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學欣賞是一種再創造

文學欣賞是一種再創造

發布時間:2021-12-08 00:21:12

A. 結合白居易《琵琶行》詩歌片段,解釋「文學欣賞是一種依靠想像與聯想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活動」這一觀點

音樂並不象高聳入雲的山峰,奔騰不息的河流,翁郁蒼翠的林木那樣形象可感,它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的就更罕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實乃千古絕唱。要欣賞這些精美的詩句,必須充分發揮我們想像、聯想的能力,否則,就領略不到其絕妙的韻味。

《琵琶行》中對音樂描寫的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這是詩人描寫音樂的開始,音樂的魅力在其能抒發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她通過自己的演奏訴說自己悲慘的遭遇和內心的哀愁: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高手,他通過聽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聯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後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這兩句寫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寫得特別入神。

第二部分是「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風得意的青年時代。那時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形象生動。「大珠小珠落玉盤」更使人覺得在這里落下的哪裡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語,和歡快時滾燙的淚水,讓人過耳不忘。接著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寫弦音像黃鶯(在)花下唱著輕快婉轉的歌曲,優美動聽。這更進一步寫出了琵琶女內心的歡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 漸漸地,弦聲緩慢,彷彿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著,發出冷澀的低泣,訴說著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在間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壓抑著,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此時此刻真是無聲勝有聲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長,「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她「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怎不肝腸寸斷?

最後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這時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漿滾滾而出,宣洩了她的幽愁暗恨。

上述的這些賞析之語,是鑒賞者通過想像與聯想而表達出自己對詩句的領悟與體味。欣賞《琵琶行》中對音樂的這段描寫,如身臨其境,現場傾聽;令人浮想聯翩,神思飛揚,感同身受。這就是所謂的「文學欣賞是一種依靠想像與聯想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活動」。

B. 文學欣賞的性質是什麼

文學欣賞是通過對作品語言符號的解讀獲得審美愉悅和精神滿足,分為感知、體味、領悟三個階段,具有差異性和一致性、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文學欣賞是讀者為了滿足審美需要,在理解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通過想像、聯想、情感、思維、再創造等心理活動,以追求理論著作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特點

文學欣賞活動是由文學欣賞者與文學欣賞對象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兩者之間形成了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文學欣賞的共鳴是審美心理上的共鳴。指讀者在欣賞作品時激起強烈的情感反應和心理認同現象。對藝術共鳴通常有兩種形態:讀者與讀者的共鳴、讀者與作者的共鳴。

C. 怎樣理解文學欣賞是一種再創造活動

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接受並不是被動和消極的,應當說文學欣賞是一種讀者的能動和創造活動,如果專把作家的創屬造看做是第一次創造,那麼讀者的欣賞則是第二次創造,即對作品想像的再創造.這種再創造主要表現在:讀者在欣賞過程中以作品的客觀內容為基礎,結合自己的審美經驗,通過想像去補充豐富和發展作品中藝術的形象的內涵.

D. 如何避免文學欣賞的再創造誤區

一度創造來:作家創作,塑造文源學形象.(原生文學)
二度創造:讀者閱讀,生成新的文學形象.(次生文學)
文學欣賞是一種依靠想像與聯想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活動。
想像在文學欣賞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學欣賞離不開形象,但也不是簡單的再現形象,而是通過讀者的想像、聯想,通過自己的感受、理解,重新創造形象。比如沒參加過戰爭的人,也能通過作家形象地描繪,通過自己的想像和聯想,去體驗、領略戰爭生活。如果讀者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像和聯想,就不可能對作品有深切地感受,不可能發現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當然,不同的讀者,由於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個性特點的差異,對於同一部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得到的印象不一樣,因此人們認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E. 怎樣理解文學欣賞是一種再創造活動

一度創造:作家創作,塑造文學形象.(原生文學)
二度創造:讀者閱讀,生成新的文學專形象屬.(次生文學)

文學欣賞是一種依靠想像與聯想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活動。

想像在文學欣賞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學欣賞離不開形象,但也不是簡單的再現形象,而是通過讀者的想像、聯想,通過自己的感受、理解,重新創造形象。比如沒參加過戰爭的人,也能通過作家形象地描繪,通過自己的想像和聯想,去體驗、領略戰爭生活。如果讀者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像和聯想,就不可能對作品有深切地感受,不可能發現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當然,不同的讀者,由於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個性特點的差異,對於同一部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得到的印象不一樣,因此人們認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F. 試述文學欣賞活動和文學創造活動之間的關系。

1、基於文學欣賞的創作是對文學作品進行多元解讀的有效途徑

孔子在談詩的社會功能時所說的「興、觀、群、怨」,這就蘊涵著對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讀者可以興,得到了審美的感受,可以觀,「觀風俗之盛衰」「考見得失」。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詩無達志」、「讀者各以其情自得」的著名命題,也充分說明文學文本自身所具有的多義性、開放性,不同的閱讀者以其固有的性格、情趣、體驗,對於同一文本各取所需,各盡所能,引起不同的聯想、想像、共鳴,創造一個個帶有強烈個性的再造形象,獲得一個個染上個體生命意識的文本意義。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附錄中的兩篇文章同樣脫胎於《紅樓夢》,選擇的角度卻截然不同。

當然,從形象到意義的升華並不是瞬間完成的,需要理性對感性的觀照,通過主體對形象的咀嚼品味,語感敏銳深刻的學生就會驀然發現自己已經創作了另一個文學文本。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學生對於文學作品的細心品讀。

2、基於文學欣賞的創作是對文學作品的解構與重新建構

文學解構理論一般公認是由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所創立和積極推展的,楊大春著《德希達》一書中曾說道:「解構主義主要體現為一種閱讀方式,也就是說,它在對本文進行閱讀和解釋中體現出來。...『解構』一詞,從詞源意義上意指消除結構。因此,作為一種閱讀方式,它顯然不注重固定模式、固定結構。...他的操作機製表現為:力圖尋找一些『邊緣』和『盲點』,以作為媒介或突破口,進而發現文本閱讀的多種可能性,即文本意義的播散,文本自身的解構,並因此改寫文本。」解構閱讀可以說一種〞顛覆〞,一種對本文的顛覆,當然,這種顛覆不一定是要全然推翻本文,而是要讀者跳出本文結構的框框,去『發現本文閱讀的多種可能性』,這種閱讀策略,也可以表現在創作上面,也許更精細地說:解構閱讀的本身即是一種創作。事實上,達希德本人也將這種策略實際應用在他的作品上面,閱讀達希德作品,我們發現,德希達自己主要就是在從事閱讀活動,他有許多作品根本就是改寫一些傳世的巨著。

3、基於文學欣賞的創作能激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再認識和再創造

文學作品作為精神產品,其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塑造形象,而是將寓於形象之中的審美意蘊,傳達給閱讀者,進而激發他們的同感、同情,激起他們的再認識、再創造。這也是進行基於文學欣賞的文學創作的價值所在。再創造有賴於閱讀者充分的聯想和想像,這可以訓練學生的想像和聯想的能力。朱光潛在談姜夔「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這句詞時說:「在讀他的這句詞而見到他所見到的境界時,我必須使用心靈綜合作用,在欣賞也是在創造。」他還說過:「欣賞一首詩就是再造(recreate)一首詩;每次再造時,都要憑當時當境的整個的情趣和經驗做基礎,所以每時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鮮的詩。」中學生作為閱讀主體,他們已具備相當的聯想、想像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下,經過適當的引導,他們的審美體驗會積極主動投入閱讀活動的聯想、想像過程。

4、基於文學欣賞的創作是人的「完形」能力的自然體現。

「格式塔」完形理論認為,人的知覺按照「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則,傾向於對事物感覺的整體把握,具有一種「完形」的能力,人的知覺經驗越豐富,他的完形能力就越強。在省察對象時,人們不太注重局部的組成因素,而更注重各部分構成的總體。人們的這種完形能力其實意味著一種創造力,這種創造力也體現在文學閱讀中。例如,大家熟悉的林黛玉臨終遺言:「你好…」人們總習慣於以內心的審美體驗去填補句子沒有說完的部分,去再造一個染上自我色彩的新形象。

G. 請簡要論述文學欣賞的概念和性質

概念:鑒賞者對作品所描寫的藝術形象,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以及所滲透的思想感情的感知、體驗、聯想、想像、理解的審美認識過程。性質:文學鑒賞是一種審美享受,一種藝術再創造。

H. 為什說文學接受活動是一種再創造性的活動

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力求把握本文深層意蘊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特定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和信息的主動的選擇、接納或拋棄。文學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學閱讀、文學欣賞、文學批評、文學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閱讀與欣賞。
文學接受與傳統文藝學中"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學接受是指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欣賞與再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審美精神活動。它包括著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基本涵義與特徵。但是,文學鑒賞是以欣賞對象即作品為中心的,而文學接受則與20世紀70年代開始躍起來的接受美學相聯系,主張在文學接受過程中以讀者為中心。由於他們的理論背景不一樣,因此在理解作品與讀者關系時側重點也產生差異。接受美學作為理論的一個派別,特別重視對藝術接受過程中閱讀主體再生產、再創造特點的研究,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著人們去發現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學的理論家姚斯曾說:"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行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這就是說,文學接受具有"對話性"特點,作品離開讀者主觀的參與、評價與創造,其意義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以把握文本深層意蘊為目的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進行主動選擇、接納或揚棄的過程。

(一)接受者的語言文字能力

文學接受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能力。識字只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對於閱讀文學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語義知識、語法規則、語用習慣與語言經驗。他們構成了一個讀者必須的語言綜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語言環境長期熏陶和相當程度的語文教育訓練的結果。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

文學接受者應該具有起碼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文學是社會文化系統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審美文化。它與文化的其他領域保持密切的聯系,包容著諸如哲學、宗教、歷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種信息與內涵。同時,文學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載體,又深深地滲透著民族文化精神和社會時代意識。因此,文學接受者面對的是兼容並蓄的文化復合物。他作為主體,要與對象形成響應關系並進入對話狀態,必須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和一定的思想水平。

(三)接受者的審美能力

文學接受者應當擁有基本的文學審美能力。具體到文學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學興趣和一定的文學知識,相應地養成文學閱讀習慣並不斷積累文學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接受者應該按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用審美的眼光來理解審美對象。

I. 怎樣理解文學欣賞是一種再創造活動

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接受並不是被動和消極的,應當說文學欣賞是一種讀者的能動和創造活動,如果把作家的創造看做是第一次創造,那麼讀者的欣賞則是第二次創造,即對作品想像的再創造。這種再創造主要表現在:讀者在欣賞過程中以作品的客觀內容為基礎,結合自己的審美經驗,通過想像去補充豐富和發展作品中藝術的形象的內涵。

J. 文學欣賞的特點是什麼

所謂文學欣賞就是運用自己的思維器官,對文學作品進行感受、體驗、想像和思索,從而獲得美的感染和愉悅,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包含感受藝術形象,體味藝術境界,領會思想內容,激起情感反應,玩賞藝術魅力,鑒別作品質量。文學欣賞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又是一種審美認識活動,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一、文學欣賞是一種藉助形象與感情的審美享受活動,它始終離不開藝術形象的誘導和強烈情感的激發。

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被作品中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所吸引,所感染,以認識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現實面貌,並進而理解它的本質意義,引起情感上的反應。所以說形象所喚起的欣賞者的情感反映,是審美享受的重要標志,是文學欣賞的一個重要特點。例如:人們在欣賞《保衛延安》、《青春之歌》、《創業史》、《紅岩》等作品時,就會特別喜歡作品所表現的可歌可泣的斗爭生活,喜愛那些鮮明生動的革命者的光輝形象。從作品中了解過去的革命斗爭歷史,學習先輩的革命傳統與斗爭精神,並陶冶自己的情操與堅定自己的革命意志。在閱讀高爾基的《母親》、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等作品時,作品所展現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以及從斗爭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革命戰士的形象,不管在任何時期,對廣大讀者都具有巨大的教育、鼓舞力量。這種感情上的反應是很強烈的。總之,欣賞者的情感反映,以文學作品的形象系統為基礎,以作家在作品中所灌注的情感為動力。

二、文學欣賞是感覺與理解相統一的審美認識活動,在欣賞過程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伴而行。

文學欣賞不是簡單地復現現象,而是對形象意蘊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又不是抽象的認識,而是形象的意會,是在感覺中理解,在審美過程中認識。文學欣賞以讀者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為基礎,讀者對作品的感性認識,在文學欣賞中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的感覺它」。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形象,只有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深刻的感受。例如,宋代詩人蘇軾,在讀了陶淵明的《飲酒》詩以後寫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望」和「見」一字之差,意境全非。這是因為,陶淵明要表達的是自己辭官以後的喜悅,因而用「見」字,傳達出悠然自得的情懷,確有「境與意會」的效果;若改為「望」字,變成主動尋求,不僅破壞了全詩的意境,且亦不符合陶潛的節操。所以,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陶詩的意境以及陶潛的為人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當讀者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還停留在片斷的、分散的、表面的感性認識階段時,他們是不可能對作品的內容有全面的、深刻的感受的。只有當讀者經過深思,把那些片斷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來,加上自己想像的補充和豐富,在自己的頭腦里獲得形象的再現時,他才能對作品所描繪的形象有比較全面、深刻的感受,達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機統一,才能透徹地領會其中的意味,得到思想感情上的陶冶和藝術鑒賞上的愉悅。

三、文學欣賞是一種依靠想像與聯想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活動。

藝術的想像在文學欣賞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學欣賞離不開形象,但也不是簡單的復映現象,再現形象,而是在作品形象系統的基礎上,通過欣賞者的想像、聯想,通過欣賞者的感受、理解,重新創造形象。在藝術欣賞中,讀者要為情所感,就得依靠形象所給予的具體生動的感受,以及隨之而來的想像、聯想等思維活動。特別是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由於其形象的間接性,讀者對它的欣賞,與對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等的欣賞相比,更有待於形象的再創造,更需要形象思維的能力。它要求讀者善於通過語言的媒介,想像出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和生活境界,並進而領會其思想內容。例如:沒有參加過戰斗的讀者,能夠體驗、領略描寫戰爭的文學作品,並非由於他們頭腦里有多少關於戰爭的概念,而是因為作家的形象描繪提供了具體可感的生動材料,它能激發讀者的想像和聯想,從而體驗和認識自己從未經歷過的戰爭生活;而親自經歷過戰爭生活的讀者,對以戰爭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往往倍感親切,有更多的體會,這是因為他們能夠以自己關於戰爭生活的經驗,來感受、想像,以至豐富、補充作品裡關於戰爭的描寫。要是讀者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像和聯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麼,再美的文學形象對他也沒有多大意義。「孤帆遠景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詩中這些膾炙人口、富有表現力的詩句所勾畫的種種意境,在感受、想像能力較差的讀者眼裡,也可能是平淡無奇的。又如,在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通過戲劇語言來表現,然而由於劇中特有的規定場景,人物通常都不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盤托出。他有時講得少而想得多,有時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時說的則恰恰同想的相反,要是鑒賞劇本時,讀者不能根據劇情展開積極的思維,就不可能正確地感受和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劇本內容。如《雷雨》第四幕里,侍萍得知四鳳和周萍的關系後,悲憤地發出了這樣的聲音:

「啊,天知道誰犯了罪,誰造的這種孽!—他們都是可憐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天哪,如果要罰,也罰在我一個人身上。他們是我的干凈孩子,他們應當好好地活著。

罪孽是我造的,苦也應當我一個人嘗。今天晚上,是我讓他們一塊兒走的。這罪過我知道,我都替他們擔戴了;要是真有什麼,也就讓我一個人擔待吧。」

這是對自己的譴責嗎?罪孽真是侍萍造成的嗎?絕對不是。這是對周朴園的血淚控訴,這是對周公館為代表的封建黑暗勢力的猛烈抨擊。侍萍和他的「可憐的孩子」,都被這個萬惡的社會吞噬了—這就是《雷雨》通過藝術形象所顯示的真理。因此,不依靠自己的想像和聯想,不經過自己積極的形象思維,讀者就不可能對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不可能發現和了解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韻外之致;而讀者能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反復地品味,積極地思考,也就能從中獲得更多的感受和更深的認識。當然,不同的讀者,由於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個性特點的差異,對於同一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得到的印象不一樣,認識不一樣。魯迅曾說過:現代的讀者看《紅樓夢》,對於林黛玉這個人物,「恐怕會想到剪頭發,穿印度綢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別的什麼模樣。」總之,和三四十年前讀者心目中的林黛玉「是截然兩樣的。」正是由於讀者在欣賞過程中對於作品形象的想像,總不免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等而有所加工改造,於是所得的印象也就往往帶有個人特點。因此人們認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即欣賞者頭腦里再現的形象,既有作品中形象的確定性與規定性,又有欣賞者的獨創性、新穎性。

四、文學欣賞是以「通感」和「共鳴」為重要特徵的一種綜合的心理感應活動。

在文學欣賞中,由於欣賞者的生活、欣賞經驗,由於各種感覺器官的暫時聯系,視覺和聽覺之間;視覺、聽覺和觸覺、嗅覺、味覺之間往往可以相互作用而彼此溝通,從而喚起藝術形象原來不一定具有的另一種或另幾種感覺形象。這種「通感」現象是在藝術欣賞中的獨特現象。文學欣賞中的另一種心理活動—共鳴,是一種復雜而常見的現象。當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作家通過作品的形象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操,強烈地打動了讀者,引起讀者思想感情的迴旋激盪。他們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勝利而歡樂,為反面人物的潰滅而稱快;或者為正面人物的失敗而悲痛,為反面人物的得勢而憤慨,象喜亦喜,象憂亦憂。他們為黛玉葬花而潛然淚下,為武松打虎而慷慨擊節;冉阿讓的命運,引起他們深切的關注與同情;蓋拉辛的遭遇,則使人們對萬惡的農奴制度切齒痛恨。凡此種種,是「通感」與「共鳴」現象在文學欣賞活動中的突出特點。

可見,文學欣賞是伴隨感情活動的形象思維活動,文學欣賞中的認識活動主要是一種感受體驗,而不是評論,但是,對文學作品的形象及其所包含的意蘊,只有在正確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全面的、深刻的感受。因此,文學欣賞是感性和理性或感受、體驗和理解、鑒別的有機統一

閱讀全文

與文學欣賞是一種再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