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歌德與席勒發明密碼

歌德與席勒發明密碼

發布時間:2021-12-12 12:36:31

㈠ 席勒和歌德是怎樣認識的

1794年,席勒與歌德結交,並很快成為好友。

㈡ 誰能告訴我席勒和歌德的故事

就人生境遇而言,歌德和席勒始終有很大的差距,歌德極盡榮華富貴,席勒時時陷入窘迫。

他們並不是一見如故,原因就在於差距,以及這種差距在兩顆敏感的心中引起的警惕。這種警惕,對旁人是一種永久的隔閡,而對知音,卻是一種慎重的准備。

席勒命苦,只享受這份友情十年。歌德比他長十歲,但在席勒死後又活了二十多年,承受了二十多年刺心的懷念。

在他們交往期間,歌德努力想以自己的地位和名聲幫助席勒,讓他搬到魏瑪來往,先借居在自己家,然後幫他買房,平日也不忘資助接濟,甚至細微如送水果、木柴,而更重要的幫助是具體支持席勒的一系列重要創作活動。反過來,席勒也以自己的巨大天才重新激活了歌德已經被政務纏疲了的創作熱情,使他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於是,這對友人,身居小城,開啟了歐洲文藝史上的一個時代。

他們已經很難分開,但還是分開了。上天讓他們同時生病,歌德抱病探望席勒,後來又在病床上得知摯友亡故,泣不成聲。席勒死時,家境貧困,他的骨骸被安置在教堂地下室,不是家屬的選擇,而是家屬的無奈。病中的歌德不清楚下葬的情形,他把亡友埋葬在自己的心裡了。

沒想到二十年後教堂地下室清理,人們才重新記起席勒的骨骸的問題。沒有明確標記,一切雜亂無章,哪一具是席勒的呢?這事使年邁的歌德一陣驚恐,二十年亡友的思念一種巨大的愧疚,愧疚自己對於亡友後事的疏忽。他當即自告奮勇,負責去辨認席勒的遺骨。
在狼籍的白骨堆中辨認二十年前的顱骨,這是連現代法學鑒定家也會感到棘手的事,何況歌德一無席勒的醫學檔案,二無起碼的堅定工具,他唯一藉助的,就是對友情的記憶。這真是對友情的最大考驗了,天下能有多少人在朋友遺失了聲音、遺失了眼神,甚至連肌膚也遺失了的情況下仍能認出朋友的遺骨呢?歌德找到了唯一可行的辦法:捧起顱骨長時間對視。這二十年前那些深夜長談的情景的回復,而情景總是有刪削功能和修補功能。於是最後捧定了那顆顱骨,昂昂然地裹捲起當初的依稀信息。歌德小心翼翼地捧持著前後左右反復端詳,最後點點頭:「回家吧,偉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

歌德先把席勒的顱骨捧回家中安放,隨後著手設計棺柩。那些天他的心情難以言表,確實是席勒本人回來了,但所有積儲了二十年的傾吐都沒有引起回應,每一句都變成自言自語,這種在亡友顱骨前的孤獨是多麼的強烈,蒼老的歌德實在無法長時間承受,他終於在魏瑪最尊貴的公侯陵為席勒找了一塊比較理想的遷葬之地。

誰知一百多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席勒的館柩被保護性轉移,戰爭結束後打開一看,裡面又多了一顆顱骨。估計是當初轉移時工作人員手忙腳亂造成的差錯。

那麼,哪一顆是席勒的呢?世上已無歌德,誰能辨認!

席勒,也只有在歌德面前,才覺得有必要脫身而出。在一個沒有歌德的世界,他脫身而出也只能領受孤獨,因此也許是故意,他自甘埋沒。

由此,令人明白世間本應有更多的傑出人物,只因為沒有足以與他們對應的友情,他們也就心甘情願地混同庸常,悄悄退出。

㈢ 歌德和席勒互幫互助共同完成了什麼作品

《威廉·退爾》,是席勒的的重要劇作。
戲劇取材於14世紀瑞士英雄獵人威廉·退爾的傳說。這一題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將其無私贈予席勒。席勒從未去過瑞士,卻將這一傳說詮釋得極為生動。瑞士人為了感激席勒,把退爾傳說發生地四州湖沿岸的一塊極為壯觀的巨岩石命名為「席勒石」。《威廉·退爾》以瑞士獨立斗爭為背景,在歌頌民族英雄的同時也歌頌努力爭取民族解放的壯舉,在歐洲范圍內引起極大反響。
除戲劇創作外,這一時期席勒還和歌德合作創作了很多詩歌,並創辦文學雜志和魏瑪歌劇院。歌德的創作風格對席勒產生了很大影響。1796年,兩人共寫了上千首詩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邁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這一時期成形的。

㈣ 歌德席勒/Goethe schiller

「Goethe Schiller」是「文藝復興的精神與外形復古的統一;懷舊;皮料的生命氣息;原始質感;粗獷;簡約;沉穩;牢靠」的象徵!
「Goethe Schiller」是British Goethe Schiller international dress Co., LTD (英國歌德席勒(國際)服飾有限公司)與長沙歌德席勒鞋業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都市戶外休閑鞋品牌;歌德與席勒是德國兩位最偉大的詩人,其畢生追求自由的精神被引入至Goethe Schiller的品牌理念。緬懷詩人,打破束縛;傳承文藝、哲思與自由,成為了Goethe Schiller品牌的核心價值。Goethe Schiller產品以高端的純手工頭層黃牛皮鞋為主打,同時搭配生產特定風格的城市戶外休閑男裝,手工牛皮包等。整體風格傳承並闡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哲思與自由精神,純粹,簡約,粗獷;原始質感,屬擁有特殊氣質的城市復古風尚。而Goethe Schiller品牌專賣店的裝修藝術則融入歐洲歌特式建築藝術,與後現代頹廢工業元素等一系列視覺與感觀創作,來闡釋後現代自由精神,堪稱是一件藝術精品。
【氣質與品質之旅】
1、 產品定位:
(1) 風格:都市戶外休閑
(2) 消費群體:20-45周歲性情文藝追求自由格調的工作人士。
(3) 產品差異化特徵(產品氣質):文藝復興的精神與外形復古的統一;懷舊;皮料的生命氣息;原始質感;粗獷;簡約;沉穩;牢靠。
(4) 產品精神:文藝;哲思;自由
(5) 品牌廣告詞:打破束縛

我們
手工牛皮鞋創作者
只為文藝、哲思
與追求自由的人士
創作純手工牛皮鞋
以及奉上尊貴的終生維護
這是准則
必將始終

2、 用料及技術定位:
(1) 工藝:純手工
(2) 用料:尊貴頭層黃牛皮;固特異耐磨汽車工業橡膠底
(3) 核心技術:全球領先獨特的鋼絲線繩三鎖圍手藝,皮面與鞋底的接合全程拒絕膠水,永久性不開膠,在製鞋業屬於重大技術突破。

3、 價格定位:
(1) 連鎖專賣店手工頭層牛皮產品:350-600元之間。
(2) 官網工廠直購尊貴純手工頭層牛皮定製產品:600-1600元之間。
Goethe Schiller產品以純手工頭層黃牛皮鞋為主,同時搭配生產特定風格的城市戶外休閑男裝,手工牛皮包等。產品風格介於傳統商務正裝與運動休閑之間,以歐美城市復古格調為主,鞋子透露出強烈的文藝氣質,又體現出粗獷、原始質感,大氣沉穩,呈現出現代都市休閑風格。
Goethe Schiller產品採用珍貴的頭層黃牛皮,純手工打造;擁有鋼絲線繩獨特三鎖圍手藝,全程無膠水,永久牢固。這項技術獨特,在製鞋行業中走在尖端,是一項技術突破,全球少有。
因此,Goethe Schiller品牌給每位消費者的承諾也是永久質保終生免費維護。
Goethe Schiller產品從設計與用料上均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即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文藝復興的精神與外形復古統一;粗獷、簡約、皮料的生命氣息與原始質感。

【品牌戰略】
1、引入歐洲品牌,賦予產品文藝氣質:公司當前已取得英國歌德席勒國際服飾有限公司授權,並取得英國政府公司議院的營業許可證書,且於英格蘭伍爾弗漢普頓市設立辦事處和派駐業務代表(專人常駐伍爾弗漢普頓負責英國公司事務對接);
擁簇歐洲文化背景的Goethe Schiller,承載著歐洲氣質進駐中國。

2、品牌傳承世界詩壇偉人—歌德、席勒(兩位德國著名詩人,生前也是一對最偉大的朋友)精神,搭建龐大的詩人文化系統,產品由內而外流露出文藝、哲思與自由的氣質。歌德.席勒,是世界文壇的偉人級人物,影響力和知名度有如一座豐碑,Goethe Schiller品牌最初源於歌德、席勒兩位偉人畢生追求的自由精神理念,使產品本身單純的買賣關繫上升到商品價值鏈中的最高端——傳承文藝、哲思與自由的精神。
因此,Goethe Schiller產品從設計與用料上均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即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文藝復興的精神與外形復古統一;粗獷、簡約、皮料的生命氣息與原始質感。
【自由之旅,Goethe Schiller的精神感召】

細膩地念懷過往
粗獷地想見自由
Goethe Schiller
這就是我

牢靠,所以永久質保
稀貴,因此終生維護
凡在Goethe Schiller定購任意一雙純手工牛皮鞋
均尊享製鞋人提供的永久質保,終生維護服務
直至您置換新鞋。而這一切都將是免費的
只因獨特的沉澱著歷史蒼桑的手藝,珍貴皮料
詩意與自由精神,以及被融入鞋藝創作者更多的內心感召
已然人鞋合一,Goethe Schiller手工牛皮鞋提供永久質保
對每一位尊客持久關懷,也是對每一隻鞋的創作者一份尊重
創作一隻Goethe Schiller皮鞋,並給予它終生維護
這不僅是責任與權益,更是創作者對自已每一隻都將是
獨一無二的作品的一線感情牽系,一種終生念想

頭層黃牛皮
純手工感悟,精湛而蒼桑
全球少有鋼絲線繩獨特三鎖圍手藝
全程無膠水,永久牢固
Goethe Schiller的皮鞋匠,是個獨特的藝術創作者
心靈滲透出深沉個性,在雙手間傳遞著精準、牢靠
原始的唯美,與蒼桑的文藝,純手工,珍貴的頭層黃牛皮
以及全球少有的鋼絲加線繩三鎖圍特固手藝
全程拒絕膠水,永久牢固
所有外在的粗獷,都透露出內在的細膩與稀貴
Goethe Schiller用詩人情懷,心靈感悟做鞋

無管時年如何逝走
人們的懷念從未中斷過
無管時尚如何穿行不息
人們始終想見最初與過往
牛皮;手工;牢靠;原始質感
以及一顆自由的心
這些足矣 因為
這才是穿著的最高時尚
這才是我的氣質
說過,胸中始終抱有詩人情懷
穿著當然一樣
文藝、哲思,與自由
這就是我的氣質
相信頭層黃牛皮的珍貴,相信純手工打制需要靈感
皮鞋匠是門藝術
相信歌德席勒,因為我始終追逐自由,更追求唯一

Goethe Schiller
品質在於牛皮與純手工的日久生情
一塊永不規則的頭層黃牛皮
賦予雙手與心,詩意的靈感
如是我們朴實的皮鞋匠說:世界沒有大同
我在創作,如同詩歌
因此,每一隻歌德.席勒皮鞋
都是自由的,也是唯一的

Goethe Schiller
穿著文藝,表裡自由
厭倦了被設定好的生活
拒絕為他人而活
城市一塵不變,我需要到處走走
打破事縛,輕裝上路
那些人來人往,與我毫不相干
無管跋山涉水,或是街巷人群
我需要到處走走
思考人生,堅持夢想

㈤ 誰能告訴我席勒和歌德的故事

就人生境遇而言,歌德和席勒始終有很大的差距,歌德極盡榮華富貴,席勒時時陷入窘迫。
他們並不是一見如故,原因就在於差距,以及這種差距在兩顆敏感的心中引起的警惕。這種警惕,對旁人是一種永久的隔閡,而對知音,卻是一種慎重的准備。
席勒命苦,只享受這份友情十年。歌德比他長十歲,但在席勒死後又活了二十多年,承受了二十多年刺心的懷念。
在他們交往期間,歌德努力想以自己的地位和名聲幫助席勒,讓他搬到魏瑪來往,先借居在自己家,然後幫他買房,平日也不忘資助接濟,甚至細微如送水果、木柴,而更重要的幫助是具體支持席勒的一系列重要創作活動。反過來,席勒也以自己的巨大天才重新激活了歌德已經被政務纏疲了的創作熱情,使他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於是,這對友人,身居小城,開啟了歐洲文藝史上的一個時代。
他們已經很難分開,但還是分開了。上天讓他們同時生病,歌德抱病探望席勒,後來又在病床上得知摯友亡故,泣不成聲。席勒死時,家境貧困,他的骨骸被安置在教堂地下室,不是家屬的選擇,而是家屬的無奈。病中的歌德不清楚下葬的情形,他把亡友埋葬在自己的心裡了。
沒想到二十年後教堂地下室清理,人們才重新記起席勒的骨骸的問題。沒有明確標記,一切雜亂無章,哪一具是席勒的呢?這事使年邁的歌德一陣驚恐,二十年亡友的思念一種巨大的愧疚,愧疚自己對於亡友後事的疏忽。他當即自告奮勇,負責去辨認席勒的遺骨。
在狼籍的白骨堆中辨認二十年前的顱骨,這是連現代法學鑒定家也會感到棘手的事,何況歌德一無席勒的醫學檔案,二無起碼的堅定工具,他唯一藉助的,就是對友情的記憶。這真是對友情的最大考驗了,天下能有多少人在朋友遺失了聲音、遺失了眼神,甚至連肌膚也遺失了的情況下仍能認出朋友的遺骨呢?歌德找到了唯一可行的辦法:捧起顱骨長時間對視。這二十年前那些深夜長談的情景的回復,而情景總是有刪削功能和修補功能。於是最後捧定了那顆顱骨,昂昂然地裹捲起當初的依稀信息。歌德小心翼翼地捧持著前後左右反復端詳,最後點點頭:「回家吧,偉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
歌德先把席勒的顱骨捧回家中安放,隨後著手設計棺柩。那些天他的心情難以言表,確實是席勒本人回來了,但所有積儲了二十年的傾吐都沒有引起回應,每一句都變成自言自語,這種在亡友顱骨前的孤獨是多麼的強烈,蒼老的歌德實在無法長時間承受,他終於在魏瑪最尊貴的公侯陵為席勒找了一塊比較理想的遷葬之地。
誰知一百多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席勒的館柩被保護性轉移,戰爭結束後打開一看,裡面又多了一顆顱骨。估計是當初轉移時工作人員手忙腳亂造成的差錯。
那麼,哪一顆是席勒的呢?世上已無歌德,誰能辨認!
席勒,也只有在歌德面前,才覺得有必要脫身而出。在一個沒有歌德的世界,他脫身而出也只能領受孤獨,因此也許是故意,他自甘埋沒。
由此,令人明白世間本應有更多的傑出人物,只因為沒有足以與他們對應的友情,他們也就心甘情願地混同庸常,悄悄退出。

㈥ 歌德如何結識的席勒

大學畢業後,歌德回到故鄉,1775年,他應邀到魏瑪宮廷做了樞密大臣,試圖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卻不幸碰壁。1786年,他秘密離開魏瑪,到義大利游歷,研究古希臘,羅馬藝術。回國之後,他對宮廷政治不再熱衷,而將興趣轉移到了文藝創作上。先後寫出了《伊菲革涅亞在陶洛斯》(1787)、《哀格蒙特》(1788)、《托考多·塔索》(1790)等劇作。1796年,歌德結識了席勒,兩位德國文化史上的傑出人物,開始了長達10年的藝術合作,他們相互幫助,彼此激勵,各自完成了其重要作品,並以他們的藝術成就,提升了德國文學和藝術的水平。

㈦ 歌德與席勒合作完成了哪些作品

1794年,歌德與席勒訂交,開始了這兩位偉大作家互相合作的10年。他們倆在魏瑪共同主辦劇院,主編文藝雜志,合作寫成了一批詩歌作品。1796年他們合作所寫的400多首警句詩,無情地諷刺了當時文化界的不良現象。1797年。他們又一起寫了一系列謠曲,其中著名的《掘寶者》、《魔術學徒》、《科林斯的未婚妻》等就是歌德此時創作的詩篇。

㈧ 歌德席勒的歌德與席勒

歌德(Goethe,Johann Wolfgangvon 1749~1832)德國作家、詩人。1749年8月28日生於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1832年3月22日卒於魏瑪。其生平和創作可分5個時期。
學習年代和狂飆突進時期(1765~1775) 1765年歌德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3年後因病回家。在萊比錫時期寫出了具有洛可可風格的抒情詩和戲劇。1770年去斯特拉斯堡繼續讀法律,翌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770年9月與赫爾德結識。在後者的影響下,他閱讀荷馬史詩、莎士比亞的劇本以及《莪相》等作品,並開始採集民歌。這時他寫出優美的抒情詩《歡會與離別》、《五月之歌》、《野地上的小玫瑰》等,開創了德國抒情詩的新時代。1771年8月回到法蘭克福,此後幾年裡除寫了《普羅米修斯》等許多詩篇外,還創作了劇本《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等,這些作品成為狂飆突進運動最為豐碩的成果。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很大程度上是根據作者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小說中的維特反對封建習俗,渴望真正的愛情,要求個性自由,並希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但他在鄙陋的環境、黑暗的現實中四處碰壁,不幸的愛情又給了他沉重的打擊,只好以死來求得解脫。作品以濃郁的詩意和強烈的感情表達了維特的痛苦、憧憬、他的多情善感和憤世嫉俗情緒,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建立合乎自然的社會秩序和平等的人際關系、實現人生價值的心聲。這部小說發表後引起青年人的強烈共鳴,立即風靡歐洲,奠定了歌德在國際文壇的地位。
魏瑪前期(1775~1786) 1775年11月歌德應魏瑪公國奧古斯特公爵的邀請來到魏瑪,擔任國務參議員等許多職務,1782年獲得貴族身分。他的職責有領導礦山開發、管理交通、領導軍事到負責水利、掌管財政等等,此外還要參加各種文藝活動。繁忙的公務,浮華的宮廷應酬和愛情的挫折,使他無法得到創作所需要的安靜和時間。和狂飆突進時期相比,他這時期的詩歌趨於平穩,對自然和人生由熱情的歌頌轉變為深入的觀察和探索以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歌德的《漫遊者夜歌》、《致月亮》等詩歌以及《魔王》、《漁夫》等敘事謠曲均作於這一時期。
義大利之行和法國大革命時期(1786~1793) 歌德為了擺脫使他感到厭倦和苦悶的宮廷生活,於1786 年9 月3 日改名換姓,悄然去義大利旅行。義大利明媚的風光和完美的希臘羅馬古典藝術使他陶醉。這期間他把《伊菲格涅亞在陶里斯》散文稿改為詩體,完成了悲劇《埃格蒙特》。前者借希臘神話中的人物表達自己的古典人道主義理想。後者取材於16世紀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史實,把埃格蒙特塑造成一個受人民愛戴的英雄。
1788年6月歌德從義大利回到魏瑪,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只擔任劇院總監,兼管礦業。同年7月與假花廠女工克莉斯蒂安娜·武爾皮烏斯相愛並同居,1806年正式結婚。義大利之行使他的詩風起了很大變化。他不再通過騷動不安的情緒來表現自然的原始力和激動的吶喊,而是追求古代歌德故居希臘羅馬藝術中體現的寧靜、純朴、和諧的美,以改造人的個性,實現古典人道主義理想,對詩歌形式也給予了更大關注。回魏瑪後寫的組詩《羅馬哀歌》中出現的羅馬少女福斯汀娜的形象同克莉斯蒂安娜的形象交織在一起,抒發感官享受,表明詩人身上正在覺醒的性愛要求。1789年完成了劇作《托誇多·塔索》。劇本通過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詩人塔索在宮廷生活中的遭遇,表達了歌德自己在魏瑪宮廷的苦悶和矛盾心情。劇中精明強乾的大臣安東尼奧和多愁善感、才華橫溢的詩人塔索正是歌德自己身上的兩面。
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歌德不贊成暴力革命,曾寫了一些嘲諷群眾和革命的作品。1792年歌德隨奧古斯特公爵參加普奧聯軍征法,翌年美因茨城響應法國革命,成立德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聯軍圍攻法國軍隊佔領的這座城市時,歌德又陪伴公爵參加了這次戰役。30年後,在1822年完成的《隨軍征法記》和《圍攻美因茨》中記述了這段經歷。
和席勒合作時期(1794~1805) 1794年7月底歌德與席勒結交,兩人從此頻繁交往,密切合作。他們的性格觀點雖然不同,但互相取長補短,彼此都受益匪淺。直至1805年席勒逝世的10年,是歌德繼狂飆突進時期後的第二個創作豐收期。除兩人合作創作的《諷刺短詩》及許多敘事謠曲外,歌德還寫了許多重要的哲理詩和表達文藝觀點的詩,完成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長篇敘事詩《赫爾曼和竇綠苔》和《浮士德》第一部。這便是文學史上狹義的德國古典文學時期,又稱魏瑪古典文學時期。
晚年時期 1805年5月9日席勒的逝世對歌德是個巨大的打擊,他覺得自己失去了「生命的一半」,創作受到很大影響。後來他重新振作起來,寫出《十四行詩》,出版長篇小說《親和力》。後者寫4個男女由於兩性間的吸引力的變化而重新組合的悲劇故事,詩人藉此來探討自發情感與道德規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帶有當時盛行的浪漫主義的影響。從1813年起歌德就研究阿拉伯、波斯的詩歌以及中國、印度的文學和哲學。1814年~1815年到德國南部旅行又使他恢復了青春,寫了許多優美的詩篇,後又加以補充,共240首,形成了《西東合集》這部重要的詩集。它和《中德四季晨昏雜詠》一樣,是詩人把西方和東方文化結合起來,融為一體的出色的努力。
1816年歌德的夫人逝世。這以後他潛心創作,完成了最重要的幾部作品。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從1777年開始寫作到完成,歷時50年 ,分為《學習時代》 和《漫遊時代》兩部分。主人公力求擺脫狹隘的環境,追求更高的理想,雖然走過迷途,但他不斷自我剋制,把握命運之舵,終於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理想。詩劇《浮士德》是他的代表作。寫成時間歷經60年。作品取材於16世紀關於浮士德的傳說。主人公的一生經歷了書齋生活的知識悲劇,和魔鬼靡非斯特訂約後,在魔鬼的引導下又經歷了愛情悲劇、政治悲劇、美的悲劇和事業悲劇等階段,從「小世界」到「大世界」,最後在改造自然的事業中得到滿足,在悟出人生真諦的瞬間死去。這是一位一心擺脫狹隘環境、不斷探索真理、追求崇高理想的巨人形象,他的一生反映了歐洲自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300年文化發展的歷程。
歌德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面也卓有成就,有所發明和發現。他是公認的世界文學巨匠之一,恩格斯稱他為「最偉大的德國人」,是文學領域里「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約翰·克·弗·席勒(1759-1805)出身於醫生家庭,學過法律和醫學。他是和歌德齊名的德國啟蒙文學家。席勒在青年時期,在狂飆突進精神的影響下,寫出了成名作《強盜》和《陰謀與愛情》,確立了他的反對封建制度、爭取自由和喚起民族覺醒的創作道路。 《強盜》反映了青年人對封建專制制度的反抗。在《強盜》第二版的扉頁上,席勒寫了「打倒暴紂者」的口號,並且引用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特的話:「葯不能醫者,以鐵治之;鐵不能治者,以火治之。」戰斗熱情極為強烈。恩格斯說這部劇作是「歌頌一個向全社會公開宣戰的豪俠的青年」。
《陰謀與愛情》是席勒的代表作,反映的是德國市民階級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劇中女主人公露伊斯的性格體現了當時德國進步青年反對封建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她所呼喊的「等級的限制都要倒塌,階級可恨的皮殼都要破裂!人就是人!」可以說是時代的心聲。恩格斯說這部作品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
以後差不多十年,席勒沒有從事創作,他轉向歷史和哲學的研究。在歷史研究中,他著眼於歷史發展中的民族運動。他是把歷史和當前德國社會問題聯系起來考察的。正是這樣,他後來的幾部歷史劇都是接古喻今,對德國社會進行批判和控訴。在哲學上,席勒是康德的信徒。
他的美學理論是唯心主義的。他在自己的美學著作《美育通信》中,強調通過美的教育來改造社會,並且虛構了一個由美學原則統治的國家。但是當他接受歌德的幫助後,就離開了唯心主義哲學。
席勒在「魏瑪古典主義」時期的文學創作並沒有實踐他的美學理論。席勒後期寫了《華倫斯坦》、《奧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爾》等重要劇本。
《華倫斯坦》是以三十年代戰爭為題材的,劇中主人公華倫斯坦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席勒在他身上反映了民族統一的要求,並指出了他失敗的原因。
《奧里昂的姑娘》 取材於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的女英雄貞德的斗爭事跡。 她使法國轉敗為勝,免於亡國之辱。
《威廉·退爾》取材於14世紀瑞士的英雄傳說,表現了反對封建暴君、爭取自由的要求。這三個劇本的主題意義都在於呼喚民族意識,號召民族統一。這是當時德國的時代要求。難能可貴的是,劇中還表現了人民群眾的斗爭和力量。這表明席勒的現實主義精神有所增長。不過,由於世界觀的局限和嚴重脫離社會斗爭實際,席勒的創作往往從概念和理想出發,因而形成「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這種「席勒」的缺陷。《堂·卡洛斯》是帶有這種缺陷的典型作品。

㈨ 歌德與席勒

歌德

德國著名詩人,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他生於法蘭克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是德國「狂飆突進」的中堅,1775~1786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他不但沒戰勝德國市民的鄙俗氣,「相反,倒是鄙俗氣戰勝了他」(馬克思)。於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只任劇院監督,政治上傾向保守,藝術上追求和諧、寧靜的古典美。1794年與席勒交往後,隨著歐洲民主、民族運動的高漲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他的思想和創作也隨之出現了新的飛躍,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1775~1828)。《少年維持之煩惱》寫一個反對封建習俗,憎惡官僚貴族,跟鄙俗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在愛情上更遭封建勢力摧殘打擊的少年維特憤而自殺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亨有世界聲音。《浮土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把浮士德寫成一個不斷追求、進取的理想人物;把他的知識、愛情、政治、藝術、副業等五大發展階段,都寫成以封建政體腐敗、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滅和「理性王國」藍圖之虛妄為主體內容的悲劇階段;成為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系。作品也因而跟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
文學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邁斯特》分《學習時代》和《漫遊時代》兩部,內容寫主人公走出家門尋求人生意義的故事,肯定實踐的重要意義,認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專業技能力社會造福。

只能幫這些了

㈩ 席勒和歌德合作完成了哪些作品

1798年,席勒和歌德倆合作寫了大量的警句詩——《饋贈》。次年又大寫敘事謠曲。席勒的著名敘事詩《潛水者》、《手套》、《波呂克拉特的指環》、《去鐵匠鋪的路上》、《伊比庫斯的鶴》等都是這一時期所寫。在席勒創作中,除了戲劇以外,這些作品佔有最主要的地位。

閱讀全文

與歌德與席勒發明密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