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初中音樂創造實踐

初中音樂創造實踐

發布時間:2021-12-11 23:45:54

A. 實踐性音樂教學的幾種方法

新課程十分重視和強調實踐性學習,倡導把學生的學習建立在參與實踐的基礎上,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形成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師生共同參與實踐的互動過程。而一改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學習觀,重以知識和課本為中心的學習觀,重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的學習觀。(一)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各種訓練的方式鞏固知識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學生音樂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大量練習。練習法能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音樂知識,並把知識轉化成技能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 音樂教學中的練習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可以說適用於音樂教學的各項內容。在運用練習法時要遵循以下原則:目的明確、方法正確、步驟清晰、形式多樣。老師要明確練習的目的,要給學生寬松的練習空間,不要牽著學生鼻子走,在練習中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練習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各種音樂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習效率。(二)律動教學法 律動是人體隨著音樂做各種有規律的協調的動作。律動並不是按規定的動作配以音樂進行的,而是人在聽到音樂後通過動作自覺反應出來的。律動教學法要去感受和表現音樂的各要素。它融身體、音樂、情感為一體,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促進聽覺、動覺、思維、情感的協調。 達爾克羅茲曾這樣解釋「體態律動」的道理:「人類的情感是音樂的來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的。在人的身體中,包括發展感受和分析音樂與情感的多種能力,因此音樂學習的起點不是鋼琴、長笛等樂器,而是人的體態活動。」不僅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強調體態律動教學,可以說當今世界上任何一種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都十分注重律動教學在教學中的應用及重要意義。 律動的動作主要包括原地的動作、空間的動作及原地與空間結合的動作。原地的動作包括拍手、搖擺、晃動、指揮、彎曲、轉身、踏步、說話、唱歌。空間的動作包括走、跑、跳、蹦、躍、奔騰、滑行。原地與空間結合的動作包括邊走邊拍、邊滑行邊轉身等一切可以相互配合的動作。正因為它的內容豐富有趣,包括聲勢、身體各部位的動作以及這些動作在時間、空間中的運動,再加上身體上的造型活動,配合游戲、表演等。因而,自律動教學法引入我國中小學、幼兒園音樂教學中後,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在教學中廣泛應用。 律動教學法在應用中要注意:重點放在對音樂要素的感知和表現上,不追求姿態優美、整齊劃一,活而不亂與創作教學結合。(三)創造法 創造在新課程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是新課程新拓展的教學內容,是發揮學生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作曲教學法,而是以「培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法。 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也是當今世界各國人才培養的核心思想。在普通中小學,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絕不是要培養音樂家,而是要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現代人。 創造性教學法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現在教學過程的諸多領域。如,各種音樂課程中的參與體驗、即興創作、實踐活動。 在創造性音樂教學法中,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時更要注重體驗創造過程。(四)游戲教學法 喜歡游戲是學生們的天性,任何一項與游戲有關的活動,都會使孩子們興奮、好奇、樂於參與。針對學生們的好奇、好動、好勝的特點,把音樂學習與游戲緊密結合起來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

B. 初中音樂課堂情景創設優化的方法有哪些

創設情境教學

優化音樂課堂

創設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他的最佳起點出發,積極主動地學習,是優化音樂課堂實施素質教育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課堂上,需要教師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特有的魅力,以種種途徑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使學習內容與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徵的情意認知相適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把學生帶入美妙的學習樂園。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才能激發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因此,
音樂教學不能只把學生拘泥於室內的學習,應當讓他們回歸生活,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體味音樂的存在。比如:在學唱《小雪花》歌曲時,正巧天空正下大雪,雪花紛紛揚揚的飄落下來,我利用這個機會,提醒學生細心觀察雪花的形狀、顏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記住了歌詞,學會了歌曲。與此同時,學生也深刻了解了音樂源於生活,藝術源於生活的道理。

二、創設優美意境,培養想像能力
「想像是創造的翅膀,沒有想像就沒有藝術創造。」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
境,讓每個學生都展開想像的翅膀,在藝術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如:在上欣賞《夢幻曲》時,我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星空閃爍、萬籟寂靜夜晚的情境,
然後讓他們來聽音樂發揮想像。結果聽著聽著,有的學生想到了月宮嫦娥,有的學生想到了小精靈送祝福,還有的學生卻做起了夢。其實你能說他們的感覺是錯的嗎?小朋友是很感性的,也是富有想像力的,此時表現出來的便是他們自己的情境了。通過老師合理的引導,既可以保護他們的個性,又能使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小朋友的注意也會保持積極的狀態。
三、創設問題情境,挖掘創造潛能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學生總覺得沒有問題可問,盲目地、被動地接受老師「指揮」。這主要是他們不知道怎樣去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因此,教師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會問、能問。例如教學《音的高低》時,可以先讓學生欣賞一支完整的琵琶曲,然後再播放教師事先在網上剪輯的一段琵琶演奏手勢的分解動作,讓學生邊看演奏者的手的移動邊注意聽音樂旋律的變化,之後進行分組討論,把自己的疑問及發現的問題一一列舉出來,並以小組為單位展
開競賽。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空前高漲,「問題」將蜂擁而至: 為什麼撥動琴弦會發出聲音?
為什麼撥動同一根弦的不同部位會有不同的聲音?
弦的粗細與聲音的高低有什麼關系?
弦的松緊與聲音有關系嗎?
聲音的高低與弦的材料有關系嗎?
每根弦為何發出的聲音不同?
最後同樣以競賽的形式來解答這些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時可以指定某組成員以接力賽的方式回答。答對則答方得分,反之則問方得分。一競賽形式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地調動起來,有的同學覺得用語言描述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意思,還用樂器演示,以證實自己的結論正是通過類似的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在對問題的搜尋、發現、探索、解決過程中,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服從者變成了主動的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喜悅感、解決問題的挑戰性、問題解決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

三、創設操作情境,激活創新思維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開發音樂課程資源,把現代化教學工具與教
材內容相結合,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再現教材的情境,巧設參與活動的情境,
為每一個學生創造成功的學習機會,通過成功的學習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和養
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在學習中動
手、動腦、動口。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培養學生的直觀性思維、外延性思維
和形象性思維,進一步塑造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歌曲教學《嘀哩嘀哩》時,
可以引導學生把春天畫出來,把春天寫出來,把春天演出來,把春天說出來,
把春天唱出來,把春天「做」出來……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協調參與,充分
挖掘與春天相關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操作中參與學習,在參與中鍛煉思維
能力。

情境教學不僅讓學生愉悅心情,還能創造出許多美好的東西,更重要的是
學生能在音樂的熏陶中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我們要利用情境這一有效手段
充分激發和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良好態度,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開發學生的各種音樂潛能,讓我們的音樂課堂更有效,更精彩。

C. 如何有效開展中學生音樂課外活動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了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認識到了音樂教育對文明風尚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對精神、性格的陶冶,對智力的開發,對敏銳的感覺和反應能力的訓練,對身心鍵康都有促進作用。在音樂教學大綱中指出:「學校音樂教育必須包括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這是一個整體,沒有課外活動的音樂教學,是不完全音樂教學[1]。」課外音樂活動,是指在教學大綱要求下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在課外對學生進行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教育活動。課外音樂活動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在目前中小學校內音樂課時比例極少,教學條件、設施不完備,教學質量有待提高的情況下,僅僅局限在課堂教學上是不夠的,必須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是完整的。那麼如何有效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音樂活動呢? 本文做了一些探討及發表一下個人的看法。
1開展音樂課外活動意義及作用
音樂課外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表現能力,還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審美體驗,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總括意義是:課外音樂活動是(1)豐富學生課餘生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參加音樂活動過程中,發展了對音樂的興趣及審美能力,豐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全方面提高素質和能力。(2)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外音樂活動大部分都是集體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關心集體、團結友愛、遵守紀律的良好品質,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增強集體主義觀念。(3)是發展和培養音樂人才的搖籃。滿足有音樂才能和興趣的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渴望,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興趣和才能。(4)符合少年精力旺盛、求知慾強、善思好動的生理心理特點。組織學生參加活動,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擴大知識領域,使學生能夠接觸較寬的知識面 ,接受較多的信息量。
2音樂課外活動基本形式
2.1 群眾性音樂活動
我們在具體開展音樂課外活動中既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又要重視共同提高。群眾性音樂活動及宣傳活動有利於普及,讓每個學生可以充分得到發展。它包括校級、班級的課外活動,有群眾性教歌活動,如「每周一歌」歌詠比賽;專題音樂欣賞或音樂講座;綜合性的音樂比賽;音樂會及藝術表演活動等等,比如節慶日的音樂活動。如: 六一兒童節的文藝演出,八一建軍節的「軍民之情,魚水情深」專題晚會,國慶節時開展的「愛我中華」歌會,「慶元旦文藝晚會」等,用詩和歌舞串聯一起,以表演唱、合唱、邊唱邊舞等方式來表達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另一類是與學校的專題教育相結合的音樂活動。這類活動需要與學校的各個部門緊密合作開展,如:在學校圍繞宣傳環保這個專題,與大隊部共同組織「我們同在一片藍天下」專場演出;與後勤部合作圍繞創建「珍惜每一顆糧食」專題工作,開展了詩歌舞蹈的表演。
2.2 提高性音樂活動
包括校內音樂社團(俗稱興趣小組),如合唱隊、樂隊、舞蹈隊等。興趣小組,主要以小組活動輔導為主,兼對個別學生進行重點指導,有利於提高少數尖子的音樂技能。發揮學生集體和個人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比如在中學階段的舞蹈隊需要參加演出排練,學生首先自己去找資料並且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挑選,節目定好後再進行舞蹈排練,自己看碟自己學動作,遇到高難度、做不來的動作經過老師的引導再改編,最後完成這個舞蹈的排練工作。這樣,就不僅培養了學生能獨立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發展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創造力,也大大減輕了老師的工作。又如低年級在學習節奏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來到美麗的大自然里,聽聽生活中那些美好而有趣的節奏,引導學生去尋找,去模仿雞鳴狗叫、鳥語蟬鳴、流水潺潺、機器隆隆……再啟發學生用音樂節奏表示出來。這樣,不但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3 實踐性音樂活動
音樂活動不僅能讓自己得到快樂,同時也能服務於他人,服務於社會。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有所用,發揮音樂本身的服務性功能。此類音樂活動主要包括:組織慰問演出,如到福利院演出,為孤寡老人、孤兒送去快樂;參加一些公益演出,如「手拉手」文藝演出等,以養成學生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培養他們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此外,課外音樂活動的開展也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能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音樂經驗,鞏固和提高學生在音樂課上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音樂的感受、表現、創造、鑒賞能力。學生在活動中增強了音樂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達到了樂以輔德、樂以益智、樂以促體、樂以怡情的功效。同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音樂活動,學校發展了一大批具有特長的教師,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水平,也有效地調節了教師的生活,減少和消除工作的緊張感和疲勞感,使教師保持輕松愉快的心境,提高工作效率。健康向上的集體音樂活動也為協調校園的人際關系提供了條件。
3 如何更行之有效的開展音樂課外活動與在組織與訓練中注意的問題
如何開展才是更行之有效的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大家都要考慮的。本人通過研究討論,認為學校和教師這兩個主體在組織與訓練中要特別注意的。
3.1 學校應有效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
學校首先應該雄厚師資,在開展活動中必須注意內容的豐富多采,反思傳統的音樂課外活動,大多是為了應付學校的各項競賽, 從而組建音樂團隊進行活動, 內容也只是局限在合唱、舞蹈與器樂方面,內容太單一了,學生的選擇面、參與面也窄了,就影響了活動的開展,也忽略了音樂課外活動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這時候學校就應該盡可能跟著學生的興趣去開設課程,因為對於中小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從學生成長的需要出發,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學校應設計一張音樂課外活動意向表。先讓教師與學生自主來選擇相應的音樂活動,然後根據教師的特長確定各個項目的指導老師、活動場地、活動時間,再根據學生的選擇確定參加人員。這樣,內容豐富了,參與面廣了,學生的積極性就更高了。由此,使課外音樂活動不再是尖子生的專利,成了群眾性的活動。學生在多彩的音樂活動中,開心地掌握基本的音樂技能,了解基本的音樂文化,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增強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從學中樂、在樂中學」,讓音樂充滿人生,讓快樂伴隨終身。
3.2 學校應充分挖掘資源,讓師生共同進步
學校應該充分挖掘有利的資源,比如在人力、媒體資源和宣傳陣地等方面。
3.2.1 充分調動所有人力資源
學校在開展課外音樂活動的時候,僅僅靠一兩個音樂教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要充分調動所有的教師。比如開展「每周一歌」,這個首先讓音樂教師向學校提出建議,學校認為可行了,那麼就要充分調動所有的人力,如發動每個班主任在班上大力宣傳和配合做好這項工作等等。同時, 學校應該開設每年的暑假或寒假對教師們進行一些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如《中小學生合唱的訓練與指揮》、《中外名作欣賞》、《兒童舞蹈創編法》等,從而使教師音樂素養和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對工作更加熱情了,活動開展也更順了,質量也明顯上去。
3.2.2 充分利用媒體資源
現代教學媒體,是現代教育技術重要組成部分,它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傳輸速度,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發揮高水平教師的作用。同樣為了更好的開展課外活動,利用一些現代媒體資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做法大體有以下幾點:①介紹和提供一些優秀、經典作品的資料,指導學生課余進行欣賞。②組織參加音樂普及講座及看有關音樂題材的電影、電視等,了解一些音樂的基礎知識,還可以組織去歌劇院欣賞中外著名歌劇、舞劇等,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③利用校園廣播有計劃地播放優秀歌(樂)曲,讓學生多聽,讓學生更直觀地得到熏陶,感受音樂的美妙。
3.2.3 充分為學生創造展示的舞台
學校的宣傳陣地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窗口, 通過學校的宣傳陣地是為學生創造展示舞台最有效的途徑。我注意到不少的藝術培訓中心學校利用了電視、廣告並且為學生創造了參加國內國外的各項比賽等來提高學校知名度,吸引學生參加報名培訓。那麼在學校,我們可以通過校園櫥窗、黑板報、圖書館、閱覽室、報刊等向學生展示音樂,讓學生的音樂活動成果有展示的舞台,讓學生學到更多課堂里沒有學到過的音樂知識,也從音樂家的身上學到許多優良的品質,陶冶情操。例如,有的把學生文藝演出的照片拿來展出,讓學生看到自己在舞台上的形象,提高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有的在黑板報上刊登一些音樂家的小故事或音樂知識連載,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喜愛,並從中學習到一些知識。還有的通過圖書館的書籍、雜志,向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音樂天地,讓學生自在地徜徉於音樂王國中。此外,還可以通過簡報、剪報、音樂小故事、音樂小報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創造展示的舞台,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課外音樂活動的積極性。
3.3 教師應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可以說我們開展音樂課外活動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一半。有了興趣,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進來,我們的工作會事半功倍,而沒有了興趣即使是老師、學生花再多的時間和工夫也只會事倍功半。因此,調動學生興趣是開展音樂課外活動教師首要注意的問題。首先教師自身要全心投入,即在教學中不僅要有認真的態度,還必須要有一種投入的精神。因此,對待每一次排練和訓練,教師首先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理和情緒,以飽滿的熱情來感染學生,以生動、活潑、幽默的語言和豐富的面部表情以及形象甚至誇張的動作來吸引學生。例如:在要求學生做出歡快高興的情緒時,教師必須自己先拿出一副熱情洋溢、喜到心頭的表情;在要求學生表現抒情的情緒時,教師必須先拿出深情的表情。總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像一名演員在表演一出戲,而演員必須要投入才能演好戲,才能做到吸引觀眾。然後對待學生,教師應以表揚為主,經常鼓勵。對一些音樂基礎並不好的學生,和對音樂不感興趣的同學,作為音樂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多以表揚為主來鼓勵學生,學生得到老師的肯定,通常會增加自己的學習信心,從而也會提高學習的興趣,並主動配合老師的教學工作,甚至被表揚的部分同學還發揮著積極和骨乾的作用。
3.4 教師應擅用形象的語言啟發學生
組織課外活動雖然與音樂課有區別,但它同樣屬於教師對學生的一種教學。那麼如何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訓練的內容和要求,教師需要動一些心思。擅長用形象的語言來啟發學生是音樂技巧、技術傳授時教師要特別注意的,因為音樂這門學科的抽象性,只有通過形象的語言來引導和啟發,才能讓學生更快更准確的領悟這門藝術的技巧和技術。所以,在課外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到這一點。例如:舞蹈形體課上,在要求學生做直立的基本姿勢時,我用「量身高」來啟發:「同學們都希望自己有高挑、修長的身材,我們現在把身體靠著牆,盡量將脖子、身體拉長,量一量,是不是長高了」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導並讓他們反復體會,許多學生本來存在的頷胸、駝背、脖子前傾等不良姿勢也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了糾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於抓住學生日常生活經歷中的一些體驗和感受,善於使用一些通俗、具體而形象的語言,這樣一來,同學們能夠更快更好地達到訓練的要求,更快更好地掌握訓練的內容。
3.5 教師應注意結合審美教育
青少年階段的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時,應該更加側重於提高對音樂藝術的審美和鑒賞能力。我們的音樂課外活動並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們掌握某種音樂技巧,也不是為了參加某個比賽或是表演而開展的,我們的目的是要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音樂美的能力,並在音樂活動中來陶冶情操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因此,將審美教育貫穿於活動之中是教師切不可拋開的一個應注意的問題,是我們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他不僅培養了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在唱歌、舞蹈、演奏時詮釋藝術的表現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節目的質量。因此在訓練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表演時情緒、情感的表現。即使在表演中學生的聲音不夠美,動作不夠到位,或者偶爾彈錯了一兩個音,但是教師要常常提醒學生一定要觀眾知道你在表演什麼。有一次,我在活動課合唱隊排練《游擊隊歌》這首歌曲的時候,我首先向同學們介紹這是一首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曲調輕快流利,生動活潑,反映處在敵後艱苦環境中的游擊戰士樂觀的情緒、昂揚的鬥志和革命的自豪感,要求學生把游擊隊員機智靈活、勇敢頑強的形象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講解和分析,使學生對作品有了較為深入、透徹的了解。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地做到一些細膩的藝術處理和表現,而不再是簡單的表達。將審美教育貫穿於活動課中,不但豐富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還大大提高了活動課中排練節目的水平和質量。
在開展音樂課外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三個注意」在教學中並非相對獨立,而是相輔相成、相互貫通的。因此,這三個問題,對於開展音樂課外活動的教師來說非常重要。
結束語
所以,我們充分意識到,僅靠音樂課堂四十分鍾的教學是遠遠難以提高學生能力的,只有努力創設音樂大環境,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在各種音樂活動中參與和體驗;讓學生在課外接受更多的音樂熏陶和感染;讓學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來領悟音樂的神韻和真諦。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和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D. 關於音樂教學的實踐調查報告

關於音樂教學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科學發展觀不僅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導綱領,也是推動科學、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的指導綱領。教育科學發展觀是在教育領域,破除傳統的、被長期束縛的思想觀念,樹立起現代化的、科學的發展觀。教育科學的發展觀是有時代特色的、符合時代需要的發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發展觀,才能辦出一流的教育。

隨著我縣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民歌民舞「五進活動」的大力推進,音樂教師隊伍的不斷充實,課內外藝術教育內容的逐步到位,學校音樂教育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重視,音樂學科正隨著改革的步伐朝著素質教育的目標一步步邁進。然而我發現,人們重視更多的是城市學校音樂教育,在地域遼闊的廣大農村地區,絕大多數地方的學校音樂教育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教育理念提出了要以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方針,而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獨特功能。所以,呼籲全社會關注農村小學音樂教育,關注音樂教師,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如何提高音樂教育在農村學校及社會的地位,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農村小學中,沒有專職的音 樂老師,音樂學科往往被認為是「副課」,一些老師認為音樂課不就是唱歌,不就是吼幾嗓子,沒有對音樂課有一個根本的認識。有些學校就把一些不大懂音樂、年齡偏大的教師「特殊照顧」安排教音樂,真正有音樂基礎的教師往往所學非所用的去教數學、語文等主要學科。(我校除外)

再一點就是大部分農村小學學校音樂教學設備落後,所有的農村小學學校沒有一架鋼琴,連電子琴也不是每個學校都有。電子琴也是個擺設,沒有教師會彈。一些小學上課必備的打擊樂器、配套教學光碟也只有幾家學校有。音樂教材也都只能循環使用,想讓學生圈圈點點都成問題。在音樂學科師資配置上,農村學校目前還是缺乏尤其是小學,農村小學幾乎都是兼職教師。有的農村小學一位老師要帶語文、音樂、美術、體育、品德與生活五門課。此外有些學校還常以課時緊張為理由,利用音樂課的時間上其他課,致使學生無法學習掌握完整的音樂知識結構。針對上述實際情況,思考農村小學音樂教師應具備何種素質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應是我們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要有敢於教的精神

這也是農村小學音樂教師所應具備的一個重要條件,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細心大膽,不拘泥於固定形式,敢於開拓創新,善於營造教育背景。本文強調的敢於教學和善於教學相比,後者表現的是一種能力,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音樂素養與文化內涵及良好的傳授知識的方法;而前者表現的是精神魅力,需要教師具有卓識的遠見、飽滿的熱情,在教育中充分顯露教師的眼界、見識與胸襟,讓理想與理想在這里相互交流,讓心靈與心靈在這里相互接觸。

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相同的一點是,他們都熱愛音樂藝術。農村學生由於所受音樂教育甚少,好奇心強,而對音樂藝術有更深更濃的熱愛之情。

教師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甚至可以說學生將來的形象氣質,是他們目前的任課教師的形象氣質的復制與擴散,即古人所謂的「上施下效」,這也更為音樂教師提供了發揮才乾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教學方式方法落後的教師就無法受到學生的歡迎。而敢於開拓創新、思維活躍、胸襟廣博的教師就能以他那大膽靈活的教學方式及激情飽滿的氣質引導與感染學生,把學生引向更為廣闊的天地。從另一方面看,社會環境與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性格習慣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更加簡單,可供學生學習和鍛煉的課外活動與社會交往場合少。學生的各種能力,諸如社交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無法得到有效的學習和鍛煉。另外,在農村,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還有很多經濟困難的家庭,這種家庭對孩子學習與生活當中的很多要求無法給予滿足,這就很可能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學生今後將面臨的是處處充滿競爭的復雜社會,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完善的綜合能力是他們必備的參與社會競爭的條件。學生心理素質與綜合能力的任務便落到教師的身上。音樂教育在這方面的功能雖不是萬能的,但也有很多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功用。在音樂訓練與活動中,有許多看似與人的某種能力的培養無關,但他卻能夠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或對於相關能力的培養而起到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例如:歌唱的音調對語言聲調的影響,音樂集體訓練對團體協作精神的培養,舞台表演對心理素質與應變能力的培養等。但這種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具有卓越遠見的音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大膽的嘗試與創設,在嘗試與創設過程中尋找其內在的聯系,並借各種音樂訓練與活動,漸漸的使學生的心理和諧的發展,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有效培養。

說到底就是要求教師要有一股特殊的氣韻與精神貫注在他的言行舉止中,別開生面地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體悟、用自己的歌聲去表達、用自己的動作去體驗,給他們單調的視野帶來美景,給他們貧乏的心靈帶來朝氣,給他們乾涸的語音帶來活力,給他們生硬的舉止帶來生機。

二、要有善於教的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所應具備最基本的主觀條件莫過於善於教學的能力。這種能力既有教學技術的體現,又有文化涵養的要求。只有善於教學的教師才能把知識准確地、完整地傳給學生;只有善於教學的教師才能真正喚醒、激發學生的心靈和智慧。

據了解,像我縣這種情況不只是存在少數地方,是全國多數農村小學共同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這種不完善的音樂教學開始於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故學生上了低年級和初中階段還只是掌握極少的音樂知識與技能,不少學生還不具備簡譜的能力,其他的諸如音樂的鑒賞、音樂表現及音樂創造能力,更無法得以有效的培養。音樂教師面對這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其教學之難可想而知了。

我們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農村小學音樂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學生對音樂課不感興趣,教師應如何藉助音樂的特殊魅力培養他們的興趣;學生在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方面掌握薄弱,教師要如何用方便、有趣的方法有效地使學生正確掌握這些知識與技能;學校要求舉辦興趣小組與開展文藝活動,教師要如何因陋就簡地開展,既要使活動生動有趣,又要使學生學有所得;為實施新課程標准提出的學科綜合的教學理念,教師要如何把各民族文化、民間藝術、科學文化知識及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民間文化等融入音樂教學。不難看出,這里蘊含著音樂藝術、教育教學技術、心理學知識、科學文化知識、民俗文化知識與自然地理知識等多種知識的綜合。音樂教師,作為一名音樂藝術教育工作者,不同於一般的音樂藝術工作者,它不僅要掌握這些知識且要善用這些知識,體現出育人的特點,也就是要能夠用它所掌握的音樂知識與文化知識教育學生,讓他們從狹義走向廣闊,從膚淺走向深入,從蒙昧走向明晰。音樂教師只有既掌握熟練的教育教學技能,又具備良好的音樂修養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具有培養學生、引導學生的「善於教」的能力。

三、有樂於教的熱情

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者,其教育教學態度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樂於教學是教師必備的道德修養中最重要的品質。首先,他必須熱愛音樂藝術,只有熱愛音樂藝術的教師才能善於用音樂藝術;其次,他必須熱愛學生,只有熱愛學生的教師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學生,更自覺地教育學生。

很多農村的學生,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尋求一條改變困境現狀的道路,因此考大學是他們最理想的出路。面對著大學新生錄取仍以高考分數為准繩的狀況,各學校很難真正實施素質教育。更何況學校的評優工作更多的還是以各校的中考和高考成績為杠桿。另外,受社會舊傳統的歧視及音樂從事著的落後思想的影響,農村民眾輕視音樂教育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校方領導與教師,只監督學生在考試科目上的學習,音樂科目自然就容易被忽視。相應的說,音樂教師在學校的地位就無法提高,職稱考評與福利待遇總是落後於「主科」教師。

音樂教師在學校的地位低,音樂教學設備差,社會及教育部門不重視音樂教學等一系列客觀現象,極易造成教師主觀上對音樂教學的應付心理。

音樂教師的這種態度看起來似乎是人之常情,但我對此的不同的看法。前文已提過,音樂學科地位的提高有賴於教學質量的保證。不可否認的是,音樂教育若只以簡單的唱歌與聽音樂為教學內容,無法體現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特殊的教育功能,他也就不具備引起農村社會各界人士及教育部門重視的資本。這就有賴於一批熱愛音樂教育、熱愛學生的教師隊伍孜孜不倦耕耘於音樂教壇。

音樂,這種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在教育中對人的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卻有它特殊的功能,自古以來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視這種功能,並且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傳統。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對音樂功能的闡述中,就很強調音樂中的善與美的統一,道德與音樂的統一,尤其是善與美。他強調了這些音樂特性,其實也是為了感染人、教育人。柏拉圖也曾經說過:「音樂教育是至高無上的,因為任何事物都不能像節奏與和聲那樣深達人類內心深處並給予最強烈的震撼。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將音樂銘刻在心,傳於後人」。兩千年前音樂教育在人類社會已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當然這與先賢們廣博的知識學問的影響和孜孜不倦的教學的倡導是緊密相連的。

四、小結

教師素質的提高,不只是個人或某小團體的事,而是國家乃至整個社會的事。我們期望各教育部門都來重視農村小學音樂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與學習;也真誠希望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能發揚古聖先賢的優良作風,勤學苦練,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獨有的精神氣韻、飽滿的教育熱情,投身於農村學校的音樂教育,讓更多的農村孩子感受到音樂藝術帶來的無窮生機與喜悅。

E.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兒童對音樂有天生的好奇感,當前教學中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啟迪、誘導,盡量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獲得知識,發展他們眼、耳、腦、口、手、腳並用能力,從多種感官同時刺激以得到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正如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我們都有同樣的感覺:樂隊隊員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對樂曲的記憶能力,比一般的同學要強;而舞蹈隊員的節奏感,韻律感及體態語文超過一般學生水平,這就是參與了音樂能力培養的結果。

目前,我們使用的沿海版教材中有較強的實踐性內容,如果我們注意了就能較快地將知識形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演唱能力,演奏能力和音樂感受能力。在我多年來的教學中,為了提高所有學生的音樂素質,我從如下方面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景,激發情趣。

奧爾夫兒童音樂教學體系中,器樂是學習音樂的重要手段。日本不但把一些樂器作為教學設備配備給學校,而且在音樂教材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器樂曲,並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增加這部分的內容,可見器樂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起著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完《海鷗》這首歌後,除了讓學生用口頭演唱、用錄音機聽感受副旋律的作用效果外,,我還讓學生用固定音高的樂器--豎笛進行演奏,這樣一種實踐練習,不但避免了學生在演唱兩聲部、副旋律時出現音準不穩現象,還培養了學生的演奏能力及音準能力。通過自己的實踐,找到副旋律在歌曲中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學生既有興趣,又明白易懂,使抽象的知識變為形象、生動的東西。

低年級的律動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達他們的歡快心情的實踐活動,是聽覺和動覺訓練的結合,從而達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諧。達爾洛茲體態律動要求學生把身體各器官作為樂器,把所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也就是強調「音樂是動的藝術。」音樂進行有線條,有起伏,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必須反映其斷、連等典型特徵,動作應有樂感。達爾克羅斯曾說過:「單教兒童用手指彈奏樂器是不夠的,必須啟發他們進入產生樂趣的激情中去,把樂曲感情化為具體動作、節奏和聲音。」也就是說,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美的韻律中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律動可以提高孩子的素質,發展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個性。但是律動教學也不能只重視動作技巧訓練,也不能只局限於教師示範,學生模仿,更不能為了使動作整齊讓學生機械地反復操練,而應該從素質能力培養著眼設計教學,使學生從實踐中找到真知。在聽音樂時學生的第一印象是旋律。而孩子們的天性是玩耍。低年級學生有蹦跳的慾望,「律支」則是滿足這種慾望的最好體現。例如「飛」的律動,從文字上非常理解,且容易做,簡單來說就是這么起伏連綿的上下擺臂的動作,但從培養素質能力著眼,應放手讓學生自由地去飛,一般情況下,一般孩子都會飛,由於個人能力有差異,個性有不同,他們飛的形態肯定各不相同。那麼,我先啟發學生對「飛」的想像,想像自己是一隻快樂的小鳥,飛進了音樂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比。只要求學生跟上音樂節奏互相之間不碰撞,別的不作任何限制。由於沒有固定「飛」的模式,孩子們有的像小鳥飛;有的像蝴蝶飛;有的像老鷹在空中翱翔;有的像小白鴿上下舞動。當音樂一停,要求每個孩子擺一個造型,讓老師猜猜「鳥兒們」在干什麼?表演結果,孩子們為了互不碰撞能自覺注意保持空間距離,由於動作不受限制,每個人發揮了主動創造性,有個男孩勾起一隻腳「金雞獨立」,我一問他,原來他想像自己站在電線上。興趣盎然的。律動使孩子積極參與,在實踐中不只是學會了飛的技能,更重要是是發揮了創造性,培養了個性和能力。

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簡單形象的動作,有集體的、個人的表演。現行的音樂教材有很多歌曲或欣賞曲都適合於表演。教師一方面可教給學生一些規定的表演動作,另一方面還應鼓勵學生自己大膽創編動作。例如:學習《開火車》這首歌,教學時引導學生從歌詞入手,通過對歌詞的理解,抓住人或物的動作特徵,特別是形態動詞,自己創編動作,邊唱邊表演加以實踐,使他們對音樂形象加深理解。同時又在感受著音樂的諸多要素,發展了大腦與身體間的協調合作,實實在在地得到一種總體協調的感覺及時間和空間距離的實體概念。它有利於孩子們體會音樂的節奏、節拍、速度及某些曲調的結構協調感。

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處於直覺感知向抽象思維過渡,他們常常只局限於看到事物的具體特點和外部聯系,對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內部聯系的能力還比較缺乏,有總分教材內容對學生來講比較抽象,難於理解,(如果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創設行動有趣、色彩鮮艷、動靜恰當的畫面,把靜態知識作動態處理就能激發學生求知慾,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器官參與教學全過程。)

例如:我們在進行一些節奏訓練、聽音訓練時,學生使用磁性線譜板,磁性線譜板上已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節奏型或聽音練習題,讓學生進行聽辨練習,老師拍出一條節奏題,讓學生在磁性線譜板上擺出教師拍出的節奏;或找到老師彈奏的哪個音高,這樣使抽象的節奏訓練、聽音訓練變成可見的高\低\長\短,教師還可及時反饋信息,控制教學節奏。

在音樂教學中,我覺得對音樂的感知莫過於全身心投入到中,教學中,加強了唱遊的體態律動,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加強了教學工具的操作,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且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音樂素質。

音樂本來就是聲音的實踐性藝術。學生只有在反復的演唱\演奏\律動\聽辨中不斷領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才能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

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提高音樂素質。

要想使學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樂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樂素養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斷得到鞏固提高,光靠課堂內的教學實踐是不夠的,還必須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去,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以解決在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讓他們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來領悟音樂的神韻和真諦、親自參與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創編。絢麗多姿的文藝表演活動會使學生從中感受美、鑒賞美,同時,也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氣質、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樂素質素養。

以集體組織形式進行,具有教育對象廣泛性,教育內容多向性,活動形式有時代性的特點。如:「少先隊隊列歌曲演唱會」、「愛我中華」歌會,用詩和歌舞串聯一起,以表演唱、齊唱、合唱來表達少年兒童熱愛祖國熱愛黨的真摯感情。在少先隊員隊列操練的音樂聲中,不感受音樂美、隊形美,也表現了少先隊員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融知識性、娛樂性為一體的「音樂智力競賽」,包括音樂知識測驗和音樂技能技巧的表演,反映學生獲得音樂的信息量,鞏固了音樂知識,又顯示了自己的音樂特長,在學唱學習演奏的全過程中,磨煉意志和毅力,增強參與競爭的意識,自己的能力,為追求崇高的藝術目標而不懈努力。如「音樂牆報」展評。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布置,介紹國際、國內音樂信息,中外藝術家對社會對藝術的貢獻,音樂動態、音樂游藝,最新音樂作品等,通過辦報讓學生長知識,增強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還有通過舉辦卡拉OK獨唱比賽,引導學生學好歌,唱好歌,同時發現和培養了一批音樂人才。

音樂活動富有趣味性,學生參加活動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藝術實踐中聽、唱、奏、跳,興趣得到滿足,才智得到發揮,以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創造精神。「音樂猜謎」、「音樂游戲」、聽音樂旋律猜歌名、辨別樂器的音色、即興編舞等都是很好的形式。這樣通過一系列的音樂活動,使同學們在課內所獲得的音樂知識技能,技巧得到藝術實踐的鍛練機會,以發展他們音樂的興趣和才能。

音樂本來就是聲音的實踐性藝術,只有在反復的演唱、演奏、律動,聽辨實踐中不斷領悟,感受那些美妙的音樂,才能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

F. 簡述音樂教學中強調音樂實踐的重要性

音樂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需要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總結,在實踐中提高;需要學生反復地進行技能、技法的訓練,而訓練的結果又必須通過舞台及其表演形式來檢驗。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採用藝術實踐的方式,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更是教師音樂教學理念上的重大轉變。
一、轉變對高中音樂教學中藝術實踐教學的認識
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只是手段,教育人、培養人才是目的。但是,長期以來,音樂課上教師一味強調「音樂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厭其煩地、長時間地講解樂理知識、進行枯燥的音樂技能訓練,你教我唱、我講你聽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普遍採用的方法。這種本應該用心靈和情感去感悟的音樂課卻上成和其他學科同一模式的知識傳授課,致使學生失去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本、把學生當客體」的做法嚴重阻礙了學生創造性的有效發揮,從而影響了其個體的完善。還有學校的領導、老師及學生和家長忽視了音樂教學中藝術實踐這種教學方法的重要作用,導致各方在具體的音樂藝術實踐教學中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為了使藝術實踐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需要轉變原有對藝術實踐教學的認識。學校領導應該加大對藝術實踐教學的投入,在教學安排上給予藝術實踐教學更多的時間,因為在藝術實踐教學中需要用到表演道具和表演場所,所以學校應該為學生營造一種充裕的學習環境。教師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的藝術實踐表演,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不斷革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藝術實踐的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轉變學生對藝術實踐的認識,應該讓學生認識到藝術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參加藝術實踐活動。
二、學生參加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的必要性
我校作為國家級重點、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藝術類高考連續十三年位居洛陽市第一的中職院校,在音樂專業藝術實踐教學方面取得了許多優異的成績。學校開展藝術社團三十多個,還確立了以「學科理論為指導,藝術實踐為基礎,素質教育為核心,面向世界為目標」的工作思路,突出學生藝術實踐在學生教育工作中的關鍵作用和地位。而音樂藝術實踐是一種具有創新意識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可以得到表現自己和自我實現的機會,體驗多方面、多層次與音樂打交道的方式,從而發展自己的創造力。普通高中音樂專業藝術實踐活動不但能使學生得到實踐鍛煉,提高音樂教育能力和組織能力,也能使學生逐漸克服上舞台的「怯場」心理,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也能夠活躍校園文化生活。
通過藝術實踐不僅可以讓學生對現實社會的經濟、政治環境有更深刻的了解,還對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通過藝術實踐中的競爭與合作,不僅能鍛煉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我們應牢固樹立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注重經常性地結合教學實踐,總結經驗教訓,刻苦鑽研本職業務,不斷開拓進取,開展多種音樂藝術實踐活動,高標准、嚴要求地搞好音樂專業教育,使之相互作用,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
三、藝術實踐活動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藝術實踐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參加藝術實踐活動,能夠檢驗專業學習的效果,同時又能培養與社會、人群交往溝通的能力、奉獻精神、組織紀律性、組織管理能力等。在藝術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專業素質、精神風貌、集本榮譽感、組織紀律性、團結協作能力等得到培養和鍛煉。比如,我校每年一度的體育節大型文藝匯演,團體操、社團風采等參演規模達四五百人,音樂專業各年級的的藝術實踐,學校的品牌文化——春節晚會等一台台節目的演出就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工程。從整體的策劃、節目的統籌,舞台的布置及燈光、音響、服裝、道具,到節目的組織、銜接、協調,舞台的監督、報幕、催場等等,需要台上台下、台前台後的協調一致和共同行動。可以說,每次演出的成功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集體力量的展示。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就好似春雨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集體主義
精神、相互合作意識及克服困難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工作責任心,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四、藝術實踐活動能體現和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
成功的體驗是學生獲得自我價值感的基礎。藝術實踐活動作為音樂專業學生專業技能、技法與能力培養的重要教學環節,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各種綜合能力,得到體驗成功的機會。我校的每次藝術實踐活動都需要長達兩三個月的准備時間,而且形式多樣化。比如:歌唱類有(獨唱、二重唱、對唱、聯唱、合唱等),舞蹈類由(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語言類有(小品、相聲、雙簧)等。多樣化的形式給學生帶來了頗高的積極性,也給學生展現自我才藝、體現自我價值提供機會和平台。
只有通過多次藝術實踐的演出,學生們在舞台上的表演和表現才能從緊張到自如,從稚嫩到成熟,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感受成功的快樂。只有讓學生樹立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正確動機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才能產生活動的良好效果,才能發揮音樂技能技法教育的作用,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我價值。如我編排的舞蹈《春喜》,裡面有搬腿、站下腰、翻身等比較難的動作技巧,學生們不怕吃苦,相互鼓勵,每個人都能精彩完成。最後在演出時同學們的優美舞姿、迷人的表情,贏得了一致的好評和熱烈的掌聲,還代表學校參加了縣春節晚會榮獲一等獎,在全國「文明風采「活動中榮獲省二等獎。每個學生都在活動中能充分運用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展示自己的才華,體驗自我價值,並能給予正確客觀地評價,使學生體驗自我價值及實現價值後的愉悅。只有這樣藝術實踐才能在音樂教育中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培養合格的音樂人才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我認為藝術實踐活動是高中音樂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技法學習和能力素質的重要途徑。同時藝術實踐還延伸了課堂教學的內涵,更好地改善了教與學、課內與課外及學生管理的關系,提高了音樂專業教師的參與性和創新能力,促進了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和發展。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想取得理想中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在教學中採取可行的藝術實踐教學方法,明白藝術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並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地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G. 對初中音樂課的認識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的生成策略

「生成」是「生長」和「建構」,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由於合作對話、碰撞,超出教師預設方案和教材設定內容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維、新方法的一種動態的活動過程。音樂教學中的「生成」是在預設的前提下,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狀態、學習進程中產生的動態的活動過程,具有豐富性和生成性。《音樂課程標准解讀》指出:「在音樂課堂上,允許學生質疑、鼓勵探索、尊重學生對音樂的不同體驗與思考。」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對同一首音樂作品有多樣的理解和表現,學生的表現充滿變數,尤其當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學過程要以比預設的生動而豐富多彩。面臨充滿個性的學生,隨著預設流程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材文本的不斷碰撞,創造火花的不斷迸發,認知、體驗不斷加深,這就產生了動態生成的音樂課堂。

1、在滿足學生的音樂審美需求中生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引導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的。音

樂教學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音樂審美需求,使音樂教學在學生得到音樂的審美體驗中得以生成。

2、在學生實踐探究活動中生成

創設主動探究的氛圍,是學生潛力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是課堂生成的基礎。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在自主探究的氛圍中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感悟音樂,在實踐創造活動中得以生成。

3、在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度拓展中生成

音樂課是充滿活力的,為了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如果僅僅依靠教材上的內容是不夠的,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感悟是不夠深入的,適度拓展,提高學生音樂的審美素養,體現出音樂教學的豐富性和動態生成性。

三、初中音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相融的策略

音樂教師課前對教材文本的仔細研讀,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與教師本身的特長,做好教學設計,這就是課前的預設。由於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充滿可變性,不可能將學生參與的各項音樂活動的細節都進行預設,因此,新課程提出了一個與「預設」相對應的概念:「動態生成」。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部分音樂教師對「預設」與「生成」搖擺不定,注重了「預設」教學被「統」的過死,重回封閉、僵化的老路,著眼生成,又陷入隨意、散漫的泥潭。筆者認為教師要在課前預設時,考慮到某種出現的情況而進行彈性預設;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巧用動態資源盡情揮灑教學機智,要摒棄隨意生成,關注生成的價值。讓「預設」與「生成」有機相融,相得益彰

H. 有關音樂方面的實踐報告

音樂創作課實踐及研究報告

內 容 摘 要
一、 問題的提出
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並把音樂創作活動付諸於教學實踐,是音樂教學的新課題。
二、 音樂創作課的教學措施
1、放開討論;
2、放開質疑;
3、放開評論;
三、 教學實踐及研究過程
把創作運用到歌唱、教學、節奏訓練、綜合訓練等,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創新能力方面得到訓練,培養和提高。
四、 結論
五、 反思
注重學生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用藝術的方式表現和交流情感,獲得創造、表現、合作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組合、運用、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音樂課程標准》
2、 《中小學音樂教育》

音樂創作課實踐及研究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要求培養「創新型」的人才,這就要求在課堂上教師充分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完全自由地發展,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並把音樂創作活動付諸於教學實踐,是音樂教學的一個新課題,也是實踐《音樂課程標准》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構想在音樂課中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情景,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創作自主學習的氛圍和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其主體性,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並就「音樂創作課」課型的教學思路,教學措施,教學方法及實踐研究中作了一些初步探討,以引發對《音樂課程標准》更廣泛更深入的學習和理解。
二、 音樂創作課的教學措施
1、放開討論:提倡多向互動,提倡思想「亮相」。通過師生多感官全方位參與,處進認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利於學生學習主體的自由發展。
2、放開質疑:實現學生思維自由,必然滲透諸多質疑。學生的質疑往往不局限教師視野,教師放開讓學生由記憶到自願去探索,有機械接受「唯書唯師」,到敢於向書本,老師挑戰,這必須是一個創新意識在強化,創新精神在升華,創新能力在孕育和培植的過程。寬松、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破除「師道尊嚴」,是學生質疑的教育環境。
3、放開評價:創作性的發揮必須導致學習結果的多樣性,豐富性。在音樂創作課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不要用標准答案去束縛學生。同一個練習,可能有多種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種處理辦法;同一首樂曲,可能有多種理解。應重視音樂創作實踐的過程,注重培養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
三、教學實踐及研究過程:
音樂創作課的課堂結構及教學思

I. 創作在音樂實踐中的作用是什麼

音樂創作的准備及孕育階段。音樂創作的三個環節之一。
作曲家在現實生活中接觸了大量存在的客觀事物,這些事物往往是處於未加工狀態的美與丑,通過了解、熟悉、認識等感性及理性活動,得到深刻的審美感受和體驗,觸發了創作慾望。能引起這種創作慾望的,不僅是大自然與社會生活中所存在的現實美與現實丑,也可能是其他藝術作品如詩歌、文學、繪畫、雕刻、戲劇中的藝術美。作曲家的豐富的生活實踐,個人的興趣愛好、個性、素質,以及各方面的修養對創作慾望的形成有決定性影響。作曲家對所要反映的生活產生強烈的感情是極為關鍵的。感情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貫串在創作過程的始終。
與其他藝術相比,作曲家對生活體驗所採取的角度略有不同。他往往不太注意具體的生活細節,而著重從生活中取得感受與啟示,強調對生活的整體印象、氣氛及其運動的過程。或許更深入一步的是生活中的某種意境、神韻以及對生活的本質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這是由於音樂難以直接表現具體形象而帶來的創作特點(現實生活及思想、概念往往只通過比擬、隱喻、象徵、概括、抽象等手法而被間接反映在音樂之中)。作曲家也有可能通過間接的生活體驗取得創作的沖動,只要這些藝術所反映的生活形象、氣韻及其本質等以及由它們所引起的感情與體會是作曲家比較熟悉的。同樣,作曲家也能從以往的樂曲,尤其是民間音樂中獲得靈感而進行創作,因為這些是在歷史上已經被典型化的生活在音樂中的具體反映。但是間接體驗生活的前提,仍然是直接體驗生活的長期積累。
創意
作曲家將創作沖動及感情轉化為音響的過程,即基本樂思的形成。音樂創作的三個環節之一。
音樂藝術的特點是以音響為其物質材料,現實生活、具體對象、思想、情感、意境等等都要轉化為由樂音為主所構成的音響。通常,作曲家總是在以往的音樂成果中汲取經驗,對前人的音樂表現手段與各種手法進行分析、判斷、提煉,通過自己的重新設計、安排、想像進行新的創造,產生新的音響。因此,對歷史音樂文獻的熟悉,對民間音樂的領會,對音樂語言特點的掌握是創作的重要條件。當代音樂作品所帶來的各種影響和啟示也很重要。這里存在一個繼承與創新、借鑒與消化的關系。
基本樂思的形成對創意起樞紐作用。基本樂思是作曲家對所要反映的現實生活的最典型、最概括並最富有情感特徵的主觀感受的結晶。它轉換成音樂時,最初可能是一種節奏型、一種特定的和弦進行、一種兩部對位的基本骨架,但最常見的一種是動機或一個音樂主題,它就為整部樂曲奠定了基礎。在出現基本樂思的同時,會考慮到體裁、樣式、曲式模式等等具體的表現方式。可以說,在創意的起始,就已經同時設想了形象的塑造問題。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的創作是難以截然分割的。
在創意的過程中,突出的要求是:具體內容與實際音響的對應。為此,作曲家常會反復吟唱(演奏),對所創作的音樂進行適當的修改、調整,求得兩者的最佳統一。在這種意義上,創意就具有通過即興創作與表演兩者相互結合而使樂曲逐步定形的特點。
對於創作的奧秘,歷史上曾因對音樂藝術理解的不同而有多種說法,也存在著爭論。在各種觀點中比較共同的一點是強調靈感的作用。實際上,靈感是一種通過長期艱苦構思活動後產生的一種飛躍現象,往往突如其來,使作曲家得到一種「頓悟」,其出現也往往不止一次。靈感出現時,具體內容與實際音響的對應關系常處於最佳狀態,因而能大大推動創造活動的進展。
塑形
在使內容物化(音樂化)的過程中,主要的問題是使基本樂思逐步展開以產生具體形式,並符合形式美的要求。音樂創作的三個環節之一。
需按照音樂藝術本身的規律,根據一定的音樂邏輯,用適當的音樂語言來創作生動、鮮明、感人並富有獨創性的作品。熟練的寫作技巧、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是至為重要的,在形象的塑造時,既須根據內容的需要來確定形式,也會由於形式美的要求對內容作適當的調整,兩者存在互相制約、互為因果的關系。在創作中,最初的構思常常有被多次修改、變易、豐富、潤飾等反復推敲過程。
音樂形象的塑造,從形式美的要求來說,就是具有合於邏輯的、不斷發展的運動感,使音樂通過重復、變化、平衡、對比、層遞等表現手段以取得多樣的統一。這個基本原則隨著時代、民族、社會發展的不同,在歷史上呈現為不同的音樂結構,多種的風格樣式和各種變體。如何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民族風格而又帶有個性的樂曲,在形式與內容兩方面都具有新意,這常是作曲家為之奮斗終身的目標。
樂曲的形式定型以後,通常就可算是創作的完成。但在實際上,這個成品還需經演出的檢驗。演奏家、聽眾會對它提出各種不同的意見和反應,作曲家也會進行一些修改、變動。
編輯本段
音樂創作類型

①器樂曲。通過不同的體裁,將對現實的反映歸納為表現與造型,按照形式美的規律將主觀對現實的情感體驗納入一定形式之中,以求表現出處於深處的思想內涵。對於標題音樂,可強調通過標題的啟示,使現實與感情思想更易結合起來。
②歌曲。將歌詞的形式規律加以定型,使其所表現的感情相對固定,並將其各種思想內涵轉化為自己的體驗及解釋。③戲劇性音樂。包括與其他藝術的結合如舞劇、歌劇等,主要是對劇中人物性格、活動、反應作出創作者的主觀評價,轉化為感情表現及體驗,並將其運動過程固定為具體的形式。這時,音樂是另一藝術的感情體現,而該藝術就成為音樂的具體形象表現,至於其主次關系則因情況而有不同,其思想性內涵往往由該藝術直接反映出來。
編輯本段
即興創作

創作與表演相結合的一種特殊形式,作曲家也就是演奏(唱)家,亦稱為即興表演。最早出現於古代音樂初創時期,但迄今仍在世界各國音樂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即興創作因時代、民族而有不同的傳統。它是作曲家(或演奏家)根據瞬間的感受,使音樂內容具體成形的創作活動,並隨著創作者的演奏水平與現場發揮而呈現不同的形態。即興創作的特點是富於激情,現場發揮,靈活多變,但時間短促,缺乏推敲的餘地,不易盡善盡美。因此,在音樂發展過程中逐漸被分成創作與演出兩個不同的階段。在當代演出實踐中,仍保存即興創作成分的,如東方某些民族的音樂以及西方的爵士音樂等。西方某些現代作曲家有時也強調即興創作的因素,如偶然音樂與一些先鋒派的作品,著意在強調音樂的不確定性與偶然性上,其基本含義已有所不同。

J.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引言
在音樂教學中,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拘泥於書本、不迷信權威、不墨守成規,以教師所教的知識為基礎,結合生活實際與學習實踐,對未來進行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別出心裁的設計出新思路、新問題、新創意、新途徑、新方法的新型學習實踐的教學活動。並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為學生終身喜歡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對於中學生來說,創新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願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傳統的音樂教學往往注重知識傳授,多為「灌輸式」教學,不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禁錮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阻礙了探索和創新。因此,必須改革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使音樂課堂教學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的教學體系,為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服務。
筆者結合兩年的中學專業音樂教學實踐,對綜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在這里,介紹筆者的幾點經驗和體會。

二、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
(一)創建新型的音樂課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所建立的比較典型的、穩定的教學程序。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要特徵,嚴重扼制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所以要進行模式的「變革」和「更新」,建立一種以「主體性、創新性」現代教學思想為體系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型音樂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探索,在學習中創造。筆者在課堂教育中,選用教學模式時,把握以下兩點:
1、 教學設計要以學生實踐為主線,探究知識為中心,創造知識為重點,培養能力為宗旨。
2、 教學實施要注重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給他們探究問題、探尋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質疑,積極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這種音樂教學模式緊扣「主體性、創新性」教學思想,為學生創設探索、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啟發學生勇於發現和創新,鼓勵他們大膽想像,可以標新立異。
(二)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完成教學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師的教授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會學生學習為目的,教師傳授為主,忽視因材施教,束縛了學生的手腳,禁錮了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的教會為學會,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同時給學生創設大膽發問、質疑、創造的空間,讓他們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創造,讓每個學生的智、情、意、行協調和諧地發展。此外,還要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發揮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重視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筆者在教學方法的選用方面,總結出以下兩點:
1、 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多樣性指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音樂教學中某一知識點的教學,往往通過各種教學渠道滲透來達到預期的目標。如利用器樂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韻律和演奏能力。加強律動和歌唱表演,使學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審美素養。音樂本來就是聲音的實踐性藝術,學生只有在反復的演唱/演奏/律動/聽辨中不斷領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旋律,才能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
2、 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各年級段的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地區、學校、班級間的差異以及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差異決定了音樂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音樂教學要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實行因材施教,如對個體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悅。
(三)採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音樂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強,快捷簡便,直觀形象等特點,它通過圖象、文字、音響等手段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產生想像和聯想,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形象思維的展開起到了重要作用。音樂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刻不容緩,它能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弊端,優化於傳統教學。
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處於直覺感知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他們常常只局限於看到事物的具體特點和外部聯系,而對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內部聯系的能力還比較缺乏。有部分教材內容對學生來講比較抽象,難於理解,如果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創設行動有趣、色彩鮮艷、動靜恰當的畫面,把靜態知識作動態處理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器官參與教學全過程。
(四)善用「激勵性」機制進行評價
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作出評價的時候,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這是努力探尋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最有效的手段。對學生在學習中創造出來的正確結論要給予真誠的贊賞和評價,因為「人性最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欣賞和贊美」。激勵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把求知當作人世間最大的快樂。評價應著眼於未來,側重於發展,有利於進步。教師應強調評價的引導作用,應淡化學生間的橫向比較,注重學生發展,使學生體驗到進步就是成功。
(五)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個課時中取得明顯的效果,要想使學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樂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樂素養提高到更高的境界,光靠課堂內的教學實踐是不夠的,還必須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去,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以解決在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讓他們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領悟音樂的神韻和真諦,並且能親自參與演唱、演奏、舞蹈以及創編。絢麗多姿的文藝表演活動會使學生從中感受美、鑒賞美,同時,也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氣質、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樂素質素養,在課外的教學實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專題性音樂活動
專題性音樂活動以集體組織形式進行,具有教育對象的廣泛性,教育內容的多向性以及活動形式有時代性的特點。
2、 競賽性音樂活動
融知識性、娛樂性為一體的「音樂智力競賽」,包括音樂知識測驗和音樂技能技巧的表演,反映學生獲得音樂的信息量,既鞏固了音樂知識,又顯示了自己的音樂特長,在學習演唱和演奏的全過程中,磨練意志和毅力,增強參與競爭的能力,為追求崇高的藝術目標而不懈努力。如「音樂牆報」展評,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布置,介紹國際、國內音樂信息,中外藝術家對社會對藝術的貢獻,音樂動態、音樂游藝和最新音樂作品等,通過辦報讓學生增長知識,增強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還通過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引導學生學好歌、唱好歌,以此來發現和培養優秀的音樂人才。
3、 趣味性音樂活動
音樂活動富有趣味性,學生參與活動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藝術實踐中聽、唱、跳、奏,學生的興趣才能得到滿足,才智才能得到發揮,以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創造精神。音樂猜謎、音樂游戲、聽旋律猜曲名、辨別樂器的音色、即興創編等,都是很好的形式。這樣通過一系列的音樂活動,使同學們在課內所獲得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技巧在藝術實踐中得到鍛煉,以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發揮音樂才能。

三、音樂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提高探索精神
學生的探索過程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但由於學生受原有知識經驗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獨立的完成探索任務,達到預期目的,學生的自行探索活動還必須依靠教師的組織和指導。
(一) 精心誘導,激發學生探索動機
教育心理學表明:當需要指向某一具體對象時,產生達到目標的慾望就形成了探索的動機。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慾望和追求,那麼他參與探索活動的動機就越明確,他在探索活動中能表現出比別人更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音樂教學中,要常常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之中,激發探索興趣,形成探索動機。
(二) 細心指導,提高學生探索能力
素質教育要著力於學生的主動發展,教師要積極思考、組織創造性的活動,細心誘導學生自己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為學生的潛能和個性提供發揮與發展的舞台。實踐證明: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自己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學生探索能力,形成獨立個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三) 耐心疏導,增強學生探索信心
由於知識、經驗、能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的探索活動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對學生的暫時「失敗」,教師一要允許、二要理解、三要寬容,盡量發揮情感效應,不能有任何厭煩的情感流露,盡量讓學生從教師鼓勵的目光與和藹的表情中體驗老師對他們的關心與期望,排除因為「失敗」而帶來的脆弱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增強自己的探索信心。這樣,學生將有如下收益:第一、體驗到知識來之不易;第二、感受到成功帶來的愉悅與滿足,樹立「我也行」的自信心;第三、鍛煉了頑強的意志和毅力;第四、所獲的知識記憶牢固。

四、結束語
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和實踐證明,音樂教育除了具有「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促體」等功能外,它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良好途徑。音樂對人的培養作用有時遠遠超出了音樂的本身。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不斷深化的社會變革,教師要充分面向全體學生,大力推進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造性的綜合人才,應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要積極探索、刻苦鑽研,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為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而努力,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而努力,為提高國民綜合素質而努力,充分發揮教育工作者在提高民族素質、提高綜合國力中應有的作用。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互為因果、密不可分的。多動手多實踐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創造慾望、靈感和思維,而多動腦子往往也能促使學生多加實踐。平時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文藝匯演,既是音樂課外活動,又是音樂教育的輻射與延伸,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一種做法。這些活動的開辟,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體現和發揮。

閱讀全文

與初中音樂創造實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