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匈奴人的發明

匈奴人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12-12 02:58:53

Ⅰ 請高手介紹匈奴

匈奴人是來自中亞蒙古大草原一帶的游牧民族,可能由於氣候的改變,他們從公元第三世紀開始,就往西方遷移。他們是天生的騎手,非常熟於馬背作戰,並且善於使用長矛和弓箭。常常,他們一家大小帶著成群的牧馬和牲畜到處遷徙,尋找可以安身的新牧地。他們在軍事上剽悍精練,一路披荊斬棘,所向無敵。不過,他們之所以會發動一波波西遷的浪潮,是因為他們本身也受到其它民族的攻擊和趕離的緣故。這個骨牌效應,讓龐大的人口往西方涌進,在君士坦丁堡和東羅馬帝國,甚至多瑙河與萊茵河地區,造成難以解決的問題。最後在公元476年,終於推翻了西羅馬帝國。

匈奴人一直在尋找他們的理想居所,後來就定居在東歐洲的匈牙利大平原上,以依傍提蘇河的斯基特城為他們的大本營。由於他們需要非常遼廣的草地,為馬匹和牲畜提供足夠的飼料,匈奴人就以結盟或征討的手段,控制了大片的平原,范圍從俄羅斯的烏克蘭山地,橫跨到法蘭西的萊茵河。

匈奴人是優秀的騎手,他們從孩童開始就接受訓練,有些人更認為馬鐙是他們發明,因為它可以讓騎手平握著槍俯下攻擊,從而增加作戰能力。他們的機動性高,可在一天之內多次替換馬匹,好讓他們不斷前進,使敵人聞風喪膽。他們另一個利器就是復合彎弓,它比西方所使用的弓更勝一籌,可踩著馬鐙前後左右開弓。他們戰術的特色就是令人震驚而且讓人喪膽的閃電攻擊。他們是一支輕騎部隊,而其政治組織需要有一位強大的領袖,才能帶領他們去達到目標。

在阿提拉的統治期間,匈奴人的勢力達到了巔峰。在公元433年,他就成為匈奴人的領袖,並開始往俄羅斯的南方和波斯,發動一連串的攻擊。在兩次重要的攻擊中,造成極大的恐慌和破壞之後,他就接受了貢金,然後把注意力轉往巴爾干。公元450年,西羅馬帝國成了下一個目標,他帶領10萬大軍,橫過梅因斯北部的萊茵地區。在往前推進100里的途中,掠奪在今天法國北部許多的城鎮。當阿提拉圍攻奧爾良城的時候,羅馬將軍阿哀契烏斯,就率領由高盧人和羅馬人所組成的軍隊對抗阿提拉。在最重要的薩隆一役,阿提拉雖被擊敗,但一息尚存。

薩隆的戰敗被認為是史上至為關鍵的一場戰役,因為基督教的信仰很可能就此在西歐消失,並且由亞洲的民族來統治這個地方。

阿提拉後來入侵義大利,尋找新的掠奪目標。當他進入義大利之後,很多難民紛紛往沿岸的島嶼逃難,根據過去的說法,威尼斯就是由這些難民所建立。盡管羅馬的力量已經衰敗,而且他們的重要部隊仍然在高盧,但由於匈奴人在義大利征戰連連,再加上疾病和飢餓,使得他們的力量也同時衰退。在一場十分重要的會議中,阿提拉與教皇李奧一世會談,並同意撤退。

阿提拉在公元453年逝世之後,因為沒有一位強大的領袖能夠統一匈奴各部落,匈奴帝國也就隨之瓦解。帝國所統治的民族起來反抗,匈奴的各部落之間為了爭奪領導權,時有沖突發生。最後,他們終於消散在另一波由亞伐人主導的入侵浪潮之中,也同時在歷史的舞台上消失。

Ⅱ 匈奴史上最有成就的單於,他發明了哪種武器,打遍天下無敵手

我們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中原人的領袖是皇帝,而匈奴人的領袖是單於。歷史上匈奴的歷代版單於之中,權最有名聲的要數「冒頓單於」了,他不僅能夠帶兵作戰,而且還有智謀,在位期間統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極為強大的匈奴帝國。相傳冒頓不僅打仗特別的厲害,搞起發明來也很厲害,他曾經發明了一種武器,據說打遍天下無敵手。


每次在作戰的時候,只要冒頓單於把箭射向了哪裡,手下的士兵就要一擁而上,把目標擊潰,所以說,冒頓單於很快就擴大了自己的版圖。因此這個武器在戰場上起到了一個發號施令的作用,起的是凝聚人心的作用,作用巨大。

Ⅲ 歷史上的匈奴人哪兒去了呢

匈奴人,來歷不明,有人說是夏朝遺民,也有人說是中亞白種人。匈奴強盛後,便不斷南侵,早在戰國時期,北方的燕趙等國就飽受匈奴侵襲之苦。到了漢武帝時期,他不甘一邊受匈奴勒索,一邊被動挨打,於是決定主動出擊,經過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後,匈奴終於瓦解,再無力與中原政權挑起大規模戰爭。後來,一部分匈奴人南下歸降,漢朝將他們安置在關內,這一部匈奴人此後先後融入到鮮卑、契丹等民族中。而另一部分匈奴人則因在蒙古高原無法立足而西遷,他們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經過中亞後,便沒有了相關記載,沒有人知道他們去了哪裡。

直到幾百年後,一個叫阿提拉的匈奴人出現在了歐洲草原上,人們才發現匈奴人已經到了歐洲。阿提拉被西方人稱為「魔鬼」,他的出現幾乎摧毀了東歐文明。不過,短暫的榮耀過後,隨著阿提拉之死,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再次消失。曾有人認為,現代匈牙利人是古匈奴人的子孫,不過據科學鑒定,匈牙利人實際上是當地原住民族的後裔,與匈奴無關。因此,也許世界上還有一些帶著匈奴人基因的人存在,但「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整體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了。

軍事良將李牧破匈奴經過

李牧是個人才,歷史上很有名的軍事良將。他是趙國人,趙國北部不安定,因為有敵人啊。那麼敵人是誰呢?就是大家熟悉的匈奴人。

然而匈奴政權由於他們本性好戰,致使內亂不斷,匈奴內部彼此爭奪統治權,漸漸使得匈奴實力開始衰弱,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周邊曾被侵犯欺壓的國家乘機反攻,匈奴國逐漸被瓦解削弱,部分勢力往西邊遷移,南匈奴開始向漢族主動示好,後來南匈奴南下進入中原,與漢族融合在漢族統治地區建立了政權,逐漸被漢化。

Ⅳ 匈奴的貢獻和在我國中有沒有匈奴族

匈奴 原本是活躍在中亞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從公元3世紀開始了漫長的西遷。匈奴人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匈奴的騎兵擅長使用長矛和弓箭作戰。為了找到新的適合放牧的草原,匈奴人帶著家眷和大量的馬匹牲口開始了遷徙。匈奴軍隊有著強大的力量和嚴明的紀律,他們以不可阻擋之勢掃清了西遷路上的所有障礙。當地的民族為了躲避恐怖的敵人而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從而掀起了一陣巨大的遷徙浪潮。這一連鎖反應由君士坦丁堡和東羅馬帝國一直延伸到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最終在公元476年淹沒了西羅馬帝國。
匈奴人終於發現了所喜愛的土地,他們定居在匈牙利平原,在蒂薩河畔的塞格得城建立了自己的大本營。匈奴人需要廣闊的草原來放牧他們的馬群和牲口,從這一片區域開始,匈奴人通過同盟或是征服的方式控制了由俄羅斯的烏拉爾山直到法國的萊茵河之間的區域。
匈奴人是馬術精湛的騎手,從少年時期就開始接受訓練,一些歷史學家相信正是匈奴人發明了馬鐙,增強了騎兵在持握長矛沖鋒時的戰鬥力。匈奴騎兵的機動能力使敵人帶來感到恐懼,他們每天要更換幾匹戰馬以保持這一優勢。匈奴人的第二個優勢是他們使用的復合弓,遠遠超過了西方的任何同類武器。站立在馬鐙上,他們能夠向前後左右各個方向發射弓箭。匈奴人的戰術是令人驚異的閃電般的突襲,並因此而帶來恐怖。他們是一支由輕騎兵所組成的軍團,他們的行政體系需要一名偉大的領袖來統率整個部落。
在阿提拉的統治時期,匈奴的強盛達到了最高峰。阿提拉於公元433年即位,很快就對南俄羅斯和波斯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的突襲,不久後他將目光投向了巴爾干半島,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恐怖和嚴重的破壞,突襲者們在接受了當地統治者的賄賂之後才決定撤離。在公元450年,阿提拉轉而進攻西羅馬帝國,他帶著大約十萬名戰士渡過了美因茨北面的萊茵河。在向前推進的100英里以內,匈奴軍團洗劫了位於現今法國北部的大部分村莊。羅馬將軍阿提紐斯組織了一支高盧羅馬軍團以抵抗正在圍困奧爾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呢的大決戰中,阿提拉終於被打敗了,盡管匈奴人的戰力沒有被完全毀滅。
阿提拉在查隆丕呢的戰敗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之一,這場戰役阻止了整個基督教的覆滅和游牧民族控制歐洲的嚴重後果。
阿提拉隨後入侵了義大利,尋找新的戰利品。當他統率著部隊進入義大利境內的時候,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向了沿海島嶼的安全地帶,並按照傳統慣例建造了港口城市威尼斯。盡管羅馬人在戰斗中遭受了極大的損失,他們的主力軍團留在高盧的土地上,匈奴人也同樣顯得脆弱不堪,不斷的戰斗、疾病和義大利境內的飢荒使得戰力消耗殆盡。在阿提拉和羅馬教皇聖 里奧一世進行了一次重要會面之後,他同意了撤出義大利。
公元453年,阿提拉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在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人之後,曾經稱雄一時的匈奴帝國面臨著崩潰的邊緣。異族的奴隸紛紛起來反抗,不同的派系為了爭奪統治權而激戰不休。匈奴帝國最終由於汪爾達部落等新敵人的入侵而滅亡,從歷史的長河中消逝不見。
當伊朗人種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薩爾馬特人)占據著草原地帶西部即南俄羅斯時,無疑地還包括圖爾蓋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亞;草原地帶的東部是處於突厥-蒙古種民族的統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統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國人所知。匈奴一名與後來羅馬人和印度人稱呼同一蠻族的名稱(Huns〔Hunni〕和Huna)是同詞源的。可能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才在中國編年史上清楚地記載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紀時已經被中國人稱為嚴狁。更早一些的時候,他們可能被稱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在歷史的黎明時期,中國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當時居住在中國邊境上,即在鄂爾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馬斯佩羅推測:所謂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紀時已經歸降於趙國。趙武靈王(大約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從他們那裡奪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區),實際上還奪取了今鄂爾多斯北部地區(約公元前300年)。正是為了有效地防範這些游牧民的進攻,秦國(陝西)和趙國(山西)的中國人都改他們的重車兵為靈活的騎兵。這一軍事改革帶來了中國服裝上的徹底變化;弓箭時代的長袍被從游牧民那裡學來的騎兵褲子所取代。從游牧民哪裡,中國武士們還模仿了羽毛裝飾的帽子、"三尾服"和後來對名為"戰國時期"的藝術起到很大作用的"帶扣"。也正是為了防禦匈奴,趙國及其鄰近諸國的中國人開始沿其北部邊境壘起最初的城牆,後來秦始皇統一和完成了城牆的建築,成為了長城。
據司馬遷記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匈奴似乎成為一支統一的、強大的民族,他們由一位名叫單於的首領統帥著,單於的全名漢文譯音是撐犁孤塗單於,中國人把這些詞解釋為"像天子一樣廣大的首領"。在這些詞中可以發現突厥-蒙古語詞根,特別是"撐犁"是突厥-蒙古語詞(Tangri,天國)的譯音。在單於之下,有兩個最大的官職,即屠耆王,意為左右賢王。漢文譯音"屠耆"與突厥字(doghri)有關系,意思是"正直的"、"忠實的"。就基本上以游牧生活為主的民族所能談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單於住在鄂爾渾河上游的山區,以後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這兒。左賢王--原則上是單於的繼承人--住在東面,可能在克魯倫高地。右賢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爾伯特·赫爾曼認為的那樣,在杭愛山區、今烏里雅蘇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統治集團內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然後是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這個游牧民族,在行進時被組織得像一支軍隊。一般行進的方向是朝南,這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已成為習慣;類似的現象在匈奴的後裔、6世紀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以看到。
中國人描繪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徵,我們在他們的繼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爾概括道:"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胡須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頭部除了頭頂上留著一束頭發外,其餘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長齊小腿的、兩邊開叉的寬松長袍,腰上系有腰帶,腰帶兩端都垂在前面,由於寒冷,袖子在手腕處收緊。一條短毛皮圍在肩上,頭戴皮帽。鞋是皮製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在踝部捆紮緊。弓箭袋系在腰帶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吊在腰背部,箭頭朝著右邊。"
上述服裝的一些細部,特別是裹齊踝部的褲子,對匈奴人與斯基泰人來說都是共同的。有許多習慣也是相同的:如葬禮上的犧牲。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在酋長(或首領)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於匈奴人,其人數達到上百或者上千。希羅多德(IV.65)記載,斯基泰人將敵人的頭蓋骨在沿眉毛平處鋸開,在外面用皮套蒙上,裡面嵌上金片,作為飲器使用。《前漢書》證實了匈奴人中有同樣的習慣。這一習慣特別是從老上單於用月氏王的頭蓋骨來飲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確實,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頭看作戰利品的。希羅多德(IV.64)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韁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
在匈奴的後裔,即公元第6世紀的突厥人中,一個戰士墳墩上的石頭,其數目是與他一生中所殺敵人的數目成比例。這種嗜血性的風俗也同樣盛行於印歐種和突厥-蒙古種的游牧民中。斯基泰人用敵人的血灑在插在一個小土堆上的神聖的短彎刀上,以及喝一杯被他殺死的第一個敵人的血。匈奴人在訂盟約時,要用人頭蓋骨製成的容器喝血。在悼念死者時,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用小刀把臉劃破,"讓血和淚一起流出來"。
像斯基泰人一樣,匈奴人基本上是游牧民,他們生活的節奏也是由他們的羊群、馬群、牛群和駱駝群而調節。為尋找水源和牧場,他們隨牧群而遷徙。他們吃的只是畜肉(這一習慣給更多是以蔬菜為食的中國人很深的印象),衣皮革,被謝裘,住氈帳。他們信奉一種以崇拜天(騰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為基礎的、含混不清的薩滿教。他們的單於或者最高君主,在秋季召集全體匈奴人(這個季節馬最壯)課校人畜。所有的中國著作家都把這些野蠻人描述成頑固的掠奪者,他們會出其不意地出現在耕地邊緣,侵襲人畜和搶劫財產,然後在任何還擊可能來到之前帶著戰利品溜走。當他們被追趕時,他們的戰術是引誘中國軍隊深入大戈壁灘或是草原荒涼之地,然後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況下,以雷雨般的箭懲罰追趕者,直到他們的敵人被拖垮,被飢渴弄得精疲力竭,他們才一舉而消滅之。由於他們的騎兵的機動性以及他們的弓箭技術,這些方法相當有效。在從最初的匈奴到成吉思汗時期的所有草原居民中,這些方法都很少變化。對於所有那些由馬上弓箭手組成的部落,無論是東方的匈奴人或是西方的斯基泰人,這些方法都是共同的。正如希羅多德所陳述的,斯基泰人對付大流士就是採用同樣的策略。大流士及時地意識到這種危險,並且在這種"退出俄羅斯"可能終止災難的來臨之前就撤退了。有多少中國將領後來因為缺乏這種謹慎,他們受到匈奴人佯裝逃逸的蒙蔽而進入沙漠荒涼之地,在那兒遭到了屠殺呢?
至於匈奴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的語言位置,一些作者,如白鳥庫吉傾向於把他們歸入蒙古種人。相反,伯希和從漢文譯本所提供的反復核對的幾次巧合中,認為全面來看,這些匈奴人應該屬於突厥種,特別是他們的政治領導人。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屬尚無定論,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說。無文字。戰國末,常擾掠秦、趙、燕北邊,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之。冒頓單於在位(前209~前174)時,統一各部,建立國家,統有大漠南北廣大地區。老上單於(約前174~前160)時,匈奴勢力東至遼河,西越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草原游牧帝國。漢初,匈奴不斷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圍漢高祖劉邦於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遂迫漢朝實行和親,且歲奉貢獻,並開關市與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屢屢背約南侵,成為漢朝一大邊患。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舉出兵反擊匈奴,匈奴勢力漸衰。漢代,匈奴由於天災、人禍及漢軍的打擊,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於並立局面。結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於,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於,恢復了和親。另一次是王莽篡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發展。但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於,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於的稱號,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匈奴又一次分裂,成為南北二部。南下附漢的稱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至西晉,南匈奴人在逐步轉向定居農耕生活,但除了上層貴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教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外,匈奴仍然聚族而居,社會結構變化不大。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政權,民族共同體開始瓦解,逐漸漢化。除劉趙政權外,十六國中的夏(赫連氏)和北涼(沮渠氏)也是匈奴支裔建立的。
公元91年,漢軍出居延塞(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於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敗後部分西遷,余眾後來歸附於興起的鮮卑。多數學者認為,西遷的北匈奴就是歐洲史上的匈人。

中國部分史籍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說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為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還有人認為匈奴與先秦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不可混為一談,匈奴應是西方草原的一個游牧民族,戰國末期之前,還未游牧至中國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現代學者中並未取得統一。由於匈奴的起源問題不能解決,匈奴的族屬與匈奴的語系也都成為懸案。不過現在匈奴已經滅亡了。

Ⅳ 關於匈奴的起源

因為匈奴民族沒有文字,歷史上關於他們的記載都來源於其它民族,所以關於匈奴人的起源,有些問題還是一直疑莫能明,必經進一步的研究,才有可能清楚。但有些問題目前是可以肯定的,例如匈奴是屬於蒙古利亞種人,使用阿爾泰語系等等,這些問題我們不應當有所懷疑。
我國古代流行著一種就法,以為匈奴是夏後氏的苗裔,這種說法現在看來是有些問題的。最初著錄此者為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傳,雲:
"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商也,曰淳維。"
班固的漢書匈奴傳襲承了他的說法,沒有任何改變。唐司馬史部索險引樂彥的話雲:
"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於熏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中國為之匈奴。" 樂彥此處與司馬遷的說法是一致的,但此致別直稱淳維為熏粥,蓋不如此則匈奴為夏後氏之苗裔說沒有權據。然史記五帝本紀稱葷 粥為黃帝所逐:匈奴傳稱唐虞以上有"葷粥居於北蠻"。孟子則稱"太王事熏粥"。各種史志對於熏粥的時代迄無定箭,而又無一可靠邊科證明熏粥為夏桀之子。以此知匈奴為夏後氏苗裔之就是沒有根據的。
對於匈奴為伊朗人種或高加索人種的,也不是正確的下面一段話出自王國維的西胡續考中"且深目多髥,不獨西胡為然,古代專有"胡"名之匈奴,疑亦如是。兩漢人書雖無紀匈奴形貌者,然晉時胡皆南匈奴之裔。晉書石季龍裁記雲,太子詹事孫珍問侍中崔約曰:『吾寄考 ,何方療之?"約素戲之曰:『溺中可愈。'珍曰:『目慰贍'約曰:『卿目晼晼,正耐溺中。'珍恨之,以告石宣。宣諸子中最胡狀目深,聞之大怒,誅約父子。又雲,冉圍躬率趙人蘇囂胡,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胡別明明匈奴別部,而其狀高鼻多髥,與西胡無異,則古之匈奴蓋可識"上述王氏論斷,一則雲匈奴與西胡同為深目多髥;再則雲作為匈奴 別部的胡人為高鼻多髥,與西胡無異;三別雲古代詞奴蓋亦當為高鼻多紹。但這種論斷識錯誤的,足不合於歷史事實的。我們可以話分兩頭來說:當匈奴霸領西域或當郅支單於統治康居之時,西胡中的胡人是作為匈奴別部而存在的。晉書石勒裁記所雲"其先匈奴別部,羌渠之胄",正是指此種從屬關系而言。然當時之匈奴自匈奴,胡人自胡人,兩者不能混為一體。漢書西域傅雲:"自(大) 宛以西,至安息圖,其人皆灤目多須髥。"胡人所居之康居正在大宛以西,故深目多髥,而在蒙古草原的匈奴則並無深目多髥高鼻特徵。 今陝西西安市以西興平縣境內留有公元前一世紀時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旁有"思路匈奴"石刻一匈奴甲士仰卧馬前,持弓及箭,頭面雖多發多髥,仙目眶不深,鼻樑不高,並無古西域伊朗人種形象之特徵。反之,石像之兩額突出,額骨甚高,目縫細小,正是蒙古利亞種人形象。

Ⅵ 歷史上匈奴到底有多少個

漢武帝北擊匈奴後,南匈奴南下與漢族雜居,北匈奴遷移漠北,南匈奴到西晉末年十六國的時候慢慢融入漢族,北匈奴後西遷歐洲.
資料:http://bk..com/view/253264.htm

匈奴(Hsiung-Nu或Xiongnu)人是來自蒙古大草原一帶的游牧民族 的總稱,興起於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秦漢時期稱雄塞北,公元前1世紀時被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擊潰,匈奴或內服(南匈奴)或西遷西域(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脫離北匈奴的統治,北匈奴主被迫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而鮮卑人以後絕大部分都融入了漢族.
在阿提拉的統治期間,匈奴人的勢力達到了巔峰。在公元433年,他就成為匈奴人的領袖,並開始往俄羅斯的南方和波斯,發動一連串的攻擊。在兩次重要的攻擊中,造成極大的恐慌和破壞之後,他就接受了貢金,然後把注意力轉往巴爾干。公元450年,西羅馬帝國成了下一個目標,他帶領10萬大軍,橫過梅因斯北部的萊茵地區。在往前推進100里的途中,掠奪在今天法國北部許多的城鎮。當阿提拉圍攻奧爾良城的時候,羅馬將軍阿哀契烏斯,就率領由高盧人和羅馬人所組成的軍隊對抗阿提拉。在最重要的薩隆一役,阿提拉雖被擊敗,但一息尚存。

薩隆的戰敗被認為是史上至為關鍵的一場戰役,因為基督教的信仰很可能就此在西歐消失,並且由亞洲的民族來統治這個地方。

阿提拉後來入侵義大利,尋找新的掠奪目標。當他進入義大利之後,很多難民紛紛往沿岸的島嶼逃難,根據過去的說法,威尼斯就是由這些難民所建立。盡管羅馬的力量已經衰敗,而且他們的重要部隊仍然在高盧,但由於匈奴人在義大利征戰連連,再加上疾病和飢餓,使得他們的力量也同時衰退。在一場十分重要的會議中,阿提拉與教皇李奧一世會談,並同意撤退。

阿提拉在公元453年逝世之後,因為沒有一位強大的領袖能夠統一匈奴各部落,匈奴帝國也就隨之瓦解。帝國所統治的民族起來反抗,匈奴的各部落之間為了爭奪領導權,時有沖突發生。最後,他們終於消散在另一波由亞伐人主導的入侵浪潮之中,也同時在歷史的舞台上消失。

Ⅶ 匈奴的興衰

匈奴興起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對我國北邊各諸侯國(秦,趙,燕)產生了巨大威脅,所以各國開始修建城牆防禦匈奴的進攻,到秦始皇同一全國後,為了抵禦匈奴,將秦趙燕三國城牆連接起來,形成長城,後來又派大將蒙恬攻擊匈奴,收回河套地區,匈奴在西漢初期最為強大,已經擁有西到現在的阿爾泰山,東到現在外興安嶺一帶,對西漢產生巨大的威脅,劉邦當年親自摔軍攻擊匈奴,被匈奴包圍於白登山,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攻擊匈奴,將匈奴趕到漠北,後在在東漢時期,朝廷又派大將犢固犢獻再次攻擊匈奴,使匈奴分裂成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後來南匈奴歸附漢朝而北匈奴遠遷到遙遠的西方,傳說遷徙到現在的歐洲多瑙河一帶,建立強大匈奴王朝,阿提拉被歐洲人成為上帝之鞭,也就是現在的匈牙利

Ⅷ 關於匈奴人的歷史

匈奴 原本是活躍在中亞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從公元3世紀開始了漫長的西遷。匈奴人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匈奴的騎兵擅長使用長矛和弓箭作戰。為了找到新的適合放牧的草原,匈奴人帶著家眷和大量的馬匹牲口開始了遷徙。匈奴軍隊有著強大的力量和嚴明的紀律,他們以不可阻擋之勢掃清了西遷路上的所有障礙。當地的民族為了躲避恐怖的敵人而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從而掀起了一陣巨大的遷徙浪潮。這一連鎖反應由君士坦丁堡和東羅馬帝國一直延伸到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最終在公元476年淹沒了西羅馬帝國。
匈奴人終於發現了所喜愛的土地,他們定居在匈牙利平原,在蒂薩河畔的塞格得城建立了自己的大本營。匈奴人需要廣闊的草原來放牧他們的馬群和牲口,從這一片區域開始,匈奴人通過同盟或是征服的方式控制了由俄羅斯的烏拉爾山直到法國的萊茵河之間的區域。
匈奴人是馬術精湛的騎手,從少年時期就開始接受訓練,一些歷史學家相信正是匈奴人發明了馬鐙,增強了騎兵在持握長矛沖鋒時的戰鬥力。匈奴騎兵的機動能力使敵人帶來感到恐懼,他們每天要更換幾匹戰馬以保持這一優勢。匈奴人的第二個優勢是他們使用的復合弓,遠遠超過了西方的任何同類武器。站立在馬鐙上,他們能夠向前後左右各個方向發射弓箭。匈奴人的戰術是令人驚異的閃電般的突襲,並因此而帶來恐怖。他們是一支由輕騎兵所組成的軍團,他們的行政體系需要一名偉大的領袖來統率整個部落。
當伊朗人種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薩爾馬特人)占據著草原地帶西部即南俄羅斯時,無疑地還包括圖爾蓋河流域和西西伯利 匈奴極盛時期疆域圖亞;草原地帶的東部是處於突厥-蒙古種民族的統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統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國人所知。匈奴一名與後來羅馬人和印度人稱呼同一蠻族的名稱(Huns〔Hunni〕和Huna)是同詞源的。可能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才在中國編年史上清楚地記載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紀時已經被中國人稱為嚴狁。更早一些的時候,他們可能被稱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在歷史的黎明時期,漢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當時居住在中國邊境上,即在鄂爾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馬斯佩羅推測:所謂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紀時已經歸降於趙國。趙武靈王(大約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從他們那裡奪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區),實際上還奪取了今鄂爾多斯北部地區(約公元前300年)。正是為了有效地防範這些游牧民的進攻,秦國(陝西)和趙國(山西)的漢人都改他們的重車兵為靈活的騎兵。這一軍事改革帶來了中國服裝上的徹底變化;弓箭時代的長袍被從游牧民那裡學來的騎兵褲子所取代。從游牧民哪裡,中國武士們還模仿了羽毛裝飾的帽子、"三尾服"和後來對名為"戰國時期"的藝術起到很大作用的"帶扣"。也正是為了防禦匈奴,趙國及其鄰近諸國的中國人開始沿其北部邊境壘起最初的城牆,後來秦始皇統一和完成了城牆的建築,成為了長城。
據司馬遷記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匈奴似乎成為一支統一的、強大的民族,他們由一位名叫單於的首領統帥著,單於的全名漢文譯音是撐犁孤塗單於,中國人把這些詞解釋為"像天子一樣廣大的首領"。在這些詞中可以發現突厥-蒙古語詞根,特別是"撐犁"是突厥-蒙古語詞(Tangri,天國)的譯音。在單於之下,有兩個最大的官職,即屠耆王,意為左右賢王。漢文譯音"屠耆"與突厥字(doghri)有關系,意思是"正直的"、"忠實的"。就基本上以游牧生活為主的民族所能談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單於住在鄂爾渾河上游的山區,以後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這兒。左賢王--原則上是單於的繼承人--住在東面,可能在克魯倫高地。右賢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爾伯特·赫爾曼認為的那樣,在杭愛山區、今烏里雅蘇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統治集團內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然後是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這個游牧民族,在行進時被組織得像一支軍隊。一般行進的方向是朝南,這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已成為習慣;類似的現象在匈奴的後裔、6世紀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以看到。
漢人描繪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徵,我們在他們的繼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爾概括道:"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胡須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頭部除了頭頂上留著一束頭發外,其餘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長齊小腿的、兩邊開叉的寬松長袍,腰上系有腰帶,腰帶兩端都垂在前面,由於寒冷,袖子在手腕處收緊。一條短毛皮圍在肩上,頭戴皮帽。鞋是皮製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在踝部捆紮緊。弓箭袋系在腰帶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吊在腰背部,箭頭朝著右邊。"
上述服裝的一些細部,特別是裹齊踝部的褲子,對匈奴人與斯基泰人來說都是共同的。有許多習慣也是相同的:如葬禮上的犧牲。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在酋長(或首領)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於匈奴人,其人數達到上百或者上千。希羅多德(IV.65)記載,斯基泰人將敵人的頭蓋骨在沿眉毛平處鋸開,在外面用皮套蒙上,裡面嵌上金片,作為飲器使用。《前漢書》證實了匈奴人中有同樣的習慣。這一習慣特別是從老上單於用月氏王的頭蓋骨來飲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確實,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頭看作戰利品的。希羅多德(IV.64)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韁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
在匈奴的後裔,即公元第6世紀的突厥人中,一個戰士墳墩上的石頭,其數目是與他一生中所殺敵人的數目成比例。這種嗜血性的風俗也同樣盛行於印歐種和突厥-蒙古種的游牧民中。斯基泰人用敵人的血灑在插在一個小土堆上的神聖的短彎刀上,以及喝一杯被他殺死的第一個敵人的血。匈奴人在訂盟約時,要用人頭蓋骨製成的容器喝血。在悼念死者時,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用小刀把臉劃破,"讓血和淚一起流出來"。
像斯基泰人一樣,匈奴人基本上是游牧民,他們生活的節奏也是由他們的羊群、馬群、牛群和駱駝群而調節。為尋找水源和牧場,他們隨牧群而遷徙。他們吃的只是畜肉(這一習慣給更多是以蔬菜為食的中國人很深的印象),衣皮革,被謝裘,住氈帳。他們信奉一種以崇拜天(騰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為基礎的、含混不清的薩滿教。他們的單於或者最高君主,在秋季召集全體匈奴人(這個季節馬最壯)課校人畜。所有的中原漢人著作家都把這些野蠻人描述成頑固的掠奪者,他們會出其不意地出現在耕地邊緣,侵襲人畜和搶劫財產,然後在任何還擊可能來到之前帶著戰利品溜走。當他們被追趕時,他們的戰術是引誘漢人軍隊深入大戈壁灘或是草原荒涼之地,然後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況下,以雷雨般的箭懲罰追趕者,直到他們的敵人被拖垮,被飢渴弄得精疲力竭,他們才一舉而消滅之。由於他們的騎兵的機動性以及他們的弓箭技術,這些方法相當有效。在從最初的匈奴到成吉思汗時期的所有草原居民中,這些方法都很少變化。對於所有那些由馬上弓箭手組成的部落,無論是東方的匈奴人或是西方的斯基泰人,這些方法都是共同的。正如希羅多德所陳述的,斯基泰人對付大流士就是採用同樣的策略。大流士及時地意識到這種危險,並且在這種"退出俄羅斯"可能終止災難的來臨之前就撤退了。有多少漢人將領後來因為缺乏這種謹慎,他們受到匈奴人佯裝逃逸的蒙蔽而進入沙漠荒涼之地,在那兒遭到了屠殺呢?
至於匈奴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的語言位置,一些作者,如白鳥庫吉傾向於把他們歸入蒙古種人。相反,伯希和從漢文譯本所提供的反復核對的幾次巧合中,認為全面來看,這些匈奴人應該屬於突厥種,特別是他們的政治領導人。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屬尚無定論,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說。無文字。戰國末,常擾掠秦、趙、燕北邊,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之。冒頓單於在位(前209~前174)時,統一各部,建立國家,統有大漠南北廣大地區。老上單於(約前174~前160)時,匈奴勢力東至遼河,西越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草原游牧帝國。漢初,匈奴不斷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圍漢高祖劉邦於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遂迫漢朝實行和親,且歲奉貢獻,並開關市與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屢屢背約南侵,成為漢朝一大邊患。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舉出兵反擊匈奴,匈奴勢力漸衰。漢代,匈奴由於天災、人禍及漢軍的打擊,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於並立局面。結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於,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於,恢復了和親。另一次是王莽篡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發展。但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於,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於的稱號,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匈奴又一次分裂,成為南北二部。南下附漢的稱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至西晉,南匈奴人在逐步轉向定居農耕生活,但除了上層貴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教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外,匈奴仍然聚族而居,社會結構變化不大。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政權,民族共同體開始瓦解,逐漸漢化。除劉趙政權外,十六國中的夏(赫連氏)和北涼(沮渠氏)也是匈奴支裔建立的。
公元91年,漢軍出居延塞(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於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敗後部分西遷,余眾後來歸附於興起的鮮卑。多數學者認為,西遷的北匈奴就是歐洲史上的匈人。

Ⅸ 騎兵是匈奴發明的嘛

蒙古人來最強
游牧民族生產力太過底下源,難以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
匈奴人的用騎兵加單刀,沖擊力強,但是攻擊面仍然太窄,不能形成遠程大規模殺傷
蒙古人一邊高速騎馬,一邊強弓射箭,,防禦則用「車懸」把帳篷保護在圓圈中間,堪稱完美
波斯人講究方陣,一旦沖破方陣,很容易潰退

Ⅹ 匈奴 蒙古

上面的說法都不準確,B勉強算對
蒙古草原是一個傳奇的地方,培養了一個又一個彪悍的游牧民族;
最早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是匈奴,後來在和古代中國的競爭中被迫西遷,有西方歷史記載匈奴西遷後在西亞造成了不小的轟動;留在東方的匈奴開始和當地各民族雜居,在16國時期曾有一段復興,因此不能說和蒙古毫無關系;
隨著其他游牧民族的強盛,例如柔然、鮮卑、突厥等,蒙古草原的主人已在更換,每次更換是留下的牧民和新來的牧民雜居,因此蒙古人的祖先可能是這些民族中的一個或者幾個。

閱讀全文

與匈奴人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