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搖滾鼻祖是誰
搖滾樂的歷史
--------------------------------------------------------------------------------
作者:不詳 來源於:不詳 發布時間:2004-12-3 2:38:34 [ 字體:大 中 小 ]
一 、搖滾樂的產生
1、背景
回顧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歷史,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歐美發生經濟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直到1945年戰爭才結束。再看50年代以後,50年代,美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也經常被視為美國人的繁榮時代。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動盪的年代之一。由於出兵參加越南戰爭,遭到人民的反對,使全國處於社會、政治極不安寧的狀態。
恰好在50年代,特別是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數量空前增長,一下子這個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當時,孩子們在課餘生活里,一般都與家人呆在一起。電視節目也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協性,盡量給人一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到了50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他們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
2、搖滾樂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製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間感覺中間的圍牆倒了,在這片廢墟中一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搖滾樂的正式產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這個名詞卻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1951年,克利夫蘭電台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一群學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一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一名,標志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
1、 搖滾樂的來源
節奏布魯斯(Rhythm&Blues)
美國的種族隔離一直很嚴重,在住宅區、學校、教堂和各種社會設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開的。在種族隔離的政策下,黑人保留著自己的宗教、語言、服飾、舞蹈和音樂。節奏布魯斯像其他黑人音樂一樣,擁有自己的群體。它被稱作\"種族唱片\",與白人音樂市場是分開的。
節奏布魯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布魯斯音樂繼續發展的結果。它在城市布魯斯的基礎上結合了搖擺樂和鋼琴音樂布吉-烏吉的特點,聲音變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節奏。它還保留了黑人音樂即興演奏的傳統,合奏時仍然採用可以不斷反復的12小節布魯斯曲式與和聲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布魯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經營,戰後,由於黑人社會地位的改變,幾家大唱片公司對黑人音樂產生了興趣,此時,排行榜也開始用\"節奏布魯斯\"來代替原來\"種族唱片\"的稱呼。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喬丹(Louis Jordan,1908~1975)、喬·理京斯(Joe Liggins)等。節奏布魯斯的特點在很多搖滾樂中得到了直接的體現,特別是早期的搖滾樂,好多都是節奏布魯斯的\"翻唱版\"。70年代,節奏布魯斯與福音歌(Gospel)相結合之後,使它的發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樂都帶有一股濃烈的節奏布魯斯氣息,特別是索爾音樂(詳見索爾音樂部分)有時和節奏布魯斯幾乎難以區分(如馬文·蓋伊、傑克遜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後,節奏布魯斯融進了更多的流行音樂成分,使其變得更加商業化。比如當今的節奏布魯斯,好多都已經失去了原有布魯斯的特徵,而強調反拍的律動成了它的主體,有時偶爾在演唱中還能找到幾個由滑音而帶出的布魯斯音符。像近幾年出現的所謂的節奏布魯斯歌手白蘭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萊恩·麥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樂,其實已經不是真正的節奏布魯斯了,如果硬要從理論上分析的話,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種被商業化了的,被流行音樂市場漂白過的節奏布魯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節奏布魯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兩首格萊美獲獎作品: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改變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給我一個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進流行音樂成分又保持布魯斯特徵的現代節奏布魯斯佳作。節奏布魯斯作為搖滾樂的重要來源之一,已成了歷史的見證,它在影響了搖滾樂之後,自身的不斷發展,又使其變成了當今流行樂壇最受寵愛的樂種之一。
叮砰巷歌曲(Tin Pan Alley)
20世紀50年代初,全國大多數人所聽的流行音樂\"波普\"(POP)就是叮砰巷傳統風格的延續。它帶有好萊塢電影音樂、百老匯音樂劇和三四十年代盛行的搖擺樂的影響。叮砰巷是個地名,位於紐約第28街(第五大道與百老匯街之間)。從19世紀末起,那裡集中了很多音樂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銷員整天彈琴,吸引顧客。由於鋼琴使用過度,音色疲塌,像敲擊洋鐵盤子似的,於是有人戲稱這個地方為\"叮砰巷\"(或譯為\"廷潘胡同\")。叮砰巷不僅是流行音樂出版中心,也成為流行音樂史上一個時代的象徵、一種風格的代表。它差不多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從19世紀末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
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專業作曲家所創作。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風格各不相同,但有共同點。從內容來看以愛情為主,充滿浪漫情調,或略帶懷舊、傷感,或比較歡快、風趣,不管國內外發生什麼事情,都很少在叮砰巷歌曲中得到反映。它主要表現生活中陽光的一面,好像美國人都在無憂無慮地享受人生;從表現形式來看,歌唱性的旋律、不復雜的節奏、自然音體系的和聲(有時也出現變化和弦和樂句之間的轉調),大都採用\"節歌-疊歌\"(Verse-Chorus,即主歌加副歌)形式(例18)。叮砰巷歌曲通常由職業歌手按譜演唱,講究聲樂技巧,有樂隊或小合唱隊伴奏,經常採用弦樂群作為伴奏的背景音色。如當時的著名流行歌手平·克勞斯比(Bing Crosby,1904~1977)、富蘭克·辛納特拉(Frank Sinatra,1915~1997)等都以演唱叮砰巷歌曲為主。叮砰巷歌曲流傳的范圍主要是城裡的白人,很少擴展到黑人或下層人民中去。50年代搖滾樂的出現,使傳統的叮砰巷歌曲在整個流行音樂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戰。著名的叮砰巷作曲家有歐文·伯林(Irving Berlin,1888~1992),代表作品有《白色聖誕》(White Christmas);科爾·波特 (Cole Porter,1891~1964),代表作品有《白天與黑夜》(Night and Day);傑若米·科恩(Jerome Kern,1885~1945),代表作品有音樂劇《老人河》(Old Man River);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1902~1979),代表作品有音樂劇《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藍月亮》(Blue Moon);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代表作品有《夏天時光》(Summer Time)、《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鄉村音樂(詳見上文)
二、早期搖滾樂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搖滾樂從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幼兒迅速的成長起來,在這期間,搖滾樂舞台顯現出了一片繁榮盛景。首先是兩位先行者為搖滾樂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著又在眾位搖滾明星的擁護下使其呈現出了三種不同的風格傾向。
1、比爾·哈利(Bill Haley ,1925 ~1981)
比爾·哈利,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搖滾樂偶像,經常被人稱作\"搖滾樂之父\"。他的音樂風格涉及鄉村音樂、節奏布魯斯和波普三個方面,也正好說明了50年代中期搖滾樂產生的三個源頭。
1925年,比爾·哈利生於密西根州,父親是紡織工人,會彈班卓琴,母親是鋼琴教師。比爾·哈利從小學習吉他,演唱鄉村歌曲,也喜歡和熟悉節奏布魯斯,並於1950年成立\"騎馬人\"(Saddlemen)樂隊。比爾·哈利在演唱鄉村歌曲的同時,偶爾發現用鄉村音樂風格演唱節奏布魯斯歌曲也能被白人聽眾接受。1953年,他把樂隊改名為\"彗星\"(Comets),並有意識地把鄉村音樂與節奏布魯斯強勁有力的節奏結合在一起。1954年,比爾·哈利錄制了《晝夜搖滾》,起初只有一般的效果,但當它於1955年與電影《黑板叢林》結合在一起時,卻產生了巨大的轟動。
70年代,比爾·哈利患上了狂想症,再加上酗酒的習慣,於1981年死於心臟病。作為搖滾樂先行者之一,比爾·哈利為搖滾樂的產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2、埃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響的歌手是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素有\"搖滾樂之王\"的稱號,他為搖滾樂的推廣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普萊斯利,1935年出生於密西西比州的圖佩洛。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是一名卡車司機,生活在白人社會底層,因與黑人雜居,社會地位與黑人同等。普萊斯利從小就接觸白人與黑人兩種文化,並在教堂福音歌的熏陶下長大。11歲開始學習吉他,因此,他既吸收白人音樂,又吸收黑人音樂。1948年普萊斯利全家遷往孟菲斯,他經常去城裡的黑人區聽B·B金等人的演唱。
1953年,普萊斯利中學畢業後,找到了一份卡車司機的工作。那年夏天,他到\"太陽\"唱片公司錄音棚錄制了兩首歌曲,作為給他母親的生日禮物。這時,唱片公司老闆薩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發現了普萊斯利的潛力,一個白人,卻有著黑人的聲音和感覺,於是便與他簽約。1954年7月,發行了第一張唱片《那很不錯》(That\『s All Right),在當地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舞台表演(如扭動臀部等大幅度的動作),更是贏得了眾多青年人的喜愛。1955年秋,他轉簽RCA勝利唱片公司。1956年隨著《傷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例19)的發行,使其名聲大振。1958年在他事業步入輝煌之時,他卻離開了歌壇,放棄了演唱,應征入伍,直到1960年復員。從1962年到1968年,普萊斯利除了拍電影外,很少與聽眾接觸,隱居在孟菲斯老家。1967年,普萊斯利與博利尤(Priscilla Beaulieu)結婚。婚後生有一女,但6年後他們因婚姻破裂而離婚,女兒判給了女方,他精神受到刺激,意氣消沉。他的體重超過200磅,有損舞台形象。因此,他開始節食、吃減肥葯,加上吸毒,健康大受影響。1977年8月16日因心臟病在家中去世,終年42歲。
一代歌王離開了人間,全國為之震動。截止他死時為止,至少售出了5億張唱片。確實,普萊斯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說他是搖滾樂的化身。他的模樣逗人喜歡,帶有一種不落俗套的反叛性;他信仰宗教、孝順父母、愛國(如志願入伍)、從不逃稅。最重要的是他比任何一位歌手都更出色地把兩種文化(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結合在一起。而且,普萊斯利還在兩種文化的基礎上唱出了更多的音樂風格。他的歌唱既有呼喊型的,也有溫和型的,內容涉及愛國的、宗教的、逃避現實的、社會評議的、鄉土氣息的、浪漫情調的不同方面,以此滿足了不同階層的需要。他成了不同音樂愛好者都喜歡的人物。普萊斯利死後,音樂產業很想再找一位像他那樣多面的歌手,但一直沒有成功。 3、三種風格傾向
主流搖滾(Main Stream Rock)
在搖滾樂的三個來源中,我們已經提到過,節奏布魯斯是搖滾樂最重要的來源。節奏布魯斯的特點也在搖滾樂中得到了保留和發展,由此形成了50年代搖滾樂中的主流風格。節奏的作用在所有搖滾樂中都很明顯,但在主流搖滾中更被突出。搖滾樂一般為四拍子,在傳統的四拍子中二、四拍是弱拍,許多主流搖滾卻強調二、四拍力度,也有的主流搖滾對每小節的四拍同等強調。主流搖滾比節奏布魯斯在節奏上的變化更快些,反拍的力度更厚重,感覺更強烈。在樂隊中,鼓手與其他樂手一樣重要,不只是單純的敲擊拍子,鋼琴和吉他也經常參與節奏的組成。而且他們還與貝司一起形成明顯的低音線條。鄉村音樂和波普的低音通常是每拍或每隔一拍有個低音,主流搖滾像節奏布魯斯那樣吸收了布吉-烏吉的元素後,不只是提供簡單的和弦低音,而是一個短小的旋律音型,提供和弦的三四個音,有的還增加一二個和弦外音(例20)。
主流搖滾繼承了節奏布魯斯強勁有力的演唱風格。對於白人來說,過去很少有這樣的類型,但在節奏布魯斯那裡卻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了。主流搖滾還經常採用12小節布魯斯曲式結構,或以此為基礎加以變化。如普萊斯利演唱的《獵犬》(Hound dog)、《監獄搖滾》(Jailhouse Rock),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演唱的《露西》(Lucille,例21)等。50年代最能體現這種呼喊型搖滾樂特點的歌手是小理查德。
小理查德,1932年出生於美國左治亞州的梅肯,是全家12個小孩中的第三個。他從小家境貧寒,在家庭的影響下虔誠的信仰上帝,參加當地教堂的唱詩班。
小理查德的演唱十分狂熱,連唱帶喊加上跳,總是滿頭大汗的樣子。1957年,他投身於宗教,斷絕了一切演出活動。1962年,他赴英國巡迴演出時受到披頭士的鼓舞,又決心重返搖滾樂壇。到了60年代末,他的風格顯得有點過時了,但他的影響仍可從其他搖滾歌手中顯示出來。70年代,他企圖重整旗鼓,但因捲入吸毒、酗酒和同性戀而未能如願。80年代初,他再一次放棄狂放的生活方式而轉向宗教。
溫和搖滾(Soft Rock)
主流搖滾受波普的影響很少,但其他搖滾樂結合了波普的成分,則形成了一種比較溫和的搖滾樂風格。有人對這種搖滾樂嗤之以鼻,稱它為\"廉價搖滾\",但它卻有著自己的市場。事情往往是相對的,有了比較強勁的主流搖滾風格,一定會出現它的對立面--溫和搖滾。普萊斯利為發展溫和搖滾樹立了樣板,如50年代的《想你、要你、愛你》(I want you,I need you,I love you)、《別》(Don\『t)、《溫柔地愛我》(Love me tender,例22)等歌曲。60年代,他有更多的作品朝著溫和搖滾的方向發展,有的簡直與波普沒有區別。
山區搖滾(Rockabilly)
山區搖滾通常是具有鄉村音樂背景的白人樂手,因受節奏布魯斯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搖滾風格。它由搖滾樂與鄉村音樂的前身--山區音樂相結合而成,就像\"rockabilly\"這個詞本身所表示的那樣:由\"Rock\"和\"Hillbilly\"兩個片語合而成。山區搖滾於50年代產生在美國南方,是鄉村搖滾的前兆,它按照山區音樂的演唱方式,通常採用原聲吉他作為節奏性樂器。另外,在傳統鄉村音樂中從不使用的鼓也出現在山區搖滾中。從整體看,很難精確地劃分山區搖滾與主流搖滾的區別,它與主流搖滾一樣,具有強烈的、不斷向前推進的節奏,只是強烈程度有所減輕和沖淡,不用呼喊的演唱方式,音高也是清楚的。有人認為它的風格不純,不是真正的搖滾;也有人認為,這樣一來搖滾樂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其實,比爾·哈利的那首《晝夜搖滾》就是採用了節奏布魯斯的材料,用它所熟悉的鄉村音樂加以修飾而成,它不僅為主流搖滾樂,也為山區搖滾打下了基礎。最有影響的山區搖滾代表是\"埃弗利兄弟\"演唱組(Everly Brothers)。
\"埃弗利兄弟\"由唐·埃弗利(Don Everly,1937年出生)和菲爾·埃弗利(Phil Everly,1939年出生)兩兄弟組成。它們以普萊斯利為榜樣,向著山區搖滾方向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功。音樂上,他們沒有直接受到節奏布魯斯的影響,基本上保持了傳統的山區音樂風格,演唱時注重和聲的運用。1988年,\"埃弗利兄弟\"首批被正式列入《搖滾名人錄》。
主流搖滾、溫和搖滾和山區搖滾,這些名詞只是用來說明搖滾樂風格的不同傾向。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演唱特點,有的典型地體現了某種傾向,有的則不然。即便是同一歌手,不同時期、不同作品也有區別。因此,不宜給歌手硬貼標簽。
Ⅱ 世界搖滾之父是誰
是白人歌手Bill Haley 在五十年代演唱的Rock Around the Clock,這是最早的搖滾歌曲了。貓王(Elvis Presley)把搖滾樂影響力擴大。當然,搖滾來自於黑人的Blues,,其實流行音樂都來源於黑人的曲風。
Ⅲ 是誰發明了搖滾音樂
搖滾樂的產生
1、背景
回顧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歷史,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歐美發生經濟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直到1945年戰爭才結束。再看50年代以後,50年代,美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也經常被視為美國人的繁榮時代。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動盪的年代之一。由於出兵參加越南戰爭,遭到人民的反對,使全國處於社會、政治極不安寧的狀態。
恰好在50年代,特別是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數量空前增長,一下子這個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當時,孩子們在課餘生活里,一般都與家人呆在一起。電視節目也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脅性,盡量給人一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到了50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他們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
2、搖滾樂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製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間感覺中間的圍牆倒了,在這片廢墟中一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搖滾樂的正式產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這個名詞卻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1951年,克利夫蘭電台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一群學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一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一名,標志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
3、搖滾樂的來源
(1)節奏布魯斯(Rhythm&Blues)
美國的種族隔離一直很嚴重,在住宅區、學校、教堂和各種社會設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開的。在種族隔離的政策下,黑人保留著自己的宗教、語言、服飾、舞蹈和音樂。節奏布魯斯像其他黑人音樂一樣,擁有自己的群體。它被稱作"種族唱片",與白人音樂市場是分開的。
節奏布魯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布魯斯音樂繼續發展的結果。它在城市布魯斯的基礎上結合了搖擺樂和鋼琴音樂布吉-烏吉的特點,聲音變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節奏。它還保留了黑人音樂即興演奏的傳統,合奏時仍然採用可以不斷反復的12小節布魯斯曲式與和聲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布魯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經營,戰後,由於黑人社會地位的改變,幾家大唱片公司對黑人音樂產生了興趣,此時,排行榜也開始用"節奏布魯斯"來代替原來"種族唱片"的稱呼。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喬丹(Louis Jordan,1908~1975)、喬·理京斯(Joe Liggins)等。節奏布魯斯的特點在很多搖滾樂中得到了直接的體現,特別是早期的搖滾樂,好多都是節奏布魯斯的"翻唱版"。70年代,節奏布魯斯與福音歌(Gospel)相結合之後,使它的發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樂都帶有一股濃烈的節奏布魯斯氣息,特別是索爾音樂(詳見索爾音樂部分)有時和節奏布魯斯幾乎難以區分(如馬文·蓋伊、傑克遜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後,節奏布魯斯融進了更多的流行音樂成分,使其變得更加商業化。比如當今的節奏布魯斯,好多都已經失去了原有布魯斯的特徵,而強調反拍的律動成了它的主體,有時偶爾在演唱中還能找到幾個由滑音而帶出的布魯斯音符。像近幾年出現的所謂的節奏布魯斯歌手白蘭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萊恩·麥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樂,其實已經不是真正的節奏布魯斯了,如果硬要從理論上分析的話,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種被商業化了的,被流行音樂市場漂白過的節奏布魯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節奏布魯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兩首格萊美獲獎作品: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改變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給我一個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進流行音樂成分又保持布魯斯特徵的現代節奏布魯斯佳作。節奏布魯斯作為搖滾樂的重要來源之一,已成了歷史的見證,它在影響了搖滾樂之後,自身的不斷發展,又使其變成了當今流行樂壇最受寵愛的樂種之一。
(2)鄉村和西部音樂(Country &Westen)
鄉村音樂和西部音樂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音樂,體現了濃郁的美國民間音樂風格。在樂器演奏上,以小提琴和吉它為主要樂器。偶爾使用洋琴、口琴和曼陀林。演唱部分由單獨一個聲部或幾個聲部唱出高而密集的和聲。鄉村和西部歌曲的主題多反映生活現實.
鄉村和西部音樂又可分為:牛仔音樂、西部搖擺、蘭草音樂、酒吧音樂等10多種。
Ⅳ 搖滾音樂創始人
單曲Emerald Sword 樂隊
Rhapsody
RHAPSODY,這支義大利的Power Metal樂隊現在已經是一個炙手可熱的名字。樂隊的靈魂人物就是它的創始人,也是樂隊主要的詞曲作者--吉他手Luca Turilli,義大利人,72年出生,從16歲開始彈吉他,其風格深受古典作曲家Vivaldi,Paganini,Bach的影響,在他的領導下,RHAPSODY不斷地演奏出一首首新生力量的金屬狂想曲。
->RHAPSODY的故事從1993年開始,Luca決定自己組建一支力量型的交響金屬樂隊。首先加入的兩個人是鍵盤手Alex Staropoli和鼓手Daniele Carbonera,這三個人的樂隊叫做THUNDERCROSS。Staropoli本身學的是古典樂,在鋼琴上受過嚴格正規的訓練,是Luca得力的左膀右臂,有了他的加盟,樂隊的鍵盤表現力更趨完美,靈感也愈加層出不窮。但由於還沒有合適的主唱,Luca有時候就自己作為樂隊的主唱。一年以後,樂隊的第一張小樣Land Of Immortals發行,此時的主唱是請來了Cristiano Adacher擔任 ,另外還有貝斯手Andrea。
這張小樣馬上就引起了Limb Music Procts & Publishing 公司的注意,一份合同擺在了樂隊面前。這一切看起來還不錯,於是樂隊決定接受這份合同 ,並更名為RHAPSODY,這個名字更符合他們日後的音樂風格。在公司為樂隊配備了更加精良的設備後,樂隊馬上投入到Eternal Glory這張小樣的錄制中,其中包括以前Land of Immortals小樣中的歌曲以及三首新歌。這張小樣的發表給RHAPSODY帶來了極高的贊譽:美國Power Metal雜志Sentinel Steel這樣評價RHAPSODY:"如此恢弘的交響速度金屬超越了現存的幾乎所有音樂,RHAPSODY絕對是天才!"希臘Singing Swords雜志這樣寫到:"語言無法描述這張偉大的作品,想像一支樂隊把Helloween式的Power Metal,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氛圍,以及史詩般宏偉的音樂旋律再加上華麗的歌詞熔為一體,這是我所能想像的完美樂隊!"而Artifact Metal 雜志則認為"這真是太讓人驚奇了!如果是以CD發行的話,我想它應該是10分"。正是從這里開始,RHAPSODY的音樂天分逐步展現了出來,一步步走向後續的輝煌。當然也有不好的消息,那就是歌手Cristiano和貝斯手Andrea在這張小樣之後離開了樂隊,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現在樂隊又回到了最初的三人陣容,沒有了主音歌手可是個頭疼的問題,不過很快問題就有了答案--Fabio Lione。這位在LABYRINTH時就以干凈漂亮的嗓音而聞名的主唱加入了RHAPSODY。在此四人基礎上,終於可以開始錄制樂隊的第一張正式專輯Legendary Tales,由著名的製作人Sascha Paeth (Heavens Gate)擔綱製作,並客串貝斯手,錄制於德國Wolfsburg的Gate-Studio錄音室。1997年這張專輯的發行正如預期的那樣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因為那些忠實的Power Metal歌迷已經等的太久。這張專輯將RHAPSODY帶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以前所有艱苦的努力都獲得了豐厚的回報,RHAPSODY儼然已經成為新一代的Symphonic Power Metal的領導者--也許從一開始,他們就註定將會成為一支偉大的樂隊。
僅僅一年之後,98年的10月RHAPSODY帶來了他們的第二張專輯Symphony Of Enchanted Lands,在這里出現了一張新面孔,他就是樂隊的新任貝斯手Alessandro Lotta。這張專輯有著比上一張專輯更多的古典元素,並且大大加重了鍵盤在音樂中的份量,這使得這張專輯對一些歌迷來說聽起來偏軟,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喜歡RHAPSODY的這種改變,並且認為這才是RHAPSODY到目前為止最好的專輯。這張專輯在德國排行榜上達到了54名,在別的國家也取得不俗的成績,到目前為止已經銷售了25萬張。
1999年對RHAPSODY來說是相對比較平靜的一年,但是Luca並沒有在度假,他已經在醞釀一張以個人名義發行的唱片King Of The Nordic Twilight,製作人還是老搭檔Sascha Paeth和Miro。這是一張完全Luca個人化的專輯,其音樂較之RHAPSODY更重,更豐滿,我個人認為這張才是Luca最好的作品,以吉他為主導的交響力量金屬。同年Fabio也發行了一張自己的個人專輯,而鼓手Daniele Carbonera則離開了RHAPSODY,取而代之的是Alex Holzwarth。隨後RHAPSODY重新集結起來首次踏上征程,與STRATOVARIUS,SONATA ARCTICA一道進行巡迴演出。
2000年11月,RHAPSODY的第三張專輯Dawn Of Victory發行。這張專輯在商業上比他們以前的專輯更為成功:在德國的排行榜上達到了32名,甚至在荷蘭到了第4的位置。Dawn Of Victory的音樂顯然比上一張專輯更具有進攻性,不過基本上還是延續了他們以往的風格,出於對好萊塢電影音樂的喜愛,RHAPSODY經常將真實的管弦樂隊編入他們本已豪華瑰麗的音樂中,這支義大利樂隊稱自己的這種獨特風格為好萊塢金屬(Hollywood Metal),估計是好萊塢的大片看多了。但無論叫他們什麼,RHAPSODY的日益強大是顯而易見的。
在RHAPSODY的下一張專輯到來之前,樂隊當然不會冷落了如此愛戴他們的歌迷。2001年樂隊發行了一張名為Rain Of A Thousand Flames的MCD。Luca解釋道:"這個想法其實早就有了,不過我不想把它做成類似一首新歌加一堆歌迷早就知道的老歌的那種玩意兒,我要讓歌迷覺得物有所值。"的確是物有所值,40多分鍾的長度足以說明這一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張MCD中首次使用了義大利語,Luca對此的解釋是此時用母語更能准確直接地表達自己的音樂理念。目前,樂隊正在Gate-Studio錄制他們的全新專輯,預計2002年2月底發行。至於是否還會像以前那樣轟動,我相信RHAPSODY這個名字就是品質的保證
Ⅳ 搖滾樂的創始人是誰了
搖滾樂的產生
1、背景
回顧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歷史,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歐美發生經濟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直到1945年戰爭才結束。再看50年代以後,50年代,美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也經常被視為美國人的繁榮時代。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動盪的年代之一。由於出兵參加越南戰爭,遭到人民的反對,使全國處於社會、政治極不安寧的狀態。
恰好在50年代,特別是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數量空前增長,一下子這個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當時,孩子們在課餘生活里,一般都與家人呆在一起。電視節目也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協性,盡量給人一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到了50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他們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
2、搖滾樂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製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間感覺中間的圍牆倒了,在這片廢墟中一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搖滾樂的正式產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這個名詞卻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1951年,克利夫蘭電台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一群學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一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一名,標志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搖滾樂從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幼兒迅速的成長起來,在這期間,搖滾樂舞台顯現出了一片繁榮盛景。首先是兩位先行者為搖滾樂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著又在眾位搖滾明星的擁護下使其呈現出了三種不同的風格傾向。
1、比爾·哈利(Bill Haley ,1925 ~1981)
比爾·哈利,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搖滾樂偶像,經常被人稱作"搖滾樂之父"。他的音樂風格涉及鄉村音樂、節奏布魯斯和波普三個方面,也正好說明了50年代中期搖滾樂產生的三個源頭。
1925年,比爾·哈利生於密西根州,父親是紡織工人,會彈班卓琴,母親是鋼琴教師。比爾·哈利從小學習吉他,演唱鄉村歌曲,也喜歡和熟悉節奏布魯斯,並於1950年成立"騎馬人"(Saddlemen)樂隊。比爾·哈利在演唱鄉村歌曲的同時,偶爾發現用鄉村音樂風格演唱節奏布魯斯歌曲也能被白人聽眾接受。1953年,他把樂隊改名為"彗星"(Comets),並有意識地把鄉村音樂與節奏布魯斯強勁有力的節奏結合在一起。1954年,比爾·哈利錄制了《晝夜搖滾》,起初只有一般的效果,但當它於1955年與電影《黑板叢林》結合在一起時,卻產生了巨大的轟動。
70年代,比爾·哈利患上了狂想症,再加上酗酒的習慣,於1981年死於心臟病。作為搖滾樂先行者之一,比爾·哈利為搖滾樂的產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2、埃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響的歌手是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素有"搖滾樂之王"的稱號,他為搖滾樂的推廣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普萊斯利,1935年出生於密西西比州的圖佩洛。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是一名卡車司機,生活在白人社會底層,因與黑人雜居,社會地位與黑人同等。普萊斯利從小就接觸白人與黑人兩種文化,並在教堂福音歌的熏陶下長大。11歲開始學習吉他,因此,他既吸收白人音樂,又吸收黑人音樂。1948年普萊斯利全家遷往孟菲斯,他經常去城裡的黑人區聽B·B金等人的演唱。
1953年,普萊斯利中學畢業後,找到了一份卡車司機的工作。那年夏天,他到"太陽"唱片公司錄音棚錄制了兩首歌曲,作為給他母親的生日禮物。這時,唱片公司老闆薩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發現了普萊斯利的潛力,一個白人,卻有著黑人的聲音和感覺,於是便與他簽約。1954年7月,發行了第一張唱片《那很不錯》(That's All Right),在當地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舞台表演(如扭動臀部等大幅度的動作),更是贏得了眾多青年人的喜愛。1955年秋,他轉簽RCA勝利唱片公司。1956年隨著《傷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例19)的發行,使其名聲大振。1958年在他事業步入輝煌之時,他卻離開了歌壇,放棄了演唱,應征入伍,直到1960年復員。從1962年到1968年,普萊斯利除了拍電影外,很少與聽眾接觸,隱居在孟菲斯老家。1967年,普萊斯利與博利尤(Priscilla Beaulieu)結婚。婚後生有一女,但6年後他們因婚姻破裂而離婚,女兒判給了女方,他精神受到刺激,意氣消沉。他的體重超過200磅,有損舞台形象。因此,他開始節食、吃減肥葯,加上吸毒,健康大受影響。1977年8月16日因心臟病在家中去世,終年42歲。
一代歌王離開了人間,全國為之震動。截止他死時為止,至少售出了5億張唱片。確實,普萊斯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說他是搖滾樂的化身。他的模樣逗人喜歡,帶有一種不落俗套的反叛性;他信仰宗教、孝順父母、愛國(如志願入伍)、從不逃稅。最重要的是他比任何一位歌手都更出色地把兩種文化(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結合在一起。而且,普萊斯利還在兩種文化的基礎上唱出了更多的音樂風格。他的歌唱既有呼喊型的,也有溫和型的,內容涉及愛國的、宗教的、逃避現實的、社會評議的、鄉土氣息的、浪漫情調的不同方面,以此滿足了不同階層的需要。他成了不同音樂愛好者都喜歡的人物。普萊斯利死後,音樂產業很想再找一位像他那樣多面的歌手,但一直沒有成功。 3、三種風格傾向
Ⅵ 中國的搖滾樂的創始人是誰他的代表作是什麼
黃家駒,中國華語樂壇搖滾殿堂級BEYOND樂隊主唱兼吉他手,香港著名歌星、中國著名巨星、中國原創搖滾首創!
Ⅶ 搖滾樂是誰發明的
1、背景
回顧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歷史,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歐美發生經濟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直到1945年戰爭才結束。再看50年代以後,50年代,美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也經常被視為美國人的繁榮時代。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動盪的年代之一。由於出兵參加越南戰爭,遭到人民的反對,使全國處於社會、政治極不安寧的狀態。
恰好在50年代,特別是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數量空前增長,一下子這個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當時,孩子們在課餘生活里,一般都與家人呆在一起。電視節目也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脅性,盡量給人一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到了50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他們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
2、搖滾樂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製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間感覺中間的圍牆倒了,在這片廢墟中一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搖滾樂的正式產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這個名詞卻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1951年,克利夫蘭電台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一群學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一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一名,標志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
3、搖滾樂的來源
(1)節奏布魯斯(Rhythm&Blues)
美國的種族隔離一直很嚴重,在住宅區、學校、教堂和各種社會設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開的。在種族隔離的政策下,黑人保留著自己的宗教、語言、服飾、舞蹈和音樂。節奏布魯斯像其他黑人音樂一樣,擁有自己的群體。它被稱作"種族唱片",與白人音樂市場是分開的。
節奏布魯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布魯斯音樂繼續發展的結果。它在城市布魯斯的基礎上結合了搖擺樂和鋼琴音樂布吉-烏吉的特點,聲音變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節奏。它還保留了黑人音樂即興演奏的傳統,合奏時仍然採用可以不斷反復的12小節布魯斯曲式與和聲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布魯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經營,戰後,由於黑人社會地位的改變,幾家大唱片公司對黑人音樂產生了興趣,此時,排行榜也開始用"節奏布魯斯"來代替原來"種族唱片"的稱呼。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喬丹(Louis Jordan,1908~1975)、喬·理京斯(Joe Liggins)等。節奏布魯斯的特點在很多搖滾樂中得到了直接的體現,特別是早期的搖滾樂,好多都是節奏布魯斯的"翻唱版"。70年代,節奏布魯斯與福音歌(Gospel)相結合之後,使它的發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樂都帶有一股濃烈的節奏布魯斯氣息,特別是索爾音樂(詳見索爾音樂部分)有時和節奏布魯斯幾乎難以區分(如馬文·蓋伊、傑克遜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後,節奏布魯斯融進了更多的流行音樂成分,使其變得更加商業化。比如當今的節奏布魯斯,好多都已經失去了原有布魯斯的特徵,而強調反拍的律動成了它的主體,有時偶爾在演唱中還能找到幾個由滑音而帶出的布魯斯音符。像近幾年出現的所謂的節奏布魯斯歌手白蘭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萊恩·麥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樂,其實已經不是真正的節奏布魯斯了,如果硬要從理論上分析的話,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種被商業化了的,被流行音樂市場漂白過的節奏布魯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節奏布魯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兩首格萊美獲獎作品: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改變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給我一個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進流行音樂成分又保持布魯斯特徵的現代節奏布魯斯佳作。節奏布魯斯作為搖滾樂的重要來源之一,已成了歷史的見證,它在影響了搖滾樂之後,自身的不斷發展,又使其變成了當今流行樂壇最受寵愛的樂種之一。
(2)鄉村和西部音樂(Country &Westen)
鄉村音樂和西部音樂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音樂,體現了濃郁的美國民間音樂風格。在樂器演奏上,以小提琴和吉它為主要樂器。偶爾使用洋琴、口琴和曼陀林。演唱部分由單獨一個聲部或幾個聲部唱出高而密集的和聲。鄉村和西部歌曲的主題多反映生活現實.
鄉村和西部音樂又可分為:牛仔音樂、西部搖擺、蘭草音樂、酒吧音樂等10多種。
Ⅷ 搖滾音樂是誰發明的拜託了各位 謝謝
究竟什麼是搖滾呢? 長頭發、皮夾克、破了洞的牛仔褲……也是,也不是; 吉他、貝司、鼓……也是,也不是; Elvis Presley、The Beatles、Bob Dylan、Nirvana……也是,也不是;年輕的自由、荷爾蒙的沖動、離經叛道……也是,也不是;節奏、歌詞、旋律、夢想、真實、感覺、狂野、信仰、力量、憤怒……也是,也不是;…… 其實這些相關的聯想只是一些表相,對於真正的搖滾文化,對於遮藏在這些「皮相」之下的「核」,你是否有興趣去了解呢?從最純粹的形式來講,所謂搖滾,就是三和弦加強硬持續的鼓點加上口的旋律。搖滾不僅是一種音樂形態,實際上它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和哲學」,也正因為如此,搖滾樂才有別於一般流行音樂(Pop Music)。真正的搖滾文化至少可以提煉出這樣一個縮微的全貌:嬉皮文化、藝術搖滾、朋克樂、先鋒音樂、重金屬等。 歷史上第一首被打上搖滾烙印的作品是美國的白人音樂家Bill Haley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錄制的《整日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那個時候的Bill Haley穿著筆挺的西裝,而且還打著領帶,頭發梳得油光發亮,如果這樣的一個人走在大街上,或者站在現在的舞台上演唱這首歌,一定沒有人會認為他是在唱搖滾,可偏偏歷史把它定義成第一首搖滾作品。這也沒什麼奇怪,原來人們還覺得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原來人們還覺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呢!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是時代和我們開的一個玩笑。這樣說來,其實任何具體的定義似乎也都是相對的,因為時代在變,人們的認識領域也在不斷地隨之拓展、改變。 世界上最難的就是為某種事物下一個定義,因為這需要描述的准確、精練。而世界上最容易的也可以說是為某種事物下一個定義,因為你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認識程度給出一個概念。所以很早以前,在國人的傳統意識中,一頭長發加上皮夾克就是搖滾。然後有人認為,搖滾就是吉他上的SOLO,貝司上的低音,架子鼓上的節奏。現在有人說搖滾是一種精神,可是,也有人說這些都不對。下面是一些所謂的搖滾專家們所給出的定義: 格雷爾·馬庫斯是聞名遐邇的搖滾名著《神秘列車》的作者,他認為搖滾無非是「一種美國文化」,比如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無非是「把作為美國人的感受戲劇化,把這種感受的含義、價值和美國生活的利弊作形象的表達」。 卡爾·貝爾茲則在他那本《搖滾故事》中視搖滾為「民間藝術」,一種下意識的俚語表達方式。 查理·勒特稱搖滾為「城市之聲」,認為它是都市少年們創造的新音樂吶喊。 喬納森·艾森則在《搖滾時代》中稱搖滾為「對西方文化之偽善的反叛……是一種深刻的顛覆形式」。 戴夫·哈克《物有所值》中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分析搖滾,認為它是「工人階級文化」;而保爾·約翰遜則在《新政治家》重視搖滾為資產階級的陰謀,其目的是招安潛在的革命者,使他們「沉溺於其中而麻木不仁,懶散不堪並脫離實際」。 理查德·戈爾德斯坦在《搖滾之詩》中則認為,搖滾最重要的特點仍是對青春活力的肆無忌憚的揮霍…… 美國黑人音樂家Chuck Berry用他的作品給搖滾樂下的定義,這同樣是一首50年代搖滾樂誕生初期的作品Johnny B,Good。它講述了一個彈吉他的年輕人走向成功的故事,它以敘事的手法給搖滾樂加上了一個十分誘人的光環,搖滾樂可以讓一個普通人走向成功與輝煌。這個普通人可以沒有任何的樂理知識,不懂音樂,只要他有理想,只要他勇敢地把自己心裡想的唱出來,只要他願意。另外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發射給外星生物的一艘飛船上,這首歌還作為人類文明的精華被刻錄在一張光碟上,用以表達地球人的文明成果。 究竟什麼是搖滾呢? 長頭發、皮夾克、破了洞的牛仔褲……也是,也不是; 吉他、貝司、鼓……也是,也不是; Elvis Presley、The Beatles、Bob Dylan、Nirvana……也是,也不是;年輕的自由、荷爾蒙的沖動、離經叛道……也是,也不是;節奏、歌詞、旋律、夢想、真實、感覺、狂野、信仰、力量、憤怒……也是,也不是;…… 其實這些相關的聯想只是一些表相,對於真正的搖滾文化,對於遮藏在這些「皮相」之下的「核」,你是否有興趣去了解呢?從最純粹的形式來講,所謂搖滾,就是三和弦加強硬持續的鼓點加上口的旋律。搖滾不僅是一種音樂形態,實際上它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和哲學」,也正因為如此,搖滾樂才有別於一般流行音樂(Pop Music)。真正的搖滾文化至少可以提煉出這樣一個縮微的全貌:嬉皮文化、藝術搖滾、朋克樂、先鋒音樂、重金屬等。
記得採納啊
Ⅸ 世界上發明搖滾的人是誰是什麼時間發明的是哪國人
1951年美國一位電台主持人首次使用了rock`n`roll這個詞來形容音樂的風格,這個人不僅是主持人,還是位歌手,他,就是後人所稱贊的「搖滾之父」→艾倫.弗雷迪!
Ⅹ 搖滾樂的創始人是誰
大家天天說搖,聽搖,知道搖滾樂的創始人嗎?
轟炸機」13#
送上:
1965年,塞德同羅傑·沃特斯、尼克·梅森以及里查德·賴特一起共同組成了「平克弗洛伊德」,樂隊名稱源自兩個「布魯斯」歌手,平克·安德森和弗洛伊德·坎塞爾,塞德當時身兼主唱、吉他手以及負責音樂創作。「平克弗洛伊德」從初創階段到享譽全球,塞德功不可沒,但當樂隊處於鼎盛時期時,他卻飽受日益嚴重的精神問題折磨,並開始服用大量的葯物,以至於演出時常常不在狀態。樂隊於1968年邀請大衛·吉爾默在現場演出時頂替塞德的位置,塞德則退居幕後從事創作。但塞德的狀況越來越糟,當年僅創作出了一首歌曲,最終由於才思枯竭而被棄。塞德離開後,自己也出過兩張專輯,但都賣得不好。塞德進而退出樂壇,陪伴母親過著平靜的生活。但根據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的傳記《牆》中的記載,塞德晚年不僅身體發福而且精神狀態也不太正常。「後塞德」時代的「平克弗洛伊德」是最成功、最傳奇的搖滾樂隊之一,其唱片全球銷量高達2000萬張。
1。希德·巴瑞特算不上一個搖滾的救世主,他也不是反叛英雄,他只是搖滾史上經歷最漫長孤獨的人
2。希德·巴瑞特(Syd Barrett),從單個的名字來看,他在中國並不是很有名。一旦提起他是平克·弗洛依德(Pink Floyd)樂隊的創始人,恐怕很多人就明白了他的重要性。不過,《迷牆》和《月缺》兩張在中國樂迷那家喻戶曉的專輯,主創是第二任靈魂羅傑·沃特斯,和希德·巴瑞特一點關系都沒有。
3。希德·巴瑞特,他逝世之後,有個人反應非常強烈,他不是平克·弗洛依德的成員,而是英國搖滾「變色龍」——戴維·波依。波依說,「他對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他是真正的寶石。(希德·巴瑞特的傳世之作並不多,除了偉大的平克·弗洛依德樂隊第一張唱片《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以外,也只有散落在後來的幾張樂隊唱片里的幾首曲子,還有他個人的三張唱片和一張現場,以及一些精選。在希德·巴瑞特的個人音樂里,你能聽見他和月光在追逐著,是苦澀的,沒有光澤的。我只覺得他是一個被犧牲的悲劇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