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十大發明
1、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
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2、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3、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4、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5、張衡天文學 東漢時期 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
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統計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約有2500顆。國際天文學會為了紀念張衡對天文學的突出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❷ 中國古代在天文學方面的取了那些突出成就
一天文學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名著簡介
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
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
渾儀和簡儀——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
中國古代的歷法成就
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❸ 各個朝代的天文發明
英國公元前3100年,英國遠古人建造的巨石陣可以精確了解太陽和月亮的12個方位,並觀測和推算日月星辰在不同季節的起落。
古埃及人4700年前建造了金字塔,部分用於觀測太陽和其它天體。
公元前350年左右,戰國時代,編制了第一個星表,後稱「甘石星表」(中國 甘德、石申)。
公元前二世紀,編制了第一個太陽與月亮的運行表和西方第一個星表。
十世紀,編制哈卡米特天文表(阿拉伯 伊本·尤尼斯)。
1088年,宋朝製造水運儀象台,是現代鍾表的先驅(中國 蘇頌)。
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圖(現仍在蘇州)是中國現存最古的星圖(中國 黃裳)。
十三世紀,編制伊兒汗星表(伊朗納西萊汀·圖西)。
1252年,編制阿耳方梭星行表(西班牙阿耳方梭十世)。
1385年,中國明朝在南京建立觀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設備完善的天文台。
1420年,根據實測編制了恆星表和行星運行表(蒙古兀魯·伯)。
1627年,編制了盧多耳夫星行表(德國 刻卜勒)。
1667年,法國建立巴黎天文台。
1675年,英國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8年,編成第一個南天星表(英國 哈雷)。
1712年,編制了一個大型星表(英國 弗蘭斯提德)。
1815年,創用直光管、三棱鏡、望遠鏡組成的分光鏡,從此產生「天文分光學」,並發現太陽光譜中的黑吸收線(德國 夫琅和費)。
1852年,編制波恩星表(德國 阿格蘭德爾)。
1859年,發明光度計,經改進使用至今(德國 澤爾納)。
1863年,編制第一個基本星表AGK(德國 奧魏爾斯主持,國際合作)。
1891年,發明太陽分光照相儀,並獲得太陽光譜圖(美國 赫耳,法國 德朗達爾)。
1922年發明溫差電偶法測定行星的溫度(美國 科布倫茲)。
1923年編成精確的新月球運動表,為天文年歷上所採用(英國厄·布朗)
1927年發明石英鍾(美國 馬里遜)。
1930年發明「日冕儀」和折反射望遠鏡(德國 玻·施密特)。
1934年中國建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938年編製成包括33,342個基本恆星的位置和自行的總星表(美國 鮑斯)。
1937—1940年,建立第一台九米直徑的拋物面天線射電望遠鏡,研究宇宙射電的強度分布,證實銀河系中心方向來的射電強度最大(美國 雷勃)。建立黃道光理論(荷蘭 維伯爾)。
1948年發明望遠鏡觀測的自動導星裝置(美國 霍·巴布科克)
1949年發明射電分頻儀(澳大利亞 威耳德、馬克累迪)。 製成第一台「原子鍾」,現稱「氨分子鍾」(吸收型),對建立頻率和時間的基準和校對天文有重要價值(美國 李榮)。
1951年發明電子望遠鏡和光電成象技術(法國 拉爾芒)。 發明大視場的超施密特望遠鏡,用於觀察流星彗星及後來的人造衛星(美國 貝克爾)。
發明射電干涉儀(澳大利亞 沃·克里斯琴森)。
1952年發明月球照相儀,精確測定月球的位置(美國 馬科維茨)。
1953年
發現本超星系,這是銀河系所在的龐大的星系團(法國 伏古勒)。
1954年發明超人差棱鏡等高儀,提高測時精度(法國 丹戎)。
1955年製成第一台銫原子鍾,穩定性達百億分之一秒,作時間標准(英國 埃遜)。
1957年中國建立北京天文台。
1960年發明射電望遠鏡的綜合孔徑法(英國 李爾、休伊什)。
1960年,美國基特峰建成太陽塔。
1964年,美國建成天線口徑27m的射電干涉儀。
1985年,拉帕瑪天文台落成。
❹ 在天文學上,中國古代有什麼成就一一舉例說明額!!!!
來源網路 http://ke..com/view/403249.htm 這些是比較詳細的介紹。 公元16世紀前,天文學在歐洲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在從2世紀到16世紀的1000多年中,更是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此期間,我國天文學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天象觀察、儀器製作和編訂歷法。 天象觀察 我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記載,觀察仔細、記錄精確、描述詳盡、其水平之高,達到使今人驚訝的程度,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公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舉世公認,我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我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 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在創制天文儀器方面,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創造性地設計和製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我國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它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已無從考證。 此外,西漢的落下閎改制了渾儀,這種我國古代測量天體位置的主要儀器,幾乎歷代都有改進。東漢的張衡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為動力的渾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後創制和改進了10多種天文儀器,如簡儀、高表、仰儀等。 成就 世界天文史學界公認,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我國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記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我國都有記錄。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座漢朝古墓內發現了一幅精緻的彗星圖,圖上除彗星之外,還繪有雲、氣、月掩星和恆星。天文史學家對這幅古圖做了考釋研究後,稱之為《天文氣象雜占》,認為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圖。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各種形態的彗星進行了認真的觀測,不僅畫出了三尾彗、四尾彗,還似乎窺視到今天用大望遠鏡也很難見到的彗核,這足以說明中國古代的天象觀測是何等的精細入微。 太陽黑子記錄 流星雨
❺ 中國有哪些古代的創造發明
1.建築
建築是建築物與構築物的總稱,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手段,並運用一定的科學規律、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創造的人工環境。
2. 數學
數學(mathematics或maths,來自希臘語,「máthēma」;經常被縮寫為「math」),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從某種角度看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家和哲學家對數學的確切范圍和定義有一系列的看法。
而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3. 天文學
天文學(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律等。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天文學就有重要的地位。
4. 機械
機械(英文名稱:machinery)是指機器與機構的總稱。機械就是能幫人們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的工具裝置,像筷子、掃帚以及鑷子一類的物品都可以被稱為機械,他們是簡單機械。
5. 地質學
地質學(geology)的研究對象為地球的固體硬殼---地殼或岩石圈,她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6. 物理學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
7. 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❻ 17-18世紀天文學有哪些代表人物 有哪些重大發明。 國外國內都要寫哈。!
古代中國的星象觀念約形成於7000年前
中國古人很早就把星空分為若干個區域。在中國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史記》里的「天官書」中,就把星空分為中宮,東宮,西宮,南宮和北宮五個天區。隋代以後,星空的區域劃分基本固定,這就是在中國人們常說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就是天上的3座城堡,是把北極周圍的星象分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個區域。太微垣在紫微垣西南方。太微是政府的意思,太微垣中的星星多以朝中官員和場所來命名。
天市垣在紫微垣的東南部。太微垣的東邊,天市垣是天上的都市,天市垣中的星名均以與皇帝有關的人員,名諸侯國的地名以及某些貨市的名稱命名。
大約在7000年前,中國古人已經把星空劃分成龍和虎兩大區域了,後來逐漸形成了四象,即「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後來又把四象的每一象各分為七段,每一段叫「宿」,共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正好是月球在天上運動的軌道經過的地方。月球繞地球運轉一周是27天多,一天恰好經過一宿。在每一宿里都有許多星星,古人給它們分別起名,分成眾多星官。當時所發現的2442顆星被劃分為207個星官,這些星官又被分列入二十八宿中。中國古人就是根據這些制定歷法的。
這是中國早期的星象圖,它是一幅磚刻而成的壁畫。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星象觀念。中國人把天上的星空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劃區分為不同區域。
古代迦勒底人,巴比倫人與希臘人的星象
世界古代文明的另一個搖籃是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前,游牧民族迦勒底人來到了兩河流域,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內建立了國家。他們深信占星術。長期的星象觀察。使迦勒底人發現天上的星群是隨季節不斷變化著的,他們以此來占卜吉凶禍福。為了占星的需要,迦勒底人特別注意幾顆明亮的行星動態,他們把星空上的顯著亮星,用想像的虛線連結起來,描繪出各種動物和人的形象,形成最早的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天秤,天蠍,人馬,摩羯,寶瓶和雙魚這12個星座。後來就成了著名的黃道十二宮了。這就是現代星座的來歷。
公元前540年左右,迦勒底人征服了巴比倫人,他們完全接受了巴比倫人先進的文化。巴比倫人除了黃道十二星座以外,又創造了其它一些星座。這些知識傳入希臘。公元前270年前後,希臘詩人寫的天象詩,其中已經載有44個星座了。後來在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編制的星表中一共列出48個星座,北方天空的星座雛形就這樣形成了。
撒瑪利亞人把宇宙想像成一個平坦的地球,日月星辰在大氣中運行,上面扣著穹項。後來,古巴比倫人和古埃及人都對這個觀念作過修改。
古希臘的伊巴谷編制星表,第一次記載了850顆恆星位置;被西方尊為「天文學之父」
被西方稱為「天文學之父」的伊巴谷,生於公元前190年的古希臘尼亞卡伊亞。他的主要活動集中在亞歷山大城。該城位於埃及的尼羅河口,是古希臘時期最大的城市。政府投入巨資的著名的亞歷山大繆司博學院,是當時最大的學術中心,它的圖書館藏書有70萬卷,主要是埃及,古希臘的著作和一些東方典籍。科學家們大多居住在博學院和圖書館里,對哲學和科學進行研究和總結。公元前2世紀,觀測天文學在亞歷山大城曾經盛行一時。
伊巴谷的主要成就是編制了星表,記載了這些恆星的天體座標和光度,總共包括了850顆恆星在內。為天體測量學奠定了基礎。伊巴谷勤奮觀測,同時深入研究前人的觀測記錄,特別是巴比倫人觀測的結果和對天體位置計算的數據。他最早發現了反映地球自轉軸運動造成地軸方向變運的「歲差」現象,較好地解釋了日、月、地球間距離的變化和從地球觀測的行星運動的變化。伊巴谷還發明了以經緯度測定地球上不同地點方位的方法,發明了由極點向赤道面投影的制圖方法;在數學方面還得出00到1800之間各角度的正弦表,為三角學奠定了初步基礎。伊巴谷的科學活動推動了學術發展,給予許多科學發現以重要影響。
巴耶爾1603年出版的星圖。在伊巴谷之後,世界各地的天文學研究者都不斷制定一些星圖,有些成為世界知名星圖,曾廣為流傳。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張衡觀測記錄了3500顆恆星,發明世界第一架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
在東漢時期,中國出現了一位創制天球儀,候風儀,地震儀的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於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陽,家境貧苦。但他自幼喜歡讀書,成年後曾在南陽郡做了幾年文官,後來辭職回鄉,潛心天文研究。中國漢朝先後出現了三種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這就是「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個半圓形的罩子,大地像一個倒扣著的盤子。」「渾天說」主張天是渾圓的,日月星辰會轉入地下,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改進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球形的。「宣夜說」認為天沒有一定形狀,而是無邊無際的充滿氣體的空間,日、月、星辰都飄浮在氣體中。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實際。他還製作了一個能夠精確演示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張衡的另一發明是製作了水運渾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實際上是個天文鍾,通過它的等速旋轉,可以報告時刻。世界上第一個可以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也是這位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張衡還在《靈憲》等天文著作中,闡述了無限宇宙的思想,解釋了月亮反射陽光和月食發生的原因。他對2500顆恆星的觀測記錄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計算結果,和近代天文學非常接近。
中國古代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地動儀。
托勒密總結古希臘天文學的全部成就,13卷本《大綜合論》影響人類長達1000年之久
托勒密,生於公元85年的錫貝德。從公元127-151年在亞歷山大城進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影響人類達1000餘年之久的「地心說」理論的集大成者和代表者。他的重要著作《大綜合論》,共計13卷,概括了希臘時代天文學的全部成就,尤其是總結了亞歷山大學派天文學家的成就,以及伊巴谷的發現和阿波羅尼等幾何學家的理論體系。
《大綜合論》對伊巴谷的理論做了系統發揮,是一部古代天文學的網路全書。它用了近80個圓周來解釋天體運動,把宇宙體系給製成一幅合乎邏輯的完善的數學圖解。它對一些天文現象也做出了解釋,能夠反映一定的天體運行的狀況。但是它把地球設想為宇宙的中心,則從根本上歪曲了天體運動的本來面貌。
《大綜合論》第1卷概要介紹了托勒密對宇宙結構的基本觀點,論述了地為球形的證據。第2卷介紹一些基本定義和初等理論。第3卷討論了太陽的不規則運動和年的長度。第4卷討論了月亮運動的理論及他自己的重要發現。第5卷討論天文儀器,包括視差測定規,天球儀,象限儀,水時計等等,並且介紹了推算日月距離的方法。第6卷討論日,月食計算方法。第7,8卷介紹1080顆恆星的星表。第9卷至結束介紹行星運動的理論。他的理論被後世證明錯誤。托勒密於公元165年去世,他是自伊巴谷去世以後,西方出現的最有成就的天文學家。
托勒密在理論上的錯誤是根本性的,這使他畢生的努力失敗。這無論對他個人還是對人類而言,都是一個悲劇。圖為15世紀製造的日冕儀。
托勒密在理論上的錯誤是根本性的,這使他畢生的努力失敗。這無論對他個人還是對人類而言,都是一個悲劇。圖為15世紀製造的日冕儀。
郭守敬是中國元朝時期的著名天文學家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生於1231年,卒於1316年。
公元1271年元王朝建立,准備頒行全國統一的歷法。為了精確匯集天文數據,以備制定新的歷法,郭守敬花了兩年時間,精心設計製造了一整套天文儀器,共13年,其中最有創造性的有3件:高表及其輔助儀器,簡儀和仰儀。
高表是古代圭表的發展。表是一根直立在地面上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底端水平地伸向正北方的一條石板。每天太陽「走」到正南方時,表影落在奎面上。量度表影長度就能推算出節氣的時刻。這是最古老的天文儀器之一。
郭守敬的簡儀是中國傳統渾儀的發展,這種結構,歐洲到18世紀才採用。仰儀是個中空的半球面,形狀像口鍋。鍋沿刻有方位,鍋里刻有與觀測地緯度相當的赤道座標網。鍋口架一小板,板上有孔,孔的位置正在球面的中心。太陽光通過小孔形成一個倒落在鍋里的像。由此讀出太陽的座標和該地的真太陽時,還可以用來觀測日食,讀出日食的時刻,方位和食分等等。郭守敬還發明了許多其它觀測器具。
郭守敬根據觀測的結果,於公元1280年3月,制訂了一部准確精密的新歷法《授時歷》。這部新歷法設定一年為365.2425天,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運行時間只差26秒。歐洲的著名歷法《格里歷》也規定一年為365.2425天,但是《格里歷》是公元1582年開始使用的,比郭守敬的《授時歷》晚了整整300年。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方面的著作有14種,共計105卷。郭守敬是中國古代成就突出的科學家,直到很晚,世界各國的科學界才逐漸了解他。
南天星座逐漸形成
南半球天空的星座,直到環球航行成功之後才逐漸形成。1603年,德國業余天文學家巴耶爾出版了一本星圖,第一次收入了地理大發現時期的新的天象發現。17世紀末與18世紀中葉,波蘭與德國的業余天文愛好者,在大量觀測的基礎上又增補了幾十個星座,從此構成了現在的仙女,天鷹,白羊,牧夫,獵犬,仙後,仙王,天琴,金牛等88個星座。
過去,星座之間的界線呈曲線形,很不規則。1928年,國際天文學會統一規定,這才把全天88個星座間的界線拉直。
哥白尼以驚人的勇氣宣告「地心說」為謬誤,其《天體運行論》於他臨終前兩個月問世
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生於波蘭維斯瓦河畔的托倫,18歲時考入克拉科夫大學。1495-1496年,他在德國幾所大學游學。1497-1503年,他赴義大利留學,先進入博洛尼亞大學,同時努力學習希臘文,攻讀天文學。1497年3月9日,哥白尼在博洛尼亞觀測月亮掩金牛座α星(畢宿五),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觀測記錄。他在1500年1月9日和3月4日還觀測了土星合月,並在羅馬講學期間觀測過1500年11月6日的月食。1512年,哥白尼定居在弗龍堡,弗龍堡城牆中的平台成為哥白尼的天文觀測台,他自製了三分儀,三角儀,等高儀等器具。這座遺址被稱為「哥白尼塔」,一直保留到今天。
哥白尼的畢生成果是其巨著《天體運行論》,全書分為6卷。在第1卷里,哥白尼講述了地球的運動和宇宙的構造,駁斥了托勒密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理論。在後5卷里,他用精密的觀察記錄和嚴格的數學論證,闡明第1卷的主張。
哥白尼說:太陽屹立在宇宙的中心,行星圍繞著太陽運行。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再次是地球。月亮繞著地球運行,是地球的衛星。比地球離太陽遠的行星,依次是火星,木星和土星。行星離太陽越遠,運行的軌道就越大,周期就越長。在行星的軌道外面,是布滿恆星的恆星天。哥白尼錯誤地把太陽說成是宇宙的中心,他的宇宙模式是建立在肉眼觀測基礎上的太陽系構造圖。
哥白尼的著作長期不能得到出版,後來由他的朋友們偷偷在德國紐倫堡排印。1543年5月24日,已經雙目失明的哥白尼撫摸著剛剛出版的《天體運行論》說:「我終於推動了地球。」7月26日,哥白尼逝世。
著名天文學家和思想家哥白尼,他的思想曾經改變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丹麥人第谷·布拉赫畢其一生專注於天文觀測和天文儀器的製造
第谷·布拉赫,1546年12月14日生於丹麥斯科訥,出身貴族。14歲入哥本哈根大學。第谷從小迷戀天文觀測,終身致力於天文儀器製造和天文研究。他一生積累的觀察數據和資料,對後來的著名天文學家開普勒有極大幫助。
1576年2月,丹麥國王將丹麥海峽中的汶島風賜給第谷,並撥巨款讓第谷在島上修建大型天文台。這座天文台被譽為「天堡」。它規模宏大,設備齊全,所用的天文儀器幾乎都是第谷設計製造的。其中最著名的第谷象限儀。這座天文台還有配套的儀器修造廠,印刷所,圖書館,工作室和生活設施。第谷在此工作了21年,重新測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天文數據,他的測量結果與現代值都很接近。
第谷不斷改進觀測儀器,如在窺管上引入附加的照準器,找到了既精巧又方便的橫向劃分法,提高了儀器的精確度。他測定了大氣折射改正表,為後人的觀測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參照。第谷通過重新測定恆星的位置,編製成比以往更准確的1000多顆恆星的星表。
1588年國王逝世後,天文台資金十分困難,第谷艱難地維持了10年,於1597年3月被迫關閉天文台。1601年10月24日,第谷辭世。
第谷·布拉赫曾經使用過的望遠鏡。
1616年宗教裁決伽利略並強迫他放棄哥白尼學說1979年羅馬教皇為他平反
伽利略1564年生於義大利比薩,17歲進入比薩大學,25歲時應聘為該校教授,但因宣傳科學思想被迫辭職。28歲時在帕多瓦大學重任教授。伽利略發現了物理學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體運動規律,並確定了伽利略相對性原理,還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關於「物體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建立了落體定律,成為經典力學和實驗物理學的先驅。1604年後,他把研究方向轉向天文學。
1609年10月,伽利略用自製的能放大30倍的望遠鏡觀測月亮,他看到月面覆蓋著山和平原,為此他繪制了第一幅月面圖。這一發現確定了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有結構上的相似之處。他的望遠鏡後來傳遍歐洲。1610年1月7日,伽利略發現木星有4個衛星,並預言木衛繞著木星運轉,木星繞著太陽公轉。這一發現震動了整個歐洲,為哥白尼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伽利略還發現了金星位相的變化,發現了太陽黑子,並且指出太陽也做自轉運動。通過觀測銀河,他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並且指出恆星並不位於同一個天球。伽利略把他的發現用《星體通報》的形式向世界作了報道,引起了知識界的震驚。他將這些匯成《星空使者》一書,對於開辟近代天文學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1616年,宗教裁判所對伽利略進行審判,強迫他放棄哥白尼學說。伽利略被迫同意,但卻堅持寫出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學說的對話》一書。此書出版後引起震動。1632年,教皇烏爾班下令將年已68歲的伽利略押上法庭,最後將他遣送回家鄉阿塞特。晚年,伽利略又寫作了《運動的法則》一書。1637年,伽利略雙目失明,於1642年1月8日去世。347年後的1979年,羅馬教皇正式承認對伽利略的審判是不公正的。
伽利略的生平遭際也許是人類思想家中最具傳奇性和戲劇性的了。在歐洲中世紀思想受到壓制的那個時代,即便真理的發現者哥白尼,也不能不將自己的著作埋沒長達25年之久。而伽利略則以無所畏懼的精神大膽宣傳哥白尼學說,獨步於整個時代。他也因此在人類思想史上占據一個獨特的位置。縱使再過千百年,具有良知的人們也會為他的命運熱淚盈眶。他的精神永世長存。
這是我們今天所了解的太陽系,它是由九大行星和太陽,以及行星的衛星和包括無數小型天體的小行星帶組成的。
約翰尼斯·開普勒發現天體運動的三大規律,並發現新星,預言了水星凌日現象的出現
約翰尼斯·開普勒,1571年12月27日生於德國符騰堡。13歲進入教會學校,16歲被蒂賓根大學錄取,20歲獲碩士學位。1594年,在擔任中學教師期間,潛心天文探索,並在1596年出版了《宇宙的神秘》一書。此書受到天文學家第谷的賞識。1600年,開普勒移居布拉格,應邀為第谷做助手。
第谷逝世後,開普勒利用遺留的大量資料,利用幾何曲線表示火星的運動,發現火星運動的軌跡不是圓,而是橢圓,並且運行速度不勻。1609年,開普勒在《新天文學》一書中,發表了著名的第一和第二定律。第一定律把太陽的位置精確標定在橢圓焦點上,各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第二定律也叫「面積定律」,在形式上提示了行星與太陽的連線於等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這在本質上闡明了行星離太陽近則快,遠則慢的不勻速性。1619年,開普勒在《宇宙論》一書中發表了第三定律,即行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的平方,等於橢圓長軸一半的立方。開普勒的發現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604年9月30日,開普勒發現蛇夫座附近一顆新星,即「開普勒新星」。1611年他出版了近代望遠鏡理論著作《光學》。1618-1620年他發表了《哥白尼天文學簡論》一文。1619-1620年他發表了《慧星論》一書,預言了太陽光輻射壓力的存在。1627年他出版的《魯道夫星表》,直到18世紀一直被視為標準星表。開普勒於1629年出版了《稀奇的1631年天象》一書,預言1631年11月7日將出現水星凌日現象,12月6日金星也將凌日。果然,在預報的日期,巴黎的加桑狄觀測到水星通過日面。這是最早的水星凌日觀測。金星凌日因為發生在夜間,因而當時的人們未能觀測到。
開普勒的發現徹底清除了哥白尼學說中托勒密的思想殘余,給哥白尼體系帶來了嚴謹性和規律性。而開普勒關於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則是無論自然界的星球,還是人造天體都必須遵循的規律。因此,它不僅為人類對宇宙天體的認識做出了貢獻,也為現代宇宙航行奠定了理論基礎。1630年,開普勒在雷根斯堡於貧病之中去世。
著名的天文學家約翰尼斯·開普勒。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他的墓碑刻寫著:上帝說「讓牛頓降生,使一切變得燦爛光明」
伊薩克·牛頓,是17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是人類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個科學巨人之一。他在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的貢獻,都是劃時代的。
1642年12月25日,牛頓出生在英國一個叫烏爾斯索普的小村子裡,剛出生時極度衰弱,幾乎夭折。自幼喪父,與母相依為命。1661年,牛頓進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學習。
1665至1667年間,牛頓已在思考引力的問題。一天傍晚,他坐在蘋果樹下乘涼,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他忽然想到:為什麼蘋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飛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和開普勒的三定律,進而思考:行星為何繞著太陽而不脫離?行星速度為何距太陽近就快,遠就慢?離太陽越遠的行星,為何運行周期就越長?牛頓認為它們的根本原因是太陽具有巨大無比的吸引力。
經過一系列的實驗,觀測和演算,牛頓發現太陽的引力與它巨大的質量密切相關。牛頓進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規律:凡物體都有吸引力;質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間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這就是經典力學中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根據牛頓的發現,可測定太陽和行星的質量,確定計算慧星軌道的法則,說明月亮和太陽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現象,並推導出克服地球引力,飛向太陽系和飛出太陽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們分別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並依次命名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牛頓不但驗證了前輩們的成果,而且為未來空間運載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確而權威的科學依據。
牛頓將其一生的成就寫在《自然哲學與數學原理》一書中。他發現了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創立了微積分數學。他後來在談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時說:「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頓於久病不醫中去世。據說在生命即將停止的時候,他的心情是坦盪而平靜的。英國詩人波普為他寫的碑銘說:「自然和自然的規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間;人帝說』讓牛頓降生』,使一切變得燦爛光明。」
1781年3月13日,黃昏時分,赫歇耳利用演出前的短暫空閑進行星空觀測。望遠鏡對准了大熊星座的西南方向,銀河西岸的雙子星座,他發現在點點群星中,有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奇怪的圓輪狀的星體。赫歇耳換上放大倍數更高的目鏡,發現這顆星星比它周圍的那些群星距離地球要近許多。它不是恆星。因為除了太陽,恆星離我們都很遙遠。連續幾天,赫歇耳追蹤觀察這顆星星,發現這顆星不斷變換位置。赫歇耳最初以為這是一顆慧星,後來確定這是一顆行星,它距離太陽比土星遠1倍。這顆星就是天王星。全歐洲的報紙都以頭版頭條位置報道赫歇耳的發現,刊登他的畫像,甚至連那架發現新行星的望遠鏡和赫歇耳的音樂指揮棒也被畫成漫畫。英王喬治三世召見赫歇耳,參觀他自製的望遠鏡,並頒賞給他。
赫歇耳觀測天象50多年,總共數了117600顆星星。他最先算出太陽以每秒17.5千米的速度運行。他還發現了太陽紅外線,開創了天文學的一個分支—彩色光度學。他研究了雙星,聚星和星團,推導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同樣適用銀河系的結論,他還指出恆星間的年齡是不同的。這個觀點直到1950年才被確證。威廉·赫歇耳於1822年去世。作為家境寬裕,出身音樂世家的國際名人,他的死比伽利略,開普勒排場得多
1812年,法國人布瓦德在計算天王星的運動軌道時,發現理論計算值同觀測資料發生了一系列誤差。這使許多天文學家紛紛致力這個問題的研究,進而發現天王星的脫軌與一個未知的引力的存在相關。也就是說有一個未知的天體作用於天王星。
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收到來自法國巴黎的一封快信。發信人就是勒威耶。信中,勒威耶預告了一顆以往沒有發現的新星:在摩羯座δ星東約50的地方,有一顆8等小星,每天退行69角秒。當夜,柏林天文台的加勒把巨大的天文望遠鏡對准摩羯座,果真在那裡發現了一顆新的8等星。又過了一天,再次找到了這顆8等星,它的位置比前一天後退了70角秒。這與勒威耶預告的相差甚微。全世界都震動了。人們依照勒威耶的建議,按天文學慣例,用神話里的名字把這顆星命名為「海王星」。
法英國皇家天文台獲知這一消息時,台長艾里深為懊悔。因為在1845年10月,曾有一個叫亞當斯的劍橋大學學生求見,他未予接待。亞當斯留下一封信給他,信中指出在摩羯座可發現一顆9等暗星。艾里沒有重視這個報告。此報告中指出的也正是這顆新發現的海王星。艾里又查閱了天文台的觀測記錄,更為感慨的是,這顆海王星曾兩次被他們記錄下來。只不過當時他們以為是一顆恆星,把它放過了。
勒威耶,1811年3月11日生於法國諾曼底的聖諾鎮,他的父親曾經為使他能去巴黎求學而賣掉房產。28歲時他開始發表大量天文學論文。亞當斯,1819年6月5日生於英國康沃爾州的拉涅斯特區,出身佃農家庭。他們於1848年在倫敦會面。
亨利·諾里斯·羅素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天文學家。他1877年10月25日生於美國紐約州奧伊斯特貝,20歲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天文系,23歲獲博士學位。1902年,羅素赴英國劍橋大學學習。1905年回國,相繼擔任過教授,天文台台長,空軍飛機製造局顧問,實驗工程師等職務,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20世紀初,羅素與丹麥天文學家E·赫茨普龍各自獨立地發現了巨星序與矮星序,並創制了表示恆星光譜型與光度關系的圖,後來這類圖就以這兩位發明者的姓氏命名,稱為「赫茨普龍—羅素圖」,簡稱「赫羅圖」。此後80多年來,天文學的發展表明,該圖是研究恆星演化的重要工具,受到各國學者一致推崇。
第一篇論文是《由分子運動論論平衡態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這是探討物理學上的「布郎運動」的。第二篇論文是《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這是討論光電效應問題的,也是把量子論導入物理學的早期成果。愛因斯坦因此獲得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三篇論文是《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愛因斯坦就是在這篇論文里提出了後來廣為人知的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使用「狹義」的概念,是指這種理論僅限於在一定范圍內成立。由於狹義相對論的出現,物理學中的許多概念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引導出了理論和實踐上的一系列非凡的結果。第四篇論文是《物體的慣性同其所含能量有關嗎?》。他在此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生於英格蘭牛津,是20世紀最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他畢業於牛津大學,在劍橋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20歲時,正值在劍橋大學研究院讀一年級之際,突然患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一般認為患有此病將於病發後3年左右死亡,但是霍金頑強搏鬥,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並在學術上取得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第一人的成就。
霍金主要從事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的研究。他在和埃利斯合著的《大尺度空理結構》一書中,批評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對外力的處理。他認為,愛因斯坦理論不可避免導致某種無法描述的奇異點的存在。霍金和埃利斯指出存在兩種奇異點:一是恆星塌縮形成黑洞,二是宇宙的開端。霍金因此成為量子引力理論研究的開拓者,霍金對黑洞的研究最為著名,他指出了一般認為無法探求的黑洞的許多特徵以及它們與經典物理學的關系。1974年,霍金從數學上證明了黑洞不「黑」,而是以穩定了速率向外發射粒子。他的研究開拓了天體物理學的新的研究領域。霍金在理論上一直致力於將量子論與相對論結合起來,這種努力曾經為愛因斯坦所嘗試但未能取得成功。霍金的探索已經取得一些驚人的成果,但是還沒有被完全承認。
❼ 古代天文學的中國天文學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中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歷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 中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開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紀的帝堯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描繪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形象,進而對太陽上的變化也屢有記載,描繪出太陽邊緣有大小如同彈丸、成傾斜形狀的太陽黑子。
公元16世紀前,天文學在歐洲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在從2世紀到16世紀的1000多年中,更是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此期間,中國天文學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天象觀察、儀器製作和編訂歷法。
中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記載,觀察仔細、記錄精確、描述詳盡、其水平之高,達到使今人驚訝的程度,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中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公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舉世公認,中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中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
中國古代在創制天文儀器方面,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創造性地設計和製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中國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它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已無從考證。 此外,西漢的落下閎改制了渾儀,這種中國古代測量天體位置的主要儀器,幾乎歷代都有改進。東漢的張衡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為動力的渾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後創制和改進了10多種天文儀器,如簡儀、高表、仰儀等。世界天文史學界公認,中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中國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記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中國都有記錄。1973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座漢朝古墓內發現了一幅精緻的彗星圖,圖上除彗星之外,還繪有雲、氣、月掩星和恆星。天文史學家對這幅古圖做了考釋研究後,稱之為《天文氣象雜占》,認為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圖。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各種形態的彗星進行了認真的觀測,不僅畫出了三尾彗、四尾彗,還似乎窺視到今天用大望遠鏡也很難見到的彗核,這足以說明中國古代的天象觀測是何等的精細入微。
古人勤奮觀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變化,主要目的是通過觀察這類天象,掌握他們的規律性,用來確定四季,編制歷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中國古代歷法不僅包括節氣的推算、每月的日數的分配、月和閏月的安排等,還包括許多天文學的內容,如日月食發生時刻和可見情況的計算和預報,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預報等。一方面說明中國古代對天文學和天文現象的重視,同時,這類天文現象也是用來驗證歷法准確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測定回歸年的長度是歷法的基礎??連續兩次冬至的時刻,它們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個回歸年。 根據觀測結果,中國古代上百次地改進了歷法。郭守敬於公元1280年編訂的《授時歷》來說,通過三年多的兩百次測量,經過計算,採用365.2425日作為一個回歸年的長度。這個數值與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歷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夠測算得那麼精密,實在是很了不起,比歐洲的格里高列歷早了300年。 中國的祖先還生活在茹毛飲血的時代時,就已經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時間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周而復始的東升西落運動,使人類形成了最基本的時間概念--「日」,產生了「天」這個最基本的時間單位。大約在商代,古人已經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後、下午、黃昏和夜晚這種粗略劃分一天的時間概念。計時儀器漏壺發明後,人們通常採用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後,「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後,「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後,則晝夜各五十刻。盡管白天、黑夜的長短不一樣,但晝夜的總長是不變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包括天文學在內的現代自然科學的極大發展,最早是從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文藝復興時期大致從14世紀到16世紀,大體相當於中國明初到萬曆年間。中國天文史學家認為,這200年間,中國天文學的主要進展至少可以列舉以下幾項:翻譯阿拉伯和歐洲的天文學事記;從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間,鄭和率領艦隊幾次出國,船隻在遠洋航行中利用「牽星術」定向定位,為發展航海天文學作出了貢獻;對一些特殊天象作了比較仔細的觀察,譬如,1572年的「閣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這是兩顆難得的超新星。
中國古代觀測天象的台址名稱很多,如靈台、瞻星台、司天台、觀星台和觀象台等。現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觀星台和北京古觀象台。
中國還有不少太陽黑子記錄,如公元前約140年成書的《淮南子》中說:「日中有踆烏。」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記載中說:「日中有王字。」戰國時期的一次記錄描述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觀察和記錄,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關太陽黑子的記載,離現在已有3000多年。從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當中,中國共有100多次翔實可靠的太陽黑子記錄,這些記錄不僅有確切日期,而且對黑子的形狀、大小、位置乃至分裂、變化等,也都有很詳細和認真的描述。這是中國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寶貴的科學遺產,對研究太陽物理和太陽的活動規律,以及地球上的氣候變遷等,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國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中國史籍和地方誌中都有記錄。實際上,中國還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記錄。中國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在晚年考證了《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這段文字,認為當時出現的這顆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計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軌道,並從其他相互印證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紂的確切年代應為公元前1056年,這樣又把中國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中國古代對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獅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記錄,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獅子座流星雨由於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別出名。從公元902~1833年,中國以及歐洲和阿拉伯等國家,總共記錄了13次獅子座流星雨的出現,其中中國佔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紀事。從公元前7世紀算起,中國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這類流星雨紀事。
❽ 中國古代發明有哪些
這還用問啊!告訴你把,一定要採納啊!太陽風暴——最早發現的太陽黑子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觀測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記錄 日月星辰——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著作——《太初歷》 土圭測日影 星隕如雨——流星群的觀測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大地測量——子午線的測定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 周公觀景——天文台的設置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運籌帷幄——零與籌算 十進制記數法 中國剩餘定理——大衍求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憲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術 朱世傑和他的《四元玉鑒》 雙假設法——盈不足術 級數與垛積術的應用 中國——算盤的故鄉 磁石的魔力——指南針的發明 《墨經》與第一運動定律 被中香爐與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神秘的倒影 奇異的鏡子——透光鏡 世界最早的潛望鏡 世界最早的人工磁化法——指南魚 傑出的機械——指南車 火葯的發明 火柴的發明 漆和漆器 China——世界著名的瓷器 石油和天然氣 會燃燒的石頭——煤的開發和利用 張衡的地動儀 最早的測風儀 雲向西 雨沒犁——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溫度觀測儀和降水觀測儀 天氣預報 古老的物候歷 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引涇往洛—一鄭國渠 貫通南北的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 我國最早的水位站——涪陵石魚 我國最早的潮汐圖——竇叔蒙《濤時圖》 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 青銅時代——銅礦開采 煮海為鹽——鹽鹵開采 最早的植物志—— 《南方草木狀》 草木魚蟲鳥獸——動植物分類 舉杯邀明月 把酒問青天——制曲和釀酒 山中有玉者木旁枝工垂——植物探礦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特色鮮明的《王禎農書》 精耕細作五穀豐登 茶的種植與茶文化 魯桑百豐綿綿——桑蠶技術 濟世之谷——豆類植物的栽培和豆類食品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善其事 利其器——鐵犁的發明 蓄力播種機——三角耬 揚場工具——扇車 水利灌溉機械——龍骨水車 兩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魚塘 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栽培技術 地下渠道——坎兒井 望齊侯之色——中醫的診斷術和治療術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神農嘗百草——中草葯治病 伏羲制九針——針灸療法 華陀麻醉術——麻沸散 免疫法——種痘術 養生延年——激素的提取 鐵的冶煉技術 百煉成鋼——多種多樣煉鋼技術 黃銅和鋅的冶煉 中國銀——含鎳白銅的冶煉和西傳 水法冶金——膽銅法 三大鑄造技術 糧食加工工具——水碓和水磨 最早記錄里程的車輛——記里鼓車 縱橫馳騁——蹄鐵術與馬蹬的發明 魯班與鋸刨傘的發明 巨龍橫卧——萬里長城 世界第八奇跡——秦兵馬俑 巧奪天工——風格獨具的橋梁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隋大興城 宮殿建築的瑰寶——故宮 最高最占老的重樓式木塔——山西應縣木塔 不沉之舟之奧秘——水密隔艙 運河船閘 大風起兮車如飛——風帆和帆車 飛行者的至寶——降落傘 凌波之至寶——舵 高效率的推進工具——櫓 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 航空模型之始——風箏 天文與地文航海技術 水平旋翼和螺旋槳 「騎士階層」的大敵——火葯及火葯武器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戰車戰船 異彩紛呈的冷兵器 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造紙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最高成就——彩色套印 泥活字印刷技術 木活字印刷術和檢字盤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我國最早的建築學專著——《營造法式》 嫘祖和原始紡織技術 手搖腳踏紡車 織機和提花機 染料和染色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我國最早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通鑒紀事本末》 我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永樂大典》 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青銅器與金文 秦代標准字體——小篆 今文字的開端——隸書 筆勢飛動 直抒性靈——草書 點畫縈帶 體勢流美——行書 結構完美的字體——楷書 我國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作——《說文解字》 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文房四寶 石窟藝術與敦煌壁畫 唐代傑出的藝術品——唐三彩 形式整齊 聲調和諧——律詩 婉約豪放說宋詞 歷史悠久的中國古樂器 朱載堉與「十二平均律」 聞名中外的曾侯乙編鍾 我國第一部介紹戲曲作家 作品的專著——《錄鬼簿》 生旦凈丑——中國的傳統戲曲 元曲與關漢卿 中國古代保健體操——五禽戲 中國功夫——武術 中國古代足球——蹴球 古老的棋類運動——中國象棋 奧妙無窮的黑白世界——圍棋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水運儀象台建於北宋末年,由吏部尚書蘇頌主持建造,是一座大型天文儀器,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古代的偉大科技成就。 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 黑火葯,指南針,印刷術。 人類文明的曙光——火 人類最早的遠程武器——弓箭 人類最早的工具——石器 中醫中葯對世界最偉大的貢獻是其防病治病的實踐技術。 中國是數學古國,《九章算術》、《數術九章》是古代數學名著。 中國還是天文學古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太陽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國家。 在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中醫中葯、10進位值制、赤道坐標系、雕版印刷術新四大發明之外,瓷器、絲綢、金屬冶鑄、深耕細作等影響世界科技發展的中國古代發明還可以列舉出許多。 24節氣堪稱我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方面也出現了許多新的進展。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發展的兩個黃金時代。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古代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鄭國渠、靈渠、龍首渠、京航大運河等。隋朝興建的京杭 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航行運河。這些工程無論在建築規模、技術水平 還是在農業灌溉、航行、運輸的獲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紀歐洲無法比擬的。 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經》一書中提出了點、線、 方、圓等幾何概念。《周髀算經》已有勾股定理的運算方法。成書於漢代的 《九章算術》共收有應用題的解答方法246個,內容十分豐富,在算術、代數 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遠遠勝過古希臘的數學 體系。祖沖之用「割圓術」求出的圓周率十分精確,在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 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國古代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四大發明,它 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 指南針發明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當時的人們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 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這種指南儀被稱為「司南」。北宋時 已用人工磁化方法製造指南儀。曾公亮1044年編輯的《武經總略》一書記載 了「指南魚」的製造方法。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進一步說明了 用鐵針磁化製作指南針的方法。指南針發明不久,被用於航海,它指引著中 國遠洋船隊航行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線上,並在十二世紀傳入阿拉伯,以 後傳入歐洲。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勞動人民從漂絮和漚麻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始於西 漢。新疆羅布卓爾漢烽燧遺址出土的西漢古紙,都是植物纖維紙,質地還比 較粗糙,東漢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倫,他憑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總結工 匠經驗的基礎上,以破布、樹皮、舊麻為原料,改進造紙工藝,製造出一批 質量比較高的實用紙。造紙技術首先傳到朝鮮和越南,七世紀傳到日本,八 世紀傳到阿拉伯,十三世紀傳到歐洲。 印刷術的發明,大體經歷了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兩大階段。大約在隋代, 人們在印章石刻的拓印方法啟示下,發明了雕版印刷技術。北宋時期(約在 公元1041-1049年),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它用膠泥製成 活字,然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方便,大大提高了效率,是印刷史上的一次 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研製成功了木活字,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 火葯的發明始於煉丹術。煉丹士在煉丹過程中,偶然發現點燃硝、硫、木 炭為主要原料的混合物,會引起燃燒和爆炸。火葯發明後,被用於軍事,結 果改變了戰爭的面貌,也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正如馬克思所說:「火葯把騎士 階層炸得粉碎」。在北宋的抗金戰爭中,宋軍使用了「霹靂炮」、震天響等殺 傷力很大的火葯武器。宋代後期,又發明了火葯砂槍、火葯炮。火葯大約於 1225至1248年,由商人傳入印度和阿拉伯,以後傳人西方。 中國的科學技術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我們對 我國祖先科學創造、發明的揭示與探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啟迪廣大青少 年勤奮好學、開拓進取之心。 歷史發展到今天,已進入聲光電的影像時代,知識信息的傳播,形象、直 觀。本書選用「圖話」的形式,以「圖」展現歷史風貌和各種形象,以「話」 敘說史實,圖文互補,有景有情地向讀者展示了祖國幾千年文明發展的累累 碩果。 本書雖名為《中國古代發明圖話》,但是其中的一些條目並不是嚴格意義 的發明,如一些天文現象,是我們祖先最先觀測到的,是屬於發現方面的內 容,但由於對社會生產實踐和人民日常生活起過重要作用,意義重大,又有 開創性,我們也放在本書中一並講述。 再如,有些學術著作,對某一領域里的發明創造作了真實、完整的記錄和 描述。歷史上的科研成果,主要是靠著作才得以總結、流傳下來,如《周髀 算經》、《王禎農書》等。我們也收到本書中。對同一學科,內容相近的學術 著作,我們只選擇撰寫年代比較早的,加以介紹、講述。 本書沒有採用編年史的框架,基本上按天文、歷法、物理、化學化工、地 學、生物學、農學、醫葯學、輕工、冶金機械、建築、航行航空、軍事、文 化藝術的順序編排,但又未作嚴格的分類有些條目在內容上有交差,如:四 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在火葯的發明中作了介紹,在火葯武器中又有涉及;再如種桑養蠶,在桑基魚塘中講述,在紡織的有關條目中又進一步闡述。我們 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照顧敘述上的方便,而且也是為了使讀者更加全面、 准確地掌握有關知識。並且在條目內容有交差的同時又有側重。 我國的傳統文化深厚、絢麗,有許多文獻典籍流傳下來。以往的同類出版 物只介紹科技領域里的發明發現,其實,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我們祖先同樣有 獨特的發明創造,如:漢字、詩詞歌賦、音律和古代樂器等等。它們都是人 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社會發展同樣起著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 為此,我們增加了一些社會科學方面的有關條目,這是本書的獨到之處。 在圖片的選用方面,除了展示器物以外,我們還注意表現古代科學家在著 述、發明時的情態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向讀者展示百折不撓的科學巨匠 在發明創造過程中,一個個奇特有趣的感人故事,以增強歷史感和藝術感染力,使讀者進一步體會到發明者的艱辛。
❾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
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如:夏歷,廿四節氣,十二氣歷,授時歷等.
天文氣象的成就:
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科學的天文知識,可能當屬《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春秋戰國時期,關於金,木,水,火,土五大行的知識大量出現
漢代,蓋天,宣夜,渾天三種論天學說已成形.
張衡是渾天說的集大成者
漢代已用多種風信器觀測風向.最簡單的一種,叫做「視」
對於濕度的觀測也較早.據《史記 天官書》和《淮南子 天文訓》記載,是用"懸土炭"的方法
(1)先秦時期: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2)兩漢時期:①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時期:①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②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4)宋元時期: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於農事安排.②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③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④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❿ zhongguo古代發明哪些天文類
中國古代在天文儀器的製造中達到了比較高的水準,並且極具民族特色。
除了民族風格濃郁的日晷、圭表之外,還有一些中國人獨創的發明:確定日月運行軌跡的渾儀早在西漢就被發明,元代的郭守敬加以簡化改造發展為簡儀。模擬天體的運行和方位的儀器渾象也是在西漢發明,東漢的張衡進行了改進成為了水運渾天儀。在唐宋時期,也用重大的發明創造,唐代的梁令瓚(配合僧一行)發明了黃道游儀,宋代的科學家、發明家蘇頌製造了極其精妙的水運儀象台。
比較遺憾的事,古人的創新,往往局限於個人的智慧和經驗,沒有形成社會的風氣。就拿上面提到的天文儀器,水運渾天儀和水運儀象台都沒有流傳下來。特別是後者,蘇頌去世二十餘年,靖康之恥,二帝「北狩」。南宋小朝廷想要重建水運儀象台(古代天文儀器是皇權的象徵),可惜,即便蘇頌有書籍介紹,有後人輔佐,可也不知道應當如何復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