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成語最多的人

發明成語最多的人

發布時間:2021-12-07 01:40:20

A. 與成語相關最多的人

1、項背相望:原指前後相顧,後多用來形容行人擁擠,接連不斷。
2、接踵而來:指人們前腳跟著後腳,接連不斷地來。形容來者很多,絡繹不絕。
3、高朋滿座:高:高貴。高貴的朋友坐滿了席位。形容賓客很多。
4、結駟連騎:駟:古時一乘車所套的四匹馬;騎:騎馬的人。隨從、車馬眾多。形容排場闊綽。
5、人來人往:人來來往往連續不斷。也形容忙於應酬。
6、趨之若鶩:趨:快走;鶩:野鴨。像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7、沸沸揚揚:沸沸:水翻滾的樣子;揚:上升,升騰。像沸騰的水一樣喧鬧。形容人聲喧擾,議論紛紛。
8、絡繹不絕:絕,斷。絡繹,前後相接,連續不斷。形容車船人馬等前後相接,往來不斷。
9、冠蓋如雲:冠蓋:指仁宦的冠服和車蓋,用作官員代稱。形容官吏到的很多。
10、前呼後擁:前面有人吆喝開路,後面有人簇擁護衛。多形容舊時官吏出巡時的聲勢。

B. 那個自薦的毛遂,是史上創造成語最多的人嗎

毛遂自薦,是他創造的第一個成語。
其實,還有三個成語,也很有名,只不過很多人不知道和毛遂有關。
毛遂,戰國時期人,在趙國平原君手下當門客。
這一當,就是三年,白吃白喝不幹活。

秦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四處派人搬救兵,讓平原君去楚國求救。
平原君決定帶20個人去,湊了19個,還差一個。
毛遂主動說:差一個,那就我去吧。
於是,第一個成語出來了:毛遂自薦。

平原君說:別的門客來我這里,就跟在布囊中的錐子一樣,總能露出尖兒來,你來了三年,啥東西也沒露出來啊!
毛遂說:那就讓我到囊中試試唄!別人只露個尖兒,我這把錐子,是會「穎脫而出」的。
穎,就是錐子把上的鐵環兒,我能讓錐子連把上的鐵環一塊露出來!
於是第二個成語誕生了:脫穎而出。

平原君讓毛遂跟著去了。
到了楚國,一開始,平原君自己談,苦口婆心、口乾舌燥,就是沒談妥。
後來毛遂出馬,妥了!
果然是個人才。
毛遂
在楚國、魏國的幫助下,秦國退兵,趙國安全了。
平原君大為感慨:一直以為自己眼光很厲害,沒想到還是不行啊,這么厲害的毛遂,差點被埋沒了!
然後,他放滿了語速——嗯,因為他要說成語了:
「毛遂的三寸不爛之舌,比百萬大軍還強啊!」
第三個成語出現了:三寸不爛之舌。

這還沒完呢!平原君又說道:
「毛遂對楚王的一席話,大大提高了趙國的威望,使趙國重過九鼎大呂。」
——這又出來一個成語:一言九鼎。
平原君
怎麼樣?毛遂一個人,創造了4個成語(雖然有兩個是平原君說出來的,但事跡都和毛遂有關),夠多吧?
還有比他更多的嗎?

C. 成語之最的發明人是誰

老百曉

D. 歷史創造成語最多的人是誰

歷史創造成語最多的人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統計,但是就小編自己而言,覺得是開創東漢王朝的劉秀。劉秀是一個很有能力的皇帝,光武中興就是對劉秀的最好評價。雖然說劉秀的名聲沒有其他的一些帝王更響亮一點,但是從今天這個話題角度來講,劉秀還是能佔有一定的地位的,可以說劉秀創造的成語還是不少的,比如說:置之度外,披荊斬棘,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等等,都是從劉秀這邊的典故出來的。

三、披荊斬棘是對將領的稱贊。

馮異是東漢的名將,給劉秀立下了很多的功勞,回到京城洛陽朝拜劉秀的時候,劉秀對著大臣是這么誇獎馮異的:

“他是我當年起兵時的主將,為我在建立基業的道路上劈開叢生的荊棘掃出重重障礙,平定關中,馮異將軍是首功啊……”

披荊斬棘就成了劉秀對馮異的誇獎。

E. 我們中國的5萬個成語大都是古人發明的,為何現代沒有了

因為沒有必要了。古人發明成語,是因為那個時候寫字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古時候的文字都是能省則省,能用一個字表達清楚就絕對不用兩個字,因為那個時候資源有限,寫字這種東西只有整個社會的上層人員才有資格,哪怕是他們也需要付出不小的資源。例如最初時期的“刻字”,刻一個字都很麻煩,更不要說刻上幾萬十幾萬個字了。現代的書,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字,甚至上千萬字,放到那個時期,一個人大概一輩子都無法寫出這么多字。

綜合而言,無論是現代的物質環境,還是文化環境都已經不適合也不需要新成語的誕生了。

F. 他是中國古代創造成語最多的文人,一生都在高調的活

他是中國古代創造成語最多的文人,甚至超過了《詩經》;把傳播儒家思想作為己任,卻一輩子沒有學會儒家的「中庸」,偏偏要高調地活著。同是大文豪的蘇軾,為他題字「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猜不猜得出他是誰,都來看看文章吧!
作者:大老振讀經典

來源:大老振工作室(ID:dalaozhen18)
先來玩幾個成語小游戲哈!
1、一錘定音來填空。(答案不唯一)
A.弱()強() B. 十()九()
C.口()食() D.()昏()暗
E.()孔()瘡 F.()居()出
G.虛()()勢 H.落()下()
I.駕()就() J.含()咀()
K.()膏()晷 L.()禿()豁
M.()世()俗 N.()單()只
2、火眼金睛找錯別字。
再接再勵 舉手頭足
動輒得就 營營狗苟
雜亂無張 地大物搏
搖尾起憐 無理去鬧
佶屈熬牙 力挽狂嵐
3、根據意思猜成語。
A.擔任職務的時候,把手洗干凈。比喻廉潔奉公。()
B.螞蟻想要搖動大樹。比喻自不量力。()
C.蓋上棺材蓋,才能對這個人的一生做出評價。形容最後下結論。()
D.精神振奮,言論縱橫,像刮風一樣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氣風發。()
5、用最快的時間填把「一」和「不」分別填入下面的括弧里。
A.罰()勸百 B.()可收拾
C.()發千鈞 D.()塞下流,()止()行
E. 反眼()識 F.()舉成名
G.()視同仁 H.成()家言
I.()文()武 J.混為()談
K.掛()漏萬 L.()龍()豬
M.刺刺()休 N.牢()可破
O.細大()捐 P.食()下咽
Q.語焉()詳 R.遲疑()斷
戰績如何?答案在文末,在你翻到答案之前先透露一點:這些成語均出自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對,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
有學者考證他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成語最多的文人,他所創造的成語甚至超過了《詩經》,堪稱「語言大師」。
在這么多的成語里,韓愈自己最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個是:不平則鳴。
1
從小就生活在中原(今河南孟州)的韓愈,他的方言里經常會提到一個字:中。他們問「行不行」、「好不好」會問:「中不中?」一般回答也很乾脆:「中」!

這個「中」,是河南人地處中原的自信和豪爽——得中原者得天下,天圓地方,河南人在正中央!更包含了中國人的一種處世哲學:中則正,滿則覆。
然而把傳播儒家思想作為己任的韓愈,一輩子也沒有學會儒家的中庸之道,他偏偏要「不平則鳴」,偏偏要高調地活著,因為對於韓愈而言,低調的含義就是:
憋屈。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而已,生命如白駒過隙,何必要活得那麼憋屈呢?
韓愈的高調,首先表現在他為自己起的名字上。
這個童年極其不幸的孩子出生在唐代宗大歷三年(公元768年),三歲就沒有了父母,跟隨大哥大嫂生活,沒多久大哥也去世了。為避戰亂,韓愈隨嫂子逃難宣州(今安徽宣城),「就食江南,伶仃孤苦」是韓愈對整個童年的回憶。
當七歲的韓愈看著嫂子為他取名拿不定主意時,張口在旁邊說道:「嫂子不必翻書了,大哥叫『會』,二哥叫『介』,都是人字頭。我就叫『愈』吧!『愈』乃超越之意,我要超越一切,做人中龍鳳!」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韓愈的高調在他童年時期便露端倪,不過要想「超越」,那可是要付出代價的,君不見「超」字有多麼驚險嗎?「走刀口」合成一個「超」字,韓愈的一生從此就走在刀口上,可謂是險象環生、步步驚心。
他「走刀口」過的第一關就是科舉考試。
考試要求用駢文寫作,「駢」,兩馬並駕的意思,用在文章中其實就是一種修辭手法:對偶。
從來沒有哪個民族像漢族這樣,孜孜不倦地把一種修辭用到極致。不僅對聯,文章里也是四個字六個字的句式兩兩出現,讀起來合轍押韻,美麗極了,所以他們也把這種文體叫做「四六文」或者「儷文」。
西晉陸機開創駢文先河留下著名的《文賦》、南朝梁吳均寫下「史上最美駢文」《與朱元思書》、初唐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也是駢文典範。但是發展到後來,連皇帝的奏摺都要絞盡腦汁用四個字六個字一句的形式,無文不駢、無語不偶,不分內容、不看場合,反正就是要對偶、對偶、對偶!
韓愈對此反感之至,他打心眼裡喜歡孟子的文章——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什麼叫「浩然之氣」?它充斥在天地之間,浩大而剛強,它是從內心裡爆發出來的正義和力量!
這才是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活在這人世間應該具有的氣勢!豈能把自己局限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無病呻吟?看吧,一旦有機會,他非要把這種扭曲的文風給擼直了!
可是韓愈,從東漢形成這種文體開始,歷經魏、晉、宋、齊、梁、陳、隋這八個朝代,到唐朝中期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時間了,你想憑借你一個人的力量來扭轉乾坤,可能嗎?
管他可能不可能,韓愈只要能想到就一定會去做!他還要擼直現代道教、佛教盛行的世風,去推行孔孟之道、儒家學說,去改變整個社會的風氣!
十九歲的韓愈徘徊在陌生而熱鬧的長安街頭,異鄉的風吹動著他火熱的心,他心潮澎湃地在心裡上百次地吶喊:「我一定要考上!我一定要改變這一切!我一定要讓這座城市的所有人都知道,這世上還有一個叫做韓愈的河南人!」
然而這個過分自信的河南人落榜了。從十九歲到二十六歲,他考了四次科舉考試才考了個第十三名,中進士後還需要再通過博學宏詞科的考試才有做官的資格,信心滿滿的韓愈又是三試不中,敗下陣來。
他不滿意有人明目張膽地宣揚自己走了後門,一氣之下給宰相寫了三封信,結果如石沉大海,音信全無。
韓愈在一封信里說自己是「龍」,「非常鱗凡介」,能「變化風雨」,既然韓同學這么牛,還寫這封信幹嘛?
韓愈接下來筆鋒一轉:再牛的龍,也需要水呀,沒有了水,那就是小泥鰍一條,所以希望宰相大人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給俺灑灑水吧。如果你不給我灑水,我也不求你!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非吾志也!
嘿!到底是你求人家還是人家求你呀,不回你的信,已經算是「宰相肚裡能撐船」了。
年輕人,你這么高調,先去感受感受生活給你的磨難吧!
你最崇拜的孟子不是說過這樣一句話嗎?上天要降大任給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是要先受盡磨難的。
要想有高調生活的權利,必先有憋屈生活的經歷。
2
韓愈憋屈的生活開始了,從在節度使那裡做幕僚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生活,到費盡周折回到京城做四門學博士(相當於大學講師),他憋屈了六年。

這六年裡,他經歷了嫂子去世、孩子出生、親友來投、困頓潦倒、理想黯淡、報國無門的磨難,卻依然沒有在生活面前低頭,堅持他的原則:不平則鳴。
韓愈生活在中唐時期,安史之亂後,國家一下子由盛世轉入衰敗。大唐盛世的繁華宛如還在昨天,怎麼說不行就不行了呢?
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之中,他們把對現實的失望轉入對來世的期待,此時佛老之學對人的精神麻痹起到了作用。
並不是說道教不好,道教講究「道法自然」,要和大自然和諧相處,作為中國本土宗教綿延發展幾千年自然有它的魅力所在。可是當皇帝都在煉仙丹追求長生不老、甚至把道家創始人老子(即李耳)說成是自己的祖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名山大川建道觀,這樣真的很好嗎?
也並不是說佛教就不好,但是當佛教像是瘋長的藤蔓纏繞在中國這棵大樹上,廟宇寺院遍布全國各地、走到哪裡都是拜佛念經的聲音,上至達官下至百姓,拿著佛教的「四大皆空」當做自己逃避的理由,「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不打仗、不種地、不結婚、不納稅,這樣真的很好嗎?
現在是必須把儒家的正統地位提到日程上的時候了!韓愈提出要學習先秦散文,發展「古文運動」,他要用他的筆為刀槍、為劍戟,去打出一片新天地!
他提出了「文以載道」的主張,孔子不是說「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嗎?文章首先要做到有內容,這樣你所提倡的「道」別人才會去看。
韓愈首先提出,要想寫好文章必須要多讀書: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足己患不學,既學患不行。(《勸學詩》)也就是說要做到「多讀、深思、虛心、躬行」。
人生處萬類,知識為最賢。儒家一直是把「學習」放在第一位,《論語》的第一篇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韓愈作為一代巨儒,自然把「學習」放在第一位。
接下來他就提出了「辭不足,不可以成文」(《答尉yù遲生書》)的說法,如果寫文章的人沒有積累足夠的詞彙量,就好比一個人身體各部分不齊備一樣,所以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做摘抄。
但是做摘抄不是為了讓你引用,你寫文章的時候「必出於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南陽樊紹述墓誌銘》),要做到「師其意,不失其辭」(《答劉正夫書》),否則就是「剽piāo賊」了。
怪不得韓愈為我們留下來那麼多成語,他提倡「陳言務去」,他說「因循二字,從來誤盡英雄」,所以在語言上,一定要創新創新再創新!
然而過分追求創新,也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呀!韓愈及其追隨者們後來文風過於奇崛,也是「古文運動」在唐代並沒有完全發展起來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他還告訴我們文體不同、寫作方法也不盡相同的道理。比如對待記敘文,就一定要提綱挈領、抓住要點;對待議論文,一定要找到論點、探索內涵。所謂「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進學解》)是也!
等到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又掌握了一些寫作手法,那麼寫作是「當其取於心而窪於手也,汩汩然來矣!(《答李翊書》)」文思泉湧、得心應手,這是多麼行雲流水、讓人羨慕!
文從改中出,韓愈對文章的要求是「豐而不餘一言,約而不失一辭」 (《進學解》),詞句要豐富然而沒有一個累贅的字存在,語言要精練但是不能缺少一個該有的詞。
但是!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是——文以載道!文章寫得再好,沒有中心是不行的,中心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決定中心的是寫文章的人的道德,文如其人,道德高尚才是根本!
對一篇文章而言,語言形成氣勢,人品決定高度!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答李翊書》)。這就好比文章是果實、那麼道德就是根;文章是燈光,而道德就是燈油。
一時之間,眾人雲集,要拜韓愈為師,卻遭來眾多非議。
在那個門第第一、恥學於師的時代,韓愈要以他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抨擊時弊、弘揚世道、抗顏為師,不顧不解的眼神、不聽刺耳的諷刺、不管善意或惡意的勸誡,高調行走在這人世之間!
3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而現在,韓愈高舉「古文運動」的大旗已頗見成效,越來越多的人圍在他的身邊,和他探討文章的寫法,拜他為師。韓愈樂意指點他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何樂而不為呢?
個性耿直、無所避忌的李翱(áo)一生追隨韓愈、學習先秦散文,韓愈還為他做媒,把侄女嫁給了他;
和韓愈亦師亦友的皇甫湜(shí)更是忠心實踐他所提出的每一種文學主張;
韓愈曾幫助在驢背上苦苦思索是「推」好還是「敲」好的賈島,才有了後人所津津樂道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故事;
比韓愈大十七歲的孟郊風格內斂,他寫下的《遊子吟》家喻戶曉,然而他非常欣賞韓愈奔放的文風,常常稱呼韓愈為老師;
而比韓愈小二十二歲的李賀更是對韓愈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個被稱之為「詩鬼」的青年,應試不第,而當時已是「文章巨公」的韓愈親自前來安慰;
我們所熟知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可謂家喻戶曉: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標題中的「水部張十八員外」,就是韓愈的弟子張籍。他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時任水部員郎,他還有一句很有名的詩: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我們往往稱贊韓愈對早春時節小草的觀察細致入微,卻往往忽略了韓愈為什麼那麼喜歡帶著料峭春風的早春,說它「最」是一年春好處,甚至超過了「煙柳滿皇都」的盛春時節。
如果一個人像經歷寒冬的小草一樣破土而出,看著希望的綠色一點點在心中蔓延,那麼什麼樣的繁花似錦能替代「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美麗呢?
韓愈還曾經為張籍寫過一首《調張籍》,「調」原本是調侃,韓愈用開玩笑的口吻寫這首詩給他,裡面卻出現了具有非凡意義的句子: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李杜」並稱,在中國詩歌史上比肩而立、恍若兩座無人可以超越的大山,這種地位的確立,原來竟是來源於韓愈和他的弟子開玩笑的一句詩!
……
向他學習的那些人自稱「韓門弟子」,韓愈大方接受。而和他同時代的白居易,和他一起發動「古文運動」的柳宗元,也提攜了不少人,他們怎麼沒有「白門弟子」、「柳門弟子」呢?
因為以前從來沒有過這事呀,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形成門第觀念之後,那些士族子弟不需要學習就可以做官,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唐代之後,制度廢除了,可是影響仍在。比如韋家和杜家,勢通天子:長安韋杜,離天尺五,不需要讀書也可以做高官的呀!
再說「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年齡差不了多少,官位比你低吧好像是在巴結你,官位比你高吧稱你為老師?那多不好意思!
韓愈,你這么高調,不怕人家說你想拉幫結派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嗎?你這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呀!
韓愈才不管,人要是做什麼事都前怕狼後怕虎,畏首畏尾,還能成什麼氣候!再說孔子不是說了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他提筆刷刷刷寫下了一篇文章,這篇文不加點、一氣呵成的文章就是在散文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句句如黃山大呂,震耳欲聾,它們從唐代夾帶著韓愈如潮的文風呼嘯而來,直到現在,這些思想都在啟發著我們、引領著我們。
韓愈,一篇《師說》萬古揚,百代之師放光芒!
4
就在韓愈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他聽從妻子盧氏的建議,給自己取了個字:退之。

若是他真能做到不那麼高調,也不至於後來栽那麼大跟頭。看看那篇咄咄逼人的《雜說四》吧,發的牢騷就如排山倒海一般: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真是笑話!明明是先有的千里馬才有的伯樂,怎麼可能先有的伯樂然後再有千里馬呢?
可是韓愈偏偏要這么說,就是先有的伯樂才有的千里馬!
要是沒有伯樂,千里馬在那些喂馬的人手裡早已經被虐待死了,還能等到被發現的那一天?
你們說那些喂馬的人蠢不蠢哪,啊?手裡拿著鞭子,斜著眼睛看著千里馬,說:「這天底下就沒個千里馬,千里馬那都是傳說!」(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我說哥們兒,咱能不能別執策而「臨」之?這個「臨」字讓人感覺忒不舒服。你瞅瞅,這個字右邊就是一個人,左上角像是人的眼睛,左下角是器物,整個字就像是一個人在俯視下方。
你還以為你君臨天下呢吧!咱把這個字換成「看」中不中?
韓愈在氣勢上的一瀉千里使得後人稱之為「韓文氣盛」,而他直接去戳封建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性又使得他站的立足點很高,這就叫做「氣盛言宜」。
二十多年以後,韓愈已經從四門學博士到監察御史又做到中書舍人,終於有了給皇帝草擬詔書的權利,這一年,他49歲,伯樂出現了。
誰?唐憲宗。他派韓愈做軍隊參謀長,協助宰相裴度去討伐淮西的叛軍!
你寫的《論淮西事宜狀》不是把節度使的叛亂分析的頭頭是道嗎?好吧,這次就看看你這匹千里馬到底是不是紙上談兵!
然而韓愈還真是不辱使命,成功地協助裴度平定了叛亂,晉受刑部侍郎,著名的《平淮西碑》就寫於這個時候。
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原毀》)。
當一個人的事業走向巔峰,就會有人來誹謗你,就算是德行高尚又能怎樣?自有蠅營狗苟之人來毀壞你的聲譽。
就在韓愈因為他的碑文被抹去又讓別人重寫而煩心的時候,朝廷上發生了一件事。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憲宗在京城裡掀起了一陣信佛狂潮,他迎奉法門寺佛骨舍利,結果韓愈半路殺來,高調出手。
我們都知道,韓愈發展「古文運動」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反駢文寫散文,二是排佛老興儒道。
韓愈不僅使這次規模宏大的迎佛骨盛會草草結束,而且還在他的《諫迎佛骨表》里說「迎佛骨」會折壽,把憲宗氣得一下子把他貶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今廣東潮州)。你到那裡「不平則鳴」去吧!
俗話說:「福不雙至,禍不單行」,當韓愈走到陝西藍田時,寒風呼嘯、大雪紛飛,他得知他的家人因受株連被趕出京城,而他視若掌上明珠的女兒因病得不到醫治病死在路上。
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飛了,就這樣寵著長到十二歲的女兒因為自己的一封奏摺說沒就沒了,韓愈人生中唯一的一次流淚,就是對著綿延的秦嶺嚎啕大哭。
蒼天啊,茫茫無際的蒼天!為什麼要讓我經受這樣的打擊!彼蒼天者,曷(hé)其有極!
他已經年過五十了呀,和他從小一起長大的侄子也在十年前去世,「兩世一身,形單影只」(《祭十二郎文》),怕是怕自己也要死在那遙遠的潮州了。
他對前來為他送行的侄孫韓湘(傳說中八仙過海中的韓湘子)寫下了一首七律: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沒有死在潮州,他在那裡僅僅待了八個月,可是潮州人卻說:「韓愈走後,潮州山水皆姓韓。」
在這里,他驅鱷除害,寫下令後人津津樂道的《祭鱷魚文》;他自出俸祿,重建州學,在當地推廣普通話;他關心農桑,贖放奴婢,把中原文明帶到潮州這南蠻之地……韓愈治潮,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韓愈走時,潮州百姓傾城出動送刺史。從此後,潮州城外鱷溪改名韓江,筆架山改名韓山,他植下的橡樹被叫做韓樹。甚至一千多年以後,還在用他的號「昌黎」來命名街道、學校。
一生推行儒家學說的韓愈,他的高調是「事業無窮年」的孜孜不倦;他的高調是「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嚴謹;他的高調就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一生信念!
5
公元825年12月25日,五十七歲的韓愈去世。

在他的詩集里有一首很美很美的詩,叫《幽蘭操》,旁邊有一行小字:孔子傷不逢時作。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
不採而佩,於蘭何傷。
今天之旋,其曷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貿貿,薺麥之茂。
子如不傷,我不爾覯。
薺麥之茂,薺麥有之。
君子之傷,君子之守。

我們彷彿看到,白茫茫一片的大地上,漫天雪花飄飄灑灑,一個踉蹌的身影在踽(jǔ)踽獨行。有王者之香的蘭花默默綻放,沒有人聞到它的香氣,它該是怎樣的寂寞呢?
抬頭,看到一片青綠,繁茂不輸天空大雪。他笑了,薺麥可以迎貿貿雪霜而萌發,我為什麼不可以!

他光腳披發奔跑在一片潔白的世界,身後的腳印慢慢連在一起,組成了一串模糊的名字:孔子、孟子、董仲舒……最後終於重疊在一起,漸漸清晰成兩個大字:韓愈。
……
就在韓愈去世之後整整第二十個年頭,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毀寺院、推倒佛像、強迫僧侶還俗,這件事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還有後周世宗柴榮的滅佛事件合起來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時間又過去了二百年,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振臂高呼,麾下立刻聚集了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一批優秀的文學家,他們一定要把韓愈和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進行到底!
「唐宋八大家」至此聚首,他們的文章大放光芒、凌朔千古。
宋哲宗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蘇軾仰望著潮州人世代瞻仰的韓愈雕像,提筆寫下了一行令所有人都心潮澎湃的大字: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沒錯,這,就是一生高調的——韓!愈!
附答案:
1、
A.弱(肉)強(食) B. 十(生)九(死)
C.口(多)食(寡) D.(天)昏(地)暗
E.(百)孔(千)瘡 F.(深)居(簡)出
G.虛(張)(聲)勢 H. 落(阱)下(石)
I. 駕(輕)就(熟) J.含(英)咀(華)
K.(焚)膏(繼)晷 L.(發)禿(齒)豁
M.(憤)世(嫉)俗 N.(形)單(影)只
2、
再接再(厲) 舉手(投)足
動輒得(咎) (蠅)營狗苟
雜亂無(章) 地大物(博)
搖尾(乞)憐 無理(取)鬧
佶屈(聱)牙 力挽狂(瀾)
3、
A.洗手奉職 B. 蚍蜉撼樹
C.蓋棺論定 D.踔(chuō)厲風發
4、
A.罰(一)勸百 B.(不)可收拾
C.(一)發千鈞 D. (不)塞下流 ,(不)止(不)行
E. 反眼(不)識 F.( 一)舉成名
G. (一)視同仁 H. 成(一)家言
I. (不)文(不)武 J. 混為(一)談
K.掛(一)漏萬 L. (一)龍(一)豬
M.刺刺(不)休 N. 牢(不)可破
O. 細大(不)捐 P.食(不)下咽
Q.語焉(不)詳 R. 遲疑(不)斷
韓愈部分成語含義及出處:
日上三竿:太陽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樣高。形容太陽升得很高,時間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出自韓愈《歲華紀麗》卷一:「日上三竿。古詩雲:日上三竿風露消。」
飛黃騰達:飛黃:傳說中神馬名;騰達:上升,引伸為發跡,宦途得意。形容駿馬奔騰飛馳。比喻驟然得志,官職升得很快。出自韓愈《符讀書城南》詩:「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
坐井觀天:坐在井裡看天。用來比喻和諷刺眼界狹窄或學識膚淺之人。出自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俯首帖耳:狗見了主人那樣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卑屈馴服的樣子。出自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也寫作「俯首貼耳」。
弱肉強食:原指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強的吞並。出自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弱之肉,強之食」。
十生九死:形容經歷極大危險而倖存。出自韓愈《八月十五贈張功曹》詩:「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葯,海氣濕蟄熏腥臊。」
口多食寡:吃飯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出自韓愈《答胡生書》「愈不善自謀,口多而食寡。」
動輒得咎:動不動就受到指摘或責難。輒:就;總是;咎:責備。典故:韓愈學識淵博,被任命監察御史,因反對宦官利用「宮室」敲詐百姓,觸怒了唐德宗被貶,後在唐憲宗時調回京城任吏部員外郎,他又因華州刺史之事被貶為國子監博士,他作《進學解》感慨自己:「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虛張聲勢:假裝出強大的氣勢。虛:虛假;張:張揚。出自韓愈《論淮西事宜狀》:「淄青、恆冀兩道;與蔡州氣類略同;今聞討伐無濟;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
落阱下石: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同「落井下石」。出自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駕輕就熟:意思是做事從輕松的著手,由熟悉的開始。比喻技藝嫻熟,毫不費力。其出自韓愈《送石處士序》:「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
含英咀華:咀,細嚼,引申為體味。英、華:這里指精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又指嘴裡含的花朵,品味花的芬芳,後比喻品味,體會詩文中所包含的精華。出自韓愈《進學解》:「沉浸濃郁,含英咀華」。
不塞下流 ,不止不行:形容凡事要遵照辨證發展規律,不可急於求成。比喻只有破除舊的、錯誤的東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確的東西。出自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反眼不識:翻臉不認人。出自《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
一龍一豬:一是龍,一是豬。比喻相似的兩個人,高下判別極大。出自《符讀書城南》。韓愈給兒子韓符寫了一首詩勉勵他用功讀書,詩中寫道:有兩戶人家各生了一個兒子,長相十分相似,經常在一塊兒玩耍,到了12歲左右,漸漸發現他們有了差異,30歲時一個有了成就像呼風喚雨的龍,一個卻像蠢笨無能的豬,簡直是天壤之別。後來韓愈問韓符:「你到底是想成為呼風喚雨的龍還是蠢笨無能的豬?」韓符聽後用功讀書,成了有用之人。
細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拋棄,形容所有東西兼收並蓄。常指收羅的東西多,毫無遺漏。也形容包羅一切,沒有選擇。出自《進學解》:「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蚍蜉撼樹:比喻其力量很小,而妄想動搖強大的事物,不自量力。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踔chuō厲風發:踔厲:精神振奮,言論縱橫;風發:象刮風一樣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氣奮發。出自《柳子厚墓誌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中踔厲風發,常率屈其座人。」

G. 中國發明成語最多的地區是哪裡

中原~~~~

H. 韓信是不是中國古代製造成語最多的人

在武將中,他是最多的一位吧。
戰無不勝,。
國士無雙
一飯千金,
多多益善,
十面埋伏,
背水一戰,
拔旗易幟,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兵仙神帥,
胯下之辱,
解衣推食
居常鞅鞅
功高震主
金石之交
獨當一面
略不世出
不賞之功
匹夫之勇
婦人之仁
推陳出新
勛冠三傑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人心難測
鍾室之禍,楚漢相爭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問路斬樵,

I. 有關於歷史人物的成語,哪個人最多

韓信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背水一戰
十面埋伏
忍辱負重
兔死狗烹
鳥盡弓藏
蕭何月下追韓信
【戰無不勝】 【國士無雙】 【一飯千金】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沈沙決水,半渡而擊】 【背水一戰】 【拔旗易幟】 【置之死地而後生】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兵仙神帥】 【胯下之辱】 【解衣推食】 【居常鞅鞅】 【功高震主】 【蕭何月下追韓信】 【漢中高對】 【獨當一面】 【略不世出】 【不賞之功】 【匹夫之勇】 【婦人之仁】 【推陳出新】 【百戰百勝】 【勛冠三傑】 【伐功矜能】 【鳥盡弓藏】 【偽游雲夢】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人心難測】 【鍾室之禍】

純手打,希望能幫助到你

J. 誰發明的成語

成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闢的固定片語或短語。成語多由四版個字組成,但也有三個字或權四個字以上的。成語的來源有以下幾種:神話寓言,歷史故事,詩文語句,口頭俗語。
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在這里約定俗成很重要,指被社會大多數人接受或運用,也許明天「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也會是成語!
因此是社會發明了成語!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出。譬如專名和科學術語都是固定片語;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是固定片語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與成語相似;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比較簡練,形式跟絕大多數的成語一樣,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類,但是這些都不是成語。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等的區別搞清楚,這就有助於斷定什麼是成語,什麼不是成語。現在簡單地就這方面作些說明。

閱讀全文

與發明成語最多的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