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了種田

誰發明了種田

發布時間:2021-12-11 17:03:17

⑴ 雜交水稻是誰發明

雜交水稻hybrid rice 【簡介】 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 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歷史發展】 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九十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下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盪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產示範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餘萬畝。目前,國家「863」計劃已將培矮系列組合作為兩系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起沖擊。他向朱總理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後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產達到800公斤,並在西南農業大學等地引種成功。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⑵ 稻草人、是誰發明的、源於何時、

相傳其由來與諸葛亮有關。 三國時候,諸葛亮施用巧計,演出 了一幕「草船借箭」的喜劇。就在諸葛亮借箭的那天早晨,大霧漸漸散去,有一位在長江里放劃鉤的漁翁,正巧捕魚到此。不一會兒,突然鉤繩搖動,浮標上的銅鈴響亮,傳來有魚上鉤的信號。漁翁急忙去收鉤繩,手頭漸漸感到異常沉重,心想,定是鉤住了一頭大魚。頓時,他喜出望外,作好了捕大魚的准備可是,當鉤繩漸漸收近時,漁翁定睛一看,不想鉤掛到的卻是一個「死人」。這太忌諱了,他滿心的歡喜一下子盪然無存。然而他硬著頭皮把「死人」拉到船邊,再仔細一看 ,倒是一個頭戴皮盔,身穿皮甲的稻草人,漁翁忙撈上船,將它藏進了小船暗艙里。 這位漁翁家住荊州農村,主要以種田為業,冬閑的時候就下江捕魚,撈點外水,維持一家人生活。過了幾天,他帶著稻草人走進家門,全家人看了又驚奇又喜歡。 從稻草人第一天放在漁翁家裡,奇事就發生了。原來漁翁家裡有很多老鼠,平常連貓都不怕,白天有鼠跑,夜晚鼠打架,鬧得不能安寧,可是這天夜裡,老鼠絕了蹤影,全家人過了一個寧靜的夜晚。大家覺得奇怪,幾經琢磨,不禁想到稻草人,估計與它的神威有關。 到了清明穀雨的落種季節,下到田裡的谷種,又同往常一樣,田鼠要來吃,麻雀要來啄,漁翁正感到無法可治的時候,突然想到了稻草人。於是他連忙把稻草人搬出插在育種地。這法子還真靈!稻草人在田裡一豎,田鼠不來了,鳥雀飛走了,他家種的苗長得整齊茁壯。 這個消息像春風一樣吹遍了農村,農民們都紛紛仿效,紮上一個個稻草人立在田間。後來發展到每逢收獲和種植季節,為防鼠防鳥都紮上了稻草人。

⑶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種地

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有水源的地方定居,形成了村落。隨著村落的人口不斷增長,人類需要更多的食物才能生存,而隨著人類的過度捕殺行為,村落周圍的動物越來越少。為了生存,人類就靠採集的植物種子、漿果填飽肚子。

有一天,人類發現,那些被隨意丟掉的種子竟然生根發芽,長出新的果實。從此,人類發現了種子的秘密,並且經過反復的嘗試,學會了種植農作物,農業從此誕生,人類開始種地。相傳,中國古代的神農氏是農業的發明人,他發明了最早用於農耕的「耒(lěi )耜(sì)」,並培育種植 「五穀」。

點擊查看更多《穿越時空看文明:全景手繪中國史》

⑷ 人類是什麼時候學會種田的 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種田來維持文明的延續的

神農:
[遠古] 神農氏
姓名:伊耆,姜
別名:神農氏,烈山氏
民族:華夏
職業:部落首領
國家:中國
地區:湖北隨縣
籍貫:湖北隨縣
生辰:古歷四月二十六日
編輯本段
生平與貢獻

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曾建都山東曲阜,並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
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葯,以救夭傷之命,後因誤食「火焰子」腸斷而死。《神農本草經》即是依託他的著作。炎帝神農在位120年,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共計380年。
編輯本段
神農多解

①農業的發明者。關於神農的神話、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採集、漁獵進步到農業生產階段的情況。《周易·系辭下第八》;「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②古帝名,即炎帝、烈山氏。清馬驌《繹史》卷四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晉王嘉《拾遺記》卷一:「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及拾之,以植於囚,食者老而不死。」《史記·補三皇本紀》亦謂:「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紀。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種。
③醫葯之祖。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流傳久遠,至今不衰。《史記·補三皇本紀》謂:神農氏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葯。《淮南子·修務訓》亦謂: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晉干寶《搜神記》卷一:「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述異記》卷下:「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嘗葯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葯處。」後世傳言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好五臟,因能化解葯毒。又傳說神農因嘗百足蟲,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參見明·周遊《開辟衍繹》第十八回王子承「釋疑」。又有神農「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
④土神。《禮記·月令》夏季之月:「毋發令而待,以防神農之事也。」註:「土神稱曰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
⑤異草名。《太平御覽》卷三九引《神農本草》:「常山有草名神農,置之門上,每夜叱人。」
編輯本段
史志記錄

神農氏,據司馬貞《三皇本紀》載:「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媧氏之女,忎神龍而生,長於姜水,號歷山,又曰烈山氏」。據《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載:「神農,有媧氏之女安登,為少典妃,忎神龍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禪位與神農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斲木為耜,揉水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號「神農」。據司馬貞《三皇本紀》載:「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龍河馬圖神其應,泄陰陽之秘,奧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歷象以興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結繩(指燧人氏結繩記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傳無懷、葛天、女媧至伏羲,繼承基業),為禮道重人倫,作二十五玹之瑟,龍師紀官。始庖廚,倡六獸,之先帝也。端拱於上,朱襄諸臣分理於下。嗚呼,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因為當時為禪通紀十九氏時代,故伏羲氏禪位於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之論。綜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囊氏即炎帝也,為一個人。據《辭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別名,給以充分認可」。《辭源》又解:「《呂氏春秋·古樂》雲:「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從此句之意也說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禪位而有天下,故記載「朱襄氏之治天下也。」《戰國策》記載神農攻打補遂是可以考據在中國境內的最早戰爭。在據《古史考》載:「陳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給以明確提出,朱襄史都於邑地陳(指陳州)。又據《寰宇記》載:「柘城為朱襄氏之邑」,給以指明了地點,在當時的陳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縣,在縣城東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當時屬陳州轄區,而現在屬商丘,故曰:「炎帝神農氏都於商丘。」據《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歲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蠟合萬國之享民重農功。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神農之教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親蠶以為天下先。」據《司馬負·三皇本紀》載:「味草木之滋作方書以療疾(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辦其君臣佐使之義,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風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於此未嘗敢一日自遺也。後遷於曲阜,卒於茶鄉,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後臨魁六帝都稱炎帝,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亂,而不能制,有公孫軒轅孰能擒之哉」。炎帝神農氏,盡管後來遷於曲阜,卒於茶鄉,因為他對人類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而德高望重,很可能卒後,人們把他運回祖居地柘城家葬,故此至今柘城朱崗寺有朱襄陵,後建祠以供世代祭祀。五千多年來,口碑至此,豐碑至此。周武王封神農的後代於焦。
編輯本段
神農氏傳說

炎帝 神農氏
神農氏,即炎帝,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傳說炎帝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 龍顏大唇。 (參史志: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時則訓》:「南方之極,自北戶 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此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之火德。)
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曾建都山東曲阜,並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
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葯,以救夭傷之命,後因誤食「火焰子」腸斷而死。《神農本草經》即是依託他的著作。炎帝神農在位120年,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共計380年。
鏟草興鋤
神農氏是我國原始農業的發明者,他教人們開墾土地,播種五穀,帶動了原始社會後期,由漁獵畜牧到農業經濟的轉變和發展,他,便是以「大德」聞名於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是神農氏的大德的完美寫照。
鏟草興鋤 傳說,神農時種莊稼,用石片在地里敲著、走著、喊著;「草死,苗長。」後來,人們變懶了。天熱時,用繩子把石片吊樹上,人們坐在樹下敲著,喊著。草也不死了。沒辦法,人們拿鏟子鏟草。地曬幹了,鏟草費力氣。有的勁使猛了,鏟子也彎了,翻過來扒,比鏟著得勁。從此有了鋤。
葯王
為了懷念他,舊時的葯鋪里,常掛著一幅畫像,那是一個濃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圍樹葉、手執草葯的人,他就是「神農氏」。
神農本草經
[1]記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葯。鄭康成曰:慎物齊也。孔沖遠引舊說雲: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康成周禮注,亦曰:五葯,草、木、蟲、石、谷也。其治合之齊,則存乎神農子儀之術,是禮記注所謂慎物齊者,猶言治合之齊,指本草諸書而言也。沖遠既引舊說,復疑其非鄭義過矣。漢書引本草方術而藝文志闕載,賈公彥引中經簿,有子儀本草經一卷,不言出於神農。至隋經籍志,始載神農本草經三卷,與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當屬漢以來舊本。隋志又載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傳。自別錄以後,累有損益升降,隨時條記,或傳合本文,不相別白,據陸元朗經典釋文所引,則經文與名醫所附益者,合並為一,其來舊矣。
神農澗的來歷
神農澗 在河南省-溫縣。明陳仁錫《潛確類書》卷三一:「神農澗在衛輝府溫縣。神農采葯至此,以杖畫地,遂成澗。」唐代吳玉斗詩雲:"坎水是從一畫生,辟來古澗潤溫城。……久待兩岸藏仙葯,認識尚須眼有睛"。溫縣周圍古屬懷慶府,盛產的地黃、菊花、牛膝、山葯素為上品,世稱"四大懷葯"。
頭頂一顆珠
一次,神農氏在深山老林采葯,被一群毒蛇圍住。毒蛇一起向神農氏撲去,有的纏腰,有的纏腿,有的纏脖子,想致神農氏於死地。神農氏寡不敵眾,終被咬傷倒地,血流不止,渾身發腫。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來救我。」王母娘娘聞聽呼聲後,立即派青鳥銜著她的一顆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盤旋窺瞰,終於在一片森林裡找到了神農氏。毒蛇見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鳥,都嚇得紛紛逃散。
青鳥將仙丹喂到神農氏口裡,神農氏逐漸從昏迷中清醒。青鳥完成使命後翩然騰雲駕霧回歸。神農氏感激涕零,高聲向青鳥道謝,哪知,一張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發芽長出一棵青草,草頂上長出一顆紅珠。神農氏仔細一看,與仙丹完全一樣,放入口中一嘗,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興地自言自語:「有治毒蛇咬傷的葯方了!」於是,給這味草葯取名「頭頂一顆珠」。後來,葯物學家給它命名為「延齡草」。
茶葉
茶葉
神農氏嘗百草時,隨身帶著一隻能看到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幫助他識別葯性的活「儀器」———獐鼠,又名「獐獅」。民間有「葯不過獐鼠不靈」之說。 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瀉不止。神農氏把它放在一棵青葉樹下休息,過了一夜,獐鼠奇跡般地康復了,原來是獐鼠吸吮了青樹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農氏摘下青樹的青葉放進嘴裡品嘗,頓感神志清爽、甘潤止渴。神農氏教人們種了這種青樹,它就是現在的茶樹。這就有神農架民間傳唱著「茶樹本是神農栽,朵朵白花葉間開。栽時不畏雲和霧,長時不怕風雨來。嫩葉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戶都喜愛」的山歌。
「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農氏
我們現在都把華夏族稱為炎黃子孫。黃是黃帝;炎是誰呢?是指「炎帝」。炎帝在歷史上的名稱很多,大部分神話傳說中稱他為「神農氏」。他也是一位傳說中對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有過不世功勛的人物。神話中講得最多的是炎帝對我國農業耕作的發明。《白虎通》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炎帝還有一件偉大的功勞,是發明了醫葯。在神話傳說中,他頗有些舍己為人的大公無私的精神。據西漢初年的古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還有一個感人的神話傳說,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他嘗盡了百草,有一天嘗到一種劇毒的斷腸草,終於他的腸子斷爛,為人民犧牲了生命。神農氏還教給人們通商交換:「神農是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些傳說都是後人對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說明他和黃帝一樣,是中華民族文明之祖。
死因
相傳一日,他嘗草時誤食一毒草--穿腸草而死。
註:神農氏不是炎帝。

⑸ 未來中國該由誰來種地

「現在的農村,基本上是『386199部隊』(38:婦女、61:兒童、99:老人),種田主要靠老人和婦女。這種情況不能再持續下去了。否則,農村遲早要出問題。」 「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農村這種狀況確實令人堪憂。」 …… 在廣西代表團駐地——北京廣西大廈三樓餐廳里,代表們三三兩兩圍坐在餐桌前,邊就餐邊討論著。 將來誰種田 「我們三江這樣的邊遠山區縣,現在農村勞動力也不夠用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縣長吳永春代表說:「三江全縣38萬多人,但外出務工人員卻有10萬多人。現在,每到春季採茶時節,只能從貴州、湖南的相鄰縣份引進農民工幫採茶,每人每天工錢達100多元。」 廣西河池市市長何辛幸代表說,要真正吸引年輕人回來,既要確保他們在家門口有錢賺,又要確保他們在家門口生活得好。「因此,我們要把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縣城和中心鄉鎮建設,並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切實改善農村生活環境」。 河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許皞委員認為,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未來不能靠一家一戶的刀耕火種的這種方式,總得有新的農民產生。未來的農民概念應該和現在不一樣。必須在穩定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的基礎上,要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未來怎種田 許皞委員說,「鼓勵農民通過互利互換的方式解決承包地塊的零碎化問題,同時加大培育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中央的大方向很明確。但我要強調的是,建新型經營主體要尊重農民意願,絕對不能搞行政強迫。」 他認為,第一代農民現在已到了一定年齡了,他們都在看家種地,孩子在外打工。再過10年、15年,他們幾乎將退出農業生產第一線,這時候他們的後代沒學會種地,他們也不能種地了,這地給誰?這時候土地流轉將成為一個非常熱火朝天的場景。 農業咋經營 福建武夷星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何一心委員建議,需要解決農業企業普遍存在的「人才缺乏」難題,加大力度支持農產品品牌建設,為這些品牌建立長效維權機制。 正大集團副總裁楊小平委員建議,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引導工商企業進入「三農」領域,做到資源配置最優化、社會福利最大化。

⑹ 鹽最早是誰發現或發明的

⑺ 耕田工具是誰發明的

炎帝發明農耕之具首都北京有一處明清時建築——先農壇,是明清兩朝的帝王們祭祀炎帝、祈求五穀豐登的祭壇,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並且向世人開放。這里每天都有許多人或參觀緬懷、或散步健身,沐浴在雖已虛化卻依然神聖的先祖的祥瑞氣氛當中。 炎帝,又被後人稱為神農、田祖、先嗇、五穀王、五穀先帝、粟王、先農。之所以羅列這么多的稱呼,沒有其它原因,只因為確有這么多稱呼。只需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這些稱謂當中,每一個都充滿著對炎帝的敬愛和紀念,每一個都確立起炎帝在我們這樣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悠久歷史上的地位。中國歷經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以後,從神農氏開始進入了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的歷史時期。從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以及湖北京山屈家嶺等遺址發現的粟、黍、稻得知,我們的祖先懂得種糧至今已有七千年至六千年的歷史。到炎帝時代,人們對於農業的認識已經非常深刻,對農耕和土地的認識已經非常成熟。他們大規模墾荒造地,發展農桑,馴養動物,製造農具,邁出了人類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 神話《神農捋穗》中,神農發現了高粱和蕎麥。《咒鳥識谷》中神農從鳥吃谷籽知道了谷籽能食用。《神鞭降牛》和《降牛耕田》等神話都說神農始初教民以手掘地,後來以石掘地,再後來以人拉木耒耜犁地,直至學會馴牛,用牛力解放人力。雖然是神話,卻也符合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過程中的一般認識規律。 炎帝在阪泉之戰中敗給軒轅黃帝以後,蒙黃帝不殺,便來到歷山,開始焚林拓荒,從事稼穡。歷山,位於古舜都保岱西北3里處,古籍中又稱烈山、厲山。歷山背後有一塊面積約400畝的平台地,相傳就是炎帝墾荒的地方,這個地方叫四頃梁。清道光十五年重修的《保安州志》記載:「炎帝焚林耕種之處,四周崗阜圍合,儼如城郭,中為平地,田可四頃。故又名四頃梁。」炎帝時候,涿鹿城南的桑乾河泛濫,一片汪洋。炎帝帶人登上歷山山頂極目四望,發現北面有一大片平展展的山地。這塊山地四周有土丘環圍著,就像黃帝城一樣,這就是四頃梁。只見蒿草叢生,遍地荊棘。炎帝非常高興,他連蹦帶跳地跑下山頂,來到這塊平地上,立即帶領人們焚林墾田。熊熊烈火燃燒了好幾天,拔草、挖地,一天、兩天……那時候,刀耕火種的,刀是什麼樣的刀?石頭磨成的刀;斧是什麼樣的斧?石頭磨製的斧。這人手少,工具笨,進度特別慢。炎帝馬上派神鵲給黃帝傳信,請求派人來支援,以免誤了農時。連年戰亂,民生凋敝,黃帝正為恢復農業生產犯愁呢。一接到消息,立即給炎帝調派了一千名兵士趕到了四頃梁。大家一起汗流浹背地幹活,進度還是慢,那石刀、石斧一類的兵器一下只砸一個小坑。再看兵士們個個手上打了血泡,人人疼得呲牙咧嘴。炎帝心中焦急,怎樣才能加快進度呢?炎帝可是個經驗豐富、愛動腦筋的好庄戶,他很快就琢磨出了石犁,名耒耜,犁尖像熨斗似的,與兩側的刃一起破土。石犁中間有孔,與上面的犁架連接著,用繩子綁牢固。犁頭尖尖的斜插進土裡,前面有兵士拉,後面有兵士手扶犁架並用力向前推著。這個石犁所過之處,黃土盡翻花,這樣翻土耕地,既省了人力,效率又高了好幾倍。這是農具上的一次大革命,人們為這種農具的發明歡呼雀躍,由衷地稱贊炎帝,拜服他的智慧。文物是歷史的腳印,是文明的見證。今天,從黃帝城、阪泉、蚩尤寨、釜山等處發現的遠古石器、兵器、骨器、陶器等,正反映了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時期炎帝、黃帝、蚩尤以及先民們生產、生活、爭戰的本來面貌。 繼發明石耒耜之後,炎帝根據多年來了解的農具方面的知識,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了木耒耜。據說炎帝後來到湖南任職時,做了大量的木耒耜。如今,那裡以耒耜命名的以紀念炎帝的地名有耒山、耒水、耒陽等。 炎帝在四頃梁住著,專門負責為黃帝司農,連年墾荒種地,發現人們依然勞作辛苦,尤其是每年耕地的時候。愛動腦筋的炎帝又琢磨起來。他從人拉犁的姿勢上受到了啟發,便用牛耕田替代了人耕田。至今,在農村還可以看到幾乎完全一樣的牛耕田的場面。用牛力解放人力是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的。在我國,上古時期包犧氏時代就進入到了人工飼養家禽、家畜的歷史階段,這在考古學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們當地就流傳著馬師皇(皇帝的牧正)馴養六畜(指牛、馬、羊、雞、狗、豬)、神農馴牛耕田等民間故事。漢字中犁地的「犁」字用「牛」和「利」組字,說明人與牛、牛與農耕早在造該字之前就已經建立了親密的關系,牛與耕田犁地是分不開的。牛是一種溫順的大型牲畜,自古以來與人類相存相依,在人類與自然界的斗爭中,它吃苦耐勞,為農業生產默默效力,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受人類的感激甚至是崇拜。炎帝馴牛耕田,是農耕經濟的重大突破,也是生產力的第一次大解放,對於華夏這個農業大國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意義。炎帝被尊為中華始祖之一、中國農耕經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當之無愧的。 傳說中,炎帝在歷山四頃梁拓荒種田,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因而,這里逐漸形成了一些村落,人們在這里安家置業,娶妻生子,繁衍不息。這些後人都以農為本,世代相傳。炎帝的兒子柱,因為善植百穀百蔬,而官為農正,即管理農業的大臣。到了虞舜時代,舜帝親自到歷山上焚林墾田,承繼著炎黃大業。 民以食為天。人類從茹毛飲血到耕田種植,表現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執著樸素的追求。始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開拓創造,他們開墾延展著種植的土地,他們堅守捍衛著生存的土地,因為他們的不斷探索,使人類的希望一次次變成了現實,使文明在他們的身後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讓我們記住,土地是民之根本,是社稷之源。始祖炎帝站在遠古的歷山頂上告訴著我們:請深愛滋育我們的土地,帶著這份深愛去進行新的發明創造。

⑻ 種田文的始祖是誰的什麼文啊

我覺的啊,是莫大的湖畔炊煙

⑼ 古代人是用什麼種田的

神農氏發明耒耜
西漢:耦犁,即二牛抬杠
東漢:一牛挽犁
唐代:曲轅犁

⑽ 漢武帝發明了什麼種田方法

趙過,西漢農學家,在古代對中國的農業有著巨大的貢獻。 漢武帝末年,趙過被任命為搜粟都尉,他發明了(代田法),又研發出了新的農具:耦犁和耬車.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了種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