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落實教師道德行為規范
一、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
二、愛崗敬業。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
三、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四、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五、為人師表。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六、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貳』 如何培養道德創造家的教師
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的人,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後一代具有共產主義思想品質的人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重視道德修養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特殊的職業就決定了教師必須為人師表。因為廣大的青少年學生正處於「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的階段,教師對他們的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師的思想和品德,知識和才能,情感和意志,以及世界觀和人生觀,甚至對某一個具體事物的認識、所持的態度和處理方法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師職業道德就要求更高,不管是在思想品德、理想情操、學識才能、言談舉止、生活行為等方面時時處處都要成為學生的楷模和榜樣。
首先,嚴於剖析自己。
教師應該在心靈的深處進行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爭、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學會認識自己,開展好自我批評,嚴於剖析自己。俗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不僅要求我們不但要能夠認識別人還要正確地認識自己,作為教師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善於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經常反省和檢查自己思想和行為上的問題,明確前進的方向,增強自身修養動力,高標准地要自己。
其次,認真向革命前輩、英雄和優秀教師學習。
愛因斯坦說過「只有偉大而純潔的人物榜樣,才能引導我們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為」
。周恩來同志也始終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立場。革命前輩、英雄和優秀教師都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忘我的獻身精神,默默地無私奉獻,他們不塗名利地位,全心全意地為國家、民族和人民謀利益,有時候甚至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在工作中他們忠於職守,高標准嚴格要求自己,不怕艱難險阻,善於戰勝困難,敢於攀登高峰。這些高貴的品質都是提高我們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榜樣,值得我們認真地學習,這不僅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凈化我們的心靈,還能鼓舞我們的鬥志,激勵我們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第三,善於從教育對象中吸取營養和力量
在學校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學生的窺視下,學生是喜歡評論老師的,也經常把叫是的言行加以對照、比較,看看教師的言行是否一致,表裡是否如一,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中檢查自己,審視自己,尋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為上的不足,並努力加以改進。同時,學生朴實、善良,有一顆純潔的童心,與他們接觸會發現許多道德品質上的閃光點,比如:關心集體、助人為樂、熱愛勞動、見義勇為等等。所以在學生身上有許多可貴的品質也值得教師學習,教師應該放下架子,主動到學生去,利用課余時間同他們一起活動、一起娛樂、一起談心,多看、多聽、多觀察,從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的心聲和對自己品德行為的評判,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注意聽取學生的批評、建議,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誠懇、主動、虛心地想學生學習,進一步提高自己職業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總之,要當好一名教師,應該為人師表,既要做好學生知識的引路人,更要當好學生思想品質的造就者和領導者。宿遷技師學院薛堂
『叄』 教師的職業道德是什麼
教師的職業道德:
1、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2、愛崗敬業。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3、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4、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5、為人師表。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6、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3)教師作為道德創造家擴展閱讀:
老師的一些基本權利:
(一)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二)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三)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四)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五) 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中國經濟步入快車道;改革開放已經開辟了廣闊市場,學校教師也應結合實際要求,大力提倡愛崗敬業,發揚公而忘私,無私奉獻,教書育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十分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對本職工作,應具備高度的責任心,有—種強烈的使命感。
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老師知識水平的制約,如果教師講課中對教材分析不透,對知識重點把握不準,要點講解不清,那麼學生聽過這堂課就會產生一種模糊的收獲不大的感覺。因此教師在講課前應吃透教材,抓住重點,拓寬知識,使學生每堂課都感到大有收獲。
『肆』 首倡「教師作為研究者」的學者是( )
首先,這道題選A
原話是。「行動研究」運動的積極倡導者、著名課程論專家斯騰豪斯(L_stenhouse)特別強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還是教學情境的創造者。「如果教學要得到更大的改進,就必須形成一種可以使教師接受的並有助於教學的研究傳統。」…
斯騰豪斯提出「教師解放」的思想,認為教師實現自身解放,擺脫「遵照執行」的被動局面,迴避家長製作風和極權論,必須能夠專業自主。而通向解放的一條有效路徑就是「教師成為研究者」。
其次,另外三位的貢獻及理論是
2 R·J·斯騰伯格(1940-)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1972年獲耶魯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1975年獲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現任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美國心理學會普通心理分會和教育心理學分會主席,兼任《心理學學報》、《美國心理學雜志》、《教育心理學雜志》、《人類智力國際通訊》等刊物的編輯。
斯騰伯格思維敏捷而且極富創新,迄今為止,他最大的貢獻之一是提出了人類智力的三重理論。與傳統的智力測量理論側重智力的結構方面有所不同,斯騰伯格的智力理論是一種智力的認知理論,智力的的認知理論主要關心智力的加工方面或過程方面,分析的基本單位是信息加工成分。斯騰伯格區分了三種信息加工成分。
第一種是元成分(metacomponent),也是最重要的成分,元成分是執行計劃、實行監控,以及對個體完成任務的結果進行評價的高級控制過程。
第二種信息加工成分是操作成分(performance-components),操作成分是指在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時執行各種策略的較低水平(與元成分相比)的過程。
第三種信息加工成分是知識習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 components),知識習得成分是指學習和掌握新信息並將其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有關過程。
斯騰伯格認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習得成分三者之間又存在著緊密的相互聯系,即認知中的這些成分總是處於不斷的相互作用之中,元成分始終處於調節控制地位,只有它能對其他成分進行直接和間接反饋,也就是說,它可以指揮其他成分完成一定的活動,同時,也接受其他成分的信息反饋,從而了解這些成分的活動情況。而操作成分和知識習得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或同一成分中不同具體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都必須以元成分為中介。無疑,斯騰伯格的三重結構理論為我們對智力的認識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和框架。此外,斯騰伯格還致力於人類創造性、思維方式、學習能力等領域的研究,還提出了大量富有創造性的理論與概念,如成功智力理論、創造性投資理論等。
斯騰伯格著述甚豐目前已達近500篇(本),主要有:《智力、信息加工和類比推理》(1977),《超越智力、人類智力三重理論》(1985)、《人類智力網路全書》(1994)、《成功智力》(1996)、《認知心理學》(1996)、《思維風格》(1997)等。
3.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因此,杜威又強調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證式目標。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既然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說,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在學校里,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到一個雛形的狀態,應該呈現兒重現在的社會生活。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提出,一是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應該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響。
但是,"學校即社會"並不意味著社會生活在學校里的簡單重現。杜威又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應該具有3個比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簡單和整理所要發展的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時可能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的環境。"
4 赫爾巴特(1776-1841)是德國教育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主知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學》(1806)和《教育學講授綱要》(1835)等。
1、教學階段論
要理解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論,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專 心"和"審思"這兩個概念。所謂"專心",是指在某一時間內只專心研究某一個東西而不考慮其他東西。沒有專心,就不能正確和透徹地把握、領會"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所謂"審思",是指把一個又一個"專心活動"統一起來。赫爾巴特說,"我們所要求的專心活動不能同時發生,它們必須逐個產生。首先是一種專心活動,接著再有另一種專心活動,然後它們才在審思中匯合起來!人必須有無數次這種從一種專心活動過渡到另一種專心活動去的變遷,然後才會有豐富的審思活動,才能隨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種專心活動中去。
赫爾巴特認為,教師應採取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規律的教學程序,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學。他把教學過程分成4個連續的階段:
一是明了。指教師講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為許多部分,提示給學生,便學生領悟和掌握。這時,學生的心理處於"靜止的專心"狀態。教師適宜於"採用簡短的、盡可能易理解的語句進行講解,"而在講解之後,立即讓一些學生(而不是全部學生)確切地重復出來,這常常是適用的方法"。
二是聯想。指通過師生談話把新舊觀念結合起來。教學的任務是把前一階段教師所提示的新觀念和學生意識中原有的舊觀念結合起來。這是統覺的初級階段。這時,學生的心理表現為動態的人專心"。"自由交談是聯想的最好方法,因為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機會去嘗試作出偶然的聯想,而這種聯想對他來說恰恰是最輕而易舉的,最不費力氣的,同時可以獲得機會去改變這種聯想,使之多樣化,並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學過的東西。"
三是系統。指在教師指導下尋找結論和規則,使觀念系統化,形成概念。這是統覺的繼續。這時,學生的心理處於"靜止的審思"狀,而這種審思可以使學生"看到許多事物的關系","把每個個別事物看成是這種關系的一個成分,並處在恰當的位置上"。教師要採用"連貫的陳述方法",要"通過突出主要思想使學生感覺到系統知識的優點,並通過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識的總量"。
四是方法。指通過練習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以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這時學生的心理表現為動態的 "審思"。教學萬法主要是讓學生做作業、寫文章與修改等。
2、教育性教學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爾巴特第一次明確、系統地提出並論證了"教育性教學"的思想,把教學作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手段。他強調說:"不存在 ,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 '無教育的教學,一樣"。在赫爾巴特看來,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道德教育之所以離不開教學,其原因就在於道德的培養離不開知識。·"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所以,要通過教學傳授知識,形成各種道德觀念,並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養成各種品德。
3、訓育
赫爾巴特關於訓育的概念是:"它與兒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徵;它是直接對兒童的心靈發生影響的;它與教學共同的地方在於它們的目的都是培養。"換言之,訓育是輔助教學進行教育工作的,它要陶冶兒童的"道德性格",並在兒童身上培養一種有利於教學的心理狀態。
赫爾巴特提出的訓育方法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兒童遵守規則。二是贊許(獎勵)。"通過應得的贊許給兒童以快樂,這是訓育的出色的藝術。"三是責備。。兒童、少年與青年,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須習慣於忍受其所招致的責備並保持這種習慣,只要這種責備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四是懲罰。 "誰耽誤了時間,就讓他失去享受;誰做壞了事,誰就沒有資格享受;誰不節制,誰就得到苦葯;誰講話,誰就被逐出教室,到那種每個人都聽不到他講話的地方去;如此等等。"這種懲罰"可以起告誡與使人吃一塹長一智的作用"。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這是"教育的基礎,教育的首要准備 "。
赫爾巴特認為,管理和訓育也是有區別的。管理所關心的是現在的作用,其手段一般比較嚴厲。而訓育"將注意到學生的未來,它表現為耐心,不是短促而尖銳的,而是延續的、不斷的、慢慢地深入人心的和漸漸地停止的,使人感覺到一種陶冶的力量
『伍』 教師職業道德
教師職業道德的作用
人民教師作為人類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各種人才的培養者,對於傳播人類文明,開發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影響人類未來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勞動,同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國家興盛緊密相連。人民教師的職業道德體現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反映著整個社會教師的利益,它對促進教師完成教書育人工作,陶冶學生的情操,推動社會精神文明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師德對教師起著調節和教育作用
所謂調節作用,指教師道德具有糾正人的行為和指導實際活動能力;所謂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師正確認識和對待教師的職業,認識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利益關系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觀念和判斷力。
二、師德對學生起榜樣和帶動作用
榜樣作用,在道德行為上,師德比其他職業道德有著更加強烈的典範性。
帶動作用,包括教師所起的帶頭作用,紐帶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質的教育作用。
三、師德對社會起影響和促進作用
1.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
通過三個渠道表現出來:通過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而影響社會道德;通過教師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而影響社會道德;通過教師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促進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
2.對物質文明的推動作用
師德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精神力量,因為教育是培養人的工具,而人是物質文明的創造者,是生產力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經過教育的勞動者是高素質的勞動者。這樣的勞動者有助於擴大再生產。在社會主義社會,教育以教育活動為中介,以自己的崇高師德為重要教育手段,通過培養「四有」新人,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以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
3.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作用。
教師道德是受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的,同時它對社會經濟條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那麼,教師怎樣才能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呢?
首先,教師必須獻身教育,教書育人,誨人不倦。
師德要求每一個教師都要熱愛人民的教育事業,在本職崗位上忘我工作,要樹立終生為教育事業獻身的職業道德,怎樣才能做到熱愛人民教育事業呢?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學生、教書育人,要防止只熱愛個別尖子、只育個別高材生的傾向,要有育全體學生、對全體學生負責的思想,而教師能否真心實意地面向全體學生,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怎樣對待後進生的問題。後進生能否成才?俗話說就是「歪脖子樹」有「歪脖子樹」的特長。歷史上,曾一度被視為「差等生」的「歪才」,最終卻成為傑出人物的不乏其人:達爾文、居里、拿破崙、拜侖、海涅、愛因斯坦等,這些偉人都曾被視為難成器的「差等生」。像海涅這樣一位德國大詩人,曾被老師斥為「對詩一竅不通的德國山溝里出來的野蠻人」;像拿破崙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軍事家,在巴黎軍事學校學習時成績只得過42名。這都說明了「差等生」以其特長往往可以成就大才。我們不能忽視對中下等生的培養和教育。當然重視高材生、培養尖子生是我們教育教學中心任務,而在培養優秀生、尖子生的同時,也應注重對中下等生的教育。也就是說,作為一名教師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不拘一格育人才,要因材施教。對優秀學生要為他們創造條件,鼓勵其發揚創造精神,對「偏才」要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對「歪才」要象「病梅」那樣加以扶正,不斷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之成為「正才」。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對全體學生負責,對學生全面負責的精神。
對學生負責不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做到誨人不倦。誨人不倦,首先要深入切實地了解學生,要知人知心,俗話說:「種花需知百花異,育人要懂百人心。」當一名好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熟悉學生,不只是「識其人」,而且還要「知其心」。誨人不倦,還要耐心細致地教育學生,不能急於求成,簡單從事。「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風細雨,滋潤禾苗成長。教育學生也是這樣,需要潛移默化,堅持不懈。
其次,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正人先正己。每一位教師只有自己的言行成為學生的表率,才可能取得教育教學活動預期的滿意效果。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教育工作根據教書育人的宗旨對教師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集中體現。要做到「以身立教」,首先要胸懷寬廣,做出表率;其次要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身教重於言教」。
以身作則固然重要,為人師表更不容忽視。一個人的儀表、風度往往反映出這個人的思想風貌、文化素質。比方說,女孩子喜歡美麗、漂亮,男孩子喜歡帥氣、瀟灑。他們這樣做,實際上是在向外人做廣告,在展銷自己,以求外人對自己的認可。教師更應注重自己的衣著、舉止、語言,體現出內在的知識修養,使學生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工作態度、生活作風。總的說來,教師的儀表必須整潔、樸素大方;舉止必須端莊、得體。在舉止儀表方面,周總理曾有過這樣的格言:「臉必凈,發必理、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做、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也就是說,舉止要端莊有氣質,儀表要整潔有風度。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應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舉止、儀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為人師表。
教師的職業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明確教師職業道德的特點及作用,對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資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特徵
一是先進性。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道德應當比其他職業道德有更高、更先進的要求。教師教育學生,不僅通過言教,而且通過身教;不僅要用豐富的學識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為去影響、啟迪和感化學生的心靈。
二是示範性。「師者,人之模範」。教師的勞動對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兒童和青少年。教師的言談舉止、待人處世,乃至氣質、性格等,都對學生起著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繼承性和穩定性。教師的道德規范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長期積淀、繼承、發展的結果。從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蠶」、「紅燭」、「園丁」、「人梯」精神,兩千多年來,教師道德已成為我們民族寶貴的道德倫理財富。
四是奉獻性。教師的工作是「樹人」工程,雖功在千秋,卻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收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質,特別是在當今體制轉軌,各種利益調整、碰撞的改革形勢下,更需要以無私奉獻為基礎的職業道德情操。
二、師德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教師職業道德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特殊重要的作用。一是導向作用。良好的師德,對於引導、啟發、教育學生成為「四有」新人,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是凝聚和約束作用。師德規范把教師凝聚成一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群體,師德規范又對教師的行為舉止有著強烈的約束作用。這種約束作用,一般是通過檢查、督促、激勵、評價等方式來體現。三是輻射作用。一方面,師德會通過教師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影響社會風氣的改變;另一方面,師德還會通過學生對其家庭的作用而影響社會風氣。
三、加強師德建設的途徑
首先,要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提高理論修養。其次,要嚴格執行《教師法》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使教師懂得依法履行教師義務,增強師德教育中的剛性因素。第三,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同時,還要進一步強化師德監督機制。除加強法律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外,應積極開展社會監督,充分利用社區教育委員會等組織,通過聘請校外各界人士擔任師德校風監督員等方式,全方位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
『陸』 談談教師職業道德的自我養成應當從哪些方面作努力
一、熱愛教育,熱愛自己的學校
教師要做到愛崗敬業,首先就應該熱愛教育、熱愛學校,樹立堅定的教育事業心。只有我們真正做到甘願為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而自覺投身這種平凡工作,對教育事業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為樂,以苦為趣,才能產生巨大的拼搏奮斗的動力。教師的勞動是平凡的,教師的生活是清苦、清貧的。但教師在知識結構的近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實感,在精神寄託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人際溝通方面有師生相處融洽諧和的親切感。我們的工作,使無知的玩童變成了優秀學生,使迷惘的青少年成為祖國的棟梁。人的一生是應該有個明確的目的,為理想而奮斗,雖苦但樂在其中。熱愛教育事業,關心學校關注事業的發展,這是每個教師都應具備的。在實際工作中,珍視為人師表這份榮耀,嚴格要求自己,才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家長的信賴和領導的認可。
二、熱愛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熱愛學生,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寶貴的職業情感,是良好的師生關系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堅實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與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有所不同。它不是來源於血緣關系,也不是來源於教師的某種單純的個人需求,而是來源於人民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來源於教師對教育對象的正確認識、滿腔熱情和無限期望。因此,我們說,師愛是一種充滿科學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愛。教師越是滿懷深情地去愛學生,就越能贏得學生對自己的愛,良好的師生關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確立起來並得到健康的發展。這種愛的交流是學生成長的催化劑,它可以有力的把學生吸引到教育過程中來,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動力,推動學生朝著培養目標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為教師在培植和處理師生關系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做到的就是熱愛學生。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我一生中最主要的東西是什麼呢?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熱愛兒童。」可見,樂於把愛奉獻給全體學生是我們必備的道德素質。
熱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學生的個性、愛好和隱私。只有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才能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學生。任何簡單、粗暴、片面的做法,都可能給學生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教師粗暴批評、壓制、體罰、訓斥、辱罵、諷刺學生是不允許的。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就要用熱情的話語鼓勵他;當學生受窘時,不妨說句解圍的話;當學生自卑時,別忘記用他的「閃光點」燃起他的自信心;當學生痛苦時,應盡量設身處地地說些安慰話;當學生犯錯誤時,換個角度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犯錯學生時需要聽哪些話。對學生要有友善的態度,與學生交談常要換位思考,使學生從心底里體會到,老師的所作是為了學生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只有堅持這樣做,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樹起良好的師德形象。
三、轉變教育理念,實施差異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不是單純的"教書匠",而應是一個教育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這個工程師我們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把教好書、育好人作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善待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要立足於學生的成長。因此教書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從大處著眼。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習慣於只看眼前,不顧將來,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過分苛求學生的成績,換取暫時的高分是不可取的。眾所周知,普京上小學時學習成績一塌糊塗,而現在成為力挽俄羅斯經濟大滑坡的總統。事實表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一致,無法整齊劃一。創造力有早晚,先後之分,,我們不應按成績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我們眼中應沒有差生,只有差異。有差異的教育,實現有差異的發展。要給予全體學生同樣的關心和指導,同樣的鼓舞和期望。作為教師應該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滿足他們求發展、求進步和需要,使學生從教師的行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即使是最差的學生也有他的閃光點,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每一位學生,努力尋找適合各自特點的發展方向,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身體素質好,成績較差的同學,就鼓勵他們在體育方面多下功夫,有特長的學生,就幫助他們選好目標,在學好文化課的同時學好專長,真正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我們培養的跨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較高的思想品德,具有文明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心理品質。還應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著眼未來,面向現代化,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打好各方面的基礎。就要在教育實踐中,把教會學生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審美、學會健體、學會勞動有機地統一起來,同等重視學科課、活動課的育人功能,把理論和實際、動腦動手結合起來,把課內外、校內外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的知、情、意、行和諧統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只要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為人師表,身正為范,塑造人格魅力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人師表"是教師最崇高的榮譽,也是教師的神聖天職。這就要求教師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凡要求學生做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做好。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要求學生不遲到,預備鈴一響,教師就提前到教室門口等待等等,看似區區小事,實則細微之處見精神做表率。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範的品行來教育和影響學生。在教育中,教師往往總是把對學生真誠的愛用美好而禮貌的語言表達出來。語言文明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古人說:「慧於心而秀於言。」教師語言美,則其心必然善良剛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養。教師的儀表是教師精神面貌的外在體現,是其內在素質的反映和個人修養的標志,對學生具有強烈的示範作用,所以教師應做到舉止穩重端莊,著裝整齊清潔。
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教師的人格之光對學生心靈的燭照深刻且久遠,甚至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代教育,要求教師具有現代人的素質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識淵博的學者形象,要有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要有堪為師表的高尚品德。喪失師德和人格,在學生中、社會上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如有的工作消極,紀律渙散;有的弄虛作假,活名釣譽;有的賭博成性,作風卑劣;有的吃喝玩樂,貪圖享受;有的患得患失,凡事必講報酬。如此種種,都玷污了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有悖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於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應把言傳和身教結合起來,以身作則,行為師范,儀表端莊、舉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
「學高信為師,身正堪稱范」。學生時代正是世界觀、品質、性格形成階段,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同時,這個時期的學生又具有「向師性」強、可塑性大的特點,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通過他們的眼睛在心靈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對他們的精神世界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就好比一絲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因此,教師一定要用自己的模範行動,為學生樹起前進的旗幟,指明前進的方向,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種。
五、教好書,終身不斷學習
學高為師,要培養高水平的學生,就要求教師有學識淵博、學業精深、個性鮮明的教育教學風格,把握教育問題的高超學術,創造和諧、感人的師生關系,。技高為師,一是要以科學的施教知識,深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識,把教育理論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過程,使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高度完整地統一起來。二是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恰當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和方式,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使教學知識傳授與創新思想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三是要有創新精神,積極開展教育和科學研究。探索新的科學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視野,在執教教學中提煉師藝、升華師技。 教師要把自己的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須把書教好。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淵博知識。胸無點墨,混跡社會,腰纏萬貫者大有人在,但我們無法想像,更不能容忍一個濫竽充數的教師堂而皇之立於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聖講壇。所以,教師要有進行教育所需的扎實而寬厚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要透徹地懂得所教學科。特別是在當前課改的前提下,教師的知識不但要淵博還要寬闊。因為正在成長中的少年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從遠古時代到未來世界他們什麼都想探究個明白知道,並期待能從老師那裡得到答案。這種好奇心加求知慾是發展智力的動力,教師應循序漸進引導,而不能扼殺學生個性發揮。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知識層面要學而精,精而廣,廣而深,指導學生探究神秘的世界。所以,教師要終身不斷學習,不斷開拓,更新自己的知識。正如加里寧所概括出的辯證過程:教師一方面要奉獻出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樣,從生活中吸收一切優良的東西,然後把這些優良的東西貢獻給學生。
六、教師應具有頑強的毅力和開朗的性格
教師的堅強意志是完成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沒有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教師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任務。同時,教師的意志對學生素質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首先,作為教師應該具有頑強的毅力,在困難面前能夠百折不回,知難而進,把培養學生作為一種神聖的事業,並為此奮斗終身,其次要有耐心,教師應認識到學生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不因學生暫時的退步而失去信心,也不因為學生的反復而感到苦惱,而是千方百計去想辦法,傾注心血,不把學生培養成材決不罷休的精神。教師還應懂得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以積極的情緒體驗激發和感染學生。如果教師缺乏自製力,遇到學生不好好學習,不遵守紀律或敢於「頂撞」時就暴跳如雷,以粗暴的方式隨意辱罵和斥責學生,這不僅傷害學生感情,而且會使矛盾激化,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在學生中失去威信。教師的勞動是十分艱苦,復雜的,教師只有保持平靜愉快的心境,才能給自己帶來樂趣和幸福感,才能使學生產生一種愉快的感情體驗,提高學習積極性,並因此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只有用自己的言行品格去影響學生,才是為人師表的內涵。
教師應具備活潑開朗的性格,時時、處處表現出樂觀向上和熱情奔放的精神風貌。日本大學教授關中先生認為:「教師的性格特徵應當具有明朗快活、朝氣蓬勃的精神」。即使遇到挫折和不順心的事,也能正確對待,而不是隨意表現出受傷害和悲哀的神情。具有樂觀、開朗性格的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與人為善,給人溫暖,笑容可掬地對待他人。如果教師的性格孤僻,情緒反復無常,心胸狹窄,那是與教師職業極不相稱的。因此,教師活潑開朗的性格是學生效法的模式,也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始終處於一種健康、向上、愉快、舒適的氣氛和環境之中。
「育苗有志閑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只要廣大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增強教書育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愛崗敬業,開拓進取,就能在教書育人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指日可待。
『柒』 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是「愛」與「責任」。
新《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共六條,體現了教師職業特點對師德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徵,「愛」與「責任」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靈魂。
1、「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熱愛祖國是每個公民,也是每個教師的神聖職責和義務。
2、「愛崗敬業」——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沒有責任就辦不好教育,沒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3、「關愛學生」——師德的靈魂。
親其師,信其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必須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
4、「教書育人」——教師的天職。
教師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5、「為人師表」——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
教師要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在各個方面率先垂範,做學生的榜樣,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影響學生。要關心集體。
6、「終身學習」——教師專業發展不竭的動力。
終身學習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特點所決定的。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
(7)教師作為道德創造家擴展閱讀: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一共六條,不僅是在原有的版本基礎上的深化和升華,而且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充分彰顯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體現「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理念。
當前,在教育事業飛速發展的基礎上,人民群眾不僅要求「有學上、有書讀」,而且進一步要求「上好學、讀好書」。因此,教育質量的提高是學校的當務之急。而提高教育質量,關鍵在於我們教師。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
「十七大」強調要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教師隊伍師德和業務素質尤其重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先」。所以教師的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師德水平也是人民群眾對教育工作滿意不滿意的一個重要標尺,更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內在需要
『捌』 怎樣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實現教師幸福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業,教師作為這一特殊的職業,直接負擔著培養下一代健康成長的歷史重任,因此,師德比其他職業道德,有著更加強烈的典範性,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教師形象是每個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先決條件,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師不斷進取,贏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一、愛崗敬業是師德的基石愛崗敬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是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基石。對於教師來說,最基本的道德准則就是忠誠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社會與人民對教師寄予重望,因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學生本人和家長對教師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我們不能設想一個沒有敬業精神的教師能夠為培養人才的教育工作盡心盡力,所以只有教師具備了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才會在教育實踐中,全身心投入,潛心鑽研業務,努力掌握現代科學理論知識,廣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同時有了對事業熱愛之心,就會甘於平凡,為人民的教育事業默默奉獻,在平凡的三尺講台上奉獻自己的才智和畢生的精力。
二、熱愛學生是師德的核心一個人最崇高的愛是愛別人,一個教師最崇高的愛是全心去愛每一個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也是對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重要標志。許多教育家都指出,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愛是教育學生的前提。所以教師要真正實意關心學生,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教師只有內心充滿對學生的愛和尊重,才會事事從學生的利益出發,處處為學生著想,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在他們取得點滴成績時投去贊許的眼光,同時教師的愛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是增強師生關系的潤滑劑。作為一名教師,我堅持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待人,因材施教,平時注意全面了解學生動態,經常找他們談心,交流思想,增進感情,如果有人因病缺課,我盡力爭取時間給予補課,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對後進生,更是對他們循循善誘,做耐心、細致的教育工作,用真誠去感化他們,因此得到了學生的信賴,他們把我當成知心朋友,有什麼心事都跟我談。
記得有一次,我收到一位學生給我的一封信,信中訴說了他因學習成績差經常被媽媽打罵的苦惱,要求老師給予幫助,我及時找該生談話,對症下葯,指出他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同時發掘他的閃光點,並通過家訪,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使該生慢慢克服了學習上的困難,經過努力,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家長面前找加了自信。
『玖』 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是:
1、樹立遠大的職業道德思想;
2、掌握正確的職業道德知識;
3、陶冶真誠的職業道德情感(職業正義感、職業責任感、職業義務感、職業良心感、職業榮譽感、職業幸福感);
4、磨練堅強的職業道德意志;
5、確定堅定的職業道德信念;
6、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
教師職業道德是從事教學工作的腦力勞動者在教學實踐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知識分子職業道德之一。教師職業道德的產生和發展,是同人們教育活動的發展直接相聯系的,它對形成教師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理想,形成教師特有的道德習慣和道德傳統,起重要作用。在階級社會里,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有階級性的,它是一定階級的利益和意志的體現,是為統治階級鞏固自己的統治服務的。
教師職業道德,又稱"教師道德"或"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中所遵循的行為准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它是社會職業道德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師行業特殊的道德要求。它從道義上規定了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以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態度和作風去待人接物,處理問題,做好工作,為社會盡職盡責。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行業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調整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領導,教師與學生家長以及教師與社會其他方面關系的行為准則,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特殊體現。
『拾』 簡述高校教師是怎樣作為學術道德的實踐者
學術道德 建設應包含三個層次的工作:一是理順學術行為主體的各種社會關系,建設合理的學術體制;二是道德體系本身的構建,包括能被整個社會和學術共同體所認可的道德理念的重塑和道德原則的構建,以及切實可行的規范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培養可執行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學術行為主體。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建設與整個學術界的道德建設互為前提和條件,其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強烈的道德自覺性、充分了解相關學術規范並具有道德行為能力的學術新生力量,並帶動整個學術界的道德建設改革,從而為推動一個良性循環、可持性發展的學術生態圈的建立提供充足的道德氧氣。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反映和調整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利益關系,用善惡標准評價,依靠人們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維系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作為道德組成部分之一的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
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在「為人師表、行為世范」的教師行業,職業道德如何更是影響到「國家的未來」。
因此,大力倡導品德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便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學術活動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高校是開展學術活動的有生力量,作為高校學術活動主力軍的高校教師,其職業道德組成部分之一的學術道德是指其在從事學術研究活動的整個過程及結果中,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時,所應遵循的行為准則和規范的總和。
學術道德是治學的起碼要求,是學者的學術良心,其實施和維系主要依靠學者的良心及學術共同體內的道德輿論。它具有自律和示範的特性,學術道德的缺失無疑意味著學術失范現象的產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