名字---「豆腐乳」。以後王婆就改作起賣豆腐乳的生意來。由於豆腐乳好吃,前來學做豆腐乳的人很多,這樣做豆腐乳的方法越傳越遠,所以現在各地無論城鄉都有做豆腐乳和賣豆腐乳的人。

E. 乳腐是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5世紀魏代古籍中,就有腐乳生產工藝的記載,到了明代我國就大量加工腐乳,而今腐乳已成長為具現代化工藝的發酵食品。
腐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為我國特有的發酵製品之一。早在公元五世紀,北魏時期的古書上就有「干豆腐加鹽成熟後為腐乳」之說。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述:「豆腐又名菽乳,以豆腐腌過酒糟或醬制者,味咸甘心。」清代李化楠的《醒園錄》中已經詳細地記述了豆腐乳的製法。著名的紹興腐乳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間就已經遠銷東南亞各國,聲譽僅次於紹興酒。

F. 腐乳是誰發明的也太難吃了吧

眾口難調,本人就超愛吃腐乳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5世紀魏代古籍中,就有腐乳生產工藝的記載,到了明代我國就大量加工腐乳 腐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G. 臭豆腐誰發明的

王致和發明的。

屬於豆腐乳的一種。顏色呈青色,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發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原是個文人,多次進京趕考不中,改為以制豆腐為生,並創制出臭豆腐。臭豆腐曾作為御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後的喜愛,親賜名「御青方」。

(7)誰發明了乳腐擴展閱讀:

製作臭豆腐的方法:

1、制豆腐

將黃豆用水泡發,泡好後用清水洗凈,換入清水20~25kg,用石磨磨成稀糊,再加入與稀糊同樣多的溫水拌勻,裝入布袋內,用力把漿汁擠出,再在豆渣內對入沸水拌勻後再擠,如此連續豆渣不沾手。

豆漿已擠完時,撇去泡沫,將漿汁入鍋用大火燒開,倒入缸內,加進石膏汁,邊加邊用木棍攪動,約攪15~20轉後,可滴上少許水,約過20min後即成為豆腐腦。將豆腐腦舀入木盒內,蓋上木板,壓上重石塊,壓去水分,即成豆腐。

2、做鹵水

以用豆豉2.5kg為標准計算,須加清水15kg燒開,過濾後,在汁水內加鹼1500g浸泡半個月左右,每天攪動1次,發酵後即成鹵水

3、成品

將豆腐放入鹵水內浸泡,春、秋季約需3-5個小時,夏季約浸泡2小時左右,冬季約需6-10個小時,泡好後取出,用冷開水略洗,瀝干水分。成品即完成臭豆腐的製作。

H. 豆腐乳的起源

「腐乳」,在齋食里又稱為「佛予」。起源於唐代的益陽。
唐朝元和年間,坐落在益陽會龍山下的白鹿寺,是唐憲宗敕建的中國名寺之一。寺內有位高僧,名廣慧禪師。
有一日,廣慧禪師在齋堂用膳之後,剩下幾塊豆腐沒有吃完,想留著下一頓再吃,就放進碗櫃里,自己出寺化緣去了。
沒想到,這一去就是兩個來月。等他回寺後,打開碗櫃門一看,那幾塊豆腐上已長出了毛絨絨的白黴。用筷子輕輕一點,很柔嫩細軟,並散發著一股香氣。再把沾在筷子上的一點點往口舌上一嘗,感覺味道透鮮的,只是沒有鹹味。於是,他用少許食鹽泡製成鹽水,再用筷子夾一點霉豆腐,放進鹽水裡蘸一下,再嘗,這下感覺是鮮味有了,鹹味也有了,很是美味。
膳房和尚想道:「我來照著這個方法重新做一次,做出來給我們寺里人當菜吃,免去結冰天不好入菜園摘菜的困難。」他向廣慧禪師反復詢問後,就自己開始做起來。兩個月後,果真也做出了這種發酵的美食。
寺里的和尚禪師們對這通過發酵長滿絨毛的豆腐,認為是佛的給予,稱其為「佛予」。民間順稱之為腐乳。
在楚地,腐虎諧音,虎貓同意,為避諱,慢慢改稱貓乳、貓魚,因此,在湖南益陽、長沙一帶,習慣稱為貓魚。
腐乳的製作方法在白鹿寺代代相傳,目前已經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I. 腐乳是誰發明的 吃多了對身體有沒影響

豆腐(腐乳)的歷史:
豆腐的歷史從古串今,多年來一直扮演著平民化價格、貴族絨有享受的盤中飧角色,是窮人、是帝王、更是所有中國人熟悉的食品。人人都品味過豆腐,因此其之出生年代,絕對值得讓我們一探究竟。

豆腐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最多人認為這是從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劉安所開始。人稱淮南王的劉安,母親喜好食用黃豆,一日母親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將黃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湯以便讓母親飲用,但又怕食之無味,因此加了點鹽來調味,沒想到居然凝結成塊,而這也正是豆腐最初雛形的形成。由於劉安是位煉丹家,因此當豆腐雛形產生後,他便與方士們共同試驗,經過多次研究之後,終於發現石膏或鹽類可使豆乳凝固成豆腐,用以烹調十分可口,從此豆腐也就在民間開始流傳。

而一些文獻也都出現過劉安的名銜,為豆腐的起源提供了些許有力的背書。南宋朱熹雲"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術,安坐獲泉布。"並自注說"世傳豆腐本淮南王術。"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谷部·豆腐》時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明葉子奇《草本子·雜制篇》說:"豆腐,淮南王劉安所作。"明蘇雪溪平豆腐詩:"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缶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暇。個中滋味誰知得,多在僧家與道家?quot;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道:"豆腐始於淮南王劉安方士之術也。"清初高士奇在《天祿識餘》中也有"豆腐,淮南王劉安造,又名黎祁"的記載。

而或許有人會認為在唐代以前的書籍都未出現過"豆腐"一詞,但在1960年河南密縣發掘的打虎亭一號漢墓中所發現的大面積畫像就有豆腐作坊圖的石刻,而墓的主人正是東漢末期,為漢代已有豆腐的生產提供了充分的證據。

隨著時代的不同,豆腐之名亦有多次的更換。古語稱大豆為菽,因此在"爾雅"中稱豆腐為戎菽;陸游的《建南詩稿》稱豆腐為"黎祁",在《鄰曲》中自注雲:"黎祁,蜀人以名豆腐。"而由於'腐'字本有"腐爛、腐朽或腐敗"的意思,因此古人多盡可能的將'腐'避免,而有了"來其"、"甘旨"、"無骨肉"等許多別名。據明人王志堅《表異錄》、清人《堅瓠集·豆腐》褚人獲所載,相傳元司業孫大雅嫌豆腐之名不雅,遂改名"菽乳"。而《清異錄》中有"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的記載,而這或許與豆腐在過去是肉品的廉價代替品有很大的關系。

另外也有一個關於豆腐起源的故事是這么說的。有一家三口,住著一對夫妻與母親,可惜婆婆待媳婦並不好,連普通的豆漿都不願讓她飲用,一天婆婆要出遠門兩三日,當婆婆前腳一走,媳婦後腳便開始磨豆子、煮豆漿,但當豆漿正開鍋,她滿心喜悅的要舀裝時,院子里竟傳來了腳步聲,媳婦害怕是婆婆回來了,見著會挨罵,便趕忙端起整鍋剛燒好的豆漿往灶邊的壇子倒,出門迎接一看才知是丈夫回來了,於是又喜孜孜的拉著丈夫要進屋喝豆漿,哪知打開壇蓋一看,豆漿竟成了雪白的凝固劑;原來壇子以前泡過酸菜,裡面還有些酸湯底,因此豆漿倒進去便凝固了,小夫妻倆勉強一嘗居然發現這凝固的豆漿味道不錯、質嫩味美,於是為他取名?quot;逗夫",而豆腐也由此而來。估不論豆腐是由這兒開始,或由劉安所創,我們都仍應感謝祖先過往的智慧造就了今日此種富含營養的食品。

豆腐製作技術的外傳始於唐朝。在唐朝時,中國與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飲食、宗教、服裝等各方面都有交流,而豆腐和釀造食品的製作技術,也隨唐代赴日高僧--鑒真之隨行人員流傳到日本,日本的文獻中,"豆腐"文字的出現比起中國約晚了五百年。在1963年中國佛教代表團赴日本奈良參加紀念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時,有許多日本豆腐的製品行業參加這個盛會,原因是他們認定中國的鑒真和尚正是日本豆腐業的祖師。現代,豆腐類在日本的料理領域中,其功力之深、運用廣泛、吃食之眾,幾乎要與象徵大和民族飲食文化的剌身--生魚片和壽司是等量齊觀了。

細嫩柔軟、潔白如玉、營養豐富、風味清淡、物美價廉的豆腐早在世界各地逐步奠下了根基,在亞洲人民的家庭菜單上,也已佔據一席重要地位,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更是少不了豆腐;二千年前的智慧造就了今日這享有大自然充足養分,極富蛋白質的東方食品,其之清淡滋味縱不如其他的濃烈風味香濃,但直至今日又還有誰能完全抗拒這吸取眾長、集聚美味的人間珍品?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了乳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