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瓷器怎麼發明的

瓷器怎麼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12-12 05:51:35

⑴ 瓷器的發明者是誰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內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容器過渡階段的產物。

中國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高嶺土等燒制而成的傳統工藝、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製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藝發展的基礎上,於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創造出了原始瓷器。經過長期的改進,在公元 2世紀的漢代末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後,瓷器由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家,中國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國」的稱號。

在長期制陶燒瓷的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窯等技術,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藝體系。到東漢晚期,終於燒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國瓷器的出現,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⑵ 瓷器是誰發明的

瓷器的前身是原來始青瓷,它是自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 器類有罐和缽。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准了。

⑶ 瓷器究竟是誰發明出來的

中國人最先掌握了燒制細瓷器的技術,那大約是一千七百年之前的事情。然而,他們在這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候距今並不算久遠,是在15世紀——中國明朝的時候。

⑷ 瓷器的發明史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國,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國勤勞智慧的先民已經會製作和使用陶器。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志。先民把制陶用的粘土用水調合,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塑造成適合生活的容器,經火加熱到一定溫度,燒出比較堅硬的陶器。陶器的出現是人類最早通過化學變化將一種物質改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發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國又是世界上發明瓷器最早的國家。瓷器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世界物質文明的重大貢獻。瓷器的產生與發展,都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經過不斷改進原料的選擇和處理,提高燒成溫度和器物表面施釉,創燒出與陶器有別的原始瓷器。到公元二世紀的東漢後期,一種具有瓷質光潤、透光性較好,燒成溫度在1310℃左右,敲之聲音清脆的瓷器燒成了,並在浙江省大量出現,這是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中國陶瓷從新石器時代至南北朝,重點在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如陝西西安半坡的人面、鹿、魚紋盆;河南陝縣廟底溝的花瓣紋盆;甘肅永靖馬家窯的漩渦紋罐及半山、馬廠類類型的幾何紋罐。它們只用紅、紫、黑等簡單色調描繪出精奇瑰麗的彩陶,形成完美的統一體,至今仍令人贊美不絕。陝西秦始皇兵馬俑也是優秀陶器的代表作品,以及南京出土的青瓷羊、大蓮花尊等,都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燒制水平。 在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是中國陶瓷處於繁榮發展時期,唐代浙江越窯青瓷,河北邢窯白瓷馳名於當代,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特點。花瓷與絞胎等裝飾手法也在北方出現,進一步豐富了唐代瓷器的品種。而唐代三彩陶器是受漢代以來單色釉的影響,到唐代發展為黃、綠、白、藍、紫、黑等多種色彩,因為使用最多的為黃、綠、白三種色彩,故稱為唐三彩。在宋代是我國瓷器蓬勃發展的時期,各地涌現了數以千計的瓷窯,有汝、官、定、鈞、耀、龍泉、哥窯等以其獨樹一幟的特殊成就成為宋代最著名的瓷窯。它們對後世制瓷藝術有深遠影響。 而元明清時期,北方一些著名瓷窯有的停燒,趨向衰落,可是江南地區制瓷業則有很大發展,工匠來自四面八方,以景德鎮為中心,制瓷技術逐漸上升為全國制瓷的代表。到明代我國瓷器已達到成熟階段。清初制瓷技巧更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明代以青花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宮廷和民間用瓷均為青花瓷器為主,器型輕巧玲瓏,淡雅優美。在明代還出現了鬥彩、五彩等,反映了明代釉上彩繪的豐富裝飾品種。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礎上也有很大發展,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藍彩及金彩也出現在五彩瓷器畫面上,並創造了琺琅彩、粉彩等一些新的裝飾品種,色彩淡雅是它的特點,從而豐富了清代的瓷器裝飾,使中國陶瓷走向了輝煌。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火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黑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經900—1050℃火燒後,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自1912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後,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省區均陸續出土,它們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1953年首次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於甘肅東部和陝西關中地區。陶器以卷唇盆和圓底的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比較單純。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紋飾主要有:①動物紋,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合紋,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②幾何紋,多以抽象化的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演變而來,有寬頻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等。另外,在彩陶缽口沿的黑色寬頻紋上,飾有各種符號,可能代表著各種特殊的意義或某種特定的記號。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1953年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其分布區域為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另外還出現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體多呈三角形,給人以挺秀、飽滿、輕盈而又穩定的感覺。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3900年前後。其紋飾有:①植物紋,多呈旋花紋、葉狀紋。②動物紋,較少見,有蛙、鳥等形象。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④幾何紋,主要由圓點、鉤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的帶狀花紋。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於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村,其范圍可達青海、寧夏、四川等省區。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紋飾有:①人物紋,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繪有15人,分3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②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時代特徵的為旋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於甘肅和政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區,分布於甘肅及青海東北部。器形有短須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紋飾有鋸齒紋、網紋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尤以鋸齒螺旋紋、波浪紋、鋸齒紋最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蓋紐還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較生動。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縣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省。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較之半山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了彩陶。但其數量、規模和藝術水平已與上述文化類型有一定的差距。這些豐富多彩的陶器,充分體現了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統一。

比彩陶稍晚的胎質細膩,漆黑光亮、造型靈巧、薄如蛋殼的黑陶,把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工藝推向了頂峰。

黑陶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炤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原屬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其文化遺存,考古學界稱為「龍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這種典型的龍山文化,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是繼大汶口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區域以山東和蘇北地區為主。黑陶作為山東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器形品種較之彩陶更加豐富,亦漸規整。主要有罐、盆、盉、鬲、甗、豆、鬶、杯、鼎等。其造型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從生活實用出發,設計新穎巧妙,講求實效,且更具美感。如鬲是在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變鼎實心三足為空心三足,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時擴大了與火的接觸面積,縮短了炊煮時間;而鬲的造型也因3隻豐滿的袋足顯得尤為穩定和勻稱,並在穩定中透露出靈活的韻味。而由鬲演變來的鬶不僅形體奇特,且更能給人以美的意趣。造型上它可能受鳥類的啟示,很像一隻伸著長喙的鳥,亦有3隻豐滿的袋足穩定而立,然在形體結構上與鬲有所不同,它一側鳥喙式長流向上、向外伸展,顯得非常活潑、靈巧,與曲線的鬶相呼應,形成新的平衡,而使它既便於握持和提取,又便於傾倒器中之物,並富於形式美,成為黑陶工藝的傑出代表,體現了山東龍山文化的發達水平和制陶匠師高超的設計能力。其他像杯、豆、甗、簋等器物的設計製作亦頗具匠心。器物各部附件較之彩陶亦豐富多樣,如器蓋的增加,一蓋兩用,以動物作蓋等。

其他文化類型黑陶①早期龍山文化黑陶,器形有鼎、斝等,製作方法多取泥條盤築法。器體色灰質粗,紋飾有籃紋、繩紋、劃紋及堆貼裝飾。主要分布於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陝西關中等地。②晚期龍山文化黑陶,以河南後崗二期文化和陝西客省庄二期文化為代表。這時器形增多,有甑、甗、鬶、鬲、盉、罐、杯等,鼎、斝減少。典型蛋殼陶出現,紋飾以籃紋、繩紋為主,製作方法除泥條盤築法外,亦有模製和輪制。③良渚文化黑陶,分布於浙江北部、江蘇南部,良渚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特徵與龍山文化有相同之處,其黑陶亦較發達,器形有豆、盤、盉、尊、鼎、簋、壺等,多以輪制,表面打磨,黑而又光。

白陶用高嶺土燒制,質地潔白細膩。它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因製作技術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細,燒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處,因而使所燒器物愈加素凈可愛。白陶的器形多為生活用品,有壺、罍、觶、卣、簋等。其紋飾主要吸取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如獸面紋、饕餮紋、夔紋、雲雷紋、曲折紋等。其裝飾方法有刻紋和淺浮雕兩種。白陶的裝飾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構圖嚴謹而富於變化。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據殘片復原的商代白陶壺,其主體以淺浮雕雕出相對應的雙夔,底層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雲雷紋,底紋與淺浮雕層次分明,錯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諧,使器物顯得莊重華貴。白陶是當時奴隸主貴族使用的一種生活器皿,至西周漸漸消失。 在制陶工藝的基礎上,我們的祖先發明了瓷器。據考古材料證實,中國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瓷器,考古學上稱為「原始瓷器」。這種瓷器是以高嶺土作坯胎,在高溫火焰中焙燒,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色質呈青綠而略帶褐黃,紋飾有方格紋、直線紋等,裝飾方法有刻劃和模印等幾種。 到東漢時期,出現了成熟的瓷器,釉青瓷器胎薄而堅實,扣之有聲,釉色透明,呈淡青色或草綠色,還有在陶器上會有硃色與白色彩繪的彩繪陶器,圖案紋樣大多是幾何、植物、動物紋樣組成,瓷器的造型單純樸素,矮闊敦厚。

中國最早的瓷器都是青瓷(或稱青釉磁)。這種青瓷因釉中所含氧化鐵,經一定溫度的氧化焰,燒製成黃色,再在還原焰中燒成青色。而且燒制的器物種類繁多,造型也豐富生動。裝飾紋樣有鋪首紋、蓮花紋、聯珠紋、波浪紋等等,其裝飾方法十分豐富,有壓印、刻花、堆貼、塑飾、雕鏤、蘭彩。青瓷以其素雅、清麗、明凈的釉色和豐富多彩的裝飾及生動多變的器物造型,在中國陶瓷史上起到了決定作用。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已有很大發展。現存南朝《覆蓮小罐》,體積雖小,但造型簡朴優美,蓋面及器身均浮雕有覆蓮蓮瓣,蓋有荷葉梗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通體施青釉,泛黃,開細片紋,釉色晶瑩明澈。

隋唐時期,中國瓷器工藝有新的發展。隋代出現了邢窯白瓷。邢窯白瓷瓷胎體堅硬細薄,釉色潔白勻凈,有「類銀類雪」之譽。現存的隋代白瓷《龍柄雙腹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造型奇特,胎質潔白,釉面光潤,胎釉已經完全看不到白中閃黃或白中泛青的痕跡,可見其工藝之精細。唐代以越窯青瓷最為著名,它是中國唐、五代至宋初的瓷窯產品。越窯青瓷的生產除唐時隸屬越州的餘姚、上虞、紹興和諸暨外,現在的寧波、鎮海、鄞縣、慈溪、臨海和黃岩等地也仿燒越窯青瓷,實際上已形成一個以上林湖一帶為中心的具有相同風格的龐大青瓷窯系。 唐代越窯青瓷,其器物多以茶酒具為主,諸如茶甌、茶托、執壺、杯、盤等都是越窯廣為燒制的產品。其裝飾紋樣取材廣泛,有牡丹、蓮花、卷草、鸞鳳、鴛鴦、鸚鵡、飛雁、獅子、龍、魚、人物及山水等。而裝飾方法多用剔花、印花、劃花、堆貼等,堆貼以近似浮雕的手法,堆貼出各種紋飾。 五代時期越窯青瓷的生產規模更大。當時部分窯場為吳越的錢氏王朝所控制,成為中國陶瓷史上最早的官窯,它們專門燒制庶民百姓不得使用的所謂秘色瓷。吳越統治者就用這些精美青瓷,向實力強大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諸政權納貢,以期換取偏安的局面。由於這一政治上的特殊需要,五代的越窯更是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此時的秘色瓷從以往青中微微閃黃的一種不太成熟的色調,進而燒成比較純正的,有如一泓清漪春水般的湖綠色,而且釉層非常均勻,為宋代青瓷追求類玉似冰的效果,奠定了基礎。 越窯青瓷在唐、五代時期,產品除在國內銷售外,還不斷地向海外輸出,遠銷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和日本及東南亞等地。現在國外的一些古城遺址和古寺院中都曾發現過它的殘片。入宋以後,因其他瓷窯的發展,宮廷用瓷已無須仰仗於越窯,而其商品瓷在競爭中亦逐漸失去了市場,故至北宋中期以後,越窯日趨衰落,其盛名亦為其他青瓷窯所取代。

而唐代最為傑出的是唐三彩,它是以一種低溫多彩的鋁釉燒制的陶器。唐三彩具有淋漓變幻的色彩效果,形成了富麗堂皇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的製品分為器皿和俑兩大類,器皿的形體圓潤飽滿,俑類涉及廣泛的社會各階層的人物,人物造型精練概括,而動物形體塑造的比例准確,結構分明,生動傳神,成為當時唐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流傳於世。 宋代是我國瓷器工藝的高峰時期。瓷器生產呈現百花爭艷的繁榮局面,南北各地都涌現出許多生產優質瓷器的名窯,自古就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稱,事實上遠不止這五大名窯。這些名窯對中國制瓷工藝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鈞窯

地處河南省的鈞窯,它是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河南省禹縣神垕鎮,該地宋代屬鈞州,故名鈞窯。釣窯瓷器原屬青瓷系統,後吸取唐代花釉瓷器復色釉的技藝,通過燒制過程中的窯變,其釉色取得了絢麗多彩的效果。釣窯瓷器的種類主要有碗、碟、爐、瓶、花盆等,以後者的造型最為優美,且變化豐富,有圓形、海棠花形等樣式。瓷器的釉色一般為青中帶紅,即青釉中往往出現或深或淺的紅色,有的則是天青與玫瑰紫、海棠紅錯綜相間,似藍天中的紅霞,甚為美麗。鈞窯瓷器中出現的這種紅色,乃是釉料中加入了銅的元素所致,至於紫色則是青釉與銅紅釉相互熔合的產物。鈞窯以銅的氧化物為著色劑,經燒制後所呈現的紅斑、紫紅斑等復色釉,即窯變,突破了青瓷的單一色釉,使其形成對比妍麗的藝術風格,為宋代青瓷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 龍泉窯

龍泉窯是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其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極致。五代時受越窯、婺州窯和甌窯的影響而興起,至北宋中期,因越窯的衰落,而獲得進一步發展。又由於南宋建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其產品作為貢品及外銷量的激增等,遂使龍泉窯生產達到鼎盛時期。龍泉窯的瓷器品種有瓶、壺、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瓶的造型最為豐富。其瓷器釉色在南宋中期後,創燒出梅子青和粉青釉,從而形成龍泉窯自身的獨特風格。龍泉窯瓷器在裝飾上多採用堆貼、浮雕等方法,另外也有鐵褐色的斑點作裝飾的。 哥窯

地處浙江省的哥窯青瓷器是中國宋代瓷器。據記載,哥窯與龍泉窯同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南宋時有姓章的兄弟兩人,各經營一窯,其兄所營者,以「哥窯」名之,其弟所營者,則以地名名之。哥窯瓷器的釉色有粉青、米色、灰青、魚肚白等色,其中以粉青為正色。哥窯瓷器的主要特徵是釉面周身布滿龜裂紋片,即通常所說的開片,是釉和胎在冷卻的過程中,因收縮率的不同而呈現出大小不同、顏色深淺不一的特殊效果,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天趣。由於其龜裂紋理形狀和大小的不同,因而又有不同的名稱。如魚子紋,即紋片細小如魚子,而蟹爪紋則是由於紋片大而呈弧形的緣故,另外還有百圾碎、金絲鐵線等不同名稱,頗受人們的喜愛,是宋代青釉制瓷工藝的一種創造。除開片外,哥窯瓷器的釉中亦有出現大小氣泡的,稱聚球攢珠;也有葡萄紋銹斑的,稱為葡萄斑。哥窯的器物品種有爐、瓶、盤、碗、洗及文具等。 建窯

地處福建省,以燒黑瓷著名,是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故又稱水吉窯。建窯在宋代瓷窯中以燒制黑釉瓷器著名。其器物多為碗、盞等茶具。建窯黑瓷在燒制中,釉層里的氣泡將鐵質帶到釉面,在高溫下釉層流動,含鐵質的部分流成條紋,冷卻時便顯示出赤鐵礦的小晶體,從而形成多種不同的褐色斑紋。其中以兔毫釉和油滴釉為代表。兔毫釉是在漆黑發亮的釉面上,並排地閃現著銀色光澤般的絲條紋,其狀若兔毫,這種以呈現兔毫狀的結晶來代替藝術加工,其美妙處並不亞於採用刻、劃、印花和彩繪等方法所形成的裝飾效果。油滴釉以美麗的結晶紋著稱,是在烏黑的釉面上呈現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不規則的散布著,在日光的照耀下,會發出閃爍的光澤,使人眼花繚亂,猶如菜湯中的油滴晶瑩透亮。另外還有呈羽狀斑點的鷓鴣斑等。因北宋時期上層統治者喜用黑釉茶具鬥茶,而建窯瓷器又因釉色漆黑,利於鬥茶,而深受重視;被作為貢品供御府使用,使建窯瓷器聲譽大噪,不少瓷窯也爭相仿造。 汝窯

汝窯是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河南省寶豐縣境內,因寶豐在宋代屬於汝州而得名。汝窯本是一座燒制印花、刻花青瓷的民間窯場,其裝飾風格與陝西的耀州窯相仿。至北宋晚期,宮廷以定窯瓷器的口部無釉而為毛邊,不便使用,而命汝窯燒制供御用的青瓷,即史稱的官窯汝瓷。過去被譽為宋代五大名窯中的汝窯,就指此種瓷器。而民間所燒制的印花青瓷,現在一般稱為臨汝窯,北宋時專燒宮廷用品。汝窯胎土細潤,微帶紅色,釉料稠潤清瑩,如雨過天晴般的淡藍色,有細碎的開片,早期素麵無裝飾,高雅古樸,晚期有印刻花,別有情趣。汝窯因燒造時間很短,故流傳器物僅見盤、碟、洗、奩、尊、盞托。且均大不過尺,數量極小。汝窯瓷器不以裝飾紋樣為重,一般多以釉色作為美化器物的重要手段。 汝窯瓷器在燒制上已基本掌握鐵的還原性能,其釉色呈淡天青色(亦稱蔥綠色),它既有藍色之冷,又有綠色之暖,是一種寒暖適中,十分和諧的色調。這種青瓷所產生的清逸、高雅的色感,正是宋代上流社會的時尚愛好和審美趣味的反映。

官窯

官窯是中國宋代由官方經營、所燒瓷器專供宮廷使用的青瓷窯。其窯有2處:①北宋政和(1111—1118)至宜和(1119—1125)年間設在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窯址迄今尚未發現。②靖康之變後,南宋政權依北宋舊制在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設窯;繼續燒造,其窯在杭州的鳳凰山、烏龜山一帶,出土瓷片與文獻記載頗多吻合。官窯青瓷的釉色以粉青為上,其色調淡雅含蓄,紫口鐵足,並有蟹爪紋開片。 因其胎體中含鐵成分過多,故瓷胎均為稍帶褐色或紫色的黑胎器物。而紫口鐵足的形成,則是利用釉的流動,使口邊只掛有極稀薄的一層釉,薄釉在口部透出紫色的胎骨,足部也因無釉而呈現鐵色。紫口鐵足與罩在瓷器表面上的青釉相映,色彩上形成對比的效果,既破除了青釉一色的單調感,又賦予器物以莊重的情趣,從而使官窯器物愈發顯示出青瓷的韻澤。官窯瓷器一般很少施加紋飾,僅瓶類器物在頸、腹等部位有數道間距不等的弦紋,而整個器體則大面積素樸無飾,具有一種單純、明朗的感覺。 官窯器物大都是一些仿古的禮器,造型簡潔雅緻,干凈利落,加之周身裂紋,即開片和紫口鐵足,使器物倍增古樸典雅的情調。

定窯

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因曲陽在宋代屬於定州,故名定窯,是宋代名窯中唯一燒制白瓷的窯場。定窯所燒瓷器多為日用器皿,有碗、盤、杯、盒、枕、瓶、壺等品種。其瓷器體較薄,燒制時易變形,故多用覆燒。其瓷胎質堅硬細潤,呈乳白色,且白中閃黃,滑膩滋潤。在裝飾上,早期多素地,至北宋中期以後多飾以精美的花紋,其紋飾主要有植物紋,包括牡丹、蓮花、菊花等,另外還有鴛鴦、游魚及瓷孩兒枕等,形成優美生動、富於變化的圖案或器形。其裝飾方法主要有:①刻花,因器體較薄,故多用淺刻法,所刻線條有深淺之分,既有利於表現所描繪的物象紋飾,又豐富了白瓷的色調,其工具為竹片和刀,前者刻線較寬,後者刻線較細。②印花,用到有花紋印模,趁坯胎未乾時印出所需花紋,其中以模壓陽紋居多。由於模印,故使器體表面具有微妙的光線變化。印花瓷器線條更為精秀規整,紋飾繁縛細致,結構嚴密緊湊,所印花紋清晰、一絲不苟,加之乳白色的器體,給人以清麗素雅、柔美秀逸的感覺。另外印花器口部皆不掛釉,露出的胎體,成為毛邊,常鑲以金、銀扣,因而又使瓷器增添華美之感。③劃花,用類似梳櫛狀的工具,在器物表面上創出各種花紋。一般以魚紋、波水紋居多。其線條勻稱,自然。除白瓷外,定窯還燒制醬釉、黑釉和綠釉等瓷器。定窯瓷胎質堅細,器體很薄而輕,為避免燒制變形,採用扣燒的方法,所以口沿不施釉而是澀邊,然後以以金、銀、銅鑲口謂之「金銀扣」。定窯釉色潔白,在胎坯上先塗白色的化妝土,然後施色透明的牙白色玻璃釉。多以印花、劃花、刻花為裝飾手法,頗具特色。 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因北宋景德年間燒制的精美瓷器而稱今名。景德鎮窯自唐代起即燒制青瓷,至北宋時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味,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的新創。其色調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刻花者。靖康之變後,隨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許多制瓷工匠也隨之南下,他們帶來了定窯瓷器製作技術,在景德鎮仿製定窯瓷器。所產瓷器,胎體釉色純白如粉,有粉定之稱。受其影響,景德鎮窯所燒青白瓷,裝飾逐漸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紋樣的凹下處積釉稍厚而較青,胎薄的花紋在迎光下若隱若現,故又有影青、映青、隱青、罩青之稱。景德鎮窯青白瓷曾作為貢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種有碗、盒、盤、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狀,紋飾有牡丹、梅花、芙蓉、蓮花、鴛鴦、魚、鴨及兒童形象等,其裝飾方法為刻花、劃花、印花和貼花等種類。 到了元代,景德鎮窯繼續發展,已成功地燒制出了青花、釉里紅、紅釉等品種,並逐漸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獲得了空前發展,由於原材料的豐富和工匠技藝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種、器物類型,以及造型、裝飾等方面較之前代,均有極大的豐富、提高和創新,成為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鼎盛期。清代後期至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盪,景德鎮窯的制瓷業出現凋零或停滯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重獲發展。目前景德鎮窯在繼承傳統工藝,恢復傳統品種,創造新的品種樣式等方面,進行廣泛深入地探索,並已取得了突出成就。 元代景德鎮窯還發明了釉里紅瓷器,這是一種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的瓷器,稱作「釉下彩」。由於釉里紅的銅紅不易控制,燒制難度大,因而能達到純正紅色的釉里紅瓷器很少,故屬名貴瓷器。在釉里紅瓷器的基礎上,明代燒成了鬥彩和五彩等瓷器。鬥彩瓷的主要成就是開創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新工藝。鬥彩是中國明清時期的彩瓷,又名豆彩。鬥彩有兩種含義;①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拚鬥在一起;②青花和彩爭奇斗艷。它是先以釉下青花繪出主要花紋,燒成後再在釉上彩繪或用多種彩釉填染,最後入爐烘烤而成。裝飾花紋多為花果雞蟲人物等,成化後的「鬥彩」,色彩絢麗極至。如《鬥彩畜土圖杯》、《鬥彩花蝶紋蓋罐》。根據傳世瓷器研究,鬥彩創始於明成化年間,它的出現是受景泰藍工藝啟迪的結果。鬥彩是在坯上用鈷料勾畫紋飾的輪廓,上釉燒後呈現白釉藍色紋飾的輪廓線,與景泰藍用銅絲盤成雙線紋焊接在銅胎上具有相同作用。 鬥彩是在青花雙勾線內填各種色彩,景泰藍則於銅絲雙線之內填各種色料,兩者用料不同,工藝也相異,然而紋飾效果卻異曲同工。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種,「五彩」含多種彩色之意。就是以褐黑色代替青花勾描輪廓,或直接在釉上進行彩繪,顏色趨向濃艷,對比鮮明,絢爛多彩,瓷器造型追求復雜的變化,有的瓶身鏤空成圖案,再施五彩,成為玲瓏剔透的通花瓷。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現存萬曆五彩鏤空雲鳳紋瓶,紋飾復雜,但層次清楚,且集彩繪、浮雕、鏤雕於一體,紅艷奪目,十分絢麗。 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工藝達到了頂峰。這時期除了青花瓷的燒造工藝有了進一步提高,使青花瓷的色澤更加鮮艷,層次更加分明,五彩瓷的色彩更加豐富外,還創造了極其名貴的琺琅彩瓷器。

琺琅彩是中國清代專供御用的彩瓷。又名瓷胎畫琺琅。系仿照銅胎畫琺琅的特徵燒制的,是在紅、黃、藍、綠等色地上繪以花卉紋飾。初使用西洋琺琅料,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六年(1728)在造辦處琺琅作內仿煉西洋琺琅彩成功,自此即使用國產琺琅彩。琺琅彩瓷器用景德鎮御窯廠燒好的薄胎白瓷,由造辦處琺琅作的景德鎮名畫師從事描繪,紋樣都是指定的畫稿,畫好後再入爐火烘烤而成。 琺琅彩瓷器的底部均書寫年款,有藍色、胭脂色堆料款及青花款,字體有楷、篆書兩種,書4字者為「康熙或雍正御制」,書6字者為「大清乾隆年制」。琺琅彩料的主要成分是硼酸鹽和硅酸鹽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琺琅彩中,加入適量的金屬氧化物色素,即可成具色澤的琺琅料。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康熙琺琅彩料做過分析測定,初步確定著色原素為:黃色為銻、鐵,藍色為鈷,白色為砷,鮮紅為金,粉紅為金、砷,紫色為鈷、金。在這基礎上,又創造了比五彩瓷更嬌

⑸ 瓷器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⑹ 中國瓷器發明於哪個朝代並以什麼為標志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一般稱其為「原始瓷」。最早見於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國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從中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通常把胎體沒有緻密燒結的粘土和瓷石製品,不論是有色還是白色,統稱為陶器。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分稱為「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為「釉陶」。


(6)瓷器怎麼發明的擴展閱讀

中國瓷器早在唐代即沿陸路和海路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在朝鮮、日本、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的許多地區都有出土,在巴基斯坦的布拉明那巴德、埃及的福斯塔特古遺址中均有發現。

宋代海運發達,在通往亞非的交通線的主要地區,均發現有中國青瓷和青白瓷。宋人趙汝適撰寫的《諸蕃志》,記有近20個國家與中國交易瓷器。元代對外貿易進一步擴大,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出口,受到廣泛的歡迎。

明代鄭和(1371~1435)開辟了橫渡印度洋通往非洲東海岸的航路,中國瓷器行銷更廣。與鄭和同行的費信(1388~?)在《星槎勝覽》中記述,進行瓷器交易的有20餘國。

歐洲先是由阿拉伯商人販去中國瓷器,16世紀葡萄牙、荷蘭商人來中國販運。近人考察,1602~1682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販運的中國瓷器即有1600萬件以上。

中國制瓷技術最早傳播到朝鮮和日本。朝鮮在10世紀初即已仿造越窯、汝窯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來中國學習制瓷。11世紀中國制瓷技術傳到波斯,又從波斯傳到阿拉伯,15世紀傳到義大利及歐洲其他各國。14~15世紀中亞、歐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國風格。

⑺ 瓷器起源你了解多少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

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掌握了制陶技術,到了商代已出現了瓷器的雛形。當時已有一種青釉器,燒制的溫度可達1200℃左右,釉下刻有各種紋飾,如雲雷紋、水波紋、葉脈紋、圓點網紋等。器形則有尊、瓮、罐、缽等。這種原始青瓷在江南及北方多有出土。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發明了胎置的輪製成型法,胎壁較薄,其器物的形體也更均勻、規整。秦漢時的瓷器,仍屬原始青瓷,東漢以後,基本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青瓷。當時的青瓷窯主要在浙江上虞、餘姚紹興等古越國一帶,因此青瓷也稱為越窯器。三國、兩晉時,這里成了全國燒瓷業的中心,大量燒制碗、碟、罐、壺、盆、盤、洗、杯、等,並少量的文房用品。瓷器在人們生活中逐漸取代了金屬和漆器而成為日常器皿的主流。

⑻ 瓷器在中國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1、「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汝、官、哥、均等窯。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朴,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2、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⑼ 瓷器是誰發明的

瓷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由陶器慢慢演化而來,最早的瓷器是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之久。

⑽ 陶瓷是誰發明的

上古時代已有遠古人類發明並開始使用陶器了,至於陶瓷於哪年被誰發明無從考證。

陶瓷發明及發展歷程如下:

商周時期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是原始青瓷的發生發展階段。當時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嶺土做胎子的原料,這一方面提高了燒成溫度,使胎質堅致,不滲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顏色由深變淺,提高了潔自度。器表施一層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溫釉,經過1200.c以上高溫燒制後,胎釉結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備了瓷器的條件。但當時製作工藝水平低下,胎中還是有一定量的鐵成分,在略低的溫度中燒結,顏色較深,透光性較差。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東漢時期原始青瓷製作精細,胎多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盤。罐。盤口壺等成為主流。東漢青瓷在造型和裝飾上與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等方面則有本質的不同。東漢青瓷胎質緻密堅硬,胎色多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較高,敲擊聲音清脆。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僅個別有剝釉,積釉現象;釉色青綠,也有些為青黃,但釉面勻凈。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技術迅速發展。瓷製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五代時的陶瓷造型則較多地沿襲了唐代風格。

(10)瓷器怎麼發明的擴展閱讀:

陶瓷的保養

1、 日常清潔可用家用洗潔精。

2、 用肥皂加少許氨水或先用等量亞麻子與松節油的混合物,去污性更強,可將瓷磚擦的更有光澤。

3、 如將濃茶或墨水等染色性強的液體灑在磚上面,應立即擦洗干凈。

4、 定期為拋光磚打蠟,取得持久保護作用,時間間隔2—3個月為宜。

5、 如磚面出現少許劃痕,在劃痕處塗牙膏,用柔軟的干布用力擦拭可以把劃痕擦乾凈。

閱讀全文

與瓷器怎麼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