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江花月夜琵琶作者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後,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
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傳了,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園在1895年編集《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時收入此曲,曲名《潯陽琵琶》;
1929年沈浩初在編《養正軒琵琶譜》時,曲名叫《夕陽簫鼓》。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同時根據《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中央廣播樂團民族管弦樂隊指揮家、民樂大師彭修文對此曲的藝術處理極其細膩,他充分運用大樂隊擁有豐富的樂器色彩,巧加編配,樂器時增時減,使樂隊音響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層次分明;在音樂表現方面,既發揚古典音韻優雅的格調,又使音樂充滿內在的激情,頗具情韻,富有生氣。
中國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飈將此曲改為吉它獨奏曲《潯陽夜月》,在1988年廣東、香港、澳門舉辦的吉它大賽中獲古典吉它冠軍。而黎英海則將它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劉庄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勛改編為交響音畫。
此曲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之一出現在2008年北京奧運動會開幕式上。
2. 琵琶曲春江花月夜
http://www.sooopu.com/html/117/117662.html在這個鏈接上。。。
3. 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賞析
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優美的抒情樂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盪漾,花影在西岸輕輕得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它原先名叫《夕陽簫鼓》。這個曲名最早見於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樂考證》一書中,被列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類。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的傳抄琵琶譜及1875年吳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樂社團將它改編成一首民樂合奏曲,並根絕此樂曲詩情畫意的內容,給它取名為《春江花月夜》。
此曲音樂意境優美,樂曲結構嚴密。它的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的結尾都採用同一樂句出現.聽起來十分和諧。在民間音樂中,這種手法叫"換頭合尾",能從格格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表現的內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們遵循中國古典標題音樂的傳統,為每段加了一個小標題。這些標題是:江樓鍾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漱、唉乃歸舟和尾聲。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樸、典雅、節奏比較平穩、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現了深遠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構思非常巧妙,隨著音樂主題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時而熱烈,現實了大自然景色的變換無窮。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強,激動人心。這段音樂描繪小船向歸途劃去時歡樂的聲浪響徹江面,達到了情緒的頂峰。隨後音樂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復到平靜、輕柔的意境之中,然後便轉入尾聲。
尾聲的音樂是那樣飄渺、悠長、好象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使人沉湎在這迷人的詩畫意境中。
4. 樂曲《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創作時間、背景是
古曲的原作者都是不詳的。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後,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
5. 春江花月夜的背景資料(盡量詳細)
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
1、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
2、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
3、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
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
(5)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整體賞析
此詩題目,以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整首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
詩人入手擒題,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
6. 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是誰作的
春江花月夜的曲子作者是清代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學家、畫家。字梅伯,號復庄,又號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復翁、復道人、野橋、東海生等,浙江鎮海(今寧波北侖)人。道光舉人,以著作教授終身。治學廣涉經史、地理、釋道、戲曲、小說。工詩畫,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樂考證》、《大梅山館集》、《疏影樓詞》。
春江花月夜是漢族古典民樂的代表。原名《夕陽簫鼓》意境深遠,樂音悠長。後取意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夕陽簫鼓》又名《潯陽月夜》、《潯陽琵琶》或《潯陽曲》,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獨奏曲,寫的是尋陽(九江)江上月夜,歌頌祖國山河之壯美,表現人民熱愛祖國之情。《夕陽簫鼓》的曲名最早見於清代姚燮(1805年-1864年)《今樂考證》。
7. 《春江花月夜》是什麼時候被改編成琵琶曲的
後來的《春江花月夜》,被改編成了琵琶曲,是從1736年至1820年間《鞠士林琵琶譜》手抄本上改編來的,一共7段,無標題文字。
而在《陳子敬琵琶譜》的手抄本列里,有「回風」、「卻月」、「臨水」、「登山」、「嘯嚷」、「晚眺」和「歸舟」七段小標題,每個標題都能展現出一幅畫的意境。
8. 樂曲《春江花月夜》是怎麼產生的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按照慣例,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張若虛這位詩人。
張若虛,生卒年、生平皆不詳,揚州(今江蘇揚州)人,初唐詩人,曾任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同以吳越之士馳名京都。
開元初,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他的詩目前僅存二首,收錄於《全唐詩》中,其餘的都已散佚。一首是《春江花月夜》,另一首是《代答閨夢還》,以《春江花月夜》最為出名。
那麼,《春江花月夜》如何能夠在唐朝眾多詩人的詩作中脫穎而出,獲得「孤篇蓋全唐」的美譽呢?
詩名由來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曲調始創於陳後主,後經陳後主與朝臣及宮中女學士唱和為詩。而《春江花月夜》是其中最艷麗的曲調,辭藻華美,韻律宛轉悠揚。
詩歌賞析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月夜為背景,詞清語麗,韻調優美,一掃六朝宮體詩的濃脂膩粉,為盛唐詩歌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景、思、情。下面,就為大家分別簡單講解這三個層次的具體內涵。
9. 音樂名作《春江花月夜》有哪些歷史背景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潯陽夜月》《潯陽曲》)。樂譜最早見於清代琵琶名家鞠土林(1736~1820)抄本,可以推想它的產生年代要更早一些。它是琵琶文曲中的代表作品,中國十大古曲之一。
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會會員柳堯章和鄭覲文將這首琵琶曲改編成了民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後經多人整理和改編,比之前更加完善。
除民樂合奏曲及琵琶獨奏曲之外,《春江花月夜》還先後由黎英海改編為鋼琴曲(名為《夕陽簫鼓》),劉庄改編為木管五重奏,陳培勛改編為交響音畫。
欣賞《春江花月夜》,人們首先要問的就是:它究竟表現的是什麼?因為相關的各種書上,一會兒引用漢武帝的《秋風辭》,一會兒引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一會兒引用陳子敬的《夕陽簫鼓》詩……常常引得人們比來套去,如墮雲里霧中。其實,現今的《春江花月夜》雖然借用了張若虛的詩名,但並未依照其詩意改曲,與漢武帝的《秋風辭》就更相去甚遠了。
10. 春江花月夜這首曲是誰寫的,屬於哪個朝代
《春江花月夜》,改編自琵琶曲《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傳了,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園在1895年編集《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時收入此曲,曲名《潯陽琵琶》。 表演唱 《春江花月夜》 1929年沈浩初在編《養正軒琵琶譜》時,曲名叫《夕陽簫鼓》。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同時根據《琵琶記》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