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紙漿畫誰發明的,什麼時候發明的
么有確切的發明人,不過已經有人在搶險注冊專利了
紙漿畫類似於彩泥畫,就是以內紙漿容為主要材料創作的工藝美術作品。紙漿畫顏色鮮艷,並具有浮雕效果。彩色畫泥可以在木、瓷、玻璃、石、紙等多種材料上繪制,干後即可成品,製作紙漿畫是一種充滿童趣的活動。紙漿質地柔軟,可塑性強。安全無毒,無過於復雜的製作過程,原材料隨處可見。
❷ 中國幾時發明紙
紙的發明時間:公元前三世紀。
紙的發明地點:中國。
紙的發明人:洗滌工。
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東漢)。
在紙發明前,我國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竹簡、木櫝、縑帛之類。(歐洲用羊皮、草葉。)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縑帛昂貴,簡櫝所佔的空間很大,都不便於使用。據傳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公文,要有兩個力士抬上殿來。
公元前三世紀,在中國人口集中的城市裡,出現了一些洗滌作坊,洗的大多是麻織品。當時雖然沒有現在這樣高級的肥皂和洗滌液,也有植物肥皂(皂莢)和自製的洗滌液(弱鹼性的草木灰水。楊木灰或蛤灰含鹼量相當高。),我國古代就用這些皂莢和草木灰鹼水洗滌衣物。在洗滌過程中,無數的麻纖維落入水中;人們有機會看到洗滌液蒸發後,麻纖維干結在盆底的現象。當人們有意無意地揭起這些餅狀的麻纖維結片時,發現了它有許多優良的特性:如平整、柔軟、能折疊、可以用來包東西或代替竹簡木櫝在上面寫字和畫地圖等。從偶然發現到有意生產一些,這就發明了紙。當初的麻紙很粗糙,厚薄不勻,還談不上工藝和產量,只是作為洗滌作坊里的副產品生產一些,作為玩物奇物送人,還不能和當時使用的竹簡、木櫝、絹帛等書寫材料競爭。
公元一世紀,在東漢宮廷任尚方令的蔡倫,聰明好學,被這種不紡不織,平整柔軟,如絹如帛的奇物吸引。他反復研究了麻紙的成因,想仿造麻紙的形成過程多生產一些麻紙。蔡倫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才能得到大量的短而細的纖維。這些短而細的纖維靠洗滌作坊里提供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天從衣物上掉下來的纖維有限。因此蔡倫就開始了製造短而細纖維的試驗。他找來繩頭、破布、舊魚網等原料,洗凈後,用刀斧切碎,獲得粗纖維。粗纖維不能用來造紙。然後用弱鹼性的草木灰水浸泡並且蒸煮。通過鹼液蒸煮後,原料中的木素、果膠、色素、油脂等雜質被進一步清除。用清水反復揉洗後,再加以舂搗。舂搗後的細纖維用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把漿液倒在木板或瓦片上,等曬干後就得到了紙張。這種紙張水分蒸發慢,產量低,質量差。經反復試驗,蔡倫又發明了一種多孔細密的平面篩,使漿液能在篩面上滯流,把大部分水分濾出後,含少量水的纖維便留在篩面上,再經晾曬乾燥脫水,就構成了一張有一定機械強度的紙。這種紙有厚薄勻稱,平整,機械強度大,質量好,紙張大,產量高等優點。
平面篩就是抄紙器,是現代長網和圓網造紙機的雛型。
公元89年,蔡倫憑借充足的人力物力,擴大了造紙的原料來源,完善了造紙工藝,形成了專業化生產規模,監制了一批良紙獻給朝廷。從此,造紙術在全國推廣開來。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絹帛、簡櫝有力的競爭者。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基本上取代了絹帛、簡櫝而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
這時,歐洲還在繼續用羊皮、草葉寫字。
公元六到十世紀,隋唐五代時期,我國除了麻紙、楮皮紙、桑皮紙、藤皮紙外,還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桿紙和新式的竹紙。在南方產竹地區,竹材資源豐富,竹紙得到迅速發展。
《天工開物》一書詳細記載了從登山砍竹到造出竹紙的全過程。
造紙術在公元七世紀經過朝鮮傳入日本,八世紀中葉經中亞傳到阿拉伯。在阿拉伯的巴格達、大馬士革、和撒馬爾罕等地組織第一批造紙工場的時候,還是我國造紙工人親自傳授技術後興建的。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紙,用破布做原料,採用的是我國的技術和設備。阿拉伯紙大批生產以後,就不斷地向歐洲各國輸出,於是造紙術也隨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公元十二世紀,歐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國設立了紙廠,十三世紀在義大利和德國也設廠造紙。到十六世紀,紙張已經流行於全歐洲,終於徹底取代了傳統的羊皮和埃及的莎草紙等,此後紙逐漸流傳到全世界,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
紙張,在今天不僅僅是書寫材料,它在工業上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它一改老面孔,和高科技聯姻,誕生出一批紙張新秀。如:變色紙美國猶他州一家公司開發了一種經液晶壓合物處理後會隨溫度而變色的紙。藍紙能變成白紙,橙色則能變成綠色或黃色。防復印紙是加拿大一家公司研製出一種表面經過處理的新型白紙,需要保密的地方如句子、數字、個別段落等,只要用配套的鋼筆--劃線器劃分出來即可。這種鋼筆水為透明色,當和紙面接觸後便會產生一條復雜的花紋,這種花紋不妨礙文章的閱讀,卻可以破壞復印機敏感元件的正常工作,使復印後的文章在需要保密的地方出現一條黑帶,從而達到保密的目的。
❸ 為什麼中國用的紙漿需要依賴進口
第一是木質問題,不是所有的木材都適合做紙漿,國外進口的木材木質較好。並且國外很多的木材是為了專門造紙漿而種植的,一片地方分成幾波,每年只砍伐一波,而我國很多是砍伐自然森林,不但破壞生態,木質也好壞不一。
第二木質加工技術的問題,原木加工成紙漿,特別是大規模,高質量的紙漿是需要較高的技術的,我國雖然是造紙術的發明國家,但是現代化的工業造紙經濟還是比較落後。要做現在電腦用的列印紙,紙漿的技術還不夠(以列印紙為例,第一必須很均勻,每一張厚薄一致,重量一致。第二要夠光滑,不會相互粘連,第三要防靜電,第四要不容易吸潮,第四要容易上色,碳粉和墨水能夠很容易的吸附上去又不會擴散,這就對紙漿的要求比較高了)
第三,國家政策對紙漿行業有限制,紙漿廠一方面消耗大量森林,破壞生態,另一方面紙漿廠的污水排放量很大,污染很嚴重。國家不但在環保和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的限制很嚴格,還必須審查企業是否有自由的的補償林,就是砍多少樹就要補種多少。還要審查企業的規模,技術水平等等,企業還要上很完備的污水處理,所以投資門檻很高,經營成本也比國外一些國家高。
綜合上述原因,我國大型紙漿廠就很少,所以紙漿依靠進口的多
❹ 木槳是怎麼發明的急
木槳發明是跟隨宣紙一起的吧
❺ 中國最早誰發明了紙
蔡倫最早發明了紙。蔡倫(61—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今湖南耒陽市)人。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後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廠,監造。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合適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❻ 現代造紙技術是誰發明的
1808年,頓肯改良抄紙機,製作了第一部實用的長網抄紙機,制紙技術由手工抄紙改為版大規模機械造紙
而近權代造紙原料「碎木漿」的發明則解決了造紙原料的問題,(大概是一八五幾年,忘記了。)
1859 年,約翰研製出了第一台碎木機,這台機器能夠將木材磨成紙漿,這使得以合理的成本生產優質紙張成為可能。
1881年福伊特公司製造了第一台成套造紙機,弗里德里希·福伊特在工業革命的背景下不斷創新,生產出可以用來生產新聞紙、硬紙板和 特殊紙的機器將造紙行業和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❼ 歷史上誰發明了紙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起源於何時,我國學術界長期存在著「東漢蔡倫發明紙說」與「蔡倫前發明紙說」兩種觀點,它們之間的爭論已有40多年。目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似乎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紙,蔡倫並不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倫是最早的造紙人嗎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存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傳統說法,直至今天,中國的教科書也這樣告訴學生。這種觀點的主要根據,來源於重要史書《後漢書》。《後漢書》中明確記錄了造紙術的發明人、發明原由和過程:「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後來,這段記述又由保存在較晚著作中的其它記述或引文所證實。基於《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和地位,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由於新的考古發現,「蔡倫造紙」的傳統說法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亞洲許多的紙張史專家中都引起了爭論。
1957年,陝西出土了灞橋紙,1974年,甘肅居延金關漢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關紙,1978年,陝西扶風中顏村西漢窯藏出土了中顏紙,經過考古專家的考證和斷代,證實這些紙是西漢初期到晚期的,年代都比東漢早,因此一派學者開始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觀點提出異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指出: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紙,蔡倫不應是造紙術的發明人,中國造紙的歷史起碼要向前推進兩三個世紀。
然而,另一派專家則對這些紙出土的古墓或遺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的紙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雖然在西漢時期中國已造出了植物纖維紙,但紙質地較粗糙,結構也比較鬆散,不能算做真正意義上的紙。而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紙的質量和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為今天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紙。因此,部分專家指出,蔡倫對紙向中國、向世界的推廣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即使不是最早造出紙的人,卻可以算做「造紙術」的發明人。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放馬灘紙。與以往考古發現不同的是,這次出土的古紙質量較好,紙面平整光滑,質地薄而軟,上面還有用細墨線繪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經專家考證,這張古紙的「生日」是西漢早期,比東漢蔡倫造紙的歷史早了300多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日本高知紙業實驗場的技術鑒定和化驗結果也都表明,該紙是以麻類植物製造而成,且纖維分布均勻,質量明顯優於陝西灞橋紙,完全可以用於書寫。所以,這張目前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馬灘紙,當時成為中國在西漢早期就有優秀紙張的唯一物證,「蔡倫之前的紙不是紙」的觀點受到了沖擊。
近日,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發現,甘肅省考古所研究員何雙全驚喜地告訴記者,這個遺址出土了460餘件麻類植物造成的古紙,成為目前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紙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土的簡牘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東漢初到西晉都有,其中大多數是西漢時期的,有10件還寫有文字,質量較好。古紙的顏色和質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黃色厚等8種。從殘留在紙面上的殘渣看,這些古紙主要用麻織物和很細的絲織物製作,用於書寫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何雙全說,這些古紙的發現不但為中國研究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證,也有力地印證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人這一觀點。出土的紙是東漢以前的紙嗎敦煌懸泉置出土了成百件的古紙似乎
使「蔡倫前就有紙」成為不爭的事實,但關於造紙術起源的問題卻仍沒有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據敦煌懸泉置遺址的發掘工作者何雙全介紹,多年來,持「蔡倫造紙」觀點的學者對考古發現的紙的年代表示懷疑。他們指出,1957年以來出土的「灞橋紙」、「金關紙」、「中顏紙」、「放馬灘紙」等被認為是「西漢紙」,是發掘報告按照墓制或同時出土的西漢文物或竹木簡上最後年代記述而定下來的。但造紙術起源的問題不是考古界的研究專利,對此,考古界外的史學、造紙學專家都有質疑和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