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注冊法國公司要什麼條件
公司的形式
法國各地均有企業登記申報中心(CENTRE DE FORMALITES DES ENTREPRISES)公司的注冊登記可到公司所在的企業登記中心去辦理。
最常見的商業性公司有兩種,一是股份有限公司,也稱匿名公司(SOCIETE ANONYME,簡稱S.A.);二是責任有限公司(SOCIETE A RESPONSABILITE LIMITEE,簡稱S.A.R.L)。 選擇哪一種形式,完全取決於公司的營業額、經營范圍及投資規模。需從市場、管理、發展戰略、稅收政策等角度全面衡量決定。一般而言,年營業額如在61萬歐元以上,就應考慮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
◆ 注冊資本
注冊資本最少是7500歐元。 注冊時最少實際資本一般為1500歐元;1500歐元的資本必須於注冊時到位,其餘必須於注冊後5年內到位。
一個責任有限公司(S.A.R.L),其注冊資本應不低於7500歐元;一個股份有限公司(S.A.)其注冊資本不低於4萬歐元。股份有限公司(S.A.),如採取公開招股形式,其資本起碼應到23萬歐元,但法律不鼓勵責任有限公司(S.A.R.L)的凈資本超過80萬歐元。
◆ 股東
最少有一個股東。股東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並且可以是任何國籍的居民或法人。但要求必須首先申請商人證以獲得商人居留,股東人數最多不可以超過50人。
◆ 董事
最少有一個董事,該董事必須是自然人。董事可以是任何國籍的人,並且不必居住在法國。董事會只涉及S.A.(股份有限公司),S.A.R.L(責任有限公司)只設定一個經營或持牌人(GERANT)管理公司。章程中應規定董事會的構成形式及其權利,在法律上,董事會享有代表公司進行活動的最充分權利。董事會應設董事長一人,董事若幹人。
◆ 注冊地址
公司注冊地址必須位於法國,投資者必須提供例如租賃合同等證明文件。
◆ 公司名稱
所選名稱不能與已注冊名稱相同或太相似。公司名稱也不能含有與法國政府相關或保險等字樣,除非另行申請相關的牌照。
◆ 法國公司稅制和財務報表
1、年度基稅(IFA):750歐元/每年;(註:必繳稅種)
2、營業稅(TP):
稅種:法國各地城市營業稅不統一,該稅種主要由地方政府使用,相當於中國的地稅(法國的地稅和國稅由同一機構收取);
稅率:以法國巴黎市區為例,是5.5% ;
『貳』 實現我國企業自主對外投資的基本條件
對外直接投資是我國「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也是維護我國家經濟安全 , 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 主動參與國際分工 , 利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 規避國外貿易壁壘 , 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及時掌握外部信息的積極舉措。近二十多年來 , 由於政府的支持和企業的努力 ,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持續增長。據商務部統計 , 截止 2003 年底 ,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累計 7470 家 , 投資金額 114 億美元 (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 , 中國累計對外投資金額近 350 億美元 , 約相當於韓國的對外投資規模 ), 目的地多達 167 個國家和地區。盡管如此 , 我國對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研究卻比較有限。本文試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依據、競爭優勢、突出特點、 碰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相關的對策建議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
一、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競爭優勢
1、大中型公司具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 , 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批有競爭力的大中型跨國公司 , 它們具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 , 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 , 在國際競爭中明顯具備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 , 如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石化、海爾集團和首都鋼鐵總公司等 , 在境外市場競爭中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 英國著名的跨國公司問題研究專家約翰?H ?鄧寧教授 , 提出了著名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已成為研究跨國公司經濟活動的主流理論學派 , 被世界公認為是指導跨國公司實踐的權威理論。該理論認為 , 一個企業如果具有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時 , 就完全具備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有學者認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 中國企業與西方雄厚實力的大企業相比不具備所有權優勢 , 在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方面也相形見拙 , 所以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不適合於解釋中國企業的境外直接投資行為。 但本人認為以上觀點值得分析和探討。
首先 , 鄧寧所提出的境外投資企業的 3 種競爭優勢 , 並非絕對地超過其他競爭對手的綜合優勢 , 而是一種相對優勢。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 , 任何一個企業不可能在某個行業永遠佔有絕對優勢地位 , 並且其相對優勢地位在激烈競爭中也會不斷發生變化。其次 , 中國企業經過幾十年的技術引進、吸收和創新以及自主開發 , 生產規模、技術、產品日益成熟, 已具備了相當的競爭優勢 , 如果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投資 , 是具備相當的所有權和內部化優勢的 , 近年來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所取得的成績即為明證。鄧寧教授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中國企業的境外投資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小型企業亦擁有比較優勢
發展中國家歡迎外國資本的流入 , 但其能提供的投資環境並不完善 , 市場范圍小 , 從客觀上限制了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的進入。我國小型企業尚處於小規模階段 , 可避免與大型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 , 適合發展中國家投資環境的需要。另外 , 中國跨國公司派出人員的費用 和出口零部件相對便宜 , 使中國境外加工的產品能以低價佔領國外市場。美國經濟學家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理論指出 , 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與其母國的市場特徵緊密相關的低生產成本 ;英國經濟學家勞爾的技術地方化理論也證明了落後國家企業以比較優勢參 與國際生產和經營活動仍可具有一定的競爭能力。中國企業實現跨國經營 , 開展境外直接投資 , 從理論上說是具有可行性的。應當指出的是 , 上述兩個理論從不同方面闡明了發展中國家企業在跨國經營中的競爭優勢 , 指出了發展中國家企業發展境外直接投資的可能性 , 對於指導發展中國家企業境外投資具有重要意義。兩理論有一共同點 , 即強調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具有競爭優勢不是絕對優勢 , 而是相對優勢。這個「相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 一方面相對於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 , 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擁有更加適合當地市場條件的生產技術 , 因此 , 在同類型發展中國家市場中具有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 , 相對於欠發達國家的當地企業 , 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又具有先進的生產技術 , 因而具有競爭優勢。我國企業發展境外直接投資正是具備了這種相對優勢。
3、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
我國長期自主開發形成了某些傳統專有技術和高精尖技術 , 如中葯、氣功、園林、烹調、生物工程和航天技術等 , 較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傢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 可以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一顯身手。
4、中國的特殊產品和特有渠道
中國特殊產品 , 如中式菜餚和中醫等具有鮮明的特色 , 為特定消費者一一華人所鍾愛。這些華人雖然居住他鄉 , 但有相同的文化語言背景 , 互相之間容易溝通。依靠這種特有的華人渠道 , 在僑民集中的地區直接進行投資設廠 , 生產特殊產品 , 是中國跨國公司發展境外直接投資的一種特有優勢。福建省是著名的僑鄉 , 絕大多數福建海外企業是通過華僑牽線搭橋建立起來的。
5、政策環境良好
中國與大多數國家簽有投資保護協定和避免雙重征稅協定 , 這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必要的保護和良好的政策環境。
6、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和外匯儲備的增加
目前 , 中國 GDP 總值位居世界第四 , 人均 GDP 突破 1000 美元 , 在一些沿海發達城市甚至超過 5000 美元。截止 2003 年底 , 我國外匯儲備達 4033 億美元。這些為我國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強大保障 , 提高了外商與中國企業開展合資合作的信心和決心。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外匯儲備的增加已成為我國企業發展境外直接投資的一項重要競爭優勢。
二、當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突出特點
1、境外投資企業規模小 , 產業集中 , 生產性企業以合資為主 , 國有企業盈利少
目前我國境外投資企業中平均投資規模約 153 萬美元 , 產業大多集中在貿易領域 ( 約占總投資的 60%), 生產性企業的 70% 以合資為主 , 虧損或持平企業約占 2/3, 盈利企業僅有 1/3 。
2、每年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大 , 但增長迅猛 , 投資目的地國逐漸從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
2003 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金額為 21 億美元 , 增長 110%, 其中53% 的投資流向發展中國家 ( 發達國家占 33%, 港澳地區占 14%)。
3、經營主體和經營方式多元化
我國的境外投資正在從單一的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向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對外直接投資轉變 , 從在境外設立流通領域的貿易企業和貿易機構為主向設立境外加工貿易企業和專業市場等形式轉變。特別是民營企業已成為我境外直接投資的「黑馬」。由於產權清晰 , 機制靈活 , 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成功率很高 , 如青島金王集團和浙江萬象集團等。
4、在國外設立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已成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新亮點
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可以有助於利用國外的技術創新來改進和提高國內產品的技術含量 , 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企業運行模式 , 促使我國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 , 如山東的海爾集團和浙江省的華立集團分別在美國和日本設立了研發中心 , 通過境外產 品開發來推動國內產品的技術升級和出口競爭力的提高。
5、並購國外企業以獲得技術或生產許可證已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新方式
例如 , 三九制葯集團收購日本東亞制葯公司和上海電器集團收購日本秋山印刷廠都是成功的例子。
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遇到的主要問題
據調查 , 盡管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 , 但也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 歸納起來主要有 :
1、企業體制因素導致境外投資失敗
在我國 , 由於歷史及現實的原因 , 多數大型企業仍是國有或國有控股。國有企業在治理結構上的缺陷 , 包括所有者和經營者在目標取向方面存在扭曲 , 責權不對稱 , 對企業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不足 , 使得國有企業在國外市場競爭中缺乏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另外 , 我國企業在財務管理、技術標准以及產品質量標准等方面都與國際慣例有一定差距 , 也使自己在國外競爭中處於劣勢。
2、資金短缺
我國的國有企業由於長期低效率運行 , 基本不具備依靠自有資金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實力 , 而我國的金融體系還很不健全 , 資本市場尚不發達 , 國有銀行體系並未與國際接軌 , 銀行對企業的海外投資項目缺乏科學和全面的評估 , 存在「惜貸」現象。
3、人才匱乏
跨國經營需要技術、管理、法律、財務和營銷等方面高素質的人才。我國企業由於受傳統體制因素影響 , 人才的待遇和培訓比不上外企 , 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由於缺乏高素質的人才 , 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會面臨很多風險。
4、信息缺乏
由於對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社會風俗、市場、行業和產品等信息缺乏深入了解, 企業往往有對外投資的願望 , 卻無法實施相應的計劃。有時即使實施了 , 也會因為信息缺乏而失敗。
5、管理環節過多
我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管理環節過多和審批時間太長 ( 有企業反映 , 有些項目審批時間需花 2?3 年 ) 的問題 , 不利於企業抓住商機。
6、缺乏核心技術
從總體上看 , 同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企業的技術優勢不足。對於許多引進技術缺乏吸收消化 , 創新不夠。即使是當前非常看好的家電行業 , 許多產品 , 特別是高端產品的核心技術仍然依靠進口。
7、監管體制不暢
目前存在著「重審批 , 輕監管」的現象。對國有企業境外機構來說 , 加強監管是提高經營效率 , 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手段。目前 , 境外企業監管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
四、對政府決策的相關建議
目前 , 我國既不屬「資金飽和型」投資國 , 也不是技術創新國 ;對外直接投資尚處發展初期 , 企業對國外環境不很熟悉 , 缺乏必要的境外投資的經驗積累 , 因此 , 為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資源 , 幫助企業在境外投資中增強抗風險的能力 , 我國政府有必要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制定戰略規劃和提供必要的促進、支持和服務。具體建議如下 :
1、結合國內經濟發展情況和產業結構調整 , 制定對外投資戰略規劃 , 明確對外投資的重點區位和產業 , 對已確定的重點區位和產業 , 應進行深入研究 ,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戰略規劃 , 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 , 分階段實施 , 以求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穩定的拉動作用。在區位選擇上 , 應優先選擇有資源、有市場、有效益、有優惠政策和雙邊關系友好的重點國家和地區。在行業選擇上 , 應優先考慮資源導向性項目、 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家電和輕紡等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以及被歐美等國家徵收反傾銷稅而使我喪失市場的產品領域。
2、應當盡快完善相關法律體系。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法律體系尚不完善 , 僅有一些內部規定或實施辦法 , 沒有完備的法律體系。《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經營法》應盡早出台 , 明確投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
3、要大力培育核心技術 , 強化所有權優勢 , 提高對外投資的技術含量。企業應加大研發力度 , 國家應進一步推動實施高精尖技術產業化。
4、堅持「幫大扶小」的原則。 選擇有實力、管理好、擁有自主品牌的重點企業拓展境外投資業務 , 給予必要優惠政策 , 以充分體現國家的對外投資產業導向政策。同時也應鼓勵民營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 取消歧視 , 使其在優惠貸款、信息交流、境外投資保險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待遇。
5、建立並完善促進體系。
一是政府促進 : 重大項目要納入雙邊經貿合作框架 , 利用雙邊經貿混委會 , 及時予以推動和促進。若東道國政府對經濟干預較深 , 我國政府也應做好企業後盾 , 特別是對資源開發型項目更應如此。
二是制度促進 : 建立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制度促進體系。一方面在財稅和金融等方面對企業進行支持 , 逐步放寬境外投資外匯管制。另一方面對企業返回的資源產品應給予進口配額、稅收和外匯等方面的支持。 同時參照法國外貿保險公司的做法 , 設立境外投資保險機構 , 對境外投資進行政策性保險。
三是人力資源開發促進 : 進一步加大政府或中介機構對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力度。不僅要使企業了解國內外的相關信息 , 而且應大力推廣對外投資成功企業的經驗和模式。先有貿易或工程承包後開展投資是其中一種成功模式。
6、建立支持體系。
一是體制支持 : 要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 進行股份制改造 , 建立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制度 , 完善國有企業境外資產的內部治理機構。同時 , 結合《行政許可法》的實施 , 簡化審批手續 , 提高審批效率。審批要做到規范、透明 , 妥善解決目前在審批過程中國務院部門間的協調問題 , 建立良好的工作機制。應對審批制度進行改革 , 逐步將審批制改為審批和備案制相結合 , 對以自有資金或商業銀行貸款進行境外投資的企業 , 原則上實行備案制。
二是資金支持 : 一方面要建立金融服務體系 , 努力解決制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資金瓶頸 , 充分發揮各商業銀行融資主渠道的作用。 另一方面降低外貿發展基金和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的使用門檻。同時還應充分發揮援外資金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的作用 , 建立「雙邊 互利合作基金」, 即從我對外無償援款中拿出部分資金設立合作基金 , 供雙方的「合資合作項目」有償使用。當雙方的合作項目遇到資金困難時 , 經過辦理一定的批准手續後 , 可從基金帳戶中得到優惠貸款 ( 基金帳戶實行優惠利率 , 可以是低息甚至無息 ) 。
三是理論和人才支持 : 一要加強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研究 , 為對外投資實踐提供理論依據。二要加強人才培訓 ,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國內院校和企業聯合辦學、國內專業培訓以及出國培訓等方法 , 盡快培養建立一支穩定的對外投資人才隊伍。
7、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
一是信息服務 : 參照發達國家做法成立境外投資促進機構 , 如日本的貿易振興機構 , 進一步發揮信息網路的優勢 , 為企業提供國外政治、經濟、法律、社會風俗、市場、產品和行業等方面的信息 , 減少企業在海外投資和生產經營時所遭遇的風險。
二是完善社會中介服務 : 充分發揮法律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作用 , 加強與國外中介組織的合作 , 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法律、財務、認證等服務 , 積極穩妥地通過社會力量幫助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三是各地商務部門和國外的使領館應強化服務 , 為企業國際化經營創造條件。
8、完善監管體系。實踐證明 , 依靠審批制來實施監管是缺乏效率的。應針對不同的投資 主體 , 制定不同的監管辦法。控制境外投資風險應更多依賴投資主體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對國有境外企業 , 應通過監管國內投資主體來監管境外投資企業 ;對自籌資金的民營企業 , 應從宏觀角度進行監管 , 政府只應起到「守夜人」的作用。
『叄』 國際經濟合作案例分析求高手!並購方式是中國企業掌握核心技術的捷徑 ——中國藍星企業收購法國安迪蘇集團
這是中國企業國際化又一場噩夢的開始,還是會成為經典的成功整合案例?
10月26日,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藍星)和法國羅地亞集團(以下簡稱羅地亞)在北京簽署了全資收購羅地亞有機硅及硫化物業務項目的協議。藍星憑藉此次收購將有機硅單體的生產能力提升至每年42萬噸,藍星也由此躍居為世界第三大有機硅單體製造商。
無論當地輿論,還是國內業內人士,都對這次並購給予高度評價。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費加羅報》驚訝於藍星的並購能力,「中國在法國的投資總量不大,投資的時間晚,但他們在法投資所帶來的影響卻不能說小」。而國內普遍認為,中國迅速增長的有機硅市場和羅地亞在有機硅技術方面的優勢,使此項收購的協同效應十分明顯,「不僅僅能彌補藍星技術上的不足,更為有利的是將幫助藍星建立一套完整的上下游一體化的生產體系。」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有機硅教授傅積賚說。
事實上,這是繼藍星2006年1月17日以4億歐元收購世界第二大蛋氨酸企業法國安迪蘇集團(以下簡稱安迪蘇)之後的又一次出手。在並購羅地亞時,盡管雙方並沒有公布交易金額,但業內普遍估計也在4億歐元左右,兩者相加,不少法國輿論已經認定,藍星實際已經成為投資歐洲金額最多的中國公司。
在某種程度上,藍星的國際化道路也通過這兩次並購而清晰可見——通過並購不僅彌補了技術的不足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而且藍星獲得了在化工領域中一些單項國際競賽的決賽權。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TCL、明基在歐洲市場失敗的事實已經證明中國企業在收購後的整合上還缺乏經驗,而且對行業大勢的判斷還有誤區。盡管藍星面對的市場並非如TCL、明基一樣的大眾消費品,但它同樣需要費心思完成跨文化管理和整合工作,而這是所有中國企業國際化中的短板。
【形勢比人強】
藍星的創始人、現任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任建新與羅地亞談判始於三年前。當時雙方商討的主題是在天津建立一個合資的有機硅加工廠。
但是羅地亞一直顯得很猶豫—如果一旦合資,相當於將技術轉移到了中國,羅地亞將徹底喪失掉有機硅的產業競爭優勢。而且,當時坊間還流傳另一種說法,羅地亞的要價太高,根本無法降低當時售價低廉的有機硅單體成本。合資項目也因此一度陷入到僵局之中。
而當時的情形是,亞太地區的市場是全球有機硅市場增長最為迅猛的市場,歐美跨國公司也紛紛將投資重點轉向了亞太市場。中國成為了跨國公司降低成本的首選地,羅地亞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趨勢,幾經權衡後,終於決定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力度。
「對手很強大,我們必須發展得更快點。而中國是我們加快發展的關鍵所在。」時任羅地亞有機硅公司總裁克萊蒙物·托尼雷說。這是使羅地亞加強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非常重要的機遇。
另一方面,中國的有機硅工業一直以來受到國外的技術封鎖,發展依然遲緩,目前國內所需的有機硅單體60%仍依賴於進口。藍星1996年兼並江西星火化工廠。半年後,藍星自主研發的有機硅單體生產技術取得突破,並順利投產。藍星破解了有機硅的生產技術難題,跨國公司對中國有機硅技術的封鎖也隨之破滅。另一方面,藍星目前已經擁有10萬噸的有機硅單體產能,加上目前在建的10萬噸,藍星的有機硅產能排在羅地亞之後,位列全球第六。
最終,羅地亞同意與藍星建立一個全球范圍內的戰略聯盟協議。組建該聯盟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股本結構為50:50的全球合資公司,有效發揮雙方各自優勢,進行有機硅技術研發、中間體生產及深度加工,增強聯盟的競爭優勢以及創新能力。天津的合資項目並沒有放棄,而是作為協議的一部分。
但盡管已經達成合資方案,但「這個全球聯盟在當時還是很難得以實施。」藍星一位內部人士對《環球企業家》說。因為全球的產業格局正在被顛覆,競爭熱點轉向亞太市場,羅地亞的有機硅業務已經被道康寧等對手拋在身後。「如果他們不願出售有機硅業務,兩家公司的合資在很大程度上難以邁出實際的步伐,依然是在兩條平行線上各走各的路線。」
藍星於是開始了一場與羅地亞漫長而艱苦的談判。在任建新、藍星集團總經理楊興強和副總經理陸曉寶等人的努力說服之下,羅地亞的管理層開始接受了藍星的觀點——如果能與藍星合作,羅地亞的難題能夠迎刃而解;而且兩者的強強聯合,羅地亞在下游產品的優勢和技術能力將彌補藍星的不足。
「這將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產業鏈。」傅積賚教授認為,藍星在上游已經有了相當的實力,與跨國公司的差距已經大大縮短,更重要的是,藍星具備來自中國的製造成本優勢,綜合競爭成本將在未來的合作中進一步攤薄。
談判過程中的兩件震動業界的大事件也加快了並購的進程:2006年3月,全球有機硅業務排名第一的美國道康寧公司和第三的德國瓦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在張家港聯合投資的40萬噸有機硅單體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放行;2006年9月14日,全球第二的美國通用電氣(GE)高新材料集團將有機硅業務整體出售給美國阿波羅公司。
而羅地亞在全球有機硅市場僅僅名列第五,2005年有機硅單體年生產能力22萬噸,擁有6%的全球有機硅產品市場份額。當時,羅地亞集團正在效仿GE剝離全球非排名前三甲的業務,其中有機硅和硫化物業務也在出售名單之列。
【樣板案例】
「真正促使羅地亞下定決心的是,並購安迪蘇談判和交割改變了他們的看法。」陸曉寶對《環球企業家》說,同時由於羅地亞的硫化物業務與安迪蘇的蛋氨酸業務同屬一個工業園區,解決了安迪蘇蛋氨酸生產的上下游配套。
藍星內部認為,安迪蘇並購的效應得以體現主要是兩點:第一,並購安迪蘇之後,藍星並不急於去調整管理層和經營策略,保證了安迪蘇的完整性和連貫性;第二,有機硅是藍星的主業之一,與羅地亞有機硅公司的發展一脈相承,使得羅地亞有機硅公司的管理層和員工有了認同感。
相比高調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公司而言,藍星一直以來都沉默寡言。然而,藍星的並購一直以來都遵守自己的法則:先合作,後合資,再並購。並購安迪蘇是藍星開始涉足蛋氨酸行業的起點。而之前,藍星在蛋氨酸領域沒有絲毫的生產能力,認識僅僅停留在一些書面的研究上。並購安迪蘇之前,中國每年對蛋氨酸的需求在10萬噸左右,而蛋氨酸生產一直以來都是國內的一項空白記錄,為此每年要花費至少30億人民幣來進口。
而1990年代初,當時的化工部引進了一條安迪蘇的生產裝置落址在天津,但是項目一直沒有正常運轉。蛋氨酸作為主要的動物營養飼料添加劑,在中國苦於沒有成熟的生產工藝和管理,但一直處於技術攻關過程中。
「技術雖然成熟,但是國內的研發能力、設計能力和管理水平跟不上,軟硬體配合上不成熟,使得這個項目陷入停頓之中。」據說原化工部的一位老領導對此耿耿於懷。有一次,他對任建新說,「藍星這些年的發展成績以及整合化工部項目的能力都是擺在面前,但是藍星唯一就是蛋氨酸項目沒有做。如果你能把蛋氨酸項目也做好,我就服了你了。」
於是,任建新立即讓公司著手研究蛋氨酸行業的相關資料。從2002年起,任建新就開始考慮引進生產技術或合資生產。藍星曾經向安迪蘇聯系引進其技術改造停產多年的天津蛋氨酸裝置,但遭到了安迪蘇拒絕。
2002年羅拉普朗克遭遇了一場反托拉斯訴訟,又准備與賽諾菲公司合並,將安迪蘇出售給英國CVC集團。對於藍星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藍星即刻找到安迪蘇,提出要與之合資天津項目。安迪蘇管理層深感英國CVC集團不會繼續投入做大安迪蘇——CVC整合完安迪蘇之後,肯定要出售安迪蘇以求套現。於是,安迪蘇的管理層乾脆提議,讓藍星並購。此時正是全球爆發禽流感、動物飼料前景不明的2005年。
藍星2005年7月啟動了並購項目洽談,並開展了項目盡職調查。最終,雙方於2005年9月16日草簽收購協議。2005年10月19日,任建新出訪歐洲,中國化工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藍星與英國CVC集團在安迪蘇的注冊地比利時布魯塞爾簽署了藍星全資4億歐元收購安迪蘇100%股權的正式協議。
「藍星之所以作出收購的決定,主要是看中了安迪蘇的技術和研發能力和市場體系。」陸曉寶說,「由此掌握了蛋氨酸的生產技術,節省了研發時間,而且還獲得了安迪蘇的全球市場網路、生產能力和研發能力。」
安迪蘇2005年的銷售收入達5.12億歐元,2006年可望超過5.6億歐元,在全球擁有5家主要生產工廠,擁有800項左右技術專利和世界上最先進的蛋氨酸生產技術,經銷網路遍及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中國基礎化工行業第一例海外並購,也是當時中國企業收購法國企業最大的交易。
【成功幾率】
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藍星就先後並購安迪蘇和羅地亞,使得藍星在蛋氨酸和有機硅兩個領域進入了全球排名前三甲,使得中國公司開始參與高技術化工原材料領域的定價權。
事實上最初藍星的國際化並不限於化工,蛋氨酸和有機硅等六項主業逐步清晰,藍星尋求一些在國際市場上尋找更好提升技術和實力的並購機會。2003年12月,藍星負責收購項目的中車汽修集團受挫於收購韓國雙龍汽車。
但2004年5月9日,隨著藍星、中國昊華化工(集團)公司等原化工部所屬企業合並重組為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後,藍星將國際化的重點轉向化工領域。
在TCL和明基相繼敗走歐洲市場之後,外界也對藍星在歐洲的整合擔心。但陸曉寶認為,整合安迪蘇所取得的經驗將有利於藍星更加熟練地去整合羅地亞。在並購完安迪蘇之後,任建新曾表示,「藍星搞國際化經營,需要培養國際化經營的人才,通過在國際資本市場引資融資,把整體或分項的業務單元推向國際市場,實施規范的公司治理,打造國際化的企業」。
全球有機硅市場增長日益迅猛,但是由於歐洲、美國、日本等其他主要消費市場均已飽和,難以尋覓新的市場空間。跨國巨頭們早已經在中國屯下重兵,而藍星並購羅地亞有機硅業務之後,一場日漸激烈的競爭將難以避免。
而藍星如何融合雙方的優勢,能否對羅地亞有機硅下游產品技術和市場力量有效吸收,將成為衡量此次收購行為成敗的關鍵。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藍星並購安迪蘇不同於中國企業以往對法國企業的收購,以前的收購往往出於擴展市場的目的,但藍星是為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藍星的技術實力在並購後得到進一步加強。
事實上藍星並購羅地亞的有機硅業務後,將在保持現有業務穩定高效運行的基礎上,實施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的年產40萬噸有機硅項目建設計劃等,進一步壯大藍星在國內的有機硅生產規模,完善產業布局。同時,羅地亞的有機硅深加工技術、全球營銷網路、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優秀的管理團隊將使藍星保持在全球范圍內的技術領先和競爭優勢。
目前,藍星也正在計劃在中國建立一套世界級別的液體蛋氨酸生產裝置。藍星兩年內將會使有機硅上下游總體生產規模由合並後的全球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我們希望在年底之前能夠實現羅地亞的交割成功。」陸曉寶信心十足地說。
『肆』 分析評價鄧寧(Dunning)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你認為該理論對我國現階段吸引外資戰略調整有何意義
英國經濟學家鄧寧提出的一種具有廣泛影響的關於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的理論。
按照鄧寧的解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具體形態和發展程度取決於三方面優勢的整合結果。第一,若外國企業想要在另一國家進行生產,與當地企業競爭,必須擁有所有權優勢(又稱企業優勢、壟斷優勢、競爭優勢等),而且這些優勢足以補償國外生產經營的附加成本;第二,企業對其優勢進行跨國轉移時,必須考慮到內部組織和外部市場兩種轉移途徑,只有當前者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較後者大時,對外直接投資才可能發生;第三,區位優勢,即企業把在母國生產的中間產品從空間上轉移到別國,並同該國的生產要素或其他中間產品結合以後,能夠獲得最佳利益時,才會在國外進行投資和生產。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跨國公司的運作有其指導作用,它促使企業領導層形成更全面的決策思想,用整體觀念去考察與所有權、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相聯系的各種因素,以及其他諸多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可以減少企業決策上的失誤。
目前 , 我國既不屬「資金飽和型」投資國 , 也不是技術創新國 ;對外直接投資尚處發展初期 , 企業對國外環境不很熟悉 , 缺乏必要的境外投資的經驗積累 , 因此 , 為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資源 , 幫助企業在境外投資中增強抗風險的能力 , 我國政府有必要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制定戰略規劃和提供必要的促進、支持和服務。具體建議如下 :
1、結合國內經濟發展情況和產業結構調整 , 制定對外投資戰略規劃 , 明確對外投資的重點區位和產業 , 對已確定的重點區位和產業 , 應進行深入研究 ,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戰略規劃 , 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 , 分階段實施 , 以求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穩定的拉動作用。在區位選擇上 , 應優先選擇有資源、有市場、有效益、有優惠政策和雙邊關系友好的重點國家和地區。在行業選擇上 , 應優先考慮資源導向性項目、 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家電和輕紡等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以及被歐美等國家徵收反傾銷稅而使我喪失市場的產品領域。
2、應當盡快完善相關法律體系。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法律體系尚不完善 , 僅有一些內部規定或實施辦法 , 沒有完備的法律體系。《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經營法》應盡早出台 , 明確投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
3、要大力培育核心技術 , 強化所有權優勢 , 提高對外投資的技術含量。企業應加大研發力度 , 國家應進一步推動實施高精尖技術產業化。
4、堅持「幫大扶小」的原則。 選擇有實力、管理好、擁有自主品牌的重點企業拓展境外投資業務 , 給予必要優惠政策 , 以充分體現國家的對外投資產業導向政策。同時也應鼓勵民營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 取消歧視 , 使其在優惠貸款、信息交流、境外投資保險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待遇。
5、建立並完善促進體系。
一是政府促進 : 重大項目要納入雙邊經貿合作框架 , 利用雙邊經貿混委會 , 及時予以推動和促進。若東道國政府對經濟干預較深 , 我國政府也應做好企業後盾 , 特別是對資源開發型項目更應如此。
二是制度促進 : 建立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制度促進體系。一方面在財稅和金融等方面對企業進行支持 , 逐步放寬境外投資外匯管制。另一方面對企業返回的資源產品應給予進口配額、稅收和外匯等方面的支持。 同時參照法國外貿保險公司的做法 , 設立境外投資保險機構 , 對境外投資進行政策性保險。
三是人力資源開發促進 : 進一步加大政府或中介機構對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力度。不僅要使企業了解國內外的相關信息 , 而且應大力推廣對外投資成功企業的經驗和模式。先有貿易或工程承包後開展投資是其中一種成功模式。
6、建立支持體系。
一是體制支持 : 要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 進行股份制改造 , 建立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制度 , 完善國有企業境外資產的內部治理機構。同時 , 結合《行政許可法》的實施 , 簡化審批手續 , 提高審批效率。審批要做到規范、透明 , 妥善解決目前在審批過程中國務院部門間的協調問題 , 建立良好的工作機制。應對審批制度進行改革 , 逐步將審批制改為審批和備案制相結合 , 對以自有資金或商業銀行貸款進行境外投資的企業 , 原則上實行備案制。
二是資金支持 : 一方面要建立金融服務體系 , 努力解決制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資金瓶頸 , 充分發揮各商業銀行融資主渠道的作用。 另一方面降低外貿發展基金和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的使用門檻。同時還應充分發揮援外資金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的作用 , 建立「雙邊 互利合作基金」, 即從我對外無償援款中拿出部分資金設立合作基金 , 供雙方的「合資合作項目」有償使用。當雙方的合作項目遇到資金困難時 , 經過辦理一定的批准手續後 , 可從基金帳戶中得到優惠貸款 ( 基金帳戶實行優惠利率 , 可以是低息甚至無息 ) 。
三是理論和人才支持 : 一要加強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研究 , 為對外投資實踐提供理論依據。二要加強人才培訓 ,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國內院校和企業聯合辦學、國內專業培訓以及出國培訓等方法 , 盡快培養建立一支穩定的對外投資人才隊伍。
7、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
一是信息服務 : 參照發達國家做法成立境外投資促進機構 , 如日本的貿易振興機構 , 進一步發揮信息網路的優勢 , 為企業提供國外政治、經濟、法律、社會風俗、市場、產品和行業等方面的信息 , 減少企業在海外投資和生產經營時所遭遇的風險。
二是完善社會中介服務 : 充分發揮法律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作用 , 加強與國外中介組織的合作 , 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法律、財務、認證等服務 , 積極穩妥地通過社會力量幫助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三是各地商務部門和國外的使領館應強化服務 , 為企業國際化經營創造條件。
8、完善監管體系。實踐證明 , 依靠審批制來實施監管是缺乏效率的。應針對不同的投資 主體 , 制定不同的監管辦法。控制境外投資風險應更多依賴投資主體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對國有境外企業 , 應通過監管國內投資主體來監管境外投資企業 ;對自籌資金的民營企業 , 應從宏觀角度進行監管 , 政府只應起到「守夜人」的作用。
『伍』 結合國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的原因,談談中國企業實行跨國經營走出國門的重要意義
轉一篇文章
《跨國經營-中國製造企業需要「比較優勢」嗎?》中國企業走出去,已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了。從內地企業在港澳建立窗口,到眾多的海外分公司和辦事處,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曾形成過一個小高潮。潮頭過後,似乎並沒有獲得多少實際收獲,走出去的企業的失利,很容易在理論上找到根據,沒有比較優勢,跨國經營似乎就是沒有成功希望的嘗試,或者乾脆淪落為做秀。
盡管如此,中國製造的產品已經塞滿世界各地的大小商場,已是不爭的事實。大部分中國企業沒能走出去,但中國的產品卻在國際市場上大顯身手了,不能說,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上是不成功的。我們需要轉換視角,用更廣闊更現實的眼光,考量企業的跨國經營問題。
跨國經營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常態
WTO和眾多的區域性自貿區使商品、資本的流動的門檻被取消,或者進一步降低。在信息時代,知識的流動早已沒有界限,生產要素中的勞動力和土地,似乎成為最後需要被解放的對象了。在這個地球村裡,國界依然清晰,企業的經營卻不再以此為限。市場的高度開放,成就了企業想在全球范圍內優化安排經營活動的願望。一國的企業有可能以最有利於自己的方式,選定不同的國家分別進行研發、采購、生產和銷售,用最優方式組合各種經營要素,達到自己的經營目標。因此,A企業可以在能提供滿足生產需要而且勞動力成本最低的B國進行生產,在技術創新最活躍的C國擁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在消費能力巨大的D、E、F等地建立自己的情報收集和市場前沿部門,通過全球信息流和物流系統,實現協同運作。
跨國經營實際上就是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和整合,以達到企業的經營目標的活動,如果我們忽略國家政治和國際政治經濟的約束條件,這是一種單純的企業經營決策和實現的過程。在企業家眼裡,只有不同稟賦的資源和不同特點的市場消費群體,並無必要給不同的地方插上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或者不發達國家的旗子。
中國閉關鎖國的歷史久遠,改革開發的步伐也是漸進的,物理的障礙依然存在,但在心理上,中國企業家應該對經濟全球化和開放市場有清醒和理性的認識。不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將喪失最佳的發展機會,甚至以求自保的願望也會被競爭對手擊得粉碎。不應該將企業的生存寄託在虛幻的藩籬之內,更不必奢談「御敵於國門之外」,因此,海爾提出「國門之內無名牌」,華為說「如果想與狼共舞,就要首先成為狼」,這些企業的危機感來自群狼環伺的全球市場競爭,生存規則已經改變,在地球村裡,不會有永遠的禁臠,不會有受保護的封地,誰有競爭力,誰就有話語權,贏者通吃,弱者淘汰的時代到來了。
跨國經營不以「比較優勢」為前提
有人認為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是個無解的難題,理由是,跨國經營需要具有比較優勢,而中國最大的優勢在於她的低成本勞動力,而勞動力目前還是難以流動的,因此,外企來投資中國就是合理的推斷,而既然沒有其他的優勢,那麼中國企業只好等著被人家來組合優化,而不能主動出擊。另一方面,不主動出擊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束手就擒或全軍覆沒。這是理論界的懸疑,中國企業的實踐並沒有被理論的缺失綁住行動的手腳,盡管成功的例子還不是很多,但仍有理由相信,比較優勢理論不是我們必須信奉的圭臬。
中國自古就不是一個海洋大國,但我們已擁有全球規模第三、各項綜合經營指標排名第五的中遠船隊,海外資產比例佔到一半;在重型工程機械領域,我們也有起重機連續五年國際市場銷量第一,和全球最大、品種最全的集裝箱製造商;作為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在傳統工業和現代高技術製造業,產銷量排名全球十甲的榜單上,中國企業華為、中興、海爾、TCL、珠江、格蘭仕、寶鋼、比亞迪、聯想、福耀、格力等赫然在目。
如果以比較優勢而言,這些行業與發達國家是無法相比的,跨國公司理論不能對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在發達國家投資行為做出合理解釋。這些企業從開始就不具備壟斷優勢,現在也仍然沒有。在宏觀理論與微觀實踐之間有個分野,某行業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多了,也就形成了國家的比較優勢,而某國傢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並不意味著該行業的某些企業具備跨國經營所需要的優勢,或者有優勢的企業就一定會在其他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理論的盲點在於將國家和行業層面的比較優勢直接套用在企業身上,而企業經營有其自己的邏輯。
企業跨國經營的條件集
跨國經營的發生必須具備一些必要條件。比較優勢並不是其中之一,當然也不是充分條件。企業經營活動在跨越國界之前,需要有多邊國家層面的支持,投資者所在的國家(母國)和被投資國(東道國)至少是不反對,這樣就打破了資源配置的物理界限。在這個條件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以後發生的事純屬企業層面的商業行為。
企業是否有意願從事跨國經營,企業家是否具備國際化視野,企業是否建立了國際化發展戰略,這是最基本層面的條件。這是來自企業自身的動力源。實例顯示,鮮有無清晰明確的跨國經營戰略的成功的跨國企業,跨國經營絕非撞大運的盲目行為。企業在國際化之路上能走多遠,雖然不完全由企業家站的高度來決定,但站得不高、看得不遠的企業,一定也走不遠。
對於不具備壟斷優勢的發展中國家企業,很難在「我贏你輸」的競爭中取勝。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邏輯應該是尋找發展的空隙或者尋求多方共贏的結果。在市場上並不是只有競爭沒有合作,市場也非鐵板一塊沒有縫隙。在多元的世界裡,重要地是在特定的時點能准確地定位自己,在競合的動態局面中發展壯大。無論是產品還是企業經營主體進入他國,不僅僅是對方市場需要和歡迎你,同時也是因為你在那裡找到了更好地發展的機會。在非完全壟斷的市場上,也並非只有「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了東風」的局面。比如海爾已經占據了美國180立升以下小冰箱市場的很大份額,這也部分因為更強的競爭對手如GE、惠爾浦不在意這個空隙市場,而消費者仍然有充足的消費需求,在這個市場上的主要游戲者是韓國企業,消費者需要質優價平的小冰箱,海爾恰恰在這個領域最有競爭力。格蘭仕能把元器件成本降低到國際同業水平的三分之一不到,而且有充足的勞動力和產能,合作夥伴才願意把設備無償地交出來,從而使格蘭仕得以獲得能夠快速成長的規模收益。
換個角度,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也並非一味的依賴其所謂的能「催枯拉朽」的壟斷優勢,它們的競爭力可能使其擁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和取勝的先機。盡管有「商場如戰場」的說法,但商場上的成功與戰場上的撕殺是決然不同的,在商場上,消費者決定企業的命運。勝者的基石在於市場的認同和喜愛,淘汰者是動態變化的市場的自然選擇結果。
還有很多的企業,在發達市場建立了研發部門,近距離了解、學習和掌握最新的技術,追蹤市場需求趨勢,通過對發達國家的學習型直接投資,來增加自身的競爭力。與巨頭同行結成聯盟的情況也不少見,即使在國際市場上狼性十足的華為,也並不是完全依靠自己在產品技術和成本上的優勢馳騁歐美市場,在商場上更多的是利益交錯的結盟和讓步,以換取進一步擴張的時空。
在跨國經營上取得滿意的成果的一個重要維度,是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說到底,企業的競爭力的大小決定了國際化經營的成敗和績效。我們可以認為海爾是中國跨國企業的翹楚,但與惠爾浦相比就顯得無足輕重了。其他名列前茅者如華為、中興也是如此。國際化了的聯想,與排名僅比其前一名的DELL也無法相提並論。在管理水平、人力資源、生產率、企業戰略和創新能力等重要競爭力指標上的差別,形成了國際競技場上的選手名次之分。
在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有幾層關坎。最外層是經營政策環境,由母國和東道國政府設定,也和國際政治經濟形式有關,這是外部因素,企業無法改變。再往裡,是由東道國的同行建立的市場環境,也屬於外部因素。但中國企業仍有機會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受到東道國市場的歡迎。最里邊是企業競爭力,是自身因素,在對方給予的空間里,能做多少,能做多好,全在於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的大小和發展的潛力。
企業家的遠見卓識和企業有無全球化發展戰略是將企業帶進這個競技場的前提,比賽開始之後,每一層次都可能發生變化,形成了多層次、多因素、多主體的動態博弈局面,每一層的形狀和面積會隨之變化,處在競技場核心位置的企業必須隨時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以避免被淘汰的命運,而且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空間(綠色部分的面積)。
圖1. 企業跨國經營的條件集與多層次動態博弈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路徑
實踐永遠超前於理論,理論是實踐的總結。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極大地挑戰了源自發達國家企業的跨國公司理論。從實用的角度上看,應該讓理論更加貼近實踐,跨國經營中,國家和政府不是主體,但根據上面的討論,國家的支持消滅了企業跨國經營的屏障;真正的主角是企業,走出去戰略是由企業制定和執行的。從中觀上看,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游戲環境和規則,但對於參與國際化經營的企業來講,案例研究的結果揭示了這樣的路徑:無論是來自外部環境的壓力還是企業家的遠見卓識,中國成功的跨國企業都具有跨國經營的戰略規劃,而且隨著對目標市場的了解、市場和政策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和更加明晰。由此,企業設定了戰略目標函數,包含一系列相關的指標,而不只是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規模最大化、增長速度最大化這類單一的目標。這樣就容許企業實行階段化的策略,針對目標市場和競爭對手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行動,同時,企業在跨國經營環境里不斷成長,和競爭對手的對比力量也在不斷調整,形成跨國經營活動過程與外部環境的動態博弈,並進一步調整企業的戰略目標函數,引導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布局和資源配置,以達到戰略規劃期內的整體最優的經營績效。
圖2.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模型
中國企業在跨國經營的過程中,是否能從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領域逐漸提升到產業鏈的的高附加值位置,也是頗受關注的問題。這實際是企業成長問題,與是否能夠走出去到發達國家市場,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每個企業都能在產業價值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至於企業所處的地理位置,取決於資源配置的需要,企業承擔特定的使命,在某一特定的時段應該出現在最適合的地點,企業沒必要為沒有在發達國家擁有自己的工廠而覺得丟面子。任何為了面子而採取的跨國經營行為不應存在於企業理性的經營決策中。企業終極的目標還是取得高附加值的利潤,跨國經營不僅要解決經濟全球化時代,企業的生存問題,更重要地是能藉此提高企業的獲利能力,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作者:鄭磊)
『陸』 在中國境內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進行境外投資的手續、核准條件、限制 謝!
商務部和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對企業境外投資實行核准。商務部建立"境外投資管理系統"(以下簡稱"系統")。
1、一般情況:只要簡單的申請表。
地方企業通過"系統"按要求填寫列印申請表,報省級商務主管部門核准。
商務部和省級商務主管部門收到申請表後,於3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申請表填寫完整且符合法定形式的即予頒發《證書》。
2、報商務部核準的特殊情況,材料要求多:
(一)在與我國未建交國家的境外投資;(二)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境外投資(具體名單由商務部會同外交部等有關部門確定);三)中方投資額1億美元及以上的境外投資; 四)涉及多國(地區)利益的境外投資; (五)設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
3、需准備較多材料報省商務部門核準的:
(一)中方投資額1000萬美元及以上、1億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資;
(二)能源、礦產類境外投資;三)需在國內招商的境外投資。
4、上述2和3所需材料:(一)申請書,主要內容包括境外企業的名稱、注冊資本、投資金額、經營范圍、經營期限、投資資金來源情況的說明、投資的具體內容、股權結構、投資環境分析評價以及對不涉及本辦法第九條所列情形的說明等;(二)企業營業執照復印件;(三)境外企業章程及相關協議或者合同;四)國家有關部門的核准或備案文件;(五)並購類境外投資須提交《境外並購事項前期報告表》(樣式見附件三);(六)主管部門要求的其他文件。
5.企業境外投資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商務部和省級商務主管部門不予核准:
(一)危害我國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或違反我國法律法規;
(二)損害我與有關國家(地區)關系;
(三)可能違反我國對外締結的國際條約;
(四)涉及我國禁止出口的技術和貨物。
在中國境內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國國內企業,申報和條件一樣。
『柒』 我們將不斷提高,為各國企業家在中國投資興業提供更好環境和條件
通過減稅,放寬投資限制,增加社會公共建設投入,減少審批環節等措施,不斷改善了我國的投資環境,降低了投資成本,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投入,也有利於各國積極參與投資我國熱情
『捌』 國外資金在中國投資,資金該通過什麼方式進入
境外資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入中國市場:
一、外商直接投資的合法途徑。
二、利用我國經常項目可兌換進入中國市場。常見的方式有進出口價格虛報、預收貨款、延遲付匯造假、平行貸款、提前錯後及借用外債等。
除了企業,個人也通過個人外匯匯款,將資本項下的資金混入經常項目而流入境內,這種情況一度相當普遍,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是境內居民將在外投資本金或收益以非貿易外匯形式匯入境內結匯;
(二)是境外投資者以本人或授權代理人的名義匯入款項,並以個人名義結匯;
(三)是外商投資企業境外投資總公司以個人捐贈款等名義將資金匯入境內外資企業的法人代表或董事會成員,並採取化整為零的方法結匯作為企業的流動資金。
三、以在華外資企業為通道。
(一)是通過在華建立投資性公司或生產型子公司及合資公司,或者以建設合資及獨資項目的名義,以企業注冊資本金或增資等形式,從境外收取外匯並辦理結匯。
(二)是通過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東貸款,即外商投資企業以股東貸款方式進行對外短期借款並結匯。
(三)是境內外資企業與境外關聯企業相互配合,以暫收應付款、預收貨款、延遲出口等方式,為境外資金入境提供便利。四、通過境內企業進行外匯貸款並結匯。
五、境內中外資銀行的自主資金調配。
六、資本市場渠道。
境內資本進行境外投資和境外融資有以下途徑:目前國內企業主要通過直接投資、境外借款及貿易信貸等手段,進行境外投資。
企業境外投資除採用貿易信貸預收貨款、延期付款方式外,還經常會選擇境外股權融資、境外債務融資和境外上市等形式進行外匯融資。
(8)為中國企業法國投資創造一切條件經濟觀察擴展閱讀:
常用融資方式
(1)融資租賃
中小企業融資租賃是指出租方根據承租方對供貨商、租賃物的選擇,向供貨商購買租賃物,提供給承租方使用,承租方在契約或者合同規定的期限內分期支付租金的融資方式。
想要獲得中小企業融資租賃,企業本身的項目條件非常重要,因為融資租賃側重於考察項目未來的現金流量,因此,中小企業融資租賃的成功,主要關心租賃項目自身的效益,而不是企業的綜合效益。除此之外,企業的信用也很重要,和銀行放貸一樣,良好的信用是下一次借貸的基礎。
(2)銀行承兌匯票
中小企業融資雙方為了達成交易,可向銀行申請簽發銀行承兌匯票,銀行經審核同意後,正式受理銀行承兌契約,承兌銀行要在承兌匯票上簽上表明承兌字樣或簽章。這樣,經銀行承兌的匯票就稱為銀行承兌匯票,銀行承兌匯票具體說是銀行替買方擔保,賣方不必擔心收不到貨款,因為到期買方的擔保銀行一定會支付貨款。
銀行承兌匯票中小企業融資的好處在於企業可以實現短、頻、快中小企業融資,可以降低企業財務費用。
(3)不動產抵押
不動產抵押中小企業融資是目前市場上運用最多的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在進行不動產抵押中小企業融資上,企業一定要關注中國關於不動產抵押的法律規定,如《擔保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避免上當受騙。
(4)股權轉讓
股權轉讓中小企業融資是指中小企業通過轉讓公司部分股權而獲得資金,從而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中小企業進行股權出讓中小企業融資,實際是想引入新的合作者。吸引直接投資的過程。因此,股權出讓對對象的選擇必須十分慎重而周密,否則搞不好,企業會失去控制權而處於被動局面,建議企業家在進行股權轉讓之前,先咨詢公司法專業人士,並謹慎行事。
(5)提貨擔保
提貨擔保中小企業融資的優勢主要在於可以把握市場先機,減少企業資金占壓,改善現金流量。這種貿易中小企業融資適用於已在銀行開立信用證,進口貨物已到港口,但單據未到,急於辦理提貨的中小企業。進行提貨擔保中小企業融資企業一定要注意,一旦辦理了擔保提貨手續,無論收到的單據有無不符點,企業均不能提出拒付和拒絕承兌。
(6)國際市場開拓資金
這部分資金主要來源於中央外貿發展基金。中小企業如果想通過這個渠道來融資,要注意,市場開拓資金主要支持的內容是:境外展覽會、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軟體出口企業和各類產品認證、國際市場宣傳推介、開拓新興市場、培訓與研討會、境外投標等,對面向拉美、非洲、中東、東歐和東南亞等新興國際市場的拓展活動,優先支持。
(7)互聯網金融平台
相比其他的投資方式,互聯網金融平台對申請融資的企業進行資質審核、實地考察,篩選出具有投資價值的優質項目在投融界等投融資信息對接平台網站上向投資者公開;並提供在線投資的交易平台,實時為投資者生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借貸合同;監督企業的項目經營,管理風險保障金,確保投資者資金安全。愛投資創造的融資方式是讓專業的機構做專業的事。
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公開的優勢、開放性的優勢,同時結合傳統的金融機構在風險控制、信貸審核等等方面的專業度。作為一個投融資的平台,處在中間的結合的地位,兩邊是投資者和有融資需求的需求方,但是又和第三方的擔保機構進行密切合作。對用戶的投資進行專業性的擔保。同時還和像信用評級機構、資產管理機構合作,為用戶的投資信息提供全方面的解讀,以及對資產處置後續提供保障。
『玖』 國家怎樣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一、放寬市場准入和企業登記限制,促進平等有序發展
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國家允許外資進入的所有行業和領域;
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對自然壟斷業務,積極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民營資本可以參股等方式進入;對其他業務,民營資本可以獨資、合資、合作、項目融資等方式進入;
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服務業。在加強立法、規范准入、嚴格監管、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區域性股份制銀行和合作性金融機構
二、充分運用財稅支持政策,提高全民創業和結構優化能力
建立民營企業創業發展基金,用於支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化結合的民營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公共技術服務和產品公用檢測以及開拓國際市場;鼓勵專業化發展及為沿海經濟帶和大項目建設配套服務;
支持民營企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對獲得省以上著名商標或省以上名牌產品的企業,優先列入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計劃,享受現有的各項優惠政策;
鼓勵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積極組織民營企業到境外開展各類展銷洽談活動,企業參加由市統一組織的境外展洽會,鼓勵民營企業境外資源類投資,彌補國內資源和市場不足,帶動機電產品、消費品、技術及勞務出口;
三、建立金融服務機制,拓展企業融資渠道
加快融資擔保體系建設。鼓勵銀行與政府或社會貸款擔保機構合作,建立融資和擔保平台,支持各類擔保機構為民營企業提供信用擔保。
積極吸納社會法人、民間資本興辦和參股組建公司化的擔保機構,不斷擴大擔保體系規模,提高融資擔保支持能力。
實行民營企業擔保機構風險補償和稅收優惠措施。
拓寬民營制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鼓勵企業通過股權融資、項目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積極幫助符合條件的民營制企業在境內外實現上市
四、完善政府與社會化結合的服務體系,創造寬松和諧的企業生態環境
構建綜合配套的民營企業服務機構。建立健全以融資擔保、投訴維權、信息網路、政策咨詢、創業輔導和法律援助等六項服務平台為主要內容的民營企業服務體系。
加快民營企業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擴大「中國民營企業營口信息網站」的覆蓋面和應用范圍,健全市(縣)、區網路體系,為企業信息化、網路化提供運營指導服務。
五、加強領導和監管,保證民營企業經濟健康發展
加強對民營經濟的領導。要把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切實加強領導,進一步完善民營經濟管理體制。
規范政府對民營企業的監督管理。
補充:
民營企業是民間私人投資、民間私人經營、民間私人享受投資收益、民間私人承擔經營風險的法人經濟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