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創造財富最多的省是哪個啊
06年的
排名 省市 GDP(億元)
1. 廣東 25968
2. 山東 21700
3. 江蘇 21300
4. 浙江 15649
5. 河南 12464
6. 河北 12000
7. 上海 10296
8. 遼寧專 8949
9. 四川 8634
10. 北京 7720
11. 福建 7501
12. 湖北 7497
13. 湖南 7450
14. 安徽 6141.9
15. 黑龍江6116
16. 廣西屬 4801
17. 山西 4750
18. 江西 4610
19. 內蒙古4518
20. 陝西 4384
21. 天津 4337
22. 吉林 4300
23. 雲南 4002
24. 重慶 3410
25. 新疆 3100
26. 貴州 2260
27. 甘肅 2100
28. 海南 1000
29. 青海 650
30. 寧夏 620
31. 西藏 290
㈡ 關於1040四大財富的理解
1040是臭名昭著的傳銷詐騙組織,沒有啥狗屁四大財富
㈢ 為什麼說金融行業不創造財富
金融,基本在分配財富。
㈣ 不直接創造財富的公務員為什麼工資如此之高
它們間接創造管理
㈤ 醫生創造的財富是什麼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
物質吧,比較上班拿錢,簡單直接
㈥ 人民群眾是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還是直接創造了物質財富,還是直接創造了精神和物質財富注意直接兩個字
人民群眾是直接創造了叫你財富,還是間接創造了物質財富,認為人民群眾是直接創造了物質財富,間接創造精神財富。
㈦ 讀書不一定能夠創造財富
一直認為,世間上有一件非常劃得來的事,那便是讀書。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往往是作者人生的總結、思想的結晶、心靈的火花、智慧的容涵。有些書,是作者一輩子的心血。你想想,別人一輩子的生活經歷、思想經驗,他百費心思地整理好了,你只要一天,或者是幾天、個把星期也就讀完了。你可以把它變成你的東西,還要挑精揀肥,想要的便要,不想要的,遠遠的扔到一邊,也沒人把你怎樣。
但是「讀書無用論」在明裡暗裡的現實中還是非常有市場的。因為讀書多的人,在實際生活中並不見得活得比別人好,錢掙得不一定多,生活過得不一定比別人輕松。即使在虛幻的精神生活中,也不一定過得比別人自在。有時,一個知識面廣、心靈豐富的人,甚至其內心卻過得比別人苦。這樣的苦,也許是一般人不會領會的。
這也許算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因為人類的進步,沒有知識肯定是不行的,工業農業的發展,社會制度的完善、思想的解放等等等等,都需要知識;但擁有知識,不一定擁有財富、名利這些世俗的回報。這說明,擁有知識的人與創造財富的人不具有必然的聯系,創造財富的人和享受財富的人也不具有必然的聯系。這在很大的程度上,起決定作用的應該是特定的社會制度造成的,也與一個人的追求、境遇和其對知識的運用有關。
於我,是相信知識是有用的,也就是相信讀書的好處,相信「知識是一種力量」,相信知識可以釋惑、明理、廣胸、去煩、逸生、雅情;對那些自然科學知識,更是人類生存技能的必需。我向來崇尚真正的知識,對那些認真總結、探索、傾訴的人懷有真摯的敬意。但天下書,浩如煙海,如果逐書逐句地讀,你一生都讀不完,況且你人生的一大部分時間要用來工作、睡覺、交往,盡一個人對家庭對社會的義務。孔子說:學以致用。一個人,一生中只能做那麼幾件主要的事情,學太多太雜的知識你用不了,也沒那個必要。
我們如何選擇和尋找書籍來滿足我們的閱讀需要呢?在浩瀚的書海當中,我們因為偶然遇到了某些自認為好的作品,便可能記住這個作者,然後,在空餘的時間尋其作品來讀。有時,我們會尋些知名的經典讀物來讀,或者那些廣為流傳或知名人士的作品。這樣,往往會少一些盲目,節省一些時間。有的古人非常重視名號,這有時不能用虛榮和名利之心來理解,而是表現了作者對其作品的重視和負責。除了特殊的需要,我是不贊成在論壇中頻繁地更換「稱謂」(即所謂的馬甲)的,這樣不利於讀者的選讀,也不利於作者的自律。
明朝學者呂坤說:天下書,偽腐者居多。偽者,假也;腐者,不實用也。在形形色色的、各式各樣的書籍文章中,大量的還是些普通的、重復的內容。在人的一生中,能遇到幾本你愛不釋手的書,也許就夠有心的讀者受用一生了。這說明,人與書就象人與人之間一樣,靠的是一種機緣。能真正走入你的內心的,是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和事物。與你相遇,是一種偶然;與你相契,是一種必然。古人做得比較把穩,不僅要「讀書破萬卷」,而且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樣,通過實踐來檢驗書面知識的真偽。這樣做,太理想化了一點,現實中往往難以做到。莊子認為:人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求無涯,怠也。陶淵明曾言:「好讀書不求甚解」,但取所需爾,這有其合理的一面。
能在大量的書籍中,去偽存真,是需要一定的知識面和知識積累的。接確大量的作品,這很費時間,卻也是一個有用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必要的過程。在《聊齋志異》中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判斷一本書、一篇文章的好壞,他不是看,而是將書頁燒著了嗅其味,一嗅,他就知道優劣了。好的文章,馨香撲鼻;不好的文章呢,則有一種臭味,甚至臭不可聞,避之不及;一般的文章呢,既不香也不臭。這當然是一種寓意。我是非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有那樣快、那樣好的判斷能力。但我相信,長期從事文章審編工作的人,只要看看文章的幾段甚至幾句,也就能判斷個八九不離十了。但這也有意外的情況。一個同事在和我討論歌曲好聽不好聽的時候說:「你如果認真地、不帶偏見地去聽每一首歌,它都是有可取之處的」。我部分贊成這句話。有時,我們對別人的作品沒有興趣,是因為我們沒有抓住作者的寫作角度和真正用意,就可能會誤判。
好的文章能釋理、解惑、識趣、明志、奮神、廣識、娛情。如果讀者能夠做到觸類旁通、舉一翻三,那麼讀書的好處就更大了。有的文章,我們取其思想認識,從而讓我們更加趨向於真、善、美,接近生命的本真;有的文章,我們取其經驗總結,它能增加我們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知識積累,從而讓我們在現實中少走彎路,多收成果和快樂;有的文章,我們取其華采,其故事精彩,敘述生動,辭藻美溢,那我們也就不防當一回「瘋子」,相信一回,大笑一回,大駭一場若者動情地流淚一次。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說明古人是真正讀進去了的。作者描述了風月無邊、晨耕暮讀的妙處,你讀進去了,便感覺到了在黃金屋裡也享受不到的快樂。作者描述了柔情蜜意、青絲紅顏、夕樓瘦影,你讀進去了,你便會覺得一位款款的風情女子,或坐或立在你的面前,讓你悵然而思,欲罷不能。文如其人,表其性情也。
文貴出新。如果一個作品看起來毫無新意,沒有新的內涵,甚至沒有一點新的體式,往往使人難以深入。作品看起來似曾相識,看了一百篇,如同看了一篇,久而久之,感覺也有淡了。這也許是一種自然現象吧,現代人把它叫做「審美疲勞」,我想,這就是「時間魔力」的真正原因吧,再大的傷痛或者喜悅,通過時間的過渡,最終會走向淡化,成為一種可以品味的歷史。每個人都有一種性格的秉賦和局限,所以一個人的作品往往有一種外顯或內在的味道,或者叫做風格。有時,我們常常因為喜好某種味道而偏愛某些人的文章。有人說:「最好是好的敵人」,還有很有道理的。寫文章,不求最好,但能有感而發,解我性情即可。與人,也許少有新意,難有裨益,與已,卻是心歷所結,理我亂緒,權且記下,敷衍平生。
世間的語言(口頭語言、書面語言、音樂語言等)大概分兩種,一種曰可笑,或靈動,或幽默,或美幻,可以湊趣,輕松生之虛幻之光;一種曰可信,讓人信其真,察其情,知其求,識其味。這種可信不一定是現實中非得發生的可信,而是一種相對合於情理的信。如果,既不可笑,又不可信,那隻好冠名「矯而無用」,縱然說者極其認真,卻實在難入人心。
對於某些作品,如看到某些音樂表達者,有時是狂歌勁舞,而多數情況下,我卻融不進去。因為,我覺得那每一個音調的跳動,撥高或者降低,一舉手一投足,都來得毫沒道理。看來,對「理」的追求和認識是我自身的一大特性也是一大局限。那樣的表現,也許僅僅是裝飾性的,連渲泄也沒做到。但裝飾有錯嗎?好像是沒有的,這些作品雖然沒有走進你的內心,但有時卻能讓你眼花繚亂。我個人偏向於喜歡那種心靈的靜靜的交流。坦然、放鬆、任性、赤誠,不管是運用怎樣的形式,這樣,有時,即使是偶爾故意的矯情也能獲得會心一笑。
原始人高興的時候手舞足蹈,雖然沒有章法,但自然天成,也是有感染力的。如此,我以為,對於藝術,每個人都是有潛在的天賦的,只是後來的環境讓我們封閉和淡化了此種潛力吧。當鼓點響起的時候,人們往往是情不自禁地要晃動、扭動、跳動起來,看,這天賦多麼神奇!連動物甚至植物都有這樣的天賦。
柳之柔媚,松之精神,花之艷麗,楠之剛強,蒿之野雜,萬物之別,實並無高低之分,只是天地造化之趣。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各取其需、各味其樂而已。蒼天有好生之德,我們除了在生死存亡、千秋大計、善惡之持上要堅持原則,分清立場外,是應該要有博大的包容精神的。在文藝上,我們更應該如此,眼界開一點,心境廣一點,於比較中辨真偽,於駁雜中見生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應該是更明、更高、更深、更久的開始狀態吧。
記得很久以前寫過一篇關於讀書的感言,抄錄如下。現在看來,斷是寫不出以前的「少年輕狂」了。但書生之風發義氣,也會如長江之水,一去不回了嗎?
《讀書感懷》
小小書本,閱覽古今興廢
方寸心田,咀嚼世道滋味
九州神馳,時空與我獨會
好書堪友,同褒同責,同笑同淚,同思同索,常慰心扉
合書頁,看世界
嘆世俗,深如海
蹉跎自身亦常嗟
心潮幾番合淚涌
男兒何事足榮懷
尚謙偏自傲,崇勤卻思逸
豪情壯志淡名利,瀟灑情懷願克己
惜時恨難繩系日,憤世何妨醉千回
書自如此,學總不易
幾番回味真善美
又幾番恨疾假惡丑
又幾番矛盾幾番徘徊幾番昏醉
望盡天涯,嘆書海渺渺
情懷能有多少?
㈧ 游戲沒有社會的實用價值,沒有強制的社會義務,不直接創造財富
這個說法比較片面,公務員本身也是勞動者,用自己的勞動去獲取報酬,只不過這種報酬是國家以法定的形式規定的,公務員本身不能參與經營活動,但其通過社會管理,保障社會秩序正常運行,其他社會成員在這種安定秩序下開展經營,並直接創造財富,這種財富的創造來源於社會的安定,事實上是來源於公務員的社會管理,公務員的社會管理和秩序保障間接創造著財富,試想一個混亂的社會,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社會,誰會安心開展經營,招商引資沒法進行,社會財富無從產生,人民大量失業,你還會認為公務員不創造任何財富嗎?我們說任何話做任何事都不能失之偏頗,不能否定別人的勞動,就像一個工廠,有生產者,同樣需要經營者和管理者是一樣的道理
㈨ 口才可以創造財富嗎
口才是屬於間接創造財富的工具,如果運用得刀那是可以提高你創造財富的質與量!至於你說怎麼去創造那就看你自己了,你屬什麼行業的?現在在社會中口才發揮最大的是銷售行業,這個行業的收入也是比較高的``你也可以去試試`
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