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創新與創造有什麼必然的聯系
創新主要是指使原本不存在的東西(包括精神和物質的)成為現實,其特點是新的事物。核心是
創新主體
必須具備創新精神。創造則不完全等同於創新,雖然也是使事物從無到有的過程,但其結果並不一定是新生事物。
㈡ 簡述創新與創造的概念及其關系
創新,它原意有三層含義,一個,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創新」內這個概念在《現代漢語容詞典》中解釋為「拋棄舊的,創造新的。」是指提出別人未提出的思想,和作別人未做過的事情,它是在原來事物基礎上,通過重新排列組合,引伸發散,否定重構等,設計創造出一種與原來既有一定聯系又有明顯區別的新事物,在某種意義上說,創新就是對舊有的錯誤的東西進行否定.
創造,是指提供新穎的、獨特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產物的活動。創即花樣翻新,造即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的東西必須從未見過,同時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價值。
㈢ 簡述創新與發明、創造之間的異同之處
發明是產生了新的產品或技術方法。發明的對象是自然科學。
創新回是指創造答了新的事物;創造是產生了新事物。
三者的相同點是:都產生了新的事物。
不同點是:發明的對象只包括自然科學,新的產品和新的技術方法。
創新、創造的對象則既包括自然科學,又包括社會科學。
例如:企業制定了新的管理辦法,可以叫管理上的創新;或者說是一種管理方法的創造。
但是,不能夠說是發明。
建議你買一本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發明學》,看看就知道了。網路或新浪網上搜索即可購買。
一個中國發明協會會員
㈣ 選修課簡答:創新與創造的內在聯系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
創造是指將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系起來,以達到某種目的行為。
聯系:都是人類的自主性活動,都是一種新事物的產生的過程,都是人類對世界有意識的探索性勞動的過程。
㈤ 技術創新與發明的聯系 長篇論述
技術創新的概念
經濟理論中關於創新的定義,是由熊彼特首先確定的,他認為:創新是指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的組合。這包括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的產品或提供一種新的產品質量、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和實行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建立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熊彼特定義的創新概念所包含的范圍很廣,包括經營創新、技術創新與體制創新等等,但他並沒有對創新本身進行細致的分析研究並給出嚴格的定義。
正確地界定技術創新的概念,對於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以及它在經濟發展中的具體實踐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經濟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美國學者莫埃思曾對350多篇關於技術創新的文章進行了統計,列舉了形形色色的定義。在技術創新概念的界定上,分歧意見主要集中在對技術創新中的「技術」概念的理解、對創新過程所涵蓋內容的認識、對技術變動的強度限定以及對技術創新復雜豐富內涵所說明的不同側面對定義的影響等方面。
1992年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技術創新包含了新產品和新工藝的產生以及對產品和工藝的重大技術性改變。創新包括了以系列科學的、技術的、組織的、金融的和商務的活動。我國學者認為: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並實現市場價值。總之,技術創新概念的嚴格定義是一個相當廣泛而復雜的問題,難以用簡單的定義將它涵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大家都能認可的嚴格意義上的統一定義。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就是技術創新是一種經濟概念,是一種經濟發展觀。這一概念的內涵是,高度重視技術變革在經濟變革中的重大作用,它是經濟和科技甚至包括教育、文化等的有機結合,不是一個純粹科技范疇內的概念。
發明創造的概念
發明創造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在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難以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公認的基本特徵應具備兩個條件。首先,發明創造必須是首創的、獨創的、新穎的,不能是簡單的重復,更不是模仿;其次,發明創造必須對社會發展有意義或者是有用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概括地說,發明創造是指提供新穎的、有意義的成果的活動。
發明創造還有狹義創造和廣義創造之分。狹義創造產生的成果所具備的新穎及有意義是指對全世界、全人類的范圍來說的「首創」或「前所未有」;而廣義創造產生的成果所具備的新穎及有意義是指對某一地區、部門、系統的范圍來說的。例如,愛因斯坦發明的相對論屬於狹義發明創造,屬於首創、前所未有的震驚世界的成果,對全世界和全人類都有重要的意義;而我國研製成功的原子彈、載人航天衛星等成果屬於廣義發明創造,雖不是世界首創,但卻是完全靠我國自己的力量研製出來的,對中國、中國人民的范圍來說仍是「首創」或「前所未有」,仍不失為震驚世界的偉大創舉。
界定發明創造中的「新穎、有意義」,其相對范圍可大可小,一般來說,發明創造總是從相對部門或地域的廣義發明創造開始,逐步做出前所未有的、對更大范圍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影響的狹義創造。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廣義創造,就沒有狹義創造,廣義創造是狹義創造的基礎。
技術創新和創造發明的聯系與區別
將創新與發明創造區別開來,被認為是熊彼特的另一大貢獻。熊彼特認為: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應用,那麼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無論是科學發明還是技術發明,在發明未能轉化為商品之前,發明只是一個新觀念、新設想,在它們沒有轉化為新裝置、新產品、新的工藝系統之前,不能創造任何經濟價值。他還認為:「作為企業家職能而要付諸實際的創新,也根本不一定必然是任何一種發明。」因此,可以說發明是創新的必要條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條件。對於源於科技發明的技術創新來說,發明僅僅是創新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換句話說,創新是人類創造活動的一種,其本質就是創造。創造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習慣叫法,如科學領域的創造習慣稱為「發明」或「發現」;體育競賽中的創造習慣稱為「破紀錄」;文學藝術領域的創造習慣稱為「創作」;技術領域中的創造習慣稱為「革新」;等等。
創新和創造發明雖有一定的聯系,但仍有本質的區別。
首先,創新是一個經濟學范疇的概念,必須有收益。如果根據新的思想,生產出新的產品,雖然很新穎,若不能應用,沒有收益,這可以說是發明創造,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創新。
第二,發明創造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創新則是相對的概念。例如,發明創造申請專利時,先要考慮自己是不是第一個作的,若別人已經做過,你就不可能再申請專利了。它在「首創」或「第一」問題上是絕對的。創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不必像申請專利那樣要查清是不是「第一」或「首創」,是不是人家已經第一個做過了。創新有一個相對的范圍,不必先考慮在部門、系統內過去有沒有人做過,只應了解做的程度如何,我們做了以後有哪些進步,同時這個進步可以有收益,這就是創新。
第三,發明創造既有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發明創造,也有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發明創造」;而創新必須是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創造。如計算機的發展是積極創造,而電腦算命、計算機病毒則是消極創造;核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是積極創造,而核武器的發展則是消極創造;生物和化學科學的發展是積極創造,而生化武器、毒品提煉技術則是消極創造。但是,創新則不同,沒有人會將偽科學或假冒偽劣稱為技術創新。
第四,創造強調是第一次的首創,也可以是全盤否定後的全新創造;創新則更強調是永無止境的更新,它一般並不是對原有事物的全盤否定,而通常是在辨證的否定中螺旋上升。
綜上所述,創新與發明創造的概念,在一定意義上說有本質上的區別,但在「創新」(innovation)和「創造」(creation)字義解釋和內涵的把握上又難以有嚴格的界定,學術界對此問題眾說紛紜,難以取得一致的看法。
我們認為:無論是創新,還是發明創造所遇到的問題,對其加以解決的思維方法都是相同相通的。「創新與發明創造」的能力既源於天賦,更來自於後天的教育培養,來自於通過各種形式的啟發和引導,包括從創新與發明創造思維方法、認知障礙及其克服,到創新的非認知調控和創造性人格特徵分析等。總之,用一種新的方式、比較高的效率培養創新與發明創造型人才是我們希望達到的目的。
㈥ 創造和創新有什麼區別
1、概念不同
創造,是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系起來,主觀地製造客觀上能被人普遍接受的事物,以達到某種目的的行為。 創造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有意識地對世界進行探索性勞動。
創新,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2、條件不同
創造指的是在零基礎上,進行發明製造生產的,比如中國的核工業。
創新是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上進行更高層次技術更新和升級,比如人們關注的企業轉型。
(6)創新與創造的聯系擴展閱讀
按照管理大師熊彼特的理論,創新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包括5個方面內容:
(1)引進一種新產品;
(2)採用新的生產方式;
(3)開辟新的市場;
(4)開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
(5)採用新的組織形式。
創新的特點
1、新穎性
包括三個層次:
(1)世界新穎性或絕對新穎性;
(2)局部新穎性;
(3)主觀新穎性,即只是對創造者個人來說是前所未有的。
2、具有價值
這個特點與新穎性密切相關,世界新穎性的價值層次最高,局部新穎性次之,主觀新穎性更次之。
㈦ 創造與創新和發明有什麼不同
三者在釋義、出處上有所不同
一、釋義
1、創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
2、創新:拋開舊的,創造新的。指創造性;新意。
3、發明:創造出從前沒有 的事物或方法。專利上指對產品、方法或其改 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發明可以獲得專利權。說明;發揮。
二、出處
1、創造:
出自:元末 脫脫、阿魯圖等《宋書·禮志五》:「至於秦漢 ,其(指南車)制無聞, 後漢張衡始復創造。」
譯文:到了秦漢,他(指南車)制度沒有聽說,東漢張衡開始重新創造。
2、創新:
出自:唐 李延壽《南史·後妃傳上·宋世祖殷淑儀》:「據《春秋》, 仲子 非 魯惠公 元嫡,尚得考別宮。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新。」
譯文:據《春秋》,仲子不是魯惠公元嫡,還得考別宮。現貴妃是上天的秩次的崇班,管理與創新。
3、發明:
出自:南朝 梁 沉約 《上注制旨連珠表》:「連珠者,蓋謂辭句連續,互相發明,若珠之結排也。」
譯文:連珠的,這是辭句連接在一起,互相啟發,如珠子一樣的排列在一起。
(7)創新與創造的聯系擴展閱讀
一、創造近義詞
創設[ chuàng shè ]
1、創辦。
2、創造(條件)。
二、創新近義詞
更始[ gēng shǐ ]
除去舊的,建立新的;重新起頭。
三、發明近義詞
發現[ fā xiàn ]
1、經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有看到的事物或規律。
2、發覺。
㈧ 創造力和創新的關系是什麼
創造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基本特性和標志之一。培養、開發創造力的重要意義和最終目的在於使人類創造力的發展從自發走向自覺,從而盡可能挖掘出人類的創造潛力,造福人類。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科技人才創造力的培養與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發人的創造力,培養大批出類拔萃、思維敏捷、勇於創造的人,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問題。1999年6月13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而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於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這對中國培養和造就21世紀的一代新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鑒於此,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該《決定》中,除對學校教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競爭意識、合作精神」等核心技能與素質要求之外,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這種大背景下,本文就創造的性質與創造力的培養問題作了簡要討論。
二、創造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整合
(一)創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晶
智力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知方面的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它與創造力的關系,研究結果並不完全一致。如有的發現創造力與智力不相關,有的則發現有高相關;有的發現創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或智力高者創造力未必高;有的發現智力低則創造力必低;還有的發現創造力與智力的相關高低隨著測量性質的變化而變化。這些結果表明,智力與創造力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智力高的人雖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創造性,但高的智力並不是創造力的充分必要條件。雖然創造力高的人一般也有高的智力水平,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並非如此[1],很多智力水平高的人也沒有不同尋常的創造力。高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創造力,但卻並不能保證總是如此[2]。
非智力因素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的角度說,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於道德品質都是非智力因素;從狹義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五個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內。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保證人們有效地進行認知活動的穩固的心理特點的綜合,那麼非智力因素則是保證人們成功地進行種種活動的心理條件的總和。許多研究表明,創造力與某些非智力因素是高相關的。創造力高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徵,如獨立性強、自信、常常被復雜性所吸引、富有責任感、感情豐富、有決心、勤奮、富於想像、依賴性孝幽默、愛自行學習、願意嘗試困難工作、好冒險、有強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觀察、有高度的獨特反應、興趣廣泛、愛好沉思、不盲從,等等[3~6];而膽怯、過分的自我批評、懶惰、從眾、狹隘、刻板、驕傲等許多消極個性因素則不利於創造力的發展。顯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僅是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個體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總是緊密聯系、互相制約的。它們都以人的創造實踐為基礎,並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智力因素可以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例如觀察力發展中敏銳性的提高,思維力發展中探索性的培養,想像力發展中獨特性與靈活性的增強等等。反之,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進智力活動過程,它可以強化創造意識,激發創造熱情,排除種種干擾,穩定情緒,從而為智力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動力,為智力因素的發展創造條件。事實上,一切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傑出人才,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諧發展。因素可以說,創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晶。
(二)創造是顯意識和潛意識的交融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所意識到的僅僅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位於心理表層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即顯意識,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動則存在於心理的深層,往往意識不到,屬於潛意識范疇。顯意識是主體能夠清楚地意識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識;潛意識則是主體自身意識不到並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識,它包括各種各樣的先天的本能和後天的長期積累起來的儲存在頭腦中的知識經驗。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是顯意識和潛意識高度統一的產物。在人類整個創造活動中,總是有目的在支配著,創造的機遇總是光臨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因此,整個創造過程都由意識控制著。但是,在創造過程中,創造者長期的學習、經驗的積累、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創造的強烈追求和思考,雖然沒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確顯示出來的結果,可它確實也會在心理深處潛意識地累積起來,積淀為創造的某種基矗可以說,在創造活動還在進行而無明確結果時,在創造的苦思冥想尚未獲得某種啟示而豁然頓悟之前,確實存在著一種「潛意識」狀態。在一定條件下,當創造成果出現時,這種潛意識狀態就過渡到顯意識了。可見創造是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交融過程。
潛意識是人類重要的信息庫,人的絕大部分信息,就以這種形式深藏在潛意識的汪洋大海里。人們可以在潛意識水平上處理並理解所見到的現象,潛意識能阻礙來自客觀的大多數刺激,而讓少數經過選擇的刺激信息進入潛意識思維過程。在顯意識思維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