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人是用什麼語言交流的
古漢語。
廣義地說,凡五四運動前漢族人民使用的語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漢語。古漢語分為書面語和口頭語兩種形式。古代人民的口頭語言,現在在部分方言中有遺留,我們常說的古代漢語指書面語言。
古代的漢語的書面形式從有文字記載到五四運動,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一般可以把古漢語分為遠古、上古、中古和近古四個時期。遠古指的是從殷商時期,上古指的是周秦兩漢時期,中古指的是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時期。
(1)古人如何創造語言擴展閱讀:
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後代以這種書面寫成的作品。
一般認為上古的時候,口語與書面語十分接近。《詩》、《論語》等與上古的口語較為接近。秦漢以後,書面語與口語逐漸脫離。上古書面語定型以後,各代一直使用這種語言書寫,唐宋明清的散文家就是用這種文言寫作的。
魏晉以後,某些作品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口語化的文字,例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古白話的真正興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變文,禪宗語錄。宋代話本的出現標志古白話的正式形成。這些古白話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2. 古人語言經典語句
1、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
2、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3、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孟子
4、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5、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6、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7、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8、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9、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
1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2、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
13、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14、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羅梅坡
15、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晏子
16、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戰國策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孔子
18、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
19、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20、香餌之下,必有死魚。語錄大全網
21、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
22、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
23、玩物喪志。——書經
24、貧,不是恥辱;賤,才是真正地恥辱
2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26、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27、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
28、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杜甫
29、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0、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31、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孔子
3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書經
3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孔子
34、苛政猛於虎。——禮記
35、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36、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
3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3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3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40、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42、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3. 古人是如何發明文字的
現在世界上有5561種語言。據說約一半左右有對應的文字,或曾有過對應文字。超過100萬人使用的文字有140餘種。 但其中絕大絕大部分的文字,是從「人家」那裡「移植」來的。
4. 古人關於語言技巧的話
1、有錢就是任性
」家有千金 行止由心」
2、和你沒得聊得,對你無語
「井蛙不可語海 夏蟲不可語冰」
3、我喜歡的人卻不喜歡我
「我心向山 君心向水」
4、不要瞎B B
「勿聒噪亂試聽」
5、你臉大
「君額上似可跑馬」
6、我帶著你,你帶著錢
「執子之手 子執資斧」
7、你咋不上天呢?
」閣下何不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
5. 古人到底是怎樣發明語言的
1、語言的產生 語言是為了滿足交際和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勞動決定了產生語言的需要。同時勞動也決定了產生語言的可能。鍛煉大腦,促進思維;手腳分工,直立行走,使得發音器得到改造,具備說話的能力。 2、語言的發展 A、語言要素的演變(語音、語法和詞彙的演變) 語言是由語音、詞彙、語法構成的系統。各組成部分發展速度不平衡。詞彙出在經常變化中。語音和語法變化慢。 社會發展推動了語音發展,這是外部原因,至於語言系統本身如何發展,則是由系統內部的各種因素相互關系決定的。語音是物質外殼,詞彙是建築材料,語法是組織規則。組成語言的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間處在一種相互制約而又統一的平衡狀態。語言系統本身處在變化過程中,例如:古漢語是單音節詞佔多,現代漢語就是雙音節詞占優勢。 B、語言發展的條件和特點 語言是以交際工具的身份為社會服務的。社會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語言發展的動力;總之,語言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 漸變性和不平衡性是語言發展的兩大特點,或說是兩大規律。 C、語言的分化和統一 語言隨著社會的分化而分化,方言是語言分化的結果。方言有兩個概念,一是地域方言,一是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全面語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漢語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 社會方言是社會內部不同年齡、性別、職業、階級、階層的人們在語言使用上表現出來的一些變異,是言語社團(不同群體的人在語言使用上表現出不同於其他的特點)的一種標志。不同的行業用語(包括科技術語)是社會方言在詞彙上的表現,黑話是特殊的社會方言。 共同語是社會打破地域隔閡、走向統一時出現的語言形式,它是一個社會(比如一個民族)的全體成員所共同使用的語言。通常共同語總是在某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這種作為共同語基礎的方言叫基礎方言。漢民族的共同語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 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裡,各民族之間還需要一個共同的交際工具,這就是「國語」。 D、世界語、混合語、方言和共同語、口語和書面語、文學語言 語言接觸最常見的形式是詞語的借用。借詞也叫外來詞,指的是音與義都借自外語的詞。 「洋涇浜語」和「混合語」是語言間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產生的一些特殊現象。「洋涇浜語」也稱「皮欽語」,它是一個社會的當地人沒有學好的外語,是外語在當地語言的影響下出現的變種。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有,共同特點是:語音經過當地語音音系的適當改造,語法規則減少到最低限度,詞彙的項目比較少,往往要藉助於迂迴曲折的說法指稱事物。「洋涇浜」通常只有口頭形式,結構上不穩定,一般用於跟外國人交往的特殊場合,沒有人把它作為母語或第一語言來學習使用。 但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被社會採用,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並由孩子們作為母語來學習和繼承,即變成「混合語」或稱「克里奧耳語」,在一個社會的全體成員口頭中紮下根,擴大詞彙,嚴密語法。 世界語是一種人造的國際輔助語,是波蘭醫生柴門霍夫於1887年創造的。詞彙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語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語言和希臘語。採用拉丁字母書寫,語法只有十六條規則。 口語是語言的口頭形式,是說出來給別人聽的;書面語是用文字記載下來供看的。有了文字後才有書面語。文字是書面語的書寫工具,是體現書目語的一種物質形式,但文字本身不是書面語。 書面語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是口語的加工形式。不同:口語的用詞范圍較窄,句子短,結構簡單等,書面語擴大用詞范圍,結構復雜,盡量排除廢話,講究篇章結構。口語易變,書面語較保守 文學語言是加工過的,即規范化了的書面語。 世界上最早對語言學的研究: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維果茨基) 區分低級心理機能(生物進化結果)和高級心理機能(歷史發展結果)。 最早提出「內化」理論:外部形式的活動→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內部活動 2)相互作用論(皮亞傑) 皮亞傑的心理結構的發展涉及圖式、同化、適應和平衡四個方面。 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動作,其次是形象,最後才是語言。語言的使用是和認知能力中的象徵功能的發展相聯系的。語言能力是建立在認知能力發展的基礎上,而不能超越認知能力的發展
6. 古人如何創字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古籍中稱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相傳為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左史官[7] ,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據歷史記載:軒轅黃帝興起之後,黃帝的史官倉頡、沮誦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元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8] 。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別,但年久月深,難於辨識。後倉頡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
倉頡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稱為文字。倉頡所創的文字有六類大意,一類是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二是指形象字,如「日、月」。三是指形聲字,如「江、河」,四是指會意字,如「武、信」。五是指轉注字,如「老、考」。六是指假借字,如「令、長」。[9] 指事情的文字,在上為上,在下為下。指象形的文字,日滿月虧,仿照其形也。形聲的文字,以類為形,配以聲。會意的文字,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轉注的文字,以老壽考也。假借的文字,數言同字,其聲雖不一樣,文意相同。所以自黃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一直沿用未曾做改動。[10]
倉頡造字成之日,舉國歡騰,感動上蒼,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裡啾啾地哭起來,即《淮南子》記載的「天雨粟,鬼夜啼
7. 古人類是如何創造出語言的
(一)也說起初
按照基督教的信仰,宇宙萬物是基督教的上帝在六天之內創造出來的。以此看來,人類的歷史和宇宙的歷史相差應該只有六天而已。不過,現代科學卻不是這么看的。根據我手頭的一部網路全書(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宇宙的年紀大約為一百五十億年,地球的年紀約為四十六億年,而人類的歷史則只有區區三百萬年。
為了圓這個彌天大謊,基督教徒們絞盡腦汁,想出一個說辭,那就是,《聖經》創世紀里說的「一天」並不是一天,而是指一個「階段」。這樣一來,基督教的上帝在六天里創造宇宙萬物的神話就變成了「六階段創造論」了。這種狡辯是多麼的蒼白無力!首先,這種狡辯完全沒有聖經依據。相反,聖經里其他地方倒是多處印證了創世紀里所說的「六天」就是平常意義上的「六天」!例如,「出埃及記(20)」里上帝是這樣親口說的:
「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這段經文充分說明了「創世紀」里的「六天」就是平常意義上的六天,除非耶和華自己的話也是屁話!
人類的歷史和宇宙的歷史只相差幾天,你相信嗎?基督教的教義里充斥著各種各樣謊言,這僅僅是其中的一個。
(二)恐龍作證
按照基督教的「聖經」,上帝「六日創世」。「創世」的第六天是這樣描寫的:「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於是神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神看著是好的。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它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根據這一段經文,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都是在同一天被造出來的,而且人還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恐龍也應該和人在同一天被造,並且人應該要管理恐龍吧?但事實是,人什麼時候管理過恐龍了?恐龍在出現以前早就滅絕了!根據現代科學的測算,恐龍出現於約2.2億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因不適應地球環境的變化而在大約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滅絕。而人類是在大約三百萬年前才出現的。聖經和現代科學的矛盾由此可見一斑。
基督教徒們恐怕首先會搬出「六階段創世論」。這個「六階段論」我已經駁斥
過了。主要是兩點:一是「六階段創世論」缺乏聖經依據;二是聖經別的地方
印證了「創世紀」里的「六天」就是尋常意義的六天。例如,「出埃及記」里
上帝是這樣親口說的:
「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這段經文充分說明了「創世紀」里的「六天」就是平常意義上的六天,除非耶和華自己的話也是屁話!因此,「六階段創世論」是站不住腳的。
除了「六階段創世論」外,基督教徒們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時間的相對性了。但是,這是什麼樣的相對性啊!前六天每天相當於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每天不一樣),到了第七天,突然每天就是尋常意義上的「天」了?
退一萬步說,就算時間的相對性在這里成立好了,既然「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總不至於剛剛造好恐龍,同一天內還沒造人之前就反手把恐龍給滅了吧?這合理嗎?!
總之,聖經是號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上帝的話語,書中卻充斥了反科學地描寫。很難相信,一個還懂得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的人會相信這樣低級的謊言。防止基督教這個「精神鴉片」繼續毒害更多無辜的人是我們每一個尊重科學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對基督教徒們,我也誠懇地希望你們反思一下你們的信仰,拿出你們的勇氣和智慧,勇敢地走出信仰誤區。
8. 古人如何造字
中國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紫荊
文字是人類用來記錄語言、表達情意的工具,中國在黃帝時代已經有了文字,這種說法,由於殷墟甲骨文的出現,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與證明,所以,中國文字的創造至少有將近五千年的歷史了。
在沒有文字之前,人類用來表達情意、幫助記憶的工具,大致是表情、結繩與語言。但是,人類復雜精密的思想,絕不是表情及結繩所能全部表達,而語言也有時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製作。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者,長相非常奇特,他的眉骨隆起,眉下卻有四隻眼睛,每隻眼都炯炯有神,目光直射前方,他可以畫出許多的圖形符號,各種的圖形符號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義,他聚精會神、認真的繪制,忘情的工作直到深夜,忽然天崩地裂般的轟隆巨響,天空嘩啦嘩啦的下起大雨,但是落下的不是水滴,卻是一顆顆的小米,四面八方滿是天地鬼神的哭號之聲¨¨。
他就是倉頡,也就是傳說中的「文字神」。《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描寫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類的智能將會因為有了「文字」而突飛猛進,這使得一向掌控人類的鬼神也為之驚懼不已,所以才產生了這樣的奇景。
後來,中國人普遍敬畏文字,乃至於寫著字的紙張不敢隨意毀壞、丟棄,進而讀書識字的士大夫也受到社會大眾的敬重。在古代,官府中許多管理文書的官吏,每至秋季就集體祭祀倉頡,尊之為「文字神」,其淵源也就是倉頡傳說,這也就是後人說初造文字的是倉頡之由來。
但是,文字的體系龐大,造字也絕不是一時一地一人就能完成的。史書上說,黃帝是中華文明的發源時代,倉頡則是傳說中黃帝的史官,其實,早在倉頡以前,各部落就已經有了許多表意的符號,但不相一致,倉頡加以統一與整理,因此,人們就把初造文字的功勞加在他頭上了。
中國文字雖已有五千年歷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經不可得見。迄今為止,已知流傳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後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與行書。
金文,是鑄刻在銅器上的銘文。根據考古資料證明,我國在夏朝就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在出土的青銅器物中,有很多在其上鑄刻了文字,因為周朝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又因為這類文字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又叫「鍾鼎文」。
籀文,又稱大篆,專家學者大都認為是戰國晚期的秦國文字。籀文筆道勻稱,字體整齊,也說明了它是官定的標准文字。
「篆」本是大篆、小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作大篆,故後世則用「篆文」專指小篆。戰國未期,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統一文字,丞相李斯主持了這一工作。他廢除了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籀文進行簡省刪改,同時也吸收民間的字體加以規范,便形成了一種新的正式字體「小篆」了。
整齊又長方形的小篆,結構是由均勻圓轉的線條所組成,寫起來並不方便。因此,民間很快的又出現了一種較為草率的新字體,它破壞了小篆的端莊工整,把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字形。據說這種新字體在下層小官吏、差役(皂隸)、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
文字學所指的「草書」,是一種特定的字體,它是民間從隸書發端萌芽的。在西漢初期用隸書書寫的帛書和簡牘中,可以看到有些字已經有連筆書寫的現象,到西漢晚期,就出現了具有後世草書風格的字體。進入東漢以後,這些在民間流行的草書,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草書不但筆畫勾連、字間勾連,而且形體高度簡化,後來又出現了草書的變體,就是所謂的「狂草」,把漢字的形體簡省得太過分了,而且還帶有隨意性,一般人難以辯認,因此逐漸失去了實用的價值,只能做為一種書法藝術品供人欣賞。
楷書,也是直接脫胎於隸書,它把隸書的扁形改為方形,人們常把漢字稱為「方塊字」,就是針對楷書而言。楷書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歷了不少變遷,到隋唐之際才基本成熟。做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作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代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矩和美觀,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得讓人不易看懂,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如果寫得端正一點,就叫「行楷」;如果向草書靠攏,寫得放縱一點,就叫「行草」。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他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更是備受後人珍藏寶愛的藝術精品。
在諸多的書體中,行書變化最多,寫法最不一致,但是也最容易辨認,書寫便利而活潑多姿,不僅具有實用性,更是藝術形式的多重展現,因此,直到現在仍然是最流行與應用最廣的字體。
參考書籍:
《中國文字》,國立空中大學用書,作者:盧國屏、黃復山。
9. 古代人的語言
不會是普通話
因為普通話是現代推出的~!古代人說話就是我們現在學的文言文,沒有我們現在的普通話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