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創造教育的來源
(1)創造教育的溯源。
據考究,創造教育的思想自古有之,但真正明確提出並具體、系統地實施,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20世紀30、40年代的一些企業。1933年,美國電氣與電子協會高級會員H·奧肯寫成了發明講義,並向麻省教育部申請在波士頓開辦發明訓練班;1937年,R·史帝文森在通用電氣公司為技術人員開設了創造工程課程。這可認為是創造教育的濫觴。
1938年,美國BBDO廣告公司副總裁奧斯本發明了發明技法「頭腦風暴法」,被稱為創造力開發上的里程碑,奧斯本也被稱為「創造學之父」。10年後在布法羅大學創辦了培訓創造性思維的學校,正式開始進行創造教育。50年代以後,以吉爾伏特為首的一批美國心理學家參與了創造力的研究,創造力與教育的關系受到重視,創造性教學受到關注。由此看來,創造教育源起於企業界、工業界而非教育界。
(2)創造教育的概念及其特點。
創造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中小學實施的應是廣義的創造教育,是指根據創造學的基本原理,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個性、創新能力為目標,有機結合哲學、教育學、心理學、人才學、生理學、未來學、行為科學等有關學科,全面深入地開發學生潛在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一種新型教育。
其主要特點有:突出創造性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重點;注重個性發展,讓學生的稟賦、優勢和特長得到充分發展,以激發其創造潛能;注意啟發誘導,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問題;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心理素質;強調實踐訓練,全面鍛煉創新能力。
Ⅱ 聽話教育與創造力有矛盾嗎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很多家長都是比較矛盾的,不知道是不是要繼續進行聽話教育,還是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可能很多家長會認為聽話教育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這兩者之間是有矛盾的,想要孩子聽話,那麼就意味著需要讓孩子按部就班地去學習,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則需要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一些。實際上這兩種教育方式並不矛盾,聽話教育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可以同時存在。
家長在平時也可以多讓自己的孩子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多參加集體活動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時也能讓自己的孩子養成一定的集體意識。而且家長也不能過多的干預自己孩子的生活,在一些小的方面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孩子獨立自主的去解決,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的人格。這些事情都是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的,聽話教育和創造力並不矛盾。
Ⅲ 中國的教育和培養創造力是不是沒有關系
中國的教育確實有需要改進的東西,但是中國文化的內涵是國外所無法比擬和完全了解的。甚至包括很多的中國人。包括我。
Ⅳ 教育心理學創造力與智力的關系
有關系, 智力高的人創造力也會很高。
Ⅳ 教育心理學 遷移與創造力的培養有什麼關系
遷移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象,根據遷移的作用,幾乎所有的習得經驗都可以以復雜的方式相互聯系起來,新舊學習之間相互影響。遷移可以有順向遷移,也有逆向遷移。有產生積極影響的正遷移,也有產生消極影響的負遷移。創造力的培養應該跟正遷移有關,它應該是創造力培養在學習上的一種正遷移現象。
Ⅵ 聽話教育與創造力有矛盾嗎為什麼
聽話教育與創造力是沒有矛盾的,我們所說的聽話只是讓孩子能夠聽從父母的意見,讓孩子根據父母的意見去做決定,並不是讓孩子完全的去遵循父母的安排或者父母控制孩子。並且聽父母的意見就能夠讓孩子考慮問題,更加的全面,也能夠讓孩子更具創造力。
Ⅶ 創造力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在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
許多人擠破了頭,也想在「創新」行業里分一杯羹
新能源也好,黑科技也罷
都警示著我們「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然而,許多人的「創造力」在小的時候就被磨滅了
賽車是許多男生的夢想,明明也不例外。
只有7歲的他,已經可以簡單的組裝一輛玩具車,給壞了的玩具車「治療」。
解決舊車因為碰撞等所引發的問題,而且他通過視頻學習,已經了解了「電阻」等中學生都在學習的知識。
然而夢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家長總是這差距里的主角。
就像明明和其他孩子都有些機車夢,明明的媽媽也和其他的家長一樣,無一例外的認為這是無用功。
是一個耽誤孩子成長、學習、考大學的愛好,痴迷於此只會一無所成。
由於媽媽的強烈反對,明明終究還是沒能走向自己心中的機車夢。
為什麼家長們都不喜歡孩子做這些「不務正業」的事情?
因為父母們沒有看到孩子在自己所喜歡的事情當中,專注力的提高和創造力的發掘。
拒絕了孩子在自我世界裡的探索,是扼殺了他們在創造方面的樂趣。是家長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或許連生活了幾十年的父母都未曾得知,創造力對於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
一、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創造能力」愈發下降?
「死讀書」現象越來越嚴重。
現在的升學壓力非常大,經濟負擔也讓父母有些吃不消,隨便一個中學一年就要花費幾萬塊錢的費用,讓孩子和家長都不得不「考滿分」。
家長們出於對孩子學業的考量,很少讓孩子去做那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不論是籃球、跑步,還是吉他、舞蹈,在高考面前,都是一些無用的東西。
失去了其他能力的培養,孩子們也就降低了「戰斗」的能力。
在各種興趣愛好中,孩子們都會比平常更善於思考,這是因為他們樂意做這樣的事情,也是因為他們能在擅長的領悟找到堅持下去的信心。
讀書使人豐富內涵,但是只有對課本的學習能力是遠遠不夠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就是實踐的重要性。
缺乏父母的引導。
「十萬個為什麼」可以說是所有小孩的標簽了,愛發問,是他們的最顯著的特點,但是有時候,爸爸媽媽也會被孩子給問的啞口無言。
父母總是喜歡用「問那麼多干什麼」,「這有什麼好問」的來回答孩子,無意間,打斷了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有創造力的關鍵
因為只有善於思考,勇於發問,才能發現新的東西。
墨守成規是不可能有創新的發現的。
因為規矩本身就是一種局限,而有了高度的天空,便沒有了那份觸碰不到的深邃。
二、創造力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
電視劇《最好的我們》里,主角余淮因為父母給了自己比較自由的生活環境,從小就勤於思考,喜歡研究,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和天賦,不僅籃球打的很棒,更是一名物理天才。
小小年紀就拿了競賽冠軍,更得到了出國學習的機會。
創造力給了一個孩子光明的未來
因為這樣的孩子不會受眼前的局限控制。
好比愛迪生發明電燈,蘋果砸醒了牛頓,創造力給人的未來空間拓寬了深度,讓孩子自身就存在著非常多的可能。
研究發現,只有少數的天才兒童最後能成為改變世界的人,絕大多最後都趨於平庸。
一些觀點以為是這些天才兒童們缺乏在社會中發展的社交和感情技能所致。
其實不然,真正制約他們的,是原創能力的缺乏。
因此,擁有「創造力」的孩子,更能獲得成功。
三、創造力對孩子的重要性?
馬雲: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
而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
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因為,大部分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所以創造力對孩子來說,就好比是一雙鞋。
孩子究竟在人生的道路上可以走多遠,全靠這雙「鞋」。
而好的創造力,也帶給孩子良好的思考能力。
思考與創造,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沒有人是能創造,但是沒有思考力的,而缺乏了思考力的創造更是空談。
練習可以產生完美,但產生不了新東西。孩子擁有創造力,未來才肯具備不一樣的可能。
四、既然我們得知孩子的創造能力如此重要,家長應當如何培養呢?
心理學家Benjamin Bloom對世界級音樂家、藝術家、運動員、科學界的早期成長環境進行研究後發現,這些人的父母並沒有夢想著把自己的孩子撫養稱為超級巨星。
他們遵從自己孩子內在的動機。
當他們的孩子在某種技能上展現出興趣或激情的時候,這些父母支持他們。
父母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主力軍
家長做好這4點,保護孩子的創造力。
讓孩子「走出去」。井底之蛙是看不見井口之外的景色的,不走向世界的孩子也是一樣。比如帶孩子觀看一出展覽會,提高孩子的眼界,給他的創造力提供素材。
引導、鼓勵孩子思考。良好的創造能力都源於一次次的思考
設立目標。有方向也是一個創造力的孩子需要擁有的,否則,他會很容易放棄哦。
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人們探索的源泉,要想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好奇心是關鍵。
孩子的思維教育不可忽視,創造力、思考能力更是孩子在未來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爸爸媽媽們不僅要重視,更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引導幫助孩子。
倡導創新的社會背景之下,
只有從小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讓創新成為習慣,才不會讓思維固化。
Ⅷ 教育能培養創造力嗎
創造力是可以培養的,下面是我以前寫的關於這方面的博客文章,請參考.
教育改革的心理學依據
據報道,三年一次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調查結果12月7日公布,首次參加PISA的上海15歲在校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全部三項素養評價中,均排首位.這個結果引起國內外教育界及媒體的廣泛關注.歐美多國驚呼「意外」,並分析上海及亞洲教育的成功經驗,檢討自己國家基礎教育的落後,呼籲改革教育.在我國,卻引起爭論.(《南方日報》12月21日)
在我國,我們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它的特點是培養善於死記硬背的應用型人才,扼殺了創造型人才的成長!而歐美的教育,則相對來說更加有利於創造型人才的成長,不利於死記硬背型人才的成長.他們要改革了,我個人認為,他們的改革難度不大,可供的選擇很多.比如,象我國的奧運會戰略一樣,重點培養幾個勤奮的、記憶力特強的學生,和我們比賽的差距馬上可以縮短.而我國的教育改革難度很大,所以十幾年來一直是爭論不休、進展不大.我個人認為,欠缺心理學知識指導是主要原因.下面我從人腦「知識結構」的角度來分析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創造性思維.
素質教育從哲學的角度看,它應該是:培養個體掌握適應其所在社會生存所必須的基礎知識的教育.如果這個定義是正確的,那麼,第一,它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就有了知識內容的差別.例如,在清朝,女孩子想擠身上流社會,不扎小腳是沒什麼希望的;但貧苦農民的女兒扎小腳後無法干粗活,想活命,不會乾女孩子的活是不可想像的,這就是時代的差異.在我國,誰不懂漢語?在英國,有多少人懂漢語?這就是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基礎教育內容的差別.第二,不論什麼時代,不分地區和國家,也不分人種,人類社會個體「適者生存」的基礎知識都可以歸納為:1、語言知識.2、勞動技能.3、健康的身體.4、健康的人格.5、社交活動的能力.6、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
在人腦的「知識結構」上,除了身體素質一項(身體是否健康的一切信息時刻都在向我們的「知識結構」反映)外,其他知識確實是分成一個個系統獨立存在的.例如,英語知識、數學知識、游泳技能、廚藝技術、地理知識、社交禮儀等等,它們都可以成為一個或大或小的系統獨立存在,在需要的時候發揮作用.如果它們不存在(沒有建立起來)就無法發揮作用.如沒學過法語,怎麼能說?沒學過炒菜,怎麼能做?沒學游泳,怎敢下海游泳?如果它們的存在是不適合個體當時的社會規范的,那麼,它將損害這個個體的利益.例如,不懂禮貌的「小霸王」長大了,他的人緣不會好;不懂互助的人,朋友會越來越少;心胸狹隘的人經常心情郁悶等等.顯然,片面追求科學知識的教育是錯誤的!尤其是犧牲其它能力去追求書本知識的做法大錯特錯——這很難培養出上述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卻很容易培養出可以熟練運用某些知識的應用型人才(其實,現行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出「書本知識的全才」,如果要培養熟練運用某些知識的應用型人才,並不需要這樣的教育方法),如鋼琴家、工程師、畫家、翻譯等等.這對於許多家庭,許多個體而言,他們已經相當滿足了.我國三十年來經濟快速增長,與大量應用型人才的貢獻密不可分.但是,幾乎所有尖端科技領域的核心技術都在別人手上,就連國人引以為榮的航天科技,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仍然只是「已有成功先例,可以放心追趕」的非獨創性的發展.這些都足以說明:我國現行的教育確實不適合創造型人才的成長.國家的教育不能只培養應用型人才,它必須培養大量有創造性的人才,才能在未來更加激烈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否則,我們將永遠跟在別人後面去接受新技術.
具有創造性的人從人腦的「知識結構」上看,就是具備「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具有習慣性「獨立思考」系統的人.此外,具有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寬闊的胸襟,合適的社會環境或機遇等等都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不過,它們都沒有具備習慣性「獨立思考」系統重要,這是不可缺少的系統,是創造型人才必有的基本素質.這個系統是怎樣建成的呢?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等等?請聽我下面的分析:
一、系統建立的基礎
1、永久性神經聯系通路的建立:臨時性神經聯系是大腦神經細胞的基本功能.簡單來說,當兩個神經細胞同時興奮,即它們同時獲得強大的興奮能量,這兩個神經細胞就接通了,這就是臨時性的神經聯系,也可稱為建立起臨時性的神經通道.之所以稱為臨時性的,是因為它們之間的聯系是不牢固的,很容易「消退」,表現出「消退」、「忘記」、很難「回憶」等常見現象.但是,兩個細胞之間的同時興奮多次發生,它們之間的臨時性神經通道就會越來越牢固,成為永久性的神經通道.例如看見一個字,同時聽見它的讀音,它們之間就建立了聯系,但是,你很容易將它們忘記掉,怎麼也無法想出來.可是,重復多遍後,你就可以永久地記住它們了.這就是臨時性的聯系通路與永久性的聯系通路的區別.
永久性的聯系通路隨著興奮次數或得到興奮能量的多少,會表現出通路有寬有窄的差別,我認為神經聯系通路是越重復越寬闊.我在書里將這種神經聯系通路之間的微觀的差別形象的描述為臨時性的小道、羊腸小道、小道、大路、寬闊的大路、自動化的高速公路等.當然,永久性神經聯系通路的建立還有其他機制,這里不再敘述了.
2、系統建立:多個神經細胞同時興奮,它們之間同樣相互接通了,形成一個多點的網路系統,例如看圖識字時,圖書、小狗、字、幾種不同的顏色同時出現,作用於眼睛,在大腦皮層相應區域同時興奮,多個興奮點是聯系在一起的,我們看到的才會是一個統一的事物.多點的網路系統之間的聯系通路同樣有臨時性的和永久性的聯系通路的區別,這里不再重述.
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這些多點的網路系統可以不斷發生變化,變化的一個主要機制是:已經形成較為牢固的神經通路的小系統,當它與新的神經細胞(或者新的多點的網路系統)發生同時興奮,或者它的某個部分與新的神經細胞(或者新的多點的網路系統)發生同時興奮,就會與這個新的神經細胞(或者新的多點的網路系統)產生臨時性的聯系,同樣,這種聯系又可以成為永久性的聯系.於是,它們可以變得越來越龐大,成為一個巨大的系統.
二、 「獨立思考」系統與其他知識系統的區別
1、 「獨立思考」系統的前提條件: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是獨立思考的前提條件,否則,還需要思考什麼?其次,個體需要思考的時候,往往沒有辦法得到別人的幫助,或者別人的幫助就是已有的答案,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只能獨立思考.因此,兒童要建立這個系統,前提條件就是對他「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的習慣性的教育,而且,這個教育應該是全方位、多學科、多系統的.
2、「獨立思考」系統的內涵:「獨立思考」系統不象其他知識系統,它只有「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的習慣.其他知識系統都有自己具體的知識對象,而它是依附於其他知識系統中的系統.也就是說,它可以只依附在1、2個系統中,也可以依附於所有知識系統中.例如,某人下象棋時,每下一步,都會思考多步走法.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學習其他知識時,他是個「老實人」,誰說什麼他都相信.這就是說,他只有在象棋這個知識系統中有獨立思考的習慣.所以,培養兒童獨立思考系統應該是全方位、多學科、多系統的.
三、「獨立思考」系統的重要作用
「獨立思考」系統具有其他系統沒有的重要作用:
1、知識之間的橋梁作用:有時候,在單個知識系統中的獨立思考可以不超越本系統的范圍,如前述下象棋的例子就沒有超出本身知識范圍.在大多數情況下,已有知識(或答案)無法滿足需要,於是,「意識流」就會在「吸引力」或「推動力」的作用下離開這個系統,到達其他系統, 這就是思維.「意識流」攜帶的強大興奮能量就將這些系統聯系在一起,形成超巨型的新系統.只是由於人類社會習慣的分類方法,我只能將原來的系統仍然稱為系統,將新的超巨型系統描述為「系統與系統之間建立了許多寬廣的聯絡通路」.這樣,他在解決新問題的時候,很容易從知識系統外吸取啟發性的知識,做出關聯和想像,表現出點子多,辦法多,成為善於思考,思維敏捷,觸類旁通的人.相反,應用型人才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熟練地解決問題,卻無法解決超出原有知識范疇的問題,原因就在於他們知識結構中系統與系統之間沒有多少往來的通道,不容易尋找到啟發性的知識,表現出思維遲鈍,「無從下手」、「無計可施」.
2、新思維的發動機: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善於獨立思考的培養,多次重復,就會形成牢固的思維反應模式;如果在眾多不同系統的知識傳授過程中,都堅持獨立思考的培養,那麼,這種思維反應模式就象其他知識系統的擴張一樣,變得越來越龐大,(只不過它的擴張依附在其他知識之中)越來越習慣性,直至最後形成條件反射.在我的學說中,條件反射是最寬敞的康莊大道,興奮能量在上面運行,沒有什麼阻力,可以用最快的慣性速度運行,是自動化的聯絡通道.於是,這個個體以後不論遇到什麼事情、什麼答案和問題,興奮能量都會迅速沿著這條康莊大道,回到「多問一個為什麼?還有沒有其他真相?還有沒有其他答案或者方法?還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等等」的系統的核心.這樣子,新任務來了,他的新思維開始了,所以說「獨立思考」系統具有新思維發動機的功能.
3、信息重組:架設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橋梁作用,實質上就是將那些本來似乎沒有什麼聯系的知識重組,組成個體獨特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新的信息體系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和作用.
4、均衡的聯絡通路:個體在獨立思考時,「意識流」往往是首先從「問題」出發,向四面八方擴散,然後再集中回原來的出發點.這是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發點獲得了比原有知識多出許多倍、甚至千百倍的四通八達的聯絡通道.這些通道由於使用的興奮能量基本相同(意識流攜帶的興奮能量基本相同),思維往返的次數差別不大,所以它們有一個特點,就是路寬大致相同,比較均衡.這點十分重要,它與思維的靈活還是僵化有關,現在暫不討論,後面再做介紹.
發散思維以後,總會集中回到原來「問題」的點,於是,原有知識點(問題出發點)內部的聯絡通路總比周圍四通八達的聯絡通道寬廣很多——說明「多疑、多思、獨立思考教育」不會動搖兒童對正確知識的掌握.
5、建設「後天思維靈活性舞台」的方法之一:個體思維的靈活性有遺傳的作用,例如有的人過目不忘;有的人記得快,忘記也快;有的人記得慢,但記住後不容易忘記等,這導致各人建設「思維的舞台——知識結構的龐大網路」的速度、時間、通道寬窄等等有諸多微小的差別.但是,「天才」的人不努力,最終還是庸人一個;勤奮的人、有抱負的人往往「堅毅志竟成」! 「後天思維靈活性的舞台」就是人腦中龐大無比的知識結構網路,發散思維訓練、集中思維訓練、獨立思考訓練是建設這個大舞台的最好方法.
6、埋下興趣的「溫床」,激發內在學習動機的最佳手段:教師都知道興趣和內在學習動機對學習的重要作用,這點不做討論.這里要講述的是:獨立思考教育是怎樣在幼兒、兒童知識結構上留下興趣的「溫床」,激發出內在學習動機的.以學習「小蜜蜂采蜜忙」這句兒歌為例,如果幼師以記憶為目標進行教育,幼兒背誦幾次就記住了,成績是100分.但是,他們懂得多少?就只有小蜜蜂在採集花蜜的知識——甚至連采蜜是什麼意思?是在「進餐」還是在勞動都分不清!如果採用啟發獨立思考的方法,可以將他們的思維引向幾十個,甚至幾千個方向.(當然,要因材施教,不可操之過急,不可拔苗助長)他們在這個思維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新疑問,得到許多新知識.如為什麼蒼蠅不能吸取花蜜?是基因不同,是條件反射等等……有的知識成年人也回答不了,可以勉勵他們日後要認真學習,探索真理.這樣,就在他們內心留下了許多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出內在需要學習的動機,甚至為科學奮斗終身的崇高理想.
四、思維靈活還是僵化的發生機制:當需要解決新問題的時候,也就是思維不能按照習慣通路運行的時候,思維的靈活性就是解決問題重要的因素之一.神經聯系通路是越重復越寬闊的,狹小的通路容易被抑制,寬闊的通路是很難抑制的,到了條件反射自動化程度的康莊大道,興奮能量一旦到達,馬上大部分或全部都進入了條件反射的通道,做出絲毫不變的反應.如聽見「酸梅」就會分泌津液,是無法制止的條件反射;有些人一旦沒事干就要抽煙,也是形成了條件反射;有的人過橋都要數橋梁的欄桿、上樓都要數梯級數目,他明知道這毫無必要,智力和身體一切正常,就是很難克服,這也是形成了條件反射的緣故.有利必有害,條件反射以高速反應來應付不變的世界,是「生命世界節省能量法則」的體現,是「用進廢退」的結果,它有利於動物保存能量和快速高效的對外界做出反應.它的缺點也和它的優點一樣鮮明: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僵化的、一成不變的反應模式是不會正確的.總之,神經聯系通路越寬闊,奪取興奮能量的能力就越強.思維就越僵化.如果眾多神經聯系通路的寬度差別不大,那麼,興奮能量就能夠同時進入各條通道,奔向各自的前方,這樣就表現出知識面廣,「參考系」多.表現出思維靈活,產生新「點子」、新辦法的機會多,表現出獨立思考能力強.一旦新辦法符合客觀規律,難題就解決了,新發明新創造就出現了.
有必要指出,獨立思考也可以成為習慣,最後成為條件反射.於是,不論遇到什麼問題、什麼事件、什麼結論或者答案,都會條件反射地回到問一個為什麼?問問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案?改變方案會有什麼新結果?從另外的角度出發,能否有新發現等等.這個條件反射不但不會形成思維僵化,反而是唯一能促進思維靈活性的特殊的條件反射,是適應人類社會復雜性的進化的產物.
五、應試教育與獨立思考教育背道而馳:應試教育是追求記憶能力的教育,是追求「標准答案」、不容置疑的教育.因此,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多練習,多背誦,即對人腦「知識結構」中相應知識區域多次重復「標准答案」,形成寬闊的神經聯系通路的過程.這與獨立思考教育恰恰背道而馳.於是,我們只能培養出思維僵化的、可以熟練運用現成知識的應用型人才,無法培養出創造型的人才.
六、應用型人才的改造:人是可以改變的,生理學已經證明,無論多麼頑固的條件反射,都是可以被抑制或者消退的.應用型人才的改造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譬如,增加他工作任務的壓力,老是不滿意他提出的方案,要他不斷改進等等,都可以強迫他去進行思維,從而擴展他的思路.從主動改變自己的角度看,學習世界上眾多創造發明的方法是捷徑.它們起到指導和啟發人去進行思維的作用.重新開始發散思維的訓練,也是改變自己思維結構的方法.不過,正如初學游泳時不注意姿勢,學會以後再來改變一樣,困難很大.最佳的方法還是從小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堅持到中學、大學,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就可以培養出千千萬萬個可以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精英.
還有什麼問題直接到厚學網問問吧!
Ⅸ 為什麼教育扼殺了創造力
教育,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專行為,其根本是以人的屬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或許,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種教授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
Ⅹ 為什麼教育的每個階段都需要創造力
為什麼教育的每個階段都需要創造力在一個人的一生中,使用創造力來解決和個體有關的難題和進行充分的學習能力訓練,無論是從個體層面還是經濟層面都是有助於一個人的整體成功(Sternberg&Lubart,1991)。然而,通常這些理想在操作層面往往和問責制為導向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NCLB法案,即No Chi1d Left Behind法案)——驅動的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學現實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