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傳說中史佚發明了

傳說中史佚發明了

發布時間:2021-12-02 10:06:57

① 中國古代都有哪些發明

1、紙張——蔡倫,東漢太監。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被漢和帝封為龍亭侯,時稱蔡侯紙。
2、活字印刷術——畢升,北宋湖北英山布衣。沈括《夢溪筆談》載,其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燒硬後便成活字。可施墨鋪紙印刷,經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
3、織布機——黃道婆,南宋末上海人,童養媳出身。從海南崖縣黎民學到紡織技術,回故里改革棉紡工具,包括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
4、水力鼓風機——杜詩,東漢南陽太守。水排以水為動力,通過滾動機械使皮製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稱為「杜詩水排」,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
5、麻將——難考。一說明朝太監鄭和,豐富出洋水手生活;二說明初萬秉迢,引喻梁山好漢;三說起源江蘇太倉,以籌牌記數酬勞。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麻將經」,清人陳實門豐富發展。
6、火柴——北齊宮女。陶谷《清異錄》載,577年北齊兩面受敵,缺火種來燒飯和取暖,絕望中一群貧苦宮女竟神奇地發明了火柴,用硫磺製作而成。
7、算盤——難考,初為算籌。一說東漢天文學家劉洪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著《數術記遺》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二說劉洪問學於道家天目先生,傳授珠算之法;三說算盤的名稱最早見於元學者劉因《靜修先生文集》。
8、小孔成像——墨子,宋大夫,先秦墨家代表。《墨子》論述了杠桿平衡,並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線進行的性質。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9、指南針——沈括,宋朝科學家。戰國時發明了司南,沈括《夢溪筆談》進一步說明了用鐵針磁化製作指南針的方法。
10、測園海鏡——李治,宋元數學家,《測園海鏡》是第一本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11、淬火技術——浦元,三國蜀工匠,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12、大衍求一術——秦九韶,南宋數學家。《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
13、孫子問題——孫子,三國數學家。《孫子算經》上卷介紹籌演算法則(春秋就採用十進位值制記數),下卷則有著名的「物不知數」題(乘余定理的起源),亦稱「孫子問題」。
14、造塔術——喻皓,北宋建築師。設計靈感塔,著《木經》,有造塔魯班之稱。
15、л精確值——祖沖之,南朝數學家。利用劉微割圖術提出л更精確的上下界,即3.1415926〈л〈3.1415927。製成《大明歷》,造出指南車,千里船。
16、割圖術——劉微,魏晉數學家。發明了割圖術,取л值3.14。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
17、四元術——朱世傑,元代數學家。編撰中國第一本算學啟蒙,又著《四元玉鑒》,把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這是一種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個未知數)。
18、卧褥香爐(平衡環)——丁緩,漢長安巧工。《西京雜記》記載,其作卧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初為房風發明),其法後絕,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中,故以為名。其原理與現代陀螺儀中的萬向支架相同。又作七輪扇,七輪大皆徑尺,遞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19、敞肩式拱橋——李春,隋代建橋巨匠,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趙州橋。
20、龍骨水車——馬鈞,三國魏人,時稱「天下之名巧」。水車桔槔(翻車)能連續提水,結構精妙。又先後改進了織綾機、製造了已經失傳的指南車、為魏明帝曹睿製做了「水轉百戲」、設計製造出了輪轉式發石車。
21、制圖六體——裴秀,晉魏地圖學家,曾與機械專家馬鈞辯難。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22、走馬燈——莘七娘,五代閩國隨軍夫人。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又發明了走馬燈,乃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23、天象儀——蘇頌,宋代天文學家。與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
24、赤道式儀器——洛下閎,漢天文家。改創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25、統天歷——楊忠輔,南宋天文學家。創制了《統天歷》,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26、大衍歷——僧一行,唐代高僧、天文家。編制新的歷法《大衍歷》,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世界第一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的現象。
27、皇極歷——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制定《皇極歷》,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以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又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28、石氏星經——石申--戰國魏國天文學家。著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後世尊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還記有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
29、天文儀表——郭守敬,元代傑出天文學家。創制了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專供測量天體使用。還製作了簡儀,測定了黃赤交角。
30、渾天儀——張衡,東漢天文學家。渾天說代表人物,設計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畫出我國首張星圖。
31、運河船閘——喬維岳,後周壽州刺史,984年發明了運河船閘,提高了河運能力。
32、機械鍾—— 僧一行,唐朝高僧、數學家,發明了機械鍾,實際上是一架附有報時裝置的天文儀器,而不是一架簡單的鍾表。
33、七巧板——難考。一般認為源於宋明燕(宴)幾圖,黃伯思撰《燕幾圖》,明代嚴澄著《燕幾譜》將方形改為三角形,用13張三角形的案幾合為蝶翅形,稱為燕翅幾,也可拼出各種圖形。清初始有七巧板,養拙居士《七巧圖》刊行,使之流傳。
34、耬犁——趙過,西漢搜粟都尉。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耬車有獨腳、二腳、三腳、甚至四腳數種。
35、火腿——宗澤,宋朝名將。發明了火腿的製作方法。
36、糕點——聞仲,奉商紂之命討伐武王,為減少埋鍋造飯時間,設計了一種用飴糖和谷粉粘在一起的糖餅,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點心。
37、毛筆——蒙恬,秦朝大將。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蒼毫名秦筆。
38、豆腐——劉安,淮南王,劉邦之孫。熬丹葯時無意間用黃豆、鹽鹵做成了豆腐腦。又說樂毅(戰國燕國大將)父母年老嚼不動黃豆,就磨成豆漿,再撒鹽鹵成了豆腐。
39、理發工具——羅隱,唐明皇時人,亦稱羅祖、羅真人,發明理發手藝和工具。
40、皮鞋——孫臏,戰國軍事家。苦不能行走,發明原始皮鞋,為「製鞋始祖」。
41、玻璃——陸毒,西漢綠林好漢,用石頭架鍋做飯時發出強光,原來是石頭被燒得透明,此為中國原始玻璃。
42、中醫四診——扁鵲,戰國名醫秦越人,創立望、聞、問、切「四診」醫術。
43、拋石機——馬鈞,三國魏人,把諸葛亮的連發弩改成拋石機(發石車)。
44、新式織綾機——馬鈞,三國魏國人。當時的織機經線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躡,馬鈞將其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
45、眼鏡——孫雲球,清初科學家,中國眼鏡業創始人,著《鏡史》。
46、體操——華佗,三國神醫。他發明五禽戲,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是專門編了用作健身用的。
47、性激素——張仲景,東漢名醫。他發明了五石散,原用來治療瘧疾。葯性偏熱,服用全身酷熱難當,必須以陰寒食物來抑其燥火,故又名寒食散。又說,服食後激動不已且不能著衣,疑有催情作用。魏人何晏廣為宣傳,遂在文士間蔚然成風。
48、二十四節氣——鄧平,漢朝科學家。《尚書》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淮南子》有完整的24節氣記載。前104年鄧平制定《太初歷》,正式把24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24節氣的天文位置。
49、法醫——宋慈,宋代名醫,福建建陽人。《洗冤集錄》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檢驗專著,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50、麻醉術——華陀,三國神醫。他發明「麻沸散」,主葯是莨菪子和曼佗羅。開創全身麻醉的先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術做腹腔手術的人。
51、人造金——葛洪,晉代道士煉丹家。其《抱朴子》中的「黃自」卷側重講了許多人造黃金和自銀,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葯品。
52、隸書——程邈,秦始皇囚徒,故稱隸書。在獄中改進文字,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
53、楷書——鍾繇,三國魏書家。魏初任相,與王羲之並稱「鍾王」。
54、行書——劉德升,後漢書家。《太平廣記》載,「行書者,後漢劉德升所造也。行書即正書之小變,務從簡易,相聞流行,故謂之行書」。
55、草書——張芝,漢代書家。草書始於漢初章草(急就章),漢未張芝變「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的「狂草」。
56、小篆——李斯,秦國丞相。秦採取「書同文」政策,廢除六國文字中和秦文字不同的形體,將秦國的大篆進行簡省刪改規范,形成了一種新的正式字體「小篆」。
57、幾何——墨子,宋大夫,先秦墨家代表。《墨經》中提出了點、線、方、圓等幾何概念。
58、勾股定理——商高,西周人。一般稱為畢氏定理,由古希臘數學家畢達格拉斯首先發現。但《周髀算經》記載商高與周公的一段對話,商高說「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遠早於畢氏,有人主張應稱商高定理。
59、吊橋——李冰,戰國秦水利家,興建都江堰。還在四川灌縣修建了安藍橋,這是世界最早的竹纜鏈橋。總長320米,有八個孔,整個結構中沒有一塊金屬材料。
60、標度盤——趙達,晉朝科學家。570年發明了指針式標度盤裝置,結構精細復雜令人驚奇,由多達40個同心圓組成。
61、火槍——唐福,宋朝科學家。995年使用火葯造出火簡、火槍。後來火槍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出現最原始的步槍。唐福還發明了火球和火蒺藜兩種火葯武器。後來,宋人陳規又發明了長竹管制火槍,引燃葯捻點爆。
62、火炮——鄭瑤,唐末科學家。將火葯包裝在拋石機上,用火點著向敵人拋過去的,《九國志》將這種打法稱為「發機飛火」。904年鄭瑤攻南昌便運用火炮陷龍沙門。
63、火箭——馮繼升,宋朝科學家。907年向政府獻上製作火箭的方法,政府還賜了他一些獎勵。1000年唐福又向宋朝政府獻火箭。
64、直升飛機——徐正明,清初發明家,江蘇吳縣人。前500年中國人製成了直升竹蜻蜓,這是直升飛機的起源。17世紀徐正明製成原始的飛行器棗飛車,離地尺余,飛渡港汊。堪稱直升機型式飛行器最原始試驗。
65、水雷——唐荊川,明朝抗倭英雄。其《武論》中闡述水雷製作方法,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操縱機械擊發的水雷。
66、煙花——李畋,唐代花炮祖師,湖南瀏陽大瑤人。傳說鑽研《荊楚歲時記》中燃竹驅祟避邪之記,始有火硝爆竹之首創。又傳,得葯王孫思邈指點,將「伏火硫磺」首創為「火硝紙爆」,開「煙花禮炮」之先河。
67、宣紙——孔丹,東漢蔡倫的徒弟。傳說他想造一種精良的白紙,但屢試屢敗,便周遊四方,終於在安徽涇縣造出宣紙。
68、炒肝——劉喜貴,清會仙居掌櫃。用料為豬腸和豬肝,著名北京小吃。
69、臭豆腐——王致和,清康熙年間人。從安徽進京趕考落選,遂留在京城豆腐。無意間發明了臭豆腐,傳說慈禧賜名「青方」。
70、麵筋——張士誠,元末農民軍首領。《事物紺珠》說,梁武帝當年作斷酒肉文,創造了麩(麵筋)替代雞豚。但江浙民間說,乃張士誠手下廚師所創。
71、五香醬羊肉——馬永祥,清乾隆年間月盛齋掌櫃。月盛齋馬家老鋪由回族人馬慶瑞1775年創辦,以製作五香醬羊肉和燒羊肉著稱,從第二代馬永祥開始出名。
72、皮影戲——李少翁,東漢方士。為漢武帝做皮影戲,得見已逝的寵妃李夫人。佛教徒多用皮影藝術宣傳佛教。
73、木偶戲——偃師,周穆王的工匠。又稱傀儡戲,最早代替活人殉葬,全盛時期為宋代。
74、獸醫——馬師皇,黃帝時代獸醫。善醫馬及各種野獸,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
75、冰糖——鄒和尚,唐代僧人,愛科學,尤重製糖技術,首創冰糖,列為朝廷貢品。製糖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
76、饅頭——諸葛亮,三國蜀謀士。發明肉餡饅頭替代人頭,用以祭祀。
77、桿秤——范蠡,春秋謀士。他在經商中發現,買賣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便發明了老秤。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外加福祿壽三星,組成了十六兩秤的「秤星」,告誡商人,缺一兩折福,缺二兩折祿,缺三兩折壽。
78、紙幣——張詠,北宋名臣。主政四川時,覺得金銀銅錢攜帶不便,於是創立「交子」制度。這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全世界最早的紙幣。
79、笛子——京房,漢音樂家。他對羌笛進行改造,從四孔變成五孔。而漢武帝時丘仲機所造之笛,完全是羌笛形制。
80、彈弓——考子。古語說「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生於古之孝子」,意思是說,弩箭由弓箭而產生,弓箭由彈弓而產生,彈弓的產生是因為一位孝子。古代實行淺葬,時有野獸掏墳吃肉,有個孝子在守墳時發明了彈弓。
81、火鍋——難考。一說三國魏文帝,時有「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形同今天的「鴛鴦鍋」;二說成吉思汗,為了使部隊不延誤戰機,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里眾人共吃;二說長江纖夫,火鍋熱湯佐以烈酒,疲乏頓消。其實,火鍋的發展是漸進式的。
82、腐乳——王婆,漢代商人。在漢中街賣豆腐,與佘員外競爭不利,豆腐長期積壓變質,無意中發明了豆腐乳。又說,苗栗客家人發明了「豆腐飴」。
83、月餅——楊貴妃,唐玄宗寵妃。殷周時期就有紀念聞仲的「太師餅」,後從西域引進芝麻、胡桃,改稱「胡餅」。某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玄宗嫌「胡餅」不雅,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隨口命曰「月餅」。
84、車船——李皋,唐朝人。《舊唐書》說李皋「常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所造車船即現代輪船的始祖。又說,南北朝祖沖之所造"千里船"日行100多里,就是車船。
85、獨輪車——諸葛亮,三國蜀相。前身是木牛流馬,俗稱「小車」、「雞公車」、「羊角車」。其實,這種車相傳大禹治水時就已經發明。
86、轆轤——史佚,周代初期的史官。《物原》記載,「史佚始作轆轤」。
87、耬車——趙過,漢武帝時期人。戰國時期就有了播種耬車,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山,發明了三腳耬,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
88、賈憲三角——賈憲,北宋數學家。他創制了一幅數字圖式,即「開方作法本源圖」。此圖見於楊輝書中,特意說明「賈憲用此術」。所以,稱為「楊輝三角」是不妥當的。
89、地磁偏角發現——沈括,宋代科學家。他在《夢溪筆談》記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可以指南的時候指出,「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最早發現。
90、皮蛋——吳江人。傳說明代蘇州吳江有一家小茶館,掌櫃常把茶葉渣倒在爐灰堆中,他家的鴨子又常在爐灰堆上生蛋,無意中發明了皮蛋。
91、制墨——邢夷,西周人。《述古書法纂》載,「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最早記載的是三國魏書法家韋誕(字仲將),「仲將之墨,一點如漆」。
92、法典——皋陶,唐堯主管司法的大臣,首創國家第一部法典,被萬世敬奉為獄神或司法神。虞舜親自創作了三故五典,做為治國之文典制度之本。
93、榻床——呂望,即姜子牙。《廣博物志》載,「神農始作床,少昊始作簣,呂望始作榻」。
94、船櫓——魯班,春秋魯國發明家。他看見魚兒在水中揮尾前進,遂削木為櫓。此說恐有附會,東漢劉熙《釋名釋船》對櫓作出了解釋,它省力且高效,有一櫓三槳之說。
95、石碾——魯班,春秋魯國工匠。明《物原》說,「魯般作礱磨碾子」。但是,目前未發現魏晉以前的考古實物,疑出現較晚。
96、石磨——魯班,春秋魯國工匠。《世本·作篇》載,「公輸班作磑」。公輸班即魯班,磑即磨。《說文解字》也說,「古者公輸班作磑」。
97、風箏——魯班,春秋魯國工匠。傳說發明了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
98、雨傘——魯班,春秋魯國工匠。傳說發明了傘,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
99、紙牌——張遂,唐代高僧一行。紙牌起源於葉子戲(紙牌只有樹葉大),而葉子戲由僧一行發明。後來馬可波羅帶到了歐洲,遂有撲克。
100、硯台——子路,孔子學生,硯墨而傳之。又說,春秋魯人仲田鑿石而成。

② 姓氏「史」的傳說,由來以及發展

來源有五:
1、出自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史皇"倉頡。倉頡之後,衍生了倉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倉頡為史官,人稱史皇氏,其後有一支以官為氏,稱史氏。
2、出自周 太史佚之後。歷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為氏。見於歷史最早的史姓人物,當屬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為人嚴正,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由於他終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列國史官多以官為氏。
3、隋唐時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國支系有史國,居史城,為"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人來中原居住,遂以國名為氏。
4、為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歸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還混化了他族血統。如唐有史思明,本寧夷州 突厥種。
史姓分布
史氏以官為姓,先秦列國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史氏就相當廣泛地分布於全國各地。
西漢時有魯國人史恭,其孫史丹自魯(今山東曲阜)徙居杜陵(今陝西長安縣西北)。史丹曾孫史崇,東漢初舉家遷至溧陽。史丹裔孫東漢史苞的後代,於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時遷至河西健康(今甘肅高台縣)。史丹後代又有一支遷至高密(今屬山東),還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此外,西漢末有沛國人(今江蘇 沛縣)史岑,又有史立因罪遷合浦(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東漢時,史通平遷居青神縣(今屬四川)。
今河南開封、洛陽、民權皆有史氏;唐五代時,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還分布於今湖北、安徽、福建、廣東、貴州、雲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後,史氏有遷往海外者,僑居於新加坡等國家。
郡望堂號
堂號: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書、大學士督師揚州抗清。當揚州城危的時候,史可法給老母個妻子寫了遺書,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命副將史德威做他的兒子。並且交待說:"我死後,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邊。"城破以後,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殺他。德威哭著不肯殺,結果被清兵俘虜。被俘後,清人勸他投降,他堅決不屈,壯烈殉國。
郡望:
健康郡:十六國前涼置郡,治所在今甘肅高台西南。北朝魏廢。
宣城郡: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漢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膠西郡置國,治所在高密。西晉復置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市東)。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內右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
史姓家譜
全國:史氏譜錄合編八卷
江蘇:史氏吳中派族譜不分卷、吳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遷淮史宗譜不分卷、古豐史氏長房族譜三卷、常州史氏族譜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餘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譜九卷、餘姚史氏宗譜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東錢堰史氏宗譜八卷、澄江史氏支譜十卷、鄞東韓嶺史氏宗譜二卷、鄞東上水橫街史氏支譜十五卷首一卷
山東:史氏家譜不分卷、樂陵史氏家譜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譜六卷、史黃氏宗譜十卷
湖南:史氏宗譜九卷、史氏續修族譜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譜十卷
歷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將。在兵困揚州時,他拒降固守,奮戰到底,不幸英勇就義。
史孟麟:明朝理學家。他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參與東林書院講學。
史 魚:春秋時衛國史官,以正直著稱。臨死時,還勸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後人稱為"屍諫"。他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時書法家,相傳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命題。
史姓系承史皇 源起宣城武昌
這個古老而又光彩的姓氏,據歷來的考據,是具有兩個主要的來源的,而且兩者都跟古代的史官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支出自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史皇」倉頡,一支則出自周朝的太史佚。
據考,倉頡的後裔,主要是繁衍於宣城,太史佚的後代,則主要繁衍於武昌。換言之,後世各地源自今安徽省宣城縣的史姓人家,其始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黃帝史官倉頡;從湖北武昌分支出來的史姓,則是3000年前太史佚的後裔。
關於史姓的姓源,是見諸《路史》和《姓纂》二書的記載。《路史》上指出:「倉頡後有史氏」。《姓纂》上則指出:「周太史佚之後,以官為氏,漢有史皇孫遜。」另外,《中華姓府》也指出:「太史佚及倉頡之後。」
這三段記載,同時采認倉頡與太史佚為後世史姓的始祖,則就現代人研究學問時所重視的「證據」來說,是相當充實的了。不過,史姓人士要想找到自己的真正出處,恐怕也因此而必須多費一點功夫,至少也得先追根究底找到若干年代以前的祖先是來自安徽,或是來自湖北,才能憑線索找到自己的來龍去脈。
在春秋戰國時代,史姓的確是十分出人頭地的,像魯國的史晨,和魏國的史起,都是青史垂名的不朽人物。
史晨的得以名傳千古,主要是由於現代仍聳立在山東曲阜孔廟的一座「史晨碑」。該碑是建於東漢靈帝的建寧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時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春秋時魯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分為前後兩碑,前碑載奏章,後碑敘饗禮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誦,隸書神碑超逸,歷來為研習書法者所宗。當然,如此一來,寫作碑文的那位史晨,也就因此而永垂不朽了。
明朝末年的史可法,更是青史垂名,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死守揚州殉國的可歌可泣的偉大事跡,更為後人所熟悉,「史閣都」的大名在民間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③ 那些是和「軒轅」有關的傳說

軒轅:中黃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

建國於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並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葯的「炎帝神農氏」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神農氏無可奈何,求助於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雙方的戰士斗英勇無畏,戰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並,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頭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說時代,黃帝就是中國傳說時代的一位代表人物,人們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種優點,諸多創造,他帶領中華文明從野蠻向文明發展,從而將他奉為人文始祖。根據《二十五史新篇》:黃帝可能實有其人,是父系氏族時期中原地區的一位部落聯盟長。他通過戰爭,使中原各部落實現了聯合,並做了許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傳歷史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 《軒轅台》 陳子昂

游戲,和書中有關軒轅劍的記載,不管真實與否~~但軒轅2字幾乎是我華夏的代稱~~~華夏的文明象徵!說中的軒轅劍確實是青銅劍~

中國古代傳說描敘過過華夏九州十大神器~~~ 盤古斧為其首,軒轅劍為最強力量!

這把劍傳說為"炎黃之祖"帝使用過的劍~~聞之讓人心動!!
可能確實存在他,在實際力量無人考證啊!

可以玩一下 軒轅劍系列的游戲,想在游戲里認識這把劍,最好玩"天之痕"

④ 「史」字的來歷

來源有五:
1、出自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史皇"倉頡。倉頡之後,衍生了倉內氏、史氏、侯容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倉頡為史官,人稱史皇氏,其後有一支以官為氏,稱史氏。
2、出自周 太史佚之後。歷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為氏。見於歷史最早的史姓人物,當屬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為人嚴正,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由於他終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列國史官多以官為氏。
3、隋唐時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國支系有史國,居史城,為"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人來中原居住,遂以國名為氏。
4、為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歸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還混化了他族血統。如唐有史思明,本寧夷州 突厥種。

⑤ "史"姓的發源地

史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五。
尋根溯源
1、據《路史》所載,倉頡為黃帝時史官,其後人便以官為氏。
2、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西周初年有太史(古代負責記錄太子言行和重要史事、管理中典籍的史官)史佚,其後人有以官為氏者。
3、隋唐時,西域康國支庶有史國,為「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入居中原者,遂以國名為氏。
4、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唐代有突厥族阿史那氏,改姓史。
5、少數民族史姓。土族史卜氏,漢姓為史。另滿、蒙、白等族均有史姓。
得姓始祖
倉頡。相傳倉頡是黃帝時的史官,人稱史皇氏。他生有四隻眼,善於觀察,見人們用結繩記事相當繁瑣,便發明了文字,在其創制出文字的當夜,鬼神都為之哭泣。因倉頡造字有功,其後代便以其官職為氏,稱史姓,倉頡自然成為史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傳說倉頡為陝西陳倉人,一說河南人,故此二地可能為史姓最早發祥地。東周列國時,各國均有史官,以官為氏者眾多。如晉有太史史墨、史蘇,衛有史朝,秦有史顆均屬此種情況。西漢時,史姓有外戚發展成名門望族,從魯國史恭的妹妹史良娣(漢武帝衛太子妃妾)開始,直至史恭之子史高,史高次子史丹,世代為當朝要官。另此期,南方廣西、廣東已有史姓。東漢時,又有史姓入居四川,漢至魏晉南北朝時,形成了史姓歷史上六大郡望,其四為史丹之後,西晉永嘉之亂時,史丹後人史苞避亂至河西建康(今甘肅高台縣),後發展成建康望族;史丹重孫崇,東漢封溧陽縣(今屬江蘇)侯,遂舉家從陝西長安縣徙溧陽,後發展成宣城望族;史丹後人史節為唐禮部侍郎,遷高密(今屬山東,後發展成高密望族;史丹孫史王廣,居長安,後發展成為京兆望族。另有陳留郡,系東漢京兆尹,陳留考城(今屬河南)人史敞一族所在;河南郡,系東漢河南人史晨一族所在。隋唐時期,有西域史國人入居中原,以史為氏。又有突厥阿史那氏改姓史。這兩股新鮮血液的注入,壯大了史姓家族,加速了史姓繁衍。宋元時,北方戰事頻繁,史姓攜家大舉南遷,明代史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山東、陝西、安徽、湖北各地。清代以後,史姓有遷往海外、僑居新加坡等國家者。今日史姓尤以湖南、山東多此姓,兩省史姓約佔全國漢族史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
郡望堂號
史姓郡望主要有六個:
1、建康郡,治所在今甘肅高台西南;
2、宣城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3、高密郡,西漢治所在高密(今山東高密縣西南),西晉移治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市東);
4、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5、陳留郡,治所在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城;
6、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堂號:
「懷溧」、「忠烈」、「忠定」、「金朝」等。
宗族特徵
1、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明鏡,史姓族人多以此銘為鑒。
2、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如漢有名臣史丹,宋有詞人史達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學家史震林等,舉不勝舉。
3、史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明代孫士壁編史姓字行為:「纘述多俊奇,丕澤承嘉順,京昌眾深衍,後代存興賢。」又史良書新續《史氏宗譜》,內載浙江餘姚史姓後嗣輩份派語二十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國,世貴端良彥,德及忠厚嗣。」
名人精粹
史籀:周宣王時書法家,據傳籀文(即大篆)為其所創,曾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思想。史墨:春秋時晉國大夫,長於天文,熟悉各諸侯國內政。其認為「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史晨:春秋時魯相,曾為祀孔而以隸書作碑,立於孔廟,史稱「史晨碑」。此碑所書端正謹嚴,為後世書法研習之宗。史魚酋:又名史魚,春秋時衛國大夫。其一貫正直,臨終時還不忘勸衛靈公進賢去佞,時謂「屍諫」。其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史丹:魯人,漢代都尉侍中,時元帝想廢立太子,丹竭力勸諫,後太子即位,封關內侯。史萬歲:杜陵(今陝西西安)人,隋代名將。勇武有謀,善騎射,屢立戰功,敵聞名而喪膽。史大柰:唐代樓煩(今屬山西)人,系突厥族。隋時任金紫光祿大夫,李淵起兵時,率眾歸從,戰功赫赫,貞觀初,遷右武衛大將軍,封竇國公。史思明:寧夷州突厥族人,唐代叛將。初隨安祿山叛亂,後在范陽稱大燕皇帝。其子史朝義於公元七六一年殺父奪位,後兵敗自縊。史弘肇:河南鄭州人,五代後周名將,以武功顯名。史彌遠:明州鄞(今浙江鄞縣)人,南宋歷任太師、右丞相,位重權極。其侄史嵩之繼右丞相一職,亦專斷朝政。史達祖:汴(今河南開封)人,南宋詞人,其詞以詠物見長,今存其作《梅溪詞》。史天澤:永清(今屬河北)人,元代名將。官任將相五十年,上不疑,下無怨,可與郭子儀、曹彬相比。史孟麟:江蘇宜興人,明朝理學家。其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授學於東林書院,名望極高。史際:江蘇溧陽人,明代嘉靖年間進士,官至春坊,後棄官回鄉,置義庄義塾,修明倫堂,招募勇士,抗擊倭寇,鄉人多敬重。史可法:河南祥符(今開封)人,明末抗清義士。清軍南下,其堅守揚州,被清軍俘獲,英勇就義。有《史忠正公集》遺世。史震林:江蘇金壇人,清乾隆進士,著名文學家,官淮安教諭。著《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史翁:清代詩畫家。時稱其詩、書、畫為「三絕」,同時,善左筆書。

⑥ 古代的哪個神物,是華夏大地的象徵可惜只是傳說

不管怎樣,楚王聽到這樣的消息以後,再也不敢垂涎九鼎了。嬴政的王位後,吞並六國的大戰開始了。然而,秦軍佔領周朝王室時,並沒有找到九鼎。據說這九鼎是魏人拿走的,但秦國在摧毀魏國後沒有找到。有人說這九鼎被魏人扔到泗水。簡言之,這九鼎在漢代就從未見過。

從那以後,沒有人能看到九鼎,九鼎不見了,但是到處都是九鼎的謠言。後來,武則天成為唐朝皇帝後,她特意下令人們建造九鼎,以展示自己,她的目的是眾所周知的。宋朝以後,宋徽宗還仿效武則天重鑄九鼎。然而,風雨飄搖的宋朝卻未能像九鼎一樣領導中國,最終陷入了亡國的境地。

然而,根據近年來國內許多學者的觀點,這九鼎是否存在確實是個未知數,因為它們年代久遠,也沒有可以證明的考古發現。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諸多變化,但仍保留著“鼎”字的體裁特徵。其物象幾乎是一體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⑦ 史姓的來源

史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五。
尋根溯源
1、據《路史》所載,倉頡為黃帝時史官,其後人便以官為氏。
2、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西周初年有太史(古代負責記錄太子言行和重要史事、管理中典籍的史官)史佚,其後人有以官為氏者。
3、隋唐時,西域康國支庶有史國,為「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入居中原者,遂以國名為氏。
4、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唐代有突厥族阿史那氏,改姓史。
5、少數民族史姓。土族史卜氏,漢姓為史。另滿、蒙、白等族均有史姓。
得姓始祖
倉頡。相傳倉頡是黃帝時的史官,人稱史皇氏。他生有四隻眼,善於觀察,見人們用結繩記事相當繁瑣,便發明了文字,在其創制出文字的當夜,鬼神都為之哭泣。因倉頡造字有功,其後代便以其官職為氏,稱史姓,倉頡自然成為史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傳說倉頡為陝西陳倉人,一說河南人,故此二地可能為史姓最早發祥地。東周列國時,各國均有史官,以官為氏者眾多。如晉有太史史墨、史蘇,衛有史朝,秦有史顆均屬此種情況。西漢時,史姓有外戚發展成名門望族,從魯國史恭的妹妹史良娣(漢武帝衛太子妃妾)開始,直至史恭之子史高,史高次子史丹,世代為當朝要官。另此期,南方廣西、廣東已有史姓。東漢時,又有史姓入居四川,漢至魏晉南北朝時,形成了史姓歷史上六大郡望,其四為史丹之後,西晉永嘉之亂時,史丹後人史苞避亂至河西建康(今甘肅高台縣),後發展成建康望族;史丹重孫崇,東漢封溧陽縣(今屬江蘇)侯,遂舉家從陝西長安縣徙溧陽,後發展成宣城望族;史丹後人史節為唐禮部侍郎,遷高密(今屬山東,後發展成高密望族;史丹孫史王廣,居長安,後發展成為京兆望族。另有陳留郡,系東漢京兆尹,陳留考城(今屬河南)人史敞一族所在;河南郡,系東漢河南人史晨一族所在。隋唐時期,有西域史國人入居中原,以史為氏。又有突厥阿史那氏改姓史。這兩股新鮮血液的注入,壯大了史姓家族,加速了史姓繁衍。宋元時,北方戰事頻繁,史姓攜家大舉南遷,明代史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山東、陝西、安徽、湖北各地。清代以後,史姓有遷往海外、僑居新加坡等國家者。今日史姓尤以湖南、山東多此姓,兩省史姓約佔全國漢族史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
郡望堂號
史姓郡望主要有六個:
1、建康郡,治所在今甘肅高台西南;
2、宣城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3、高密郡,西漢治所在高密(今山東高密縣西南),西晉移治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市東);
4、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5、陳留郡,治所在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城;
6、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堂號:
「懷溧」、「忠烈」、「忠定」、「金朝」等。
宗族特徵
1、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明鏡,史姓族人多以此銘為鑒。
2、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如漢有名臣史丹,宋有詞人史達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學家史震林等,舉不勝舉。
3、史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明代孫士壁編史姓字行為:「纘述多俊奇,丕澤承嘉順,京昌眾深衍,後代存興賢。」又史良書新續《史氏宗譜》,內載浙江餘姚史姓後嗣輩份派語二十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國,世貴端良彥,德及忠厚嗣。」
名人精粹
史籀:周宣王時書法家,據傳籀文(即大篆)為其所創,曾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思想。史墨:春秋時晉國大夫,長於天文,熟悉各諸侯國內政。其認為「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史晨:春秋時魯相,曾為祀孔而以隸書作碑,立於孔廟,史稱「史晨碑」。此碑所書端正謹嚴,為後世書法研習之宗。史魚酋:又名史魚,春秋時衛國大夫。其一貫正直,臨終時還不忘勸衛靈公進賢去佞,時謂「屍諫」。其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史丹:魯人,漢代都尉侍中,時元帝想廢立太子,丹竭力勸諫,後太子即位,封關內侯。史萬歲:杜陵(今陝西西安)人,隋代名將。勇武有謀,善騎射,屢立戰功,敵聞名而喪膽。史大柰:唐代樓煩(今屬山西)人,系突厥族。隋時任金紫光祿大夫,李淵起兵時,率眾歸從,戰功赫赫,貞觀初,遷右武衛大將軍,封竇國公。史思明:寧夷州突厥族人,唐代叛將。初隨安祿山叛亂,後在范陽稱大燕皇帝。其子史朝義於公元七六一年殺父奪位,後兵敗自縊。史弘肇:河南鄭州人,五代後周名將,以武功顯名。史彌遠:明州鄞(今浙江鄞縣)人,南宋歷任太師、右丞相,位重權極。其侄史嵩之繼右丞相一職,亦專斷朝政。史達祖:汴(今河南開封)人,南宋詞人,其詞以詠物見長,今存其作《梅溪詞》。史天澤:永清(今屬河北)人,元代名將。官任將相五十年,上不疑,下無怨,可與郭子儀、曹彬相比。史孟麟:江蘇宜興人,明朝理學家。其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授學於東林書院,名望極高。史際:江蘇溧陽人,明代嘉靖年間進士,官至春坊,後棄官回鄉,置義庄義塾,修明倫堂,招募勇士,抗擊倭寇,鄉人多敬重。史可法:河南祥符(今開封)人,明末抗清義士。清軍南下,其堅守揚州,被清軍俘獲,英勇就義。有《史忠正公集》遺世。史震林:江蘇金壇人,清乾隆進士,著名文學家,官淮安教諭。著《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史翁:清代詩畫家。時稱其詩、書、畫為「三絕」,同時,善左筆書。

⑧ 請問史姓排第幾有什麼典故么

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 史佚的遠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後稷為周始祖,歷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職,輔佐武王克商,與周、召、太公共輔成王。一生為人嚴正, 《桐葉封臣》里「天子無戲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後人把他作為史官的楷模,並將他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史佚子孫以官職「太史令」的史字為氏,稱史氏。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書,大學士督師揚州抗清。當揚州城危的時候,史可法給老母個妻子寫了遺書,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命副將史德威做他的兒子。並且交待說:「我逝世後,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邊。」城破以後,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殺他。德威哭著不肯殺,結果被清兵俘虜。被俘後,清人勸他投降,他堅決不屈,壯烈殉國。
懷溧堂:江蘇溧陽是史氏起源處,因以為堂。

⑨ 史姓的來歷是什麼

史姓的遠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後稷為周始祖,歷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

來源有十一種(列舉部分)如下:

1、源流一

源於媯姓,出自黃 帝時創造文字的史皇氏倉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2、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太史官尹佚,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新唐書》、《元和姓纂》等書的記載,史氏源於於西周太史尹佚。

3、源流三

源於外夷,出自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史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唐朝時期,有一西域康國支系(今祁連昭武城)史國(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為「昭武九姓」諸小國之一。

4、源流四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突厥族阿史那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其時,阿史那部族人中即有改漢姓為史氏者。如後來唐朝 發動 安史之亂的著名的營州寧夷州刺史 史思明,原本就是寧夷州突厥族阿史那部後裔。

5、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遼國時期官吏史館學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史館學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漢化為姓氏者,稱史氏。

(9)傳說中史佚發明了擴展閱讀:

名人

1、史佚-西周太史令佚(辛甲三子)。因官而得姓。

2、史魚-春秋時衛國史官。

3、史恭-漢宣帝舅公,涼洲刺史,撫養、輔佐宣帝有功,贈杜陵侯。史崇高祖。

4、史崇-史姓家譜始祖。東漢溧陽侯。

5、史萬歲-杜陵人(今陝西西安)。隋朝名將。長於騎射,好讀兵書。

6、史大奈-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唐朝開國功臣。

7、史務茲-唐朝武後之宰相。溧陽侯21世孫。

⑩ 傳說和典故的區別

傳說是神話的社會歷史化。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傳說與典故區別:典故,無論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還是古代人講的寓言、故事、神話傳說、著名的詞句,都可以算「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的范疇大;寓言故事必須是虛構的故事,真實發生的事情不能算,但古代、現代虛構故事都可以,范疇小。
典故,只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並不需要給人啟發。寓言故事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必須講一個道理或者教訓。
傳說具有社會神奇化,還具有一定歷史價值體現等。

閱讀全文

與傳說中史佚發明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