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根號的發明人

根號的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12-05 15:23:21

❶ 數學符號是由誰發明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說,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賣了多少.以後,當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時候,就在"-"上加一豎,意思是把原線條勾銷,這樣就成了個"+"號.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並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表示根號."r"是由拉丁字線"r"變,"--"是括線.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
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的.

❷ 是誰發明了平方根

平方根的概念很早.數學家在研究邊長為單位1的正方形,發現他的對角線長不能用普通的數來表示,於是發明了平方根,即第一個平方根√2.
根號的由來:早在1840年,德國人便開始用一個點來表示平方根.如·3表示3的平方根.
一直到16 世紀的大數學家笛卡爾,才開始採用 (根號√)表示平方根.

❸ 歷史上二次根式是怎麼來的,由誰提出的

根號的由來
英語:radical sign 現在,我們都習以為常地使用根號(如√ 等),並感到它使用起來既簡明又方便。 那麼,根號是怎樣產生和演變成現在這種樣子的呢? 古時候,埃及人用記號「┌」表示平方根。印度人在開平方時,在被開方數的前面寫上ka。阿拉伯人用 表示 。1840年前後,德國人用一個點「.」來表示平方根,兩點「..」表示4次方根,三個點「...」表示立方根,比如,.3、..3、...3就分別表示3的平方根、4次方根、立方根。到十六世紀初,可能是書寫快的緣故,小點上帶了一條細長的尾巴,變成「 」。1525年,路多爾夫在他的代數著作中,首先採用了根號,比如他寫 4是2, 9是3,並用 8, 8表示 , 。但是這種寫法未得到普遍的認可與採納。 與此同時,有人採用「根」字的拉丁文radix中第一個字母的大寫R來表示開方運算,並且後面跟著拉丁文「平方」一字的第一個字母q,或「立方」的第一個字母c,來表示開的是多少次方。例如,現在的 ,當時有人寫成R.q.4352。現在的 ,用數學家邦別利(1526—1572年)的符號可以寫成R.c.?7p.R.q.14╜,其中「?╜」相當於今天用的括弧,P(plus)相當於今天用的加號(那時候,連加減號「+」「-」還沒有通用)。 直到十七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1596—1650年)第一個使用了現今用的根號「√」。在一本書中,笛卡爾寫道:「如果想求n的平方根,就寫作√n,如果想求n的立方根,則寫作3√n。」 這是出於什麼考慮呢?有時候被開方數的項數較多,為了避免混淆,笛卡爾就用一條橫線把這幾項連起來,前面放上根號√(不過,它比路多爾夫的根號多了一個小鉤)就為現在的根號形式。 現在的立方根符號出現得很晚,一直到十八世紀,才在一書中看到符號3√;√的使用,比如25的立方根用3√25表示。以後,諸如√等等形式的根號漸漸使用開來。 由此可見,一種符號的普遍採用是多麼地艱難,它是人們在悠久的歲月中,經過不斷改良、選擇和淘汰的結果,它是數家們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不是某一個人憑空臆造出來的,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電腦中的根號是√的形式。

❹ 誰發明的開根號乘十

如果原始分掛一半人就會用這個公式

❺ 根號2是誰發現的

可以說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希帕索斯,他發現了這第一個無理數。為此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第一個被發現的無理數 :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一個名叫希帕索斯的學生,在研究1和2的比例中項時(若1:X=X:2,那麼X叫1和2的比例中項),怎麼也想不出這個比例中項值。後來,他畫一邊長為1的正方形,設對角線為X,於是。他想,X代表對角線長,而,那麼X必定是確定的數。但它是整數還是分數呢?顯然,2是1和4之間的數,因而X應是1和2之間的數,因而不是整數。那麼X會不會是分數呢?畢達哥拉斯學派用歸謬法證明了,這個數不是有理數,它就是無理數 。無理數的發現,對以整數為基礎的畢氏哲學,是一次致命的打擊,以至於有一段時間,他們費了很大的精力,將此事保密,不準外傳,並且將希帕索斯本人也扔到大海中淹死了。但是,人們很快發現了等更多的無理數,隨著時間的推移,無理數的存在已成為人所共知的事實。

❻ 根號是誰發明的

根號是怎樣產生和演變成現在這種樣子的呢?
古時候,埃及人用記號「┌」表示平方根.印度人在開平方時,在被開方數的前面寫上ka.阿拉伯人用 表示 .1840年前後,德國人用一個點「.」來表示平方根,兩點「..」表示4次方根,三個點「...」表示立方根,比如,.3、..3、...3就分別表示3的平方根、4次方根、立方根.到十六世紀初,可能是書寫快的緣故,小點上帶了一條細長的尾巴,變成「 √—」.1525年,路多爾夫在他的代數著作中,首先採用了根號,比如他寫√4是2,√9是3,並用√8,√8表示,但是這種寫法未得到普遍的認可與採納.與此同時,有人採用「根」字的拉丁文radix中第一個字母的大寫R來表示開方運算,並且後面跟著拉丁文「平方」一字的第一個字母q,或「立方」的第一個字母c,來表示開的是多少次方.例如,現在的 ,當時有人寫成R.q.4352.現在的 ,用數學家邦別利(1526—1572年)的符號可以寫成R.c.7p.R.q.14╜,其中「?╜」相當於今天用的括弧,P(plus)相當於今天用的加號(那時候,連加減號「+」「-」還沒有通用).直到十七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1596—1650年)第一個使用了現今用的根號「√」.在一本書中,笛卡爾寫道:「如果想求n的平方根,就寫作√n,如果想求n的立方根,則寫作3√n(3上標).」 這是出於什麼考慮呢?有時候被開方數的項數較多,為了避免混淆,笛卡爾就用一條橫線把這幾項連起來,前面放上根號√(不過,它比路多爾夫的根號多了一個小鉤)就為現在的根號形式.現在的立方根符號出現得很晚,一直到十八世紀,才在一書中看到符號3√(3上標)的使用,比如25的立方根用3√25(3上標)表示.以後,諸如√等等形式的根號漸漸使用開來.由此可見,一種符號的普遍採用是多麼地艱難,它是人們在悠久的歲月中,經過不斷改良、選擇和淘汰的結果,它是數家們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不是某一個人憑空臆造出來的,也絕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電腦中的根號是√的樣式.可以按AIT,同時按順序按41420就是了.

❼ 是誰發明了平方根

平方根的概念很早。數學家在研究邊長為單位1的正方形,發現他的對角線長不能用普通回的數來表示答,於是發明了平方根,即第一個平方根√2。
根號的由來:早在1840年,德國人便開始用一個點來表示平方根。如·3表示3的平方根。
一直到16 世紀的大數學家笛卡爾, 才開始採用 (根號√)表示平方根。

❽ 誰發明的根號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並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表示根號。"r"是由拉丁字線"r"變,"--"是括線。

❾ 根號是由誰發明的

根號是德國數學家Michael Stifel(1487-1567)所最先使用的,他第一次使用這些符號是在西元1544年。

閱讀全文

與根號的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