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創造力」的小故事有哪些
創造力小故事
1.「毛毛蟲實驗」(擯棄墨守成規)
法國著名科學家法伯發現了一種很有趣的蟲子,這種蟲子都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它們外出覓食或者玩耍,都會跟隨在另一隻同類的後面,而從來不敢另尋出路。法伯做了一個實驗,他花費了很長時間捉了許多這種蟲子,然後把它們一隻只首尾相連放在一個花盆周圍,在離花盆不遠處放置了一些這種蟲子很愛吃的食物。一個小時之後,法伯前去觀察,發現蟲子一隻只不知疲倦地圍繞著花盆轉圈。一天之後,法伯再去觀察,發現蟲子們仍然在一隻緊跟一隻地圍繞著花盆疲於奔命。七天之後,法伯去看,發現所有的蟲子已經一隻只首尾相連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圍。
後來,法伯在他的實驗筆記中寫道:這些蟲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們中的一隻能夠越出雷池半步,換一種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命運也會迥然不同,最起碼不會餓死在離食物不遠的地方。
其實,該換一種思維方式生存的不僅僅是蟲子,還有比他們高級得多的人類。
一個非常著名的公司要招聘一名業務經理,豐厚的薪水和各項福利待遇吸引了數百名求職者前來應聘,經過一番初試和復試,剩下了10名求職者。主考官對這10名求職者說:「你們回去好好准備一下,一個星期之後,本公司的總裁將親自面試你們。」一個星期之後,10名做了准備的求職者如約而至。結果,一個其貌不揚的求職者被留用下來,總裁問這名求職者:「知道你為什麼會被留用嗎?」這名求職者老實地回答:「不清楚。」總裁說:「其實,你不是這10名求職者中最優秀的。他們做了充分的准備,比如時髦的服裝、煙熟的面試技巧,但都不像你所做的准備這樣務實。你用了一種超常規的方式,對本公司產品的市場情況及別家公司同類產品的情況做了深入的調查與分析,並提交了一份市場調查報告。你沒被本公司聘用之前,就做了這么多工作,不用你又用誰呢?」
點評:世上的事情有時就這么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規,等待你的只有失敗;相反,如果你稍微動一下腦筋,對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一番創新,就能獲得成功。比如,那種具有「跟隨者」習性的蟲子為什麼就木能動動腦筋,對自己固有的習性進行一下創新——不跟在別人身後漫無目的地奔跑,而像那個其貌不揚的求職者一樣換一種思維方式呢?當然,讓蟲子擯棄自己固有的習性難免苛求,蟲子畢竟是蟲子。但是,人呢?
2.將腦袋打開1毫米
美國有一家生產牙膏的公司,產品優良,包裝精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每年的營銷額蒸蒸日上。記錄顯示,前10年,每年的營業額增長率為10%-20%。這令董事會興奮萬分。
不過進入第11年、第12年、第13年時,營銷額則停滯下來,但每月大體維持在同樣的數字,董事會對此3年的業績表現感到強烈不滿,便召開經理級以上的高層會議,商討對策。
會議中,有名年輕的經理站了起來,對總裁說:「我有一張紙條,紙條里有個建議,若您要採用我的建議,必須另付我5萬美元。」
總裁聽了很生氣地說:「我每個月都支付給你薪水,另有分紅、獎金,現在叫你來開會討論對策,你還另外要求5萬美元,是不是太過分?」「總裁先生,請別誤會,您支付我的薪水,讓我平時賣力為公司工作,但這是一個重大而又有價值的建議,您應該支付我額外的獎金。若我的建議行不通,您可以將它丟棄,l分錢也不必支付。但是,您損失的必定不止5萬美元。」年輕的經理說。「好,我就看看它為何值這么多錢?」總裁接過那張紙條,閱畢,馬上簽了一張5萬美元的支票給那個年輕的經理。那張紙條上只寫了一句話:「將現在的牙膏開口直徑擴大1毫米。」
總裁馬上下令更換新的包裝,試想,每天早晚,消費者多用直徑擴大了1毫米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費量多出多少倍呢?這個決定,使該公司第14個年頭的營業額增加了32%。
點評:一個小小的改變,往往會引起意料不到的變化。當你習慣於舊有的思維模式而走不出一條新路時,何不將你的腦袋打開1毫米?!(摘自:《中國青年報》,2004年4月4日,第3版)
3.打破規則故事三則
第一則:公元前333年冬天,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軍隊到達亞洲城市戈爾迪烏姆以搶占冬季營地。在那裡,他聽到了有關這個城市的著名傳說——「戈爾迪之結」(希臘神話中弗利基亞國王戈爾迪所打)。按神諭,誰解開了這個異常復雜的結,誰就將成為亞細亞之王。這個故事引起了亞歷山大的興趣,他命人把他帶到戈爾迪之結前,試圖解開它。但他研究了一會兒,仍找不到繩子的兩端,陷入了困境。他問自己:「我怎樣才能解開這個結呢廣突然,他想出了一個主意:「我要自己來制定解開這個結的規則。」於是他拔出劍,把這個結一劈兩半。亞洲註定是屬於他的了。
第二則:19世紀70年代,當時著名的打字機製造商肖爾斯公司聽到很多用戶的抱怨:打字員打字速度太快的話,按鍵就會撞在一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管理層讓工程師們找出一種防止這種現象發生的辦法。工程師們討論了一會兒之後,其中一個人說:「如果我們讓打字員的速度慢下來,會怎麼樣?按鍵就不會擠撞得那麼厲害了。」於是就有了低效的鍵盤排列組合。例如,字母「O 」和「I」在英語中的使用頻率分別排在第3和第6位,但工程師們卻把它們放在鍵盤上由靈活性較弱的手指敲擊的位置。這種「低效邏輯」在鍵盤設計上普遍使用,這個不同凡響的創意解決了鍵盤上的撞擊問題。自從這個解決方案誕生起,打字機的技術發展水平和文字處理技術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第三則:一群俄羅斯移民有在每年的12月30日下午慶祝新年前夜的傳統。《洛杉礬時報》的一名記者聽說後,認為這其中一定有原因,就去采訪他們。
「你們為什麼比別人早36個小時慶祝新年?」她問道。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回答說:「40年前,我們還在蘇聯的時候,生活十分貧窮,我們發現在12月30日清一個樂隊要便宜得多。這就是這種傳統的由來。」令人奇怪的是,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如今已經富裕起來,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支付新年前夜鋪張的娛樂活動,但他們仍然在前一天下午慶祝新年。在所有我們的生活中幾乎都存在類似這種「響了一個陳舊過時的原因而提前慶祝新年」的心態。
4.垃圾筒的故事(尋找跳板)
幾年前,荷蘭的一座城市出現了亂扔垃圾的問題,原本干凈整潔的地方變得有礙觀瞻,因為人們不再使用垃圾箱了。大街上到處都是隨地亂扔的煙頭。啤酒瓶、巧克力糖紙、報紙等各種廢棄物。
衛生部門顯然對此很關心,他們開始尋找清潔城市的辦法。一種辦法是把隨地亂扔廢棄物的罰款從25荷蘭盾(荷蘭貨幣單位)提高到50荷蘭盾。他們嘗試了這個辦法,但收效甚微。另一個方案是增加在這一地區街頭巡邏的督察員,這也可以算是另一種「懲罰隨地亂扔」的辦法。同樣,它也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後來,有人提出了下面這個問題:
假如人們在把垃圾倒進垃圾桶的時候,垃圾桶能付錢給他們,會怎麼樣?我們可以給每一個垃圾桶裝一個電子感應裝置和一個硬幣返還系統。每當有人把垃圾倒進垃圾桶,它就會付給他10荷蘭盾。
這種想法至少是對人們的大腦猛敲了一下。「假如……會怎麼樣」這個問題把「懲罰隨地亂扔」變成了「獎勵遵紀守法」。不過,這個想法存在著顯而易見的缺陷,因為如果真的實施這種想法,這座城市就要破產了——歐洲會有一半的人到那裡去倒垃圾。
幸運的是,傾聽這個想法的人並沒有以是否切實可行來衡量它,而是把它作為跳板,進而問自己:「還有其他什麼辦法可以對那哪些把垃圾倒入垃圾桶的人進行獎勵呢?」這個問題使他們找到了下面這個解決方案。衛生部研製了一種電子垃圾桶,它的上部裝有一個感應裝置,當探測到有垃圾倒入時,就會激活錄音機,同時播放其中的一段笑話。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會講笑話的垃圾桶!不同的垃圾桶講不同的笑話(有的講低俗的雙關語,有的講冗長無聊的滑稽故事,還有的講簡短的俏皮話),此舉很快就有了成效。笑話每兩周就更換一次,人們都特意地把垃圾倒入垃圾桶,於是城市又恢復了原有的整潔。
5.突破思維框框故事三則
十六歲的少年
1972年美國民主黨提名麥高文出馬和尼克松競選總統。後來,麥高文決定換掉他的副總統競選搭檔。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看到了這個畢生的機會,他以五美分一個的價格買下了5000個已經成為廢物的「麥高文——伊哥領」競選名牌和汽車貼紙。隨後他再以每個25美元的價格出售這些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紀念物。
雖然這個少年一次性的財富並沒有帶來產業界的革命或突破,但關鍵的是他發掘了旁人無法察覺的機會。這個少年是誰?他不是別人,正是當今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便利貼的發現
便利貼的發現十分的偶然。本來科學家是要研究一種黏性很強的膠,卻發現得到的是黏性較弱的弱膠。正當大家感到沮喪的時候, 3M公司的一個人從這個實驗中發現了它真正的價值。
於是,這就變成了一個可以賺取幾十億美元的商機。
清潔工的建議
美國聖地亞哥的克特立旅館是一座重要建築的誕生地。當時旅館的管理人員覺得原來的電梯太小,必須擴建。於是,找了很多工程師來一起解決這個問題。他們設計的方案是從地下室到頂樓,一路挖一個大洞,就可以建一個新電梯了。
他們的談論被一個清潔工聽到了,清潔工問他們要干什麼,於是這些人解釋了方案。清潔工聽後說:可這樣會搞得很臟、很亂呀,而且如果停業的話很多人會失去工作。
一個工程師聽了清潔工的話,於是挑戰性地問:「你有更好的主意嗎?
清潔工想了想說:「為什麼不在旅館的外面修電梯呢?」於是,克特立旅館成了現在已被廣為採用的室外電梯的發源地。
就算不是專家,也會有很棒的點子。
願你喜歡
❷ 關於創造力的作文
創造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基本特性和標志之一。培養、開發創造力的重要意義和最終目的在於使人類創造力的發展從自發走向自覺,從而盡可能挖掘出人類的創造潛力,造福人類。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科技人才創造力的培養與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發人的創造力,培養大批出類拔萃、思維敏捷、勇於創造的人,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問題。1999年6月13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而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於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這對中國培養和造就21世紀的一代新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鑒於此,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該《決定》中,除對學校教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競爭意識、合作精神」等核心技能與素質要求之外,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這種大背景下,本文就創造的性質與創造力的培養問題作了簡要討論。
二、創造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整合
(一)創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晶
智力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知方面的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它與創造力的關系,研究結果並不完全一致。如有的發現創造力與智力不相關,有的則發現有高相關;有的發現創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或智力高者創造力未必高;有的發現智力低則創造力必低;還有的發現創造力與智力的相關高低隨著測量性質的變化而變化。這些結果表明,智力與創造力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智力高的人雖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創造性,但高的智力並不是創造力的充分必要條件。雖然創造力高的人一般也有高的智力水平,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並非如此[1],很多智力水平高的人也沒有不同尋常的創造力。高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創造力,但卻並不能保證總是如此[2]。
非智力因素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的角度說,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於道德品質都是非智力因素;從狹義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五個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內。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保證人們有效地進行認知活動的穩固的心理特點的綜合,那麼非智力因素則是保證人們成功地進行種種活動的心理條件的總和。許多研究表明,創造力與某些非智力因素是高相關的。創造力高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徵,如獨立性強、自信、常常被復雜性所吸引、富有責任感、感情豐富、有決心、勤奮、富於想像、依賴性孝幽默、愛自行學習、願意嘗試困難工作、好冒險、有強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觀察、有高度的獨特反應、興趣廣泛、愛好沉思、不盲從,等等[3~6];而膽怯、過分的自我批評、懶惰、從眾、狹隘、刻板、驕傲等許多消極個性因素則不利於創造力的發展。顯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僅是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個體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總是緊密聯系、互相制約的。它們都以人的創造實踐為基礎,並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智力因素可以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例如觀察力發展中敏銳性的提高,思維力發展中探索性的培養,想像力發展中獨特性與靈活性的增強等等。反之,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進智力活動過程,它可以強化創造意識,激發創造熱情,排除種種干擾,穩定情緒,從而為智力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動力,為智力因素的發展創造條件。事實上,一切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傑出人才,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諧發展。因素可以說,創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晶。
(二)創造是顯意識和潛意識的交融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所意識到的僅僅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位於心理表層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即顯意識,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動則存在於心理的深層,往往意識不到,屬於潛意識范疇。顯意識是主體能夠清楚地意識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識;潛意識則是主體自身意識不到並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識,它包括各種各樣的先天的本能和後天的長期積累起來的儲存在頭腦中的知識經驗。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是顯意識和潛意識高度統一的產物。在人類整個創造活動中,總是有目的在支配著,創造的機遇總是光臨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因此,整個創造過程都由意識控制著。但是,在創造過程中,創造者長期的學習、經驗的積累、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創造的強烈追求和思考,雖然沒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確顯示出來的結果,可它確實也會在心理深處潛意識地累積起來,積淀為創造的某種基矗可以說,在創造活動還在進行而無明確結果時,在創造的苦思冥想尚未獲得某種啟示而豁然頓悟之前,確實存在著一種「潛意識」狀態。在一定條件下,當創造成果出現時,這種潛意識狀態就過渡到顯意識了。可見創造是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交融過程。
潛意識是人類重要的信息庫,人的絕大部分信息,就以這種形式深藏在潛意識的汪洋大海里。人們可以在潛意識水平上處理並理解所見到的現象,潛意識能阻礙來自客觀的大多數刺激,而讓少數經過選擇的刺激信息進入潛意識思維過程。在顯意識思維過程中......
❸ 具有創造力的名人偉人的事例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詹天佑,字眷誠,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茶商家庭。兒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詹天佑詹天佑的詳細資料你可以去 http://ke..com/view/8594.htm 看看
❹ 有關創造力的作文
迪·恩·帕金斯
陳小慰
一個人的錯誤,有可能僥幸地成為另一個人的發現。
兒子走上前來,向我報告幼兒園里的新聞,說他又學會了新東西,想在我面前顯示顯示。他打開抽屜,拿出一把還不該他用的小刀,又從冰箱里取出一隻蘋果,說:「爸爸,我要讓您看看里頭藏著什麼。」「我知道蘋果裡面是什麼。」我說。「來,還是讓我切給您看看吧。」他說著把蘋果一切兩半——切錯了。我們都知道,正確的切法應該是從莖部切到底部窩凹處。而他呢,卻是把蘋果橫放著,攔腰切下去。然後,他把切好的蘋果伸到我面前:「爸爸看哪,里頭有顆星星呢。」
真的,從橫切面看,蘋果核果然顯一個清晰的五角星狀。我這一生不知吃過多少蘋果,總是規規矩矩地按正確的切法把它們一切兩半,卻從未疑心過還有什麼隱藏的圖案我尚未發現!於是,在那麼一天,我孩子把這消息帶回家來,徹底改變了冥頑不化的我。
不論是誰,第一次切「錯」蘋果,大凡都僅出於好奇,或由於疏忽所致。使我深深觸動的是,這深藏其中,不為人知的圖案竟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它先從不知什麼地方傳到我兒子的幼兒園,接著便傳給我,現在又傳給你們大家。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蘋果——切「錯」的蘋果。
最好的就是這個蘋果里的星星了
❺ 求有關創造力運用的事例
創造並不神秘,人人都有急待開發的創造潛力。吉爾福特說:"創造性再也不必假設為僅限於少數天才,它潛在地分布於整個人口中間,"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就曾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深刻地說明了創造力人人有之。科學研究表明,創造力本身就是人的大腦長期進化的產物,是人類大腦的一種自然屬性,它是隨著人的大腦的存在而存在,隨著大腦的進化而進化,因而它是每一個正常人都應具有的潛在能力,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其創造力都是天賦的。根據已有的研究資料,人類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首先是因為發育中的人腦在大腦結構方面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大腦的可塑性及其變化,將導致學習、記憶、行為以及精神等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大腦的可塑性具有終生性的特徵,這使得神經系統形態與功能具有發展的巨大潛力。人類對大腦的利用率,一般人僅僅為10%,即使是傑出的專家學者,也不會超過30%。美國心理學家阿瑞提將創造力劃分為普通的創造力和偉大的創造力,認為普通的創造力是每個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獲得滿足感,消除受挫感,為人類提供一種對於自己以及對於生活的積極態度;偉大的創造力是指像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創造力,能給人類創造偉大的成就和推動社會進步。
所以簡單的說,做飯做菜就是創造的過程。
❻ 有創造力的名人事例
愛迪生不就是
在愛迪生小的時候,他經常到鄰居繆爾·溫切斯特的家的碾坊玩專。一天,他在溫屬切斯特家的碾坊看見溫切斯特正在用一個氣球做一種飛行裝置試驗,這個試驗使愛迪生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滿了氣,一定會升上天。幾天後,愛迪生把幾種化學原料配在一起,拿給父親的幫工邁克爾·奧茨吃,愛迪生告訴邁克爾·奧茨吃了這種東西人就會飛起來,結果奧茨吃了愛迪生配製的「飛行劑」後幾乎昏厥過去。愛迪生因此受到了父親的鞭打和小朋友父母們的警惕,勸告自己的孩子不要與愛迪生玩並遠離他。
❼ 關於創造力的故事作文50字左右
看到陽台的吊蘭抄的葉子耷拉襲著,我想它一定是口渴了,我決定做一個灑水壺給它澆澆水。
首先,我找來一個廢舊的礦泉水瓶,怎麼才能使水慢慢從礦泉水的瓶口噴出來呢?對了,只要在瓶蓋上鑽上幾個小孔,然後用力一擠,水就可以噴出來了。我找爸爸幫忙,拿著錐子用力在瓶蓋上鑽孔,瓶蓋實在是太結實了,我怎麼也扎不動,結果,爸爸用力太猛,錐子差一點扎破我的小手。
好了,大功告成,一個小小灑水壺做好了。細水輕輕的灑到吊蘭的葉子上,葉子上下舞動著 ,好像在說:謝謝你!
❽ 關於創造力的文章
創造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基本特性和標志之一。培養、開發創造力的重要意義和最終目的在於使人類創造力的發展從自發走向自覺,從而盡可能挖掘出人類的創造潛力,造福人類。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科技人才創造力的培養與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發人的創造力,培養大批出類拔萃、思維敏捷、勇於創造的人,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問題。1999年6月13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而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於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這對中國培養和造就21世紀的一代新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鑒於此,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該《決定》中,除對學校教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競爭意識、合作精神」等核心技能與素質要求之外,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這種大背景下,本文就創造的性質與創造力的培養問題作了簡要討論。
二、創造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整合
(一)創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晶
智力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知方面的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它與創造力的關系,研究結果並不完全一致。如有的發現創造力與智力不相關,有的則發現有高相關;有的發現創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或智力高者創造力未必高;有的發現智力低則創造力必低;還有的發現創造力與智力的相關高低隨著測量性質的變化而變化。這些結果表明,智力與創造力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智力高的人雖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創造性,但高的智力並不是創造力的充分必要條件。雖然創造力高的人一般也有高的智力水平,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並非如此[1],很多智力水平高的人也沒有不同尋常的創造力。高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創造力,但卻並不能保證總是如此[2]。
非智力因素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的角度說,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於道德品質都是非智力因素;從狹義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五個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內。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保證人們有效地進行認知活動的穩固的心理特點的綜合,那麼非智力因素則是保證人們成功地進行種種活動的心理條件的總和。許多研究表明,創造力與某些非智力因素是高相關的。創造力高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徵,如獨立性強、自信、常常被復雜性所吸引、富有責任感、感情豐富、有決心、勤奮、富於想像、依賴性孝幽默、愛自行學習、願意嘗試困難工作、好冒險、有強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觀察、有高度的獨特反應、興趣廣泛、愛好沉思、不盲從,等等[3~6];而膽怯、過分的自我批評、懶惰、從眾、狹隘、刻板、驕傲等許多消極個性因素則不利於創造力的發展。顯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僅是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個體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總是緊密聯系、互相制約的。它們都以人的創造實踐為基礎,並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智力因素可以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例如觀察力發展中敏銳性的提高,思維力發展中探索性的培養,想像力發展中獨特性與靈活性的增強等等。反之,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進智力活動過程,它可以強化創造意識,激發創造熱情,排除種種干擾,穩定情緒,從而為智力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動力,為智力因素的發展創造條件。事實上,一切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傑出人才,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諧發展。因素可以說,創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晶。
(二)創造是顯意識和潛意識的交融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所意識到的僅僅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位於心理表層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即顯意識,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動則存在於心理的深層,往往意識不到,屬於潛意識范疇。顯意識是主體能夠清楚地意識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識;潛意識則是主體自身意識不到並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識,它包括各種各樣的先天的本能和後天的長期積累起來的儲存在頭腦中的知識經驗。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是顯意識和潛意識高度統一的產物。在人類整個創造活動中,總是有目的在支配著,創造的機遇總是光臨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因此,整個創造過程都由意識控制著。但是,在創造過程中,創造者長期的學習、經驗的積累、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創造的強烈追求和思考,雖然沒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確顯示出來的結果,可它確實也會在心理深處潛意識地累積起來,積淀為創造的某種基矗可以說,在創造活動還在進行而無明確結果時,在創造的苦思冥想尚未獲得某種啟示而豁然頓悟之前,確實存在著一種「潛意識」狀態。在一定條件下,當創造成果出現時,這種潛意識狀態就過渡到顯意識了。可見創造是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交融過程。
潛意識是人類重要的信息庫,人的絕大部分信息,就以這種形式深藏在潛意識的汪洋大海里。人們可以在潛意識水平上處理並理解所見到的現象,潛意識能阻礙來自客觀的大多數刺激,而讓少數經過選擇的刺激信息進入潛意識思維過程。在顯意識思維過程中......
http://www.5lala.com/paper/61/81/200611011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