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超導被發明

超導被發明

發布時間:2021-12-13 18:33:20

❶ 超導現象是怎樣被發現的

當時,科學家已經能把除了氦氣以外的氣體全部都變為液態。利用液態氫,已獲得-253℃的低溫,昂納斯決心獲得更低的溫度。但是,要使氦氣變成液態,困難還很大。例如在液體氦的溫度下,連空氣都會變成固體,如果不小心與空氣接觸,空氣便會立刻在液體氦的表面上結成一層堅硬的蓋子。不過,昂納斯是不會被這點困難嚇倒的。

低溫實驗室並不是一個擁有良好環境的地方,實驗室里充滿了管道,還有隆隆作響的真空泵。因為低溫不是一下子就能獲得的。必須沿著溫度的台階一步一步向下走,溫度越低就越困難。昂納斯先用液化氯甲烷達到-90℃,用乙烯達到-145℃,用氧氣達到-183℃,用氫氣達到-253℃。終於在1908年成功地實現了最後一種永久氣體——氦氣的液化,得到了-269℃的低溫。在這以後,他用液氦抽真空的方法,得到-272℃。

這個溫度屬於超低溫,當時世界上只有萊頓大學的低溫實驗室可以得到這樣的低溫。昂納斯和他的同伴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下進行極低溫度下的各種現象的研究。他們發現水銀、鉛、錫一般降溫到該物質的特性轉變點以下時,電阻會突然消失,變成超導電性物體。這就是說,在一個超導線圈中一旦產生了電流就會周而復始地流下去。因為電阻已經消失,電流不會在流動中衰減。昂納斯把一個鉛制的線圈放在液體氦中,鉛圈旁放一塊磁鐵,突然把磁鐵撤走,根據法拉第的電磁感應,鉛圈內便產生了感應電流。果然,在低溫的條件下,電流不斷地沿著鉛圈轉起來,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馬一樣。

1911年,從萊頓大學低溫實驗室里終於傳出驚人的消息:水銀在-269℃的條件下,它的電阻消失了!這種現象物理學稱為超導現象。1913年,昂納斯因為這項重大的發現獲諾貝爾獎。

❷ 超導體的發明者是誰

超導體不是發明的,而是發現的。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卡末林—昂內斯,191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是超導現象的發現者。

❸ 超導體的發展史

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內斯(Ones)用液氦冷卻汞,當溫度下降到4.2K時,水銀的電阻完全消失,這種現象稱為超導電性,此溫度稱為臨界溫度。根據臨界溫度的不同,超導材料可以被分為:高溫超導材料和低溫超導材料。但這里所說的「高溫」,其實仍然是遠低於冰點攝氏0℃的,對一般人來說算是極低的溫度。1933年,邁斯納和奧克森菲爾德兩位科學家發現,如果把超導體放在磁場中冷卻,則在材料電阻消失的同時,磁感應線將從超導體中排出,不能通過超導體,這種現象稱為抗磁性。經過科學家們的努力,超導材料的磁電障礙已被跨越,下一個難關是突破溫度障礙,即尋求高溫超導材料。
1973年,發現超導合金――鈮鍺合金,其臨界超導溫度為23.2K,這一記錄保持了近13年。
1986年,設在瑞士蘇黎世的美國IBM公司的研究中心報道了一種氧化物(鑭鋇銅氧化物)具有35K的高溫超導性。此後,科學家們幾乎每隔幾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現。
1986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的超導材料,其臨界超導溫度達到40K,液氫的「溫度壁壘」(40K)被跨越。
1987年,美國華裔科學家朱經武以及中國科學家趙忠賢相繼在釔-鋇-銅-氧系材料上把臨界超導溫度提高到90K以上,液氮的「溫度壁壘」(77K)也被突破了。1987年底,鉈-鋇-鈣-銅-氧系材料又把臨界超導溫度的記錄提高到125K。從1986-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臨界超導溫度提高了近100K。
早在1991年,法國物理學家利用中子散射技術在雙銅氧層YBa2Cu3O6+δ超導體單晶中發現了一個微弱的磁性信號。
20世紀80年代是超導電性的探索與研究的黃金年代。1981年合成了有機超導體,1986年繆勒和柏諾茲發現了一種成分為鋇、鑭、銅、氧的陶瓷性金屬氧化物LaBaCuO4,其臨界溫度約為35K。由於陶瓷性金屬氧化物通常是絕緣物質,因此這個發現的意義非常重大,繆勒和柏諾茲因此而榮獲了198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7年在超導材料的探索中又有新的突破,美國休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朱經武小組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等人先後研製成臨界溫度約為90K的超導材料YBCO(釔鉍銅氧)。
1988年初日本研製成臨界溫度達110K的Bi-Sr-Ca-Cu-O超導體。至此,人類終於實現了液氮溫區超導體的夢想,實現了科學史上的重大突破。這類超導體由於其臨界溫度在液氮溫度(77K)以上,因此被稱為高溫超導體。
1997年,研究人員發現,金銦合金在接近絕對零度時既是超導體同時也是磁體。1999年科學家發現釕銅化合物在45K時具有超導電性。由於該化合物獨特的晶體結構,它在計算機數據存儲中的應用潛力將是非常巨大的。
自2007年12月開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陳根富博士已投入到鑭氧鐵砷非摻雜單晶體的制備中。今年2月18日,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細野秀雄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在《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了一篇兩頁的文章,指出氟摻雜鑭氧鐵砷化合物在零下247.15攝氏度時即具有超導電性。在長期研究中保持著跨界關注習慣的陳根富和王楠林研究員立即捕捉到了這一消息的價值,王楠林小組迅速轉向製作摻雜樣品,他們在一周內實現了超導並測量了基本物理性質。
幾乎與此同時,物理所聞海虎研究組通過在鑭氧鐵砷材料中用二價金屬鍶替換三價的鑭,發現有臨界溫度為零下248.15攝氏度以上的超導電性。
3月25日和3月2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仙輝組和物理所王楠林組分別獨立發現臨界溫度超過零下233.15攝氏度的超導體,突破麥克米蘭極限,證實為非傳統超導。
3月2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員趙忠賢領導的小組通過氟摻雜的鐠氧鐵砷化合物的超導臨界溫度可達零下221.15攝氏度,4月初該小組又發現無氟缺氧釤氧鐵砷化合物在壓力環境下合成超導臨界溫度可進一步提升至零下218.15攝氏度。
為了證實(超導體)電阻為零,科學家將一個鉛制的圓環,放入溫度低於Tc=7.2K的空間,利用電磁感應使環內激發起感應電流。結果發現,環內電流能持續下去,從1954年3月16日始,到1956年9月5日止,在兩年半的時間內的電流一直沒有衰減,這說明圓環內的電能沒有損失,當溫度升到高於Tc時,圓環由超導狀態變正常態,材料的電阻驟然增大,感應電流立刻消失,這就是著名的昂尼斯持久電流實驗。

❹ 超導體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超導體的發現頗為不易。一個世紀以來,超導體的研究使4位科學家先後獲諾內貝爾獎。在容19世紀,物理學家便已發現純金屬導體的電阻率隨著溫度的降低而變小。1911年荷蘭萊頓大學實驗物理學教授卡麥林•昂尼斯發現汞的電阻在接近絕對零度(零下273攝氏度)的低溫時急劇下降以至完全消失,他在191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首次用到「超導電性」一詞。由於這一成就,昂內斯獲得19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❺ 人類什麼時候發明出超導體

好像1940左右,

❻ 超導現象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超導現象的發現

自從荷蘭物理學家昂尼斯於1911年首次發現超導特性,揭開超導研究的序幕,並預示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之後,無數科學家為此付出了畢生精力。繼昂尼斯之後,德國麥斯納等人於1933年發現超導體具有令人驚奇的磁特性,稱之為麥斯納效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對超導的研究暫時處於「休眠」狀態。直到1957年美國依利諾伊大學的巴丁·庫柏和施里弗用量子力學來描述超導體系統狀態,才較好地解釋了超導現象,人們稱之為BCS理論。同年前蘇聯物理學家阿伯里柯索夫預言,一定存在著具有更好性能的新超導體材料,這些材料即使在很高的磁場中也能實現超導化,磁通線可以穿透材料,但磁通線之間的區域將沒有電阻。這一被稱之為第1類的超導體材料,為開發商品化的超導磁體提供了理論依據。兩年之後,在美國貝爾實驗室發現了屬第Ⅱ類超導體的一組超導化合物和合金Nb3Sn,它們可以攜帶高達100A/cm2的極高電流,且在強磁場中仍具超導性,從而使人們對超導磁體和超導強電部件的應用發生濃厚興趣。1962年,當時是劍橋大學研究生的約瑟夫遜分析了由極薄絕緣層隔開的兩個超導體斷面處發生的現象,預言超導電流可以穿過絕緣層,並且只要超導電流不超過某一臨界值,則電流穿過絕緣層時將不產生電壓。並預言,如果有電壓的話,則通過絕緣層的電壓將產生高頻交流電。這一預言於1963年被實驗證實的所謂約瑟夫遜效應,已成為超導體的電子學應用的理論基礎。迄今為止,物理學家在超導的理論探索方面,已提出了眾多模型,但這些模型能否描述和解釋超導材料的內在規律,尚待在實驗中不斷加以檢驗。

❼ 超導現象是怎樣被發現的

最早發現超導現象的是荷蘭物理學家卡末林·昂內斯。1911年,超導現象的發現,導致了超導物理學的誕生。由於低溫物理學上的重大突破和成功地液化了氦氣,昂內斯獲得了19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昂內斯是第一個因為超導理論的研究而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超導革命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超導性在托馬斯·愛迪生的時代已經為人所知,所以就其本身而言並不是什麼新發現。19世紀末,人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某種金屬、合金、化合物的電阻會突然消失,成了一點兒電阻也沒有的理想導體,這就是超導狀態。具有這種特性的物質,就稱為超導體。後來,科學家發現:只要外部的磁場不太強,在超導狀態下,磁力線根本不能穿過超導體,也就是說在超導狀態下,超導體中的磁力線等於零,科學家稱其為「完全抗磁性」。 最早通過降溫和加壓的方法對氣體實現液化的是法拉第,他從1823年開始進行氣體的液化實驗。從1823年到1845年,除了氫、氧、氦等少數幾種氣體外,物理學家們對大部分氣體實現了液化。1877年法國科學家液化了氧氣,1883年奧匈帝國的兩位科學家液化了氮氣,接著英國科學家液化了氫氣。1908年,昂內斯液化了氦氣。至此,所有的「永久氣體」都實現了液化。昂內斯在實現氦氣液化時發現了著名的超導現象。 昂內斯1853年出生在荷蘭格羅寧根,20歲獲得博士學位,從1882年起擔任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和實驗室主任。1908年,昂內斯和他的學生成功地液化了氦氣,並達到當時地球上所能達到的最低溫度-4.2K。1911年,昂內斯和他的學生們選擇了最容易提純的水銀作為實驗材料,進行了各種低溫實驗。當溫度降低到絕對溫標4.2K,也就是攝氏-269度的時候,電阻突然奇怪地消失了!經過反復實驗和檢驗,「超導電性」現象終於被發現了。為了進一步檢驗這個結果,昂內斯於1914年又設計了一個非常巧妙的實驗:用超導體作了一個閉合線圈,並利用磁場在這個線圈中激發出了一個感應電流,想看一看這個電流會不會衰減。實驗結果表明:這個超導線圈中的電流在兩年中沒有一點兒衰減的跡象。 在發現了超導現象、並驗證了超導狀態下的電阻確實接近零以後,昂內斯認識到:如果利用超導材料繞制一個線圈,因為沒有電阻,所以在電流通過時就不會產生任何熱量,於是就可以在不消耗能量的情況下獲得一個很強的磁場供人們使用。但是,昂內斯的設想並沒有很快實現。直到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才發現在電流很大、磁場很強的狀態下還能保持超導特性的材料,超導的應用才成為可能。 超導物理作為一個有近百年歷史的學科,是隨著對超導電性的研究、認識不斷加深發展起來的,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引發了今天的高溫超導電性機理及超導材料研究的熱潮。超導研究成果已在科研、醫療、交通、通信、軍事、電力和能源等領域得到了應用。但這還只是序幕,超導研究與應用在21世紀將為人們展現更加絢麗輝煌的前景。 超導應用將對電力輸送產生巨大影響。保羅·格蘭特在英國《新科學家》周刊2001年10月13日一期發表文章介紹,超導電纜的輸電能力是同等尺寸的銅質電纜輸電能力的三倍。就在這一年的1月10日,日本青山學院教授秋光純宣布,他的研究小組發現,金屬間化合物二硼化鎂具有超導電性,超導轉變溫度高達39K。二硼化鎂很便宜,而且很容易被加工成導線,從而使超導電纜的價格大幅度降低。2001年5月,丹麥開始通過超導電纜向哥本哈根的15萬戶家庭輸送電力。日本東京也正在進行實驗。預計美國能源部很快將宣布三項新的超導電纜建設計劃以及一個全超導變電站的改造計劃。 正如《新科學家》雜志所指出的:超導革命已經啟動,而且勢不可擋

❽ 最早發現超導現象的科學家是誰

抄最早發現超導現象的科學家是昂內斯
海克·卡末林·昂內斯1853~1926),荷蘭物理學家,雅號"絕對零度先生",1911年發現了物體的超導性,低溫物理學的奠基人。191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以表彰他對低溫物質特性的研究,特別是這些研究導致液氦的生產。

❾ 超導體的技術及發明

1911年,荷蘭萊頓大學的卡茂林-昂尼斯意外地發現,將汞冷卻到-268.98℃時,汞的電阻突然消失;後來他又發現許多金屬和合金都具有與上述汞相類似的低溫下失去電阻的特性,由於它的特殊導電性能,卡茂林-昂尼斯稱之為超導態。卡茂林由於他的這一發現獲得了1913年諾貝爾獎。
這一發現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震動。在他之後,人們開始把處於超導狀態的導體稱之為「超導體」。超導體的直流電阻率在一定的低溫下突然消失,被稱作零電阻效應。導體沒有了電阻,電流流經超導體時就不發生熱損耗,電流可以毫無阻力地在導線中流大的電流,從而產生超強磁場。1933年,荷蘭的邁斯納和奧森菲爾德共同發現了超導體的另一個極為重要的性質,當金屬處在超導狀態時,這一超導體內的磁感應強度為零,卻把原來存在於體內的磁場排擠出去。對單晶錫球進行實驗發現:錫球過渡到超導態時,錫球周圍的磁場突然發生變化,磁力線似乎一下子被排斥到超導體之外去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邁斯納效應」。
後來人們還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淺平的錫盤中,放入一個體積很小但磁性很強的永久磁體,然後把溫度降低,使錫盤出現超導性,這時可以看到,小磁鐵竟然離開錫盤表面,慢慢地飄起,懸空不動。
邁斯納效應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可以用來判別物質是否具有超導性。
為了使超導材料有實用性,人們開始了探索高溫超導的歷程,從1911年至1986年,超導溫度由水銀的4.2K提高到23.22K(絕對零度代號為 K = -273.16攝氏度)。86年1月發現鋇鑭銅氧化物超導溫度是30K,12月30日,又將這一紀錄刷新為40.2K,87年1月升至43K,不久又升至46K和53K,2月15日發現了98K超導體,很快又發現了14℃下存在超導跡象,高溫超導體取得了巨大突破,使超導技術走向大規模應用。
超導材料和超導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超導現象中的邁斯納效應使人們可以到用此原理製造超導列車和超導船,由於這些交通工具將在無摩擦狀態下運行,這將大大提高它們的速度和安全性能。超導列車已於70年代成功地進行了載人可行性試驗,1987年開始,日本開始試運行,但經常出現失效現象,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是由於高速行駛產生的顛簸造成的。超導船已於1992年1月27日下水試航,目前尚未進入實用化階段。利用超導材料製造交通工具在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障礙,但它勢必會引發交通工具革命的一次浪潮。
超導材料的零電阻特性可以用來輸電和製造大型磁體。超高壓輸電會有很大的損耗,而利用超導體則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損耗,但由於臨界溫度較高的超導體還未進入實用階段,從而限制了超導輸電的採用。隨著技術的發展,新超導材料的不斷涌現,超導輸電的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實現。
現有的高溫超導體還處於必須用液態氮來冷卻的狀態,但它仍舊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1、比爾·李
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內斯用液氦冷卻水銀,當溫度下降到4.2K時發現水銀的電阻完全消失,這種現象稱為超導電性。1933年,邁斯納和奧克森菲爾德兩位科學家發現了這種現象稱為之為抗磁性。
超導電性和抗磁性是超導體的兩個重要特性。使超導體電阻為零的溫度,叫超導臨界溫度。經過科學家們數十年的努力,超導材料的磁電障礙已被跨越,接下來的難關是突破溫度障礙,就是尋求高溫超導材料。
2、奇異的超導陶瓷
1973年,人們發現了超導合金――鈮鍺合金,其臨界超導溫度為23.2K,該記錄保持了13年。1986年,設在瑞士蘇黎世的美國IBM公司的研究中心報道了一種氧化物(鑭-鋇-銅-氧)具有35K的高溫超導性,打破了傳統「氧化物陶瓷是絕緣體」的觀念,引起世界科學界的轟動。此後,科學家們爭分奪秒地攻關,幾乎每隔幾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現。
1986年底,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的氧化物超導材料,其臨界超導溫度達到40K,液氫的「溫度壁壘」(40K)被跨越。1987年2月,美國華裔科學家朱經武和中國科學家趙忠賢相繼在釔-鋇-銅-氧系材料上把臨界超導溫度提高到90K以上,液氮的禁區(77K)也奇跡般地被突破了。1987年底,鉈-鋇-鈣-銅-氧系材料又把臨界超導溫度的記錄提高到125K。從1986-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臨界超導溫度竟然提高了100K以上,這在材料發展史,乃至科技發展史上都堪稱是一大奇跡!高溫超導材料的不斷問世,為超導材料從實驗室走向應用鋪平了道路。

❿ 最早發現超導現象的科學家叫什麼名字

超導材料是具有在一定的低溫條件下呈現出電阻等於零以及排斥磁力線的性質的材料。超導材料最早是由荷蘭物理學家開默林·昂內斯發現的。

有了1.5 K如此低溫的物理環境,昂尼斯開始思考關於金屬電阻率隨溫度變化的問題,他個人更傾向於認同杜瓦的觀點。於是昂尼斯開始率領團隊測試各種材料的低溫電阻行為。起初他們選擇都是室溫下導電極好的金、鉑及其合金等,其中鉑是室溫電阻率最低的單質金屬。測量了多個金屬材料在低溫下電阻後,他們發現結果都是存在一個剩餘電阻率,基本上和馬西森的預言一致。為了進一步尋找完美金屬,昂尼斯選擇了金屬汞,常溫下是液態,通過蒸餾可以得到純度極高的樣品,而且在室溫下液體裝入測量管道非常方便,然後冷凍到低溫自然變成固體。正是昂尼斯這個選擇,促使了第一個超導體的發現。

閱讀全文

與超導被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