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鍾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最先發明機械鍾的正是中國人自己,是東漢的張衡。 1656年惠更斯造成首座機械擺鍾.
Ⅱ 擺鍾是誰發明的
1657年,荷蘭物理學來家惠更斯首先自把重力引入鍾表,做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精確的擺鍾。擺鍾不像以前的鍾表要另設驅動機構來推動對稱橫臂,而是由地球重力推動。隨著單擺被用於時鍾,時鍾的精度越來越高,到了17世紀中葉,鍾表的最小誤差已由每天15分鍾,減少到10分鍾。精確時鍾的出現,使各地區的時間協調統一起來。
Ⅲ 第一台擺鍾的發明者是誰
錐形蝸輪的形狀恰好能夠補償發條出力的變化。當發條卷緊時,作用力強烈地作用在錐形專蝸輪的頂端,這里的杠屬桿作用較弱;當發條慢慢放鬆時,它的拉力就減弱,作用力作用在蝸輪輪子的底部,而這里的杠桿作用則較強。因此,鍾表機械得以均勻地運轉。
1657年,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首先把重力引入鍾表,做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精確的擺鍾。擺鍾不像以前的鍾表要另設驅動機構來推動對稱橫臂,而是由地球重力推動。隨著單擺被用於時鍾,時鍾的精度越來越高,到了17世紀中葉,鍾表的最小誤差已由每天15分鍾,減少到10分鍾。精確時鍾的出現,使各地區的時間協調統一起來。
Ⅳ 第一座可工作的擺鍾是誰發明的
盡管義大利發明家伽利略生前曾設想過利用擺錘工作的擺鍾,但第一座可用擺鍾直到近二十年後才獲得專利。發明人是荷蘭天文學家、鍾表設計師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Ⅳ 擺鍾的發明科學
伽利略首次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原理。1656年伽利略逝世後,荷蘭天文學家惠更內斯在此原理容的基礎上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擺鍾。並將它獻給了荷蘭政府,這架擺鍾由大小形狀不同的齒輪組成,利用重錘座版。擺錘,由於擺錘可以調節,即使比較准確,此時人類有了完美的時鍾,這種擺鍾應用了300多年,直到現在才被電子鍾表,石英鍾表等所代替。
Ⅵ 鍾擺是誰發明的
是伽利略,說是一次伽利略上教堂,看見天頂上的吊燈來回擺動,正好伽利略在摸脈搏,有科學思維的他立刻就意識到吊燈擺動有一定的周期規律性(不得不讓人感嘆天才的靈性!),回去以後加以研究,總結出鍾擺定律。
Ⅶ 擺鍾的發展歷史
以擺作為振動系統的鍾。通常都帶有報時功能,所以又稱自鳴鍾。1582~1583年,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1657年,荷蘭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C.惠更斯利用擺的等時性原理發明了擺鍾。後經不斷改進,沿用至今。擺鍾可根據用途和要求製成座鍾、掛鍾、落地鍾、子母鍾的母鍾、天文鍾等型式。擺鍾的報時方式通常為機械打點報時,也有用電子擴音報時的。近代帝王宮廷中使用的擺鍾,常附有一套機械傳動機構,以精工製作的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等活動形象進行報時。
擺鍾的原理
是利用單擺的等時性。正是這種性質可以用來計時。而單擺的周期公式是:時間=圓周率的2倍乘以(根號下擺長除以重力加速度) 通過公式以及其推導可以看出來,單擺運動靠的是重力,和繩子的拉力。而擺動的周期僅僅取決於繩子的擺長和重力加速度。地球重力加速度固定,控制擺長可以調整周期來計時。
Ⅷ 鍾是誰發明的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他們亦會用燒香計時。將香橫放,上面放上連有鋼珠的繩子,有報時功能。 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或稱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15分鍾。 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威廉·克萊門特(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1797年,美國人伊萊·特里(Eli Terry)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鍾表發展 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Ⅸ 目前比較公認的發明擺鍾的第一人是誰
Ⅹ 擺鍾是怎樣被發明出來的
對改進早期機械鍾作出重大貢獻的,是偉大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原理。關於等時性原理,我們可以簡單地作這樣解釋:
當擺(單擺)獲得一定動能時,它便從靜止位置「0」向位置「1」運動,擺不斷升高,到達最高點「1」以後,速度為零;隨後又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運動。經過「0」時,它的速度最大,然後擺向位置「2」,達到最高點位置「2」時速度為零,以後又在重力作用下往回擺動。實驗證明,它每擺動一周,所經歷的時間都是相等的,這就叫擺的等時性原理。
擺的均勻擺動是人們繼滴漏之後發現的一種真正的人造周期運動。從17世紀早期起,西方的工藝家們便把它運用到時鍾上,作為穩定的「定時器」,使機械鍾能夠指示出「秒」,從而把計時精度提高了近100倍。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世界上使用齒輪機械的計時器誕生了。最早的要算是我國宋朝蘇頌等人發明的「水運儀象台」,國際上稱之為「蘇頌鍾」,計時甚為精巧。1955年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德里克·丁·德索拉·普頓斯與李約瑟在追溯鍾的家世時,認為蘇頌鍾是現代天文鍾的鼻祖。
擺鍾是17世紀時才發明的。相傳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在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到教堂中去念聖經時,看見主教台上的吊燈在擺動。他就數自己脈博跳動的次數,來計量吊燈來回擺動的時間,發現了吊燈來回擺動一周的時間是一樣的,也就是擺動周期不變,這個規律叫做擺的等時性。後來伽利略根據擺的等時性原理,在1640年設計了擺鍾。它的結構雖然簡單,但是現在的擺鍾就是從它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頭一個製作出實用的擺鍾的人是荷蘭的惠更斯。他在1656年做的一個擺鍾,比當時的任何鍾都准確。兩年之後,1658年,英國科學家虎克製造了有擺輪的懷表。167年英人丹尼索·勒康製成的懷表有兩根針(時針與分針),表面直徑約6厘米,便於攜帶。
最初的鍾表只有一根時針,公元1550年前後增加了分針,1760年才出現秒針。3根針的出現,表明鍾表製造技術已經有很大的提高。
最精確的鍾表是天文台上的天文鍾。天文鍾有好幾種,最有名的是里弗列爾鍾與邵特鍾。普通的擺鍾是放在空氣中,由於空氣的溫度、氣壓、濕度等的變化,會影響擺的擺動周期,使鍾走得不那麼均勻准確。里弗列爾鍾是放在玻璃罐中,罐中的空氣已大都抽空(真空),減少了氣壓變化的影響。再將鍾放在很深的地下室內,那裡一年中的溫度變化不超過1度,能使鍾運行得十分均勻。里弗列爾鍾在一晝夜中的變化約為1/100秒。
更精確的天文鍾是邵特在1920年發明的鍾(稱之為邵特鍾)。它的特點是有兩個擺。一個是自由擺,它控制子鍾的擺,強迫它和自己同節拍地擺著。子鍾的擺與鍾表機械連在一起,指示時間。邵特鍾走一晝夜的誤差在1/1000秒左右。邵特鍾被認為是機械鍾表中最好的一種。
天文鍾都存放在恆溫恆壓的地下室內,人們不輕易到那裡去(因為人的體溫與呼吸會改變地下室內的溫度),那麼,怎麼知道時間呢?原來,天文鍾都另設有一個鍾面,它用電線與地下室內工作的母鍾連系,這個地面上的鍾(叫工作鍾或子鍾)的時刻與母鍾的時刻是一致的,人們只要看地面上的工作鍾,就知道時刻,真可說是「上下一條心」。
邵特鍾的精確度是很高的,人們曾經利用它發現了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但是它還不是最高的,而且它也害怕震動,一次不大的地震就會使擺鍾停頓或走得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