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bbc中國古代科技發明

bbc中國古代科技發明

發布時間:2021-12-13 15:03:12

㈠ 英語的發展歷史

英語發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大不列顛島(Great Britain)上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語言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凱爾特語(Celtic)。公元前55年,羅馬人入侵大不列顛,並一直佔領了大約500多年,拉丁語進入了該地區,並成為官方語言,凱爾特語的地位下降。約公元449年,居住於丹麥與德國北部的3個日耳曼人部族趁羅馬帝國衰落入侵到大不列顛島上。他們分別是盎格魯人(Angles,入侵日德蘭半島中部)、薩克遜人(Saxons,入侵日德蘭半島南部)和朱特人(Jutes,入侵日德蘭半島北部)。在語言上,他們取代了當時該地所使用的凱爾特語。這三個日耳曼部族方言隨著社會發展,逐漸融合為一種新的語言,即盎格魯一薩克遜語(Anglo-Saxon),這就是後來形成的英語的基礎。到公元700年,人們把大不列顛島上三部族混合形成的語言稱為Englisc。到公元1000年,島上整個國家被稱作Englaland。這兩個詞後來就演變成English(英語)和England(英格蘭或英國)這就是English和England兩個詞的歷史由來。

8世紀末,丹麥人大批入侵英國,在其東北部建立丹麥區,持續了近300年,當時所帶來的斯堪的那維亞語對英語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公元1066年,法國的諾曼蒂公爵侵人英國,並加冕為英國國王,建立了諾曼蒂王朝,一直延續到1154年。在諾曼蒂王朝統治期間,英國實際上存在著三種語言,法語是官方語言;拉丁語是宗教語言,用於閱讀聖經、教堂宗教活動;英語則是下層社會勞動者用的世俗語言。法語在英國的特殊地位一直延續到14世紀,法院、學校、宮廷分別於1362年、1385年、1399年才停止使用法語。1382年用英語書寫的聖經出現,才結束了拉丁語的宗教語言地位。這時英語才成為英國的全民語言。因此英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法語詞彙(如age,air,brush,cry,bourgeoisie)和拉丁語詞彙(angel,candle,moke,pope)。

在「文藝復興」時期(14世紀-16世紀),由於人們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表現出濃厚的研究興趣,英語又吸收了大量古代社會及當時歐洲大陸文化精華,詞彙大增。例如來自希臘語的geometry,astronomy,botany;法語的comrade,alloy,surpass;西班牙語的banana,cocoa,mosquito;義大利語的violin,piazza。

18世紀後,英國的工業革命興起,對殖民地的爭奪使英語隨著帝國的發展走向世界。因此,在與各地交往中吸收大量新詞彙。如來自非洲的zebra,chim-pazee;來自印度的cashmere,shampoo;來自漢語的tea,litchi;來自澳大利亞的kangaroo,boomerang;來自西印度群島的cannibal,canoe。由於英國殖民地的發展與向海外的大量移民,英語亦從其本土向國外傳播(例如BBC英語廣播電台)。

目前在英國以外,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即母語,Native language)的國家有愛爾蘭(Ireland)、美國(America)、澳大利亞(Australia)、紐西蘭(New Zealand)、蓋亞那(Guyana)、巴哈馬(The Bahamas)、巴貝多(Barbados)、百慕大(Bermuda)、牙買加(Jamaica)、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在加拿大(Canada)大部分人說英語;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有奈及利亞、迦納、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南非、新加坡、印度、菲律賓等國;作為第二語言的有丹麥、芬蘭、瑞典、挪威、冰島等國。英語逐漸發展成為一種世界語言,在外交上的地位也取代了法語,成為今天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交流最重要的語言。雖然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有前面列舉的好幾個,但我們還是推薦找外教以美國、加拿大、英國為主。

英語也存在著地域性差異。在英國本土,由於原來由日德蘭半島來到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分別定居於不同地點,這就使英語的發展在起始時期就出現地域差別。隨著工業與城市的發展,倫敦不僅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而且也吸收了國內各方言區來的居民,各種方言相互融合,以倫敦地區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牛津和劍橋所用的語言便成為英國的標准語,再通過廣播和電視向全國及國外傳播,使國內語言及海外英語逐漸統一。

2.英語發展史:英語的擴散和發展

在英國本土以外,通過移民與政治等作用,英語的分布范圍逐漸擴大。同時,由於空間上與本土距離較遠以及接受地的客觀原因而出現英語的國外方言,主要有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南非英語和印度英語等。其中,美國英語是英語在英國本土外使用最廣,也是最重要的英語方言。從總體上來講,目前美國英語在中國也最為流行。

17世紀時,英國移民開始在北美洲(現美國的東海岸)進行殖民活動。後來,移民人數增多,遂於沿海建立了13個殖民地。這13個殖民地經過獨立運動,後建立了美國,並成為美國最初的13州。它們脫離了與英國的從屬關系,所以當時移民所講的英語就成為美國的語言。

由於美國與英國中間有大西洋相隔,兩邊人員來往、語言交流受到影響,兩地的英語逐漸產生差異。美國英語方言主要分新英格蘭、大西洋沿岸中部和南方三種。新英格蘭方言區是以馬薩諸塞州為中心的美國東北地區。該地居民都是英格蘭人移民,三分之二來自東安利亞的清教徒,少數來自英格蘭北部,是比較純的英格蘭英語。大西洋沿岸中部方言區以賓夕法尼亞州為中心,早期該地是來自英格蘭北部的移民,後來則多為來自蘇格蘭、愛爾蘭的移民,除定居賓夕法尼亞州外,還波及新澤西州和特拉華州。後來進入的移民還有荷蘭人、德國人、瑞典人。

南方方言區以弗吉尼亞州為最早的核心區。移民來自英格蘭,其中約一半來自英格蘭的西南部。後來,隨著美國在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發展過程中,三個方言區的進展各有不同。新英格蘭方言除圍繞大湖南岸外,還出現以西雅圖、舊金山和鹽湖城為中心的三個語言島。大西洋沿岸中部方言向西進入俄亥俄州等地,直達南、北國境線,成為美國最大方言區。

至於簡化,樓主可以自己試試!

㈡ 有哪些好看的關於人類科技發展史的紀錄片

權力、證據與激情 The Story Of Science: Power, Proof And Passion(2010)

導演: 納特·沙曼
編劇: 納特·沙曼
主演: Michael J. Mosley
類型: 紀錄片
官方網站: www.bbc.co.uk/programmes/b00s9mms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首播: 2010-04-27
集數: 6
又名: 科學的故事

㈢ 電視是誰發明

電視機的發明者是貝爾德 。 1923年的一天,一個朋友告訴貝爾德:「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圖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用電傳送圖像」的任務。他將自己僅有的一點財產賣掉,收集了大量資料,並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研製電視機上。 1925年10月2日是貝爾德一生中最為激動的一天。這天他在室內安上了一具能使光線轉化為電信號的新裝置,希望能用它把比爾的臉顯現得更逼真些。下千,他按動了機上的按鈕,一下子比爾的圖象清晰逼真地顯現出來,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揉了揉眼睛仔細再看,那不正是比爾的臉嗎?那臉上光線濃淡層次分明,細微之處清晰可辨,那嘴巴、鼻子,那眼睛、睫毛,那耳朵和頭發,無一不一清二楚。 貝爾德興奮得一躍而起,此記得浮現在他腦際的只有一個念頭趕緊找一個活的比爾來,傳送一張活生生的人臉出去。 貝爾德樓底下是一家影片出租商店,這天下午,店內營業正在進行,突然間樓上搞發明的傢伙」闖了進來,碰上第一個人便抓住不改。那個被抓的人便是年僅15歲的店堂小廝威廉·台英頓。 幾分鍾之後,貝樂德在「魔鏡」里便看到了威廉·台英頓的臉——那是通過電視播送的第一張人的臉。接著,威廉得到許可也去朝那接收機內張望,看見了貝爾德自己的臉映現在屏幕上。實驗成功了! 接著,貝爾德又邀請英國皇家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前來觀看他的新發明。1926年1月26日,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應邀光臨貝爾德的實驗室,放映結果完成成功,引起極大的轟動。這是貝爾德研製的電視第一天公開播送,世人將這一天作為電視誕生的日子。 電視的發明者:斐羅噸范斯沃斯 Philo T. Farnsworth 作為一個14歲男孩農場春耕家人的領域里格比愛達荷,斐羅噸范斯沃斯的是思想的電子束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科教師,他認識到,斐羅了不同尋常的智慧和幫助他學習了有關科學他可以。正如他自己領域的襲擊,他concieved繪制的圖片與電子束就像他是春耕外地,一次一行,從頂部向底部和側面向一邊。 經過兩年的高中,後整理和兩年的大學生在楊百翰大學,他轉過身來設計自己的電視系統,包括一個電子攝像頭,發射器,接收器和一個屏幕。通過1927年,他建立的組成部分他的體系,並成功地展示給投資者。他提出了一項專利的工作系統於1927年。 問題是,俄羅斯弗拉基米爾金移民工作就同一問題,並提出了一項專利就他的部分系統於1923年。然而,他的設備沒有工作。金為蓮花,並在以後年份的法恩斯沃思技術的發展,蓮花使用Zworkykin的備案日期為依據其聲稱,蓮花不應該支付版稅,以法恩斯沃思。范斯沃斯的專利在1930年發表,並同一年金訪問 Farmsworth的實驗室,並聽取說: 「我想,我可能已經發明了它。 「然而,蓮花聲稱,金的Iconoscope之前,法恩斯沃思。 雙方都提出了他們的情況下優先向美國專利局的訴訟中,所謂的干擾。范斯沃斯的證據為優先的發明被排除清楚地表明了最早的概念。 然而,二戰期間,政府暫停發展的電視和的時候,戰爭一結束范斯沃斯的專利,幾乎過期。 電視專利 隨著1875年電話發明以及無線電和電影技術的發展,很多科技人員著手研究圖像傳送技術,想應用最新科技成果,對靜止或活動的景物、影像進行光電轉換,並將電信號傳送出去使其他地方能即時重現畫面。首先發明和實現這樣電視系統的是英國工程師J.L.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貝爾德於1923年7月26日向英國專利局申請了名稱為「通過有線或無線電波通信方式,傳送圖像、肖像和場景的系統」,並於1924年10月9日獲得授權,專利號為GB222604。 該系統與其說是電子式的還不如說是機械式的。它是基於德國柏林的俄裔德國人P?尼普可夫(Paul Niphow)。名稱為「電子望遠鏡」的1884年的德國DE30105號專利,「電子望遠鏡」包括兩個相同的旋轉盤,一個設於發送機上,另一個設於接收機上。每個盤有24個方孔,還有傳輸圖像的光電管。它出於這樣的運動圖像的構思,即一系列靜止圖像變換得足夠快的時候,就會在視覺上產生活動畫面的效果。但是,由於技術上原因,該專利並未實施。* 貝爾德上述專利提示了一種傳送圖像、肖像和場景的方法和系統,將景物的每一區域接連地投射到光敏元件上,並且接收機利用該光敏元件引起的電流變化點亮設置成屏幕的一系列小燈,在屏幕上這些小燈變化的照明度形成了再現原畫面。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說明該發明:要傳送的場景或目標A通過一透鏡B聚焦在旋轉盤D上,形成成像C,該盤D上穿有一系列按螺旋線排列的小孔。成像C可以是1英吋×1英吋的,盤上的孔直徑可以是1/18英吋(或1/32英吋)。這些孔圓周地分布約1英吋,第2孔比第1孔離中心近1/18英吋(或1/32英吋),第3個孔比第2個孔離中心近1/18英吋(或1/32英吋),以此類推直到第18個孔(或第32個孔),以致於在盤D轉動時,要輸送的畫面的每個部分接連地通過一個1/18英吋的孔(或1/32英吋的孔)。在盤的後面有一個光敏元件E,通過穿孔M不同的光照到該光敏元件上,導致從電池F流過光敏元件電流變化,並該變化電流經過諸如熱離子真空管等放大後,通過導線或元件輸送到接收機,接收機裝有一個與發送機的盤D完全同步旋轉的臂G,該臂端頭有電刷並與一系列觸頭H相通,每個觸頭與一個小燈相連接,而這些燈以行列排列形成一個屏幕K。每個孔掃過畫面的一個條帶,並在接收屏上通過一列燈將條帶再現,這樣每孔有其相應的列的燈與其對應,可使用很多燈,燈越多再現畫面越好。如果相應瞬時孔對著畫面明亮部分,燈會很亮;如果那瞬間孔對著畫面黑的部分燈就會暗淡;屏幕上燈的不同明暗度再現了畫面,由此構成一幅幅圖像。 貝爾德生於1888年。他曾在拉奇菲爾德高等學校、皇家技術學院和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輟學。他是一個不成功的商人,開始投入研究工作時,他很貧困,沒有經費,他只好利用茶葉箱、餅干盒、導線、臘等廢舊物品,自己動手做實驗裝置,連旋轉盤都是用卡片紙板做的,畫面從頂到底30線,每秒傳輸10次。1924年,他成功地在幾米范圍內發射了馬爾他十字小畫面。1925年10月2日,他終於成功地使年輕勤雜人員W?台英頓(Willian Taynton)的臉出現在電視機上。他與百貨公司簽訂了以電視傳送表現獲取酬金的合同,並不斷地改進系統。1928年,貝爾德開始將其電視系統正式播送,並且開始研究和試驗彩色電視。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與貝爾德簽訂許可合同,採用他的發明試驗性播出電視。1936年,BBC利用無線電,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定時電視廣播。但是,貝爾德的電視採用機械式技術路線的局限性也顯現出來了。盡管他作了很大努力,但是傳送的畫面質量一直存在問題,掃描精度受轉動速度限制,圖像清晰度不夠,閃爍畫面使觀眾頭疼。在這一領域當時是很活躍的,在貝爾德根據機械掃描原理從事電視系統研究時,美國的發明人在進行電子掃描的研究,力圖採用另一種技術路線—電子式電視系統。俄裔美國工程師V?左里金(Vladimir Eworykin)J 1923年12月29日申請,於1938年12月20日才批准公布的US2141059專利,發明了顯像管和攝像管技術以及電視系統,為電子式電視系統奠定了基礎,盡管開始時電子式電視系統並不完善,效果還不如機械式的,但是,在左里金、美國無線公司和英國EMI公司等努力下,技術進步很快,如掃描線1929年為48線,1935年達到343線。1936年底、1937年初,在英國倫敦北部的亞力山德拉宮(Alexandra Palace)設立了EMI公司電子式電視系統和貝爾德的機械式電視系統兩個系統,並隔周輪番使用,比較兩個系統哪個效果好。電子式品種技術一等。3個月後,BBC告訴貝爾德將關他的系統。電子式電視系統成為電視的主流系統。貝爾德於1946年逝世於英國蘇塞克斯郡.貝爾克斯希爾(Bexhill,Sussex)。 電視的發明者的爭議 電視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它是一大群位於不同歷史時期和國度的人們的共同結晶。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討論和探索將圖像轉變成電子信號的方法。在1900年,「television"一詞就已經出現。 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但是,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 因為,也是在那一年,美國人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闆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 盡管時間相同,但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與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的電視系統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史上將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電視系統稱做機械式電視,而斯福羅金的系統則被稱為電子式電視。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電視的發展紛繁復雜。幾乎是同一個時期有許多人在做同樣的研究。 美國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到1953年設定全美彩電標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電視機。
希望採納

㈣ 失傳的8個偉大發明,連NASA也想復原

作者:MIHAI ANDREI

編譯:七君

科學在近年來進展飛速。但可惜的是,歷史上的一些偉大發明創造卻永遠失傳了,其中就包括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夢寐以求的一種古羅馬時代的納米技術。今天我們就來羅列一下其中的8大發明。

希臘火

▲在BBC錄制的 BBC Tomorrow's World這個節目上,莫里斯·沃德用星岩包裹著一個生雞蛋,然後用1500攝氏度的噴燈進行炙烤。最後可以看到雞蛋完全沒有變熟。

(文章轉載於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 ,轉載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㈤ 哪裡可以有更多的 BBC 紀錄片資源

最大的區別是「國籍」是不同的。 BBC是英國廣播公司,探索頻道是美國。

中國主要流行的播放器探索頻道科學,新技術和歷史考古的紀錄片。在世界各地播放的探索頻道,探索頻道,但在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的光設置不同的版本,播放不同類型的紀錄片,並添加字幕或配音。美版的主要廣播電視真人秀節目,包括推理調查節目,練習場和行業表現等,如著名的流言終結者系列;同時也顯示出家庭和兒童紀錄片。各種版本的探索頻道亞洲,除了注重發揮超越現實的方案還注重發揮文化節目,如介紹中國,日本傳統文化的一系列節目。例如:最

探索的最佳渠道探索發現「的發現」包括有關人類認知和成就的所有領域。考古發現,太空旅行,地標歷史,名人偉業,工程突破以及小玩意和小發明等,選擇不同的主題,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更深入地去探索自己喜歡的內容。 「發現的最好的」是體驗你最喜歡的Discovery探索節目的最佳方式。神話與現實

的科學前沿分界線,往往真真假假,謠言,傳聞,謠言和傳說所掩蓋。探索頻道將在「科學前沿」為我們照亮事實,披露那些看似眾所周知的事實,不過這個現象和秘密的小知識,最新的,最先進的技術發展及時報道。從仿生肢體和殺人蜂,多毛野人「科學前沿」將詮釋這些奇情的起因和後果的奇跡。
中國夜現場嚴重的情況下,一滴血,一個殘缺的指紋,甚至一根頭發 - 這些東西雖然不起眼,但它是未解的檢測和懲罰罪犯。加入探索頻道,我們打開大門,法醫學和刑事科學奧秘在一起。我們將親眼目睹從DNA的搜索和跟蹤最新的技術,最不可能的來源。我們將深入研究犯罪,證據不足的心理,找到肇事者繩之以法。
中國電力直流「電源DC」最瘋狂的帶你體驗驚險與刺激。特藏輝煌觀眾展示了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以及軍事技術的突破驚人的工程壯舉。我們將目睹人類是如何打造最廣闊,最復雜的建築,最令人驚訝的,最復雜的機器,以及那些將引領人類進入現代技術的未來。
中國動物捕獵動物發現奇奇怪跟隨探索豐富多彩的動物王國。
中國
中國
BBC經典紀錄片: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愛莫內」,「暮光之城畢加索「,」倫勃朗的自畫像「,」羅丹「,」跟蹤「文明」野性中國「

㈥ 有哪些好看的關於人類科技發展史的紀錄片推薦

人類科技發展史的記錄會有很多,就比如說像是我看的一部關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個紀錄片。有點兒像大國崛起這樣的紀錄片兒,當時看的時候其實挺震撼的,科技發展的特別快,特別的強。

㈦ 最新科技發明有哪些

http://www.hzqbbc.com/
http://www.sznews.com/tech/content/2006-11/07/content_516001.htm
http://www.qsng.cn/html/jykj/zxxxView/2006111084731_8.html
http://www.techweb.com.cn/life/2006-11-06/114959.shtml

㈧ 請舉幾個適合大學生看的關於發明、創造、科學、科普的電影或電視劇

美國國家地理的紀錄片!英國bbc的紀錄片。以及201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有點怪怪的但是很不錯)

㈨ 請問有誰可以替我簡介一下中國航天科技發展

蘇聯心理學家別列戈沃伊等人將載人航天科學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主要解決飛往太空的技術裝置問題。第二個時期,解決生物學問題。第三個時期,解決心理學問題。雖然迄今為止尚未見到因航天中的不良心理反應而引起明顯功能損害和任務損害的報道,但美、蘇航天領域的大量科學文獻和軼事信息均記載著許多不利的心理反應。因此一些專家相信,隨著載人航天時間的延長,飛行任務的日益復雜,相對常規的飛行以及乘員的增多和異質性等因素,可能產生相當大的心理應激和導致目前無法解決的心理社會問題或危

及生命安全與飛行任務的完成。而且有些心理應激可能是致命的,英國的蘇聯空間活動分析專家曾認為幾名蘇聯航天學員已在訓練期間死於這種心理應激。本文就載人航天和地面模擬研究中發生的一些心理問題進行簡要的闡述。

航天中的心理應激和激源

應激是一個普遍令人感興趣的問題,許多學者從醫學、生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的不同角度進行了不少研究,因為應激會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有關專家認為,人類疾病一半以上與應激有關。一些文獻估計,在西方社會普遍流行的所有疾病中,約75%~90%的疾病與應激有關。對於應激的概念自1936年提出後有很大發展,觀點各異,大致可歸納為三類:(l)應激是機體對有害刺激的反應,這是有的學派從反應角度對應激的研究;(2)應激是有害環境對機體的刺激,這是心理學界從刺激角度,重點是心理社會刺激對應激的研究;(3)應激是機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這是比較綜合的應激相互作用理論。按此理論觀點,心理應激的概念是個體察知的需求和滿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時,所表現的心身緊張狀態。這里的「察知」是強調個人的認知評價,「需求」是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社會方面的應激刺激因素,「能力」是指個體內部的、外部的資源(如個體特徵、應對能力、社會支持),心身緊張狀態是應激的結果或反應。在航天環境下,應激是多方面的,就其激源來說可分為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和人際的四類。所謂激源是指對機體構成威脅的任何刺激,統稱為激源。有關物理的激源有失重、微重力、加速度、溫度變化、輻射、磁場、環境雜訊、光照、儀表顯示、艙內大氣、食物和廢物排放等;生理因素有生理節律改變、體液轉移、肌肉廢用、骨質脫鈣等;心理因素有隔離、狹小空間限制、獨處、與家人朋友的別離、職業動機、時間有限或不足、自由時間的利用、感覺輸入減少、感覺輸入增加、擔心設備失靈、危險的或緊急的事件、單調的與極度的活動交替等;人際因素有人際磨擦、乘員的異質性、乘員規模、文化與性別的差異、性格沖突、國籍以及領導關系等。

航天對航天員的心理影響和精神醫學問題

【隔離對航天員心理的影響】 隔離是指其身體與社會環境相分開的意思,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一個小群體。隔離可以成為心理應激的一種重要激源。隔離意味著與家人、朋友和社會的普遍別離,各種關系的喪失,在地球上曾擔任的角色的喪失,友情和尊重的喪失等。噴氣機駕駛員在離開地面時曾體驗到這種別離反應,有人抑鬱,有人欣快,也有人未受影響。波蘭的一份研究表明,約35%的飛行員訴說有孤獨感和離開地面的不愉快反應,還有其它如心神不安、緊張、缺乏自信、害怕駕機出現誤差、幻覺和失定向等情緒反應。

在空間探索的初期,隔離或感覺剝奪被認為是一個嚴重的心理問題,許多地面模擬研究(如南北極科學探險,核潛艇、海底實驗室執行任務以及航天模擬器實驗等)的結果表明,人對隔離的反應,不同的研究結果雖有差別,但有很一致的症狀:如厭煩、焦慮、睡眠障礙、軀體症狀、時間和空間的定向障礙、憤怒以及工作效率降低等。有人將航天中的反應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航天員適應航天新環境的第2~6周,這一階段中,心理支持小組要優先幫助航天員減輕新環境帶來的影響,幫助他們按日程進行活動。第二階段為航天的其餘時間,該期被 稱為「剝奪效應」期,這種效應是由隔離、單調和缺乏刺激(例如缺少社會接觸、乏味的工作)引起的。有人認為長期航天中的最大心理問題——「衰弱」(Asthenia)就出現在這個時期,其早期症狀是過度敏感、情緒不穩定、易怒、乏力、睡眠障礙、食慾差和抑鬱等。因此心理支持小組的基本目的是讓航天員通過與地球上的家人、朋友的視聽通訊和來訪航天員帶來禮品、紀念品等活動來控制單調的生活和可能發生的思鄉玻聯盟T-14航天員瓦休提金因焦慮、食慾差、睡眠不好,整天呆在床上不幹工作達半月多,情況未見好轉而提前返回地面。

【時間知覺時】 間知覺是客觀現象延續性和順序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時間是客觀存在的,但人們對它的反映、判斷和估計卻有個體差異。在航天時,失去了地面上習慣的時間信息,又受航天諸因素的影響,正確了解航天員的時間知覺特點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因航天的成功與按航天的日程表操作和對緊急事件的快速決策處理能力等有關。一些美蘇航天員曾主訴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航天日程表安排的活動。這種使航天員在預定時間內不能完成工作的現象被稱為「時間壓縮」。美國天空實驗室在三次進行選擇作業時,都出現過這種情況。例如第三次天空實驗室飛行中,航天員的幾次實驗時間都落在預定日程時間表之後,並開始出現錯誤,還導致了航天員和地面控制人員間的意見不合;又如1985年發現太空梭上的,航天員在飛行中對短時間的時間估計出現過長估計的情況,而對8、12、16秒這樣長時間的估計則沒有明顯的影響。航天員季托夫對再現長時間間隔的實驗結果也如此。關於造成時間壓縮現象的原因,可能與超心理負荷、信息過載和數據不足以作出推理、判斷和決策的認知過程等因素有關。

【超常體驗】 一些美蘇航天員都曾有超常體驗的記載,如對地球的美好和宇宙的浩瀚有敬畏感和謙卑感。1977~1978年,禮炮6號的飛行中,一名航天員因對美麗宇宙的神往,決定作一次未授權核準的出艙活動,想看看地球和空間站周圍的外部環境。他穿好了宇航服,當他離開空間站之前,忘了繫上安全帶,並發現自己飄浮在空間,幸運的是他的同伴在他出艙口時抓住了他的腳,避免了悲劇的發生。這一事實說明一個經過嚴格訓練、有紀律的航天員可因外層空間而入迷,他屈從於他的沖動和忽視了一切警惕。同樣,天空實驗室的一名航天員也曾離開工作台,想更好地觀看地球景色,導致了天空實驗室陀螺系統的擾亂。在水星計劃中,一名航天員浪費了有限的燃料去拍攝未經核準的日落風景照片,其後果是限制了飛船的演習和機動性。這種低燃料狀態使 NASA工程師們大為震驚,因安全返回的誤差已降到不足的水平。另外,如阿波羅15號航天員體驗到宗教信仰的轉變,而有的航天員則體驗到空幻感和與地球分離的感覺,這與噴氣機飛行員在單調的高空條件下報告「斷絕關系」現象相似。這種超常體驗尚需進一步全面研究,因它可干擾、危及航天任務的完成。

【睡眠障礙】 主要有睡眠困難、睡眠質量差、睡眠周期改變和失眠等。睡眠困難在任何時候都可發生,可能與物理的或生理的激源如艙內噪音或晝夜節律改變有關,也可與對飛行任務的開始或結束的期待或興奮的心理過程有關,還可能與其他心理的和人際激源有關。當工作與休息周期、居住艙內雜訊、光照等條件改進時,飛行中睡眠可以得到相應的改善。雙子星座7號航天員曾在飛行期間記錄過55小時的腦電圖,在飛行的第一個晚上,睡得很差,第二晚就回到正常的睡眠周期,他們都感到很疲勞,每晚平均只睡5.3小時。在對潛艇和南極考察的研究中也發現最初睡眠很差,以後逐漸回到正常。有人在對一項南極考察研究中觀察到三期睡眠減少,第四期睡眠消失,有嚴重失眠的人曾稱為極地「大眼」。

【心身症狀和精神病問題】 嚴重的焦慮、抑鬱和精神病反應在航天中還未見報道,但在地面模擬研究中有描述,例如有人發現南極的海軍人員(3%) 較停留在其他地方的人員易患精神病(1%),一份北極星潛艇的巡航報告指出,焦慮、抑鬱和精神病反應為5%。對美國5個南極站的越冬人員研究表明,雖沒有發現因精神病而住院的情況,但有明顯的行為問題。如在某考察站焦慮的發生率頭4個月為3次,中間4個月增加到8次,最後4個月為19次;猜疑情況分別是0、7 、16次,不合作分別是1、2和13次。作為空間站模擬的核潛艇實驗研究表明,有1.2 %的人因有精神病危險而取消資格,就症狀百分率而言,50%的人有焦慮,30%有人際關系問題,29%為抑鬱,25%為睡眠障礙問題。阿波羅11號的一個航天員體驗到返回地球後的抑鬱和婚姻問題,需要精神干預,阿波羅航天員奧爾德林在登月回來不久,長期陷入沮喪中,兩年後進入了空軍醫院的精神科。美國航空航天醫學院進行36小時軌道飛行模擬實驗時,一名被試人員因嚴重焦慮,不能耐受實驗而在8小時後終止實驗,另有一名被試人員,在模擬飛行22小時後,突然喊叫著火了,他相信看到了火焰,聞到了煙味,但他不能消除對事實上並不存在火的疑慮,飛行不得不終止。

【動機問題】 載人飛行中曾數次出現過動機喪失的現象。最明顯的是阿波羅13號乘員組在事故發生後的即刻反應,地面人員和飛行乘員組曾幾次喪失對生還的希望。如果那次飛行更復雜,乘員再喪失信心,後果不堪設想。職業動機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航天事業上,也可在心身健康方面反映出來,南極考察研究發現海軍工作人員較民間的科學家在長期越冬中有更多的症狀困擾,如海軍工作人員失眠增加28%,敵意增加39%,抑鬱增加15%,而民間科學家失眠僅4%,敵意為21%,抑鬱減少了2%,其原因是科學家的動機是與工作有關,科學家要忙於做實驗,書寫實驗報告,而海軍工作人員越冬季節無事可做,這種情況與航天有相似之處。航天駕駛員與載荷科學家的職業動機是不同的。但他們又必須在單調的常規的工作條件下一起工作和相互作用。因此保障和維持良好的動機是十分重要的。

航天員的相容性問題

對於航天活動來說,一般不可能是一個人單獨完成,即使由一個人在宇宙中飛行,但還必須與地面控制人員、指揮管理人員和監督人員密切配合,更何況多數的航天活動都是有2人以上的乘員組實現的。因此,航天員的相容性問題十分重要,正如禮炮-7號的一位航天員所說的那樣:「在飛行期間最困難的事情是與地面人員保持良好的關系,在乘員之間保持良好的關系……,一旦關系破裂,飛行將變得更困難」。

【人際關系緊張】 人際關系緊張在載人航天或地面模擬環境下均有發生,許多因素如乘員的異質性、乘員的人數、文化背景、種族、國別和性別等都可影響人際關系。雙子星座-7號,阿波羅9、13號,天空實驗室�4號,禮炮7 號等航天員都有不同程度的人際關系緊張問題,如天空實驗室4號的乘員飛行不久就變得容易激怒,並逐步上升到彼此間持續的不愉快,還和地面控制中心的人員產生不和。在飛行中期,所有乘員曾堅持全天放假不工作來解決他們之間的敵意,這種堅決的主張以後被NASA當局的高級官員稱為「反叛」。阿波羅9號航天員雖然也顯示出驚人的好戰性,但他們還能克服他們之間的沖突,所以飛行末期僅留下緊張的意識,一位體驗到人際沖突的航天員曾預言:「未來飛行的時間越長、乘員越多,人際緊張、敵意將更多。」蘇聯航天員在訓練中也曾發生過敵對行為,雖然還沒有發生斗毆,但這種不良的心理發展已需要心理支持小組予以慎重處理。禮炮-7號兩名航天員在211 天飛行中也偶有人際關系緊張問題。他們承認必須「克服心理困難」,並主張長期飛行時應作更多心理准備。

【人際關系剝奪】 人際關系剝奪是航天和地面模擬環境下人相互作用的另一表現,即因人少,身處隔離的狹小空間而孤獨寂寞以至不能形成一種特定的人際關系。如禮炮號及和平號航天站的飛行中均發現過人際關系剝奪的現象,在禮炮6號飛行中,留在航天站上的航天員殷切盼望訪問航天員的到來,當訪問飛行因發動機點火出現故障,訪問航天員還未登上航天站就被命令返回地面,致使這次訪問中途夭折時,留在航天站上的航天員就產生抑鬱情緒。這是孤獨寂寞或人際關系剝奪的一種症狀。在禮炮7號飛行中,一名航天員也因與家人分隔而感到悲傷,這也是人際關系剝奪的表現。

【渲泄】 狹小航天環境下乘員有將怒氣轉泄於外部人員的傾向,因為對遠離自己的人(如地面的控制、指揮人員)發脾氣比對周圍的人發脾氣要安全。如1983年12月太空梭空間實驗室上載荷專家對地面控制人員發火,天空實驗室4 號的航天員也有類似情況,1985年禮炮號185天飛行中,航天員也因和地面人員惱怒而終止了2天的無線電、電視通訊。又如,德國航天員克雷蒂安在和平號飛行中,要進行一系列生理功能測試,測試時需安裝一些儀器,這位航天員抱怨實驗太復雜。他在飛行報告中說,他要花費2.5小時來安裝這些儀器,復雜的實驗使人完全和實驗動物一樣,如果和平號上的窗開著,他將把這些儀器扔到太空中去。

結 束 語

隨著航天科技事業的不斷發展,飛行時間越來越長,乘員越來越多,任務越來越復雜,心理問題將越發突出,航天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新的學科分支也將逐步建立、形成和發展起來。大量的航天心理問題,例如長期航天中如何保證和維持航天員的良好動機和相容性;長期飛行中航天員心理狀態的監測方法,心理應激緩解技術和心理支持保障;適於長期飛行航天員選拔訓練的方法和標准;航天員返回地面後的再適應和心理康復,以及航天環境下心理現象的機理探討等問題,無論從理論到實踐都需深入研究和解決,其最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證人的安全、健康和開發利用空間,造福於人類。

㈩ 誰知道媒介技術的發展簡史啊~

傳播媒介的發展進程經歷了口語傳播時代、 文字傳播時代、 印刷傳播時代 、電子傳播時代、 新媒體與數字傳播時代,每一次傳播「革命」都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 口語傳播時代 4萬到9萬年前,人類獲得說話的身體能力 增強人際溝通,維系社會,促進思維,傳承文化 公共傳播(public communication)領域出現:繪 畫、舞蹈、音樂、戲劇表演、原始宗教儀式、公 共演講 受眾和表演者的區分,傳播形式結構化、標准化, 維持文化認同和社會整合,維護合法統治 口頭傳播的局限性:不穩定,不可靠 文字傳播時代:結繩記事與原始圖畫(壁畫、器皿符號) 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出現文字:農業、商業、 國家管理 記錄與保存:信息體外化傳遞,政府管轄范圍擴大 內容相對獨立:削弱情境要求,可從容審視,深化思 維 輕便可攜帶文獻的發展: 碑刻、石器、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竹簡、木簡 埃及莎草紙(2500A.C.)、歐洲牛羊皮紙、漢代蔡倫紙, 阿拉伯人的傳播、歐洲黑死病、造紙技術的普及 印刷傳播時代唐代雕版印刷,畢升發明泥活字印刷(11世紀) 1456年「古登堡革命」:鑄字裝置,金屬合金字模,機械印刷機,印刷油墨 15世紀末,歐洲各大城市印刷業發展: 書籍:保存——傳播,出版商+「專業作者」 →商業出版 書面語言標准化、大眾掃盲 定期郵路,商業新聞信(newsletter),官方報紙 1665年創刊《牛津報》,1690年美洲第一份報紙:商業化、都市化 政黨報刊——「觀點紙(view paper)」 便士報與大眾傳播時代:1833年紐約《太陽報》,蒸汽驅動印刷機 「嚴肅新聞」——職業化——新聞教育 印刷媒介的黃金時代:1890-1920s,整行鑄造排字機 印刷壟斷的結束:在與廣播\電視的競爭中發展 計算機排版和新的印刷技術:1960s末 商業化浪潮和趨勢 中國報刊史:傳教士——改良派——政治家——無產階級黨報——改革開放 電子傳播時代 1837年莫爾斯發明電報,1844年第一條電報線路開通: 1858年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竣工:國際通訊社「環形聯盟」 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 1895年法國盧米埃兄弟發明電影攝影機,1929年彩色電影出現。 1899年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 1920年,美國西屋電器公司在匹茲堡創辦了第一家電台, 1930s,美國建立全國商業廣播網,歐洲公共服務廣播(BBC) 1929年機械-電子電視 1930年電子電視 1939年黑白電視 1940年彩色電視 1965年彩色電視的普及 二次大戰後電視的普及開辟了大眾傳播新時代 大眾傳播的特點傳播者:專業化的媒介從業者,把關(gate-keeping) 傳播者 傳播方式:先進的媒介技術,大量復制生產、迅速、 傳播方式 公開地向社會傳播 媒介組織: 媒介組織:產業化和制度化,受社會政治、經濟文 化影響,各國均有不同的傳播制度和政策體系。 傳播對象:廣泛而分散的社會大眾(mass) 傳播對象 內容性質:兼具商品屬性和文化屬性 內容性質 過程性質:單向性,反饋延遲、非直接、非人格化 過程性質 新媒體傳播 1946年,第一台模擬計算機出現 1950s末,數據機的出現,解決計算機與電話的兼容 1960s末,美國軍方阿帕網(ARPANET)實驗 1971年第一台晶元電腦:集成電子新時代 1970s末,通訊衛星 80年代初互聯網民間化,個人計算機和在線網路日益流行 數字光纖網路:寬頻和壓縮技術 1989-94, 網路瀏覽器、萬維網、搜索引擎… … 有500個頻道的光纜電視,行動電話,無線上網… … 新的媒介環境: 新的媒介環境: 內部:計算機性能的迅速發展,數字化 外部,連接網路計算機技術的國際標准化 互動:在「虛擬現實」和「電腦空間」中,人機之間的仿生 互動 新媒介傳播特點使用目的: 人際傳播媒介:如電話,包括 行動電話和電子郵件等。

閱讀全文

與bbc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