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觀棋小說創造的流派

觀棋小說創造的流派

發布時間:2021-12-02 08:42:15

1. 汪曾祺是什麼流派

文學史中有把他歸為京派作家,因為他長期生活在北京,寫北京的胡同,生活的習俗
還有他師承京派沈從文,曾說過他行文結構學沈從文,語言學習廢名,到最後有了自己即通俗又典雅的語言風格
可以看下京派海派的區別
20世紀30年代,曾引起「京派」與「海派」作家的爭論(以沈從文與蘇紋為代表)。所謂「京派」作家,主要指活躍在京津一帶,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的作家。這批作家又可以為兩類:一類是以《大公報》、《現代評論》、《文學雜志》、《水星》、《駱駝草》等為陣地的一批青年作家。代表人物有沈從文、廢名、老向(王向辰)、蕭乾、蘆焚、林徽音、靳以、凌淑華等。這些作家以京城文化為依託,又以高等學院為背景,主張遠離政治,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因此,在創作的作品中著力描寫自然美、古樸的人性美、理想的愛情和理想的社會關系,帶有濃厚的地方氣息和抒情性,諸如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廢名的黃梅故鄉、蘆焚的果園城、蕭乾的北京老城根等,浪漫主義情采較濃。另一類是以老舍為代表的老北京寫實作家。他們以寫北京地方風情為主,雖然對古老的文化生存狀態和接近自然的田園風光有所依戀,有所顧惜,但更多的是批判。這部分作者也主張創作自由,反對政治和意識形態對文學藝術的干預和侵擾,但他們從人道主義出發關注著社會人生,詛咒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金錢世界,走的仍是堅實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
「海派」是集中在上海的小說流派,早期有張資平、葉靈鳳等人的小說,後期的代表是「新感覺派」小說。「新感覺派」是在日本新感覺主義的影響下產生的,劉吶鷗是這一流派的開創者,代表作有《都市風景線》。另有穆時英被稱為「新感覺派」的聖手,代表作有《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體塑像》等。施蟄存的小說以心理分析顯示出獨特的個性,主要作品有《梅雨之夕》、《上元燈》等。「新感覺派」的小說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次使都市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描繪了都市五光十色的繁榮景象,以及都市人的生存狀態。在藝術上,注重藉助敘述者的主觀感覺,創造一種意識跳躍、不斷流動的特殊文體,是當時中國最完整的現代主義小說流派。

2. 現代文學怎麼劃分流派

按文學風格劃分出山西作家群,還有京派,西北派

3. 論述題:簡要概括 新時期小說流派

新時期小說流派繁多,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方現代派的創作手法,融入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的思想觀念,文學價值觀多樣化,創作方法多元化。使得現實主義得到升華。
一.傷痕小說—反思小說—改革小說:這一時期是現實主義的復歸與深化。 由於「五四」現實主義傳統和俄蘇現實主義的長期影響,現實主義在新時期小說創作中始終是主導性潮流 。從70S後期到80S初期,相繼出現的傷痕,反思,改革文學的熱潮,重新恢復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基石和主軸地位。但這種「復歸」並不簡單地復歸到「十七年」的革命現實主義,而是通過真實的描寫和大膽的批判來重振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因此這種復歸也是一種深化。《班主任》、《傷痕》都通過現實主義對真實生活做了真實的再現。盡管作為過渡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不盡完善,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但它們以過去的「十年浩劫」作為批判對象,揭露傷害,反思社會,追求現實性,這些都標明現實主義的復歸。《喬廠長上任記》為代表的改革文學,並不是被動地闡釋政策圖解口號,一味地謳歌贊頌,而是能動的介入現實,批判現實,改造現實。作家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對現實生活做出自己的描繪和評價。新時期小說創作在向生活真實的挺進中,也促進現實主義創作的不斷深化。
二、尋根小說:這一時期小說創作更具多元化,融入了現代主義等創作手法。 尋根文學突破了現實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文學創作朝多元化發展,「尋根文學」及吸收了傳統藝術表現方法,又包含現代藝術表現方法,更注重藝術探索,是文學自覺的體現。這一時期的作品如《爸爸爸》、《棋王》、《小鮑庄》、《人生》在藝術表現上都一定程度上受到現代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影響,在表現技巧上也採用象徵、寓言等。韓少功的《爸爸爸》以寓言、象徵的現代主義敘述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丙崽」這一形象來代表文化畸形、醜陋、愚頑的一面。對於原始部落雞頭寨的構建,也是借鑒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封閉,凝滯,愚昧,落後的民族文化形態,寄託了作者對人自身缺陷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理性思考。這又為文學表現開辟了文化的新視野—文化性的反思,而不再是單一的政治視野,政治性的反思。
三、先鋒小說:具有強烈的顛覆反叛性,具有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傾向。 先鋒小說廣義上包括:新潮小說和後新潮小說。它們突破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超越人物、情節、環境等要素的限制,小說主題也越來越多樣化。 1.新潮小說是相對的反叛,更多的具有現代主義傾向。殘雪《山上的小屋》打破現實主義小說對於現實如實直白的反映,而是將現實與夢幻混淆,以精神變異者的冷峻感覺和眼光,創造了一個荒誕的非人化的生存環境。而這個荒誕、異想的世界卻是基於現實世界中個體孤獨體驗而衍生的。2.後新潮小說是絕對的反叛,具有後現代主義傾向,其創作核心理念是:虛無。他們對既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進行各種顛覆和解構,懷疑終極的價值與意義。現實主義被認為是最具有真實性的,但是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卻對故事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獨特的「元小說」,交錯的故事情節,跳躍的敘述方式,打破了現實主義的敘事常規。
四、新寫實主義小說:多視角、多層面、零度情感介入,借鑒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法。 新寫實小說在創作方法上雖然仍以寫實為主,注重現實生活原生態的還原,直面現實人生,但它不像傳統的現實主義那樣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具有當代意識,歷史的意識。敘述方式,語言等方面汲取了現代和後現代主義中的藝四、新寫實主義小說:多視角、多層面、零度情感介入,借鑒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法。 新寫實小說在創作方法上雖然仍以寫實為主,注重現實生活原生態的還原,直面現實人生,但它不像傳統的現實主義那樣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具有當代意識,歷史的意識。敘述方式,語言等方面汲取了現代和後現代主義中的藝。
五、新歷史小說:解構宏大敘事,顛覆王者視野,具有反史詩性。
新歷史小說與新寫實小說「同根異枝」,也是對傳統現實主義的超越。作家以自己的歷史觀念和話語方式來對某些歷史事件和歷史敘事進行重新陳說或再度書寫。顛覆了被既往的話語賦予了特定價值和意義的歷史敘事。新歷史小說以非主流的事件改寫元話語(蘇童《紅粉》敘寫的是妓女在歷史變遷中的經歷以及感受);以個人視野看待歷史事件(劉恆《蒼河白日夢》以曹宅僕人「耳朵」作為敘述人來講述故事);具有反史詩性(李曉《相會在K市》中的劉冬要加入革命黨卻因為一連串的意外之後被荒誕地殺害)。
六、城市、鄉土小說:吸收了各種外來藝術表現手法,多樣化的審美追求。
城市、鄉土小說打破了「十七年」小說較為單一的表現手法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而且吸納了外來的表現手法,實現了多樣化的審美追求。 女性主義小說:獨特的性別境遇,女性的話語視角。 以往的現實主義作品主要是站在男性的立場看待社會的發展,男性話語佔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社會改革開放,女性意識逐漸覺醒,一些女性作家堅持自己的性別立場大膽地書寫個人的女性經驗。(徐坤《狗日的足球》以主人公柳鶯對足球態度的變化,表現了作家對男權文化秩序的懷疑,對女性主義的張揚。林白《迴廊之椅》通過朱涼和七葉兩位女性之間的溫情與愛,對女性的隱秘世界進行了大膽的挖掘和表現),女性主義小說給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豐富。

4. 19世紀的主要文學流派

8.詩界革命: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詩歌改良運動,同時也是一種頗有影響的文學思潮。詩界革命的旗幟是黃遵憲,代表人物有梁啟超,夏曾佑、譚嗣同等。

9.譴責小說:我國近代維新運動失敗後至辛亥革命前大量涌現的旨在暴露社會黑暗,指責政治腐敗的一批小說的總稱,也可說是由這類小說所形成的一種小說流派,其名稱見於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

10.鴛鴦蝴蝶派:起自1908年左右,辛亥革命後開始興起的,專寫才子佳人艷情、哀情小說的一個小說流派,因常用鴛鴦蝴蝶比喻才子佳人而得名,後因其出版的刊物中《禮拜六》周刊影響較大,又稱「禮拜六派」。代表作家有徐立亞、張恨水等。

11.文學研究會:中國新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1921年1月成立於北京,發起組織者有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王統照、許地山等十二人,後又加了謝婉瑩、朱自清、王魯彥、老舍、徐志摩等,它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1932年解散。

12.創造社:中國新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1926年成立於日本東京,發起組織者為郭沫若、郁達夫、田漢、成仿吾、張資平等,1929年2月停止活動。

13.語絲社:魯迅支持並參與的現代文學社團,1924年11月成立於北京,發起組織者有孫伏園、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川島等,因創辦以發表針砭時弊的雜感小品《語絲》周刊而得名。1930年3月停刊。

14.山葯蛋派:創始於40年代中期,形成於50年代。該派以趙樹理為代表,由馬烽、西戎等一批山西作家組成,又稱「趙樹理派」、「山西派」、「火花派」(曾以《火花》雜志為主要陣地)。代表作有<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三里灣》、<三年早知道》、《鍛煉鍛煉》等,對我國農村題材的小說起過「示範」作用。

15.荷花澱派:起始於抗戰時期的冀中和延安。形成於建國之初的天津、北京、保定三角地帶,以孫犁為代表,並因其著名短篇小說《荷花澱》而得名。其他成員有劉紹棠、叢維熙、鐵凝等,代表作有《風雲初紀》《鐵木前傳》、《運河的槳聲》、《水鄉散記》、《哦.香雪》等。

5. 簡述小說的流派,風格,及代表作家,作品

現代小說
1、魯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說創作,完成了給中國現代小說奠基的重任,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的現實主義主潮,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他站在時代的高峰,自覺地在小說中體現民族歷史發展的崇高責任感,描寫的重點對准普通中國人,著重表現他們的思想與精神狀態。人們總能從魯迅小說里的那些藝術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靈的對中華民族苦難的深廣憂憤,對宗法制度及其倫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對美好社會的熱切期盼。他的小說中體現了一種強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識。
《吶喊》集(1918—1922):《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葯》、《明天》、《一件小事》、《頭發的故事》、《風波》、《故鄉》、《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 社戲》。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離婚》、《孤獨者》、《傷逝》、《弟兄》。
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1922—1935):《補天》、《奔月》、《鑄劍》、《非攻》、《理水》、《採薇》、《出關》、《起死》。
1918年5月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2、「人生派」的問題小說:以探討社會、人生問題為主要內容,又稱五四問題小說。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提出「為人生」口號。代表:冰心《斯人獨憔悴》、《超人》、《去國》1921年以後,冰心的小說轉向青年的苦悶心理,並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五四之後的一代青年開始覺醒,但面對問題如麻的社會,陷入無路可走的悲哀,產生了內心的苦悶與焦慮,冰心開出葯方——愛的哲學。《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經認為「愛與憐憫都是惡」,所以他要做一個「超人」,在幫助了一個貧困的孩子之後,內心深處開始萌動著愛與同情的種子。
汪敬熙《雪夜》、羅家倫《是愛情還是苦痛》、葉聖陶《這也是一個人》、俞平伯《花匠》、廬隱《海濱故人》、許地山《綴網勞蛛》
3、鄉土寫實小說:20年代中期,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的小說興盛起來,延續到30年代,即鄉土寫實小說。代表:廢名(馮文炳)、許傑《賭徒吉順》、許欽文《一生》《瘋婦》、魯彥(原名王衡,因熱愛魯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黃金》標志著鄉土寫實小說創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門——借錢,參加婚宴——坐末席,女兒遭罵,被盜不敢聲張,寫出了金錢觀念驅動下人與人之間冷酷、可怕的關系。)蹇先艾、黎錦明、彭家煌《陳四爹的牛》、台靜農、徐玉諾、王思玷等。鄉土小說把藝術之根扎於故鄉的土地與農民之中,帶著滿身鄉土氣息,又敢於正視農民的辛酸與凄楚,作平實自然的描寫。
4、「自我小說」流派:以表現自我,重自我抒情為主要特徵。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田漢等人發起組織創造社,強調文學必須表現自我表現作家「自我內心的要求」。一批作家,面對民族的苦難,傾瀉出他們或昂揚樂觀,或悲哀苦痛的內心情感與要求,為祖國命運與個人生活而焦慮的層層郁積,形成了他們豐富而強烈的內心情感。郁達夫,小說描寫了一系列表現作家自我、具有濃厚主觀抒情色彩的自我形象,顯示出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沉淪》——「他」留學日本,受民族歧視,精神壓抑,顧影自憐,在疾呼「祖國快快富強」時跳海自殺。這些形象多具有感傷、憂郁甚至頹廢情調的「零餘人」。
5、「革命小說」流派:出現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蔣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寫一個少年漂泊異鄉,尋求復仇的道路,後投身北伐。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咆哮了的土地》。洪靈菲《大海》。由於缺乏對革命和工農大眾感情的體驗與認同,對革命斗爭有膚淺、空洞的描寫,往往把革命生活簡單化。
6、社會剖析派:出現於30年代初期,當時蔣政權進入相當穩定時期,民族矛盾激化,各種社會矛盾加劇。這些作家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科學的社會觀和多樣的藝術手法,對中國現代社會作全景式的觀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質和基本規律。代表:茅盾《子夜》(通過吳蓀甫這個藝術形象表現了中國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的深刻思想內涵。)《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三個中篇)、《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7、「京派小說」: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中期活躍於北方文壇的一個重要流派。北京較少受南方激盪的政治風雲的沖擊,進入一個黑暗的相對沉靜的歷史時期。一部分對社會現實不滿的知識分子,便潛心於文學天地,去追尋理想的境界和個性的發展。新文化運動批評與否定的鋒芒指向傳統文化中的封建政治、倫理道德,對民族的文化範式、審美心理等深層積淀卻未有觸動。「京派小說」的重要特徵以獨特的審美意識對生活進行主觀化的過濾與凈化,展現具有古樸美、清純美的人生圖景。代表:沈從文《邊城》。王向辰、凌叔華、林徽音、廢名《竹林的故事》、蕭乾等。
8、「新感覺派」小說:出現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國小說的第一個現代主義流派,是受西方現代藝術啟示並在日本新感覺派小說直接影響下形成的。他們不再滿足於單純描寫外部現實,而重視直覺,強調主觀感受,將主觀感受與感受客體合而為一,創造所謂的「新現實」,善於描寫心理活動。代表:訓吶鷗《無軌列車》(半月刊)、戴望舒、穆時英《上海狐步舞》、施蟄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情節,運用意識流和內心獨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過程中的心理,描寫得細致入微。)
缺點:明顯感染上了西方現代派文學所固有的悲觀、頹廢、絕望等色彩與情調。
9、「山葯蛋派」小說:出現於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趙樹理為代表的植根於山西農村的小說流派,形象展現了農村由封建專制統治向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轉變的基本面貌,展示了農村階級關系、人際關系和部分社會習俗的變革。在藝術上具有「新穎獨到的大眾風格」,小說形式通俗化、大眾化,具有強烈的現實性。代表:趙樹理《小二黑結婚》《鍛煉鍛煉》、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
同時出現的著名作家、作品還有: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孫犁《荷花澱》(絕大部分反映農村的生活和斗爭,追求的藝術境界是質朴純凈,被稱作「詩化小說」。)
10、老舍:《月牙兒》(展示母女兩代相繼被迫淪為暗娼的悲劇,發出了對非人世界血淚控訴。)《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祁天佑,表現了對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寄託著作者的家國之痛。)
11、巴金:其作品兩大題材最為顯著,其一是表現社會革命,探索青年革命的道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其二是抨擊舊式家庭的腐朽與罪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2、李劼人《死水微瀾》(以成都郊區天回鎮為人物活動的中心舞台,圍繞蔡大嫂(即鄧么姑展開情節,具體描寫了以羅歪嘴為首的袍哥與以顧天成為代表的教民勢力之間的矛盾糾葛。)
13、錢鍾書《圍城》,在更為廣闊的生活背景下,對中國知識階層進行了刻意描繪與無情透視。小說以方鴻漸為中心,描繪了一群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戀愛問題上遇到的矛盾糾葛,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猥瑣靈魂與灰色人生,「圍城」象徵著當時人生「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出的出口」的絕境。
張恨水(110部以上)《金粉世家》展示了豪門貴族的興盛衰敗史。《啼笑因緣》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
張愛玲《傾城之戀》、《金鎖記》展示了一些華人空虛、糜爛、墮落、變態的靈魂。
路翎《財主的兒女們》(以江南一個封建大家族蔣捷三一家的風流雲散為中心,反映了一·二八上海戰爭以後十年間中國社會狀態,提出了在動亂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道路問題。)

當代小說
14、建國後十七年小說:(1949——1967)
①革命歷史題材:以反映民主革命為主,柳青《銅牆鐵壁》、杜鵬程《保衛延安》,羅廣斌、楊益言《紅岩》,曲波《林海雪原》、楊沫《青春之歌》、吳強《紅日》、歐陽山《三家巷》《苦鬥》、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馮德英《苦菜花》
②農村題材:趙樹理《三里灣》、孫犁的長篇《風雲初記》《鐵木前傳》、周立波《山鄉巨變》、柳青《創業史》
這些小說反映了建國後的社會生活,具有相當的廣度與深度,塑造了一批具有鮮明時代色彩的人物,但這些人物較少生活基礎,顯得類型化、模式化,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等有些欠缺。
15、新時期十年的小說:(1977——1987)
新時期十年是在批判「四人幫」鼓吹的「瞞和騙」的文學基礎上產生的。
①1977年劉心武《班主任》的發表拉開了「傷痕文學」(主要思想是揭露和批判,作家們勇敢地正視十年動亂的生活真相,真實地、多仙面地再現「文革」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悲劇和精神創傷,由表及裡地角及到它的反返動實質。)的序幕。這些作品控訴四人幫製造的慘劇,有著不平、躁動與激憤、哀怨。盧新華《傷痕》。
②反思文學:不再滿足於控訴,試圖站在一個較高的歷史高度來觀察與思考以往的教訓求得對歷史有一個再認識。魯彥周《天雲山傳奇》、王蒙《布禮》、茹志娟《剪輯錯了的故事》、諶容《人到中年》、張弦《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高曉聲《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③改革文學:(1980年後)率先面對變革的現實,及時表現「四化」建設中的斗爭、挫折、困難和希望。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張潔《沉重的翅膀》,這一階段許多作家開始了健康人性、人情與人道主義的思考,從而顯示了強大的道德力量,具有豐富的美學意義。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此時,社會性的主題在文學中普遍存在,作家把筆觸深入社會各個角落,不斷涌現出反映新時期人民生活的新主題、新領域。軍事題材有:李存葆《高山下花環》,徐懷中《西線軼事》
④探索小說:那些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之外,借鑒西方現代主義創作方法,在小說藝術的創新上大膽探索、大膽求變的作品。它的產生,是新時期文學創作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新時期作家思想解放、創作自由的重要標志之一。代表:王蒙《夜的眼》《春之聲》《堅硬的稀粥》等,莫言《紅高梁》《透明的紅蘿卜》等。
⑤文化小說(尋根文學):1985年前後出現,作家們開始多方位、多角度地觀照與表現社會生活,實現了小說觀念的重大更新,作家們試圖從更深的意義上尋求文學觀念的解放。代表:韓少公《爸爸爸》、賈平凹《廢都》商州世界等,他們不僅寫民俗、民風,還把民俗民風看成一種文化現象,透視民族文化心理的某些方面,尋找民族生命力的根須與病態的根須。
⑥市井小說:市井小說有的作者多以溫馨的筆角點染市井人生的文化底蘊,以悲憫的情懷容納「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的情感,給人以醇厚的美感。代表:汪曾祺《受戒》《大淖紀事》,陸文夫(陸蘇州)《小巷深處》《圍牆》等。
⑦「知青」小說:「知青」出身的作家們對知青生活的緬懷、對農民問題的獨到探討、對人生真諦的求索,使知青小說成為新時期小說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組成部分。代表:張承志《綠夜》(象徵著發現「美麗瞬間」)、《黑駿馬》(象徵著「永遠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徵著人生的理想境界)、《黃泥小屋》(象徵著「人的念想」)、《金牧場》(象徵著「人類的理想」)、《心靈史》等。
⑧女性小說:女性作家們以強烈的女性意識和女性特有的審美感受、藝術視角與筆法,通過對女性命運的觀照與思考,細膩的女性內心世界的描繪,展示了女性在爭取自身解放、人格獨立的道路上艱難跋涉的精神歷程。代表: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祖母綠》(曾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方舟》;王安憶《小城之戀》、《荒山之戀》、《錦綉谷之戀》、《崗上的世紀》、《神聖祭壇》等。
⑨新寫實主義:以寫實為主要特徵,但特別注意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面人生,具有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善於吸收、借鑒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追求一種更為豐厚、更為博大的文學境界。代表:劉恆(《狗日的糧食》《伏羲伏羲》《白渦》)、劉震雲、葉兆言、余華、蘇童、方方(《風景》《黑洞》《一波三折》《桃花燦爛》)、池莉、格非、范小青等。
⑩現代派小說:著力表現人們再新的條件下精神與現實的錯位,反映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陣痛對人們心理的沖擊與影響。劉索拉《你別無選擇》通過對一群放縱任性的音樂學院學生的描寫,通過他們的胡鬧、放縱、混亂、騷動表現出一部分青年對現狀的不安與對未來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的迷惘、失落與苦惱。《無主題變奏曲》男主人公對一切漠然而又認真,有點玩世不恭卻並不隨波逐流,不滿意生活,不滿意自己,卻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在嚮往什麼。

6. 請簡述一下小說的各種流派......

現代小說
1、魯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說創作,完成了給中國現代小說奠基的重任,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的現實主義主潮,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他站在時代的高峰,自覺地在小說中體現民族歷史發展的崇高責任感,描寫的重點對准普通中國人,著重表現他們的思想與精神狀態。人們總能從魯迅小說里的那些藝術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靈的對中華民族苦難的深廣憂憤,對宗法制度及其倫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對美好社會的熱切期盼。他的小說中體現了一種強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識。
《吶喊》集(1918—1922):《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葯》、《明天》、《一件小事》、《頭發的故事》、《風波》、《故鄉》、《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 社戲》。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離婚》、《孤獨者》、《傷逝》、《弟兄》。
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1922—1935):《補天》、《奔月》、《鑄劍》、《非攻》、《理水》、《採薇》、《出關》、《起死》。
1918年5月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2、「人生派」的問題小說:以探討社會、人生問題為主要內容,又稱五四問題小說。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提出「為人生」口號。代表:冰心《斯人獨憔悴》、《超人》、《去國》1921年以後,冰心的小說轉向青年的苦悶心理,並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五四之後的一代青年開始覺醒,但面對問題如麻的社會,陷入無路可走的悲哀,產生了內心的苦悶與焦慮,冰心開出葯方——愛的哲學。《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經認為「愛與憐憫都是惡」,所以他要做一個「超人」,在幫助了一個貧困的孩子之後,內心深處開始萌動著愛與同情的種子。
汪敬熙《雪夜》、羅家倫《是愛情還是苦痛》、葉聖陶《這也是一個人》、俞平伯《花匠》、廬隱《海濱故人》、許地山《綴網勞蛛》
3、鄉土寫實小說:20年代中期,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的小說興盛起來,延續到30年代,即鄉土寫實小說。代表:廢名(馮文炳)、許傑《賭徒吉順》、許欽文《一生》《瘋婦》、魯彥(原名王衡,因熱愛魯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黃金》標志著鄉土寫實小說創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門——借錢,參加婚宴——坐末席,女兒遭罵,被盜不敢聲張,寫出了金錢觀念驅動下人與人之間冷酷、可怕的關系。)蹇先艾、黎錦明、彭家煌《陳四爹的牛》、台靜農、徐玉諾、王思玷等。鄉土小說把藝術之根扎於故鄉的土地與農民之中,帶著滿身鄉土氣息,又敢於正視農民的辛酸與凄楚,作平實自然的描寫。
4、「自我小說」流派:以表現自我,重自我抒情為主要特徵。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田漢等人發起組織創造社,強調文學必須表現自我表現作家「自我內心的要求」。一批作家,面對民族的苦難,傾瀉出他們或昂揚樂觀,或悲哀苦痛的內心情感與要求,為祖國命運與個人生活而焦慮的層層郁積,形成了他們豐富而強烈的內心情感。郁達夫,小說描寫了一系列表現作家自我、具有濃厚主觀抒情色彩的自我形象,顯示出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沉淪》——「他」留學日本,受民族歧視,精神壓抑,顧影自憐,在疾呼「祖國快快富強」時跳海自殺。這些形象多具有感傷、憂郁甚至頹廢情調的「零餘人」。
5、「革命小說」流派:出現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蔣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寫一個少年漂泊異鄉,尋求復仇的道路,後投身北伐。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咆哮了的土地》。洪靈菲《大海》。由於缺乏對革命和工農大眾感情的體驗與認同,對革命斗爭有膚淺、空洞的描寫,往往把革命生活簡單化。
6、社會剖析派:出現於30年代初期,當時蔣政權進入相當穩定時期,民族矛盾激化,各種社會矛盾加劇。這些作家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科學的社會觀和多樣的藝術手法,對中國現代社會作全景式的觀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質和基本規律。代表:茅盾《子夜》(通過吳蓀甫這個藝術形象表現了中國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的深刻思想內涵。)《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三個中篇)、《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7、「京派小說」: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中期活躍於北方文壇的一個重要流派。北京較少受南方激盪的政治風雲的沖擊,進入一個黑暗的相對沉靜的歷史時期。一部分對社會現實不滿的知識分子,便潛心於文學天地,去追尋理想的境界和個性的發展。新文化運動批評與否定的鋒芒指向傳統文化中的封建政治、倫理道德,對民族的文化範式、審美心理等深層積淀卻未有觸動。「京派小說」的重要特徵以獨特的審美意識對生活進行主觀化的過濾與凈化,展現具有古樸美、清純美的人生圖景。代表:沈從文《邊城》。王向辰、凌叔華、林徽音、廢名《竹林的故事》、蕭乾等。
8、「新感覺派」小說:出現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國小說的第一個現代主義流派,是受西方現代藝術啟示並在日本新感覺派小說直接影響下形成的。他們不再滿足於單純描寫外部現實,而重視直覺,強調主觀感受,將主觀感受與感受客體合而為一,創造所謂的「新現實」,善於描寫心理活動。代表:訓吶鷗《無軌列車》(半月刊)、戴望舒、穆時英《上海狐步舞》、施蟄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情節,運用意識流和內心獨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過程中的心理,描寫得細致入微。)
缺點:明顯感染上了西方現代派文學所固有的悲觀、頹廢、絕望等色彩與情調。
9、「山葯蛋派」小說:出現於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趙樹理為代表的植根於山西農村的小說流派,形象展現了農村由封建專制統治向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轉變的基本面貌,展示了農村階級關系、人際關系和部分社會習俗的變革。在藝術上具有「新穎獨到的大眾風格」,小說形式通俗化、大眾化,具有強烈的現實性。代表:趙樹理《小二黑結婚》《鍛煉鍛煉》、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
同時出現的著名作家、作品還有: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孫犁《荷花澱》(絕大部分反映農村的生活和斗爭,追求的藝術境界是質朴純凈,被稱作「詩化小說」。)
10、老舍:《月牙兒》(展示母女兩代相繼被迫淪為暗娼的悲劇,發出了對非人世界血淚控訴。)《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祁天佑,表現了對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寄託著作者的家國之痛。)
11、巴金:其作品兩大題材最為顯著,其一是表現社會革命,探索青年革命的道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其二是抨擊舊式家庭的腐朽與罪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2、李劼人《死水微瀾》(以成都郊區天回鎮為人物活動的中心舞台,圍繞蔡大嫂(即鄧么姑展開情節,具體描寫了以羅歪嘴為首的袍哥與以顧天成為代表的教民勢力之間的矛盾糾葛。)
13、錢鍾書《圍城》,在更為廣闊的生活背景下,對中國知識階層進行了刻意描繪與無情透視。小說以方鴻漸為中心,描繪了一群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戀愛問題上遇到的矛盾糾葛,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猥瑣靈魂與灰色人生,「圍城」象徵著當時人生「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出的出口」的絕境。
張恨水(110部以上)《金粉世家》展示了豪門貴族的興盛衰敗史。《啼笑因緣》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
張愛玲《傾城之戀》、《金鎖記》展示了一些華人空虛、糜爛、墮落、變態的靈魂。
路翎《財主的兒女們》(以江南一個封建大家族蔣捷三一家的風流雲散為中心,反映了一·二八上海戰爭以後十年間中國社會狀態,提出了在動亂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道路問題。)

當代小說
14、建國後十七年小說:(1949——1967)
①革命歷史題材:以反映民主革命為主,柳青《銅牆鐵壁》、杜鵬程《保衛延安》,羅廣斌、楊益言《紅岩》,曲波《林海雪原》、楊沫《青春之歌》、吳強《紅日》、歐陽山《三家巷》《苦鬥》、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馮德英《苦菜花》
②農村題材:趙樹理《三里灣》、孫犁的長篇《風雲初記》《鐵木前傳》、周立波《山鄉巨變》、柳青《創業史》
這些小說反映了建國後的社會生活,具有相當的廣度與深度,塑造了一批具有鮮明時代色彩的人物,但這些人物較少生活基礎,顯得類型化、模式化,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等有些欠缺。
15、新時期十年的小說:(1977——1987)
新時期十年是在批判「四人幫」鼓吹的「瞞和騙」的文學基礎上產生的。
①1977年劉心武《班主任》的發表拉開了「傷痕文學」(主要思想是揭露和批判,作家們勇敢地正視十年動亂的生活真相,真實地、多仙面地再現「文革」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悲劇和精神創傷,由表及裡地角及到它的反返動實質。)的序幕。這些作品控訴四人幫製造的慘劇,有著不平、躁動與激憤、哀怨。盧新華《傷痕》。
②反思文學:不再滿足於控訴,試圖站在一個較高的歷史高度來觀察與思考以往的教訓求得對歷史有一個再認識。魯彥周《天雲山傳奇》、王蒙《布禮》、茹志娟《剪輯錯了的故事》、諶容《人到中年》、張弦《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高曉聲《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③改革文學:(1980年後)率先面對變革的現實,及時表現「四化」建設中的斗爭、挫折、困難和希望。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張潔《沉重的翅膀》,這一階段許多作家開始了健康人性、人情與人道主義的思考,從而顯示了強大的道德力量,具有豐富的美學意義。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此時,社會性的主題在文學中普遍存在,作家把筆觸深入社會各個角落,不斷涌現出反映新時期人民生活的新主題、新領域。軍事題材有:李存葆《高山下花環》,徐懷中《西線軼事》
④探索小說:那些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之外,借鑒西方現代主義創作方法,在小說藝術的創新上大膽探索、大膽求變的作品。它的產生,是新時期文學創作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新時期作家思想解放、創作自由的重要標志之一。代表:王蒙《夜的眼》《春之聲》《堅硬的稀粥》等,莫言《紅高梁》《透明的紅蘿卜》等。
⑤文化小說(尋根文學):1985年前後出現,作家們開始多方位、多角度地觀照與表現社會生活,實現了小說觀念的重大更新,作家們試圖從更深的意義上尋求文學觀念的解放。代表:韓少公《爸爸爸》、賈平凹《廢都》商州世界等,他們不僅寫民俗、民風,還把民俗民風看成一種文化現象,透視民族文化心理的某些方面,尋找民族生命力的根須與病態的根須。
⑥市井小說:市井小說有的作者多以溫馨的筆角點染市井人生的文化底蘊,以悲憫的情懷容納「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的情感,給人以醇厚的美感。代表:汪曾祺《受戒》《大淖紀事》,陸文夫(陸蘇州)《小巷深處》《圍牆》等。
⑦「知青」小說:「知青」出身的作家們對知青生活的緬懷、對農民問題的獨到探討、對人生真諦的求索,使知青小說成為新時期小說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組成部分。代表:張承志《綠夜》(象徵著發現「美麗瞬間」)、《黑駿馬》(象徵著「永遠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徵著人生的理想境界)、《黃泥小屋》(象徵著「人的念想」)、《金牧場》(象徵著「人類的理想」)、《心靈史》等。
⑧女性小說:女性作家們以強烈的女性意識和女性特有的審美感受、藝術視角與筆法,通過對女性命運的觀照與思考,細膩的女性內心世界的描繪,展示了女性在爭取自身解放、人格獨立的道路上艱難跋涉的精神歷程。代表: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祖母綠》(曾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方舟》;王安憶《小城之戀》、《荒山之戀》、《錦綉谷之戀》、《崗上的世紀》、《神聖祭壇》等。
⑨新寫實主義:以寫實為主要特徵,但特別注意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面人生,具有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善於吸收、借鑒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追求一種更為豐厚、更為博大的文學境界。代表:劉恆(《狗日的糧食》《伏羲伏羲》《白渦》)、劉震雲、葉兆言、余華、蘇童、方方(《風景》《黑洞》《一波三折》《桃花燦爛》)、池莉、格非、范小青等。
⑩現代派小說:著力表現人們再新的條件下精神與現實的錯位,反映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陣痛對人們心理的沖擊與影響。劉索拉《你別無選擇》通過對一群放縱任性的音樂學院學生的描寫,通過他們的胡鬧、放縱、混亂、騷動表現出一部分青年對現狀的不安與對未來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的迷惘、失落與苦惱。《無主題變奏曲》男主人公對一切漠然而又認真,有點玩世不恭卻並不隨波逐流,不滿意生活,不滿意自己,卻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在嚮往什麼。

7. 中國現代知名作家流派(小說、詩歌)有哪些

中國現代文學的流派主要有:
海派,代表作家有穆時英、施蟄存等,作品多反映半殖民地商業化大都市如上海的生活;
新海派,代表作家張愛玲,有意與時代主流拉開距離,主要反映作家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獨特感受,既有現代、先鋒,又通俗,雅俗共賞,可讀性強。
京派,代表作家老舍、沈從文,注重人性主題,主張文學的獨立和藝術性。
現代派(得名於30年代初的《現代》雜志表現幻滅中的追求、對現實的理性批判意識和孤獨寂寞的心態,追求語言質朴、形式自由舒展,代表人物戴望舒);
七月詩派,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詩歌流派,主張主客觀統一、個人與歷史融合,形式為自由體詩,其中政治抒情詩成就較高,代表人物艾青、田間、魯藜等;
七月派小說,抗戰時期國統區小說流派,代表人物路翎、邱東平等,因多數作品編入七月文叢而得名;
荷花澱派,代表作家孫犁,風格干凈清新,主要寫解放區、根據地人民的精神面貌;
山葯蛋派,代表作家趙樹理,作品有晉東南一帶的鄉土特色和風情;
20年代文壇有:
文學研究會(主張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流派,代表人物周作人、沈雁冰、王統照等);
創造社(初期主張為藝術兒藝術的浪漫主義流派,代表人物郁達夫);
新月派(詩歌流派,提倡新格律詩,代表人物聞一多、徐志摩);
語絲派(散文流派,文章多針砭時弊、言辭鋒利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雜感,代表人物魯迅、周作人、林語堂等);
隨感錄作家群,隨感錄專欄雜文創作,代表人物李大釗、陳獨秀等;
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張恨水、劉雲若等,通俗小說,反映半封建半殖民地背景下都市男女愛恨糾葛;
問題小說,代表人物冰心、王統照;
自敘傳小說,現代抒情小說流派,代表人物郁達夫;
小詩體,詩歌流派,多寫即興式的短詩,抒寫詩人剎那間的感興,代表人物冰心、宗白華;
湖畔派(純真熱情的愛情詩流派);
言志派(提倡以自我為中心,集合敘事說理抒情於一體的言志散文,追求閑適、澀味和簡單味,代表人物周作人、俞平伯、鍾敬文等);
現代評論派(成員多為歐美海歸自由主義作家,受西洋文學影響較大,代表人物徐志摩、陳西瀅、吳稚暉等)
象徵派(詩歌流派,受法國象徵主義詩歌影響,提倡重象徵和暗示的純詩,代表人物李金發等);
此外還有:
黑幕派,是近代小說流派,題材涉及社會各界人物事件,雖然上承明清譴責小說余緒,但是寫法上赤裸裸地描繪閑適,專揭隱私、潑污水、進行人身攻擊兒沒落。
戰國策派,1940前後出現在國統區的文藝派別,提倡歷史重演說,鼓吹強權政治,主張以「恐怖、狂歡、虔誠」為三大母題,代表人物陳銓。
希望採納

8. 西方主要文學流派有哪些

現實主義: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在文學藝術史上,它與浪漫主義是兩大主要思潮。它提倡客觀的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具精確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現實主義文藝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成就,在文學史上如《詩經》中的一部分作品、杜甫的詩、關漢卿的戲劇、曹雪芹的《紅樓夢》等便是其代表作品。

浪漫主義:在反映現實生活上,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像和誇張手法塑造形象。如中國屈原、李白的詩歌,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等都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意識形態,其代表作家有德國的歌德和席勒,法國的雨果和喬治·桑,英國的拜倫和雪萊等。

古典主義:17世紀歐洲出現的一種文藝思潮。主張以古希臘、羅馬為典範,所以叫「古典主義」。以法國發展最為完備,他們尊重王權,崇尚理性,在藝術上追求高雅、和諧、均衡的統一。代表作家法國的拉辛、莫里哀等。

迷惘的一代:一戰後出現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它不是一個有組織、有共同綱領的團體。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著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詞,於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點是厭惡帝國主義戰爭,卻又找不到出路。他們的作品反映了這些思想感情。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的一代」不僅指參加過歐洲大戰的作家,也包括沒有參加過戰爭、但對前途感到迷惘和遲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傑拉爾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馬斯·沃爾夫等。「迷惘的一代」主要繁榮在20世紀20年代,30年代以後,他們的創作傾向,都發生了變化。

批判現實主義:歐洲19世紀30年代佔主導地位的文藝思潮。它注重研究社會問題,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擴大了真實反映現實的生活面,塑造了很多有典型意義的貴族、資產階級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現象,揭示了貴族階級沒落和資產階級興起與沒落的過程,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有些作品還對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時還豐富了藝術技巧和手法。其代表作家有法國的巴爾扎克、司湯達,英國的狄更斯,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等。

未來主義:20世紀出現最早、反叛精神最強的一個文藝流派。十年之間,來去匆匆。以「否定一切」為基本特徵。否定國家機器,否定傳統文化,主張徹底拋棄藝術遺產和傳統文化,歌頌機械和都市混亂,贊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張打破理性的形式規范,用自由不羈的語句隨心所欲地進行藝術創造。創始人是義大利作家馬里內蒂,主要成就是詩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爾的《醇酒集》、馬雅可夫斯基的《穿褲子的雲》等。

超現實主義:源於法國,鮮明的先鋒精神,1916年的達達主義「破壞一切」「清除一切」給它有力的啟示。1924年《超現實主義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運動的正式發端,20~30年代在法國形成高潮,40~50年代拓展為世界現象,1969年結束。強調表現超現實、超理性的無意識世界和夢幻世界,它們超越了現實世界的各種束縛,重直覺,認為潛意識、夢幻才是最真實的;主張無意識的寫作,不必有什麼主題。廣泛使用「自動寫作法」和「夢幻記錄法」。作品怪誕,誇張、晦澀、神秘。對後來的荒誕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現實主義產生了影響。代表人物有布勒東、阿拉貢、艾呂雅等。

後期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象徵主義的繼續和發展,20世紀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憑直覺把握內在真實,尋找思想的「客觀對應物」,以可感的形式去體現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徵中隱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徵主義視野更開闊、思考更深沉。主張通過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聯想等藝術手法表現人的復雜微妙的主觀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撲朔迷離和帶有神秘色彩的藝術效果。英國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還有法國的瓦雷里的《海濱墓園》、奧地利的里爾克、梅特林克的戲劇《青鳥》、俄國勃洛克的《十二個》和葉賽寧、愛爾蘭的葉芝、美國的龐德等。

表現主義:20世紀初起源於德國的繪畫,後擴展至音樂、文學等領域。它的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而不是再現」。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與真理。在藝術方法上,由於強調永恆,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徵;由於強調寫內心活動,直覺和夢幻,多採用內心獨自、夢境、潛台詞等手段;情節離奇,變化突兀,以誇張、扭曲、變形、荒誕的寫法,突出主觀的感受,追求強烈的藝術效果。代表作與作品有卡夫卡的《城堡》、《變形記》,美國奧尼爾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戲劇《到大馬士革去》。以及德國的戲劇家布萊希特等。

意識流:以無意識活動作為文藝的表現對象,提示不同層次的心理活動,強調人的意識的矛盾性及復雜性。在作品中,情節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內心活動,不按情節而是按人物意識流程結構作品,打破了以時間為序的敘述方式,隨著人物意識的流動,通過自由聯想來表現主題,組織情節,不受時間限制,過去、現在、未來相互顛倒,彼此滲透,相互重疊,網狀式的主體結構。代表作家有愛爾蘭的喬依斯的《尤里西斯》、法國的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美國的福克納的《喧囂與憤怒》、英國的伍爾夫的《到燈塔去》等。

存在主義文學:產生於30年代的法國,日漸流行於歐美。它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資本主義世界的荒唐丑惡;另一方面表現人的不幸和毀滅的命運與孤獨、絕望、恐懼的思想情緒,同時也激勵人們面對現實的重壓而奮起抗爭。藝術上多保留傳統風格,思想上開掘哲理深度。代表作家與作品有薩特的《惡心》、加繆的《局外人》等。

荒誕派戲劇:50年代興起於法國。思想上師承存在主義「荒誕」觀念,藝術上吸收超現實主義手法。以荒誕的戲劇形式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性:人生的無意義、人的異化、人與世界的隔膜、人與人之間的疏遠等。故意採用與傳統戲劇相反的手法,製造強烈的荒誕效果。以模糊的背景,象徵、寓意、誇張、非邏輯的片段場面,抽象化、普遍化的人物,非理性的、無意義的語言。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國尤奈斯庫的《禿頭歌女》、《椅子》,貝克特的《等待戈多》,俄國的阿達莫夫的《彈子球機器》,美國的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法國的讓·日奈的《陽台》等。

新小說派:50年代興起於法國。「懷疑的時代」的「懷疑精神」的產物。反對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藝術模式。認為小說應主要描寫物的世界,應透過平常瑣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的潛意識活動,表現「潛在真實」。非意義化,非情節化,非人物化是新小說派的三個基本論點。文體革新。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娜塔麗·薩洛特的《無名氏肖像》、米歇爾·布托爾的《米蘭巷》、克洛德·西蒙的《佛蘭德公路》等等。

黑色幽默:20世紀60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編了一本短篇小說集,收入12個作家的作品,題名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詞即由此而來。這些作家認為世界是一片荒原,歷史是一片混亂,個人無法改變生存現狀,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既缺乏充滿自信的庄嚴的悲劇精神,又缺乏敢於蔑視對手的明快喜劇精神,只能是「苦惱人的笑」。黑色幽默不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劇手法不僅用於處理丑惡和畸形,也用來處理痛苦和不幸。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馮內古特的《第五號屠場》、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等。

魔幻現實主義:拉美小說創作的大潮,發端於40年代,到60~70年代形成高潮。它根植於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又吸收了歐美現代化主義的表現手法。「變現實為幻想而不失其真」,在現實生活的敘述與描寫中,引入大量超延自然的因素,奇跡、幻覺、夢境甚至鬼魂形象經常出現於情節中,時序關系被打亂,場面常帶有象徵色彩,帶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墨西哥的魯爾弗的《佩德羅·帕拉莫》,瓜地馬拉的阿斯圖里亞斯的《玉米人》、《總統先生》,古巴的卡彭鐵爾的《這個世界的王國》等。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於美國的一群鬆散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和作家的集合體。這一名稱最早是由作家傑克·克魯亞克於1948年前後提出的。「垮掉的一代」的成員們大多玩世不恭,篤信自由主義理念。他們的文學創作理念往往是自發的,有時甚至非常混亂。「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們創作的作品通常廣受爭議,原因是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傳統創作的常規,結構和形式上也往往雜亂無章,語言粗糙甚至粗鄙。主要文學作品包括傑克·克魯亞克的《在路上》、艾倫·金斯堡的《嚎叫》和威廉·博羅斯的《裸體午餐》等。

9. 我國第一個獨立的現代文學流派是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形成的最早的兩個流派是(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
1.文學研究會:是文學革命後第一個新文學社團,小說創作成就最突出。1921年1月,成立於北京。主要發起人:周作人、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郭紹虞、許地山。被稱為「為人生」的藝術流派,傾向現實主義。
2.創造社, 1921年7月成立於東京。成員: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田漢等留日學生。主張表現自我「內心的要求」,藝術傾向富有反抗精神的積極浪漫主義。以郁達夫小說、郭沫若詩歌為代表。
3.新月社:1923年成立。成員:胡適、徐志摩、聞一多、陳西瀅、梁實秋等歐美留學生。聞一多提倡詩歌「三美」主張。提倡新格律詩,稱為「新月詩派」。
4.語絲社:成立於1924年,以《語絲》周刊得名。成員: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孫伏園。文藝思想接近文學研究會,對中國現代散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5.淺草社:1922年成立於上海。成員:林如稷、陳煒謨、陳翔鶴、馮至等。
6.湖畔詩社:1922年成立於杭州的新詩團體,成員有應修人、潘謨華、馮雪峰、汪靜之四人,是五四時期「真正專心致志做情詩」的人。

10. 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有哪些

近現代文學流派:

白洋淀派 山葯蛋派 戰後派 新興藝術派 白樺派 新感覺派 新思潮派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
青春偶像派 —大多數都由網上創作開始。(梁望峰和深雪除外) 梁望峰 、深雪、痞子蔡、 何江波 、 韓寒 、 林詠芳 、 鄭立 等等

閱讀全文

與觀棋小說創造的流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