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詩經創造了

詩經創造了

發布時間:2021-12-02 11:42:54

Ⅰ 詩經是什麼時候創作的

《詩經》——這部最古老的民間詩歌總集,創作於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感情、生活風貌和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詩經》中的一篇。

「火」是指天上的「大火」星。這是一顆紅色的亮星,位於天蠍星座中,是夏夜美麗的星座之一。據說它的名字叫做「閼伯」。他的兄弟叫做「實沈」。雖說他們是親兄弟,可是經常打架鬧氣,吵得一家人不得安寧。嚴峻的父親高辛氏下令把他們分開,讓他們永遠不得見面。閼伯被遷往商丘,實沈被遷往大夏。後來他們都變成星星上了天。「閼伯」就是「大火」也叫商星;「實沈」就是參星,即現在冬夜的美麗星座獵戶座。他們一東一西,在天球上正好相對,永遠不會同時看到。唐代大詩人杜甫寫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詩句,就是引用了這個典故。

「大火」是一顆著名顯眼的星星。殷代的先民早就學會了觀察它的出沒來決定農時季節,並且還專門設置了二個官職,名稱叫做「火正」的來負責這項工作。在殷代雖然有了粗疏的歷法,但根據「大火」星的出沒決定農時的老傳統還繼續傳下來。據現代天文學理論來推算,約在4000年之前的雨水節氣時,當太陽剛從西方地平線落下,「大火」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人們看到這種天象就得准備春耕播種,爭取這一年的好收成。而當盛夏已過,處暑節氣來到時,太陽剛從西方落下,「大火」星也已過了南天,很快向西方流去,不久天氣就要轉涼,得准備冬衣了。《詩經》上「七月」篇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正是描寫的這一情景。

根據「大火」星在黃昏時的位置同季節之間的關系可以排出一個簡單的次序表。根據它就能預告季節的變化、農事的安排,具有類似歷法的性質。

Ⅱ 詩經是哪年創作的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Ⅲ 《詩經》是什麼時期創作的

《詩經》——這部最古老的民間詩歌總集,創作於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感情、生活風貌和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詩經》中的一篇。
「火」是指天上的「大火」星。這是一顆紅色的亮星,位於天蠍星座中,是夏夜美麗的星座之一。據說它的名字叫做「閼伯」。他的兄弟叫做「實沈」。雖說他們是親兄弟,可是經常打架鬧氣,吵得一家人不得安寧。嚴峻的父親高辛氏下令把他們分開,讓他們永遠不得見面。閼伯被遷往商丘,實沈被遷往大夏。後來他們都變成星星上了天。「閼伯」就是「大火」也叫商星;「實沈」就是參星,即現在冬夜的美麗星座獵戶座。他們一東一西,在天球上正好相對,永遠不會同時看到。唐代大詩人杜甫寫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詩句,就是引用了這個典故。
「大火」是一顆著名顯眼的星星。殷代的先民早就學會了觀察它的出沒來決定農時季節,並且還專門設置了二個官職,名稱叫做「火正」的來負責這項工作。在殷代雖然有了粗疏的歷法,但根據「大火」星的出沒決定農時的老傳統還繼續傳下來。據現代天文學理論來推算,約在4000年之前的雨水節氣時,當太陽剛從西方地平線落下,「大火」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人們看到這種天象就得准備春耕播種,爭取這一年的好收成。而當盛夏已過,處暑節氣來到時,太陽剛從西方落下,「大火」星也已過了南天,很快向西方流去,不久天氣就要轉涼,得准備冬衣了。《詩經》上「七月」篇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正是描寫的這一情景。
根據「大火」星在黃昏時的位置同季節之間的關系可以排出一個簡單的次序表。根據它就能預告季節的變化、農事的安排,具有類似歷法的性質。

Ⅳ 詩經中的什麼和屈原創作的什麼,並成為什麼開創了我國

詩經中的《國風》和屈原創作的《離騷》並稱為「風騷」,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先河

Ⅳ 詩經創造了多少詞語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同時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學藝術寶庫。研讀《詩經》不難發現,今天流行於世的不少成語,就源出於這部經典。

一種是直接從《詩經》中引用來的,比如「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出自《王風·采葛》。這是一首愛情詩,詩人想像他所懷念的人在采葛、采蕭、采艾。詩分三章,其中一章寫道:「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現在被用來形容思念之殷切,極為生動。在引用時,又常常作「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兄弟鬩於牆」這句成語則出自《小雅·常棣》,詩中寫道:「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意思說,兄弟在家裡相爭,但對外侮卻能同心抵抗,遠比一般朋友要好。後來就取「兄弟鬩於牆」來形容兄弟不和。其他直接出自《詩經》的成語還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溥天之下,奠非王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舌如簧」、「投畀豺虎」等等。

除了直接按照《詩經》原文流傳下來成為成語的之外,還有根據《詩經》的詩句經過一定的簡化而成為成語的。

如《豳風·伐柯》中有這樣的詩句:「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用伐柯需用斧子來比喻娶妻需有媒灼,後來就用前者借代後者,簡化成為「作伐為媒」。再如古代稱生了男孩叫弄璋之喜,生了女孩稱弄瓦之喜,其出典也自《詩經》。《斯干》一詩說:「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璋乃玉器,瓦是陶器,指紡錘《斯干》是一首周王建築宮室落成時的祝頌歌辭,上引兩節是祝生貴男賢女的。意思是生下男孩給他玩一塊玉璋,以示將來作君子;生下女孩給她玩紡線用的陶錘,以示將來溫順無邪,善於料理內務。後來就把祝賀別人生了男孩叫弄璋,生了女孩叫弄瓦。以《詩經》的詩句加以縮寫而成為成語的例子很多,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莪》)父母劬勞;「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抑》)投桃報李;「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抑》)耳提面命;「不敢暴虎,不敢馮河」(《小旻》)暴虎馮河;「謂天蓋高,不敢不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蹐」(《正月》)天高地厚,跼天蹐地;「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鵲巢》)鵲巢鳩占,等等。

Ⅵ 創造詩經的人

你好。
《詩經》是反映我國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後500年間的古代奴隸社會生活。根據內容分《風》、《雅》、《頌》。
《風》的作者大多為青年男女、有在田裡勞作的農夫、戌邊的士卒。有樂師、有歌者、舞者。還有受過宮刑的閹人。
《雅》。分《大雅》、《小雅》。作者多為官吏、或文人。
《頌》的作者,多為王侯、貴族。和參與祭祀的樂師、文人。等。
現在流世的《詩經》是經孔子刪錄的。孔子刪錄《詩經》的目的,主要是【正樂】。孔子將詩經用於教化,以詩經作為他正禮的依據。朱熹曰:聖人刪錄,取其善者以為法;取其惡者以為戒。無非教者,豈必滅其籍哉。

Ⅶ 詩經創造於兩千年前對嗎

《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奴隸社會末期的一部詩集。它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

名稱由來
《詩經》大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到這個名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用的也是這個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三百一十一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產生年代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時期,整部詩經的時代,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的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
《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大雅》也是西周時代的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
《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
《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創作者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詩經的多數部分。
周代貴族文人的作品構成了詩經的另一部分。《尚書》記載,《豳風·鴟鴞》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後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關系。

Ⅷ 詩經的創作手法

《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

賦就是鋪陳直敘,敘事描寫、議論抒情都在其內,是《詩經》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如《豳風·七月》即以直接敘述農夫們的衣食住行和描寫四季的變化來加以表現的。《衛風·氓》也以敘述和描寫的手段寫出了棄婦的遭際和復雜的心理情感。

比喻,也是《詩經》常用的表現手法,如《魏風·碩鼠是以整體形象作比,但多數篇章是具體的比喻,《詩經》的比喻運用得相當廣泛,而且形式多種多樣。

興就是托物起興,是詩歌開頭而引起下文的一種手法,有的只起開頭的作用,但多數都有某種意義的關聯,起到象徵、烘托、聯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關雎》以鳥的和鳴比喻襯托男女好合,《秦風·蒹葭》以秋景創造氣氛烘托心境,賦、比、興的手法常表現為綜合的運用。

(8)詩經創造了擴展閱讀:

《詩經》的誕生(包括產生、採集與編成),首先在詩歌體裁形式上創立了中國詩歌史上的新體式——四言體。

在《詩經》之前,詩歌雖說已誕生,但尚無自己固定的體式,且還流於口頭形式,一般以二言為主;到《詩經》時,中國詩歌開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創作格局,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體式,也就是說,中國詩歌的真正起步,始於《詩經》時代。

《詩經》不僅創立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有形的歷史階段——四言詩,且這種體式影響波及了後世各代的詩歌創作:一,後代的五、七言詩,尤其五言詩,是在它基礎上的突破與擴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時代,也還有作者創作了不少四言詩,沿襲了《詩經》形式。

Ⅸ 詩經開創了我國詩歌的什麼傳統

1、《詩經》開創了我國詩歌創作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

2、簡介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Ⅹ 詩經的創作年代

周朝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10)詩經創造了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一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311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閱讀全文

與詩經創造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