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是誰發明並使用了「民工」這個詞
中國大陸的農民工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開始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後農民開始大量湧入城市後漸漸出現的。從全國來看,最開始的農民工主要以建築業為主,接著就是製造業。改革開放以後農民工流動的規模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流動遷徙的形式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跨地區流動,隨著沿海地區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力的不足,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大量短期甚至長期遷移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這種人口流動也稱為「民工潮」;另外一類流動則是農民就近流動到快速發展的本地城鎮。
http://ke..com/view/43813.html?wtp=tt
民工定義的引申:
1.與「小姐」一詞共同淪落的還有「民工」。作為稱呼的「民工」一詞,其定義應該是准確的。不是嗎?農民做工人的活,所以稱之為「民工」。可是,今天的「民工」竟然帶有明顯的歧視色彩。「穿的跟民工一樣」、「民工檔次」等語句成了一些城市人譏諷別人的口頭禪。還有調侃的簡訊:「起的比公雞都早,乾的比毛驢都累,吃的比豬狗都差,拿的比民工都少。」可想而知,「民工」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低、形象之差絲毫不比「小姐」遜色。(雪兒,廬江碧波論壇 → 潛川之聲 → 碧波聚焦 → 「民工」和「小姐」 )
2.白領"民工化"令中產郁悶:薪水高卻感覺在底層:「在北京,我就是民工」,面對家鄉親友的艷羨,月薪六千的程序員小張委屈地說。高學歷、高收入、高素質,像小張這樣被定義為「中產階級」的年輕人,卻常常自稱「民工」。IT產業一馬當先,率先提出了「IT民工」的說法,「民航民工」、「畫圖民工」、「新聞民工」等說法接踵而來,而他們,實際上是籠罩著職業光環的航空員工、建築師、新聞從業者。大城市白領民工化的趨勢有增無減,「底層感」正在無可避免地侵蝕著新生的中產階級。(互聯網)
② 農民工潮興起的原因是什麼
民工現象雖然是城市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但過多的農民背井離鄉湧入城市卻有多方面原因(盡管農民工打工賺錢可以反哺農業)但對於農村長期發展的影響也是不利的。
形成民工潮的原因:
1農民天生是靠天生存,生作耕,死作葬,在土地里刨食成了他們的基本生活方式②。然而,土地的日益減少。土地政策的不明確,土地的收益性的減退,造成了農民對農業的發展缺乏信息,再加上,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過分地犧牲了農民利益,農業為工業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農民為國家建設作了巨大貢獻,農村為國家承受了巨大的負擔,農產品價格被壓的很低,造成了土地對農民來說在也不是聚寶盆,保險箱,而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農民紛紛舍棄自己的土地走進了城市,民工潮的隊伍一天天的壯大。
雖然近年來國家開始反哺農業,關注農民生活,採取了對農業補貼,取消農業稅等政策,但有關專家估算,農民增收的一大部分被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增長抵消了。所以民工潮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還將持續存在。
2、農村的基層民主實施過程中的弊端使農民感到靠自己聯合起來謀求幸福生活的願望成為泡影,是形成民工潮的又一原因。村委會選舉過程中的功利色彩和形式主義使農民對政治產生了冷漠的態度。
選舉後對村委會的監督缺乏切實可行的監督機制,對違法村幹部的查處在司法救濟過程中沒有設置法律規定。在有些鄉鎮。候選人被鄉鎮政府領導的任意操縱,已當選的村幹部被鄉鎮幹部的肆意任免,這些在農民心中形成了農民自己的自治不過是一件華麗的外衣罷了。農民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狀,只好走進城市尋求生活的希望。
3、城市和農村的資源利益分配的嚴重不平衡是民工潮形成的又一原因。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機會等方面。以上種種,國家在城市的財政支出和農村的支出是有天壤之別的,而這些差別最終都分配到了每一個農民頭上。
就在11月3日的南方周末刊登了甘肅省渭源縣委副書記李迎新的含淚寫下的《渭源縣代課教師狀況調研》寄給教育部的信,感動每一位讀者,其中有這樣一段話「被代課教師的貧困所震驚、執著所感動,為西部義務教育的普遍困境深深發愁。」,充分說明了農村與城市的資源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和農民生活的艱苦。
所以說,農民的沉重負擔和農民生存環境的惡劣長期以來得不到國家財政的支持,是農民大量湧向城市的重要原因,城市資源的豐富,城市的繁榮與農村的落寞形成了強烈對比,在農民心裡形成了「要死也要死在城市。下輩子不做農民」的心態,農民大規模的進城也就不足為怪了。
③ 農民工這個詞是誰發明的不都是工人嗎
農民工、合同工、正式工。
農民工:沒有什麼保障。自由,干一天算一天,沒有什麼保險、補貼,想干就干,不想干隨時可以滾蛋(老闆們都這樣說)。鬧好了得錢,鬧不好連路費都賠上。
合同工:在幾年合同期內,待遇和正式工一樣,有各種補貼、有臨時保險。合同到期,幹得好的可以續簽合同,幹得不好的還是倆字「滾蛋」。(工資有保障)
正式工:什麼都有,像各種保險(養老險、疾病險、意外險),補貼(高溫補、差旅補),獎金(月獎、年獎、季度獎)等等等等,物價上漲就能漲工資,老來還有退休金,一個月幾千塊。
農民工有什麼?干最累的、拿最少的。老來沒什麼退休金。
④ 「農民工」這一詞是誰提出的
【「農民工」的稱呼障顯中國時代的意義,它的產生時間不長,但卻含義深遠。有人考證應來源於來個官員的一時高興,本著關心進城務工人員的利益來創造出來。我們知道在毛時代,我們社會基本上兩個階層,即幹部和群眾。群眾包括工人、農民、軍人和知識分子,而農民就是群眾中的絕大部分,而且是個純粹的政治概念。而後,發展到上世紀70-80年代,城市基礎建設的需要,大量沉重工作在原來的幹部居多的城市裡,自然沒有人願意或者他的子弟去干,於是就從農村「招聘」臨時的工人,那是就稱呼「民工」,而且大家都很熟悉這個稱呼,但是也沒有人感覺他是貶義,因為社會絕大部分人不是幹部,都是農村來,包括鯉魚跳農門,特殊貢獻轉來,基本也還是接受「民工」這個稱呼,也沒有褒貶之分,可是後來到了90年代末,不知那個官員叫囂「農民工」是沒有地位的,我們要改善它。結果,不負責的媒體也隨之大叫「農民工」, 農民工的稱呼由之而來。而農民工就是農民身份的工人,有點拗口吧;原應是持有農業戶口的進城務工人員, 社會學家、三農問題評論家艾君近幾年年針對農民工問題提出一些看法和實施策略。他認為,要界定農民工問題,解決農民工問題,首先要弄清楚農民是什麼?農民如果是一種職業而非身份,該按照職業,也就是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人來界定農民。如果界定農民是一種職業,那麼「農民工」又是什麼呢?是種職業?是農民職業轉工人職業?是既做工人又做農民?那麼那些長期從事非農業勞動的農村人還是農民工嗎?他認為,如果說農民是一種職業,眼下提出農民工概念的本身就存在概念不清和語法的誤區。如果承認農民是種身份,那麼提出「農民工」的概念是成立的。到底何謂農民工呢?人們普遍認為指的就是農民工人,這當然是中國人的說法。在美國沒有農民這個稱謂,統稱為農場工人。從字面上分析,農民工人和農場工人好像差別不大,但是深究起來卻是兩個千差萬別的詞語。首先在身份上,農民工人的身份是農民而農場工人的身份是工人;其次在工作上,農民工人做的是城市裡的工作而農場工人乾的是農場里的活計。在我國實施多年的人口管理制度人為地將農民劃入了二等公民,農民相對於城裡人似乎與生俱來就要低人一等;而在美國,沒有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的說法,只有行業不同。他說,可見我們所說的「農民工」,實際是指「身在城市從事非農業工作的農業戶口的工人」。既然是工人了,享受工人所有應該享受的權利和義務,享受工人一視同仁的地位是合情合理和法律所不容忽視的。他強調,首先,「農民工」的概念就變成一個錯誤的提法。農民是職業,那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了,那麼農民工,不就成了「從事農業生產的工人」了嗎?可事實上,社會上把農民工指的是農業戶口,但從事著非農業工作的勞動者。從「農民工」一詞的盲目出籠,已經把「農民」給界定為一種身份了。也許「農民工」一詞的出台就缺少科學性合理性,也走入了概念的誤區。】以上資料轉自網易博客,參考資料: http://blog.163.com/wongwgy/blog/static/459191200971185453915/
⑤ 農民工 一詞是誰發明的,怎麼解釋
農民工
所謂的農民工,實際就是農民工人。農民工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農業戶口,但從事著非農業的工作;他們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傳統意義上講,他們既不是真正的農民,也不是真正的工人。於是眾多的學者們就乾脆給了他們一個有概括性的名字:「農民工」、「邊緣人」。
農民工是進城務工人員的同義詞,城市發展經濟的主力軍
⑥ 農民工的由來是什麼
民工」,什麼時候,我們這個以禮儀為本的泱泱大國,出現了這個詞!
肯定,不是以前的封建社會,更不會是奴隸社會,那時候,大家都是「奴才」。
當然,就只能是在發達而文明的現代社會!
幾千年以來,我們都是被金字塔壓在最底下的,除了天子、諸侯、王公、大臣、地主。就都是一樣的了,在農業社會的底層,是最大的團體,我們都把自己叫做「農民」或在前加個「伯伯」、「叔叔」的,因為大家社會地位相近,你販賣些東西、唱唱戲劇,大家還瞧不起呢!你做些手藝,總歸還是要種田的,並且我們大家自己也是會些的。
也就沒有什麼「中產階級」,也許,「白領」還是會有些的,在政府部門打打雜什麼的,也還是有的,但總歸是除了壓迫者,就是被壓迫者。
後來,封建社會沒有了,有了「新民主主義」思想了,經商也被逐漸認可了,工廠也有了,工人也就多了些起來,慢慢的,和農民有些脫離了。在上海等地,「白領」也就開始真正的有了。開始排斥「鄉下人」了。
新中國成立了,解放了,工人解放了,農民也解放了,也就這兩個主群體。構成了當時到改革開放前的新中國社會結構。
顯然,這個時候,農民伯伯和工人叔叔是平等的,貢獻都是同樣巨大的。雖然,也存在些「城鄉」問題,但並不嚴重,而且,毛主席還要「城鄉」打成一片,城裡人下鄉改造什麼的,好不紅火。基本上,這個時期,還是農業為主體的社會。農業還是第一產業!
畢竟,這樣是不行的,得改了,不然,還得走老路。必須得改,所以,開放了,改革開始了。
改什麼呢,當然是這種體制了,農業為主得逐漸改為工業為主,這樣才有競爭力,才能在開放而險惡的世界中有一席之地。
並且,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也可以知道,這樣能讓全體國民生活更好,更富裕!
那就改,先開放沿海,全國支援「深圳」、「海南」等特區,支持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內地省事主要出人,而這其中的主要又只能是「農民」,大家在這時候,稱為去「打工」,好不自豪的稱謂!可以不用種田了,可以象工人樣的,在工廠工作了。因為主要是在廣東,所以,又可以稱為「打工仔」、「打工妹」!
這次改革開放,是轟轟烈烈的,畢竟是在中國,多少億人的參與,每天跑在路上的「打工仔」、「打工妹」就是好幾百上千萬!
剛開始十幾年,建設主要為工廠需要的,是有限的,並沒太多住宅、寫字樓什麼的。「農民伯伯」去支援搞建設,也是有限的,不太多的。
但社會是朝前發展的,是進步的,必然,需求也就越來越多,也就轟轟烈烈!
起初,只是農民的兒子、女兒去支援工廠生產,成為「打工仔」、「打工妹」,後來,不行了大搞建設了,而兒女們根本不會,只會在流水線工作,想來,自己有些木工、泥工、粉刷等手藝,而又有些掙頭,又不耽誤農活,就出去了,做了。
可是,沒想到的是,城市現在和鄉下已經截然不同了,人心也是變的和毛主席時代完全不同了,他們開始有自己的「白領」了,有自己的「中產階級」了,更重要的是,他們比我們更有些錢了,有見識了,可以穿的乾乾凈凈了,體面了。和我們也就再不是稱兄道弟、姑子姐妹了,他們認為,自己理應更高些了!
也許,他們把知識這東西學的太雜了,必須得區分了,在田裡耕地和在腳手架上幹活的以及兩者兼而有之的,同自己比起來,是有些區別了,因為,再叫做「農民伯伯」或「農民叔叔」,自己是決難出金口的。
那就叫「農民工」,管他「伯伯」輩還是「爺爺」!簡稱「民工」!
⑦ 農民工的發展歷史
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以及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孕育著一種很特殊的過渡性社會群體,即農民工群體。
1、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國所形成的城鄉就業隔離政策,不僅是行政上的隔離,同時又是體制上的隔離,即不允許農村勞動力自由進入城市就業。在城鄉兩種就業體制的差別性還沒有完全消除的情況下,徹底啟動城鄉之間長期隔離的勞動力市場閘門,即建立全方位開放的統一勞動力市場,其風險性是不可忽視的。
2、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go-vern-ment對農民的自由流動和就業選擇權利的有條件認可,以及城鄉之間存在的明顯的收入差距,使得流向城市尋找就業機會的農民工呈日益增長的趨勢(目前已突破2億人)。
3、但是,至今還不能形成穩定的、制度化的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城市化機制,城市勞動力市場還沒有條件對農民工實行全方位開放,農民工和市民還不可能真正享受平等競爭的權利。在相當程度上還存在城市市民勞動力市場和農民工勞動力市場分割的狀況。
由於城市的開放性勞動力市場尚未完全確立以及go-vern-ment對市民就業採取不同於農民工的特殊保護制度,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市場性流動方式進入城市的農民工還無法同市民一樣,無條件地進入同等待遇的職業領域並獲得制度性工資。流入城市的農民工大多從業於勞動強度大、勞動條件差的非技術性行業,領取比一般市民相對低得多的勞動報酬,享受低得多的社會福利。
⑧ 農民工申請發明專利有什麼優惠
對於申時是沒什麼優惠的,但授權後國家會有一定補助。這個不分是不是農民工。
⑨ 我是一位農民工我自己發明了一項專利想找大公司合作,如何才能見到公司總裁呢
因為你要找大公司合作,說直白點就是想要有人投資。那麼就自己找中介機構進行專利申請。
首先申請專利保護。成功申請之後,你的專利投資方才敢購買或者風投。
其次專利申請下來後,可以交給中介機構進行專利轉讓或者風投,他們手頭有大量的人脈資源。可以快速幫你找到投資公司相關的人。
最後補充一句:不要期望找總裁,總裁不負責這個,一般一個企業有專門負責這塊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