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是誰發明了普通話
普通話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員的官話,因為北京做過多朝首都,官話也就更接近北京話,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蘇南地區,也因為南京做過多朝首都,有點接近官話。 「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范,確定標准。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普通話的語法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范,並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話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為准.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口語形式,我們國家地域遼闊、人口很多,自古以來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給交際帶來不便,產生隔閡,為了克服方言給交際帶來的隔閡,就要有溝通各種方言的共同語存在。 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候孔夫子時代管共同語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現在的地理方位說就是山東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來自當時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講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講課的時候怎麼能夠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聽得明白呢?因為當時有共同語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麼障礙。 根據歷史記載,在漢代,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管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這是古代的情況。明清時期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明清時期仍舊有方言存在,有方言就要有共同語。明清時期管共同語叫官話。 官話在明清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受日本語文生活的影響,國語這個名詞也從日本傳到中國,明清時期我們的共同語叫官話,清末從東瀛日本傳過來一個詞「國語」。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有些語言改革家提出我們學習日本,在我們國家也要推廣國語。國語這個詞在民國時期得到當時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一個正式稱呼。 漢民族共同語從古至今有好幾種說法,有雅言、通語、官話、民國時期的國語。名稱不同,內容基本是一樣的。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走上完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我們也要推廣民族共同語,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要推廣民族共同語,歷史上曾經有好幾個不同的名稱,我們叫什麼呢?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建立之初,考慮到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國時期的國語實際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語。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上世紀50年代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不叫國語叫什麼? 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普通話這個詞不是上世紀50年代才發明的,在19世紀末已經有文獻裡面提出普通話。19世紀末一直到民國時期,當時講的普通話和上世紀50年代人民政府推行的普通話,在內容上不完全一樣。普通話這個詞原來就是說講不同方言的人大體上能夠聽懂這樣一種話,特別是在五方雜處的大都市,講不同方言的人馬馬虎虎能夠溝通的話叫普通話。 我們把這個概念拿來,又給它加上科學的內涵,把它的內容科學化,更明確。這就是人民政府建立以來,直到現在我們講的「普通話」。
『貳』 普通話是誰發明的
普通話」這個概念,最早是清朝末年「切音字運動積極分子朱文熊提出來的。他在1906年寫了一本叫《江蘇新字母》的書,把漢語分成三類,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他還註明: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當時人們稱之為「藍青官話」。元明清以來,北京一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叄』 是誰發明的普通話
普通話的來歷:
普通話被英語翻譯為「mandarin」,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權都按照其首都的語言為標准。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陽話為標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話為標准音。西晉後的北方話是北方游牧民族學習漢語和留在中原的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語言融合的產物,初步形成北方話,北方游牧語影響下北方雅言不在,比如西晉後的洛陽話和晉代前的漢語已經有很大差別。中國西晉後期之前的中原人總體是漢民族,而西晉後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中原,並建立了十六個政權,歷史稱為東晉十六國的時期,中原出現了留在中原的漢人和北方少數民族的200多年的民族大融合,此後的中原人已經不只是有漢族血統,更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血統,而由於漢文化比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發達,漢語比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容易使用,漢族人在經濟等方面的發達,遷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經過幾百年的漢化後[1],自己民族的語言已經很少說,甚至不會說,而更大量使用漢語,初步形成了北方漢語,再加上後面幾次遷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漢化,逐漸使中原人再次多次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血統,北方漢語大體形成,為現代的普通話奠定了基礎。那時不僅北方少數民族的民間自己在漢化,還有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府推動的北方少數民族漢化,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遼朝時期,少部分北方少數民族遷入中原[2],金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遷入中原。元朝成吉思汗南下,大量蒙古族等民族遷入中原,此時的語言為官話雛形.比如從元朝初年開始,元朝統治者已經把遼朝金朝時期入居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與漢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視為「漢人」, 明朝時期,還有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留在中原,在中原再次出現了民族、民系的融合,清朝時期,在康熙、雍正、乾隆和清朝軍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實現了大統一,再次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那時的中原人、華南人等再次在統一的國家裡,比較徹底的消除了明朝200多年的北方少數民族和那時的中原人的矛盾和始終無法解決的邊患問題,為華北的民族融合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不少少數民族再次遷入華北(包括中原),北方話繼續形成。同時清朝中央政府定都北京,以中國首都北京話為代表的為北方話最後形成。早在明朝,最早和中國官方打交道的歐洲人--葡萄牙人就已用此詞來指稱中國官員。至於後來歐洲各國人用「mandarino」或「mandarin」來指稱明朝官員甚至清朝官員,以及中國官話、國語等,應是在前引利瑪竇的《全集》之文的影響下才普遍流行的。注意:普通話是在明清才被英語翻譯為「mandarin」的。 西方人所用的名稱mandarino,是從葡萄牙文之動詞mandar來的,意思是「指揮、管理。」意味著"管理著當時中華民族的指揮民族所用語言.《札記》則說:「所有的軍職或文職大臣都稱官府(Quonfu),意思是司令官或主管,雖然他們的尊稱或非官方稱呼是老爺(Lau-ye或Lau-sie),意思是指主人或父親。」 葡萄牙人稱中國官員為Mandarin,是由Mandando或Mando Mandare而來,即指揮或命令,命令著中華的游牧民族。現在歐洲都知道中國官吏的這個頭銜。由此可知,英文的Mandarin及義大利文的mandarino來源於葡文的mandarim,而mandarim則由葡文mandar(命令)、mando(權力、命令、軍權、 裁決)等派生出來的。 現存最古的澳門平面圖(約繪於1615~1622)已標有葡文「mandarim」一詞,可見明朝萬曆年間葡萄牙人已將中國的官員稱為「mandarim」,但在1749年的澳門平面圖中則把前山寨用兩種文字分別標作「La CaseBlanche Maison Du Mandarin」、「t Witte Hof , Huiz des Mandaryn」。這說明mandrin及mandaryn等為mandarim的轉寫。
『肆』 普通話是誰發明的啊
普通話的由來
普通話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員的官話,因為北京做過多朝首都,官話也就更接近北京話,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蘇南地區,也因為南京做過多朝首都,有點接近官話。
「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范,確定標准。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普通話的語法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范,並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話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為准.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口語形式,我們國家地域遼闊、人口很多,自古以來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給交際帶來不便,產生隔閡,為了克服方言給交際帶來的隔閡,就要有溝通各種方言的共同語存在。
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候孔夫子時代管共同語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現在的地理方位說就是山東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來自當時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講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講課的時候怎麼能夠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聽得明白呢?因為當時有共同語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麼障礙。
根據歷史記載,在漢代,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管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這是古代的情況。明清時期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明清時期仍舊有方言存在,有方言就要有共同語。明清時期管共同語叫官話。
官話在明清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受日本語文生活的影響,國語這個名詞也從日本傳到中國,明清時期我們的共同語叫官話,清末從東瀛日本傳過來一個詞「國語」。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有些語言改革家提出我們學習日本,在我們國家也要推廣國語。國語這個詞在民國時期得到當時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一個正式稱呼。
漢民族共同語從古至今有好幾種說法,有雅言、通語、官話、民國時期的國語。名稱不同,內容基本是一樣的。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走上完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我們也要推廣民族共同語,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 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要推廣民族共同語,歷史上曾經有好幾個不同的名稱,我們叫什麼呢?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建立之初,考慮到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國時期的國語實際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語。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上世紀50年代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不叫國語叫什麼?
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普通話這個詞不是上世紀50年代才發明的,在19世紀末已經有文獻裡面提出普通話。19世紀末一直到民國時期,當時講的普通話和上世紀50年代人民政府推行的普通話,在內容上不完全一樣。普通話這個詞原來就是說講不同方言的人大體上能夠聽懂這樣一種話,特別是在五方雜處的大都市,講不同方言的人馬馬虎虎能夠溝通的話叫普通話。
我們把這個概念拿來,又給它加上科學的內涵,把它的內容科學化,更明確。這就是人民政府建立以來,直到現在我們講的「普通話」。
我們今天講的普通話有明確的內涵,有科學的界定,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這是1956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裡面明確規定的。從1956年到現在,普通話的含義就像我剛才介紹的那個樣子。大家聽了我的介紹不難理解,所謂普通話就是現代的漢民族共同語。顯然在我們進入信息網路時代,大力推廣普通話,對於我們國家各個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今年暑假不學習,學習只學普通話
今年過節不說話,要說就說普通話
海狸叔叔,為什麼你的牙齒那麼白啊?
因為我說普通話
國家免檢產品---普通話
普通話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小平同志說:」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會說普通話的貓就是好貓.」
悟空,你要講普通話哦,不然觀音姐姐會怪你的..
小強,你死的好慘,..誰叫你不說普通話
1) 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2) 積極普及民族共同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3) 愛國旗,唱國歌,說普通話
4) 四海同音,萬眾一心
5) 普通話:神州音,華夏情
6) 積極普及普通話,齊心協力奔小康
7) 樹立語言規范意識,提高民族文化素質
9) 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
10) 普通話:情感的紐帶,溝通的橋梁
11) 說普通話,迎四方賓客;用文明語,送一片真情
12) 說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
13) 普通話----讓生活更精彩,讓社會更溫馨
14) 普通話同青春攜手,文明語和時尚並肩
15) 文明語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話融匯東西南北情
16) 心相印,語相通,共奔小康樂融融
17) 實現順暢交流,構建和諧社會
18) 普通話,使你我靠得更近
19) 說好普通話,朋友遍天下
20) 面向現代化,推廣普通話
http://bk..com/view/4591.htm
『伍』 普通話是什麼時候出現,誰發明的
在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期間,將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為「普通話」。普通話並不是某個人發明的,是根據人民群眾總結而來的。
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5)普通話發明擴展閱讀:
「普通話」的「普通」其實是「普遍通行」的節縮。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他的《漢語淺談》中專門設了個小標題「什麼是普通話」,他說:「什麼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通行全國的話。」「普通話就是普遍通行的話。」
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經有了。1906年,切音字運動積極分子朱文熊寫了一本名為《江蘇新字母》的書,書中將漢語分為三類,其中有一類就名為「普通話」。他說,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
朱文熊提出「普通話」這一說法後,並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當時人們稱各省普遍通用之話為「藍青官話」,「藍青」本意為顏色混雜、不純粹,「藍青官話」是指夾雜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話。因為這種話多是在官場使用,所以稱為"官話"。
後來,大家都開始說這種人人都明白的話了,使用這種話已經不再僅限於「官」了,民國初年就出現了「國語」一詞,「國語」代替了「官話」。較之「官話」,「國語」有了「民」的味道。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進行文字改革時,語言專家對「普通話」這一詞的使用進行過嚴肅的科學論證,稱「官話」顯然是不可以的;稱「國語」也是不妥的。
因為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用漢語,還不能稱普遍通用的漢民族共同語為「國語」。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漢語」又嫌音節過長,於是才採用了節縮的方式,稱之為」普通話「。
『陸』 普通話用了多少年,發明了多少年
普通話與江淮話、四川話等都屬於北語。北語產生於契丹時期,是遼、金、明、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語言,元朝時期北方漢人契丹人的通用語言。
在明朝到乾隆年間以前,北語的標准發音以老南京話為標准,整個明朝及清順治時期,漢人通行老南京話(北京也是講老南京話),官方語言是滿語。乾隆年間,滿文和漢文同時成為官方語言,東北人使用的北語發音逐漸取代老南京話成為主流,形成了老北京話,老北京話多為漢八旗所用,後推廣到整個北京。老北京話保留入聲調。
新文化運動以後,書面語逐漸採用胡適體北京話(含有吳語成分的北京話),口語使用北京話作為普通話,並且摒棄了一些東北口語,吸收了華北地區的口語,入聲調消失,形成新北京話,即普通話(國語)。
蔣撤退台灣後,台灣使用的國語逐漸懶音化(平翹舌不分,後鼻音消失,尖團音一律保留尖音),大陸的普通話尖團音逐漸變為一律保留團音。很多詞彙也出現分離。
新新北京話:北京話繼續發展,與普通話脫離。
『柒』 普通話是誰發明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魯迅,在他以前中國已經開始慢慢改變說話的方式,之乎者也 也開始被淡化了。主要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魯迅寫的白話文小說,之後人們便開始接受普通話
『捌』 普通話是誰發明的
「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最早由學者吳汝綸提出。
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系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門關以外的戰爭》一文中提出,「文學革命的任務,決不止於創造出一些新式的詩歌小說和戲劇,它應當替中國建立現代的普通話的文腔。」「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應當是習慣上中國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現代『人話』的,多音節的,有結尾的……」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普通話,即標准漢語。普通話是中國不同民族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通用語言,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主要通行於中國大陸長江以北地區,長江以南則一般不說普通話,因為各地都有漢語方言,不依賴於普通話「 。其中,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通行廣東話,中國台灣地區在官方場合也使用普通話,但是口音與大陸的普通話略有差別。
『玖』 普通話是什麼時候有的誰發明的
普通話是清末有的,這個詞是學者吳汝綸發明的。
「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
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系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
普通話的語音特點
音節結構簡單,聲音響亮。普通話中,一個音節最多隻有4個音素,其中,發音響亮的母音占優勢,是一般音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一個音節內可以連續出現幾個母音(最多三個),如「壞(huài)」,而且普通話音節中沒有復輔音,即沒有像英語「lightning(閃電)」、俄語「Встреча(遇見)」那樣幾個輔音連在一起的現象。
音節界限分明,節律感強。漢語的音節一般都是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聲母在前,韻母緊隨其後,再帶一個貫穿整個音節的聲調,便有了鮮明的音節界限。從音素分析的角度觀察,輔音和母音互相間隔而有規律地出現,給人周而復始的感覺,因而極便於切分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