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金文由誰發明

金文由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12-02 08:51:21

Ⅰ 中國漢字是誰發明

有史料記載倉頡造字,但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同時漢字不斷在演變,所以無法確定具體是誰發明的。

《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漢字起源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金文由誰發明擴展閱讀:

相關的漢字類型:

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指鑄刻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始於殷商時期。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大篆為漢字書體的一種。相傳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書。 秦時稱為大篆,與小篆相區別。大篆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

Ⅱ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書法,是誰發明的

甲骨文是古代夏商周時期的產物,是夏商周時期文人所篆刻,甲骨文確實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書法藝術,也可以說得上是跟書法藝術有相同特徵的藝術,他具備中國漢字書法的基本特徵。

另外根據甲骨文的藝術特色,後期也有人模仿甲骨文書法,比如羅振玉,董作賓及弟子都是後學模仿者,他們通過以甲骨文字體結構,書法特徵為主軸線,重新工整的臨摹寫出了書法作品,他們也通過臨摹,更豐富了甲骨文的字體內容,還出了一個專門的文字貼。不管怎麼說他們也是屬於最早期的甲骨文書法愛好者,當然也研究出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和成果,比如有的專家就指出,寫甲骨文要把筆要輕,用筆要活,要學會寫出毛筆的韻味,好要結合用刀的感覺。

Ⅲ 甲骨文是誰發明的

一般認為是王懿榮發現的。

從兩個「百年」紀念會談甲骨文的發現

□水 土

去年,即1998年5月10日到12日,台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和中央研
究院歷史語言所共同組織在台北召開了「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
討會」。而今年即1999年8月20日至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考古研究所和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河南安陽市人民政府、河南安陽師
范高等專科學校等單位在安陽召開了「紀念甲骨文發現100周年國際學
術研討會」。同樣是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的會議,為什麼一個在
去年召開,一個在今年召開?甲骨文到底是哪一年發現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事實上,關於甲
骨文發現的年代,歸納起來至少有1894年、1898年、1899年、1998-
1899年之間、1900年等幾種說法。關於甲骨文發現者,大家提到的有
王懿榮、王襄、孟定生、劉鶚、端方、胡石查等人。下面簡單把這些
情況介紹一下。

甲骨文發現於1894年之說比較晚出,影響也比較小,胡厚宣先生
曾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關於胡石查提早辨認甲骨文的問題》(載《第
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集,
1993年10月)。據胡先生文,胡石查發現甲骨之說,漏洞不少,不可
為據。因此,此說可以略而不談,讀者如有興趣,可以閱讀胡先生文。

在各種說法中,王懿榮發現甲骨文是大家說得最多的。但是關於
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年代,起碼有1898、1899、1898-1899年之間、
1900年有四種說法。先看王懿榮1900年發現甲骨文之說。

劉鶚的《鐵雲藏龜》是第一部甲骨文著錄書,此書自序寫於
1903年的9月,其中有這樣的話:「龜版己亥(1899)歲出土在河南湯
陰縣屬之牖里城。既出土後,為山左賈人所得,咸寶藏之,冀獲善價。
庚子歲,有范姓客,挾百餘片走京師,福山王敏公懿榮見之狂喜,以
厚值留之。後有濰縣趙君執齋得數百片,亦售歸文敏。」這一段話清
楚地說明王懿榮看到甲骨是在庚子歲即1900年。有人就據此而認為甲
骨發現是在1900年。如丁福保《古錢大辭典拾遺》《總論》第8頁上:
「王文敏公,名懿榮,字廉生,福山人。……光緒二十六年河南湯陰
附近,地名小屯者,土中出古龜甲獸骨,上刻古文,公始定為殷商遺
物,得之至為寶貴,古龜甲刻辭之見重於世,自公始發之。」

從劉鶚的敘述可以看出,他把「龜版」的「出土」時間,跟王懿
榮看到「龜版」的時間分在前後兩年,一在1899年,一在1900年。既
然王懿榮是在1900年才看到甲骨文的,那麼說王氏在此前「發現」了
甲骨文,也並非沒有道理。王懿榮是否真的在1900年才看到「龜版」
呢?陳夢家為我們解答了這個謎語。《殷虛卜辭綜述》第647頁說根據
劉鶚的《抱殘守缺齋日記》「辛丑十月二十八日(1901年)」條作了
如下推論:(1)在王氏生前,劉氏似並未看到他的甲骨,當時王氏對
此秘藏並不輕以示人;(2)劉氏辛丑日記於十月二十日記趙執齋送龜
版來,雲「龜版頗有大者,晚點龜骨共千三百件,可謂富矣」,則
1901年劉氏自己有收藏;(3)劉氏只相信王氏庚子年買了兩批,並無
全甲之說;(4)當時因為王氏收藏甲骨很嚴密,外界有許多無稽之談。
「王氏搜求甲骨「秘不示人」,王國維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
現之學問》(1925年)中也說過:「殷虛甲骨文字,光緒戊戌己亥間,
始出於河南彰德府西北五里之小屯。初出土後,濰縣估人得區數片以
售之福山王文敏懿榮,文敏命秘其事,一時所出先後皆歸之。「其他
一些人也談到同樣的意思。如羅振常《洹洛訪古游記》上冊11-12頁,
宣統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條、加拿大人明義士《殷虛卜辭·自序》(
1917年)、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要》(北京大學史學系講義,1924年,
收入《凡將齋金石叢稿》102頁,中華書局,1977年)由此可以看出,
由於王懿榮開始收藏甲骨是「秘其事」,連「門生」劉鶚也不知道。
因此,王懿榮在1900年才看到甲骨文的說法就不必相信了。

羅振玉的論著中一般都說王懿榮發現甲骨文是在光緒己亥,即
1899年,但在1931年所寫的《松翁自敘》中又說:「洹濱甲骨,自庚
子歲始由山東估人,攜來都門,福山王文敏公懿榮首得之。」為什麼
羅振玉自己自相矛盾呢?胡厚宣《再論甲骨文發現問題》解釋說:
「這是因為據明義士《甲骨研究》(1933年齊魯大學講義本)己亥年
王氏只買了12塊,到庚子則買了800塊,舉多數而言,便稱作庚子了。」
(胡文見《中國文化》15-16期(1997年合刊),1997.12,72頁)
這解釋應當是可信的。

既然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不會在1900年,那麼可以往前提早多長時
間呢?根據現在的資料,說學者們看到甲骨文,最早只能上推到
1899年。下面先看王懿榮1899年發現甲骨文的說法。

前面說到劉鶚的《鐵雲藏龜》,此書羅振玉也曾為之作序,序中
說:「至光緒己亥(1899年)而古龜古骨乃出焉。」(1903年)後來,
羅氏在1910年的《殷商貞卜文字考》自序、1912年的《殷虛書契前編》
自序、1933年的《殷虛書契續編》自序都說了同樣的意思。

明義士在1917年所寫的《殷虛卜辭》中說到他1914年到安陽傳教,
並說「約十五年前」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後來他在1933年寫的《甲
骨研究》中記載:「按范氏一九一四年所言:一八九九年,有學者名
王懿榮,到北京某葯店買龍骨。得了一塊有字的龜板。見字和金文相
似,就問來源。並許再得了有字的龍骨,他要,價每字銀一兩。回家
研究所得。王廉生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當年秋,濰縣范氏又賣與王
氏甲骨十二塊。每塊銀二兩。蓋范氏在北京聽說王氏之事,便到彰德
得了十二塊,回北京,賣與王氏。」

羅振玉是早期研究甲骨文學者之一,明義士所述是根據他親自向
商人范某打聽來的。他們的說法應當是可信的。

需要注意的,同樣在1899年,王襄和孟定生也看到並開始購買甲
骨。王襄有不少文章都談到他和孟定生一起最初看到並購買甲骨的事
情,他們看到甲骨的年代是在1899年,如《室殷契徵文·序》(
1925年)、《題所錄貞卜文冊》(1933年,《河北博物院半月刊》第
32、33期)、《題易魯園殷契拓冊》(1935年,《河北博物院半月刊》
第85期)、《孟定生殷契序》(1957年6月,收入室文稿第四冊)、
《題寶契小像》(1953年,收入室詩稿第二冊)(以上王文皆見
《殷都學刊》1985年2期)。王襄和孟定生在1899年看到並購買了甲骨
的事情,過去不被學術界重視,直到胡厚宣在1944年《甲骨文發現之
歷史及其材料之統計》一文中特地提出,並在1951年3月所寫的《五十
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中加以強調,這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後來,
陳夢家在《殷虛卜辭綜述》中對孟、王的貢獻也加以肯定。需要注意
的,王襄的敘述有兩點可以注意:第一,他既說到自己和孟定生購買
甲骨是在1899年,也說到王懿榮收購甲骨是在1899年,但王氏收購在
他和孟定生之後;第二,王襄曾說「吾鄉藏殷契者,固以定老為創始
人「(《孟定生殷契序》),可見他是很推重孟定生的。王襄在《題
易魯園殷契拓冊》中提到,孟定生在沒看到甲骨時就就推斷它可能是
「古簡」,這對刺激古董商人去當地收購應當是起了積極作用的。又
據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說孟定生在1900年就曾摹過甲骨文(陳書
648頁),可見孟氏確實不同一般。

附帶說一下,過去有人雖然也認為是這一年發現的甲骨文,但最
早收購者不是王懿榮,而是端方,如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
但是,端方搜集甲骨實際上比王懿榮晚。陳夢家已有討論,可以參看
(《殷虛卜辭綜述》651頁)。

至於說王懿榮在1898年和1899年之間發現甲骨文的說法,見於王
國維《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序》(1917年):「光緒戊戌、己亥間,
洹曲崖岸為水所嚙,土人得龜甲牛骨,上有古文字,估客攜至京師,
為福山王文敏公懿榮所得。」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
學問》(1925年)中也有同樣的意思的話。王懿榮的三子王漢章《殷
墟甲骨紀略》(天津美術館《美術叢刊》創刊號,1931)、《古董錄》
(1933年《河北第一博物院畫報》第50期)也有此說。對此,胡厚宣
《再論甲骨發現問題》解釋說:「我們認為……又稱戊戌者可能是戊
戌年即開始見到或購到極少數之故。」(《中國文化》72頁)胡氏的
說法還有待於進一步證實,不管怎樣,我們下文將會講到,現在還沒
有什麼證據能證明王懿榮在1898年就看到了甲骨文。因此,王國維等
人的說法不一定很准確。

最後,我們看看甲骨文發現於1898年的說法。

最早提出甲骨文發現於1898年的,是汐翁所寫的《龜甲文》一文
(1931年,北京《華北日報·華北畫刊》第89期),文中說1898年劉
鶚與王懿榮一起發現了甲骨文。此事不見於劉鶚所寫的《鐵雲藏龜》
自序,向來被認為是「向壁虛造」的傳說。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
表》雖引用汐翁文,但把發現年代改為1899年。因此,在相當一段時
間內,1898年發現甲骨文之說就沒有人再提起了。

1961年,王襄作《古文流變臆說》(龍門聯合書局出版),談到
到殷代文字的發現說:「殷契之發現,始於清光緒戊戌秋,濰人范壽
軒來說河南出骨片事,翌年冬攜來求售,巨大之骨,計字索值一定一
金,同好力不能得者,盡以攜之京師,後聞為王廉生懿榮購去有全龜
腹甲之上半,曩時視為珍品,亦在其中。」1982年,王翁如發錶王襄
的一篇遺作,題為《室殷契》(見《歷史教學》1982年9期)。這篇
文章是王襄在1955年10月27日,文章開頭說:「世人知有殷契,自公
元一八九八年始(即前清光緒二十四年)。」此後發表的王襄《亡弟
雪民家傳》(見王巨儒《王襄年譜》上,刊《天津文史叢刊》第七期,
天津市文史研究館,1987;又收入《綸閣文稿》第二冊,現存天津市
圖書館)也說「殷虛出契文之年,在清光緒戊戌。翌年,濰賈范壽軒
攜之來津;鄉人孟定生、馬景含二君及余家兄弟見之,驚為千載瑰寶」。
以上各說中,王襄或說「殷虛出契文之年」,或說「世人知有殷契」,
或說「殷契之發現」,都說是1898年。看起來,這都跟他所寫的、我
們上面提到的那些文章的說法有所不同。因此,有不少人撰文論述甲
骨文發現的年代應當是1898年,發現者應當是王襄和孟定生。

不過,通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無論王襄文中採用什麼方式敘
述甲骨的發現,可以肯定的是,在1898年,他和孟定生並沒有親眼看
到實物,真正看到實物是在第二年即1899年。由於這場討論,有的學
者強調要明確「甲骨文發現「到底指什麼。李學勤先生在最近所寫
《王懿榮集》序說:「殷墟地方農民掘出甲骨,以及甲骨為古董商人
所見,都不是學術意義上的『發現』,因為他們對甲骨的文物性質和
價值都不能有所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說,王懿榮、王襄和孟定生應
當都是最早發現甲骨文的人,他們發現的時間是在1899年

Ⅳ 金文是誰創造的

金文是鑄刻在殷周青銅上的一種文字,由於文獻太少,已不可考證。

Ⅳ 金文由什麼演變而來

甲骨文!!!

Ⅵ 金文的創造者是誰是哪個朝代的(急用,請寫詳細一點)

金文的創造者沒有記載。
金文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版。商、西周、春權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219年)。

Ⅶ 中國漢字是誰最先發明出來的

倉頡最先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7)金文由誰發明擴展閱讀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

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Ⅷ 字是誰發明的

字是我們祖先共同努力的創作,倉頡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

Ⅸ 甲骨文,金文,楷書,行書,篆書,隸書分別是誰創造的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內卦」、「容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楷書行書篆書隸書等字體不可能完全都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頒布者。

轉自:NesANF

Ⅹ 大篆是誰發明出來的

大篆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里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說文》中保留了籀文225個,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們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資料。
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陝西寶鳴)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一樣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 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敦現存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後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筆勢圓整。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復,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如下圖),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閱讀全文

與金文由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