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2013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3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發布時間:2021-12-07 01:31:27

⑴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是誰

2000年
吳文俊(1919.5.12—),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1930.9.1—),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1年
王選(1937.2.5—2006.2.13),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昆(1919.9.2—2005.7.6),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1929.9—) ,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劉東生(1917.11.24—2008.3.6),地球環境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永志(1932.11.17—),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4年 空缺

2005年
葉篤正(1916.2.21—2013.10.16),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孟超(1922.8.31—),肝臟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
李振聲(1931.2.25—),遺傳學家,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
閔恩澤(1924.2.8—),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征鎰(1916.6.13—2013.6.20),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
王忠誠(1925.12.20—2012.09.30),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光憲(1920.11.7—),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9年

谷超豪(1926.5.15—2012.6.24),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孫家棟(1929.4.8—),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0年
師昌緒(1920.11.15—2014.11.10),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振義(1924.11.30—),內科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1年
吳良鏞(1922.5.7—),建築與城市規劃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家麟(1920.8.8—),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2年
鄭哲敏(1924.10.2—),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小謨(1938.11.11—),雷達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年 張存浩(1928.2—),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程開甲 (1918.8.3—),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

2014年 於敏(1926.6.16—),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⑵ 新華聯科技獎

2013年,評選出第二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獲得者,其中丁悌平、裴榮富、張榮華、廖椿庭、盧耀如等5人獲得傑出成就獎,每人獎金10萬元;吳珍漢、金小赤、劉成林、聶鳳軍、張岳橋、王貴玲、王學求、雷明堂、王曉紅等9人獲得突出貢獻獎,每人獎金5萬元。

國土資源部姜大明部長和汪民副部長為第二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獲獎者頒獎並合影

1.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

丁悌平研究員在同位素測試實驗工作

丁悌平: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曾任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同位素豐度與原子量委員會主席。長期從事同位素地球化學理論與應用研究,在改進硫、硅同位素測試技術,創建硅同位素地球化學體系,修訂硫原子量等方面取得國際公認的突出成果。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4項。1996年被授予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200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裴榮富院士在辦公室

裴榮富: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固體礦產勘查和成礦學研究,在國內外主持五項重大礦產勘查工作,首次在國內開展30餘個礦床地質勘探與礦山開采工程驗證對比研究,為指導地質勘查和礦業可持續發展做出科學論證。近20年專攻超大型礦床成礦學研究,首次完成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及其全球成礦體系。曾多次獲有關部門表彰和獎勵,獲多項國家和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終身榮譽會員。

張榮華研究員在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室用自主研製的獲獎設備進行高溫高壓實驗

張榮華: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和實驗地球化學研究。開創地球化學動力學新領域,自主發明儀器,創建我國第一個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室和高溫高壓流體實驗室。在高溫高壓流體和流動反應原位探測裝置、方法和整合技術,臨界區水性質影響礦物與水反應速率,高壓高溫原位觀測和實驗模擬金屬分帶、來源遷移堆積等方面,取得重要創新性成果。以排名第一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

汶川地震後廖椿庭研究員在映秀災區工作

廖椿庭: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地質力學研究工作,是我國地應力測量與應用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為地質力學在工程中的創新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1985年獲地質礦產部勞動模範和全國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1992年獲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盧耀如院士在雲南石林進行地質考察

盧耀如: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岩溶及有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被譽為「喀斯特盧」。參加並指導一系列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研究,為岩溶地區的開發作出突出貢獻。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二等獎、河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福建省「6·18」突出貢獻獎。

2.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突出貢獻獎

吳珍漢研究員考察夏威夷現代活火山

吳珍漢: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區域地質、構造地質、大陸動力學及應用研究,在西藏當雄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層勘測與工程穩定性評價、羌塘盆地油氣地質構造保存條件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構造演化與隆升過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和創新成果,產生了較大學術影響和顯著社會效益。

金小赤研究員在野外工作

金小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生物地層學、沉積和古地理學研究。對岡瓦納相沉積和生物在中國的分布、岡瓦納裂解地塊在中國西南部的分布和拼貼過程以及特提斯的發展和演化有較深入的研究。對青藏高原以及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和環境變化以及相應的地層學和沉積學記錄也有一定的研究。

劉成林研究員考察勐野井鉀鹽礦

劉成林: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鉀鹽成礦規律、第四紀鹽湖演化及大陸表生成礦等科研與調查。合作發現我國第二個超大型鉀鹽礦床-羅北凹地鉀礦,揭示了江陵凹陷深層高產富鉀鹵水礦;合作提出「深盆遷移成鉀」和「裂谷小盆地成鉀」等理論認識,建立盆地找鉀模型等。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等。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第四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

聶鳳軍研究員(右一)在內蒙古畢力赫礦區對學生進行野外指導

聶鳳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床地質和地球化學研究工作。在中蒙邊境及鄰區銅、金和銀成礦理論研究和找礦評價預測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地殼再造與成礦作用模型,並且將其成功引入找礦勘查評價;主持境外巨型成礦帶礦產資源潛力調查工作,為國家有關部門實施礦產資源「走出去」計劃提供支撐,為制定全球發展戰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張岳橋研究員在浙江野外開展前寒武紀基底構造研究工作

張岳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新構造與活動構造、盆地構造和區域大地構造等方面的研究,在青藏高原東緣地貌邊界帶新構造演化、華北地區新生代構造、鄂爾多斯盆地周緣中生代構造、郯廬斷裂和膠萊盆地白堊紀構造、華南地區中生代大地構造、中國東部侏羅紀陸內變形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進展。

王貴玲研究員(中)野外工作

王貴玲: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積極組織科研地調工作,不斷探索地下水研究新技術新方法,主持各項科研地調項目20餘項,發表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4部。首次編制地下水系統劃分技術導則,對我國北方地下水系統進行整體劃分和特徵詳細論述,首次系統地開展了我國北方地下水系統對比研究。

王學求研究員室內工作

王學求: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研究員。一直從事勘查地球化學研究,在金礦勘查地球化學、深穿透地球化學、納米地球化學、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領先性成果,為國家緊缺礦產資源發現提供了重要找礦靶區。擔任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委員會主席,領導了地球化學界最大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為建立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網作出了奠基性貢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等。

雷明堂研究員野外工作

雷明堂: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發育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在岩溶塌陷形成演化機理與發育判據實驗測試技術、基於岩溶管道裂隙系統水(氣)壓力實時監測的岩溶塌陷監測預警方法、以及不同類型岩溶塌陷綜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和突破。

王曉紅研究員展示3D列印的硅蛋白模型

王曉紅: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洋地球化學探測與分析新技術研究及其標准物質研製。近幾年,與德國美茵茨大學Mueller教授合作,啟動了我國硅質海綿骨針礦化機制和在生物醫學領域仿生應用研究新領域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建立了德中「生物—礦化—材料」實驗室,以多學科交叉實現了地球科學的延伸,為地球科學造福於人類開辟了新途徑。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40多篇,其中國際SCI論文60多篇;主譯出版專著1部。

⑶ 彭孝軍的科研成果及所受獎勵(第一獲獎人)

熒光染料功能強化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3年)
大幅面數碼噴墨染料及其應用,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6年)
計算機彩色噴繪墨水的研製,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
大幅面數碼噴墨染料及其應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技術發明一等獎(2005年)

⑷ 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為何授予袁隆平

不需要為什麼,就憑他養活了中國14億人!或許那些偉大的發明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但袁老養活了承載那些文明的人類,可以說袁老不僅養活了中國人還養活了全人類,人類文明失去了人的依託還有什麼用?當今人類人口激增有三分之一人處於吃不飽的窘境,而袁老改善了這種局面,可以說他最少養活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不加援助非洲等國家),雖說一些其他的科學家解決了人類文明進步的問題,或是解決了我國的國家安全問題民族獨立問題,但袁老解決的是人類存在與否的問題,這個貢獻不光只是對於中國而言,而是受益全人類全世界的,給袁老什麼貢獻都不為過!(這些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具體為什麼或評獎准則我就不清楚了,不好意思)

⑸ 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高校獲獎

2014年高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獲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通用項目)統計表序號獲獎單位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合計一等二等二等一等二等一等二等合計1清華大學12121561華中科技大學123663東南大學11121453浙江大學122555哈爾濱工業大學211446北京大學12336吉林大學12336上海交通大學12336武漢理工大學123310武漢大學11112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2210復旦大學22210湖南大學112210華東理工大學112210江南大學22210南京大學112210山東大學112210太原理工大學112210中國石油大學(北京)112210中南大學22210中山大學112222成都理工大學11122天津中醫葯大學11122北京建築大學11122北京協和醫學院11122北京交通大學11122北京科技大學11122北京理工大學11122北京體育大學11122北京郵電大學11122大連理工大學11122第二軍醫大學11122第三軍醫大學11122電子科技大學11122東北大學11122東北師范大學11122東華大學11122福建農林大學11122廣東工業大學11122廣東葯學院11122貴州大學11122哈爾濱醫科大學11122河海大學11122河南農業大學11122黑龍江中醫葯大學11122華北電力大學11122華南理工大學11122華南農業大學11122江蘇大學11122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11122昆明理工大學11122南京工業大學11122南京林業大學11122南京農業大學11122南京師范大學11122南京醫科大學11122南開大學11122寧波大學11122山東建築大學11122上海應用技術學院11122深圳大學11122首都師范大學11122首都醫科大學11122蘇州大學11122天津工業大學11122同濟大學11122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1122西安建築科技大學11122西安交通大學11122西安理工大學11122香港大學11122香港科技大學11122新疆大學11122長安大學11122浙江工業大學11122浙江海洋學院11122鄭州大學1112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1122中國礦業大學11122中國農業大學11122重慶大學111合計126384535117122注:1、此表中數據僅統計通用項目,按獲獎項目總數排序,僅供參考;2、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僅統計了第一完成人所在單位,科技進步獎僅統計了第一完成單位。 (附件2)推薦事項
為深化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做好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工作,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以及《關於受理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推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規定》要求,推薦工作相關事項通知如下: 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工作採取推薦單位或專家推薦兩種方式。各推薦單位於2012年12月20日起可以憑用戶名和密碼,登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綜合業務管理平台,按要求組織推薦。如專家推薦,請推薦專家與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直接聯系獲取推薦號和密碼。
(一)單位推薦
1.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推薦指標不限,原則上每個推薦單位限推薦1人,請注重推薦一線工作的傑出科學家。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推薦指標不限,請注重推薦學術水平高、國際影響大並對我國長期友好的候選人或外國組織。
3. 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學技術進步獎
各推薦單位應當建立科學合理的遴選機制,推薦本地區、本部門優秀項目和人選。推薦的項目應在本地區、本部門范圍內進行公示,並責成項目主要完成人所在單位進行相應公示。公示無異議或雖有異議但經核實處理後再次公示無異議的項目方可推薦。各推薦單位請嚴格按照下達指標數(附件1)進行推薦,各獎種指標不得挪用,超指標推薦的,一律不予受理。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和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類項目的推薦指標另行下達。
(二)專家推薦
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每人每年可推薦1項(名)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人選)。
2.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含)以上可共同推薦1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候選人(外國組織),或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僅限1人獨立完成的項目)。
3.1973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中青年人員牽頭完成的基礎研究項目,可由3名以上國內知名同行專家(至少有1名院士)共同推薦國家自然科學獎。
專家應推薦本人所從事的學科或專業領域的項目(人選),且每年只能推薦1次。當推薦項目(人選)出現異議時,有責任協助處理。項目公示時將公布推薦專家姓名。
(三)推薦項目和人選的基本條件
推薦項目(人選)必須符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中規定的推薦要求,還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推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提供的主要論文論著公開發表時間應當於2010年1月31日前;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項目的整體技術應用時間應當於2010年1月31日前,並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
2.推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項目,如曾列入國家級計劃,應當在項目整體驗收後推薦。
3.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在一個推薦項目中作為前三完成人參加國家科技獎的評選。 (一)推薦材料截止時間
2013年1月31日前報送推薦材料,逾期不予受理。
(二)網路推薦截止時間
為了保障網路推薦工作的順利進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分類確定各推薦單位網路推薦截止時間,請積極配合。具體要求如下: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特別行政區、計劃單列市的科學技術主管部門,網路推薦截止時間為2013年1月29日上午八時。
2.國務院組成部門、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的科學技術主管部門和專家推薦,網路推薦截止時間為2013年1月30日上午八時。
3.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大型行業協會、學會,大型企業及其他推薦單位的科學技術主管部門,網路推薦截止時間為2013年1月31日上午八時。

⑹ 交通部2o1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五項大獎。在這五項獎勵中,級別最高、也最引人注目的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獲獎者不超過2名,獎金金額每人500萬元人民幣,由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頒獎。它主要是獎勵在當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的傑出科學家。
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
2000年度

吳文俊,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2001年度
王選,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

黃昆,中國固體物理學、半導體技術奠基人之一。
2002年度
金怡濂,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2003年度
劉東生,中國環境學專家、地質學家、「黃土之父」;

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2004年度
最高獎得主空缺。
2005年度
葉篤正,著名氣象學家;

吳孟超,「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2006年度
李振聲,著名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學家。
2007年度
閔恩澤,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吳征鎰,著名植物學家,植物區系研究的權威學者。
2008年度
王忠誠,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

徐光憲,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2009年度
谷超豪,享有國際盛譽的數學家;

孫家棟,「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
2010年度
師昌緒,被譽為「高溫合金之父」;

王振義,內科血液專家、血液研究的領軍人物。
2011年度
謝家麟,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吳良鏞,被譽為「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
2012年度
鄭哲敏,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

王小謨,「中國預警機之父」。
2013年度
張存浩,我國高能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開拓者和奠基人;

程開甲,我國核武器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2014年度
於敏,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
2015年度
最高獎得主空缺。

望採納~

⑺ 煤制烯烴為什麼能摘下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煤制烯烴為什麼能摘下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5-01-12 09:08:43 科技日報



甲醇制烯烴技術在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甲醇、烯烴等名詞真是陌生,但如果說甲醇製成的是烯烴是塑料等生活用品的原料,則大多數人會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用長鏡頭聚焦今年的技術發明一等獎,我們會看到這樣一些畫面。

人物:走上主席台領獎的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中民,他代表研究團隊和已經退休的老前輩受此殊榮。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這些科研人員終於將一項實驗室技術變成了工業生產流程;工廠:從甲醇制烯烴技術在內蒙古包頭成功投產以來,已先後在國內建成或開工建設了十幾套大型工業裝置,總共能解決17000人的就業問題;效益:預計將為國家新增產值1200億元,可拉動上下游投資約2500億元;戰略布局:以前我們的烯烴主要從石油中提煉製取,隨著我國石油進口量的劇增,國際形勢的變化都會直接或潛在地對我國石化工業產生影響。而依靠我國相對富有的煤炭資源製取烯烴,將使我國在石化工業發展和能源安全戰略上有一定的保障。

可以說,甲醇制烯烴技術獲取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是實至名歸。

技術路線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烴是重要的基本有機化工原料,也是現代化學工業的基石,其傳統生產技術嚴重地依賴石油資源,而我國石油資源不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石油及石化產品的需求迅速增長。

大連化物所所長張濤院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3年,我國原油產量2.08億噸,消費量則達到近5億噸,供求矛盾日漸突出,嚴重製約著我國經濟和相關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我國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發展以煤為原料製取石油類產品的煤化工技術,實施石油替代戰略,是關繫到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和能源安全的重大課題。而煤制烯烴技術就成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技術途徑和戰略發展方向。

在煤制烯烴的技術鏈條中,只有甲醇→乙烯丙烯在國際上沒有實現工業生產。

今天,我們能夠明顯地看出煤制烯烴是我國的戰略發展方向,但是在30多年前,在國際石油價格每桶不足10美元時,並非所有人都能看清這一方向。大連化物所的甲醇制烯烴研究就是在那種大背景下起步的。

經濟效益

甲醇制烯烴是實現煤制烯烴的核心技術,屬於世界性難題,必須解決與反應原理、催化劑、反應工藝相關的一系列科學和技術難題。

本次技術發明獎的第一獲獎人劉中民回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連化物所就圍繞甲醇制烯烴催化劑和工藝技術開展創新研發工作。

在走通實驗室技術的基礎上,2004年,大連化物所、XXNY公司和ZSHLYYX公司合作,進行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成套工業技術開發(工藝名稱:DMTO),建成了世界第一套萬噸級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裝置,於2006年完成了試驗,裝置規模和技術指標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4年後,DMTO技術又完成了從工業性試驗到工業化的跨越。2010年8月8日,在內蒙古包頭,利用DMTO技術,我國建成了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化裝置。

DMTO技術為企業帶來的利潤是豐厚的。神華包頭煤制烯烴裝置運行到2014年底,新增利潤43.4億元;NBHY裝置在運行了不到十個月時,全廠凈利潤就達到4.3億元。

2014年,DMTO工業裝置進入開工的高潮期,全年有5套工業裝相繼投產運行,新增烯烴產能280萬噸/年,新增經濟效益超過60億元。已投產的7套DMTO裝置的烯烴總產能已經達到400萬噸烯烴/年,帶動了我國甲醇制烯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形成。

30年堅守

在煤制烯烴技術30多年的研發過程中,石油價格一直牽動著大連化物所研究人員的神經。當油價較低時,煤制烯烴技術研究是否必要的質疑就會產生。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連化物所在完成「合成氣經由二甲醚製取烯烴工藝」技術年產60噸烯烴的中試試驗後,國際油價出現大幅下跌,每桶最低時不到10美元。劉中民說,那時,我們的技術發展進入了困難期。但是團隊始終抱有堅定的信念,克服困難,最終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4年,國際油價開始回升。陝西省計劃建設煤制烯烴項目,並為此成立了XXNY公司。大連化物所結合甲醇制烯烴的技術特點,聯合該公司以及ZSHLYGCYX公司,成立了優勢互補的創新團隊,為最終取得DMTO技術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技術超前的部署,堅持不懈的追求,優勢互補的合作,這是DMTO技術走向成功的緣由。

⑻ 國家科技進步獎是怎麼回事,我知道水稻之父袁隆平獲得了類似獎項,樂器界不知道是否有人獲得這個獎項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是國務院設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5大獎項之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等過程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 。2013年,和聲R版創新技術系列鋼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是有史以來,榮獲該殊榮並將獲獎技術應用於產品的鋼琴企業。

⑼ 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們是誰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正式設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學家獲獎。每位獲獎者獎金萬元人民幣
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王澤山,侯雲德
王澤山曾於1993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又於1996年和2017年兩次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侯雲德是中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葯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屠呦呦
趙忠賢,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國際上最早認識到柏諾茲和繆勒關於「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達35K 超導性」(後獲諾貝爾獎)的重要意義的少數幾位學者之一,此外,他還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並創造55K紀錄。
屠呦呦的科學貢獻是發現青蒿素,她從中醫古籍中得到啟迪,改變青蒿傳統提取工藝,創建的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成為青蒿素發現的關鍵性突破。
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空缺
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於敏
於敏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在倡導、推動國防高科技項目尤其是我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激光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程開甲 張存浩
程開甲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是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和國防高新技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張存浩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鄭哲敏 王小謨
王小謨院士是我國著名雷達專家,現代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開展低空雷達技術攻關,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部中低空兼顧雷達,並在國際雷達裝備同台競技中為國產雷達贏得了世界聲譽。
鄭哲敏院士是國際著名力學家,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是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他闡明了爆炸成形的機理和模型律,解決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難題,發展了一門新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
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良鏞 謝家麟
吳良鏞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同時也是新中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謝家麟院士是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就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重要建議和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加速器領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王振義 師昌緒

王振義院士,血液學專家,在60餘年的從醫生涯中,為醫學實踐和理論創新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確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闡明了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樹立了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成功典範;建立了我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

師昌緒院士一直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工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高溫合金及新型合金鋼等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他的成果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台階,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自主開發該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迄今為止已大量應用於我國戰機發動機。
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孫家棟 谷超豪

孫家棟院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創建和發展我國人造衛星總體技術、衛星航天工程管理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

谷超豪,著名數學家,在當今核心數學前沿最活躍的三個分支: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及其交匯點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徐光憲 王忠誠

徐光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他基於對稀土化學鍵、配位化學和物質結構等基本規律的深刻認識,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恆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該理論已廣泛應用於我國稀土分離工業。

王忠誠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也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在半個世紀的醫學生涯中,他為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壯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創新性貢獻。
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征鎰 閔恩澤

吳征鎰院士是著名植物學家,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

閔恩澤院士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製造技術領域研究,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李振聲

李振聲院士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學成就,同時開展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
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孟超 葉篤正

吳孟超,肝臟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⑽ 天河一號會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嗎

2013年1月,「天河一號」設計團隊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天河一號」是中國首台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曾計劃從2010年9月開始進行系統調試與測試,並分步提交用戶使用。2010年11月14日,國際TOP500組織在網站上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級計算機前500強排行榜,中國首台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排名全球第一。其後2011年才被日本超級計算機「京」超越。2012年6月18日,國際超級電腦組織公布的全球超級電腦500強名單中,「天河一號」排名全球第五。
天河一號於2010年投入使用後,在航天、天氣預報、氣候預報和海洋環境模仿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中國將採用超級計算機技術監控霧霾天氣。
2015年8月13日,受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影響,天河一號所在的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樓房受損,正常運行的天河一號為保證安全人工關機。2015年8月17日,經4天多的人工斷電後,於17日下午,位於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通電測試後正式恢復運行。

閱讀全文

與2013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