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輸液是誰發明的
1656年將葯物用羽毛管為針頭注人狗的靜脈內的英國醫師Christophe:wren和Robert,開創了靜脈輸液治療的先河。
1831年,正當霍亂肆虐西歐之際,蘇格蘭醫師ThomasLatta用煮沸後的食鹽水注人病人靜脈,補充因霍亂上吐下瀉而丟失的體液。
因此,ThomasLatta醫師理應被認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體靜脈輸液治療模式的醫師。
隨後人體靜脈輸液進人了快速發展時期。1907年捷克人JohnJansky確定ABO血型系統,使得經靜脈輸血成為安全的急救手段。
但是,當時困擾醫生的是靜脈輸液治療當中的感染和熱源反應問題。所以在1930年之前靜脈輸液仍只能被用於急症患者,且規定護理人員只能協助准備靜脈輸液所需的耗材,而真正執行靜脈穿刺操作,只限於醫師親自為之。所有輸液用液體均為醫院自行制備。
1931年,美國醫生Dr.Baxbr與同伴合作在改造後的汽車庫內生產出世界上第一瓶商業用輸液產品一5%葡萄糖注射液,這種工業化生產的輸液產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大量應用於
傷、病員的搶救。
❷ 掛水是誰發明的
象現代這樣的靜脈內治療是起源於世紀,19世紀是醫學大發展的世紀。第一個大的成就是在1818年,當時James Blundell在倫敦進行了第一次人與人之間的輸血.1834年Blundell再次進行了人與人之間的輸血,接受輸血的是一名因出血而生命垂危的產婦,由此, Blundell進一步認為出血造成的失血和低血容量有關.
1831年蘇格蘭發生了霍亂流行,這也是靜脈內治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在這次流行中,Thomas Latta實驗性地給一個病人輸入了鹽水溶液,該患者當時"奄奄一息,任何東西也不會刺痛他,實際上,他已經消瘦得不成樣子,我恐怕還沒准備好用具,他就會斷了氣"。但Latta的治療成功了,病人最後康復並活了下來。鹽水注射的成功使這種療法在霍亂流行中得到廣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以後又進行了更多的工作。
1900年Landsteiner發現人體不同血液混合時,會起反應,此重大發現,終於導致人類ABO血型系統確認。在輸血治療的歷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戰爭期間輸血的應用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普遍,出於需要,必須給受傷的士兵輸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也因此造就今天,輸血治療是通用的醫療技術,血液可以分離成各種不同的成分,可以根據病人缺少的具體成分,單獨輸入病人需要的相應血液成分。
在二十世紀中,腸道外營養(TPN)支持也取得重大的發展。腸道外營養之父,Dr.Stanley Dudrick於1967年成功的由鎖骨下上腔靜脈輸入高濃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質。由於此突破,應用中央靜脈治療(CVC,俗稱CVP)的概念如春筍般的蓬勃發展,造就各式中央導管與敷料的發明與革命。
❸ 輸液瓶的發展簡史
在國外,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使用了化學穩定性好,氣密性優異,且能耐高溫的PP或PE塑料瓶來分裝大輸液,較好地改善了葯品的封裝質量和保質儲存期,但塑料瓶輸液在使用過程中仍需形成空氣迴路葯液才能滴出,空氣中的微粒、細菌仍可通過空氣迴路進入葯液,二次污染的機率仍然較高,對人體健康潛在的危害仍然存在。為解決這一問題,聚氯乙烯(PVC)軟袋輸液應運而生,軟袋輸液在使用過程中可以依靠自身張力壓迫葯液滴出,無須形成空氣迴路,大大降低了二次污染的機率。但PVC材料在聚合過程中為改變其性能加入了增塑劑(DEHP)。研究表明,PVC軟袋在使用時可能有微量DEHP溶出,DEHP是一種有害物質,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其次,PVC軟袋質地較厚,不利於加工,其對氧氣、水蒸汽的透過量較高,溫度適應性差,高溫滅菌易變形,抗拉強度較差等,這些缺陷嚴重限制了它在輸液包裝方面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聚烯烴多層共擠膜(非PVC膜)應運而生。非PVC多層共擠膜國際上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研製成功,聚烯烴多層共擠膜的結構和嚴格控制的生產過程決定了其不僅有玻璃瓶、塑料瓶、PVC膜所有的優點,而且對人體無毒副作用,是輸液產品理想的包裝材料。
——膜材多層交聯共擠出,不使用粘合劑和增塑劑,吹膜使用空氣潔凈度為100級的潔凈空氣,筒狀出膜避免了污染,為安全使用提供了保障。
——膜材熱封性能好。適宜多種灌裝設備和介面,彈性好,抗跌落,耐高溫,可在1200C的條件下滅菌,透光性好。
——膜材具有惰性生化性能,對水蒸汽、氧氣和氮氣的阻隔性能好,便於長期儲存,適宜灌裝各種電解質輸液營養型輸液和治療型輸液。
——膜材不含氯化物,對人體無害,用後處理時對環境不造成影響,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環保型包裝材料」。
非PVC膜大輸液替代玻璃瓶、塑料瓶、PVC膜包裝的大輸液,明顯改善了葯品包裝的質量,減少了生產過程中和使用後的包裝物對環境的污染,避免了葯品使用過程中二次污染的機率,保障了全社會的用葯安全,增強了我國輸液製品國際競爭能力。
❹ 輸液是誰發明的。
靜脈輸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近500年的波折,在20世紀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成為最
常用、最直接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之一。William Harvey於1628年提出關於血液循環的理論,為後人開展靜脈輸液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被稱之為現代靜脈輸液治療的鼻祖。
而1656年將葯物用羽毛管為針頭注人狗的靜脈內的英國醫師Christophe:wren和Robert,開創了靜脈輸液治療的先河。
1831年,正當霍亂肆虐西歐之際,蘇格蘭醫師ThomasLatta用煮沸後的食鹽水注人病人靜脈,補充因霍亂上吐下瀉而丟失的體液。
因此,ThomasLatta醫師理應被認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體靜脈輸液治療模式的醫師。
隨後人體靜脈輸液進人了快速發展時期。1907年捷克人JohnJansky確定ABO血型系統,使得經靜脈輸血成為安全的急救手段。
但是,當時困擾醫生的是靜脈輸液治療當中的感染和熱源反應問題。所以在1930年之前靜脈輸液仍只能被用於急症患者,且規定護理人員只能協助准備靜脈輸液所需的耗材,而真正執行靜脈穿刺操作,只限於醫師親自為之。所有輸液用液體均為醫院自行制備。
1931年,美國醫生Dr.Baxbr與同伴合作在改造後的汽車庫內生產出世界上第一瓶商業用輸液產品一5%葡萄糖注射液,這種工業化生產的輸液產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大量應用於
傷、病員的搶救。
靜脈輸液產品的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遷。
20世紀50年代之前,全開放式靜脈輸液系統一直廣泛應用於臨床,這種由廣口玻璃瓶和天然橡膠材質製造的輸液管路所組成的系統
第二代靜脈輸液產品屬於半開放式輸液系統,它是由玻璃或硬塑料容器與帶有濾膜的一次性輸液管路構成的。改進了輸液管路,減少了污染機會,溶液的生產變得集中,工業化程度高,質量和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代靜脈輸液系統又名全密閉靜脈輸液
系統,它是將輸液容器替換為塑料材質的軟袋,在重力滴注過程中軟袋受外界大氣壓力會逐漸扁癟,不必用進氣針使袋內外氣體相連,同時軟袋一次成型,進針和加葯閥均為雙層結構,避免了溶液與外界或橡膠的直接接觸,因而具有非常優越的防止污染的作用。
❺ 注射器誰發明的
注射器的發明經過抄了一個襲漫長的過程。
公元15世紀,義大利人卡內蒂爾最先提出注射器的原理。
17世紀,美國人雷恩根據卡內蒂爾的假說,用羽毛管做穿刺針,用狗膀胱做葯液容器,裝進葯液後,壓擠狗膀胱將葯液注入人體。但是由於使用不便,沒有能廣泛應用。
19世紀(1853年),法國人普拉瓦茲(Praraz)發明了活塞式皮下注射器。當時他研發的注射器是用白銀製作的,容量僅1毫升。
後來,英國人弗格森改用玻璃注射器,不僅透明度好,而且便於煮沸消毒。現在的注射器管基本上都是塑料製品了,而且都是一次性的了。
❻ 輸液報警器的發明緣由
當病人在醫院輸液時,通常需要護士或家人看護。當液體輸完時,如果沒人看護版,會給病人帶來很大的麻權煩甚至危險。這種輸液報警器,可以在輸液滴完時,立即發出報警,提示看護人很快拔掉輸液管,減少了病人和陪床者的負擔。
❼ 靜脈注射發明者是誰
靜脈輸液治療是一種高度專業技術,其治療層面涵蓋腸道外輸液、營養支持、用葯與輸液的治療,回顧其歷史,始於17世紀,但巨大進步主要發生於20世紀,在此期間有那些重大的發明呢?我們可以輸液、導管與敷料的歷史回顧,了解到這些發明是如何改善病患的生存空間與照護品質。用血液治療疾病的最早記錄是1492年,當時將3名男童的血液給予教皇三世,但直到1615年,才由Libavious重新提出將血液從一個人輸給另一個人的輸血概念,但當時還不能實際操作。輸血概念是靜脈治療的開端,經過幾個世紀之後,人與人之間的輸血才成為可能,又經過了更長的時間才出現安全的輸血技術。象現代這樣的靜脈內治療是起源於19世紀,19世紀是醫學大發展的世紀。第一個大的成就是在1818年,當時James Blundell在倫敦進行了第一次人與人之間的輸血.1834年Blundell再次進行了人與人之間的輸血,接受輸血的是一名因出血而生命垂危的產婦,由此, Blundell進一步認為出血造成的失血和低血容量有關. 1831年蘇格蘭發生了霍亂流行,這也是靜脈內治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在這次流行中,Thomas Latta實驗性地給一個病人輸入了鹽水溶液,該患者當時"奄奄一息,任何東西也不會刺痛他,實際上,他已經消瘦得不成樣子,我恐怕還沒准備好用具,他就會斷了氣"。但Latta的治療成功了,病人最後康復並活了下來。鹽水注射的成功使這種療法在霍亂流行中得到廣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以後又進行了更多的工作。 1900年Landsteiner發現人體不同血液混合時,會起反應,此重大發現,終於導致人類ABO血型系統確認。在輸血治療的歷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戰爭期間輸血的應用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普遍,出於需要,必須給受傷的士兵輸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也因此造就今天,輸血治療是通用的醫療技術,血液可以分離成各種不同的成分,可以根據病人缺少的具體成分,單獨輸入病人需要的相應血液成分。 在二十世紀中,腸道外營養(TPN)支持也取得重大的發展。腸道外營養之父,Dr.Stanley Dudrick於1967年成功的由鎖骨下上腔靜脈輸入高濃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質。由於此突破,應用中央靜脈治療(CVC,俗稱CVP)的概念如春筍般的蓬勃發展,造就各式中央導管與敷料的發明與革命。
❽ 吊水是誰發明的
吊水又稱打點滴,正規稱法是輸液。
靜脈輸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近500年的波折,在20世紀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成為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之一。William Harvey於1628年提出關於血液循環的理論,為後人開展靜脈輸液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被稱之為現代靜脈輸液治療的鼻祖。而1656年將葯物用羽毛管為針頭注人狗的靜脈內的英國醫師Christophe:wren和Robert,開創了靜脈輸液治療的先河。1831年,正當霍亂肆虐西歐之際,蘇格蘭醫師ThomasLatta用煮沸後的食鹽水注人病人靜脈,補充因霍亂上吐下瀉而丟失的體液。因此,ThomasLatta醫師理應被認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體靜脈輸液治療模式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