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寶寶愛發明造紙術

寶寶愛發明造紙術

發布時間:2021-12-06 04:35:55

① 造紙誰發明了造紙術

造紙術早在西漢就有人發明,但是發明家已經名字不詳。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② 造紙術是怎麼發明的

火葯、造紙術、印刷術和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這是我們上小學時就學習的知識。火葯源於煉丹家的誤操作;印刷術和指南針都是老祖宗們殫精竭慮的集體智慧的結晶。那麼,紙作為一種經濟適用的書寫材料,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呢?眾所周知,蔡倫和造紙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在我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史上,書寫材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制約文化發展的一個瓶頸。以我國為例,我們的老祖宗們,先後試用過龜甲、獸骨、青銅、竹簡、木簡和絹帛等材料,比如我們最早發現的文字,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又稱甲骨文。後來經濟發展了,就在青銅器上刻字,以流傳後世,尤其商朝居多,因為商朝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已爐火純青,各個君主都喜歡在青銅器上鑄銘文來為自己歌功頌德;秦始皇每次批閱奏摺時,都要讓兩個甚至更多的宮人擔擔子,裡面是竹木筒的奏摺,奏摺越多,擔子越沉重;又如宮廷內用絹帛寫字,很是輕便,但卻不易保存,尤其是絹帛造價昂貴,尋常百姓家用不起,只能供少數達官貴人使用。由於竹木簡、絹帛等這些材質脆弱、造價昂貴等原因,一直難以真正適應文化發展的需要。於是發明一種新的書寫材料,既經濟又適用,不僅能為統治階級所用,普通百姓也用得起,就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在這樣日益高漲的呼聲中,先人們為此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和努力,終於,這一難題被東漢時的蔡倫和他所率領的能工巧匠們攻克了!

蔡倫是東漢桂陽人,桂陽,就是現在的湖南郴州。蔡倫自幼家境貧寒,為了糊口,他只得進宮當了太監。在宮內的日子裡,蔡倫曾負責皇家手工作坊的工作,這為他日後發明新的書寫材料——造紙術提供了方便的試驗的場所。

為了能造出物美價廉,適合百姓們用的書寫材料,蔡倫和他所率領的工匠們進行了長久的嘗試,反復比較多種原材料,以及他們相互搭配的比例。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蔡倫的勤勞感動了上蒼,他研製出了紙——一種經濟適用的書寫材料,而且是不論帝王將相還是尋常百姓都能用得起的書寫材料。

這是公元105年,蔡倫和許多能工巧匠一起,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摸索出了一套先進的造紙方法。這種方法的原材料,是樹皮、麻繩、破布頭、舊漁網等,和以前的龜甲、獸骨和後來的竹木簡、絹帛相比,可謂是造價低廉,而且不必受資源和環境的限制了。

蔡倫造紙的工序是,把原材料洗滌,切碎,浸泡漚制,再把經過處理的原材料中加入石灰漿,放在大鍋中蒸煮,反復地用力搗,以分離其中的纖維組織,製成紙漿,再撈出紙漿,均勻地平攤在很細密的簾子上,濾去水分,晾乾,再揭下來,這就是成品紙張了。

當蔡倫把歷盡艱難研製出的第一張紙獻給漢和帝時,漢和帝喜出望外,立即下詔讓全國各地都按照蔡倫的方法推行造紙。自此,造紙術在神州大地得到了廣泛地推廣,龜甲、獸骨早已不再使用,竹木簡和絹帛也退出了書寫材料的歷史舞台。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不僅對我國古代的文化發展和重要文件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更對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公元6世紀時,造紙術傳入了日本、朝鮮、越南。公元751年時,又向西傳入了阿拉伯地區,後來,阿拉伯人又把造紙術傳到了歐洲。

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勤勞的勞動人民獻給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貴的禮物。現代的造紙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可以生產出各種各樣精美的紙張,如新聞紙、相紙等越來越多的分門別類的專用紙張,但在根本上,紙的生產原理並沒有發生改變,還是延續蔡倫造紙的方法,改變的只是技術和工藝。這也充分地說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而智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勤勞智慧的人民。造紙術的誕生,改變了人類書寫材料的歷史,並且直到今天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意義重大。造紙術的誕生,不僅是蔡倫個人勤奮努力的結果,更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蔡倫作為造紙術發明的領軍人物,將被永遠銘記在史冊中。

③ 造紙的過程幼兒

讓幼兒通過觀察、實驗,讓幼兒知道紙的特性及用途,教育幼兒節約用紙,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激發幼兒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通過設計、布置教室,發展幼兒動手能力,加深對紙的認識。看看幼兒園造紙方案四篇,歡迎閱讀。

幼兒園造紙方案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激發幼兒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2、通過觀察、實驗,讓幼兒知道紙的特性及用途,教育幼兒節約用紙。

3、通過設計、布置教室,發展幼兒動手能力,加深對紙的認識。

活動准備:

1、收集一些紙製品,布置在教室里。

2、帶幼兒參觀造紙廠,看看現代造紙的基本流程。

3、蔡倫畫像、龜殼、竹簡、布、各種紙、剪刀、漿糊等;三用機、磁帶。活動過程:

一、觀察、實驗,了解紙的特性及用途。

1、觀察紙

製品,讓幼兒邊看邊議。

2、提問:

①剛才小朋友看到這些玩具、書本、畫、紙盒等,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紙有哪些特點?

(小結:紙很輕,易吸水,易損壞,易燃燒;紙可以折疊、揉皺、碎,因此使用紙製品時要仔細)②紙有什麼用?你用過哪些紙?

(小結:紙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蠟光紙、皺紋紙、圖畫紙、宣紙、書寫紙等等。紙的用處很大,寫字、畫畫、包裝等需要紙,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經紙)③紙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有紙的呢?(讓幼兒議論一會兒後老師告訴小朋友)

二、比較談話,了解紙的一些簡單演變過程。

師:現在我們有了紙,在紙上寫字,用紙印刷書本,可是很久以前,還沒有發明紙的時候,古代人把字寫哪裡呢?

(讓幼兒議一議,然後逐出龜殼、竹簡、布)

1、介紹龜殼。我們的祖先為了記事,就把字刻在動物的骨頭或者外殼上。但是。這樣方便嗎?為什麼?

(讓幼兒用手摸摸龜殼,知道骨頭和龜殼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2、介紹竹簡。後來古代的人想辦法,把字寫在竹片上,然後用繩子把竹片一片片連接起來,變成一本書。(出示一本書,讓幼兒用手掂一掂竹簡和書,讓幼兒比一比)哪種書好?好在哪裡?

3、介紹布。後來古代人又動腦筋,把字寫在布上。布與甲骨、竹簡比較,哪種好?好在哪裡?布跟紙比,哪種更好?為什麼?比較龜殼、竹簡、布當書寫品的優缺點,讓幼兒知道中國古代人勤勞聰明,想出的辦法一個比一個好。

三、介紹蔡倫及造紙術。

(出示蔡倫畫像)蔡倫是古代的一位科學家,他就是紙的發明者。教師通過故事的形式向幼兒介紹蔡倫發明造紙術的經過。重點介紹蔡倫如何動腦筋,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終於發明了紙的艱辛地過程。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中國就有了紙。當時外國人還不知道怎樣造紙,他們還只能在羊皮、樹葉上寫字。後來,我們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到朝鮮、越南。日本等許多國家。所以,中國是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過去,我們是用手工造紙,現在用機器造紙,科學家又不斷創造發明,造紙的技術越來越先進,還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紙。(教師出示一些不同品種的紙,讓幼兒說出其稱)

④ 造紙術的小故事

蔡倫是桂陽(今湖南耒陽縣)人,於東漢明帝劉庄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進京城洛陽的皇宮里當了太監,章帝劉炟、和帝劉肇時,升為「小黃門」、「中常侍」,後又兼任「尚方令」。他先是掌管皇宮內院事務,後來成為監制各種御用器物的皇家工場的負責人。
平時,蔡倫看皇上每日批閱大量簡牘帛書,勞神費力,就時時想著能製造一種更簡便廉價的書寫材料,讓天下的文書都變得輕便,易於使用

⑤ 造紙術的發明

造紙術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63-121年)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在中國,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⑥ 造紙術是怎樣發明的

最初的紙是作為新型的書寫記事材料而出現的。在紙沒有發明以前,我國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之類。商代的甲骨文、鍾鼎文實物資料,本世紀以來不斷出土;戰國到秦漢的竹簡、木牘和帛書、帛畫,近年來也有大量出土實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縑帛昂貴,簡牘所佔空間很大,都不便於使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尋找廉價易得的新型書寫材料。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終於發明了用麻繩頭、破布、舊魚網等廢舊麻料製成植物纖維紙。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是沿用公元五世紀的歷史家范曄(398—445)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的宦官蔡倫(62—121)於漢和帝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但是本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實踐動搖了蔡倫發明紙的說法。1933年新疆羅布淖爾漢烽燧遺址中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麻紙,比蔡倫早了一個多世紀。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的西漢初期古紙。經筆者對這紙的分析化驗,確認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所製成。繼這之後,1973年在甘肅省居延的漢代金關遺址、1978年在陝西省扶風中顏村的漢代窖藏中,也分別出土了西漢時的麻紙。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漢初文帝、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繪有地圖的麻紙,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1990年冬在教煌甜水井西漢郵驛遺址中發掘出三十多張麻紙,其中三張紙上寫有文字。這些事實有力地說明了,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可以用於書寫。
但是早期的西漢麻紙仍有待進一步改進。到了公元二世紀,在東漢宮廷中任尚方令的蔡倫,憑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監制並且組織生產了一批良紙,於永元十七年獻給朝廷,從此造紙術在國內推廣起來。同時,東漢還進而用樹皮特別是楮皮造紙,擴大了原料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倫在歷史上是作為良紙的監制者和推廣者的身分出現的,這些活動在客觀上對造紙術的發展有利,因此他的作用不應該完全抹殺。
漢代麻紙製造過程,根據我們的實驗研究,大體上是把麻頭、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使它潤脹,再用斧頭切碎,用水洗滌。然後用弱鹼性草木灰水浸透並且蒸煮,這可以說是後世鹼法化學制漿過程的濫觴。通過鹼液蒸煮,原料中的木素、果膠、色素、油脂等雜質進一步被除去,用清水漂洗後,就加以舂搗。搗碎後的細纖維用水配成懸浮的漿液,再用漏水的紙模撈取紙漿,經脫水、乾燥後就成紙張。如果紙表皺澀,還要砑光,方能書寫。
漢代勞動人民用簡單平常的設備,從紡織廢料中用化學和機械加工方法使纖維原料更生,製成植物纖維紙,在化學史和工藝史上的確是件值得大書的一項成就。這里有兩個技術關鍵。一是用化學方法把纖維原料中的非纖維素成分去掉,再用強力舂搗使純纖維素大分子被切短和分絲。二是設計出一種多孔的平面篩,使紙漿能在篩面上滯流,把大部分水濾出後,含少量水的纖維便留在篩面上,再經乾燥脫水,就構成一張有一定機械強度的紙。這種平面篩就是抄紙器,是現代長網和圓網造紙機的原始雛型。

⑦ 四大發明的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造紙術(也稱蔡侯紙)蔡倫改進。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對紙的概念有個統一認識。什麼樣的物品叫「紙」。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遊學身後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
人們都知道蔡倫造紙,實際上,在東漢蔡倫大規模造紙之前,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20世紀在中國各地出土的許多西漢時期的古紙片,可以證明這一點。這並非否定蔡倫造紙之功,而是說蔡倫的造紙術並非是突然之間的發明,它有一個技術積累的過程。西漢時期出土的植物纖維紙,是蔡倫造紙的前身。蔡倫擴大了造紙原料的范圍,破布、魚網、樹皮、麻頭等都可以造紙,其中樹皮造紙更是他的發明。他的造紙工藝更為精細,造紙術到他這里,擺脫了紡織品附庸的地位——此前都是利用紡織之後拋棄的副產品來造紙的,蔡倫將造紙發展為一種獨立的工藝。 火葯是中國漢族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火葯的發明是副產品。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
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葯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
《太平廣記》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隋朝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裡。半夜杜春子夢中驚醒,看見煉丹爐內有「紫煙穿屋上」,頓時屋子燃燒起來。這可能是煉丹家配置易燃葯物時疏忽而引起火災。
還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煉丹書也談到用硫磺、硝石、雄黃和蜜一起煉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臉和手燒壞了,還直沖屋頂,把房子也燒了。書中告戒煉丹者要防止這類事故發生。這說明唐代的煉丹者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葯,這種葯被稱為「著火的葯」,即火葯。由於火葯的發明來自製丹配葯的過程中,在火葯發明之後,曾被當做葯類。
《明熹宗實錄》:「天啟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辛巳,援遼總兵毛文龍以登撫(袁可立)所遣管運參將黃胤恩、推官孟養志等發到糧餉並布疋、軍器、火葯等物,復蒙頒給敕印、旗牌,授以援遼總兵便宜行事,具謝恩。」
《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火葯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他並不感興趣。火葯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葯。
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青、桐油等,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 雕版印刷:據載是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但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並非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而據李約瑟所論北宋制的膠泥活字印刷術有許多劣勢的地方。
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學者斷定該經不早於704年,後來被珍藏在一座建於751年統一新羅時代的舍利塔里。不過,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書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間刊行的《金剛經》。該經長5.18米(17英尺),卷軸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農歷4月15日(即868年)。學者李約瑟和錢存訓(Tsien Tsuen-hsuin)的記述表示金剛經的書法雕刻遠較較早印行的單頁版陀羅尼經更為先進,更為精巧。另外,兩個最古老的印刷農歷日期為877年和882年,它們是在當時佛教聖地敦煌被發現;
活字印刷: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在他寫於1088年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將此發明歸於不知名的工匠畢升(990年-1051年)。隨著燒結陶土字元的使用,沈括描述畢升製作字形、撿字排列、印刷、並在印刷後拆解留待後來使用。畢升曾嘗試木製活字,但木製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禎(活躍於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趨完善。王禎亦將文字按照音韻組合置於有小隔間的轉輪排字盤以方便撿字。至於銅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華燧(1439年至1513年)於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趨完美

木活字:
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中東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字,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亦稱「雕版印刷術」)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刻版印刷的始創時間,眾說紛紜,尚未定論。眾多群眾認為它始創於東漢,發祥在洛陽,盛行於隋唐。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物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製的《金剛經》(它全鄭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張粘連起來而成一卷。卷首有釋迦說法圖,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題記。原藏於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現。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盜去,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它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另外,印刷術的發展與早期的印章無直接關系,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臘、兩河流域都有使用。美國考古學家在中亞土庫曼安納烏曾於2000年10月發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亞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

⑧ 造紙術的故事。急求!

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濕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然後烘乾成紙。手工則用有竹簾、聚酯網或銅網的框架,將分散懸浮於水中的纖維抄成濕紙頁,經壓榨脫水,再行曬干或烘乾成紙。機制和手工兩種造出來的紙最大區別在於,由於手工紙採用人工打漿,紙漿中的纖維保存完好;機制紙採用機器打漿,紙漿纖維被打碎。使得手工紙在韌性拉力上大大優於機制紙.也比機制的棉軟,特別體現在書畫用紙上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發明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和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見之古籍記載,《後漢書·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世遂尊他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里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 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 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今掖縣)的造紙能手左伯。另外,紙和藻飾書通過絲綢之路也先後傳向 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晉代開始,我國書畫名家輩出,大大促進了書畫用紙的發展。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時期書畫用紙大有提高。晉與南北朝的書寫紙抄經紙為麻和楮皮製造,紙面已敷用澱粉與白色礦物塗料並進行研光。隋代統一南北後,唐、宋繼承與發展了數百年造紙的成就,並開辟了唐、宋我過手工造紙的全盛時期:唐代書畫與佛教盛行,使紙的需求劇增,造紙的原料擴大 到用藤和桑皮等。書畫紙還用澱粉硝煮成塗料塗布後再經打蠟,最後用粗布或石塊等揩磨砑光。寫經紙還用黃檗染成黃色以避蠹。北宋時安徽已採用日曬夜收的辦法 漂白麻纖維以制紙,抄出的生紙光滑瑩白,耐久性好。南宋時我國南方已盛產竹紙,王安石、蘇東坡等都喜歡用竹紙寫字,認為竹紙墨色鮮亮,筆鋒明快,當時受到 許多文人墨客的仿效,從而促進了竹紙的發展。宋代不但盛產竹紙,而且開始用稻、麥草造紙。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記載了浙江人以麥、稻桿做紙漿及與油藤 配用造紙。到了明代,我國用竹子造紙的技術(指手工)已臻完善,該時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系統敘述了用竹子造紙的生產過程,並附有生產設備與操作過程的插圖。該書已譯成日、法、英文傳人日本與歐洲,是我國系統記述造紙工藝的最早著作。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我國在發明造紙以後,起先是把紙本書攜往國外,然後造紙術也逐漸外傳。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針對企圖否定蔡倫是造紙術發明人,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的歪風,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舉行的國際造紙歷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一致認定,蔡倫是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據洛陽市地方史志編委會石建厚同志考證。位於洛陽漢魏故城近郊的緱氏(今本魏書註:「紙氏」作「緱氏」,馬澗河流經緱氏那一段河流古時為「造紙河」,沿岸原有「造紙河碑刻」,皆已失損。

閱讀全文

與寶寶愛發明造紙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