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插秧鞋發明

插秧鞋發明

發布時間:2021-12-09 08:18:27

Ⅰ 南宋時期發明了「秧馬」用於插秧、減輕勞動程度、那麼「秧馬」是怎麼用的、偶很想知道、

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騎坐其腹以棗木或榆木製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於船背。如插秧,則用右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如拔秧,則用雙手將秧苗拔起,捆縛成匝,置於船後倉中,可提高功效及減輕勞動強度。宋代大詩人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並安排實物進行示範表演。當時,在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均有秧馬使用。元代以後,繼續不絕,各種式樣的秧船,皆從秧馬演化而來。宋蘇軾《秧馬歌序》:「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梧為背,欲其輕,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宋樓壽《耕織圖.插秧》詩:「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被將教秧馬,代勞民莫忘。」元袁士元,喜雨三十韻》:「木龍漫吼江頭月,秧馬猶沉屋角煙。」木龍,指龍骨水車。清陸士儀《思辨錄》:「按秧馬制甚有理,今農家拔秧時宜用之。可省足力,兼可載秧,供拔蒔者甚便。」

Ⅱ 秧馬這種水稻插秧工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秧馬,舊時中國農具,流行於長江中下游水稻產區。是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從北宋時期開始大量使用,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
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騎坐其腹以棗木或榆木製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於船背。如插秧,則用右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如拔秧,則用雙手將秧苗拔起,捆縛成匝,置於船後倉中,可提高功效及減輕勞動強度。宋代大詩人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並安排實物進行示範表演。當時,在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均有秧馬使用。元代以後,繼續不絕,各種式樣的秧船,皆從秧馬演化而來
。宋代蘇軾《秧馬歌序》:「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梧為背,欲其輕,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宋樓壽《耕織圖.插秧》詩:「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被將教秧馬,代勞民莫忘。」元袁士元,喜雨三十韻》:「木龍漫吼江頭月,秧馬猶沉屋角煙。」木龍,指龍骨水車。清陸士儀《思辨錄》:「按秧馬制甚有理,今農家拔秧時宜用之。可省足力,兼可載秧,供拔蒔者甚便。」

Ⅲ 秧馬發明於哪個朝代

北宋。
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騎坐其腹以棗木或榆木製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於船背。如插秧,則用又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如拔秧,則用雙手將秧苗拔起,捆縛成匝,置於船後倉中,可提高功效及減輕勞動強度。宋代大詩人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並安排實物進行示範表演。當時,在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均有秧馬使用。元代以後,繼續不絕,各種式樣的秧船,皆從秧馬演化而來。宋蘇軾《秧馬歌序》:「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梧為背,欲其輕,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宋樓壽《耕織圖.插秧》詩:「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被將教秧馬,代勞民莫忘。」元袁士元,喜雨三十韻》:「木龍漫吼江頭月,秧馬猶沉屋角煙。」木龍,指龍骨水車。清陸士儀《思辨錄》:「按秧馬制甚有理,今農家拔秧時宜用之。可省足力,兼可載秧,供拔蒔者甚便。」

Ⅳ 中國插秧機的發明者是誰

原江蘇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插秧機課題主持人、第一架水稻插秧機發明者——(非營養缽的)活苗移植機創始人、現年83歲的退休高級工程師楊國。

Ⅳ 秧馬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秧馬是 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

Ⅵ 我國插秧的技術最早是什麼時期

插秧,指將秧苗栽插於水田中,或指把水稻秧苗從秧田移植到稻田裡。育種的時候水稻比較密集,不利於生長,經過人工移植或機器移植,讓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而水稻原產於中國和印度,最早關於水稻的記載,見於股墟甲骨文中。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

所以插秧這項農業活動應該早在水稻種植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最早明確記載插秧的詩句是唐朝。

《廣陵別鄭處士》 作者:高適 朝代:唐

落日知分手,春風莫斷腸。興來無不愜,才在亦何傷。

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人生只為此,亦足傲羲皇。

從考古發據的材料看,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時間當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其第四層較大面積內,普遍發現了稻穀遺存,有的地方稻穀、稻殼、莖葉等交互混雜,形成0.2-0.5米厚的堆積層,最厚處超過了1米、稻類遺存之多,保存之完整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是罕見的。經鑒定、這些稻類主要屬於栽培稻秈亞種晚型水稻,年代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

另外,在浙江嘉興馬家浜、羅家角、草鞋山、崧澤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均有稻穀遺存發現,品種有秈稻和粳稻兩種。羅家角遺址出土的梗稻,年代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為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粳稻遺存。在河姆渡遺址和羅家角遺址發現的稻穀堆積,是我國最早的兩例稻穀實物,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在這一些遺址中,還發現了骨制農具未、和春米杵等,說明在公元前500年前左右,我國長江下游地區不僅開始大量種植水稻作物,而且種植的品種至少在兩種以上。它與傳說中神農氏教民種植五穀是基本吻合的。

Ⅶ 侍啟華發明的插秧機出產沒有

【電纜里的力纜】又稱為動力電纜或電力電纜,線徑粗大,一般為3芯或四芯,相間絕緣較厚,外側有金屬鎧甲保護。用於供電系統作為三相工業用電或單相民用電源的主幹線。 電力電纜是用於傳輸和分配電能的電纜,電力電纜常用於城市地下電網、發電站...9103

Ⅷ 水稻插秧種植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水稻在長江流域有8000年以上的種植歷史,這是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明該發明來源於中國

Ⅸ 插秧機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

原江蘇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插秧機課題主持人、第一架水稻插秧機發明者
——(非營養缽的)活苗移植機創始人、
現年83歲的退休高級工程師楊國。

Ⅹ 宋朝是發明了插秧農具" "還出現了__翻車

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例如新式水車龍骨翻車和筒車。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

閱讀全文

與插秧鞋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