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衛星的發明者是誰
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工程師:謝爾蓋.科羅廖夫,蘇聯人。
謝爾蓋·帕夫洛維奇內·科羅廖夫容(俄語:Серге́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ёв,烏克蘭語:Сергі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ьов,1907年1月12日-1966年1月14日),前蘇聯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美國與蘇聯太空競賽時火箭工程師與設計師領導;即便他是位飛行器工程師,科羅廖夫眾多優點里最被人稱道是他能集成各樣科技設計、組織化及戰略應用。
人物簡介
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前蘇聯人,物理學家、發明家,人造衛星的發明者,火箭專家。
2. 人類發明的衛星
發明人造衛星
3. 人類根據蝴蝶的什麼原理發明了衛星
蝴蝶身體表面生長著一層細小的鱗片,這些鱗片有調節體溫的作用。每當氣溫上升、陽光直射專時,鱗片自動張屬開,以減少陽光的輻射角度,從而減少對陽光熱能的吸收;當外界氣溫下降時,鱗片自動閉合,緊貼體表,讓陽光直射鱗片,從而把體溫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科學家經過研究,為人造地球衛星設計了一種猶如蝴蝶鱗片般的控溫系統。
蝴蝶翅膀可以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和幫助。所有的冷血動物都是保持其體內的熱轉換來維持生命的。蝴蝶在溫暖的陽光下時,翅膀的構造會辨別其攝入的不同熱量。人們用手去抓蝴蝶時,手指就會沾上它們的粉末——鱗片。 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這些粉末是由100微米長的扁平囊狀物組成的。囊狀物由無數對稱的角質層構成,角質層是生物的體外骨骼,由幾丁質組成,其表面並不光潔。陽光照在蝴蝶翅膀上後,之所以能立即被均勻分散,是受到了角質層的反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看到的蝴蝶翅膀總是閃閃發亮的緣由。
因此,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模擬蝴蝶翅膀的結構和功能,盡快研製出可以使電腦晶元持續均勻散熱的裝置。
4. 人類發明了哪些航天器
20世紀5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航天器闖入了寂靜的太空。航天器是人類為達到某種用途發射到地球大氣層外的人造天體。
航天器分為載人航天器和無人航天器。當然,從數量上來計算,大部分航天器是無人航天器。如果按照軌道的范圍來區分,航天器的活動范圍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繞地球運行;另一類是在地球以外的空間飛行。
無人航天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大家所熟悉的人造衛星;另一類是空間探測器。
人造衛星是航天器中最龐大的家族,它的數量占航天器總數的90%。
許多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科學實驗的目的,所以叫科學衛星。科學衛星常常被用來對宇宙星球和其他宇宙現象作天文觀測,以及作空間物理環境探測。由於太空中沒有大氣層的阻擋,在衛星上,不僅可以觀測到天體發出的可見光,還能對它們輻射的所有電磁波進行全波觀測,天文衛星往往是按照觀測波段「分工」的,如紅外天文衛星、紫外天文衛星、X射線天文衛星和γ射線天文衛星。科學衛星還經常被用來做科學實驗,比如材料學、物理學、生物學和醫葯學中的許多實驗,在地面上不能圓滿完成,只有在太空的微重力環境中才能取得成功。
許多新技術、新發明也需要到衛星上去做試驗,比如新的遙感器,新的無線電頻段傳輸,航天器的對接,等等。這種衛星稱為技術試驗衛星。
應用衛星是人造衛星中的主要成員,它們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應用衛星的種類繁多,有10多種,它們的數量最多,占衛星總量的四分之三,包括氣象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偵察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等。
空間探測器是對月球和其他行星進行逼近觀測或直接取樣探測。所以,空間探測器要以比人造衛星更大的速度,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實現深空飛行。
載人航天器包括宇宙飛船、太空梭、空間站、軌道間飛行器。
宇宙飛船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載人航天器,它屬於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宇宙飛船可以像衛星那樣繞地球運行或登月飛行。宇宙飛船還擔負著一項特殊的任務,就是充當空間站與地球間的往返運輸器。
太空梭外形像一架大型飛機。它靠火箭發射,利用無損滑翔返回地面,所以可以重復使用。
空間站是一種長期停留在太空的大型航天器,可供多名航天員在那裡長期居住和工作。空間站裡面具有一定的生產和實驗的條件。
軌道間飛行器是從空間站到其他航天器或從空間站到不同軌道位置空間站的載人運輸工具。
5. 誰發明最早發明衛星
前蘇聯在1957年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6. 人類發明了多少衛星他們是干什麼用的
沒數過,定位,發射
7. 人類是怎麼想到發明衛星的
衛星最早應該復是通訊電波出制現的幾年後,人類發現發射塔造的越高,通訊距離就越遠,於是乎人類開始在非常高的山頂上建立,到後來發現太空如果能放個信號接收台豈不是能覆蓋半個地球了?於是乎,衛星就誕生了。。。。。。
8. 第一棵人造衛星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官員宣稱,他們不僅因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衛星感到震驚,而且對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感到驚訝。這顆衛星重83公斤,比美國准備在第二年初發射的衛星重8倍。
蘇聯宣布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厘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為900公里,用兩 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於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離開地面。他們說,這次發射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人造衛星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任務,說成前蘇聯科學家團隊的成果更合適一些
9.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是誰發明的
1955年的一天,前蘇聯航天設計局負責人科羅廖夫忽然靈機一動:既然火箭可以把核彈頭射到數百千米遠的地方,為什麼不可以把核彈頭取下,換上衛星呢?經過幾個月的醞釀,前蘇聯政府終於在1956年1月30日做出了決議,批准發展一顆重型人造衛星,並從R-7導彈上開發一種派生型火箭,將衛星送入太空軌道。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格外肅靜,一枚三級運載火箭傲然矗立在發射台上,火箭上載著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伴隨著「轟」的一聲巨響,大地猛地顫動起來,火箭帶著長長的焰尾沖上了雲霄。幾分鍾後,衛星終於從火箭上彈出,以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進入了環繞地球飛行的軌道。衛星內的無線電發射機通過星外天線發射出無線電波,地面監控人員很快便收到了來自太空的無線電信號。「成功了!」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歡呼起來。由此,人類邁向太空的桂冠,理所當然地落在了前蘇聯人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