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溫度計誰發明

溫度計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12-10 06:59:00

A. 液體溫度計是誰發明的什麼國家

世界上第一個研製溫度計的是著名科學家伽利略。大約在1599年,伽利略製作了一根玻璃管,管的一端是玻璃泡,另一端開口。他先把玻璃泡加熱,使玻璃管中的空氣跑出一部分,然後把開口端入水中,這時水會進入玻璃管中,升到一定高度就停止不動了,形成一個高於外部水面的一個水柱。當天氣變熱時,玻璃管里的水柱就會降低,天氣越熱,降低得越多;

反之,當天氣變冷時,玻璃管里的水柱就會升高,天氣越冷,升高得越多。也就是說,玻璃管中水柱的高度反應了天氣冷熱變化的程度。當然,這只是很粗糙地反映,不能准確地說明天氣冷熱變化的程度。但是,這畢竟是世界上最早的溫度計,它開創了人類測量溫度的先河。後來和溫度計,只是這種方法的改進。

現在,溫度計有好多種,如果水銀溫度計、酒精溫度計、煤油溫度計、熱敏溫度計、紅外線溫度計等等。

B. 誰是第一個發明溫度計的人

溫度計是義大利著名的科學家伽利略於1603年首先發明.
這支世界上最早的溫內度計,可不容像現在的溫度計這么小巧玲瓏.它有一個和雞蛋差不多大的玻璃球,下面連著一根開口的玻璃管,玻璃管插在顏色的水瓶里.由於熱脹冷縮,玻璃球里空氣的體積隨著溫度而發生變化.玻璃球一冷,裡面的空氣開始收縮,水瓶里的水沿著玻璃管往上「爬」.玻璃球一熱,裡面的空氣開始膨脹,原先「爬」上去的水又被「趕」了下來.這種原始的溫度計並不準確.因為水瓶里的水柱上升或落下,不僅受空氣脹縮、溫度冷熱變化的影響,而且還受大氣壓力的影響.以後不久,伽利略的學生把玻璃管子改成密封的,並把管子里的空氣換成了水銀或酒精.這樣,溫度計就不受氣壓的影響了.

C. 溫度計是誰發的,是誰發明的溫度計

伽利略於1593年或1603年製造了第一個驗溫器,試圖把不確定的冷熱感覺轉變為對物體熱狀的客觀表述。這是一個連接在玻璃球容器上的開口管子,將玻璃球預熱或裝入一部分水後倒放進水裡,水在管子里上升的高度隨玻璃球中氣體的冷熱程度引起的脹縮情況而變化。這種儀器因受到氣壓波動的影響,不很准確,而且使用起來也不方便。
世界上第一隻實用的溫度計是由德國遷居荷蘭的儀器製造商華倫海特從1709年開始製造的讀數一致的酒精溫度計。在了解到法國物理學家阿蒙頓利用水銀改造了早期的溫度計後,他也於1714年開始製造水銀溫度計。他通過實驗發現各種液體都有其固定的沸點,而且沸點隨大氣壓力發生變化,這為他精確確定恆溫點提供了依據。他把冰、水、氨水和鹽的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度F,冰的熔點定為32度F,人體的溫度為96度F。1724年,他又將水的沸點定為212度F。
1742年,瑞典天文學家攝爾修斯引入了百分刻度法,用水銀作測溫物質,水的沸點定為0℃,冰的熔點定為100℃。八年後他的同事斯特雷姆這兩個定點的數值對調過來。

D. 最早的體溫計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體溫計出現於實驗科學蓬勃興起的十七世紀。不過,要講體溫計的發明,得先說一下溫度計的問世。因為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

也許,您對溫度計的「父親」並不會太陌生。他,就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經典力學和實驗物理學的先驅者伽利略,於1592年研製成世界上第一支溫度計。他發明溫度計的過程是:把一根一端帶圓泡,另一端開口的玻璃管,垂直地插進一杯水中,當周圍的氣溫發生變化時,管內水柱的高低也隨之發生變化,由此得知氣溫的高低。但是,由於水是露在大氣里的。水柱的升降除受氣溫的影響外,還受到大氣壓的影響,因而僅憑水柱高低測量氣溫的變化往往欠准確性。

1616至1636年間,伽利略的朋友,義大利科學家桑克托里斯將溫度計的形狀作了改進,他把溫度計改成彎曲蛇形狀,體積改得更小,玻璃管帶泡的一端可含進嘴裡,以測出體溫。所以,桑克托里斯是世界上科學測量溫度方法運用於醫學的第一人。

為了解決溫度計欠准確的問題,1654年,伽利略的學生伏迪南改用酒精代替水,製成一種不受大氣壓影響的溫度計。

1657年,義大利人阿克得米亞又用水銀代替酒精製成另一種溫度計,從此,這種溫度計開始被廣泛應用於臨床診斷。

E. 最早的溫度計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明的。他的第一隻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

F. 體溫計是誰發明的

1592年,伽俐略創製成功第一支溫度計。那是一根有刻度的直形細長玻璃管,在玻璃管上等距離地標上刻度。封閉的一端呈球形,另外一端事先在管內裝進一些帶顏色的水,並將這未封閉的一端倒插入盛有水的容器中。

當周圍的氣溫發生變化時,管內水柱的高低也隨之發生變化。當外界溫度升高時,玻璃球內氣體膨脹,使玻璃管中水位降低;反之,溫度較低時,玻璃球內氣體收縮,玻璃管中的水位就上升。由此得知氣溫的高低。

(6)溫度計誰發明擴展閱讀:

溫度計研發歷史

古希臘人早就知道空氣在受熱的時候會膨脹,在大約2000年前,亞歷山大的英雄(Hero of Alexandria),這其實是一希臘人,生活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名字叫「Hero」,他發明了一個類似蒸汽機的東西,用的就是熱氣膨脹的原理,但這個還不是溫度計。

直到1592年,伽利略發明了一個類似溫度計的東西,這個也可以測定氣壓,1612年,伽利略的朋友Santorio Santorio (1561-1636),他把伽利略的溫度計改造了一下,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隨著溫度的變化,空氣收縮膨脹,彩色的液體高度也隨著變化,他用這個測定人體的溫度變化,算是世界上第一個體溫表。

直到1713年,Daniel Fahrenheit(1686-1736)在溫度計上放上了刻度,首先把冰融化的溫度和健康人體的溫度兩個刻度標上,但他很快意識到,冰融化的溫度是不變的,但水結冰的溫度則是變化的,他把冰,水和鹽混在一起,這個溫度作為0度,而冰融化的溫度是32度,人體的溫度是96度。

1835年,人們發現人體的正常溫度是98.6度(就是攝氏37度)。Fahrenheit有的時候用酒精作為表示溫度的液體,但後來他選擇了水銀,以後這個溫度計的上限訂到了水沸騰的點,212度。這個就是英國美國使用的華氏度。

1742年,瑞典的天文學家Anders Celsius(1701-1744)把水結冰的點定位0度,水沸騰的點定位100度,之後Carolus Linnaeus(1707-1778)把這個順序倒了過來,就是現在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攝氏度。

從攝氏度的國家來到使用華氏度的國家非常不習慣,要經常把華氏度轉換成攝氏度,才能明白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很多年後才習慣華氏度,具體轉換是F=9/5C+32,C=5/9(F-32),心算還是比較困難的。

1848年Kelvin引入一個絕對0度的概念,就是攝氏零下273.5度,然後攝氏0度就是273.15K, 100攝氏度就是373.15K。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的歷史

G. 誰最早發明的溫度計

伽利略於1593年或1603年製造了第一個驗溫器,試圖把不確定的冷熱感覺轉變為對物體熱狀的客觀表述。這是一個連接在玻璃球容器上的開口管子,將玻璃球預熱或裝入一部分水後倒放進水裡,水在管子里上升的高度隨玻璃球中氣體的冷熱程度引起的脹縮情況而變化。這種儀器因受到氣壓波動的影響,不很准確,而且使用起來也不方便。
世界上第一隻實用的溫度計是由德國遷居荷蘭的儀器製造商華倫海特從1709年開始製造的讀數一致的酒精溫度計。在了解到法國物理學家阿蒙頓利用水銀改造了早期的溫度計後,他也於1714年開始製造水銀溫度計。他通過實驗發現各種液體都有其固定的沸點,而且沸點隨大氣壓力發生變化,這為他精確確定恆溫點提供了依據。他把冰、水、氨水和鹽的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度F,冰的熔點定為32度F,人體的溫度為96度F。1724年,他又將水的沸點定為212度F。
1742年,瑞典天文學家攝爾修斯引入了百分刻度法,用水銀作測溫物質,水的沸點定為0℃,冰的熔點定為100℃。八年後他的同事斯特雷姆這兩個定點的數值對調過來。

H. 液體溫度計是誰發明的

義大利著名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伽利略在1593年

今天,我們已習慣了將冷熱的變化用多少度這一量化概念來表示,因而無論誰對溫度計都不陌生。然而,溫度計究竟是怎樣誕生的,那些溫度又是怎樣確定的呢?
18世紀以前,人們是無法准確表示氣溫的微小變化的。為了測定出如今普通溫度計上的每一個刻度,發明家大約花了一千多年的時間。
最初,冷熱是憑人們的感覺主觀臆測的,因為那時沒有溫度計,大多數人說冷了,那就是冷了。
公元2世紀,一位叫加萊的希臘醫生提出建議:為了看病的需要,最好分四個等級來表示人體的冷、熱變化。加萊的建議??冷熱的四個等級就成為沒有溫度計之前的溫度標示了,這個不足為奇的溫度准衡,在17世紀之前,一直被醫學界採用。
當人們生活得還不十分精緻的時候,粗略的說明勉強可以應付人們了解溫度變化的需要,但是對於科學研究說卻不同了,它需要進行准確的溫度測量。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應該有一個計量冷熱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要發明溫度計的原因。
1575年,義大利學者希羅的一本科學著作出版了。在這本書里,他描述了許多離奇的設備。後來,一些細心的學者研究了這本著作,他們指出,這些離奇的設備中有一台儀器能夠證明物體受熱會膨脹。
對物體熱脹冷縮特性的認識直接導致了溫度計的出現。
世界上第一支溫度計是義大利著名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伽利略在1593年製造的。他在一根一端附有玻璃球的管子裡面裝入帶色的液體,然後把這根管子倒放在水裡製成了最原始的溫度計。這時如果在球外面用不同溫度的物體與球靠近或接觸,由於管內空氣熱脹冷縮,水面就會發生升降,這樣從水柱的高低就能分辨出溫度的變化。這種溫度計叫空氣溫度計,它是現代溫度計的鼻祖。空氣溫度計雖然很靈敏,但很不完善,容易受外界大氣壓變化的影響,從而使所測的溫度不夠准確。
後來,伽利略的學生繼續研究,把管子製成密封的,並用酒精來代替空氣。如此一來,測出的溫度就准確多了。但是,因為酒精到攝氏78度就開始沸騰,所以它不能用來測量一般的高溫。
1714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名叫華侖海特的儀表商用水銀代替了酒精,克服了上述的缺點。因為水銀在攝氏350度才開始沸騰氣化,在攝氏零下39度才開始凝固。所以水銀溫度計能測出較高或較低的溫度。
不過,那時各種溫度計所取刻度的含義很不統一,都是各取所需。比如,英國皇家學會實驗部主任羅伯特?胡克把水的結冰溫度作為一個起點;有的醫生以正常血溫為起點;而牛奶場的商人則以牛奶溶點為起點;還有的天文學家以巴黎天文台地下室的溫度為溫度計的起點,等等。有人統計了一下,這一階段約有27種不同刻度的溫度計,它們的確方便了確定溫度起點的個人,卻給更多的人帶來了麻煩。為此,1740年,大家經協商後一致同意以水的冰點和沸點作為溫度計標准刻度的依據。但應給這兩個溫度作怎樣的標記呢?學者們又各抒己見了。
最初,發明水銀溫度計的華侖海特提出,把水在一個大氣壓下的冰點定為32度,沸點定為212度,中間劃為180格,每一格定為一度,這就是華氏溫度。用華氏溫度計量出的溫度度數,常用「F」來表示,例如華氏82度就記作「82攝氏度F」。
對普通人來說,華氏溫度計使用不便。
1742年,瑞典天文學家攝爾西斯設計製造了一種溫度計,他把一個大氣壓下的水的冰點定為零度,沸點定為100度,中間劃分100格,每格定為一度,這就是我們今天最熟悉的攝氏溫度。氣象台預報氣溫變化時就是採用他制定的標准。用攝氏溫度計量出的溫度,常用「C」來表示,例如25攝氏度,記作「25℃」。
此後,國際上對溫度標准還曾進行過多次修改,現在科研活動中多已採用1968年制定的國際實用溫度。國際實用溫度還用絕對溫度來表示攝氏溫度。絕對溫度是英國物理學家開耳芬在1848年提出的,所以也叫開耳芬溫度,簡稱開氏溫度。它用「T」來表示,度數後面用符號「K」來表示。例如攝氏零度是水的冰點,用絕對溫度來表示則是:T=273K。絕對溫度可使熱力學中很多定律的公式變換起來更簡單,計算起來更方便。
今天人們普遍使用的溫度計大多採用攝氏溫度,它仍是利用液體的膨脹或收縮來測量溫度變化的,液體被密封在一個玻璃泡里,玻璃泡又與一根細玻璃管相連。溫度較高時,液體膨脹並在管內上升;溫度較低時,液體收縮並在管內下降。液面最高處的管子上的刻度可以准確地顯示當時溫度是多少。
體溫計是溫度計中的一種,現在這種在小玻璃管上刻刻度,玻璃管下端裝儲存水銀的小玻璃泡的現代體溫計是由英國醫生奧爾布特於1867年創制的。

玻璃液體溫度計 玻璃液體溫度計是一種膨脹式溫度計.是根據物質的熱脹冷縮原理製造的。它利用作為介質的感溫液體隨溫度變化而體積發生變化與玻璃隨溫度變化而體積變化之差來測量溫度。溫度計所顯示的示值即液體體積與玻璃毛細曾體積變化的差值。 玻璃液體溫度計的結構基本上是由裝有感溫液(或稱測溫介質)的感溫泡、玻璃毛細管和刻度標尺三部分組成。感溫泡位於溫度計的下端,是玻璃液體溫度計感溫的部分,可容納絕大部分的感溫液,所以也稱為貯液泡。感溫泡或直接由玻璃毛細管加工製成(稱拉泡)或由焊接一段薄壁玻璃管製成(稱接泡)。感溫液是封裝在溫度計感溫泡內的測溫介質.具有體膨脹系數大,粘度小.在高溫下蒸氣壓低,化學性能穩定,不變質以及在較寬的溫度范圍內能保持液態等待點。常用的有水銀.以及甲苯、乙醇和煤油等有機液體。玻璃毛細管是連接在感溫泡上的中心細玻璃管,感溫液體隨溫度的變化在裡面移動。標尺是將分度線直接刻在毛細管表面,同時標尺上標有數字和溫度單位符號,用來表明所測溫度的高低。

閱讀全文

與溫度計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