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百慕大之謎
水泥和石頭堆砌起來的屋子周圍會突然起火;鏡子自己碎裂,碎片能飛到100米之外!金屬會捲曲、破裂,甚至會碎成麵包屑狀的粉末……這些在一個物理愛好者的實驗中出現的現象,也許與經常發生飛機、輪船失蹤案的百慕大三角之謎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系。 百慕大之謎迄今未解 20世紀以來所發生的各種奇異事件,最讓人費解的大概就要算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連串飛機與輪船的失蹤案了。所謂百慕大三角,指北起百慕大群島,西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個三角形海域。從1945年開始,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隻都在這里神秘地失蹤。現在,百慕大三角已經成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種失蹤事件的代名詞。 百慕大三角之謎自出現以來就眾說紛紜,一些百慕大三角的旅行者們每次驚險回歸後就報道了他們有關電磁的古怪經歷:他們乘坐的船或者飛機會被一種奇怪的蒸汽所吞沒,爾後所有的儀器都失靈、紊亂了,莫名其妙的霧會在整個海面上升起,而當時的自然天氣都不可能產生霧,也沒有任何理由來解釋這些電磁失常情況。 這種反常現象被後人百般猜測,把原因歸結為「海怪」、UFO、心靈感應、時空彎曲等等,也有人認為,百慕大之謎並不存在,這些神秘事件肯定是那些無聊的術士們在宣揚他們超自然的思想。可人們似乎沒有對一個事實太在意:這些事故的經歷者都是富有經驗的領航員、船長,甚至是海岸巡邏隊的隊員。 這些不尋常的現象形成了科學界長久不解的「百慕大三角」謎團,展示大自然中不為人類所知的神秘一面。 雖然百慕大之謎至今沒有徹底解決,但現在已經出現了最為合理的解釋,這個解釋是由加拿大物理愛好者哈奇森提出的。在他進行的多次電磁方面的實驗中,意外地發生了一些離奇現象,這些離奇現象與百慕大三角報道中出現的現象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因此,哈奇森相信,百慕大之謎與電磁有關。 誰讓物體飛了起來? 哈奇森是加拿大的一個業余物理愛好者,他喜歡鼓搗一些奇怪的科學實驗,他的家裡擺滿了實驗用品。他可能與很多奇思妙想的科幻電影主角相似,唯一的不同只是,他這個人物並不是虛構的,他的實驗也不是。 1979年的一天,哈奇森正在研究泰斯拉縱波(尼古拉?泰斯拉,無線電之父)。由於實驗場地有限,那些用來發射電磁場和波的設備,比如泰斯拉線圈、高頻發生器等等,只能勉強塞入到一個小屋子裡。哈奇森把所有機器都打開,然後安靜地等待著他的實驗結果。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哈奇森突然感到有個東西落在肩膀上,他斜眼一看,是塊金屬片,他也沒怎麼在意,把那金屬片扔了回去,它卻又飛了過來,打在他身上!這時哈奇森再觀察屋裡的其它動靜——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放在地上的一根大鐵棒竟然飛了起來,在空中懸浮了一秒鍾,然後「砰」的一聲,又摔到了地上! 發生了什麼? 為了搞清楚真相,哈奇森一次次地重復他的實驗,又有令人驚駭的現象發生。比如:物體持續飄浮起來,像木頭、塑料、泡沫塑料、銅、鋅,它們會在空中盤旋,來回穿梭,形成旋渦並且不斷升起,甚至有些物體會以驚人的速度自動拋出,撞擊到人身上。 但這樣的魔幻效應並不是時時都發生的,有時需要靜靜地等上好幾天的時間才能看到一次,而在大多數時間里,沒有任何異常狀況發生。後來,通過對儀器不斷地變換位置,比如光譜分析器、磁力計、蓋格計數器(蓋格計數器其實是輻射探測器的一種,可用來測量肉眼看不見的帶電微粒)等儀器,哈奇森終於摸透了魔幻效應的「脾性」,可以很快製造出魔幻效應了。 新奇現象接踵而來 進一步的實驗還發現:由水泥和石頭堆砌起來的屋子周圍會突然起火;鏡子自己碎裂,碎片能飛到100米之外!金屬會捲曲、破裂,甚至會碎成麵包屑狀的粉末;不同的金屬可以在室溫下熔合在一起,有的金屬可以變成果凍或泥的狀態,當儀器所產生的場被撤走後,它們會重新變硬;空中出現光束,緊接著無數光環顯現,與此同時,容器中的水開始打旋…… 真是聞所未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無數人都爭搶著去看哈奇森的實驗。哈奇森還向人們展示了無數實驗中留下的樣品——那些被「劈」開的金屬、被彎曲了的粗大鋼條、從鋁塊中冒出來的硬幣…… 上述這些奇特的現象就被稱為「哈奇森效應」,哈奇森猜測,這種效應就是那些實驗儀器的古怪組合而導致的,它們發射出的電磁波互相干涉,產生出某種奇特的能量,這些能量在某些特別的區域交疊,在這些區域中,物體會飄浮起來,多種材料會變形,物體還會莫名其妙地消失…… 但如此微弱的電磁力為何能夠產生這般強大的力量?按照傳統的知識經驗,人們以為那麼一點力並不會產生任何值得稱道的結果。因此,有些科學家猜測,哈奇森是在無意中「觸碰」到了「零點能」,此能量由物質在絕對零度時表現的振動而得名。最近的研究表明,有一種沒有任何實物粒子的物質狀態,叫「量子真空」,其場的總能量處於最低,這是一切物質運動及能量場的最初始狀態,這樣的狀態具有無限變化的潛在能力。零點能就是由量子真空中的粒子和和反粒子不斷出現和湮滅產生的。據推測,量子真空中,每立方厘米包含的能量密度有1013焦耳,足以在瞬間燒乾地球上所有海洋的水分!既然能產生這么大的能量,我們就不難想像哈奇森效應產生的種種奇異現象了。相比之下,「消失」、「瓦解」等原先曾讓我們人類驚恐萬分的現象簡直不值一提! 但是零點能是如何被激發出來的呢? 一觸即發的「零點能」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美國發明家泰德?蓋革農,他發現每個電子都具有一種獨特的電磁頻率,如果通過某些方法,讓電子都應用相同的頻率,物質本身可以在此過程中發生改變。 這樣看來,在哈奇森效應中,零點能是由於空間電磁場的相互交織和影響而被激發出來的。如果把某個物體暴露在各種電磁場相互交織的地方,其實就相當於在盡可能地破壞物體的電子軌道。如果其中一個電磁場的頻率與這個物體中某些電子的電磁頻率相同,就形成了共振,使得量子真空中最低能量的零點能被激發出來,產生了強大的破壞力。 在哈奇森的實驗中,當他把電磁能量調得更大,產生更多的共振,金屬鍵外層的電子軌道就會被共振所破壞,導致金屬原子不停地振盪,結果,原子之間的固有框架開始動搖,整個金屬也就形成了一種柔軟的、顫巍巍的「金屬果凍」,這情形看起來就像金屬在正常的室溫下自動熔化了。 當電磁場被撤走後,金屬塊開始從瞬間「噩夢」般的躁動中冷靜下來,「風平浪靜」了,金屬鍵開始在鄰近的原子之間再度形成,原子之間重新兩兩「握手」,形成穩固的扭曲的形狀。這正是我們看到的哈奇森效應。 實際上,哈奇森發展了一種新形式的電化學,就是通過改變電子軌道的共振頻率,來改變物質的化學性質。通過蓋革農的闡釋,我們就可以把難以想像的神奇而復雜的實現哈奇森效應的手段變為簡單的解釋——合乎經典物理學的解釋。 運用這些共振頻率,你就可以操作哈奇森使用的儀器,學到以下有趣的技藝:你可以把物體里的化學鍵變得更強些,增大整個材料的強度和耐受力,或者相反,你可以讓化學鍵變得弱一些,可能就讓一塊鐵在室溫下變成一堆粉末。 還有別的呢:通過適當調節頻率,你可以讓一種物質表現得如同另外一種物質,或者可能表現出我們至今從未見過的性質:模仿自然界中從未存在過的原子、元素和化合物。如果一塊鋼鐵模仿了一片羽毛,那麼它飛起來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電磁能布滿空間 在哈奇森效應之前,我們知道一個著名的「消失」實驗——1943年的費城實驗。據說,「愛爾德里奇」號驅逐艦安裝了「隱形發生器」。試驗開始後,這艘驅逐艦便從人們的視野中和雷達屏幕上消失,就好像是完全消失在另一維空間,過了一會兒軍艦才重新出現。 費城實驗的理論基礎是愛因斯坦的統一場理論,該理論認為,引力和電磁是相連、相通的,就像質量和能量通過質能公式聯系起來一樣。證明統一場理論是愛因斯坦一生最後的願望,雖然他從沒有最後解決統一場理論,但是費城實驗的結果卻讓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些什麼。 如果愛因斯坦是對的,那麼時間、空間,然後物質,都是相互關聯的。而我們知道有件東西是整個宇宙所共有的——電磁能。 當你看著一個麵包圈時,首先看到的是麵包外圈,還是中間的空洞?這是個心理題,但也可以幫助我們從新的視角理解哈奇森效應。按照我們現有的物理學知識,哈奇森效應不可思議,這可能因為我們總是把目光聚焦在麵包外圈上,忽略了自然界無處不在的「空虛」部分——空間,以及充斥其中的電磁能。哈奇森當然不是第一個知道電磁的人,但是他的實驗讓人們把種種奇異事件的解釋目光集中到了他所使用的所有設備的唯一產物——電磁的變換上面來。 道理很簡單:無處不在的空間實際上處處充斥著電磁能量,我們從前關注的「麵包圈」本身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只是電磁能量的一種爆發形式而已。 如果我們把100萬伏特的高壓打在自己身上,我們肯定會死,可是改變電流的頻率,到了某個特定的數值,我們就可以讓百萬伏特的高壓穿過我們的身體而不受到傷害,這個試驗自1952年就被很多人成功嘗試過。 這是不是把你嚇壞了?但的確,要實現這一點並不難,要做的就只是改變頻率。比如說,如果人體全部原子的頻率與牆壁全部原子的頻率相同,人就能隨意穿牆而過;如果人體全部原子的頻率做到整齊劃一,人就會突然消失。費城實驗中的這艘驅逐艦也許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消失的。 憑直覺,人們總以為這些事只可能在實驗室製造的極端條件中發生,事實並非如此,正如美國電磁學專家帕登所說:「哈奇森啟動設備、進行實驗的初衷是平淡無奇的,只不過是利用舊電線和線圈進行一些例行的操作。但正是用這種簡陋的設備,他找到自然界中很多潛力存在的最有力證據。」 其實,哈奇森實驗室里產生的電力,和大氣中隱藏著的潛能相比,簡直微不足道。最簡單的例子是,在一些閃電現象發生時,強大的電流足以擾亂無線電波和幾百公里之外的其它設備、足以損毀大樹和房屋、足以使沙礫熔成玻璃。 有沒有可能,哈奇森效應只是自然界「大機器」的一個微弱、但極為幸運和典型的例子罷了?巨大的「自然機器」會不會形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古怪事物,在我們的時空中導致某個物體、某件事情出錯? 我們自然想到了百慕大三角之謎,其實,哈奇森效應是百慕大種種怪現象的完美再現。哈奇森發現的眾多效應彷彿一致模擬了百慕大各種報道中的現象——古怪的旋渦雲團和光亮、綠光和磷光、電磁異常。在哈奇森的某些實驗中,物體也會披著一層灰色的霧,在房間里飛轉、飄移,這些都可以拍照下來。百慕大三角有沒有可能恰巧具有適當的溫度和天氣,又處於電磁重點區域,以至於產生了和哈奇森效應一模一樣的現象? 但是電磁可以導致飛機和船隻消失嗎?哈奇森說:這極有可能,自然界可以自發地形成這些場,然後製造出某種適當的情況,使得船隻和飛機完全碎裂,或者消失到另外的維度、領域中去。 哈奇森效應一經傳播,全球轟動,那些研究各種「靈異」現象的科學家們都頗有啟發,有的甚至豁然開朗。稍微比較一下各種實驗的和自然的現象,我們就能看出,這些長久以來困惑人們的現象中,有的是哈奇森效應中的一種現象,有的只是在不同的場合下發生的類似哈奇森效應的「翻版」。 人們紛紛開始重視自然界中和人群中種種現象發生的背後有沒有電磁「旋渦」的存在。顯然,有太多關於電磁的秘密我們還沒有了解,電磁很可能是通向大自然更多驚人現象的大門,它的潛力是無限的。 在我們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以往科學家、哲學家的夢幻,如今都在慢慢地變成現實。我們應當更深刻地去認識自然界的潛在能量和力量,無論這種潛力對我們來說有沒有直接的效益,我們都應當開始重視它。從這一點來說,哈奇森貢獻恐怕還在於,他發現的效應向世人展示了我們周圍無處不在的巨大潛能
❷ 平面設計中顏色的搭配
十種基本的配色設計,分別叫做:
無色設計(achromatic)、類比設計(analogous)、沖突設計(clash)、
互補設計(complement)、單色設計(monochromatic)、中性設計(neutral)、
分裂補色設計(splitcomplement)、原色設計(primary)、二次色設計(secondary)
以及三次色三色設計(tertiary)。
基本配色——強烈
最有力的色彩組合是充滿刺激的快感和支配的 慾念,但總離不開紅色;不管顏色是怎麼組合,紅 色絕對是少不了的。
紅色是最終力量來源——強烈、大膽、極端。 力量的色彩組合象徵人類最激烈的感情:愛、恨、 情、仇,表現情感的充分發泄。
在廣告和展示的時候,有力色彩組合是用來傳 達活力、醒目等強烈的訊息,並且總能吸引眾人的 目光。
基本配色——豐富
要表現色彩里的濃烈、富足感可藉由組合一個有力的色彩和它暗下來的補色。
例如,深白蘭地酒紅色就是在紅色中加了黑色,就像產自法國葡萄園里陳年純美的
葡萄酒,象徵財富。白蘭地酒紅色和深森林綠如果和金色一起使用可表現富裕。
這些深色、華麗的色彩用在各式各樣的織料上,如皮革和波紋皺絲等等,可創
造出戲劇性、難以忘懷的效果。這些色彩會給人一種財富和地位的感覺.
基本配色——浪漫
粉紅代表浪漫。粉紅色是把數量不一的白色加在紅色裡面,造成一種明亮的紅。
象紅色一樣,粉紅色會引起人的興趣與快感,但是比較柔和、寧靜的方式進行。
浪漫色彩設計,藉由使用粉紅、淡紫和桃紅(略帶黃色的粉紅色),會令人覺得
柔和、典雅。和其它明亮的粉彩配合起來,紅色會讓想起夢幻般的6月天和滿滿一束
夏日炎炎下嬌柔的花朵。
基本配色——奔放
藉由使用象朱紅色這種一般最令人熟知的色彩,
或是它眾多的明色和暗色中的一個,都能在一般設
計和平面設計上展現活力與熱忱。中央為紅橙色的
色彩組合最能輕易創造出有活力、充滿溫暖的感覺。
這種色彩組合讓人有青春、朝氣、活潑、頑皮
的感覺,常常出現在廣告中,展示精力充沛的個性
與生活方式。把紅橙和它的補色——藍綠色——搭
配組合起來,就具有親近、隨和、活潑、主動的效
果,每當應用在織品、廣告和包裝上,都是非常有
效。
基本配色——土性
深色、鮮明的紅橙色叫赤土色。我們常用它來
組合、設計出鮮艷、溫暖、充滿活力與土地味的色
彩。這種色彩有種淡淡的溫暖,就像經過琢磨、潤
飾的銅器。
和白色搭配起來,就會象散發出自然燦爛的光。
土性的色彩有年輕人愛笑、愛鬧的個性,令人聯想
到悠閑,舒適的生活。
因為是類比設計的一部分,這種溫馨、土味的
色調會產生有趣的色彩組合。例如出現在美國西部
的裝潢設計。
基本配色——友善
配色設計要想表達友善之意時,常會使用到橙
色。這種色彩組合,開放、隨和,又有一切表現能
量和動力的素質。能夠創造出平等、有序氣氛,卻
沒有強勢和支配的霸氣。
橙色和它鄰近的幾個色彩常應用在快餐廳,因
為這類色彩會散發出食物品質好、價錢公道等誘人
的訊息。橙色有耀眼、活力的特質,所以被選為在
危險地區的國際安全色。橙色的救生筏和救生設備
(例如救生衣等)可以讓人輕易地在藍色和灰色的
大海里發現蹤跡。
完!!!!!
❸ 我愛發明的發明人與聯系方式
❹ 你從派的嘴裡看到了什麼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後感
派的父親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至少我是這么認為。心理尚不成熟的少年派在一次偶然的打賭事件中遇見並開始信仰基督教的上帝,耶和華。然而在這之前,派信仰的是印度的一種教派,在那之後又信仰上了另一種教派,當然他是同時信仰這些上帝的。這里讓我想到了我媽,我母親信仰基督教,我想她應該算是一位基督教徒吧。當然我母親可不是派那樣的眾神論者,也不是素食主義者,她經常告誡我們:世間的飛禽走獸、花果蔬菜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食物。所以我們還是不反對她信仰基督,正如派的父母不反對派的信仰自由,但派的父親說了一句令人肅然起敬的話:「我不幹涉你的信仰自由,但是你從這個上帝信仰到那個上帝,你同時信仰了幾個上帝,多個信仰等於沒有信仰。」確實,一個人怎麼可能同時有多個信仰呢,我不知道派是怎麼做到的。當父親問派是否明白時,派點頭說「明白了,我需要接受一次洗禮。」我想派不是不明白,而是選擇了上帝。 派信仰了上帝,所以他想了解造物主創造這萬物的神奇之處。就像在船上遇到暴風雨一樣,當派想近距離觀察他家飼養的那隻孟加拉虎帕克時被父親阻止了,這一舉動很難分析出結果,因為當派召喚帕克時,我從帕克的眼神中看到了臣服和敬畏,就如同帕克看到了上帝一樣准備接受派的賜食,然而父親卻沒看到這一幕。也許父親的理智是正確的,試想如果不是父親的及時趕到,派可能就如同那隻山羊一樣成了帕克的口中食。這點誰能辨個清楚呢,但此次事件卻為後文埋了伏筆,在海上沉船時,派在救生筏上看到遠處海浪中有「人」,於是高呼:「我在這里」。游近了才發現原來是那隻孟加拉虎,這時派做出了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舉動:「不,帕克,走開」。如果沒有那次教訓,恐怕派的漂流經歷只能到這了。就正如派如果不對萬物的好奇而在暴風雨時來到甲板上,可能已經和家人一樣淹死在船艙中了。 其實片中最讓我佩服的是派的勇氣、仁慈的心和堅強的意志力,缺少其中任何一項,派都無法在那樣的環境中生存。當帕克拚命的游上救生筏時,派本能的跳進了大海,在海中停留了一段時間後毅然決然的游回了救生筏,關鍵的是那一段時間中派在想些什麼,也許只有在劇本或原著中能找到答案,但我以為他和我想的一樣:游向大海那是必死,回到救生筏尚有一線生機。在風平浪靜後救生筏中有5位生還者:派、大猩猩、斑馬、豺狗、孟加拉虎。這里的豺狗就是撒旦的化身,斑馬是受欺壓的弱勢力群體,而大猩猩代表的是敢於抗衡撒旦的力量,但孟加拉虎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說實話,我當時沒能看明白作者的用意,因為本來屬於孟加拉虎的撒旦角色讓豺狗頂替了。當然派畢竟不是耶穌,當豺狗血腥的掠殺斑馬和大猩猩時,派只能在一邊愛莫能助的哭喊「不……」。再回歸到現實看事物,這一切不過是萬物生存的本能。游輪上那個廚師說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你是素食主義者?你吃牛,牛吃草,你吃的不就是草嗎」。這讓我想起了佛教中常說萬物皆空,我所不明白的是既然萬物皆空,為什麼還要戒酒戒肉呢。在帕克影藏的這段時間里豺狗就處於食物鏈的頂端,而斑馬、大猩猩甚至是派都只不過是上帝賜予豺狗的事物,然而上帝畢竟是公平的,他賜予你事物的同時也賜予你生存的權利。在看到這殘忍的一幕後,派憤怒的決定與豺狗一決生死,對峙良久後意外的一幕發生了,原本「影藏」在船艙中的孟加拉虎跳了出來,後果可想而知,豺狗成了帕克的盤中餐。心中還沒來得及喊一聲好時,帕克將虎口對准了派,於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正式拉開了序幕。 之前在《讀者》中看到一句名言,記不清是誰說的,大致是說:世上有兩種人是悲劇的,一種是沒有目標的,另一種是達到目標的。在海上漂流的時間里,我不知道派從哪來的勇氣和一隻虎在如此環境中還有生存的念頭,派自己給出的答案是帕克對他威脅時刻警惕著自己,成為了自己生存的目標,讓自己有活下去的鬥志。是的,沒有奮斗目標的人生要如何「生存」。派沒有放棄,他做各種事來提醒自己,最重要的一件就是馴服帕克。於是派和帕克成了彼此生存的支柱,帕克對派的威脅成了派的警惕目標,而帕克要依賴派提供的食物才能生存。關於漂流期間食物的來源有兩處是比較耐人尋味的,第一處是在派用網為帕克捕到一條大魚時,魚拚命的掙扎,於是派用斧頭狠狠的敲打魚的頭部,當發現魚死後,一種罪惡感油然而生,派匍匐在木筏上大哭:「對不起……」。當派在痛恨豺狗殘忍的殺死斑馬和大猩猩之後,自己卻像豺狗一樣殘忍的殺死了無辜的魚。第二處是在派正為馴服帕克而雙方對峙的時候遇到了跳出海面的魚群,正當帕克瘋狂的想接住迎面跳過來的魚時,一條相當大的魚跳過來撞死在船中,讓我吃驚的是,派居然奮力的從帕克嘴中搶奪這條魚,更讓我吃驚的是,帕克讓步了。有一點需要聲明,在這之前的夜裡,當水母用神奇的熒光照亮整片海域時,一條巨大的藍鯨躍出了海面。派欣賞著這神奇的一幕,卻不想自己因為錯誤的舉動而丟失了所有的食物。派帶著大魚回到自己的「領域」後,帕克也在船艙中飽餐了一頓小魚,各自相安無事。海上漂流的最大問題還是食物的來源,人在餓到極點時什麼事都能做出來,何況一隻虎。派的旁白:孟加拉虎可是游泳健將,如果它餓到極點很可能會跳進海。在派完全馴服帕克前很快就發生了這一幕,海面上不時的有魚跳出,這誘惑了帕克,當派還在笑帕克沒能捕到魚時,帕克徑自游向了自己。之後的局勢來了一個180度轉變,派得到了船的所有權,這使得本可以利用此優勢殺死帕克的派還是沒能忍心下得了手。人的內心終是善良的,這正應了中國和尚的那句話:上天有好生之德。救了帕克後,各自回到各自的位置,相安無事。漂流結束之前經過一座美麗的小島,然而這座島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美。據成年派的描述,白天小島是夢里的天堂,到了晚上卻是殺人於無形的地域,這迫使派決定繼續漂流。我在想李安為什麼要安排這個島嶼的出現或者是原著中就是這么寫的,當然我沒有看到過原著。說實話,我認為這一經歷對整個漂流來說沒有多大意義,思來想去之後認為這一情節想要說明一點:安逸使人停滯不前。 影片的尾聲,救生筏靠岸了。在使出最後的力氣將船拉向岸邊後,派終於倒在了沙灘上。帕克跳下船後差點沒能站穩,被飢餓折磨的如此瘦弱,以至於似乎可以被浪花推倒。定了定身體後,帕克緩緩的走向森林,在入口出停住了腳步,感人的一幕卻說不出哪裡感動著我:派無力的抬起眼在想為什麼帕克不回頭看自己最後一眼。帕克在停頓片刻後還是頭也不回的躍入了森林深處。 影片的結尾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或者說結尾往往能還原真相,然而真相往往又是殘酷的。在成年派敘述自己漂流的故事後又給出了另一個故事:大猩猩是派的母親,豺狗是水手,斑馬是廚師,而那個老虎就是派自己。你喜歡哪一個。。。。
❺ 我愛發明氣球也救生
從小喜歡思抄考是件襲好事情,我在電視上看過你那期節目很不錯。但是有幾點想法想和你說說。
第一,組合式立體氣囊雖然有效好的穩定性,假如一旦其中一個漏氣,那麼整個救生器的穩定性就大大減弱。很容易造成則翻。如果改成橫向氣囊會不會好一點,就向球體上下有幾個救生圈套在球體上面。就算其中一到兩個氣囊漏氣也不會影響到救生器在水裡的穩定性。
第二,假如在海中救生,人坐在透明的球體里,陽光會不會發折射?球體里溫度會不會過於太高?人在裡面會不會因為高溫而加快脫水呢?
第三,我並沒有發現氣球式救生器的機動能力,假如逃生人員被海水沖擊而脫離了救生區,那麼他應該怎樣控制救生器呢?傳統的救生器大多可以用人力推動的,比如可以用槳來劃到目地。
❻ 最安全的交通工作是郵輪還是飛機
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是郵輪。作為交通的參與者就存在一定的風險,飛機的出事概率其實是相當低的,遠遠低於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但飛機一旦出事生還率極低,且曝光率高,所以影響力大。郵輪的出事概率遠低於飛機,且生還率相對較高。
現代郵輪的安全設施
1、雙層船底
現代郵輪有雙層船底,由兩層鋼板建造而成,橫跨整個船身底部,將船體和船身中隔出五英尺的空間。當船舶擱淺或者在水下發生撞擊時,因船底受損而導致防水密封艙進水的幾率降至最低。而通過將雙層船底向上延伸到船身兩側,這等於給船舶側面也加上了雙層保險,可大大避免發生此類因船身受損而導致沉船的事件。如果一旦發生冰山撞擊或者同其他船舶撞擊,這項改進措施可保證船身不會受損,只有船身雙層側壁之間可能進水,而防水密封艙則安全無虞。
2、橫向防水密封艙,其主要用於提高船舶對水下船身損壞的應對能力,控制船身進水速度和位置。因為為保證進水後,船身仍能保持平穩,防水密封艙必須為橫向或橫跨整個船身,而不能採用縱向修築。這是因為一旦船身一側受損進水,水將會橫向蔓延進隔水艙內,可保證船身兩側重量持平;而縱向隔水艙進水之後,將導致船身重量不均,從而向一側傾斜。
3、現在的大型郵輪船體均採用合金鋼。目前,各國船級社規范中均對船用鋼材的力學性能(即材料的抗拉強度、屈服強度、伸長率以及斷面收縮率等)有明確的要求,並且將船用鋼材分為一般強度船體結構用鋼和高強度船體結構用鋼兩類。
4、焊接工藝如今,造船的關鍵工藝是焊接,它在船舶建造中的應用水平直接影響造船的質量和建造周期。
5、救生設備、逃生演習
在每間船艙內都配有救生衣,配備足夠全船人員數量乘坐的救生艇(救生艇必須都配有船槳、指南針、信號燈、食物和水),並在救生艇附近配有救生衣救生圈等救生設備。
在登船第一天必須全員參與逃生演習,熟悉救生設備的放置地點與逃生線路。
6、《國際海上人身安全公約》
7、國際冰情監視預警
8、無線電通訊裝置接收天氣預報,檢測船舶位置以及危急狀況求救。
9、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
主要由衛星通訊系統和地面無線電通訊系統構成,其不僅可以更大范圍、更迅速、可靠地發送救難信息,還能以自動、半自動的方式取代以前的人工報警方式。
另外,郵輪上設有警察,有安全方面的問題可以尋求任何郵輪上工作人員的幫助。根據SOLAS公約規定,船長就有權對鬧事乘客實行監禁。
郵輪上有醫生。所有的郵輪均配備醫生和護士,並有常見葯品出售,您也可以自帶常用葯品上船。
如果遊客出現身體上的突發狀況,超出船醫控制范圍,會選擇更快的方式送您回到陸地——直升機。
郵輪上有足夠多的救生艇。
登上郵輪後必須參加的安全演習。郵輪上的安全演習非常重要,每位乘客都必須參加。參與演習時,工作人員會告訴大家所在房間的緊急逃生路線,集合點以及救生衣的正確穿著方式,這事關每個人的人身安全,所以必須重視起來。
由於每個房間配備對應的救生設備,所以2個大人帶小孩也是沒法入住標間,必須選擇家庭房。
所有露天甲板或陽台都設有至少1.2米的實體護欄,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掉入海中的情況,有人落海後請盡快將身邊的救生圈丟向落海者並呼救!
當然了,如果身體不適者,還是建議離欄桿遠些。(數據來自搜狐網)
❼ 泰坦尼克號沉船時,世界首富阿斯特四世也在場,他最後做何選擇
約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是瑞吉酒店的創始人,也是當時的世界首富,更是泰坦尼克號上遇難最著名的四位名人之一,他和當時已經懷孕的妻子搭乘那艘號稱「永不沉沒」的巨輪,悲劇發生後,妻子和其他婦孺一起搭上了救生艇,他則選擇留在甲板上。
船沉沒後,人們在打撈沉船時發現了他的屍體,這時只能憑借外套上的名字首字母和他口袋裡的手錶進行辨認了。
作為當時的首富,阿斯特賬戶里的錢據說能買下三艘泰坦尼克號,而他本人也是泰坦尼克號的投資人之一,但是他並沒有享受任何特權,反而是和船一起沉沒了,這是為什麼呢?
小結:
詩人葉芝曾經寫到:在廣袤時刻饋贈的禮品,我不會在晦暗時刻收還。饋贈的禮品我會再度饋贈,因為你可能會來到冬季,但你美貌的白花會永生。
高貴的品質,並不在平靜的生活中特別耀眼,但是當危險來臨的時刻決不會被高尚的靈魂所背棄。而他們這份偉大的精神,也會為遇到同樣問題的人點一盞燈,照亮對的道路。
只顧著自己,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但是貪圖一時的利益---哪怕是生命---撐不起人的一輩子,那些找各種借口登上救援船位置的人,他們雖度過了一時的危機,卻躲不過一世的後悔,永遠活在人們譴責的目光里,抬不起頭來。
如果說生命只有一次才顯得可貴,那麼高貴的品格常伴左右才能使這一次的生命更加無悔。我們都應該找到自己讓自己無悔的生活方式。
❽ 游泳的「跟屁蟲」是什麼東西
游泳跟屁蟲是一種救生浮球,是一個醒目的橙色氣囊, 一條長長的帶子,一頭拴在游泳者的腰間,一頭跟著一個橙色的氣囊。遠遠看去,就像一條胖乎乎的小蟲子跟在游泳者身後,跟屁蟲也因此而得名。
這種救生浮球是國際泳聯和中國泳協指定的救生設備,採用了雙氣囊的設計,不會影響游泳者游泳,而且比救生圈安全。在使用上,也更為方便,帶子的長短很好控制,不容易被纏住。而且「跟屁蟲」顏色醒目,在水中可以作為救生標志。
在公開水域中攜帶跟屁蟲是游泳愛好者必帶的裝備,可以防止很多游泳意外的發生。
(8)我愛發明救生筏擴展閱讀:
跟屁蟲游泳浮漂是國際泳聯和中國泳協指定的公開水域賽事安全裝備,採用了雙氣囊的設計,不會影響游泳比賽,而且比救生圈安全。在各大賽事,冬泳渡江跨海峽……等都能見其身影。當然在民間出現得不多,隨著健康運動的大發展,游泳愛好者的安全意識增強,跟屁蟲也漸漸地走進老百姓的視野。
事實上,跟屁蟲警示和心理暗示作用大於實際效果。
小號的跟屁蟲可以提供足夠的成年人的浮力,但這個只針對本身會游泳,有漂浮基礎的人士。不會游泳,不會漂浮,或者平衡感就沒掌握,效果會很差。
主要是用前檢查密閉情況,下水後注意不要讓尖銳物體損傷,注意繩子不要纏住身體引起慌亂。一旦需要在水中使用,抓牢抱牢不要慌亂,迅速游向淺水區,找到更可靠的方法替代跟屁蟲。
參考資料:網路:跟屁蟲 (游泳用浮囊)
❾ 世界上最有名的幽靈船有哪些
最有名的主要有10艘
1。 飛翔荷蘭人號(The Flying Dutchman)
海上傳說,沒有比飛翔荷蘭人號更著名了。它被多次用於繪畫創作、恐怖故事、電影,甚至歌劇。這艘船最早出現在18世紀晚期喬治林頓的Botany灣航海書中,從那以後,這個故事就經久不衰,這還要多虧了無數漁民和水手稱他們見過這艘船的蹤影。
2。 瑪麗·塞勒斯特號(The Mary Celeste)
瑪麗·塞勒斯特號是在1872年被發現漂泊在大西洋上的商船。船上具備適航條件,船帆、食物一應俱全;但是救生筏、船長筆記、航海日誌和所有船員全部消失不見。沒有任何打鬥跡象,船員的隨身物品和1500桶酒都沒有動過,這似乎排出了海盜襲擊。對於這些船員命運,有很多猜測,有人說因為內訌,有人說因為食物中毒。比較可信的說法是遇到了風暴或某些技術問題丟失救生筏,最終船員們死在海上。不過這一切也只是猜,沒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
3羅維朋夫人號(The Lady Lovibond)
4。Joyita號
Joyita號是一艘在1955年在南太平洋被發現的漁船,當事故發生時,全體船員和25名乘客正是在趕往托克勞群島的途中。幾個小時後,Joyita號才發出求救報告,很快,救援工作展開,並進行了大規模的空中搜救,但奇怪的是沒有找到這艘船。
5。屋大維號(The Octavius)
屋大維號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775年。當年,一艘捕鯨船在格陵蘭島附近海域上航行時偶然遇見屋大維號,前導船員登上該船時,發現所有的船員和乘客都已被凍成冰塊。但是值得驚奇的是,船長先生仍然保持著坐在辦公桌前的姿勢。通過桌上1762年的航海日誌來看,這艘船已經在海上漂了13年。
據傳說,船長大都可以從西北航道迅速返回英國,但是船隻不幸被凍在冰河中。如果傳言屬實,就意味著鬼船屋大維號已經獨自完成通行大西洋的任務,而船長和船員卻早已死去。
6。 Baychimo號
7。卡羅爾·迪林號(The Carroll A。 Deering)
8。棉蘭Ourang號(The Ourang Medan)
9。 巴倫西亞號(The SS Valencia)
10。Caleuche號
❿ 我愛發明海上不沉小快艇
人類早就發明出海上不沉的小快艇,而且是汽油機、電池動力和太陽能復合動力相結合的,在不使用光伏設備的情況,只依靠小艇上的蓄電池和汽油機,使用汽油機航速可達12節,使用庭上的石墨烯硫鋰電池就能以6節的航速航行,總續航里程達一百海里以上。小艇頂部有起重機的掛環可以用起重機吊起,小艇前後有拖鉤,還有兩副錨具,我國幾十萬噸的油輪和大型海上勘探船都配有這類全封閉式救生快艇,使用的是鋼結構和包裹著碳纖維的環氧樹脂材料,船體結實耐碰撞耐腐蝕,小艇的艇身為顯目的橙紅色,小艇前面有帶雨刷器的駕駛窗,小艇兩邊和後面都有舷窗,左右各有一個耐壓的艙門,裡面除了駕駛員還能裝載10名乘客,船艙里有與外界聯絡的電台和GPS導航儀,挺外有探照燈,艇內有照明燈,有足夠11人飲用的淡水,和足夠吃兩周的壓縮食品,小艇里還備有兩把信號槍和二十發信號彈、二十發照明彈和十二管手持式發煙筒,分別為紅、藍、白三色煙霧,每個座位都配有安全帶和一副能在水下持續7分鍾的簡易水肺,小艇內還有使用後即拋掉的紙質坐便器,小艇就算被巨浪和颶風掀翻了它自己也能自主的扶正,糞便也不會流入小艇內。每條救生艇都備有專門的滑道,當艇上坐滿人之後,只要艇內駕駛員一按脫離按鈕,小艇就會順著滑道滑進水裡。對這個小艇央視科技頻道有過專門的介紹,是純國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