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創業公司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做數據運營
許多公司處於瘋狂增長時期,大家一拍腦子做的決定,可能已經產生很多價值了,這種情況下他們很難意識到數據決策能產生的巨大價值。
同時,他們沒有太多基礎方法論的認知,技術和業務彼此不了解,進一步加劇了數據使用的緩慢,不能看到價值實現。最後就變成了憑感覺來做決策,而不是真正通過數據運營來做決策。
但是我們看看美國,以LinkedIn為例, 在過去6年間從一個7000萬左右年營收的企業,一下子增長至30億美元營業額的企業,這種增長速度在企業服務領域裡面是驚人的。
6年多以前,我第一次在LinkedIn的公司例會上,聽到德魯克的一句話:一個事情,如果不能衡量它,就不能增長它。這句話沉澱出了LinkedIn的企業價值觀:增長帶動數據分析,數據帶動變現,變現進一步促進增長。
LinkedIn早期就有清晰的數據框架
只有一萬用戶,就做數據驅動
反復問一個用數據能證明的問題
LinkedIn是2002年底成立的,成立早期就已經把用戶數據和變現的框架講得很清楚了。無論是在產品設計還是業務運營,數據都是很重要的環節。哈弗曼(LinkedIn創始人&CEO)收集大量的用戶信息,想了三種變現方式:
一、通過用戶的基本信息來變現,比如說公司發布職位;
二、用戶數量增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有B2B企業投廣告;
三、當有大量人的信息以後,公司的獵頭會用這個平台來找候選人。
創業公司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做數據運營
變現的方式他想得很清楚,但並沒有在第一天就去做,他核心關注的是用戶體驗和使用度,是整體的增長,增長產生大量的數據,他從數據里學習,未來才做變現。
LinkedIn 在只有1萬用戶的時候,就開始用數據驅動業務。這段時間去觀測兩個渠道,一個是電子郵件,一個是搜索。從數據里發現,從搜索引擎的渠道里進來的用戶,比電子郵件邀請進來的人數量差不多,但在產品平台上的活躍度要高3倍。
這是之前沒有想到過的,於是做了一個決定:如果要獲取同樣數量的用戶,他們更願意投入資源在使用頻次更高、更願意把時間花在這里的人,所以,放棄低活躍的用戶,專注活躍的用戶。
LinkedIn每年反復要去問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只有一件事全公司要做的話,是什麼?得用數字來證明的?
一星期內加到5個聯系人的用戶,他們的留存、使用頻度、停留時間是那些沒有加到5個聯系人的用戶的三倍到五倍,這是他們找到的驅動增長的魔法數字。
但是當時這樣的人非常非常少,於是他們在產品各個入口都增加社交關系。
LinkedIn最早的時候,並不知道為什麼增加社交關系會產生那麼大的留存度,我們分析了起碼有兩三百個各種不同的指標,最後沒有任何一個指標能告訴我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可是加權以後的結果是,這些用戶在上面花了很多時間,間接就成為變現的可能。產品經理就把非常復雜的問題簡化,讓所有的東西都關注這一個點:讓更多的用戶在第一周里加到5個聯系人。於是,增長飛快。
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數據?
每個階段的重點不同
增長期是數據驅動的關鍵時期
雖然說數據很重要,那麼,創業者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數據呢?從公司成立就開始嗎?不是的。
一般來說,創業者會經歷 4到5個產品、企業的生命周期。
第一個階段,冷啟動。這個時候公司特別早期,用大數據驅動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客戶數量有限,樣本性不足。他們需要更多地去了解潛在客戶的需求,去「求」客戶來用這個產品。
第二個階段,增長前期。冷啟動接近完成。有經驗的創業者,會開始布局和增長有關系的一些核心指標,比如說日/月活躍,留存度。
這些指標的目的不是為了衡量產品當前當下的表現,而是為了未來做增長時有可比較的基準。並且,這些指標能夠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我們應該去做增長。
產品本身沒有黏度的話,去燒錢做增長,它不會真正地增長起來,因為流失速度超過增長速度。以前很多燒錢的企業能成功,是因為競爭沒有那麼激烈,用戶沒有那麼多種選擇。但是今天如果你的產品很差,留存不高,口碑也不好,燒再多的錢也不能獲得真正核心的自然增長。
第三個階段,是增長期。這個階段就能看出來好的創業公司和普通創業公司的巨大差別——效率。
無論PR還是做活動,都需要人力和時間成本。如何在增長中,找到效率最高的渠道?這個我覺得,是創業公司之間PK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不做數據驅動,靠直覺,一次兩次可以,但沒有人能進賭場連贏一萬次。所以,直覺需要和數據進行結合,這樣企業能迅速優化各個渠道,來提高單位時間的轉化效率。通過轉化效率的提高和疊加,變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不用數據驅動的公司,和一個用數據驅動的公司,假設運營策略一樣,資本儲備類似,客戶也一樣,後者一定會勝出。
第四個階段,是變現期。業務變現,要求有很高的用戶基數。一般互聯網產品中高活躍、體驗好的用戶,會轉化為付費用戶。類似一個漏斗,不斷地去篩,這裡面就是要拼運營的效率了。
比如說,電商用戶的轉化漏斗一般是:訪問——注冊——搜索——瀏覽——加入購物車——支付,或者到未來的退貨。
這是非常非常長的一個漏斗,真正要做好數據化運營,要對漏斗的每個環節持續地進行追蹤。為什麼呢?因為不能衡量,就很難去做增長。
一個好的企業,特別是以後要做營收的企業,必須要關注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轉化效率。這種轉化效率,要達成的手段,可以通過市場營銷的方法、產品改進的方法、甚至客戶運營的方法。
而其中每個環節小幅提高,加在一起就是一個倍數的提高。這種倍增,如果沒有做過數據化運營的人,很難體會到會有多大。
比如,以前我們在LinkedIn做數據驅動轉化時,要推送某篇EDM,同樣發給10萬人,拍腦袋決策的轉化是0.01%,但是經由數據驅動部門做個簡單的數據模型,同樣推送後,轉化率提升到了0.3%,高出30倍。如果每周都那麼做的話,這種轉化效果還是非常可觀的。
文章作者:張溪夢(GrowingIO 創始人兼CEO,前LinkedIn商業分析部高級總監)
❷ 如何進行互聯網金融運營數據的分析,都有哪些方法
作者:張溪夢 Simon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185414/answer/11095498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我們之前做過一期互聯網金融的公開課,「互聯網金融增長寶典:三大步驟提高轉化,搞定用戶運營」,主講人是 GrowingIO 的業務增長負責人徐主峰,曾任職 Criteo、Microsoft 等公司,有豐富的電商、互聯網金融客戶解決方案經驗。 這是公開課的速記整理。
這是一篇互聯網金融寶典,我推薦給所有轉化率只有 1%、總是為誰可能是你的購買用戶而犯愁的互聯網金融的高管、PM、市場運營和銷售們。本文通過實戰案例,手把手教你建立轉化指標、 梳理分析思路、提供分析步驟並最終建立用戶行為分析模型。
文 / 徐主峰
大部分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最為糾結的一點是,流量這么大,獲客成本這么高,為什麼最後的轉化率和成單量卻這么低?怎樣才能提高用戶運營效率?用戶行為數據分析怎樣把處在不同購買決策階段的用戶挑選出來,幫助互聯網金融公司做到精益化運營?
我們的客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互聯網金融,比如人人貸等行業前 10 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我們也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驅動業務的實踐案例,來幫助客戶創造價值。
一 、互聯網金融用戶四大行為特徵
互聯網金融平台用戶有四大行為特徵:
第一流量轉化率低,下圖是某互聯網金融公司網站上,新客戶過去 30 天整體購買轉化漏斗,其轉化率只有 0.38%:
而這並非個例,實際上,絕大多數互聯網金融公司,在 web 端購買的轉化率基本都在 1% 以下,APP購買率在 5% 左右,遠遠低於電商或者其他在線交易的購買率。
第二,雖然轉化率低,但是客單價卻很高。一般來說,電商行業客單價在幾十到幾百,而互聯網金融客戶,客單價從幾千到幾萬,某些特殊領域甚至高達幾十萬。而客單價高,就意味著用戶購買決策會更復雜,購買周期也會更長。
第三,用戶購買行為有很強周期性。電商的客戶下次購買時間是不確定的,但是互聯網金融平台上,真正購買的用戶,是有理財需求的用戶,在資金到期贖回產品後,一定還會進行下一次購買,只不過未必發生在你的平台上。
最後一個特點是「很強的特徵性」,主要包括兩個特徵:
A:用戶的購買偏好比較容易識別,理財產品數量和品類都很少,所以用戶購買的需求或者偏好,很容易從其行為數據上識別出來。
B:用戶購買過程中的三個階段特別容易識別:
用戶在購買決策階段,有大量的交互事件產生,他會看產品,比對不同產品的收益率和風險,比對不同產品的投資期限等等;
但是一旦他完成了產品的購買,就不會有大量的交互行為產生,他可能僅是回來看一看產品的收益率。
當用戶的產品資金贖回之後,又有大量的交互事件產生,實際上他處在下一款產品購買的決策期。
二、互聯網金融用戶運營的三大步驟
針對互聯網金融用戶行為的四個特徵,在用戶運營上有三個比較重要的階段性工作:
1.首先,獲取可能購買的目標用戶,合理配置在渠道上的投放預算,以提高高質量用戶獲取的比例:
渠道工作的核心,主要是做好兩方面的工作:宏觀層面,優化整個渠道的配置;微觀層面,單一渠道角度來說,根據渠道配置的策略,有針對性地實施和調整。
具體渠道的實施,大家都比較熟悉,但是對於整個渠道組合配置的優化,很多人接觸的其實並不多。
以渠道一為例,總體的轉化率是 0.02%;在過去 30 天站內總體的流量是 18.9K,漏斗第一級到第二級的轉化率是 3.36%,這樣一共是五級,我們看到最終渠道一帶來總體的成交用戶一共是 4 人。
類似的,前 10 的渠道數據都很清晰。不同渠道帶來的流量,不同渠道總體的轉化率,以及不同渠道在整個轉化路徑上每步的轉化率都可以看到。
這裡面有幾個渠道很有特點:
渠道一的特點,渠道一帶來的流量是所有 10 個渠道里最大的,但是它的總體轉化率卻是低的;
渠道二和渠道七,渠道二的量很大,但是轉化率是零。渠道七量比較一般,轉化率也是零;
渠道九和渠道十,這兩個渠道是所有渠道里轉化率最高的。但是這兩個渠道特點,是帶來流量不是特別大……
結合典型渠道特點,可以做一個象限圖:
第一象限(右上角)渠道質量又高,帶來流量又大的,這裡面渠道三四五是符合這個特徵的,渠道策略應該是繼續保持和提高渠道的投入。
第二象限(左上角)渠道的質量比較高,但帶來的流量比較小,這裡麵包含的主要渠道就是八九十。對應的主要策略是,加大渠道的投放,並且在加大投放的過程中,要持續關注渠道質量的變化。
我們先看第四象限(右下角),渠道質量比較差,但是帶來流量比較大,這裡面主要有渠道一和渠道二。相對應的渠道策略,應該在渠道做更加精準的投放,來提高整個渠道的質量。
第三象限(左下角)這個象限里渠道質量又差,帶來流量又小,比如渠道六跟渠道七。我們是否要直接砍掉?這里建議是,策略上要比較謹慎一些。所以在具體渠道的策略上,業績保持監測,然後小步調整。
根據上面數據分析得出的結果,做過渠道優化後,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高質量的用戶。
2.接下來就要把高價值的用戶——真正有購買需求,願意付費、購買的用戶找出來。
將資源與精力投入到真正可能購買的用戶上的前提是,我們要能夠識別出,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用戶?哪些是價值偏低的用戶?
其實對於互聯網金融平台來說,甚至所有包含在線交易的平台,用戶的購買意願,是可以從用戶的行為數據上識別出來的。由於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特殊性,相比於電商平台來說,商品品類更少,平台功能也更為簡單,所以用戶的行為數據,也更能反應出互聯網金融平台上用戶的購買意願。
把用戶在平台上的所有行為總結一下,核心的行為其實並不多,具體包括:
用戶查看產品列表頁,說明有一些購買意願,點擊某個產品,說明用戶希望有進一步的了解。用戶最終確認了支付,完成了購買,購買流程就走完了,他的理財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每一種行為都表示出用戶不同程度的購買意願,所以獲得用戶在產品里的行為數據就十分重要。
既然用戶行為數據這么重要,那麼怎樣獲取呢?GrowingIO 以無埋點的方式,全量採集用戶所有的行為數據,根據我們對業務的需求,配比成不同的權重系數,並按照每個用戶購買意願的強弱,進一步分群。
這是我們一個客戶製作的用戶購買意願指標的範例,剛才的前 5 個行為,都是用戶在購買前典型的行為:
每種典型事件的權重系數不一樣,用戶購買意願是越來越強的:用戶點了投資按紐,甚至點了提交的按鈕,顯然要比他單單看產品列表頁,或者單單看產品頁、詳情頁的意願強。越能反應用戶購買意願的事件,你給它分類的權重應該是最大的,這是大的原則,0.05 還是 0.06 影響並不大,所以不必糾結。
這樣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可以按照每個用戶的所有行為,給用戶做購買意願打分的指標,最終形成用戶購買意願的指標。
這是我們從高到低截取部分用戶購買意願打分的情況,第一列是每個用戶的 ID,第二列是按照購買意願給每個用戶打分的情況。得分高的,就是購買意願最強烈的用戶。
拿到所有用戶購買意願之後,我們就可以按照用戶購買意願的強烈與否,把所有的用戶分成不同的群體,來做針對性的運營。
這是在把用戶在過去 14 天內,由其產生的所有行為數據,按照購買意願打分的權重,把打分大於 5 的用戶找出來,在總體用戶里,這部分用戶購買意願排名前 20% ,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購買意願強烈的用戶。
類似我們還做了購買意願中等的用戶分群,這是購買意願排名在 20-60% 之間的用戶;購買意願排名在最後 40% 的用戶,是購買意願最弱的用戶分群。
分群之後,點擊任意一個分群,都會以用戶 ID 的形式列出來。因為你要有用戶的 ID ,才能對這些用戶施加運營策略。每個用戶最近 30 天的訪問次數,最近的訪問地點,最後一次訪問時間都可以看到。
接下來針對這些購買意願強烈的用戶,怎樣推動用戶的轉化呢?
3.採取針對性的運營策略,提高高價值用戶的轉化率。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購買偏好,互聯網金融平台商品品類是比較少的,用戶購買的目的性也比較清晰,一般商品的品類有這么幾種:
第一種:債券型理財產品
第二種:股票型理財產品
第三種:貨幣型理財產品
第四種:指數型理財產品
第五種:混合型理財產品…
我們把用戶在不同品類商品上的訪問時長佔比算出來,就能比較好地了解用戶的購買偏好。比如下圖,我們用用戶訪問債券型產品詳情頁的訪問時長,除以用戶在站內總體的訪問時長,就能夠得到用戶在債券產品上訪問時長佔比的指標。
我們還是使用用戶分群的工具,把在債券型產品上的訪問時長佔比大於40%的用戶分出來,這是有非常強烈表徵的客戶,他購買的偏好就是債券型的產品。
同時我們再設定另外一個指標,比如用戶購買意願指標,之前我們做過大於5,也就是購買意願排名在前 20% 的。
通過這兩個條件,我們就可以把購買偏好是債券型產品,同時有強烈購買意願的用戶找出來,這兩個指標的關系是並(and)的關系。同樣我們可以按照用戶的購買偏好,把關注其他品類的用戶,都做成不同的用戶分群,然後形成不同購買偏好的用戶群體。
針對這些用戶,其實在運營策略上,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展開來進行做:
從購買階段的角度,首先我們把所有用戶可以分成新客和老客。對於這兩個群體來說,運營策略和運營重點是非常不一樣的。
新客群體,是從來沒有在平台上發生過購買的用戶,我們要根據用戶的購買意願,做進一步的運營。
老客群體,也就是在平台上已經發生過產品購買的用戶,除了關注用戶的購買意願之外,用戶的資金狀態(資金是否贖回)也是非常重要的參數。
用戶是否購買過產品?購買產品的用戶是否已經贖回資金?這兩個內容,其實是一個用戶當前的屬性。在我們分群的工作里,這有個維度的菜單,通過這個維度菜單,我們就可以把具有某種屬性的用戶找出來:
這里我做了一個分群,我們可以看一下。在維度的菜單里,我們把是否購買過產品的維度值設置成了 1 。把資金是否已經贖回這個維度的值,也設置成了 1 。實際上是把那些資金已經贖回的老用戶找出來;同樣在指標這個菜單里,我們同時也把有強烈購買意願的用戶找出來,時間是過去 14 天,指標大於 5 。
這樣我們就製作了一個用戶分群,而這個用戶分群里所有用戶,要滿足下面的三個特徵:
特徵一:購買過產品的老客。
特徵二:他們的資金,目前已經贖回了。
特徵三:過去 14 天內的行為數據,表明這個用戶有著強烈的購買意願。
同理我們把所有用戶,整理為下面幾個不同類別,對應不同的運營策略:
比如新客里,當前有購買意願的,其實他屬於購買決策期的新用戶。應該根據用戶的購買偏好,推薦這種比較優質的理財產品。並給予一定的購買激勵,來促進這些新客在平台上的第一次購買,這個對於新客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以此類推。
相比於電商或者其他行業,互聯網金融平台結合行業和用戶的特點,從用戶行為數據分析的角度,驅動產品業務以及提高用戶的轉化率,有更加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