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照片掃描儀誰發明的

照片掃描儀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12-04 23:24:06

A. 掃描儀的發明者是誰

謝志鴻是台灣Microtek公司資深副總經理,scanner 不是他發明的,他是領導一個開發團隊開發全球第一台桌上型掃描儀 (scanner)。

B. CT掃描儀的發明者是誰

CT掃描儀的直接發明者是豪斯菲爾德,但是它的發明過程卻凝聚著多位內科學家艱辛的探索和容不懈的努力。

在醫學上,人們弄清了為什麼用X射線透過人體,熒屏上會顯出骨頭的黑影。因此,通過X光片,醫生可以了解到病人骨頭的情況以及體內的一些硬質異物。X射線誕生3個月後,就被維也納醫院首次用於為人體拍片。在這之後,世界各地的醫院都開始了X射線的應用。

C. 掃描儀是誰發明的

1884年,德國工程師抄尼普科夫(Paul Gottlieb Nipkow)利用硒光電池發明了一種機械掃描裝置,這種裝置在後來的早期電視系統中得到了應用,到1939年機械掃描系統被淘汰。雖然跟後來100多年後利用計算機來操作的掃描儀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這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掃描技術。

掃描儀是19世紀80年代中期才出現的光機電一體化產品,它由掃描頭、控制電路和機械部件組成。採取逐行掃描,得到的數字信號以點陣的形式保存,再使用文件編輯軟體將它編輯成標准格式的文本儲存在磁碟上。

D. 掃描儀的發展簡史

雖然掃描儀的市場發展是日益沉靜,但對許多消費者來說,還是一種必備的外設。對於不少面臨選購的用戶而言,如何更好地選購掃描儀,掃描儀的發展趨勢又是怎麼樣,掃描儀的技術發展得是否成熟等問題都是需要考慮和弄清楚的,因此,本文就旨在對掃描儀的發展歷史和經典機型做一個講解,並對當前熱銷的機型進行推薦,方便大家選購。
1884年,德國工程師尼普科夫(Paul Gottlieb Nipkow)利用硒光電池發明了一種機械掃描裝置,這種裝置在後來的早期電視系統中得到了應用,到1939年機械掃描系統被淘汰。雖然跟後來100多年後利用計算機來操作的掃描儀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這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掃描技術。
掃描儀是19世紀80年代中期才出現的光機電一體化產品,它由掃描頭、控制電路和機械部件組成。採取逐行掃描,得到的數字信號以點陣的形式保存,再使用文件編輯軟體將它編輯成標准格式的文本儲存在磁碟上。從誕生至今,掃描儀的品種多種多樣,並在不斷地發展著,以下,我們就來看看掃描儀的品種發展:
1.手持式掃描儀
誕生於1987年,掃描幅面窄,難於操作和捕獲精確圖像,掃描效果也差。1996年後,各掃描儀廠家相繼停產,從此手持式掃描儀銷聲匿跡。到2002年,隨著CIS技術的不斷成熟,3R集團首先在市面上推出了Planon(普藍諾)型號為RC800手持式掃描儀,其能掃描A4幅度,掃描解析度300DPI,其是當時掃描儀市場上的最大亮點;而到2009年,隨著一體機的不斷普及,其吞噬著傳統台式掃描儀的市場,手持式掃描儀憑借著其小巧輕便的設計,及掃描解析度也提高到600dpi,顛覆著以往傳統掃描儀移動困難,操作滯後的形象,引領起一場跨時代的辦公革命。
2.饋紙式掃描儀 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平板式掃描儀價格的下降,這類產品也於1997年後退出了歷史舞台。
3.鼓式掃描儀
又稱為滾筒式掃描儀,是專業印刷排版領域應用最廣泛的產品,使用感光器件是光電倍增管。
4.平板式掃描儀
又稱平台式掃描儀、台式掃描儀,這種掃描儀誕生於1984年,是辦公用掃描儀的主流產品。掃描幅面一般為A4或者A3。
5.大幅面掃描儀
一般指掃描幅面為A1.A0幅面的掃描儀,又稱工程圖紙掃描儀。
6.底片掃描儀
又稱膠片掃描儀,光學解析度一般可以達到2700ppi的水平。
7.其他掃描儀
此外還有一部分掃描儀是專業領域使用的,如條碼掃描儀、實物掃描儀、卡片掃描儀等,因為對我們普通的家庭用戶沒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因此就不再一一贅述。

E. 掃描儀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1884年,德國工程師尼普科夫(Paul Gottlieb Nipkow)利用硒光電池發明了一種機械掃描裝置,這種裝置在後來的早期電視系統中得到了應用,到1939年機械掃描系統被淘汰。雖然跟後來100多年後利用計算機來操作的掃描儀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這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掃描技術。

掃描儀是19世紀80年代中期才出現的光機電一體化產品,它由掃描頭、控制電路和機械部件組成。採取逐行掃描,得到的數字信號以點陣的形式保存,再使用文件編輯軟體將它編輯成標准格式的文本儲存在磁碟上。

F. CT掃描儀是誰發明的

CT掃描儀的直接發明者是豪斯菲爾德,但是它的發明過程卻凝聚著多位科學家艱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在醫學上,人們弄清了為什麼用X射線透過人體,熒屏上會顯出骨頭的黑影。因此,通過X光片,醫生可以了解到病人骨頭的情況以及體內的一些硬質異物。X射線誕生3個月後,就被維也納醫院首次用於為人體拍片。在這之後,世界各地的醫院都開始了X射線的應用。

1955年,美國物理學家科馬克受聘到南非開普敦市一家醫院的放射科工作。在醫院中,科馬克很快便對癌症的放射治療和診斷產生了興趣。當他發現當時的醫生們計算放射劑量時是把非均質的人體當作均質看待時,「如何確定適當的放射劑量」就成了科馬克決心攻克的難題。最後,科馬克認為要改進放射治療的程序設計,必須把人體構造和組成特徵用一系列切面圖表現出來。他運用了多種材料、多種形狀的物體直至人體模型做實驗,同時進行理論計算。經過近10年的努力,科馬克終於解決了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的理論問題。1963年,科馬克首次建議使用X射線掃描進行圖像重建,並提出了精確的數字推算方法。他為CT掃描儀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與科馬克不同,英國科學家豪斯菲爾德一直從事工程技術的研究工作。他於1951年應聘到電器樂器工業有限公司從事研究工作,嘗試將雷達技術應用於工業生產、氣象觀察等方面。不久,他又轉向電子計算機的設計工作。

病人在用CT機接受檢查

當時,他任職的電器樂器工業有限公司除計算機外,還生產探測器、掃描儀等電子儀器。豪斯菲爾德的目標是要綜合運用這些技術,生產出具有更大實用價值的新儀器。科馬克的研究成果給了他很大的啟迪和信心。在科馬克等人研究的基礎上,豪斯菲爾德選擇了CT機作為研究的課題。好在他對計算機技術的原理和運用駕輕就熟,CT圖像重建的數學處理方法可以恰當地與他熟悉的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所以研製中的一個個難題很快便迎刃而解了。

1969年,豪斯菲爾德終於設計成功了一種可用於臨床的斷層攝影裝置,並於1971年9月正式安裝在倫敦的一家醫院。

G. 掃描儀的發明人

1969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藕合器件),與電腦晶片CMOS技術相似目前市場上的普及型掃描儀按光電轉換元件的不同,可分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光電偶合感應器)掃描儀和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觸式圖像掃描)掃描儀。

前者通過鏡頭聚焦到CCD上,將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成像,後者緊貼掃描稿件表面進行接觸式的掃描。

比較兩種掃描方式,可以看到作為接觸式掃描器件CIS景深較小,對實物及凹凸不平的原稿掃描效果較差。CCD掃描儀通過鏡頭聚焦到CCD上直接感光,因此它的景深較CIS掃描儀要大的多,可以十分方便的進行實物掃描。雖然以前很多人認為CIS掃描儀可以做得非常小巧,CCD掃描儀一般顯得比較厚重,但是現在一些廠商推出的超薄型 CCD掃描儀改變了這一狀況,使得原先CIS掃描儀僅有的優勢又減弱了許多。

CCD掃描儀占據了絕對優勢的市場地位,而CIS掃描儀技術突破難度較大,除了在移動應用市場上還有少許空間外,已無其他立足之地,並且會面臨來自CCD掃描儀更大的壓力。

完成光電轉換的部件是感光器件,它是掃描儀的核心,其光電轉換特性,如光譜響應、光的穩定性、靈敏度、雜訊等,對圖像信息的傳送是很重要的。

目前掃描儀所使用的感光器件主要有電荷耦合器件(CCD)、接觸式圖像感測器(CIS)、光電倍增管(PMT)。

電荷耦合器件CCD

1969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藕合器件),與電腦晶片CMOS技術相似,也可作電腦記憶體及邏輯運作晶片。CCD最突出的特點是以電荷作為信號,其基本功能是電荷存儲和電荷轉移。因此,CCD的工作過程主要是電荷的產生、存儲、傳輸和檢測。CCD的體積小、造價低,所以廣泛應用於掃描儀。
電荷耦合器件CCD有兩種,即半導體隔離CCD和硅氧化物隔離CCD,它們是通過在一片硅單晶上集成了數千到上萬個三極體構成的,這些三極體分為三列.分別用紅綠藍三色濾色鏡罩住。三極體受到光照後會產生電流,把這些電流排序處理再經放大輸出,就實現了光信號和電信號的相互轉換。兩種類型的CCD比較,硅氧化物隔離CCD比半導體隔離CCD好.因為半導體隔離CCD在三極體間用PN結的電阻來絕緣,臨近三極體間會因為隔離電阻較小出現漏電現象,使感光單元所產生的信號相互干擾,導致光電轉換時精確度降低。用硅氧化物隔離會大大減小漏電現象,因為硅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硅)是絕緣體,能更准確地實現光電轉換而減少損失。

掃描儀中感光器件CCD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技術,其成本較低,成像質量卻越來越高,有些甚至可以與滾筒掃描儀中使用的光電倍增管相媲美,具有極高的性價比。這種掃描技術由於在物體表面成像,具有一定的景深,在掃描凹凸不平的物體時,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三維效果。並且採用硅單晶技術的CCD對周圍環境溫度的要求較低,適應的范圍較廣。

接觸式圖像感測器CIS

1998年一種基於CMOS技術的接觸式圖像感測器CIS (Contact Image Sensor)也誕生了。CIS掃描儀將光源、聚焦鏡片及感應器一同固定於一個外罩內,不須調節、預熱,所以比CCD掃描儀起動快。CIS掃描儀體積比CCD掃描儀更小,而製造成本也更低。

實際上,接觸式圖像感測器CIS技術與CCD技術幾乎是同時誕生的。早期它的光學解析度最高只能達到200dpi,曾廣泛用在低檔手持式黑白掃描儀上。但是與CCD比較,它的雜訊大,動態范圍小,掃描精度低,因此很快就從掃描儀市場上銷聲匿跡了,之後只能在傳真機上看到它的影子。1998年後,國際掃描儀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持續不斷的降價使得不少生產廠商嚴重虧損,於是有些廠家開始另闢捷徑,重新搬出了CIS接觸式感光器件,並經過改進,使其解析度達到了600dpi,然後以新技術的名義推向市場,再加上其生產成本只有CCD的三分之一,所以採用CIS 的平台式掃描儀開始涌現出來。

CIS感光器件一般使用製造光敏電阻的硫化鎘作感光材料。硫化鎘光敏電阻本身漏電大,各感光單元之間干擾大,嚴重影響清晰度,這是該類產品掃描精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它不能使用冷陰極燈管而只能使用LED發光二極體陣列作為光源,這種光源無論在光色還是在光線的均勻度上都比較差,導致掃描儀的色彩還原能力較低。LED陣列由數百個發光二極體組成,一旦有一個損壞就意味著整個陣列報廢,因此這種類型產品的壽命比較短。CIS無法使用鏡頭成像,只能依靠貼近目標來識別,沒有景深,不能掃描實物,只適用於掃描文稿。CIS對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比較敏感,因此對工作環境的溫度有一定的要求,環境溫度的變化對掃描結果有明顯的影響。

雖然有以上種種不足,但是早期CIS型掃描儀也有一個CCD型掃描儀無法比擬的優點,那就是重量很輕,體積特別小,可以使產品做得很薄。市場上早期流行的超薄型掃描儀大多都是採用CIS感光器件。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超薄型CCD掃描儀已經開始走向市場,使CIS掃描儀正在逐漸失去僅有的優勢。

光電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ier Tube)

在各種感光器件中,光電倍增管是性能最好的一種,無論在靈敏度、雜訊系數還是動態范圍上,都遙遙領先於其他感光器件,而且它的輸出信號在相當大范圍內保持著高度的線性輸出,使輸出信號幾乎不用做任何修正就可以獲得准確的色彩還原。有了良好的線性輸出,那麼良好的色彩還原能力就有了保證,這在專業領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
光電倍增管實際是一種電子管,由光電陰極和一系列的二次電子發射體做成的倍增電極以及陽極組成的。其感光材料主要是由金屬銫的氧化物及其他一些活潑金屬(一般是鑭系金屬)的氧化物共同構成。這些感光材料在光線的照射下能夠發射電子,經柵極加速後沖擊陽電極,最後形成電流,再經過掃描儀的控制晶元進行轉換,就生成了物體的圖像。
由於它具有固定的高電流增益和低雜訊的特性,因此是最靈敏的一種光檢測器。在所有的掃描技術中,光電倍增管是性能最為優秀的一種,其靈敏度、雜訊系數、動態密度范圍等關鍵性指標遠遠超過了CCD及CIS等感光器件。同樣,這種感光材料幾乎不受溫度的影響.可以在任何環境中工作。但是這種掃描儀的成本極高,一般只用在專業的滾筒式掃描儀上。

H. 誰知道的掃描儀發展史如題 謝謝了

以前,面對一些帶有文字的檔案,美術圖形,以及一些美麗的圖案,人們總會想:如果能將這些都轉換到計算機里,然後進行必要的編輯,那樣該有多好啊!人們的這種夢想早已有之,只是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正所謂科技以人為本,於是科學家們開始努力探索解決的途徑。1984年,這種夢想成真,掃描儀面世了,它的發展史從此開始了。短短二十年間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呢?筆者對大量的資料進行查閱,整理成文,希望能透過掃描儀的發展史能讓讀者加深對它的認識,了解它的發展前景。 一、概述 掃描儀是一種捕獲影像的裝置,可將影像轉換為計算機可以顯示、編輯、儲存和輸出的數字格式。掃描儀的應用范圍很廣泛,例如將美術圖形和照片掃描結合到文件中;將印刷文字掃描輸入到文字處理軟體中,避免再重新打字;將傳真文件掃描輸入到資料庫軟體或文字處理軟體中儲存;以及在多媒體中加入影像等等。 1884年,德國工程師尼普科夫(Paul Gottlieb Nipkow)利用硒光電池發明了一種機械掃描裝置,這種裝置在後來的早期電視系統中得到了應用,到1939年機械掃描系統被淘汰。雖然跟後來100多年後利用計算機來操作的掃描儀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這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掃描技術。 掃描儀是19世紀80年代中期才出現的光機電一體化產品,它由掃描頭、控制電路和機械部件組成。採取逐行掃描,得到的數字信號以點陣的形式保存,再使用文件編輯軟體將它編輯成標准格式的文本儲存在磁碟上。從誕生到現在掃描儀產品種類紛繁復雜,從下面的表格簡單地介紹一些常見的類型。 手持式掃描儀 誕生於1987年,當時使用比較廣泛,手持式掃描儀掃描幅面窄,難於操作和捕獲精確圖像,掃描效果也差。1996年後,各掃描儀廠家相繼停產,從此手持式掃描儀銷聲匿跡。 饋紙式掃描儀 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平板式掃描儀價格的下降,這類產品也於1997年後退出了歷史舞台。 鼓式掃描儀 又稱為滾筒式掃描儀,鼓式掃描儀是專業印刷排版領域應用最廣泛的產品,它使用的感光器件是光電倍增管。這種電子管,性能遠遠高於CCD類掃描儀。 平板式掃描儀 又稱平台式掃描儀、台式掃描儀,這種掃描儀誕生於1984年,是目前辦公用掃描儀的主流產品。掃描幅面一般為A4或者A3 大幅面掃描儀 一般指掃描幅面為A1、A0幅面的掃描儀,又稱工程圖紙掃描儀。 底片掃描儀 又稱膠片掃描儀>英寸甚至更大,光學解析度一般可以達到2700dpi的水平,更高精度的產品則屬於專業級產品。 筆式掃描儀 又稱為掃描筆,該掃描儀外形與一支筆相似,掃描寬度大約只有四號漢字相同,使用時,貼在紙上一行一行的掃描,主要用於文字識別。 條碼掃描儀 又稱為條碼閱讀器、筆式掃描儀。有很多類型,其中一種與筆式掃描儀外形相似,主要用於條碼的掃描識別,不能用來掃描文字和圖像。 實物掃描儀 其結構原理類似於數碼相機,它擁有支架和掃描平台,解析度遠遠高於市場上常見的數碼相機,只能拍攝靜態物體,掃描一幅圖像所花費的時間與掃描儀相當。 3D掃描儀 結構原理也與傳統的掃描儀完全不同,生成的文件是能夠精確描述物體三維結構的一系列坐標數據,輸入3DMAX中即可完整地還原出物體的3D模型,無彩色和黑白之分。 應用掃描儀最多的領域是出版、印刷行業,此外還可以在辦公中用於資料製作、資料管理和檔案管理等。另外,如專用的卡片掃描儀、CT掃描儀等其它的掃描儀不在列舉之中。 二、技術 自1984年第一台掃描儀問世以來,掃描儀經歷了從黑白掃描、彩色三次掃描過度到現在的彩色、一次掃描儀,掃描儀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下面筆者從掃描儀五個比較重要的因素的技術革新進行分析,以此來探索掃描儀的發展道路。 (1)光學解析度 掃描儀的解析度可分為光學解析度和最大解析度,我們主要以「光學解析度」為准。光學解析度一直是掃描儀產品最為關鍵的性能指標,是影響掃描效果的清晰程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300dpi的產品曾經在市場上盤踞多年,在經過1999年的一場價格大戰的廝殺後終於黯然退出歷史舞台,把掃描儀市場的主流地位讓給了600dpi的產品。2002年,國內外幾大廠家風風火火地將1200dpi光學解析度的掃描儀產品推向市場,從此600dpi難覓蹤影。到了2004年,2400dpi光學解析度的掃描儀成為市場的熱點。 (2)色位 色位是影響掃描效果的色彩飽和度及准確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這里先介紹一個用來度量概念--位。位(Bit)是計算機最小的儲存單位,以0或1來表示位的值。愈多的位數可以表現愈復雜的影像信息。 依次從8 位灰階用來更精確地表現一般的黑白照片到用24 位彩色,通過紅綠藍信道結合後可產生 1677 萬種顏色的組合,此時的24 位的色彩也稱作全彩。然後又從36 位彩色到42位,再到48位,發展相當迅速。 (3)掃描元件 掃描儀的核心部分是完成光電轉換的部件——掃描元件(也稱為感光器件)。目前市場上掃描儀所使用的感光器件主要有四種:電荷藕合元件CCD、接觸式感光器件CIS、光電倍增管PMT和互補金屬氧化物導體CMOS。 1969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於發明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藕合裝置),與電腦晶片CMOS技術相似,也可作電腦記憶體及邏輯運作晶片。CCD的感光能力相對低,但CCD技術不斷發展,又由於CCD的體積小、造價低,所以廣泛應用於掃描儀。 1998年,互補氧化金屬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ctor,簡稱CMOS) 誕生了,它是一種新型的圖像感測技術。對於CMOS技術的研究已有數十載,但直到20世紀末把它應用於製作圖像感測器。CMOS的優點是結構比CCD簡單,耗電量只有普通CCD的1/3左右,而且製造成本比CCD要低。 同年,一種基於CMOS技術的感測器的接觸式圖像感測器(Contact lmage Sensor,簡稱CIS)也誕生了。CIS掃描儀將光源、聚焦鏡片及感應器一同固定於一個外罩內,不須調節、預熱,所以比CCD掃描儀起動快。CIS掃描儀體積比CCD掃描儀更小,而製造成本也更少,但品質上還是比CCD稍遜一籌,並且CCD的技術比CIS要成熟。 (4)介面類型 掃描儀的介面是指掃描儀與電腦主機的聯接方式,目前掃描儀常見的介面方式有SCSI、EPP、USB三種。 1979年SCSI技術誕生。早期的掃描儀大都是SCSI介面。優點是傳輸速度較快,掃描質量高;缺點是需要開機箱安裝一塊SCSI卡,要佔用一個ISA或PCI槽以及相應的中斷,安裝相對復雜,有可能和其他配件發生沖突。 沒過幾年,EPP(Enhanced Parallel Port的縮寫)介面技術誕生。和SCSI的掃描儀相比,其速度較慢,掃描質量稍差,但安裝方便,兼容性好,大多採用EPP介面的掃描儀後部都有兩個介面,一個接計算機,另一個接其他的並口設備(一般是列印機)。 1994年誕生USB(Universal Serial Bus的縮寫)技術,當時是由 PC 界的幾位「巨人」——康柏、IBM、Intel和Microsoft共同推出的,旨在統一外設如列印機、外置Modem、掃描儀、滑鼠等的介面,以便於安裝使用,取代以往的串口、並口和PS/2介面,USB 標准真正頒已經是1996年了。又過了兩年,USB才迎來了真正的春天——業界巨頭們共同制定了USB1.1標准,使USB技術更加成熟可靠,真正發展起來。 (5)掃描儀配置軟體 掃描儀配置包括軟體圖像類、OCR類和矢量化軟體等,這里不能不介紹OCR。簡單地說,OCR的基本原理就是通過掃描儀將一份文稿的圖像輸入給計算機,然後由計算機取出每個文字的圖像,並將其轉換成漢字的編碼。 早在1929年,Taushek就在德國獲得了一項有關OCR(光學字元識別)的專利。歐美國家為了將浩如煙海、與日俱增的大量報刊雜志、文件資料和單據報表等文字材料輸入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從50年代就開始了西文OCR技術的研究,以便代替人工鍵盤輸入。文字識別軟體(OCR)的出現,實現了將印刷文字掃描得到的圖片轉化為文本文字的功能,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文字輸入手段,大大提高了用戶工作的效率,同時也為掃描儀的應用帶來了進步。這是掃描儀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里程碑。 三、主要品牌及其代表產品 (1)全友(Microtek) 全友(Microtek)是全球首家將CCD成像技術應用於圖像掃描產品的廠家。1984年世界第一台掃描儀誕生於台灣全友,在此之前,圖像的數字化只有電分一條途徑,可以說全友開創了世界先河。MICROTEK多年來致力於科技的創新與推廣,獲得包括雙光源、雙平台(E.D.I.T-Emulsion Direct Imaging Technology)等技術在內的許多專利,是全球銷量最大的掃描儀生產製造廠商。全友公司不僅在美國洛杉磯、聖荷塞、新奧爾良三個城市都設有研發中心,在台灣科學園、上海也有研發中心。中晶科技有限公司為全友電腦股份有限公司(MICROTEK) 在中國大陸投資2570萬美元設立的獨資企業。全友公司在全球掃描儀領域里處於領先地位,中晶的產品一向以設計嚴謹、參數真實、製作精良、性能可靠而飲譽業界,它們不以虛高的所謂技術參數嘩眾取寵,造型也趨於穩重保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Microtek開創了如今如火如荼的掃描儀產業新紀元。 1984年,推出世界第一台桌上型光學黑白影像掃描儀。 1985年,推出世界第一台300dpi桌上型光學黑白影像掃描儀。 1986年,推出世界第一台桌上型平台式黑白影像掃描儀。 1992年,推出世界第一台36位膠片掃描儀ScanMaker 45t,這標志著平台式掃描儀已進入高解析度、高彩色還原度的時代。 1993 推出第一代正負片透光式影像掃描儀scanMaker35t。 1999年10月,全球第一台42位單次1200dpi掃瞄器ScanMaker X12USL誕生。 (2)清華紫光 1988年,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成立,它是清華紫光的前身,1993年,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更名為清華紫光集團。清華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是主營IT和通訊業務的A股上市公司,是國家520戶重點企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全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集清華大學的特殊優勢和近20年的市場積累,以品牌、資源、資金為發展支點,以 "簡單、高效、健康"為管理思想,突出主營業務方向。在掃描儀這個領域,清華紫光有較長的歷史,有強大的實力。1989 年,清華紫光第一個將掃描儀引入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第一個自有品牌的掃描儀誕生在紫光;紫光OCR 文字識別技術世界領先;紫光圖檔系統等眾多項目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等等。

閱讀全文

與照片掃描儀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