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詩牧童(呂岩寫的詩)的意思要少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像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當然,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裡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裡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贊同368000| 評論(8)
② 牧童短笛的創作背景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266186cce4b8a0d2;-
《牧童短笛》的創作背景:
該曲創作於1934年,適時俄羅斯著名作曲家亞歷山大.車列浦寧個人出資倡辦了我國音樂史上第一次「徵求中國風格鋼琴曲」創作評獎活動,有6首中國鋼琴獨奏作品脫穎而出,賀綠汀的《牧童短笛》獲得了頭獎。
賀綠汀在創作這首樂曲時,正在上海國立音專讀書。一天,他看到齊爾品要舉辦「徵求有中國風味之鋼琴曲」的活動,就決定試一試。那時他是個窮學生,住在一家裁縫店小樓上,矮小且不通風,夏天熱得沒法進屋,只好一大早趁著太陽沒有出來,從曬台爬到瓦面上寫作。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完成了這首鋼琴曲,還獲得了一等獎,並成為我國第一首登上國際樂壇的鋼琴曲。
③ 「清明時節雨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的詩名是什麼
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凄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④ 所見這首詩詩人先寫小牧童的什麼,後寫小牧童的什麼寫的既突然又自然,把小沐童
《所見》先寫了小牧童騎牛唱歌,後寫抓知了。通過對牧童的動作神態變化的描寫,表現了牧童天真活潑機智靈活的性格和熱愛大自然情趣的特點。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4)創造牧童擴展閱讀:
賞析
全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同時此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畫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
詩人曾經說過 「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詩所描繪、所刻畫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
⑤ 古詩《牧童》化為作文
清早,太陽悄悄地從地平線上探出了腦袋,羞澀的小臉蛋紅彤彤的,她要讓霞光把沉睡的大地喚醒。
茅草屋裡,牧童伸了伸懶腰,整理好凌亂的衣裳匆匆地來到牛圈,牽了一頭肥壯的黃牛,一翻身便穩穩當當地做到牛背上,吹起了銅鈴般悅耳的柳笛,在笛聲的誘惑下鳥兒嘰嘰喳喳地歡唱著,彷彿在為牧童伴奏,和牧童一起演奏一場大型的交響樂。
牧童騎著黃牛欣賞著那迷人的風景,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邊,水中的小魚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一會兒藏在水底,一會兒探出小腦袋東張西望,一會兒你追我趕地嬉戲打鬧呢!溪邊有幾株依依多情的楊柳,在微風的吹動下,正舒展著柔軟的腰肢,撥弄著長長的辮子,婀娜的舞姿,是那麼美,那麼自然。有兩三枝特別長,垂在水面上,畫著粼粼的波紋……
當縷縷炊煙從村中升起,夕陽西下,遠遠望去一個熟悉的身影漸漸的逼近——牧童,回來了!側耳傾聽,晚風中柳笛聲聲,他吃飽了飯,已是「繁星時間」,瞧!那星星閃耀著清幽的光輝,宛如一顆顆金色的寶石,嵌在天幕中。月亮「姐姐」已經悄悄地爬上了樹梢,傾瀉下一片清輝的光芒,給大地披上了一層銀色的薄紗。牧童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露天地里,望著皎潔的明月,慢慢的合上了雙眼…… 牧童(古詩改寫)
瞧!一眼望去一片綠油油的草,彷彿鋪在地上似的!風輕輕一吹「沙沙沙」的響聲傳的到處都是。
聽!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聲聲歡快的調子逗弄著晚風,慢慢的小時在耳邊。
早上太陽露出半邊臉的時候,牧童就拿著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著笛子,哼著小曲。快樂地在草地上奔跑,無拘無束,沒有任何煩惱。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著天上的白雲和小鳥們,嘴角浮起一絲微笑。
吃完晚飯,太陽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來。牧童手裡拿著笛子,邁著歡樂的腳步來到草堆上,不脫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來,聽著草叢里不知名的小蟲唱著美妙動聽的歌,抬頭望著夜空中明亮皎潔的月亮,腦海里浮現出一個個畫面。
你聽那歡快的調子又吹起來,多動聽啊!咦!怎麼停下來了,哦……原來是牧童閉上眼睛進入了夢鄉。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讓他聽著蟲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覺吧!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籠,無邊無際。
一個小孩正躺在那厚厚的、軟軟的草地上,邊歇息邊放牛,牛的那一次次叫聲就像金色的音符一樣傳到我們的耳邊。牛走在哪裡都像是給無邊的草原種上了一顆顆的黑豆。風一吹,草兒彎腰了,就像伸懶腰似的,舒展著她那細嫩的身軀。
輕輕的風吹來了笛子的聲音,這聲音傳到了村裡,傳到了田野上,傳向了遠方,就像一隻小鳥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這美妙的聲音彷彿連那些吃草的牛兒也聽懂了,似乎正在為牧童表示高興呢!笛子的聲音是那麼悠揚,側耳傾聽,給人無限回味餘地。
太陽已經偏西了,到了黃昏時分,牧童也要放牧回家了。吃過飯後,太陽已經落山了,天漸漸地黑了。牧童躺在草原上也不肯脫衣服,望著那藍藍的天空,不禁回想起了放牛時的景像和那些美麗的大山、小草,那山高得馬上就要插入雲層了;那綠草把整個大地都籠罩了;那樹枝彎的像在人們面前跳舞似的。想著,想著,牧童伴著明月睡著了,周圍有許多迷人的小花和小草圍著他,好像在為牧童一天的勞累表示同情呢!
⑥ 牧童的古詩有哪幾首三年級
一、《牧 童》
唐·呂洞賓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二、《牧童詞》
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卧吹莎草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三、《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四、《牧 豎》
唐·崔道融
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
五、《牧童詩》
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六、《題竹石牧牛》
宋·黃庭堅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
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七、《村 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八、《桑茶坑道中》
宋·楊萬里
清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蔭西。
九、《牧童歌》
宋·蒲壽宬
軟坡便佇犢,涼蔭聚群髫。
一豎忽然起,恐牛殘豆苗。
十、《牧牛詞》
明·高啟
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
共拈短笛與長鞭,南畝東岡去相逐。
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飢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卧。
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
十一、《所 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十二、《牧童詞》
唐·張籍
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飢烏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壠頭。
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
隔堤吹葉應同伴,還鼓長鞭三四聲。
牛群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
⑦ 古詩牧童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這首詩表現的是牧童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安然恬靜的生活。根據這首詩兩個不同的標題,和兩個不同的作者署名,可以得出兩種不同的解讀。如果是呂洞賓所寫的《牧童》,那麼這首詩就是通過對牧童自由自在生活的描寫,表達道家對出世的隱逸生活的追求。
如果是《答鍾弱翁》,那麼,這首詩就是對仕途不順的鍾弱翁的勸慰,希望他不要追逐功名利祿的虛名,不如全身而退,去過牧童那樣的無欲無求的閑逸舒適的生活。
本詩善於運用意象,以原野、草場、牧笛、牧童、蓑衣、明月組成一組意象群,構成一個靜謐的、恬淡的、和諧的、適宜的農村意境,有力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這首詩比較注意詞語的選擇。第一句寫「草」不用「生」、「長」、「滿」之類的字,而選擇了一個「鋪」字,「鋪」就好在表現了原野草場的平坦舒展與遼闊。用「橫野」而不用「平野」,是為了更有力地表現原野的橫無際涯。第二句選擇了「弄」字而沒有選用「吹」、「奏」、「響」之類的字,就因為「弄」字表現了人物的性格。
這首詩還善於「留白」,特別是第二句和第四句,只是粗略的寫意,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與進行再創造。
⑧ 古詩牧童的意思簡潔點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凄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⑨ 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形象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凄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⑩ 牧童的古詩還有意思。
《牧童》
<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注釋
①橫野:寬闊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編的外衣,用來遮風擋雨。
譯文
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笛聲在晚風中斷斷續續地傳來,悠揚悅耳。 牧童放牧歸來,在黃昏飽飯後。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賞析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我們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閑適。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了作者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斷時續,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現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
「弄」字,更寫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時時斷斷續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
在這里,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指確定的數字而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的鄉村傍晚的寂靜。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