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創造的五個層次是什麼
創新,在最淺的層抄次上,是產品的創新,比如電燈、手錶、計算機、網際網路
我們的產品創新之所以會落後,是因為缺乏支撐產品創新的一個必要基礎——組織創新。這是創新的第二個層次。
這就涉及到創新的第三個層次。所有的組織都必須形成概念、形成制度、形成游戲規則,將組織的運作以概念、規則、法律等形式固定下來,從而具備可復制性、可預期性;所有人都可以按照規則操作,使得整個社會的競爭是有序的。在競爭中,真正的創造發明將得到獎勵,假冒偽劣、抄襲剽竊等行為將會被懲罰、淘汰。只有這樣,組織和社會才能正常運轉並行之有效,否則只會是一片混亂,創新更是無從談起。
以上所有這些創新,都是由誰來完成的呢?是一個一個以某種形式組織起來並按照游戲規則行事的個人。因此,創新歸根結底要落實到人,這是創新的第四個層次。
比人這個層次更高的,是怎樣才能創造一個環境,讓個體具有真正獨立的人格,成為我們上面所說的安寧的、踏實的、有創新精神的人。這就要求實現對產權的保護,對人的基本權利的保護。這是創新的第五個層次。
㈡ 造字法的層次性是什麼
漢字造字法一般指「六書」,分別是說「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以及轉注、假借」。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也由於形聲字在創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時代約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聲,但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
象形法
象形字當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來表示具體實物,而是用來表示與實物有關的概念。例如:「大」字,原來是像一個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狀,手足展開,就表示「大」的意思了。這種從名詞推廣到形容詞的造字法,是後來發展出來的。象形字雖然起源最早,但數量卻最少。因為宇宙間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徵都造一個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畫不出來,而且即使畫得出,這種依樣畫葫蘆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後來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又發明了另一種造字法——指事法。
指事法
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這種造字法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性的符號,即不成圖形的符號(成了圖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類是附合在圖形上的符號。 用指事法造字,這是漢字從象形發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這種方法還不能普遍地應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為符號的點、橫等跟其他筆畫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於是我們的祖先又想出了一個辦法,用幾個圖畫合起來表示一個意思,即會意法。
會意法
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漢字發展到這一步,還不能滿足表示的需要。因為有些意思畫三四個圖還不能解決問題。要是畫五六個或七八個圖才能解決問題,那就不像一個字,倒像是一幅年畫了。要是真的這樣,那今天我們寫起來多麻煩啊,寫一篇短短的文章,就等於編一本厚厚的連環畫了。我們的祖先有著無窮的智慧,他們想到了文字是記錄說話的,說話跟聲音有關,那麼文字是不是可以把聲音記下來呢?於是就又發明了形聲字。
形聲法
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為形聲字是在象形、指事、會意的基礎上產生的。盡管它還屬於表意性質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漢字形體的束縛,溝通了方塊漢字與語音的聯系,這是漢字從表意邁向表音的一個重大發展,成了漢字發展的主流。今天我們所用的漢字,80%以上都是形聲字。用形聲法造字非常方便,與金木水火、鳥獸蟲魚有關的字以及嘆詞、擬聲詞,幾乎都是形聲字。這種造字法,直至今天還可以不斷地造出新字來。比如較近發現的化學元素「鎇、鋦、鐒」等,都是用新造的形聲字來命名的。拿簡化繁體字來說,形聲法也是被優先採用的,如「優」、「響」等等,舉不勝舉。 「六書」當中除了上面講的四種造字法以外,還有兩種:轉注法和假借法。
轉注法
過去的說法很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為了適應方音分歧和語音的發展而採取的一種造字法。如原有一個「老」,表示年紀大的意思,而由於時間和地區的不同,又有用kǎo這個音表示老的意思,於是又造出了一個與「老」字部首相同、讀音相近和意義相同的「考」字。但「考」字的形旁是「?」,聲旁是「?」,因此,「考」字就其造字法而言,也是形聲字。
假借法
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義的一種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為第二人稱代詞。這種假借現象,當初大多是因為沒有本字而暫借一個同音字替代,但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久借不還,鵲巢鳩佔了。有的字本身的意義,倒是後來另找出路才有著落的。例如「然」,本是燒的意思,底下四點已經是火了,可是被「然否」借用後,只好自己在旁邊再加一把火,變成「燃」字(形聲)。
由此可見,轉注法和假借法並沒有造出新字來。如果要分層次的話,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可按照這個既定的順序做造字法的第一層次,另兩種是以第一層次為基礎的創造的第二層次。
當然都是我自己的一點看法,希望有用。
㈢ 將創新思維分成上、中、下三個層次,並說明這三個層次的差別
分三個層次?我以為沒高低之分。
1改良 正如瓦特改良了蒸氣機
2發現 主要是指發現一種事物有新的功能,或者發現另一種東西可代替這種東西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3發明 這個似乎不用解釋,但發明很大程度只是舊事物的排列組合,當然,除了物質上的,精神層次上的創造也不要莫視。
㈣ 創造力水平分哪幾個層次
實例說明無論是美國加州雇員、中國女大學生,還是英國機場的搬運工,他們都是在解決問題中將其創意付諸於實踐,使得創意成真,表現出他們實實在在的創造力。歷史上諸多的發明家、藝術家,這樣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被喻為超級天才的愛迪生,縱橫於發明界,他的成功其實就來自源源不斷的創造力。雕塑泰斗羅丹,他的作品件件洋滋著人性的活力,充滿創憊,令人嘆為觀止,成為世界藝術文明的瑰寶。與其說他們是成功者,不如說是圓夢的人!圓的是他們自身那永遠不可遏制的創造力之夢。
創造力的分類
1.創造力分類
我國學者羅玲玲將創造力按層次遞進分為三種
潛在創造力→前創造力→現實創造力
(1)現實創造力。在有結果的創造性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所有積極心理特徵的總和。該結果必須是新穎的、有建設性的和有用的,它可以是一種藝術、文學或科學的形式。也可以是能夠實施的技術方案、方式方法,還可以是產品、模型等具體實物。
(2)前創造力。大膽但不成熟的創造,是現實創造力的雛形和預演。經過進一步努力,具有轉化成現實創造力的可能。
(3)潛在創造力。根據一個人所具有的能力傾向和人格特質,如動機、認知風格所具有的創造性傾向以及他的技能水平,而預側出來的創造力。
潛在的創造力,即一種更內在的、由人格決定的創造力。具有潛在創造力的人,容易產生前創造力,也可以說前創造力是他們自然的流祥,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專門技能和知識,潛在創造力高的人最有希望創造。一個人的潛在創造力除了依賴於先天索質,還跟後天的創造訓練及實踐相關。某種愈義上.對多數人而言,後天的訓練是潛在創造力增強的重要途徑。
三種創造力的層次遞進,表現了「潛在的創造力」(對問題的敬感)向「前創造力」(提出猜想和假想)再向「現實的創造力」(臉證設想)的一個創造演化的全過程。
潛在的創造過程中不得是多少人的潛在依賴,也依賴於先天素質,所謂後天的鍛煉是以層次上的遞進並非是變現創造力的全部過程,創造力較強的人表現出的是出手拿高薪是不斷的源源不斷的成功,是充滿人性力的活力,當然不斷的充滿激情者
美國心理學家泰勒(K.Taylor)根據產品的新穎獨特性和價值大小的不同,將創造力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①表達式創造力。這種能力以自由和興致為基礎,因情境而產生,隨興致而感發。表達式創造力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兒童的塗鴉畫就是這種層次的創造活動。②生產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以模仿和應用技術原理為基礎,解決特殊與實際的問題,生產完善的產品,具有技術性、實用性、精緻性、效率性、完善性等特點。③發明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表現為用新眼光看待舊問題,以取長補短的方法創造出更簡便、經濟、有效、實用的新產品。小說的創作、卡通片的製作以及一般酌技術更新和發明都是發明式創造力的產物。④革新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表現為對已有理論、產品的創新和添加新內容、新意義。⑤高深的創造力。這是最高境界的創造力,只有少數專家才具有這種創造力。依靠高深的創造力,可以處理復雜的資料,可以形成嶄新的原理原則或有系統的新學說。
㈤ 發明創造的種類有哪些
發明創造活動及其結果,十分是豐富多彩的。依據不同的標准,可劃分如下:
1、專利發明與非專利發明
根據具體的發明目的是否為了獲得專利、結果是否獲得了專利為標准,而把所有的發明,分為兩大類,即:專利發明和非專利發明。
(1)專利發明 是以獲得專利為目的並且最終確實獲得了相應專利權。
要進行專利發明,必須比較深入具體地學習和理解專利法規。專利發明,有特定的意義和范圍,又有明確的要求和特徵。具體包括三個類別: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
在專利法中,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
實用新型,有人稱之為「小發明」。專利法中是指對產品的形狀、結構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外觀設計,專利法中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者其結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
(2)非專利發明 不是以獲得專利權為目的,並最終也未獲得專利權的發明創造,稱之為非專利發明。
非專利發明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A、科技發明 一般的僅僅是利用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創造出新的技術——強調的是首創性。其定義的界限相當嚴格。或者說,科技發明在數量上要少得多。
B、成果發明 在我國發明獎勵條例中,是指同時具有「前人所沒有的,先進的,經實踐證明可以應用的」這三個條件的重大的科學技術新成就(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明獎勵條例》)。
C、日常發明 這是數量最廣泛、技術層次較低、實用過程並不復雜的發明,除了前邊所講的非專利性之外,還指實際生產、生活、管理、學習等各領域中具體應用的技術革新、新方法、新工藝、新器械、新用具等小發明、小改革。
當然,日常發明在本質上,並不低於專利發明。
搞發明創造的人,最好在發明創造活動之前,就明確自己打算搞專利發明還是搞非專利發明。這一點很關鍵。
2、職務發明與非職務發明
職務發明 按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有如下具體限定。發明人或設計人(1)在本職工作中做出的;(2)退職、退休或調動工作後一年內做出的,並且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概括地說,職務發明就是發明人或設計人執行本單位任務或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
非職務發明 指發明人或設計人在退休、退職、調動工作一年之後獨立完成的發明創造,還包括未就業的個體人員獨立完成的發明創造。
職務發明和非職務發明兩者在權利和義務方面的區別十分明顯,各有長短,值得注意。
3、實體發明與方法發明
實體發明 又稱物件發明,具體是指發明的結果是以某種空間、色彩等狀態表現出來,是直接物化性的。通常所說的具體產品,如工具、器物、零件、裝置等。
方法發明 是指其結果呈現為非物化性。要通過其它形式如文字、符號、圖形、動作、口語等間接表達出來。如:某種工藝流程、技術操作方法、可行性規則等。
4、創建發明與改進發明
創見發明 又稱全新發明和純粹發明。是指發明成果具有前所未有的開創性。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當代的人造衛星、晶體管等。這類發明往往具有科學技術史的劃時代性。
改進發明 指在原有物件或方法、工藝流程等方面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完善、借鑒提高,使之更科學、更有成效的發明過程或其結果。
㈥ 創新的最高層次是
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把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活動制度化、規范化, 同時又具有引導觀念創新、 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創新的最高層次
不知道是不是你問的東西
㈦ 做學問的個層次
做學問還有層次?是。王志綱工作室(2007)總結了知識的5個層次:
「王志綱認為,知識有5個層次,層次的高低決定一個人作為的大小。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在前幾個層次上晃盪,不可能提高自己,而有的人則可能不斷攀升,最終達到最高層次。
「第一個層次:信息
「一個沒有信息的人是封閉的人,是沒有啟蒙和開化的人。人要攝取信息並相互交流,但掌握信息並非目的而是為了自己的活知識,否則頂多是個「知道分子」。
「第二個層次:經驗
「經驗來自於生活的歷練,是撞了南牆知道回頭。有些人飽讀詩書,但終其一生一無所用。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不善於積累和總結經驗。要想讓知識活起來,就要象毛澤東所說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第三個層次:智慧
「智慧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生活中的智慧可謂無處不在。對知識階層來說,智慧是建立在前兩個層次基礎之上的升華,是決定一個人能否厚積薄發、有所創新的關鍵。
「第四個層次:思想
「就是有獨立見解,不是人雲亦雲;能夠獨立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對別人有所啟發。
「第五個層次:理論
「這個層次是知識的最高境界,就是有自己的理論體系,自成一派並對社會有指導意義。所謂大師,就是那些能夠在某些領域建立起自己的哲學和理論的人。
「知識有五個層次,人才也可以相應的劃分為幾個層次:掌握信息的人能夠為人所用,富有經驗的人能夠少走彎路,具有智慧的人能夠搶佔先機,獨具思想的人有可能成就一番大業,而那些極少數能夠創建理論的人則可能引導社會。」
王志綱工作室(2007)歸納的知識的5個層次,作者以為也是做學問的5個層次:
(1)做學問的第一個層次是信息。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不掌握信息是要落伍的。年輕人腦子靈,信息掌握快,比我們80年代時強了不知多少倍。這是非常好的條件,應當好好把握。據作者了解,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已經有許多年輕人注意到adakite這個術語了,甚至比作者更早,他們在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中對adakite也有所討論。在這一點上,年輕人走在了中老年人的前面。但是,多數年輕人幾乎都沒有敢予以肯定,沒有與自己的研究聯系起來,原因主要在於脫不開「埃達克岩來源於島弧」的束縛。說明他們的信息是過關了,但是缺少經驗,還不能悟出埃達克岩的真諦,邁不開步子。
(2)做學問的第二個層次是經驗。光有信息而無經驗,你將無所適從,因為,你無法分辨真偽。這一點對年輕人特別重要,千萬別滿足於成了一個信息收集者,千萬不要看不起經驗,尤其對於地質學來說,它是基礎。清華大學校訓有一條叫「厚積薄發」,沒有經驗如何厚積?缺少了經驗,你很難把握問題的尺度,很難把學問做大,很難得出創新性的認識。因此,不要瞧不起經驗,這是花錢也買不來的。需要長期的積累,需要野外去吃苦,需要用心去琢磨。對於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地質學來說,光有理論而無經驗,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地質學家。一個懂野外的(岩石、構造)和不懂野外的地球化學家,他們對問題分析的角度和深度是不一樣的。原因就是一個有經驗,一個沒有經驗。
(3)做學問的第三個層次是智慧。是否能夠理解問題的奧妙或真諦,全靠智慧。做學問做到智慧這個階段,就可以創新了,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埃達克岩的真諦是什麼?當作者還只是從文獻中了解埃達克岩時,作者也毫不懷疑埃達克岩產於島弧環境,還以為只要有了埃達克岩,就可以證明存在島弧了。作者當時去尋找埃達克岩,也是沖著這個目的。但是,一旦在2000年我們發現長江中下游的許多中酸性侵入岩具有埃達克岩的地球化學特徵時,作者立即領悟到,它與板塊俯沖無關,而是來自加厚的下地殼。因為,這時,作者理解了埃達克岩的真正含義不在構造環境,而在石榴石,有埃達克岩出現,一定是源區有石榴石無斜長石,這就是埃達克岩的真諦之所在。許多人拚命反對中國東部有埃達克岩,至今解不開這個疙瘩,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埃達克岩的真諦是什麼。他們如果總是逃不開Defant and Drummond(1990)的原始定義的陰影,總是抱著島弧的概念不放,他們就永遠弄不明白埃達克岩的真諦。Defant不愧是一個真正的學者,當他發現自己的錯誤以後,哪怕他已經堅持12年了,他還是在2002年修正了自己原先的認識。可惜我們的個別專家和權威,卻看不到Defant的進步,還是死抱著Defant已經拋棄了的1990年的原始定義不放,使自己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這只能是他們的悲劇,不能怪Defant了。
(4)做學問的第四個層次是思想。如果你有思想了,就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就可以不在乎外界說什麼了,不被別人所左右,而是咬定青山不放鬆,走自己的路了。在知識積累的階段,千萬注意要有海納百川和兼容並包(北大校訓)的涵養。一方面要象海綿一樣地吸取營養,渴求知識;另一方面要勇於承認錯誤,及時修正錯誤。人非聖賢,焉能無過。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但是,要明白錯在哪裡,要勇於改正錯誤,這是不容易的,不是人人都能夠做到的,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承認錯誤畢竟是一件丟面子的事情,許多人過不了這一關,邁不開這一步,就永遠上不了新的台階。
做學問做到思想的階段,作者以為還有一條標志,即你能夠判別別人成果的真偽,這個別人,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作者特別指外國人,如果我們只敢批評中國人,而不敢批評外國人,說明你自己還缺少自信,還存在洋奴和自卑的心裡,雖然你可以不承認。有個別人中文文章是不看的,在他們眼裡,只有外國人的文章或中國人寫的英文文章(被外國人認可的)才有水平。他們甚至動輒以你看國外文章不夠而斥責你,骨子裡仍然是一種奴性。外國人也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他們天生就比中國人聰明?當然,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毛病,我們總體水平還不高,這是必須承認的。我們有一些傳統上和文化上的弊病阻礙了我們的認識,這是不容抹殺的。例如,我們自由討論和寬松的學風不如西方,我們的思維方式不同於西方。科學無國界,學習世界上一切好的東西仍然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在「思想」這個階段,用得著馬克思的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當你做學問做到有「思想」的地步,你就能夠站得直,立得穩,就能夠得心應手的面對各種反對的聲音。做學問要相信自己,如果自己心裡都沒有底,三兩句話就被人駁倒了,還有什麼臉面做學問。商品講品牌,做學問同樣講品牌。你一路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做下去,不斷的有所創新,有所發現,你的品牌就逐漸樹立起來了。這是自自然然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是強求不來的。做學問不能冒冒失失,不能朝令夕改,應當杜絕「搶新聞」和「獵奇」式的研究方法。要扎扎實實,搞明白了再動筆。不然,白紙黑字發表出去,就覆水難收,後悔也沒有用了。當然,也不要因為自己在學術上作出過一些成績而沾沾自喜,就不知天高地厚了,就聽不進不同的和反對的意見了。更不能明知錯了也不思改正,還強詞奪理,這樣只能越描越黑。我們有些學者就陷於這樣尷尬的境地,應當盡快擺脫出來,否則真的既毀了自己,也害了別人(合作者、追隨者、共事者和學生)。學海問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們所從事的是需要我們付出一輩子心血的事業,既然我們選擇了這條路,就要一路走好,不要半途而廢。有些人做學問做到一定程度做不下去了,一個是因為沒有意識到學無止境的道理,坐在以往的成績上吃老本。有些因學問做得好而成為官員或院士級的專家,就心安理得地吃老本了。這都是沒有達到更高境界的結果,不值得贊揚,也不值得作為自己人生目標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一觀點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原理。馬克思告訴我們:「在科學上是沒有平坦地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勞苦,奮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峰。」在眾多的人群當中,掌握真理的人是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的人,是科學家和發明家,這些人在總人口中畢竟是少數。這些人有良好的心態,超人的毅力,出眾的智慧,堅毅的忍勁,勇於探索,百折不饒,孜孜以求,是一般的人所難以做到的,也是多數人難以做到的。
㈧ 電影發明的三個層次
關於誰才是電影的最早發明者,美國人和法國人各執一詞。
1894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種長方形立櫃式箱子,裡面有可以連續放映50英尺膠片的影片,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不足之處是每次僅能供一個人觀看,因為愛迪生認為只有每個好奇的觀眾單獨觀看,才有可能賺到更多的錢。不久之後他就會意識到自己的短視。
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中,用他們改進的「活動電影機」首次售票公映了他們的影片,標志著電影的真正誕生。這一天也就成為了公認的電影誕生日。
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影片很像我們現在用DV隨意拍攝的家庭影像,以客觀記錄為主,表現現實生活,現場直取,沒有故事情節。相對於愛迪生影片表現的跳舞、拳擊、變戲法等娛樂性場景,盧米埃爾的影片更為真實、樸素,這也就無意中成為了電影藝術中再現美學的源頭,這種再現美學被以後的弗拉哈迪,維爾托夫,英國紀錄電影學派,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進一步繼承和完善。
遺憾的是,當時盧米埃爾兄弟主要是從科學發明的角度來看待電影,只是將電影看做是一種新鮮的放映影像的器材,而沒有進一步發掘電影的敘事潛能。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能夠從盧米埃爾的影片當中看到一些藝術的影子,比如影片《代表們的登陸》可以被看做是早期的新聞片,《水澆園丁》、《膝行人》則是早期的喜劇片,另外盧米埃爾的攝影師們開始有意無意的運用了最早的蒙太奇,在最初的特技攝影和移動攝影上都作出了貢獻,還使用了「搖拍」、「移動攝影」等現在常用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