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泥灣曲作者馬可資料
馬可(1918-1976)作曲家, 江蘇徐州人。
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後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1937年後從事抗日宣傳活動,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
在音樂理論研究上,除了對冼星海作專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外,還涉及到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革命音樂傳統和群眾音樂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並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等書和二百餘篇論文。他在歌曲創作、歌劇創作、音樂理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儐儀用曲.
㈡ 有關馬可的知識
馬可(1918—1976年),中國作曲家、音樂學家。1918年6月27日出生在江蘇徐州一個基督教徒家庭,1976年7月27日病逝於北京。早年在當地的中小學校讀書,1935年入開封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在「一二·九」運動的影響下,參加當地的救亡運動,開始表現了他對音樂的特殊興趣和才能。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先後參加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抗敵演劇隊第十隊及二戰區犧牲救國同盟會政工隊,從事音樂工作。1939年冬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工作。1940年7月,隨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赴各地巡迴演出,使他對民間傳統音樂有了廣泛而深入的接觸。解放戰爭時期,馬可隨魯迅藝術學院赴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中國戲曲研究院音樂研究室、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國歌劇團和《人民音樂》編輯部等單位擔任領導工作,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和書記處書記。
馬可是在中國革命斗爭中成長起來的一大批音樂家的代表之一。他一生共寫了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500多首。其中有廣泛群眾影響的作品是:歌曲《別讓鬼子過黃河》、《老百姓戰歌》、《賀龍》、《南泥灣》、《紀念碑》(民歌聯唱《七月里在邊區》之一)、《我們是民主青年》、《自們工人有力量》、《做工謠》、《人定勝天》、《燕子》、《揀豆豆》和《伽椰琴,你有多少弦》,大型聲樂作品《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周子山》(與張魯等人合作),歌劇《白毛女》(與張魯、瞿維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始終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力求使自己作品的題材內容密切結合群眾斗爭的需要,音樂語言具有鮮明的民族化、群眾化的特色,作品深刻而生動地反映現實生活的各個側面。
馬可對中國新歌劇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44年他參加了歌劇《白毛女》的創作,是該劇的主要作曲者之一。解放戰爭時期,他根據東北地區的土地改革斗爭寫了歌劇《血海深仇》和《荒火》;1952年他又創作了歌劇《小二黑結婚》。《白毛女》和《小二黑結婚》這兩部歌劇的創作和演出,為中國新歌劇的形成和鞏固發展,奠定了了堅實的基礎。他還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發表了許多關於歌劇創作問題的理論文章。
㈢ 音樂家馬可有什麼作品
音樂家馬可
提起歌劇《白毛女》人們就會想起馬可,他生於1918年,是江蘇徐州人。馬可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後在冼星海的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出。1939年他去延安投身革命,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音樂資料。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1976年病逝。
馬可一生寫了200多首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以及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最為著名。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殯儀用曲。
㈣ 聶耳,冼星海,賀綠汀,馬可還有哪些音樂作品
聶耳: 《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
冼星海:《到敵人後方去》《黃河大合唱》
賀綠汀:《牧童短笛》《游擊隊之歌》
馬可: 《南泥灣》《咱們工人有力量》
冼星海音樂作品:
黃河協奏曲
《黃河船夫曲》
《黃河頌》
《黃河憤》
《保衛黃河》
黃河大合唱
《黃河船夫曲》
《黃河頌》
《黃河之水天上來》
《黃水謠》
《河邊對口曲》
《黃河怨》
《保衛黃河》
《怒吼吧,黃河》
《酸棗刺》
《只怕不抵抗》
《夜半歌聲》
《二月里來》
《上山虎》
《熱血歌》
《到敵人後方去》
《在太行山上》
《救國軍歌》
《游擊軍》
《軍民進行曲》
《生產運動大合唱》
《九·一八大合唱》
《風》和《朔拿大》這兩首是他在巴黎時創作的
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交響樂)、第二交響曲(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交響詩《阿曼該爾達》是1940年在蘇聯創作的
似乎就是這么多了
另外他還為當時一些電影配樂。有《復活》、《雷雨》、《大日出》。
賀綠汀音樂作品:
賀綠汀(1903-1999) 湖南邵陽人。早年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和廣州起義。後任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教員,明星影片公司音樂科科長。盧溝橋抗戰爆發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隊第1隊,後在重慶育才學校任教。皖南事變後,參加新四軍,在軍部和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從事音樂創作和教學工作。1943年赴延安,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音樂教員,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團長。1945年後在華北大學任教。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文工團團長。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全國文聯第四屆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三屆副主席,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主要音樂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擊隊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樂《森吉德瑪》、《晚會》等。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賀綠汀,1903年出生於湖南邵陽一戶貧困農家。二十歲時,他走進長沙 (新聞) 岳雲藝術專修學校,攻讀繪畫與音樂,兩年後留校任音樂教員。1931年,賀綠汀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三年後在俄國作曲家齊爾品舉辦的徵求中國風味鋼琴曲」比賽中,以《牧童短笛》和《搖籃曲》獲得一等獎和名譽二等獎。這年,他進入電影界,先後為電影《船家女》、《都市風光》、《十字街頭》、《馬路天使》和話劇《復活》、《武則天》等二十多部影劇配樂,創作了《搖船歌》、《背纖歌》、《春天裡》、《怨別離》等膾炙人口的歌曲。
抗戰期間,他參加了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劇隊,奔赴各地宣傳抗日,並創作了不朽歌曲《游擊隊歌》,以及《全面抗戰》、《弟兄們拉起手來》、《上戰場》、《保家鄉》等鼓舞人們鬥志的抗戰歌曲。1943年,賀綠汀到達延安,在魯藝教書。《前進,人民的解放軍》、《新中國的青年》、《新民主進行曲》等,是他解放戰爭期間創作的歌曲,風靡一時。
解放後,賀綠汀先生將主要精力放在音樂教學上。他一直擔任上海音樂學院 (新聞) 院長的職務,並創辦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和附小,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音樂人才。這期間,他還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並且寫下《我對戲曲音樂改革的意見》、《論音樂的創作》、《民族音樂問題》等文章,為中國音樂事業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馬可的音樂作品:
歌曲作品
《南泥灣》 《我們是民主青年》 《咱們工人有力量》 《馬梁山大合唱》
秧歌劇作品
《夫妻識字》 《周子山》 《白毛女》 《小二黑結婚》
管弦樂作品
《陝北組曲》 《哀樂》
㈤ 馬可著名作曲家活了幾歲
http://ke..com/subview/68055/6396052.htm
1918-1976,逝世時58歲。
㈥ 聶耳,洗星海,賀綠汀 ,馬可,這些著名的音樂家還有哪些作品
聶耳 :《進行曲》《圓舞曲》《天倫之愛》《開礦歌》 《飢寒交迫之歌》《賣報歌》
《走出攝影場》《一個女明星》《雪飛花》《翠湖春曉》《一個女明星》《雪花飛》
《翠湖春曉》《金蛇狂舞》《昭君和番》《賣報之聲》《小野貓》《打磚歌》《苦力歌》
《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 《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
《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長江》《采菱歌》《鐵蹄下的歌女》
《義勇軍進行曲》《無題(雷)》《小工人》《傷兵歌》《白雪歌》《採茶歌》《茶山情歌》
洗星海: 《拓荒歌》《犧盟大合唱》 《小孤女》 《心頭恨》《楊柳枝詞》《夜半歌聲》
《贊美新中國》《在太行山上》《戰時催眠曲》《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
《做棉衣》 、《熱血》《青年進行曲》《怒吼吧黃河》《牧歌》《民族解放》
《茫茫的西伯利亞》《路是我們開》《梁紅玉》《九一八大合唱》《江南三月》
《黃河之戀》 《黃河》《婦女進行曲》《反攻》《到敵人後方去》《打倒汪精衛》
《別情》《保衛黃河》《「三八」婦女節 》《「滿洲」囚徒進行曲 》《保衛盧溝橋墩》
《拉犁歌》《二月里來》《救國軍歌》《莫提起》《贊美新中國》《誰來跟我玩》
《游擊軍》《生產大合唱》《追悼歌》 《頂硬上》。
賀綠汀:《晚會》原名《鬧新年》《嘉陵江上》《搖籃曲》《游擊隊歌》
《四季歌》原為影片《馬路天使》的插曲 《牧童短笛》
馬可:《半個菠蘿蜜》 《情人劫》 《一家老小向前沖主題曲》 《雨夜》《朋友》
《暗夜心慌慌主題曲》 《長沙MSN》 《Top talent》
㈦ 馬可的主要貢獻
1939年,馬可赴延安,加入「魯藝」音樂系,發起組織「中國民歌研究會」,採集、記錄大量民歌和民間音樂,抗日戰爭勝利後,隨魯藝到東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到北京擔任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主任,戲劇研究員音樂研究室主任,中國音樂學院成立後擔任院長,兼任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人民音樂》雜志主編。
他的主要作品有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合唱《呂梁山大合唱》,歌曲《南泥灣》、《咱們工人有力量》等。
他還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冼星海傳》等音樂理論書籍。
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殯儀用曲。
建國後,歷任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室主任、歌劇系主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兼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人民音樂》主編。1953年6月,馬可在《新觀察》(第12期)著文《二人轉》,稱贊東北區代表團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大會上演出二人轉。他稱《西廂》的兩個人物「一個是羞羞答答的多情小姐,一個是熱情坦率的丫頭,表演者很能抓住人物的性格,成為一段處理得非常細致的戲劇」。 1976年7月27日 音樂家馬可逝世。在音樂理論研究上,除了對冼星海作專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外,還涉及到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革命音樂傳統和群眾音樂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並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等書和二百餘篇論文。他在歌曲創作、歌劇創作、音樂理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儐儀用曲。
㈧ 有哪些馬可的事跡
馬可(1918-1976) 江蘇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後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
在音樂理論研究上,除了對冼星海作專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外,還涉及到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革命音樂傳統和群眾音樂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並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等書和二百餘篇論文。他在歌曲創作、歌劇創作、音樂理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儐儀用曲。
㈨ 馬可的個人經歷以及代表作是怎樣的
(1918~1976)作曲家、音樂學家。江蘇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革命。1939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工作,記錄、整理了大量民歌資料。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1949年後,相繼在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戲曲研究院音樂研究室、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歌舞劇院及《人民音樂》編輯部等單位擔任領導工作。一生共創作音樂作品500餘首。代表作有: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理論上,致力於冼星海的專題研究以及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音樂理論與知識的普及等問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等書以及《從戲曲藝術的特點看戲曲音樂工作》、《戲曲唱腔改革中的幾個問題》、《新歌劇與舊傳統》等文章。1978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將其部分歌曲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