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創造了病毒

誰創造了病毒

發布時間:2021-12-03 13:06:31

❶ 世界第一個病毒是什麼名字是誰創造出來的

您好,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病毒,1982年,elk cloner病毒出現在蘋果電腦中,這個由rich skrenta編寫的惡作劇程序,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個電腦病毒。當elk cloner發作時,電腦屏幕上會現出一段韻文 it will get on all your disks(它會佔領你所有的磁碟) it will infiltrate your chips(潛入你的晶元) yes it's cloner! (是的,它就是克隆病毒!) it will stick to you like glue(它會像膠水一樣粘著你) it will modify ram too(也會修改你的內存) send in the cloner! (傳播這個克隆病毒!)

❷ 病毒是誰發明的病毒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個在個人電腦上廣泛流行的病毒是1986年初誕生的大腦(C-Brain)病毒,編寫該病毒的是一對巴基斯坦兄弟,兩兄弟經營著一家電腦公司,以出售自己編制的電腦軟體為生。當時,由於當地盜版軟體猖獗,為了防止軟體被任意非法拷貝,也為了追蹤到底有多少人在非法使用他們的軟體,於是在1986年年初,他們編寫了「大腦(Brain)」病毒,又被稱為「巴基斯坦」病毒。該病毒運行在DOS操作系統下,通過軟盤傳播,只在盜拷軟體時才發作,發作時將盜拷者的硬碟剩餘空間吃掉
麻煩採納,謝謝!

❸ 最早發現病毒的科學家是誰

伊萬諾夫斯基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病毒的人,被後人譽為「病毒學之父」.

19世紀,伊萬諾夫斯基(D.Iwanowski,1864--1920)在研究煙草花葉病的病因時,推想這種病是由細菌引起的。他將患花葉病的煙草榨出汁液,用能將細菌濾去的過濾器進行過濾,再用過濾後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煙葉,結果發現正常的煙葉還能患病。這表明煙草花葉病是由比細菌還小的病原體引起的,他把這種病原體叫做「濾過性病毒」。後來,科學家萊夫勒(F.Loeffler,1852--1915)和弗羅施(P.Frosh)在研究動物的口蹄疫時,證明了口蹄疫也是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也就是說,伊萬諾夫斯基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病毒的人,被後人譽為「病毒學之父」。

❹ 是誰製造了勒索病毒,它又是誰發明的

相信大家這幾天也看了不少文章。簡言之,這一蠕蟲勒索病毒,通過針對Windows中的一個漏洞攻擊用戶,對計算機內的文檔、圖片等實施高強度加密,並向用戶索取以比特幣支付的贖金,否則七天後「撕票」,即使支付贖金亦無法恢復數據。其加密方式非常復雜,且每台計算機都有不同加密序列號,以目前的技術手段,解密幾乎「束手無策」。
在全球網路互聯互通的今天,受害者當然不僅限於中國。
據360威脅情報中心統計,從12日爆發之後,全球近百個國家的超過10萬家組織和機構被攻陷,其中包括1600家美國組織,11200家俄羅斯組織,中國則有29000多個IP被感染。在西班牙,電信巨頭Telefonica,電力公司Iberdrola,能源供應商Gas Natural在內的眾多公司網路系統癱瘓;葡萄牙電信、美國運輸巨頭FedEx、瑞典某地方政府、俄羅斯第二大移動通信運營商Megafon都已曝出遭受攻擊。而根據歐洲刑警組織的說法,本次攻擊已經影響到150個國家和地區。隨著病毒版本的更新迭代,具體數字可能還會增加。
那麼,問題來了:這是誰乾的?!
黑手
沒有答案。
用360核心安全團隊負責人鄭文彬的話說,勒索病毒的溯源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問題。曾經FBI懸賞300萬美元找勒索病毒的作者,但沒有結果,目前全球都沒有發現勒索病毒的作者來自哪個國家。但從勒索的方式看,電腦感染病毒之後會出現包括中文在內十五種語言的勒索提示,且整個支付通過比特幣和匿名網路這樣極難追蹤的方式進行,很有可能是黑色產業鏈下的組織行為。
勒索病毒是2013年才開始出現的一種新型病毒模式。2016年起,這種病毒進入爆發期,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00種勒索病毒通過這一行為模式獲利。比如去年,CryptoWall病毒家族一個變種就收到23億贖金,近幾年蘋果電腦、安卓和iPhone手機也出現過不同類型的勒索病毒。
雖然下黑手者目前還找不到,但其所用的工具,卻明確無誤地指向了一個機構——NSA(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美國國家安全局。這一機構又稱國家保密局,隸屬於美國國防部,是美國政府機構中最大的情報部門,專門負責收集和分析外國及本國通訊資料。黑客所使用的「永恆之藍」,就是NSA針對微軟MS17-010漏洞所開發的網路武器。
事情是這樣的:NSA本身手裡握有大量開發好的網路武器,但在2013年6月,「永恆之藍」等十幾個武器被黑客組織「影子經紀人」(ShadowBreakers)竊取。
今年3月,微軟已經放出針對這一漏洞的補丁,但是一是由於一些用戶沒有及時打補丁的習慣,二是全球仍然有許多用戶在使用已經停止更新服務的WindowsXP等較低版本,無法獲取補丁,因此在全球造成大范圍傳播。加上「蠕蟲」不斷掃描的特點,很容易便在國際互聯網和校園、企業、政府機構的內網不間斷進行重復感染。
又一個問題來了:NSA為什麼會知道微軟的漏洞,並且製作了專門的網路武器,然後這些武器中的一部分還落到了黑客的手裡?
NSA
實事求是地說,作為操作系統之一,Windows的構成動輒幾億行代碼,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可能一個人說了算,因此出現漏洞是很難消除的。而Windows又是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操作系統,因此被黑客看中而研究漏洞並攻擊獲利,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作為美國國家安全局,盯著這個系統的漏洞也就罷了,還專門搞武器,這是什麼道理?
事實上,在黑客組織曝光這一漏洞之前,微軟自己也不知道漏洞存在。也就是說,只有NSA知道漏洞存在,至於知道了多久,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在俠客島上的網路安全專家看來,很可能的情況是,NSA早就知道這個漏洞、並且利用這一漏洞很久了,只不過這次被犯罪團隊使用了,才造成如此大的危害。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技術確實很強,在網路安全領域獨步全球;同時,「漏洞」已經成為兵家必爭的寶貴戰略資源。
換言之,通過網路對現實發起攻擊,已經不是科幻電影的場景專利,而是已經發生的現實。不信的話,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斯諾登,披露美國政府對全球實施監控的「棱鏡計劃」的那位,就是NSA的前雇員。他證實的一則消息是,2009年,奧巴馬政府曾下令使用網路攻擊武器——代號「震網」的病毒,攻擊了伊朗的核設施。其中原因復雜,簡單說就是以色列設法通過馬來西亞的軟體公司,讓伊朗購入了夾帶著一病毒的離心機控制軟體;2010年,病毒爆發,控制並破壞伊朗核設施的離心機如那件,最終造成1000餘台離心機永久性物理損壞,不得不暫停濃縮鈾的進程。
這也是史上首次通過虛擬空間對現實世界實施攻擊破壞的案例,達到了以往只有通過實地軍事行動才能實現的效果。而在去年,烏克蘭的電網系統也曾遭到黑客攻擊,導致數百戶家庭供電中斷。
NSA現在手中握有多少網路武器,當然是美國的機密。但根據維基解密的說法,不僅NSA手裡有,CIA手裡也有,他們的網路情報中心創造了超過1000種電腦病毒和黑客系統——這還是斯諾登2013年確認的數量。
因此,在此次「永恆之藍」爆發之後,《紐約時報》的報道就稱,「如果確認這次事件是由國安局(NSA)泄漏的網路武器而引起的,那政府應該被指責,因為美國政府讓很多醫院、企業和他國政府都易受感染」。
按照NSA的說法,自己的職責應該是「保護美國公民不受攻擊」;他們也曾指責很多國家對美國實施網路攻擊。但事實恰恰相反,被他們指責的國家都是此次病毒的受害國,他們自己用來「防禦」的網路武器,則成了黑客手中攻擊美國公民的武器。
用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話說就是,「這次攻擊指出了一個安全領域根本性問題,也就是國安局的監控是在保護人民還是製造了更多不可期的損害,甚至超出了其好處」。
警示
NSA當然應該反思,雖然他們到現在都沒有出來表態回應。但更值得反思的是一個本質性話題:網路安全,到底掌握在誰的手裡?
就此次而言,美國政府內部的決策流程更值得被詬病。其內部有個簡稱為VEP(Vulnerability Equity Process)的流程,其用處是,當NSA或美國其他政府部門發現一個軟體的漏洞,要走這個流程,決定是不是把漏洞公開。把漏洞公開,微軟等廠商很容易就能製造出補丁,漏洞就消失了;不把漏洞公開,這些政府部門就可以自己留著用,用於「執法、情報收集或者其他』攻擊性』利用」。雖然這一被奧巴馬政府創造的流程既不是法律也不是總統令,但從2008年一直實施至今。

❺ 誰發明的病毒

電腦病毒的起源

你可知道,電腦病毒的概念來自一場游戲?

電腦病毒的概念其實源起相當早,在第一部商用電腦出現之前好幾年時,電腦的先驅者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論文《復雜自動裝置的理論及組識的進行》里,已經勾勒出病毒程序的藍圖。不過在當時,絕大部分的電腦專家都無法想像會有這種能自我繁殖的程序。

1975年,美國科普作家約翰·布魯勒爾(John Brunner)寫了一本名為《震盪波騎士》(Shock Wave Rider)的書,該書第一次描寫了在信息社會中,計算機作為正義和邪惡雙方斗爭的工具的故事,成為當年最佳暢銷書之一。

1977年夏天,托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說《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成為美國的暢銷書,作者在這本書中描寫了一種可以在計算機中互相傳染的病毒,病毒最後控制了 7,000 台計算機,造成了一場災難。 虛擬科幻小說世界中的東西,在幾年後終於逐漸開始成為電腦使用者的噩夢。

而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美國著名的AT&T貝爾實驗室中,三個年輕人在工作之餘,很無聊的玩起一種游戲:彼此撰寫出能夠吃掉別人程序的程序來互相作戰。這個叫做"磁芯大戰"(core war)的游戲,進一步將電腦病毒"感染性"的概念體現出來。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學的學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UNIX系統下,寫了一個會引起系統死機的程序,但是這個程序並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與認同。科恩為了證明其理論而將這些程序以論文發表,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序,讓電腦病毒具備破壞性的概念具體成形。

不過,這種具備感染與破壞性的程序被真正稱之為"病毒",則是在兩年後的一本《科學美國人》的月刊中。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專欄作家在討論"磁芯大戰"與蘋果二型電腦(別懷疑,當時流行的正是蘋果二型電腦,在那個時侯,我們熟悉的PC根本還不見蹤影)時,開始把這種程序稱之為病毒。從此以後我們對於這種具備感染或破壞性的程序,終於有一個"病毒"的名字可以稱呼了。

第一個真正的電腦病毒

到了1987年,第一個電腦病毒C-BRAIN終於誕生了(這似乎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一般而言,業界都公認這是真正具備完整特徵的電腦病毒始祖。這個病毒程序是由一對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所寫的,他們在當地經營一家販賣個人電腦的商店,由於當地盜拷軟體的風氣非常盛行,因此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他們的軟體被任意盜拷。只要有人盜拷他們的軟體,C-BRAIN就會發作,將盜拷者的硬碟剩餘空間給吃掉。

這個病毒在當時並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後來一些有心人士以C-BRAIN為藍圖,製作出一些變形的病毒。而其他新的病毒創作,也紛紛出籠,不僅有個人創作,甚至出現不少創作集團(如NuKE,Phalcon/Skism,VDV)。各類掃毒、防毒與殺毒軟體以及專業公司也紛紛出現。一時間,各種病毒創作與反病毒程序,不斷推陳出新,如同百家爭鳴。

DOS時代的著名病毒

所謂"DOS時代的病毒",意思是說這是從DOS時代就有的老古董,諸位讀者可別以為您現在已經進入Windows 95/98的年代,就不會感染DOS時期的病毒。其實由於Windows 95/98充其量不過是一套架構在DOS上的操作系統,因此即使是處Windows 95/98之下,一不小心還是會惹火上身的!

趣話電腦病毒19年發展歷史及防護常識
耶路撒冷(Jerusalem)

這個古董級病毒其實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別稱,叫做"黑色星期五"。為什麼會有這么有趣的別稱?道理很簡單:因為只要每逢十三號又是星期五的日子,這個病毒就會發作。而發作時將會終止所有使用者所執行的程序,症狀相當兇狠。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米開朗基羅的名字,對於一些早一點的電腦使用者而言,真可說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著名的原因除了它擁有一代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名字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殺傷力驚人:每年到了3月6日米開朗基羅生日(這也就是它為什麼叫做"米開朗基羅"的原因)時,這個病毒就會以Format硬碟來為這位大師祝壽。於是乎,你辛苦建立的所有資料都毀於一旦,永無翻身之日。

猴子(Monkey)

Monkey據說是第一個"引導型"的病毒,只要你使用被Monkey感染過的系統軟盤開機,病毒就會入侵到你的電腦中,然後伺機移走硬碟的分區表,讓你一開機就會出現"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的信息。比起"文件型"病毒只有執行過受感染文件才會中毒的途徑而言,Monkey的確是更為難纏了。

音樂蟲病毒(Music Bug)

這個發作時會大聲唱歌,甚至造成資料流失、無法開機的病毒,正是台灣土產的病毒。所以,當你聽到電腦自動傳來一陣陣音樂聲時,別以為你的電腦比別人聰明,那很有可能是中毒了。

其實這種會唱歌的病毒也不少,有另一個著名的病毒(叫什麼名字倒忘了)發作時還會高唱著"兩只老虎"呢!

DOS時期的病毒,種類相當繁雜,而且不斷有人改寫現有的病毒。到了後期甚至有人寫出所謂的"雙體引擎",可以把一種病毒創造出更多元化的面貌,讓人防不勝防!而病毒發作的症狀更是各式各樣,有的會唱歌、有的會刪除文件、有的會Format硬碟、有的還會在屏幕上顯出各式各樣的圖形與音效。不過幸運的 是,這些DOS時期的古董級病毒,由於大部分的殺毒軟體都可以輕易地掃除,所以殺傷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Windows時期的來臨

隨著Windows 3.1在全球的風行,正式宣告了個人電腦操作環境進入Windows時代。緊接著,Windows 95/98的大為暢銷,使得現在幾乎所有個人電腦的操作環境都是在Windows狀態下。而在Windows環境下最為知名的,大概就屬"宏病毒"與"32位病毒"了。

宏病毒

隨著各種Windows下套裝軟體的發展,許多軟體開始提供所謂"宏"的功能,讓使用者可以用"創造宏"的方式,將一些繁瑣的過程記錄成一個簡單的指令來方便自己操作。然而這種方便的功能,在經過有心人士的設計之後,終於又使得"文件型"病毒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傳統的文件型病毒只會感染後綴為exe和com的執行文件,而宏病毒則會感染Word、Excel、AmiPro、Access等軟體儲存的資料文件。更誇張的是,這種宏病毒是跨操作平台的。以Word的宏病毒為例,它可以感染DOS、Windows 3.1/95/98/NT、OS/2、麥金塔等等系統上的Word文件以及通用模板。

在這些宏病毒之中,最為有名的除了後面要講的Melissa就是令人聞之色變的Taiwan NO.1B 。這個病毒的發作情形是:到了每月的十三號,只要您隨便開啟一份Word文件,屏幕上會出現一對話窗口,詢問你一道龐雜的算數題。答錯的話(這種復雜的算數大概只有超人可以很快算出來吧)就會連續開啟二十個窗口,然後又出現另一道問題,如此重復下去,直到耗盡系統資源而死機為止。

雖然宏病毒有很高的傳染力,但幸運的是它的破壞能力並不太強,而且解毒方式也較容易,甚至不需殺毒軟體就可以自行手動解毒。

趣話電腦病毒19年發展歷史及防護常識32位病毒

所謂"32位病毒",則是在Windows 95之後所產生的一種新型態文件型病毒,它雖然同樣是感染exe執行文件,但是這種病毒專挑Windows的32位程序下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去年大為流行的CIH病毒了。

CIH病毒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可以把自己的本體拆散塞在被感染的文件中,因此受感染的文件大小不會有所變化,殺毒軟體也不易察覺。而最後一個版本的CIH病毒,除了每個月26日發作,將你的硬碟Format掉之外,有時候還會破壞主板BIOS內的資料,讓你根本無法開機!雖然目前大部分的殺毒軟體都有最新的病毒碼可以解決這只難纏的病毒,不過由於它的威力實在強大,大家還是小心為上。(CIH又可能在今年4月26發作,你不會有事吧?)

Internet的革命

有人說Internet的出現,引爆了新一波的信息革命。因為在網際網路上,人與人的距離被縮短到極小的距離,而各式各樣網站的建立以及搜尋引擎的運用,讓每個人都很容易從網路上獲得想要的信息。

Internet的盛行造就了信息的大量流通,但對於有心散播病毒、盜取他人帳號、密碼的電腦黑客來說,網路不折不扣正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渠道。也因此,我們這些一般的使用者,雖然享受到網際網路帶來的方便,同時卻也陷入另一個恐懼之中。

病毒散播的新捷徑

由於網際網路的便利,病毒的傳染途徑更為多元化。傳統的病毒可能以磁碟或其他存儲媒體的方式散布,而現在,你只要在電子郵件或ICQ中,夾帶一個文件寄給朋友,就可能把病毒傳染給他;甚至從網路上下載文件,都可能收到一個含有病毒的文件。

不過雖然網路使得病毒的散布更為容易,但其實這種病毒還是屬於傳統型的,只要不隨便從一些籍籍無名的網站下載文件(因為有名的網站為了不砸了自己的招牌,提供下載的文件大都經過殺毒處理),安裝殺毒軟體,隨時更新病毒碼,下載後的文件不要急著執行,先進行查毒的步驟(因為受傳統病毒感染的程序,只要不去執行就不會感染與發作),多半還是可以避免中毒的情形產生。

第二代病毒的崛起

前面所談的各式各樣的病毒,基本上都是屬於傳統型的病毒,也就是所謂"第一代病毒"。會有這樣的稱呼方式,主要是用來區分因為Internet蓬勃發展之後,最新出現的嶄新病毒。這種新出現的病毒,由於本質上與傳統病毒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就有人將之稱為"第二代病毒"。

第二代病毒與第一代病毒最大的差異,就是在於第二代病毒傳染的途徑是基於瀏覽器的,這種發展真是有點令人瞠目結舌!

原來,為了方便網頁設計者在網頁上能製造出更精彩的動畫,讓網頁能更有空間感,幾家大公司聯手制訂出Active X及Java的技術。而透過這些技術,甚至能夠分辨你使用的軟體版本,建議你應該下載哪些軟體來更新版本,對於大部分的一般使用者來說,是頗為方便的工具。但若想要讓這些網頁的動畫能夠正常執行,瀏覽器會自動將這些Active X及Java applets的程序下載到硬碟中。在這個過程中,惡性程序的開發者也就利用同樣的渠道,經由網路滲透到個人電腦之中了。這就是近來崛起的"第二代病毒",也就是所謂的"網路病毒"。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目前常見的第二代病毒,其實破壞性都不大,例如在瀏覽器中不斷開啟窗口的"窗口炸彈",帶著電子計時器發出"咚咚"聲的"鬧鬧熊"等,只要把瀏覽器關閉後,對電腦並不會有任何影響。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也難保不會出現更新、破壞性更大的病毒。

只是,我們也不需要因為這種趨勢而太過悲觀,更不用因噎廢食地拒絕使用電腦上網。整個電腦發展史上,病毒與殺毒軟體的對抗一直不斷的持續進行中,只要小心一點,還是可以愉快地暢游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

❻ 世界上第一個病毒是什麼病毒,誰發明的

是1988年由麻省理工研究生寫的蠕蟲病毒,是由學生Robert Tappan Morris撰寫,因此病毒也被取名為Morris。

❼ 病毒誰發明的

起先是許多編程頂尖人士聚在一起編出來的,原來沒有什麼用處,現在的病毒都是第一個變異的~~~~~~

❽ 病毒 第一個 是誰發明的

1、最初"計算機病毒"這一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七十年代美國作家雷恩出版的《P1的青春》一書,回書中構思了答一種能夠自我復制,利用通信進行傳播的計算機程序,並稱之為計算機病毒。

2、貝爾實驗室的三位年輕程序員也受到馮?諾依曼理論的啟發,發明了「磁芯大戰」游戲。

3、1983 年 11月,在一次國際計算機安全學術會議上,美國學者科恩第一次明確提出計算機病毒的概念,並進行了演示。

4、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個在個人電腦上廣泛流行的病毒是1986年初誕生的大腦(C-Brain)病毒,編寫該病毒的是一對巴基斯坦兄弟,兩兄弟經營著一家電腦公司,以出售自己編制的電腦軟體為生。當時,由於當地盜版軟體猖獗,為了防止軟體被任意非法拷貝,也為了追蹤到底有多少人在非法使用他們的軟體,於是在1986年年初,他們編寫了「大腦(Brain)」病毒,又被稱為「巴基斯坦」病毒。該病毒運行在DOS操作系統下,通過軟盤傳播,只在盜拷軟體時才發作,發作時將盜拷者的硬碟剩餘空間吃掉。

❾ 病毒~病毒是誰發明出來的

腦病毒的起源 你可知道,電腦病毒的概念來自一場游戲? 電腦病毒的概念其實源起相當早,在第一部商用電腦出現之前好幾年時,電腦的先驅者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論文《復雜自動裝置的理論及組識的進行》里,已經勾勒出病毒程序的藍圖。不過在當時,絕大部分的電腦專家都無法想像會有這種能自我繁殖的程序。 1975年,美國科普作家約翰·布魯勒爾(John Brunner)寫了一本名為《震盪波騎士》(Shock Wave Rider)的書,該書第一次描寫了在信息社會中,計算機作為正義和邪惡雙方斗爭的工具的故事,成為當年最佳暢銷書之一。 1977年夏天,托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說《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成為美國的暢銷書,作者在這本書中描寫了一種可以在計算機中互相傳染的病毒,病毒最後控制了 7,000 台計算機,造成了一場災難。 虛擬科幻小說世界中的東西,在幾年後終於逐漸開始成為電腦使用者的噩夢。 而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美國著名的AT&T貝爾實驗室中,三個年輕人在工作之餘,很無聊的玩起一種游戲:彼此撰寫出能夠吃掉別人程序的程序來互相作戰。這個叫做"磁芯大戰"(core war)的游戲,進一步將電腦病毒"感染性"的概念體現出來。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學的學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UNIX系統下,寫了一個會引起系統死機的程序,但是這個程序並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與認同。科恩為了證明其理論而將這些程序以論文發表,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序,讓電腦病毒具備破壞性的概念具體成形。 不過,這種具備感染與破壞性的程序被真正稱之為"病毒",則是在兩年後的一本《科學美國人》的月刊中。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專欄作家在討論"磁芯大戰"與蘋果二型電腦(別懷疑,當時流行的正是蘋果二型電腦,在那個時侯,我們熟悉的PC根本還不見蹤影)時,開始把這種程序稱之為病毒。從此以後我們對於這種具備感染或破壞性的程序,終於有一個"病毒"的名字可以稱呼了。 第一個真正的電腦病毒 到了1987年,第一個電腦病毒C-BRAIN終於誕生了(這似乎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一般而言,業界都公認這是真正具備完整特徵的電腦病毒始祖。這個病毒程序是由一對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所寫的,他們在當地經營一家販賣個人電腦的商店,由於當地盜拷軟體的風氣非常盛行,因此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他們的軟體被任意盜拷。只要有人盜拷他們的軟體,C-BRAIN就會發作,將盜拷者的硬碟剩餘空間給吃掉。 這個病毒在當時並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後來一些有心人士以C-BRAIN為藍圖,製作出一些變形的病毒。而其他新的病毒創作,也紛紛出籠,不僅有個人創作,甚至出現不少創作集團(如NuKE,Phalcon/Skism,VDV)。各類掃毒、防毒與殺毒軟體以及專業公司也紛紛出現。一時間,各種病毒創作與反病毒程序,不斷推陳出新,如同百家爭鳴。

❿ 電腦病毒是誰發明的

不同的病毒由不同的人。1983 年 11月,在一次國際計算機安全學術會議上,美國學者版科恩第一次明確提權出計算機病毒的概念,並進行了演示。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個在個人電腦上廣泛流行的病毒是1986年初誕生的大腦(C-Brain)病毒,編寫該病毒的是一對巴基斯坦兄弟,兩兄弟經營著一家電腦公司,以出售自己編制的電腦軟體為生。當時,由於當地盜版軟體猖獗,為了防止軟體被任意非法拷貝,也為了追蹤到底有多少人在非法使用他們的軟體,於是在1986年年初,他們編寫了「大腦(Brain)」病毒,又被稱為「巴基斯坦」病毒。該病毒運行在DOS操作系統下,通過軟盤傳播,只在盜拷軟體時才發作,發作時將盜拷者的硬碟剩餘空間吃掉。
LZ問題有點高深,我只能這么回答。不知道你滿意否?

閱讀全文

與誰創造了病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