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吐蕃文

創造吐蕃文

發布時間:2021-12-08 15:16:34

A. 吐蕃帝國陪伴唐朝走完一生,最後究竟是如何覆滅的呢

吐蕃帝國最後導致滅亡的原因是因為長久的戰爭,這戰爭不僅包括他們對外的戰爭,就連人民內部的戰爭也導致這個國家不斷的產生損耗。因為整個國家的制度也有一定的瑕疵,所以最後不得不全部覆滅。如果想讓一個國家帝國永久的長存,要從多個方面不斷的進行考慮,國家的統治必須要合理,防止政府和人民之間的關系惡劣。而且對待自己國家的公民也必須要非常的人性化,可以讓自己國家的公民享受國家應有的福利待遇,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堅守國家的戰爭,包括國家外部和內部的戰爭。

要想讓國家長久的發展,頻繁的戰爭,雖然可以短暫地增強國家實力,但是久而久之帶來的是國家實力的大幅度下降,為了保障好人民的生命安全,杜絕人民為戰爭犧牲,盡量的避免戰爭才是最重要的。

B. 藏文化在吐蕃王朝時期形成的基本格局、特點有哪些

吐蕃王朝穩定的政治局面,歷代贊普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軍事制度。為了適應經濟和政治的需要,松贊干布時開始採用歷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依據於田、天竺等文字創造了吐蕃文(以後發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殘酷的法律。確定了以苯教為信仰核心,農耕文化格局。
藏族文化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繼承現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心理素質、道德和價值觀念,是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民俗是西藏文化極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它在遠古中誕生,具有悠久的歷史軌跡.
在民俗的分類中,人們習慣把各種表現形式大體上分為物質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兩大類.西藏物質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風光、建築、服飾、飲食、交通、生產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學、藝術、宗教、節日、婚禮、喪葬等方面.

C. 誰創造了吐蕃文字

吞彌·桑布扎,出生於公元618年,藏族社會早期的語言文字家和翻譯家,藏文創造者。他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617年-650年)七賢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滿意請採納,謝謝。

D. 吐蕃文化受唐朝的影響有多大

整個唐朝統治期間,唐王朝與吐蕃之間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前前後後有八次會盟。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唐太宗讓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兩地之間維持了多年的和平。

我們都知道西藏著名的建築布達拉宮,就是松贊干布專門為文成公主建的。布達拉宮的裡面有很多的壁畫,這些壁畫中就有當年文成公主進入吐蕃時受到熱烈歡迎的畫面。這些壁畫就是吐蕃文化的流傳,讓後世也知道了唐朝和吐蕃兩方文化的融合。

E. 哪個民族是模仿漢族文字,創造本民族文字的A.匈奴B.吐蕃C.契丹D.黨項

契丹指中古出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亦指這個民族所建立的政權。至唐末強大,五代時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

【一、起源】: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 契丹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深遠影響的少數民族。「契丹」本意為鑌鐵,表示堅固。由於契丹的名聲遠楊,國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國稱做「契丹」。

契丹本屬東胡族系,是鮮卑的一支,4世紀中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游牧於潢水(今內蒙古赤峰市境內的錫拉木倫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內的老哈河)一帶。6世紀前期,契丹族尚處在部落階段,唐初形成部落聯盟,曾臣服於漠北的突厥汗國。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聯盟背棄突厥,歸附唐朝。契丹與唐朝之間,既有朝貢、入仕和貿易,也有戰爭和擄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權,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強大勢力。916年,契丹族首領那律阿保機創建契丹國。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遼成為中國北方統一的政權。契丹王國強盛,其疆域東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長城,北絕大漠。1125年,遼為金所滅,此後契丹逐漸被融合。

【二、發展與破亡】:

崛起

北魏時,始見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並進行貿易。628年(唐貞觀二年)契丹首領摩會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時,契丹已形成部落聯盟,君長出自大賀氏。648年,契丹諸部皆請內屬,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領窟哥為都督,封無極縣男,賜姓李氏。又置羈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領為刺史。契丹有別部酋領孫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孫萬榮,武周垂拱(685~688)中為歸誠州刺史,萬歲通天(696~697)中,與其妹婿松漠都督李盡忠(窟哥之後)並為唐營州都督趙文翙所侵侮,遂舉兵殺文翙,據營州反,進攻河北地區,屢敗唐軍。武則天征發大兵討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後,契丹附於後突厥。715年(唐開元三年),其首領李失活來附,唐廷復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其後,契丹首領可突干再次叛唐,唐為防禦契丹,加強東北邊防兵力,建立範陽、平盧兩節度,重用胡人安祿山,結果釀成安史之亂。唐至德(756~758)年間,契丹與唐保持朝貢貿易關系, 但亦受崛起於漠北的回鶻控制。9世紀中葉回鶻破亡,契丹又歸順唐,唐賜以"奉國契丹之印"。

而8世紀中葉後,唐朝由盛轉衰,無力顧及對邊疆民族的管理。到了9世紀末10世紀初,唐終於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了。
當時盤據燕州一帶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更為暴虐,所到之處「無少長皆屠之,清水為之不流」。劉仁恭窮兵黷武,規定男15歲以上,70歲以下,皆得自備兵糧從軍,「閭里為之一空」,使「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而契丹西北面的兩個強鄰突厥、回紇,早已分別在8世紀中葉和9世紀中葉衰落。在契丹社會內部,如前所述,由於生產的發展,階級分化也伴隨著愈趨激烈,國家機制的一些因素已因時萌生。

外部條件和內部因素均表明,10世紀前後的契丹社會發展到了一個轉折時刻,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把契丹社會推向更高發展階段。然而,當時作為聯盟盟主的痕德堇可汗卻「不任事」,在與劉守光父子爭奪中,其子被俘,在「納馬五千以贖之」遭拒絕後,只好「乞盟納賂以求之」,從此不敢南進。痕德堇對劉氏每歲秋霜落後燒其牧地草場,牲畜多飢死的暴行,反而「以良馬賂仁恭求市牧地」。按契丹俗,為盟主者必須有「德行功業」,否則應由他人替代。智勇善射的耶律阿保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登上了契丹諸部盟主的舞台。

【大遼】

公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聲勢浩大不同凡響。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契丹國。公元925年遼太祖率兵親征服渤海國,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
公元938年,後晉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讓給契丹。

公元947年,遼世宗定國號為大遼,遼朝建立。遼聖宗文武韜略傑出非凡,對宋戰爭屢屢得勝。

公元1104年遼與宋朝訂立澶淵之盟,並與西夏結好,從而形成遼、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據局面。遼共有九個帝王,政權統治時間長達210年。其疆域幅員遼闊,東至於日本海,南到天津市、河北省霸縣、陝西省雁門關一線,北達今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遼在與中原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融匯眾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

【西遼】

公元1125年遼被女真族的金所滅。在遼朝即將滅亡之際,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率領一部分人向北進入漠北地區,後向西發展,征服了今天中亞的廣大地區。1132年,耶律大石稱帝,建立西遼政權(即黑契丹Karakitai),又稱「哈喇契丹」,成為當時中亞地區的強國。西遼於公元1218年亡於蒙古帝國。

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系,促進了融合。為開發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輝煌的歷史。

【三、契丹人的消失與後裔】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漢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據考證,目前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後裔,另外在中國西南有家譜的家族中,有根據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後裔,已經漢化和當地居民融合了。

事實上,雲南省保山地區約有十餘萬分屬現在十來個民族的阿、莽、蔣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稱是契丹族後裔,要求有關部門澄清他們的來歷。但是因為考古技術上的障礙,學術界對這個自稱是契丹族後裔的人群始終未能「正名」。同樣,從前關於達斡爾族的族源問題,學術界也一直存在爭論,有說源於契丹大賀氏者,也有說自古就獨立發展於其他民族者,各執一詞。

而現在,這個一直令歷史學家困惑的歷史之謎終於被破解,DNA技術解決了達斡爾族和雲南阿、莽、蔣姓「本人」的源流問題。這個破解過程是這樣的:在雲南保山的5個小村莊,專家們取到了阿、莽、蔣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樣;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經過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顯示出了准確的結論:達斡爾、阿、莽、蔣氏「本人」都是契丹後裔。

至此,專家們做出這樣的結論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後者是最難尋找的,因為,契丹族一千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外婚制」,所以純粹意義上的契丹人已不復存在了。經過不斷地遷徙、隔離和融合,多數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樣融化了,用一個專業術語命名即「分子意義上的後裔」。

阜新,開州立縣是從遼開始,阜新被史學家稱為契丹人的「故地」和「搖籃」。遼時,阜新建有頭下州9座,人口達20萬。可以說,阜新與契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0世紀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項調查時,在王府鎮河東村葉長青家發現了葉家珍藏的兩份家譜,一份以蒙文書寫,一份以漢文書寫。與這兩份家譜一同珍藏的還有兩份土默特官府發給這個家族的文書,一份頒於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頒於1918年,均為蒙文。後來,這兩份家譜與文書一同載入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高勒巴干主編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後,阜新市建設局幹部陳志健根據漢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結合葉長青家的家譜認定這個葉氏人家是契丹後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現在的這個「葉」姓源自遼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記者見到了葉長青。盡管年過七旬,但葉老精神矍鑠、身體硬朗。他向記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兩份家譜及隨同珍藏的兩份官府文件。頒於道光十五年文書的題頭是:「准耶律氏希如們寶路等入冊入甲土籍執照」。其漢文家譜序言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碩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錄,康熙壬寅年故於本京。至雍正元年,父與祖母鄭氏陪從出外」。這份家譜從祖父那哈、祖母鄭氏起,記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學家朱子萬這樣評價葉長青家珍藏的兩份家譜:「它為遼亡後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貴資料。」

契丹:留給今人的一份歷史記憶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這早已被史學家所認同。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開始在阜新活動。遼建國於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創建大遼開始,在整個遼朝時期,契丹統治者將阜新當成了它的「腹地」。據考證,今阜新境內有9座頭下州,屬於遼早期的有遂州、順州、豪州、歡州,屬於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橫州,另有一個時代不太明確的閭州。這9個頭下州當時有人口19萬多人,如再加上軍隊人口等,可達20多萬人,其中契丹人佔10%之多。

遼亡後,阜新的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還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們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當中?

目前,阜新的這份家譜為證的契丹後裔的發現,為探索契丹消失之謎提供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脈絡。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消失的民族契丹會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稿件來源:新華網)

【四、經濟文化】

農業和牧業

契丹族的社會生產,大致以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前後為一分界線。在此以前,主要從事游牧,輔以狩獵,過著食獸肉,衣獸皮,車帳為家的生活。舊史有雲:「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游牧經濟使契丹人擁有一支驃悍勁疾的武裝力量。到了遙輦聯盟末期,原始的粗放農業已在迭刺部中出現。契丹國建立後,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社會生產的各個部門,均有很大發展,為契丹國東征西討提供了物質基礎。契丹國200多年內,農業和畜牧業始終占著主導地位。農業生產的重心在南部,畜牧業生產的重心在北部,處於中間的奚族故地則為半農半牧區。就其地位說,則前後有差別,大體說來,建國初期的社會經濟仍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為輔;中期即遼太宗耶律德光以後至聖宗隆緒前期,是處在農業和畜牧業並舉的階段;晚期即聖宗中期以後,農業逐漸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而契丹人經營的,主要還是畜牧業。 契丹社會的農業生產,是由於燕雲地區大批逃亡或被掠漢人的進入,帶來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在今灤河上游一帶開墾了許多田地發展起來的。阿保機能統一契丹諸部和建立契丹國,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這里的農業生產為後盾。取得遼東地區和滅亡渤海國後,獲得了農業有相當發展的第二個農業生產區。

938年(遼會同元年),耶律德光從石晉王朝割得人口稠密、農業有高度發展的燕雲十六州,使契丹國又增加了一個富饒而廣闊的農業區。正是由於上述地區的農業生產為契丹貴族提供了生活所需的豐富物品,激發了廣大契丹人從事農業生產的興趣,加之契丹國統治者的積極提倡,農業便在契丹社會內蓬勃發展起來。

由於契丹人的分布區,均為乾旱少雨之地,故其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粟、麥、糜、黍,亦從回紇人引種了「回紇豆」和西瓜。契丹農業的水平,以下一些數字可幫助了解梗概。977年(遼保寧九年),景宗為援助北漢,曾「賜粟二十萬斜」(20萬斛粟可能為南部或西南部漢人生產)。聖宗時耶律唐古因在臚朐河「督耕稼」有方,被調屯鎮州(治所在今蒙古國布爾根省哈達桑東青托羅蓋古城),「凡十四稔,積粟數十萬斛」。由於遼聖宗積極倡導農業,經過興宗、道宗兩朝,契丹農業進入鼎盛時期。其間,因糧食有餘,東京道和上京道的50餘城以及「沿邊諸州」,都設立了儲糧備缺的「和糴倉」,每倉大略儲糧有「二三十萬碩」。當然,由於契丹人的居住地區皆少雨和無霜期短,畜牧和戍邊佔去很多勞力,許多從事農業的契丹戶又為半農半牧,故對契丹人的種植業所達到的水平,不能估計過高。

畜牧業是契丹人的傳統產業,向以畜牧、敗漁為稼穡。922年述律後諫止阿保機南攻鎮州雲,「吾有西樓羊馬之富,其樂不可勝窮也,何必勞師遠出以乘危徼利乎!」反映了契丹國初期,畜牧業在經濟生活中居首要地位。由於畜牧業的興衰不僅與經濟生活有關,且「滋蕃群牧,務在戢兵」,直接對其兵力的強弱,國防的鞏固有影響,故契丹統治者建國後在積極引進漢族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推進本民族農業發展的同時,亦未放鬆對畜牧經濟的發展。

1086年(大安二年),道宗耶律洪基因馬匹「蕃息多至百萬,賞群牧官」,以次進階升爵,可見其對畜牧業重視的情況。

畜牧生產有公養。私養兩種。公養即所謂「群牧」,契丹國設有西路群牧使司。倒塌嶺西路群牧使司、渾河北馬群司、漠南馬群司、漠北滑水馬群司、牛群司,下設太保、侍中、敞史等官員管理群牧生產;私養即契丹部民的家庭畜養。畜牧業的全面發展情況,時人沒有留下記錄。從上述僅官馬一項就達到100萬匹,可見官養和私養的羊、駝、牛、豬的數量,一定相當可觀,特別是作為契丹人肉食的羊,數量當在馬匹之上。

契丹畜牧業的發展,有兩個因素應該談到:掠奪鄰近民族的牲畜和被征服的屬部、屬國的納貢。阿保機在建國前攻克河東、代北九郡,一次就掠回牛、羊、駝、馬十餘萬。建國後,西征突厥、吐渾、沙陀諸部,又獲「寶貨、駝馬、牛羊不可勝算」。

919年北伐烏古部,掠得「牛馬、車乘、廬帳、器物二十餘萬」。後來,由於周圍諸游牧部族均先後被征服,通過戰爭掠奪變為從納貢中獲得。規定東丹國年貢馬1000匹,女真、直不姑等10000匹,阻卜及吾獨婉、惕德各20000、匹,西夏、室韋、越里篤、剖阿里、奧里米、蒲奴里、鐵儷等各300匹。。契丹統治者遇有籍口征伐,他們是從來不放過掠奪牲畜的機會的。如聖宗時,耶律斜軫等征女真,一次就掠馬20餘萬匹。上述獲得的牲畜,被置於群牧司喂養。

契丹畜牧業的發展,從建國至聖宗時一般講來是比較平穩的,後來有過起落。影響畜牧業下落的原因有三:一是隨著遼朝由盛轉衰,國有群牧管理鬆弛。道宗時,馬群太保肖陶隗曾上書:「群牧以少為多,以無為有。上下相蒙,積弊成風。」經過整頓後,牲畜才「歲以蕃息」。二是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使牧場縮小,1075年(遼大康元年)耶律乙辛請賜牧地,時為群牧林牙的耶律引吉說過,「今牧地褊陋,畜不蕃息」。三是暴風雪等自然災害造成大量死亡。歷史上屢見不鮮,最嚴重的幾次是在1082年(遼大康八年),因大風雪,「牛羊多死」。次年四月,又因大雪,「馬死者十六、七」。肖陶蘇斡在遼道宗乾統年間任漠南馬群太保,因「大風傷草,馬多死」,被免官。由於契丹人經營畜牧業一直是令「其自就水草」,馬「蹄毛俱不剪剃」,未越過自生自長階段,無防禦自然災害能力,不能不使其畜牧業發展受到重大影響。

工藝和文化

契丹人在荒漠的草原上築起都城、市鎮。而其游牧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捺缽(契丹語「行宮」的音譯)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使漢人為其開墾農田,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遼代的冶鐵業發達,發掘出土鐵制的農業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品相媲美。遼代的鎏金、鎏銀、染織、造馬具、制瓷以及造紙等手工業門類齊全,工藝精湛。契丹鞍與端硯、蜀錦、定瓷被並列為「天下第一」。陳國公主與駙馬墓、耶律羽之墓等貴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銀器都反映出契丹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藝技術水平。遼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缸瓦窯村窯是一處目前所知遼代最大的古瓷窯遺址,可生產白釉、單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宮廷所用的官窯器物。瓷器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式和契丹式兩類,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風格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壺、瓶等,契丹式則仿造本族習慣使用的皮製、木製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如在內蒙古翁牛特旗廣德公鄉遼墓出土的雙猴綠釉雞冠壺和龍首綠釉雞冠壺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壺體側邊作出仿皮革縫制的痕跡,此類壺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館,並作為博物館規模標志的,高達兩米的大羅漢瓷像,就是遼代產品,是從河北省易縣附近山洞中被外國人盜走的。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漢字創造了兩種類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教育方面實行設學養士和科舉取士。契丹的詩詞既有氣勢磅礴之句,也有清新優美之詞。遼代盛行佛教,從山西應縣木塔佛像中發現的丹藏、佛經、和佛畫,河北豐潤縣天寶寺塔發現的佛經,內蒙古巴林右旗釋迦佛舍利塔中發現的佛經,堪稱佛教藝術瑰寶。繪畫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耶律倍畫的《射騎圖》、胡環的《卓歇圖》、無名氏的《秋林群鹿圖》、《丹楓呦鹿圖》等名畫,均為曠世珍寶。雕塑作品刀法遒勁,栩栩如生。建築藝術主要體現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靈丘縣覺山寺西塔院中的覺山寺塔、北京市天寧寺塔、遼寧省遼陽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觀,是遼代最流行的密檐塔中的傑出代表作品。河北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兼唐代和宋朝之長處,雄健壯麗。遼的醫葯久負盛名,《脈訣》和《針灸書》中的治療方法至今仍應用在臨床實踐中。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與漢人迥然不同。服裝通常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褲腳放靴筒內。女人袍內著裙,亦穿長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帶,上掛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飾件,還有隨時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發型怪異,無論男女皆髡發。男子在兩鬢各留一綹頭發,別處的頭發全剃光。婦女僅剃沿前額邊的頭發。契丹人住所為氈帳,皇帝的御帳稱為捺缽。婚俗特點是娶親不論輩分,近親結婚、離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契丹貴族盛行厚葬,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大貴族墓葬,出土的兩套有金花銀枕、鎏金銀冠、金面具、銀絲網路、金花銀靴組成的殯葬服飾,完整的體現了貴族的殯葬習俗。耶律羽之墓室豪華富麗,天下奇珍瑰寶盡匯其中。

【契丹文字】

我國契丹民族建立的遼王朝,由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識的覺醒,曾參照漢字的形體結構,先後創制了兩種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記錄契丹語。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區別不是因為字寫得大小,而是因為創制時間的先後和拼音程度的強弱。先創制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備的稱大字,後創制的拼音形式比較完備的稱小字。

中古出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至唐末強大,五代時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契丹與奚並出自東胡,西漢時東胡為匈奴所破,退保鮮卑山,北魏時,始見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並進行貿易。628年(唐貞觀二年)契丹首領摩會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時,契丹已形成部落聯盟,君長出自大賀氏。648年,契丹諸部皆請內屬,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領窟哥為都督,封無極縣男,賜姓李氏。又置羈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領為刺史。契丹有別部酋領孫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孫萬榮,武周垂拱(685~688)中為歸誠州刺史,萬歲通天中(696~697)中,與其妹婿松漠都督李盡忠(窟哥之後)並為唐營州都督趙文翙所侵侮,遂舉兵殺文翙,據營州反,進攻河北地區,屢敗唐軍。武則天征發大兵討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後,契丹附於後突厥。715年(唐開元三年),其首領李失活來附,唐廷復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其後,契丹首領可突干再次叛唐,唐為防禦契丹,加強東北邊防兵力,建立範陽、平盧兩節度,重用胡人安祿山,結果釀成安史之亂。唐至德(756~758)年間,契丹與唐保持朝貢貿易關系,但亦受崛起於漠北的回鶻控制。9世紀中葉回鶻破亡,契丹又歸順唐,唐賜以「奉國契丹之印」。

契丹本分八部,八部大人每三歲推一人為盟主,唐貞觀(627~649)時,盟主常為大賀氏, 730年遙輦氏取代大賀氏。9世紀60~70年代,部落漸盛,征服鄰近部族如奚、室韋等。907年,耶律氏代遙輦氏為盟主,916年阿保機稱王,建國號契丹; 947年改稱遼。契丹國勢遠及中亞,故中世紀中後期西方許多國家多以契丹指北部中國,這一名稱因13世紀蒙古的西征,進而指稱全部中國。

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這是一個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為一個中國北方民族就已經出現在《魏書》中。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機的部落首領統一了契丹各部,於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大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謂氣壯山河。
契丹民族哪裡去了?——科學家利用DNA技術解開歷史之謎

建立過219年遼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來突然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了。他們到哪裡去了呢?這一直是一個令史學家困惑的歷史之謎。

契丹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唐代末年,契丹貴族首領耶律阿保機乘機建立了與五代和北宋相始終的遼王朝。在一些國家的語言例如俄語中至今猶稱中國為「契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也是尋訪契丹的副產品。從中足見契丹民族影響之巨。這么一個顯赫的民族,肯定沒有在改朝換代之際被斬盡殺絕。

利用DNA技術研究民族源流問題是新興起的尖端科學。研究小組從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墓葬如耶律羽之家族墓出土的契丹人頭骨、牙齒和契丹女屍的腕骨中提取DNA。再去雲南寶山地區取阿、莽、蔣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樣,還去內蒙古莫力達瓦旗和其他旗、縣取達斡爾、鄂溫客、蒙古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從血樣中提取DNA。然後經過DNA測序等一系列研究程序,終於得出結論:契丹和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系,為契丹人後裔。阿、莽、蔣氏「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後裔。這一結論令相關族群尤其是「本人」甚為滿意。

至此我們終於明白: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徵兵,能征善戰的契丹人被徵召殆盡,他們被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著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人作為民族存續了下來。有的好比扔在大海里的一塊冰,被當地人同化了。雲南「本人」猶如湖南桃源縣的維吾爾族人均是元代不同民族的官兵落籍於當地而保存著原來民族的記憶。

F. 吐蕃王朝的西藏,屬不屬於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

西藏的吐蕃王朝也是中國歷史當中的一部分,在吐蕃王朝的西藏的歷史文化當中,自然也屬於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因為大家都是中國人,中國擁有不同的文化,而中國人創造出來的文化,無可厚非當然是屬於中華文化圈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吐蕃王朝的西藏有很多文化,雖然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其根本都是由中華文化為參考為創造出來的,依照中國的文字,中國諸子百家的思想,中國的法律法令創造的,因此,吐蕃的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分支,隸屬中華文化圈。

G. 吐蕃時期文學的特點是什麼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吐蕃於公元7~9世紀時建於中國青藏高原的古代藏族政權名。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 chen po,意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新唐書》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認為「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在西羌諸部中的發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紀時,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絕遠,互無往還。
青藏高原原本的居民稱孟族。戰國以後,有些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逐漸遷移到今西藏地區。他們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動在雅隆河谷的氂牛部,統一氂牛部各部落的叫棄聶棄贊普。「贊普」是雄強丈夫的意思,以後成了吐蕃君長的尊稱。從棄聶棄開始,吐蕃確立了酋長世襲制度,第八世贊普布袋鞏甲以後,吐蕃社會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逐漸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
雖然按照藏族歷史的傳統,松贊干布是第33任吐蕃國王,但是因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創制,所以很難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歷史正確性。在敦煌發掘的古藏文歷史文獻里記載著在松贊干布之前的吐蕃贊普的許多傳說。
現今西藏山南地區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發祥地。早年居住在這里的人民,史稱「鶻提悉勃野」部,或「悉勃野」部。又稱「雅隆部」。雅隆河流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自然環境很適宜於人類生息繁衍。傳說中自天而降的聶赤贊普,在到達雅隆河流域後,做了六氂牛部的領袖。
公元6世紀時,興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澤當、窮結一帶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政權。其領袖人物達布聶賽、囊日論贊父子,逐漸將勢力擴展到拉薩河流域。松贊干布在吐蕃社會穩定、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先後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諸羌部。如蘇毗、羊同、白蘭、黨項、附國、嘉良夷等,以及屬於鮮卑人的吐谷渾部,將它們變為吐蕃的屬部。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氂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和歷史的寶貴資料。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

H. 關於吐蕃

公元七世紀初期,在中原地區,唐朝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的混亂分裂局面。與此同時,在西藏高原,藏族歷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松贊干布繼承其父朗日倫贊的遺願,以卓越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實現和鞏固了西藏高原的統一事業。

約在六三零年,松贊干布繼承贊普王位。他依靠中小貴族和部分忠於贊普的大臣的力量,迅速平息叛亂,穩定了內部。在此基礎上,松贊干布將政治中心從偏於南部一隅的瓊結遷往拉薩,降服蘇毗,親征羊同,終於完成了統一西藏高原的大業,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的政權——吐蕃王朝。

為鞏固新生的王朝,松贊干布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劃分行政區域,健全職官制度;加強吐蕃歷史上沿用已久的儀事會盟制度,強化贊普權力;減輕賦稅,與民生息,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創制藏文,發展文化等等。

在積極推進吐蕃奴隸制政治制度建設和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松贊干布十分重視吐蕃同唐朝的往來,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成果。松贊干布在位時期,正是唐朝貞觀年間。唐朝高度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引起吐蕃王室的極大注意。松贊干布銳意修好唐朝,大力吸收中原地區先進的漢族文化。他先後兩次派遣大臣赴唐朝請婚,迎娶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宗女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人藏時,唐王以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並給以多種食物、飲料、寶器以及卡筮典籍300種,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能治404種疾病的醫方100種,醫療器械6種,醫學論著4種,還贈送了大批綢吊、衣物和農作物種子。這些典籍與技術的引進,對發展吐蕃的經濟文化起了積極作用。文成公主篤信佛教、博學多才,她在拉薩大興土木,興建了熱莫欽(小昭寺),深受藏族人民的敬愛。藏族人民為了紀念文成公主,在大昭寺、小昭寺和布達拉宮等許多寺廟和宮殿都供有公主的塑像,民間更流傳著許多有關藏漢友好和文成公主的動人故事和詩歌。松贊干布還從唐朝引進造酒、碾磨、紙墨生產技術,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人蕃代典表疏。終松贊干布之世,吐蕃與唐朝始終保持著極為友好的關系,雙方互敬互助,使節往來與年俱增。六四八年,唐使王玄策赴天竺被劫,逃亡吐蕃,松贊干布發兵協助,平息天竺戰亂。六四九年夏,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唐使入蕃告哀,松贊干布特派專使弔祭,獻金銀珠寶15種,請置太宗靈前,並致書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赴國除討"。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晉封為"王",並為他刻石像,列於昭陵(太宗陵)。

松贊干布以後的百餘年裡,吐蕃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吐蕃與唐朝的友好關系繼續得到發展。

七零四年赤德祖贊即位,祖母沒祿氏聽政,多次派遣官員到長安為贊普請婚。七一零年,唐金城公主攜帶綉花錦緞數萬匹、工技書籍多種和一應使用器物入蕃,隨行的還有工匠、音樂、雜技等專業人員。金城公主與赤德祖贊的聯姻,是繼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之後漢藏友好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金城公主才華出眾,深明大義,人蕃後曾資助於田等地僧人入蕃,建寺譯經,並向唐朝求得《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漢文典籍。此後有《禮記》、《戰國策》等古藏文譯本傳世,對吐蕃文化的發展起了極為深刻的影響。這次聯姻進一步加強了唐朝與吐蕃在政治上的親密關系,符合藏漢兩族人民要求友好的共同願望和感情。赤德祖贊在給唐玄宗李隆基的奏章中概括了唐蕃聯姻的重大意義:"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自八世紀中葉起,吐蕃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日趨激烈。在各種矛盾的沖擊下,吐蕃王朝由極盛轉向衰落。

處於衰落之中的吐蕃王朝,為了鞏固王室的統治,急欲與唐朝建立新的友好關系。八二一年,贊普赤熱巴巾接連三次派員到長安請求會盟。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此時也處於"瘡瘦未復,人皆憚戰"的境況,對吐蕃的請盟極表同意。唐穆宗命宰相等17名重要官員與吐蕃會盟官員在長安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次年,唐朝派劉元鼎等人到吐蕃尋盟,與吐蕃僧相缽闡布和大相尚綺心兒等人結盟於邏些(即拉薩)東郊。這次會盟發生在唐長慶元年和二年,史稱"長慶會盟"。會盟雙方重申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決心今後"社稷如一",永遠和好,互相援助,充分表達了藏漢兩族人民要求友好相處的共同願望。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其中一塊立於拉薩大昭寺前。長慶會盟之後,藏漢兩族團結友好的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吐蕃王朝崩潰之後,西藏長期存在分裂內戰局面。九零七年唐滅,中原進入數十年的分裂局面。九六零年宋統一中國後,散居在甘、青、川、滇的藏族部落和地方割據勢力及衛、藏的局部地方政權,都先後與宋朝中央建立朝貢、聯盟和貿易關系。吐蕃部落首領確斯羅被宋封為寧遠大將軍,在西寧建立過地方政權。歷史上藏族與內地建立的茶馬互市,就是在宋代開始發展起來的。西藏著名的夏魯寺為宋時所建,其建築風格體現了藏漢結合的形式。這些說明,宋代時西藏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仍在繼續發展。

I. 吐蕃的來源和風俗習慣

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氂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和歷史的寶貴資料。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
吐蕃民族的來源,據14世紀成書的《王統世系明鑒》記載,是獼猴與岩魔女結合生出最早的人類,其後子孫繁衍,分別在今西藏各地開墾平地,建築城邑。直到聶赤贊普,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贊普(王)從天降臨,才有了君臣之分。 今西藏山南地區的首府澤當(藏語,意為游戲的平地),傳說即獼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場所;澤當附近的山上,還有「猴子洞」的古跡。這種「獼猴變人」的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發展的真實性,也是古代藏族對本民族來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
《新唐書》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認為「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在西羌諸部中的發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紀時,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絕遠,互無往還。 《新唐書》根據「蕃發聲近」的理由,認為吐蕃即發羌的後裔。另一說,吐蕃是鮮卑族的南涼王朝禿發利鹿孤之後。禿發利鹿孤有二子,一名樊尼,一名傉檀。傉檀為西秦乞伏熾磐所滅;樊尼率殘部臣服於北涼沮渠蒙遜。北涼亡,樊尼率所部過積石山,西越黃河,成為諸羌部的首領。
古羌人西遷而形成吐蕃之說,源於古漢文史籍。
青藏高原原本的居民稱孟族。戰國以後,有些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逐漸遷移到今西藏地區。他們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動在雅隆河谷的氂牛部,統一氂牛部各部落的叫棄聶棄贊普。「贊普」是雄強丈夫的意思,以後成了吐蕃君長的尊稱。從棄聶棄開始,吐蕃確立了酋長世襲制度,第八世贊普布袋鞏甲以後,吐蕃社會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逐漸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
公元6世紀時,興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澤當、窮結一帶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政權。其領袖人物達布聶賽、囊日論贊父子,逐漸將勢力擴展到拉薩河流域。松贊干布在吐蕃社會穩定、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先後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諸羌部。如蘇毗、羊同、白蘭、黨項、附國、嘉良夷等,以及屬於鮮卑人的吐谷渾部,將它們變為吐蕃的屬部。
雖然按照藏族歷史的傳統,松贊干布是第33任吐蕃國王,但是因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創制,所以很難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歷史正確性。在敦煌發掘的古藏文歷史文獻里記載著在松贊干布之前的吐蕃贊普的許多傳說。
現今西藏山南地區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發祥地。早年居住在這里的人民,史稱「鶻提悉勃野」部,或「悉勃野」部。又稱「雅隆部」。雅隆河流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自然環境很適宜於人類生息繁衍。傳說中自天而降的聶赤贊普,
在到達雅隆河流域後,做了六氂牛部的領袖。
被尊稱為「聖神贊普鶻提悉勃野」 的聶赤贊普及其後六代贊普,史稱「天赤七王」,史籍記載多神奇玄怪色彩,不盡可信。
止貢贊普繼「天赤七王」後登位,不久,王權為屬臣攘奪。
10年後,止貢贊普的次子布岱貢傑即位。此時,悉勃野部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把木頭燒成木炭,熬煮皮子,取得皮膠,挖出鐵、銅、銀三種金屬,木頭上鑽孔製造出犁軛,二牛共軛把平川開成田地,引湖水入渠,田裡撒下種子。」
當止貢贊普和布岱貢傑在位時,已有來自香雄部(今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一帶的雍仲本教傳播,而且由名為「仲」和「德烏」的本教國師護持國政。 此二王史稱「上丁二王」。第二代生根活佛苯白拖持大士曾任吐蕃第七代皇帝思赤贊普的國師。
此後,吐蕃王統世系又有「中累六王」、「地帶八王」、「下贊三王」的記載,史實都少於「上丁二王」。「下贊三王」下傳為拉托托日寧協(《新唐書》作佗土度),傳說他在位期間,有佛教、佛塔等物從天而降。 拉托托日寧協約在公元4世紀中葉時在位。拋開神話傳說,估計此時已有零星佛教勢力傳入悉勃野部。
拉托托日寧協後三傳為達日聶賽(《新唐書》作詎素若),即吐蕃王朝建立者松贊干布之祖父,達日聶賽之子、松贊干布之父為囊日論贊(《新唐書》作論贊索)。當達日聶賽父子在位時,悉勃野部的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度量衡和雜交牲畜犏牛和騾,畜牧業已實行儲草過冬。此時,悉勃野部以武力兼並鄰部,將勢力擴展到拉薩河流域,囊日論贊親自向作戰有功的臣下,封賜了土地和奴隸。 這是古藏文史籍中關於「奴隸」一詞的最早記載,時當公元6世紀。當然,悉勃野部絕非此時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只是在此之前古藏文史料中未見有關奴隸制度的任何記載。
在悉勃野部興起的同一時期,其鄰近地區還有被稱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勢力, 它們在現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區一帶)、塔布(今山南地區東部)及雅魯藏布江中游的拉薩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各據一方,分散發展,其社會發展階段,也與悉勃野部相近,彼此之間語言相通,且有比較密切的交往。隨著悉勃野部實力的發展壯大,它們與悉勃野部的關系,或聯盟,或對峙,或先盟而後叛,情況各異, 直到囊日論贊力挫群雄,悉勃野部才取得獨占的優勢地位。
囊日論贊時,悉勃野部的實力已自雅隆河流域擴展到拉薩河上游今墨竹工卡一帶。當悉勃野部兼並鄰近諸部,北遷拉薩河流域時,表明吐蕃王朝的雛形已經確立。
但是,此時新建立的奴隸制吐蕃政權還很脆弱。囊日論贊對新征服或新歸附地區的貴族,加以封賜和籠絡,他敢於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貴族,或授予軍權,麾師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舊貴族的極大不滿。隨後,囊日論贊自己的庶民心懷怨望,王妃所屬的庶民則是公開發動叛亂,外戚如香雄、蘇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繼叛離,囊日論贊內外交困,最後被人毒死。 在此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囊日論贊之子松贊干布(《新唐書》作棄宗弄贊,?—650)幼年嗣位,開始了他顯赫一生的政治生活。
松贊干布即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主,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位後,首先平息本部的叛亂,誅滅毒殺父王的兇手,原來叛離的屬民,又都重新歸入他的統轄之下。 約於633年(唐貞觀七年),松贊干布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和鄰近諸部往來不斷增多的形勢下,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此時,吐蕃社會的農牧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度量衡也適應生產的發展而趨於統一, 吐蕃王朝的實力日益強大。
松贊干布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軍事制度。為了適應經濟和政治的需要,松贊干布時開始採用歷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依據於田、天竺等文字創造了吐蕃文(以後發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殘酷的法律。

閱讀全文

與創造吐蕃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